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北京市中考题)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中考真题精练

《孟子三章》中考真题精练

专题12 《孟子三章》(中考真题精练)【2020·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二)何易于为益昌令。

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

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④,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

”即自焚之。

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

榷(què),专卖。

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

③矧(shěn):况且,何况。

④阁诏:搁置诏书。

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2)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4分)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分)【答案】1.(1)行冠礼;(2)遵从。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3.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

使用排比,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同严,气势磅礴。

4.能称得上“大丈夫”。

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

一、中考语文 课内外对比训练(古文)

一、中考语文 课内外对比训练(古文)

一、课内外对比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甲】后魏武帝①,亲征后燕慕容德②于邺地,前军③大败绩。

德又欲攻之,别驾④韩进曰:“古人先决胜庙堂,然后攻战。

今魏不可击者四,燕不宜动者三。

”德曰:“何故?”别驾曰:“魏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

深入近畿⑤,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

前锋既败,后阵必固,三不可击也。

彼众我寡,四不可击也。

官军自战其地,一不宜动。

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

城隍未修.,敌来未备,三不宜.动。

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三军靡费,攻则士卒多毙,起而图之,可以捷也。

”德曰:“别驾之言,真良、平策也。

” (选自《百战奇略·主战》,有删改)【乙】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注释】①后魏武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②慕容德: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建立者,慕容垂之弟,鲜卑族。

③前军:指北魏将领拓跋章所率进攻邺城的前锋部队。

④别驾:官职名,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

⑤畿:jī,国都附近的地区。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城隍未修.( )(2)三不宜.动( )(3)公将驰.之( )(4)彼竭我盈.(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亲征后燕慕容德于.邺地至于.夏水襄陵B.德又欲攻之.牡丹之.爱C.然.后攻战满目萧然.D.久则.三军靡费则.有心旷神怡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 【甲】文中的韩进和【乙】文中的曹刿在性格特点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北京市中考题)

《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北京市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链接材料一】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文言文《孟子告子上》《孟子公孙丑》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告子上》《孟子公孙丑》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三)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颡:额头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魏国为晋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和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九年级语文《孟子三章》中考题

九年级语文《孟子三章》中考题

《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真题盘点1、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2、莆田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精品2019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精选【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精品2019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精选【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朝阳区(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0-13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成公元年,楚庄王为夏微舒①弑君②,率诸侯伐陈③。

谓陈曰:“无惊,吾诛微舒而已。

”已诛微舒,因县陈而有之④,群臣毕賀。

申叔时⑤独不贺。

庄王问其故,对曰:“鄙语⑥有之,牵牛径⑦人田,田主夺之牛。

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 今王以微舒为贼,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于天下! 是以不贺。

”庄王曰:“善。

”乃迎陈太子午,立之,是为成公。

孔子曰:“贤哉楚庄王!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 (选自《史记,陈杞世家》)[注] ① [夏微舒]春秋时期陈国人。

②[弑君]臣杀君。

③[陈]春秋时一个诸侯国。

④[因县陈而有之]顺势把陈吞并,作为楚国一个县。

⑤[申叔时]楚国臣子。

⑥[鄙语]俗语。

⑦[径]经过。

⑧[以利其地]贪图人家土地。

10.下列词语中的“朝”与“人朝见威王”一句中的“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百鸟朝凤B.班师回朝C.朝过夕改D.朝气蓬勃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王之蔽甚.矣夺之牛,不亦甚.乎B.时时而间.进遂与外人间.隔C.率诸侯伐.陈伐.竹取道D.庄王问其故.桓侯故.使人问之12.下面对“宫妇左右奠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 分)(甲]嫔妃和亲信们都很偏爱您,朝臣们都害怕您,百姓们都有求于您。

2019年北京中考各区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北京中考各区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北京中考各区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19 东城二模】(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①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②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④无恙耶?彻其环瑱⑤,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⑥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⑦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⑧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①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

钟离:复姓。

②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

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1.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2019年中考语文考前模拟分项汇编专题11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考前模拟分项汇编专题11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

专题11:文言文阅读(课内)一、【2019届天津一中初三下第三次月考】根据课文《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小题。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D.彼竭我盈.,故克之(士气正旺盛)11.下列每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必以分人咨臣以当世之事B.战于长勺试用于昔曰C.可以一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忠之属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2.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曹刿这个深谋远虑,军事才能出众的平民英雄形象。

B.之所以说鲁庄公“鄙”,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君主,大敌当前却不知道该依靠谁战,又如何而战,甚至打胜了也不知道胜在何处。

C.曹刿主动请见时受到其乡人的阻止,说明老百姓相信肉食者的决策能力,同时表现了曹刿对国家大事主动担当的责任感。

D.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鲁国决胜的策略在于“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谨慎小心”。

1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答案】10.C11.A12.C13.D【解析】【10题详解】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案件)。

【11题详解】A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倒装句,“以当世之事咨臣”。

B倒装句。

C省略句。

D省略句。

【12题详解】C项“说明老百姓相信肉食者的决策能力”错误,应是不相信。

《中考语文》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训练附答案(1)【精选30练】

《中考语文》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训练附答案(1)【精选30练】

一、文言文阅读1.(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17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饿.其体肤饿:_________________ (2)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____(3)昭公出亡.亡:__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 17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177.(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说明了(甲)文中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回答),(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亡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78.(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6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担忧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好处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担忧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面山而.居C.行道之.人弗受小大之.狱D.乡为.身死而不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下列对选文相干内容的知道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杀身成仁”的中心论点,令人震动。

C.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普通人常常会丧失本心。

D.《孟子》文章重视推理,逻辑周密,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

4.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专题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

专题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

专题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孟子·告子下》)【乙】吾观史蝤①以不能进蘧伯玉②而退弥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宋】苏洵《管仲论》)注:①史蝤:蝤qiū。

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

②蘧伯玉:蘧qú。

春秋时卫国大臣。

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③萧何且.死____________④固.宜如此也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3.【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4.【甲】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

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

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二、(2022·广西柳州·中考真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1.(2019•西藏)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②人恒过.过:③衡.于虑衡:④而后喻.喻:(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无案牍之劳.形C.曾.益其所不能D.凄.神寒骨(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完成填空。

孟子,名轲,时期思想家,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请你写出一句本文之外的孟子的名言警句:。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例。

2.(2019•莱芜区)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甲】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乙】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孟子 告子下 文言文阅读答案

孟子 告子下 文言文阅读答案

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答案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答案【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告子上》《后汉书杨震列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告子上》《后汉书杨震列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告子上》《后汉书杨震列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2】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节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己所不欲.B.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乡.为身死而不受其乡.人曰D.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策之不以.其道16.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是亦不可以已乎?(2)暮夜无知者。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将“生”与“义”置于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阐发“舍生取义”的观点。

B.甲文综合运用了比喻、类比、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理深刻。

《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精选7篇)

《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精选7篇)

《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精选7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文及译文篇1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

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注】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

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2分)2.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3分)参考答案1.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

(2分。

每点1分,意思接近也可给分。

如只回答“以四海为壑”“以邻国为壑”的,总给1分)2.①民本思想。

(1分,答“以人为本”“以百姓利益为本”也可给分)②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

(2分,分配给两个点,正面和反面。

如果是只答出“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是从正面讲的,给1分) (共3分)【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责他“以邻国为壑”。

②壑(he):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③洚(jiang):大水泛滥。

【参考译文】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

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注于四海。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检测试题附答案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检测试题附答案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检测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死亦我所恶十恶不赦B.乞人不屑不屑置辩C.所识穷乏者穷冬大风D.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理解:文章开头,孟子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因为熊掌更为美味而选择熊掌。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在孟子看来,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

“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

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舍生取义”思想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献身精神,它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为国捐躯的慷慨壮歌。

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担当精神是如何在邓世昌身上体现的。

在当今社会,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精神的。

(链接材料)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

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

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

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

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

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

⑨[殒(yǔn)]死亡。

答:
(三)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易。

A.举: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
B.过:犯错/经过/过错/超过
C.虑:思虑/忧虑/思考/思虑
D.色:神态
13. 【答案】【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难度中。

【甲】中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行为不顺。

故选【乙】。

14. 【答案】(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

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难度适中。

结合题干,子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