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理论框架
开放经济下的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独立性独立性独立性::一个理论一个理论框架框架——兼论货币区的“三元悖论”之解※黄飞鸣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这轮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改革现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建立货币区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但在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区不可避免“三元悖论”困境。
本文提出的贷款准备金政策框架模型能够解决货币区在保证其内在要求的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基本前提下区内各个成员的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货币政策 贷款准备金 货币区 三元悖论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2007年夏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这轮危机和历次危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场金融系统内生的亲周期性导致的“金融失衡”的“累积性危机”,①凸显出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即美元本位制缺乏相应的“锚”来约束,浮动汇率制度客观上会造成美元等国际货币的供应量无限量增加,以及美国与其它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对称(黄飞鸣,2009a )。
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的核心机制是缺乏相应约束“锚”的美元本位制和高杠杆经营的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 ,SBS),该系统及其发起—分销(Origination-and-Distribution ,O&D )的经营模式和结构性信贷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 )在次贷危机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处于影子银行系统中心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的O&D 经营模式是华尔街的核心,在次贷危机中,这种模式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高度证券化的抵押贷款市场的基础(Frankel ,2006)。
结构化信贷衍生产品的过滥发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最终演化为一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Fender et al ,2008)。
347 文献综述模板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题目可能不对)——基于非对称性分析1.研究目的和意义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的或间接的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由于在不同的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大不相同,所以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相同幅度的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存在着非对称性。
就我国的经济实践来看,在1985——1989年、1993——1995年期间,我国出现过通货膨胀,中央通过出台趋紧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1998——2002年期间,我国出现过通货紧缩,在此期间,中央银行下调了利率水平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促进总需求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国过去几十年货币政策的实践效果,清楚的表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即存在着非对称性。
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成因及相应的对策,对我国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早就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Cover 用M1来代替货币供应量,使用两步OLS法,考察了美国1951——1987年的季度数据,检验货币政策对产出非对称性影响的存在性。
结果发现,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比同等程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大。
D. P. Morgan (1993) 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角度,运用了美国1963——1992 年的样本数据,采用了Boschen & Mill (1993) 的Boschen —Mill 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基金利率上升对产出的影响很大而且高度显著,而基金利率下降对产出的影响较小且不显著但不等于零。
货币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的方法有很多,浮动法,STR模型等都是较常用的方法。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900字
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在研究数字货币时,国外学者将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归类为数字货币。
Monia Milutinovi (2018) 强调系统概念,将比特币定义为电子货币系统。
Hileman G (2017) 分析行为动机的比特币用户。
他们认为使用比特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新用户数量尚不清楚,他们更多地将其用作可转换资产。
Elbahrawy A(2017)通过分析比特币用户的动机,讨论虚拟货币的背景,讨论比特币用户与非用户的对比,将比特币作为一种货币软件平台和社区,研究结果显示和个人文化价值观有关。
同时,它考察了比特币如何影响货币、技术、政府和社会结构。
Hayes A(2017)对以下每日数据进行了基于时间的分析:从2009年到2014年。
通过对比特币价格形成驱动因素的序列分析可知,吸引比特币的指标是比特币价格的最强驱动因素,其次是市场力。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的发展不能决定长期。
长期的比特币的价格。
只要比特币的价格主要是投机投资所致,比特币就无法作为标准货币进行竞争。
英国研究公司一直走在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前沿。
Time, bank bank, Ben bank, Ben Breadbent(2016)表示,随着法定数字货币与实际汇率的提高,支付体系显著改善,法定数字货币已成为主流监管货币,并逐渐恶化,这是负面的。
在数字货币的影响方面,在货币理论方面,国外学者对数字货币的定义不同,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代表Larsen A(2018)的研究人员认为,当一笔交易对某一事件使用电子支付系统时,传统纸币逐渐被取代,如果这一空间发展到一定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将发生逆转。
代表Gandal N(2016)的研究人员认为,即使取消了电子货币,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存在,但其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监管方面,很多国家都是根据本国情况对数字货币进行监管,Peter Twomey(2018)认为应该尽快修改现有的比特币监管立法。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在当代经济中,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确保经济稳定的关键要素之一。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指的是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受政治干预和影响,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这一独立性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的影响来讨论,包括决策的透明度和灵活性、应对经济挑战的能力以及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信心。
首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体现在决策的透明度和灵活性上。
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当公开透明,向市场和公众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他们了解政策的目标和措施。
这种透明度可以提高市场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并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此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即中央银行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和需求进行及时调整。
这种灵活性使货币政策能够快速应对经济波动和危机,从而维护经济的稳定。
其次,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于中央银行应对经济挑战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面临通胀压力或经济衰退等挑战时,政府的政策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预而失去灵活性。
相比之下,独立的中央银行能够更加坚定地执行货币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节经济。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手段刺激经济,从而促进复苏。
而如果货币政策受到政治操纵,可能会面临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受到限制,阻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三,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市场信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市场参与者对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非常关注,因为这直接影响他们对经济前景和投资决策的判断。
如果市场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存有疑虑,怀疑其存在政治操纵或不公平对待市场的行为,那么投资者可能会降低对市场的信心,从而导致投资减少、股市下跌等不良后果。
相反,如果市场相信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按照经济规律和公正原则行事,那么市场信心将增强,投资活动也会相应增加。
尽管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能脱离整体经济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作为研究货币政策的重要课题,对于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具体内容及其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市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
在现代货币政策的框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基础(M0)、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途径来调整货币供应量;改变市场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来影响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过影响市场利率来影响信贷市场,具体体现为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银行间市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指标之一。
石油光谱分析了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市场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发现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一定的传导效应。
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生产成本结构,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与市场预期密切相关。
刘光瀛通过分析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发现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有重要影响。
预期货币政策的宽松或收紧将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基于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是评价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实证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评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张三杰等人通过引入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冲击、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等。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金融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
(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
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
(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
(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
(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
(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
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
(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1995年12月~2017年2月实证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1995年12月~2017年2月实证分析作者:乔曼郭凝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3期摘要:本文基于VAR的外汇储备、本国利率、货币数量的协整及脉冲响应,结合外部冲击与内部机制来分析利率变动是否与货币供应量同向变动以及外汇储备变动和本国利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效应。
研究结论表明,1995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国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独立性外汇储备利率货币供给量一、引言一国货币政策是否独立,是否依靠于外界,是该国货币政策工具能否发挥良好效果,起到良好作用的前提条件。
那么,在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到底如何呢?是否能够不完全受政府控制或者不受外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呢?是否能够有效地应对国内外的经济冲击和政策变化呢?如何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呢?二、理论回顾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始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然后是最优货币区理论、“不可能三角”理论、中间制度消亡论和“害怕浮动汇率”等理论。
这些理论的主体都是讨论汇率的,但均涉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是否丧失,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本文综合外部冲击与内部机制来看,通过对外汇储备、本国利率与货币数量进行协整检验和VAR模型下的脉冲响应来分析外汇储备对货币数量的影响程度以及本国利率是否导致货币数量同向变动。
三、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实证分析本文实证用到的数据有我国短期贷款6个月期利率、美国联邦基金日利率、我国外汇储备、我国货币供应量(M0、M1、M2),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
我国短期贷款6个月期利率、美国联邦基金日利率可以找到1994年1月至2017年3月数据。
我国外汇储备、我国货币供应量(M0、M1、M2)数据时间段为自1995年12月到2017年2月。
频度为月度,所有时间序列用乘法模型进行季节调整,消除季节因素。
汇率稳固、货币市场均衡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汇率稳固、货币市场均衡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引言在我国目前的汇率体制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进行的外汇市场干预,冲击着国内货币市场的均衡,导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减弱。
现有的汇率稳定干预政策和保持国内货币市场均衡政策存在着冲突,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汇率稳定、国内货币市场均衡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的关系。
目前,鲜有文献专门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已有文献主要是研究三者中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国内货币市场失衡与稳定汇率的冲销干预政策之间的关系。
薛迎春(2007)研究了我国1994~2004年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的关系,发现我国货币市场的超额货币供给与国际储备的增加存在正向关系。
裴平、吴金鹏(2006)研究了中国不对称的涉外经济政策和缺乏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对国内金融的影响,认为在这种制度下,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会造成外汇储备的被迫增加,从而一方面形成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产生了基础货币投放过多、人民币对内贬值或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
另一部分学者则研究了稳定汇率的冲销干预政策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
Hausmann等通过建立Hausmann-panizza-stein模型(2001)研究发现,汇率波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正向因果关系。
Borensztein(2001)对新兴市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香港与新加坡的经验发现,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较差。
但是,阿根廷与墨西哥的案例却不支持这一观点。
关于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具有独立性,我国学者持有两派观点。
一派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不存在独立性,以何慧刚(2007)等为代表。
他研究了中国外汇冲销干预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关系,认为冲销政策短期内能抵消外汇占款导致的信贷增长,但效力有限。
在长期内,外汇冲销干预不仅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利率上升、汇率升值乃至经济“滞胀”。
另一派则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是独立的。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20 0 8年 第 7期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世美
内容提 要 : 文从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定义 的不 同观 点 着手 . 别从 货 币政 策理 论 有效 性 和 实施 有效性 两个 该 分 方 面对 国外和 国 内已有的研 究成果 进行 了梳 理 . 且得 出 了一般 性 结论 : 币政 策理 论 有 效性认 为货 币政 策 并 货 在 长期 内影响 价格 而对真 实产 出没 有 影响 , 短期 内对 经济 具有持 续 的影 响 ; 币政 策 实施 有效 性 案例研 究表 货 明 紧缩的货 币政 策具 有显 著效 果 , 而大量 的模 型 实证 研 究得 出的结论 不一 。最后根 据研 究现状指 出现 有研 究 的缺 陷并提 出进一 步研 究展 望 。 关 键 词 : 币政 策 货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 的理解在于货币政策 的最终 目标 是 什么 上 。货 币政策 最终 目标一般 体现在 稳定 物价 、 促进 经济增 长 上 。如货 币 主义认 为 , 通货 膨胀不 是 唯
一
货 币政策 的 有效性 问题从 属 于 短期 宏 观经 济 波动 理
的最终 目标 . 货币政策虽然对长期真实产量没有重
入 .货币政策在 国家宏 观经济调控 中处于越来越
重要 的地位 .我 国货 币政策 的有效性 问题 日益因此 对货币政策有 效
性 的内涵做 出明确界定 ,并对有关货 币政策有 效 性理 论研究 和实 证研究 的观 点进行 区分 和梳 理 .
不 同学者在 研究货 币政 策有效 性 问题 时 . 由于 强
行. 引导社会资金 的合理流动 , 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 性 , 利实现 其预定 的调 控 目标 。这 种对货 币政策 有 顺 效 性 的界定 强调 的是货 币政策 的实施 方面 . 实上 已 事 经假定了货币政策本质上能够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 影响. 关键在于货币政策 当局如何适 时、 适度地选择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研究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的权衡
需要考虑外部平衡与 内部平衡的权衡
在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不仅要考虑 国内的经济目标,还需要考虑外部平 衡,如汇率、国际收支等。因此,在 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在内部平衡与外 部平衡之间进行权衡。
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 独立性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下,资本流动会对货币政 策的独立性产生影响。如果资本流动 过于自由,那么货币政策就难以完全 控制利率和汇率等变量,从而降低货 币政策的独立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政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研 究成果的梳理和评价,构建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分析框架 ,并运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政策效果评估。
0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独立 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定义
• 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自主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 策,而不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这种独立性通常是为了确 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 增长等宏观经济目标。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果政府对中央银行的政治干预较多,或者中央银 行缺乏足够的法律授权和独立决策权,那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可能受到影响。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挑战
外部冲击
在开放经济下,一国经济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例如,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对国内货币市场和利率 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给中央银行在维持国内经济稳定的同时应对外部冲击带来了 挑战。
汇率制度的选择对货 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汇率制度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 要因素之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 央银行需要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可能 无法完全实现其国内货币政策目标。 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可以 更加自主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从 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经历了产生、进展和完善的进程。
3O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诞生。
5O-6O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进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
7O年代到8O年代中期,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好坏和改良方面。
8O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彼此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
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货币当局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办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划分为下面三种: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个标准,可供选取的操作目标有短时刻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预备金和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正是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到中间目标并实现最终目标的。
二、中间目标准确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为使货币中间目标能够有效的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取的中间目标要具有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四个条件,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包括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给量和长期利率。
3、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归纳的讲,各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固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前者包括法定存款预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后者主如果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信贷配给-直接信用控制和道义劝导、窗口指间接信用指导。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了货币政策冲击如何通过金融系统来影响微观经济主题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致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转变的一整套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否能有效影响实体经济,实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和成果,以期对货币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定义、目标、工具及其传导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如经济环境、制度背景、金融市场结构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和共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早期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并评述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而兴起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如预期管理、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领域,包括货币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主义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持续争议。
货币理论,尤其是数量方程,强调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影响通货膨胀率和经济活动。
然而,货币政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它忽略了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恩斯经济学为货币政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化论文货币政策独立性论文: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
货币化论文货币政策独立性论文: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摘要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的工具变量,它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走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其有效性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内涵开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货币化货币政策独立性一、引言“货币政策是一门艺术”,当2005年末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带着神奇和光环卸任之际,赞扬、尊敬如潮而来,暂时掩盖了实际的瑕疵,淹没了应有的批评声音。
英国知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则力排众议指出,格林斯潘长期刺激性的货币政策违背客观规律,造成美国虚幻的高消费和创记录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他卸任后留下的美国经济危机四伏,犹如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
不幸真的被其言中,自2007年底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逐渐深化,打破了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金融神话”。
他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当前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而正是他所主张的货币政策曾引领美国经济实现了创记录的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他也一度被誉为“拯救了世界的人”。
为何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成也格林斯潘,败也格林斯潘?那么,一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究竟该采用何种货币政策,采用哪种货币政策工具,或者说怎样的货币政策才是行之有效的呢?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调控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抉择和实施必然涉及怎样运作和如何有效地影响社会经济生活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问题,货币政策在调节与控制现代经济活动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极其广泛的作用范围。
货币政策所涉及的内容实质上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作用过程及其效果在内的完整宏观调控体系。
货币政策目标约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常规手段,即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辅助手段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经济危机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的文献综述
陈德伟 (0 3 2 0 )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法对我 国19 — 0 1 9 3 20 年货 币政策作用 的非对 称性 问题 进行实证 研究 。结果 表明 :我 国货 币冲击的紧缩 效应 大于扩张 效应 ,紧 缩的货 币政策 能够有 效地 抑 制 经 济 增 长 , 而 扩 张 的货 币政 策 却 无 法 显 著 地 摆 脱 经 济 的 恶 性 衰退 。 二 、 危 机 中不 同 货 币 政 策 手 段 的 有 效 性 危机 时国家采取 的措施 同正常 时期的渐进措 施很类似 。一 般国家采取的措施多为利率措 施和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 。 1 、利率 措施 经历危机 的国家在经济 衰退 的条 件下 ,一般 会采取 降低利 率刺激经济发展 。而相反 的例子 出现 在美 国上世 纪大萧条 中,
2 0 、D p r 0 2 o r e R u i i 0 6 ) 。他 们 认 为 0 2 u o ,2 0 、N u i l o b n ,2 0 等
资产价 格反映 了通胀信 息 ,因此 应该对此 作出反应 。货 币政策 不仅 要立足于眼前 ,也要关注 长远 的经济 发展 。他们 还认 为, 市场本身是复杂 的,但是不应 当不作为 。 2 、实 证 分 析 实 证 分 析 的争 论 主 要 在 于 货 币政 策 在 短 期 和 长 期 内的 有 效 性 。弗里德曼和施 瓦茨 ( 9 3 16 )、托 宾 ( 9 0 1 7 )、斯托克和 沃 森 ( 9 9 以及 卡 沃 ( 9 2 18 ) 19 )均 认 为 货 币供 应 量 的 变 化 对 短 期 产 出 的 波 动 会 产 生 影 响 。而 伯 南 克 ( 9 6 18 )运 用 结 构 向量 自回 归V R 型研 究发现贷 款的冲击对于总需求有很大影响 高 云峰 A模 (06 2 0 )运用协整 检验S E M n C 模型对 我国1 9 — 0 5 9 4 2 0 年阶段性货 币需求的稳定性 问题展开研 究,分析 结果显示 ,货 币需求 、国 民收入 、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 间存在协 整关系,基于EM 型的 C模 短 期G a g r r n e 因果检验 ,支持利率和货 币政策最终 目标 之间短期 均 衡关系 的存在 。但伊万斯 ( 9 9 1 9 )指 出,货 币供应量在 短期
2文献综述
Ⅱ.文献综述关于金融开放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就中国金融开放和金融开放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问题作出文献综述。
有关金融开放的文献综述较多,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金融开放定义以及金融开放度的测量方法。
关于金融开放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文献也较多,从不同角度探讨,如经典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货币替代现象、外资银行行为等,最后得出相应的对策和改革建议。
分析总结金融开放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各方面影响和建议,对于现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加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开放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供给literature review about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opening on the independence of monetary policy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literature review about China’s financial open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independence of monetary policy. There’re many literatures written on China’s financial opening,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s different definitions on financial opening and its measurement. Also a lot of literatures study on how financial opening affect the independence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They explore from different angles,such as the classic Mundell–Fleming model, the phenomenon of currency substitution, the behavior of foreign banks and so on.Finally, they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reform proposals. Under pres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alysing and summarizing how financial opening affect the independence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uggestions, are of great inportance to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to the reinforcement of its control of macroeconomic .Keywords:Financial opening independence of monetary policy money supply下面另起一页吧一、关于金融开放的文献综述(一)金融开放的定义有关金融开放的文献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金融开放的定义、金融开放度的测度上。
浅析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内容提要:1994年以来,尽管中国实行固定钉住汇率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继续维持固定钉住汇率安排,其本钱将是很高的。
本文在反思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根底上,以货币模型为分析框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角度提出实行新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影响分析自1994年1月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根底、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管理〞有余而“浮动〞缺乏,形成事实上的钉住美元。
在当时环境下,这种汇率制度的合理性是明显的〔麦金农,1999〕:第一,通过事先的政策承诺增强了政府的信誉;第二,维护了公众对国内金融体系的信心,稳固了1994年改革的成果;第三,稳定了危机打击后的亚洲局势。
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频繁使用公开市场工具控制货币发行量,使主要针对国内经济失衡而实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经过几年时间的调整,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开展的时期,面对经济开展的新形势,人民币汇率机制需要重新审视其合理性。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即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根底、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次针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仅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主动性和有效性的需要。
一、分析框架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上,一国货币供给是由该国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根底货币〔MB〕进行扩张而创造出来的。
根据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存在以下数字表达式:FX+LG≡MB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存在以下数字表达式:MBb+L≡D如果把这两个方程等式两边分别加起来,为:FX+MBb+〔LG+L〕≡MB+D其中,FX——黄金和外汇储藏,LG——对政府贷款,MB——货币发行〔根底货币〕,MBb——流通的货币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L——商业银行对个人和公司的贷款,D——公众存款,LG+L表示整个银行部门对政府、私人及对非银行部门的贷款,称为国内信贷,记作D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作者:————————————————————————————————日期: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金融银行论文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潘再见(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福州350003)摘要:随着我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围绕三元悖论、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产选择行为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冲销干预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9-001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9.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增长进程中的通货膨胀控制:量化宽松、最优通胀率和宏观审慎政策研究”(13BJY1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动态效率检验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研究”(11YJC79063)。
收稿日期:2015-08-03作者简介:潘再见(1982-),男,福建永春人,金融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一、三元悖论视野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独立性(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主要是指一国经济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乃至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本国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受到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国际市场利率冲击[1],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货币政策对外自主性[2]。
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米德冲突(Meade,1951),其认为单独使用某项支出调整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会导致内外均衡目标产生冲突。
Mudel(l 1963,1964)和Fleming(1962)构建M-F模型用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问题,指出一国在实施固定汇率时,若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将导致其不能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操作;但若实行资本管制,却会导致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
Dornbusch(1976)将完美预期假设引入M-F 模型,构建了M-F-D模型。
Krugman(1979)基于M-F-D 模型,总结出三元悖论(又称不可能三角),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至多实现其中两者。
三元悖论引发了广泛讨论。
作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Obstfeld 和Rogof(f 1995,1996)认为,汇率制度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经济越开放,通货膨胀的跨国传导越明显。
Obstfeld(2005)等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选择,认为三元悖论成立[3]。
Axe(l 2012)等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东亚国家可以通过冲销干预,避免出现不可能三角,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会导致金融部门扭曲;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冲销干预,货币政策不但可实现独立性,也不必以金融部门扭曲为代价。
但是,由于中央银行面临大量的冲销成本、外汇储备的估值损失,这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必然会受到影响[4]。
Klein 和Shambaugh (2013)认为,可采取中间措施以应对挑战,以应对三元悖论的困境,如针对性资本管制、有限的浮动汇率制度。
针对性的资本管制或浮动汇率有利于一国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当浮动幅度的汇率制度可带来更大的货币政策独立性[5]。
Goldberg(2013)认为,跨国银行对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会产生影响,包括掌控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能力。
而且,跨国银行可能较少国际资本流动摩擦,但却强化了三元悖论,导致本国利率与基准国利率共同运动。
但货币政策独立性是异质的,与跨国银行的商业模式、该国的投融资是否来源于跨国银行密切相关,而且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汇率制度[6]。
Gozek 和Mycielska(2013)认为,像波兰这样资本高度自由流动、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加入欧元区必须以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性为代价[7]。
Rey(2015)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三元悖论可能存在,但在近几年全球金融周期的环境下,三难选择已演变为两难选择:只有在资本账户管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才可能独立。
而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会影响非中心国家跨国银行的杠杆率、资本流动和信贷增长[8]。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三元悖论展开了针对性研究。
易纲(2001)基于X+Y+M=2 这一恒等式,三个变量分别为汇率、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状态,认为各变量在0 到1 之间存在大量解。
例如,在汇率制度选择上,爬行盯住、汇率目标区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等在理论上成立,在现实中也存在。
谢平和张晓朴(2002)总结了我国1994—2002 年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认为三元悖论在中国成立[9]。
沈国兵(2002)引入本币国际借债能力变量,将不可能三角模型扩展为四面体假说,并认为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特例。
孙华妤(2004)通过对M-F-D模型的分析,认为任何国家在货币金融制度上不是面临三难选择,而是面临只要开放经济,就必然带来货币政策独立性缺失的“开放经济两难选择”,所以汇率制度选择不能以货币政策独立性作为参照标准,而应以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为依据[10]。
黄飞鸣(2009)认为,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是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建立货币区是弥补制度缺陷较为现实的选择,但其仍不可避免“三元悖论”的困境[11]。
黄继炜(2014)构建了测度汇率稳定性、资本项目开放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关系的指数组合,并对东亚国家的三元指数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三元指数”之间并不是平等关系,随着资本项目开放度不断提高,各国的汇率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扩大汇率浮动程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支持作用较小[12]。
王珊珊和黄梅波(2014)在构建三元悖论指数的基础上,检验得到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三元悖论在中国成立的结论[13]。
三元悖论是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基石,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经济体都试图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以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但是,由于三元悖论忽视了现实经济环境,将三元悖论作为长期制度选择的依据,可能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二、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目前,国外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多数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制度密切相关,与固定汇率制度相比,浮动汇率更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
Borensztein(2001)等认为,实施固定汇率制国家的利率水平受到美国利率的影响比浮动汇率制显著。
McKinnon(2002)认为东亚国家将美元当作唯一的名义锚,面临着两难选择:保持本国货币稳定和隔绝国际金融动荡对本国的传染。
Schamis(2003)、Grabe(l 2003)认为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虽然可能有利于提升宏观经济政策的公信力,促进经济稳定,但却不能保证货币稳定,且易导致出口导向型国家无法实现持续增长。
Lee(2004)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和泰国等国因改用浮动汇率制使其利率调整受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影响明显下降,而香港地区沿用盯住美元制度,导致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
Pau(l 2007)基于印度的实践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制度密切相关,全球化并不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14]。
Bogdan 和Iulian(2013)通过对1999 年1 月—2011 年3月欧盟成员国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更能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中间汇率制度最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15]。
魏曼和刘骞文(2013)对1974—1990 年德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德国货币政策只是部分独立的,但却是有效的。
这也为货币当局货币政策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即应以是否对经济调节有效,是否能促进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准绳,不能以是否独立作为判断依据[16]。
金雯雯(2014)等基于2000—2010 年77 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GMM 方法研究汇率制度弹性变化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汇率制度弹性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显著正相关关系[17]。
一些学者认为,在不同汇率制度下,本国利率受国际利率的影响差异不大,即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没有显著性影响。
Rose (199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汇率波动、货币独立性和资本开放程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且缺乏证据表明固定汇率制度、独立货币政策和完全资本流动存在不相容性。
Franke(l 2001)等检验了1970—1999年数十个国家不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发现盯住汇率制度未必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下降[18]。
Hausmann(2001)等认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对美国利率的敏感度并不低于实施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原因在于汇率变化受本国货币政策目标和资产负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Fratzscher(2002)、Forssback 和Oxelheim(2006)认为,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并没有显著差别[19]。
三、货币国际化、资产选择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独立性会因为货币国际化影响居民与非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而受到冲击。
Hilber(t 1964)、Bergsten(1975)研究表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降低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当美联储提高利率和货币紧缩政策以抑制经济过热时,将引起国外资本流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Bergstrand 和Bundt(1990)认为,长期上对不同外币(尤其是美元)需求的替代转换显著影响该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Frankel(1991)等认为,货币国际化将增加该货币或以该货币计价资产的需求量,且波动幅度较大,这将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产生冲击。
Tavlas(1998)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非居民需求偏好的反转会引起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削弱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则会造成汇率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Otani(2002)认为日元在东亚地区使用范围的扩大,导致日本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明显增加,货币政策效力下降,但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却几乎不会对日本产生影响。
Dooly 等(2003)认为新兴工业国家为通过承担持有低收益美元资产的风险,力图实现工业部门的规模经济,而且新兴工业国家会不断涌现,持续接棒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