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学案5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内容】1.诗词常识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_____。

前人评论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

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

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_____,她著有词集_____。

“寻寻觅觅,_____,_____”是她的词作_____中的名句。

2.作者简介李清照,号_____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_____女词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

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

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

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多描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3、词风:其词善用白描,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

她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有《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散文代表作《金石录后序》,有文艺评论《词论》,后人辑录《漱玉词》。

高中语文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第 7 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提示与建议: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感受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的变化。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关于李清照(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孤苦伶仃,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著有《漱玉集》。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薄.()雾重.()阳东篱.()把.()酒寻觅.()戚戚..()乍.()暖还.寒()将.()息堆.()积憔悴..()堪.()摘2.解释下列词语(1)暗香盈.袖(2)莫道不销魂..(3)凄凄惨惨戚戚..(4)乍暖还寒....时候(5)最难将息..(6)怎生..得黑(7)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名句默写(1)莫道不销魂,(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3) ,到黄昏、点点滴滴,,?§文本精要探究一、朗读两首词1.诵读指导:读《醉花阴》时语速要缓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

在她的笔下,青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三、诵读,寻愁《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

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

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

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

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

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

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

湖北省宜昌市高中语文 第7课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湖北省宜昌市高中语文 第7课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湖北省宜昌市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二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李清照词二首【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及背景。

2、想象画面,鉴赏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人所描绘的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3、鉴赏表达方式----修辞、用典、衬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4、从炼字炼句的角度,抓重点字句鉴赏词的语言美。

【预习新知】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一〕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照。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南渡前作品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宛转,凄苦深沉。

其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

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

有《漱玉词》。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二〕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 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学法指导】(一)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诗词中的形象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那么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那么凄楚悲凉〞等。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本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汇。

2、把握词句类型,理解诗歌情思。

【过程与方法】
1、咀嚼、考证、补充注释法
2、推敲词句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会词人的敏锐的心灵与深沉的人生感受,学习热爱生活。

【自主探究】
一、咀嚼注释
1、注释是对文章的有力补充,会读注释,会用注释,对我们理解文章大有益处。

请同学们
在独力阅读《醉花阴》的基础上,精心揣摩注释,是否对词章重点环境、人物有力更深、更新的认识?
2、补充注释:
1)东篱把酒: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2)暗香:幽香。

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3)盈袖:出自“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写夫妇睽离。

二、推敲词句
1、改字比较: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没有比较,就很难分出优劣高低,
对词语的赏析,试着换一个词,比较、把握词语运用之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同学们能否把原词中的重点词语替换一下,比较品味一下?
2、语序颠倒比较
3、把握句子
1)语序特殊的句子
2)隽永含蓄的句子
【合作探究】
1、组内、班内逐层展示:1)词语
2句子)
2、交流讨论
3、梳理小结
【迁移训练】
1、完成《新学案》44页10——11题。

2、板演交流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资料(讲)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资料(讲)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讲】人教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资料《醉花阴》导学案教学目标: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

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巩固1.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2.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二、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释题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四、朗读体味,整体把握(一)朗读体味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注意停顿。

(二)整体把握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答:①“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汪凯【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1.朗读;2.讨论;3.比较.4.拓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体会风格。

2.整体感知,疏通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3.13-1155.5.12),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

高中语文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李清照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著名女词人,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

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

有《漱玉词》《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为节令抒怀之作。

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

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出仕做官。

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醉花阴》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

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重要的代表作,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宋王朝被迫南迁。

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李清照的家庭也因此毁于一旦,不仅家中财物全部被焚,连随身携带的古铜器、书籍在南逃途中也遗失或被盗,在她46岁的时候,丈夫又不幸病亡,从此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

这首词抒发了她和当时多数人所共同感到的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以及她个人所独自感到的既死丈夫、又无儿女、晚年块然独处、辛苦艰难的悲痛。

词情凄清,跟早年写愁的作品如《醉花阴》等相比,风格迥然不同。

作者着力地渲染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多方面叙写她处境的穷困凄惨,并反复诉说她内心极度的孤寂感,句句泪,字字血,全词充满了亡国之痛、败家之哀、丧夫之悲、孤独之苦,使人不忍卒读。

学习这两首词,第一、要了解作者身世。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只的灾难与不幸。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高中语文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某某省某某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在《醉花阴》中的“愁”情。

2.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3.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醉花阴》中“愁”的内涵。

【教学难点】1、鉴赏《醉花阴》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学习内容】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研读课文,对译课文并将加点字词解释出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

..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文段分析思考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6.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赵明诚的朋友也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请分析一下这个比喻的妙处。

点拨:分析词人与“黄花”的相似之处,明确词人的情感。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8、这首词哪几句为全词最精彩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9.《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10.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11.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12探讨: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愁的呢?从词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填写下表13、探讨: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14、探讨:有人说,下片无一菊字,却处处写菊,思考下列词语与菊有什么联系。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学案5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学案5新人教版必修4

李清照词两首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三、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

李清照词两首【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其词风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主要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重点理解】1.“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哪里?试用自己的话回答。

3.《醉花阴》中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试分析此结句的妙处。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难点探究】1.《醉花阴》中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

李清照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愁?2.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3.概括《声声慢》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4.《声声慢》中作者是怎样用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的?【参考答案】【重点理解】1.提示: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与“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百转。

2.3.提示: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西风、黄花。

语文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语文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在词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女子,她集“豪情、才情、红颜薄命”于一身,说她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说她才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她红颜薄命——她充满悲情的人生道路,让你我伤怀。

她就是那个能把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都点石成金的李清照。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词,感受词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她悲情的人生吧。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主要作品《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渔家傲》。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李清照、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李清照不忍相别,无限离愁。

白天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

因为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写出佳节怀人之思。

《声声慢》这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3.文化常识【重阳】 又称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宋词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1.作者作品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她的词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

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她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她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后期金兵入侵,她遭遇国家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寄托亡国之思,其作品变得凄凉悲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

在诗方面,表现爱国之情,具有现实性,如《夏日绝句》。

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

著有文艺批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2.文题解读《醉花阴》:“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的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声声慢》:“声声慢”,词牌名。

据传宋代词人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双调,九十七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这首词又题为“秋词”,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她晚年生活的缩影。

3.背景探寻《醉花阴》《醉花阴》是李清照的早年作品,时逢重阳,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再不闻评诗论文、读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重阳赏菊,她无人相伴,在对丈夫的极度思念之下而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赵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有一首胜过这首。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名作,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凉,一改前期作品的开朗明快,为婉约派代表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5)

《李清照词两首》导教学设计(二)【学习目标】1、朗诵全词,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衬着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领悟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朗诵品悟显现点拨商议【知识链接】(一)时间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友善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平易、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上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 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响马,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 年夏:再嫁张汝舟,惋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走开人间。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哪处。

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劫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纤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悲凉。

认识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本词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今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消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漂泊无依、孑然一身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同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里的生活感觉,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响的都是孤单悲凉的情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对照,有了崭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广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
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
夫妻妙对
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
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三、背景链接
1.《醉花阴》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
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首词写了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四、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古代宋词流派,与豪放派相对应。

婉约,即婉转含蓄。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婉约派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因明人张蜒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侧重儿女风情,内容比较窄狭。

结构形式上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Ⅱ.文化常识
1.古代节日称谓
(1)佳节又重阳
..
重阳:又称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上元节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山中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5)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2.古代常见意象
(1)梧桐
..更兼细雨
梧桐: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
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2)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3)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4)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五、文本鉴赏
(一)研习《醉花阴》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醉花阴》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3.“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4.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二)研习《声声慢》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请具体说明。

这三句话属于哪种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6.“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哀婉动人,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特点?
8.文章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有什么好处?
9.《声声慢》一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10.《声声慢》一词中词人围绕词眼“愁”字,都写了哪些意象?
【参考答案】
五、文本鉴赏
1.明确:①金兽炉②瑞脑香③东篱④黄花⑤孤独寂寞、思念丈夫
2.明确:(1)由于思念丈夫,作者孤寂难眠,故知凉意。

(2)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凉;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上——重阳佳节,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和亲人的陪伴,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3.明确: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与“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4.明确:这是以花喻人的手法。

黄色的菊花不只外形上雅淡、清秀,且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

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5.明确:(1)这三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乎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思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这三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3)七组叠字,很好地统率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字,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使用叠字更显示感情之强烈;平中见奇,字字传神。

6.明确: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从家乡飞来的,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7.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可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心上,强烈地震撼着作者的心扉。

8.明确:这是对前面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9.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0.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