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合集下载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河南工业大学教育名著导读论文宋各方2013/5/19经典—永不褪色一、个人信息学院:专业:科目:教育名著导读姓名:学号:二、名著浅识古典教育名著四篇之《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古典教育名著四篇之《大学》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名著导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名著导读”教学
果。
略读 和 精 读 的 方法 。精 读 就 是 对于 那 些 文 质 兼 美 的 手无策 、两眼发呆 。一届一届 的恶性循环使 学生阅读名 著的 文 学作 品 、对于 名著作 品的重要 环节 等进 行细 读 ,并且慢 热情殆尽 ,产 生了厌倦和畏惧 的心理 。 慢 体 会 立 意 构 思 、揣 摩 布 局谋 篇 、欣 赏妙 词 佳 句 等 。 引 为 了让学 生 能真正 带着 执著 的追 求走 进名 著 ,带着 丰 导学 生进行 精读 就要 从部 分到 整体 、 由整 体到 部分 反复研 收的 喜悦欣 然 而 归,我 想就 如何 进行 名著 导读 谈谈 自己肤 读 ,通 过对 语言 的 品味 、构思 的揣摩 ,进 而把 握名 著的 内 浅的 认识 。 容、 艺术特 点和 作者 的情感 ,从而 获得知 识 ,受到情 感 的
阅 读 与 写 作 】
浅谈初 中语 文 中的 “ 1 三 = I 著导读’ ’ 教 学
◇ 内蒙古乌海市第二中学/ 张静波
【 摘要 】 目前 ,在初 中语文 “ 名著导 读”教 学环节 中存在 着 储备 有 限,或 由于被 考试 困扰 ,对 那些 大家 的作 品 的了解
盲 目性 、功利性 以及 学生在 阅读 中缺 少行之有效 的 阅读方 法 可 以称 之 为零 。让 学生读 名著 不是 一件 容易 的事 ,要消 除 的问题 。本人根据现状 ,就如何 培养学生适 当 有 效 的阅读 方 学生 的种 种心 理障 碍 。该怎 么办 呢 ?我 认为 学生 的心理 障 法提 出了相应 的建议 。 【 关键词 】初 中语文 名著导读 语文教 学


通过师生互动讲故事 的方 法激 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
熏 陶 。精读 重在 质量 ,重在 汲 取知 识的精 髓 。而略 读法 是

《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作文

《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作文

《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作文《利用名著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的研究论》研究报告伦镇中学王贵芬内容摘要中外学名著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学名著不仅能增加语感积累,提高语言素养;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

特别是青少年,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的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

既然这个年龄,不能经历人生的所有,但可以通过阅读,弥补经历的不足。

在中学阶段,教师利用以感人情节导读、竞争比赛激读、摘抄记录品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今中外化的魅力。

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将是语学习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名著导读阅读兴趣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或“”)及界定1、课题研究背景阅读是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是最多的。

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的化知识,不断的提高科学化水平。

凭借书本的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知识的领域,与人交流,与社会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不断陈述、分析,灌输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去模仿,那学生就会变成一个没思想的克隆人。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读懂,去感悟,去体验,去领略中美的旋律。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1、研究目标《语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定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名著阅读也是中考必考内容,而且近年还加大了对名著的考查力度,所以通过对小课题的研究,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学生阅读目标,让阅读成为语学习的一大乐趣。

2、研究内容(1).整理中学阶段学生应读及需要了解的名著篇目。

(2)把握“名著导读”何时“导”。

(3)教师通过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触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动力。

文学名著导读热爱生命论文提纲

文学名著导读热爱生命论文提纲

浅析《热爱生命》带来的启示关键词:热爱生命生命观金钱观抉择生命意识缺失道德底线1、品及作者的简单介绍2、对热爱生命的写作特色和作者在恶劣环境中展现出来的生命观和金钱观----对环境的描写(为了展现人在陷入绝境时和巨大压力下的情况下对生命的执着和求生欲望的体现)----心理描写(从心理描写展现出自我暗示的作用以及主人公在生死存亡边缘所透露出的最真实的想法,以及体现出他做出的种种抉择与舍弃)----从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所体现出主人公的生命观和金钱观(生命是第一位的而金钱乃身外之物,在某些情况下只能成为生命的负担),同时对主人公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抉择和舍弃进行阐述。

3、伦敦的《热爱生命》带来的启示----结合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谈热爱生命的生命观对这一现象的启示与指导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漠视生命现象,否定生命现象(自杀事件),游戏生命现象(虚度年华),丧失生命的成就感(容易困惑自暴自弃))而这些现象都和当今大学生精神上的危机密切相关,而热爱生命中主人公对求生的坚定与执着,以及其对生命的珍惜态度可以给当今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大学启示与正确的指导----结合当前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现象谈热爱生命中的金钱观对其的启示(做出正确的抉择,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不是对金钱无底线的追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结合当今商人们毫无底线捞钱的现象(结合食品问题、对国家的危害等问题)谈热爱生命中体现的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下所体现的道德底线对这些现象的启示商人们在追逐金钱满足自我的同时要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出正确的选择)4、结论:本文从热爱生命中对环境的描写和主人公心里刻画的角度阐述主人公在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和舍弃,从而体现出主人公正确的生命观和金钱观并坚持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主人公这些优秀的品质对当今大学生生命缺失现象、盲目追逐金钱以及丢弃道德底线的现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结合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中所体现的主旨,并结合当今的某些忽视生命,盲目追逐金钱以及丢失道德底线的现象,谈其带来的启示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得到重要的启示。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课题主持人:《高中语文课本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研究》这个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由课题负责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雅俊老师根据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首先提出,在王瑞春、王敏荣、王斌、杨淑玲、黎昕、杨森、刘勇刚、洪蓉、武婷、高文婷等老师的共同参与下,经过认真讨论、分析论证、展开问卷调查、分工协作、组织实施、结果得出等过程,已经初步完成由课题申请、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到成果总结等几个阶段。

现在申请结题,下面是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一、课题概述(一)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之初,通过了解名著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我们获取了这样一些信息: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学阶段是人思想、思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阅读名著对学好语文,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郑重在《浅谈“名著导读”的重要性》一文中归纳了名著阅读的三大重要性:首先,广泛的名著阅读是学生们学好自己的母语,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次,阅读名著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次,名著阅读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好范本。

苏州大学顾建英研究发现,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历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对名著阅读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的要求提得更明确,更具体。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高中三年自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而“名著导读”是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社会心理浮躁,学生的阅读还只仅仅处于快餐式,碎片化的状态,加之应试教学还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上还不够重视,学生名著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名著导读课论文

名著导读课论文

1,为什么说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1000字)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同时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为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去深切体认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自觉理解她的内在生命力和精神特性,从而增进我们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主动性。

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深刻认识那些在历史上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体现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并把它发扬起来,进而加以新时代的发展,以加速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当今的时代,在面对全球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我们要始终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继往开来,永远畅通。

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好比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根,如果没有了根,还会有枝繁叶茂么?我想这株大树不仅不会枝繁叶茂,连生命肯定都没有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与扬弃前人的糟粕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其间也包括吸收一些外族的先进文化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都是他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有选择性地继承和扬弃前人留下的遗产,并把前人的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一个民族在离开他们的前人们一代又一代相传下来的经验而走向成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外来的先进的文化我们要学习要借鉴,然后消化,融入华夏文化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它是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及一切“人化”的事物。

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论文

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论文

永远在路上的鲁迅-----鲁迅作品“在路上”的浅析电气37 2130401183 葛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奖,改革家,批判家,鲁迅总是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这次,笔者希望解析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鲁迅。

鲁迅的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是“在路上”。

比如《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话里好像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其实前面还有一个鲁迅的真实判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所以,作为传统格局的打破者,作为内心存在主义的呼唤者,他决定自己找出一条路,自己写出一条路。

所以,路便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独特而深刻的意向。

《野草》里还有一篇叫《过客》:一个老头,一个小女孩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迎来了一人,一个衣衫褴褛的过客。

老头问他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过客说我不知道,只知道要走在路上,走到前面去,前面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老头说,前面是坟墓;女孩说不对,前面有很多鲜花,过客说前面是有鲜花,可前面还是坟墓。

过客问那走完坟墓以后是什么呢,老头说来料不定就没路了,你还是回去吧;过客说我不愿意回去,前面有个声音在召唤我,我一定要去。

老头说这声音也曾召唤过我,你不理它就行了;过客说不行我还是要走。

这样,他就踉踉跄跄的继续往前走。

这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典型是“路”形象与描写。

在这个场景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特色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老人与小女孩是腐朽与新生力量的代表与对比,衣衫褴褛的过客是他,以及全体中国人彷徨的灵魂的象征,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迷茫与呼唤。

而在老人眼中,前面的路上是坟墓,在小女孩眼中,前面的路上是鲜花,不同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了过客这样的存在:前面的路上既有坟墓,又有鲜花,不知道前方会出现什么,但是必须要走,以为前方“有声音在召唤我”。

这种凄凉而真实的画面,正是鲁迅所希望塑造的人格衡量与价值观念导向的所在。

我们说,文字体现价值与世界,世界理解文字与价值的意义。

幼儿教育名著导读心得论文

幼儿教育名著导读心得论文

幼儿教育名著导读心得论文导读心得一:《童年》《童年》是由最早在20世纪初的列文·托尔斯泰写成的一部回忆童年时光的作品。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经历的回顾,向读者展示了幼儿期的纯真、单纯和好奇心。

他以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描绘了自己与父母、老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幼儿期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儿童的独特价值,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导读心得二:《追寻幼儿教育的真理》《追寻幼儿教育的真理》是蒙台梭利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我对幼儿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蒙台梭利提倡的“自由发展”理念,让我明白了幼儿期的教育不应该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自由地探索世界,发展自身的潜能。

这一理念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教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使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儿童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背诵知识。

导读心得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是世界教育文化大师陶行知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陶行知从思想、道德和生活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他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人生,而不仅仅是狭义上的传授知识。

他提到,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意志和行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孩子的潜能和个性,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意和有责任心的人。

导读心得四:《自由的孩子》《自由的孩子》是欧洲教育家海因兹·德罗发表的一本幼儿教育名著。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幼儿教育需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尊重,让他们在自主决策和行动中实现个人成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导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导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导读”作者:赵萍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年第06期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与精髓,文学名著中富含着智慧与思想、形象与魅力、情感与实践、科学与创造等各类元素,是开启智慧、增强审美、熏陶情感等教育活动的优质物质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

初中学生正处于启智益能和精神凝练的重要时期。

就初中语文课来说,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名著导读活动,这既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意,是对当前“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一种洗涤和矫正,也是在“传承与发扬”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需要。

如何切实引领初中生走进整部名著阅读活动呢?笔者拟从如下几点,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带动名著走入课堂,发挥导读作用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教材编排了一定的名著导读,近年来的语文中考也在不断地加大名著考查份额。

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导读引领作用,把名著阅读真正带入课堂,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逐步培养他们的良好阅读习惯。

如何把整本名著阅读带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呢?教师应根据每学期推荐的名著经典篇目认真编写部分教学设计课例,如《水浒传》《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等教学设计。

并且以此为依据,组织并引领学生开展“走进名著”阅读活动。

以“师生互动,共讲名著故事”为例。

一是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最熟悉的故事情节,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引导学生畅谈《水浒传》中梁山英雄好汉“行侠仗义、反抗暴政”的传奇故事,以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阅读情趣,促使他们在课后走进整部名著阅读之中。

二是在阅读活动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借助其中的字词句段进行语言表达,让故事内容更具“原汁原味”,更加生动精彩。

三是借助“谈体会、写心得”等形式,不断领会名著所显现出来的语言规律,让学生更好地贴近名著,深入名著。

二、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增强名著阅读如何帮助中学生寻找“与名著亲近、与大师沟通”的宽敞通道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认真把握并充分利用学生“求异、求趣、求新”的活泼心态,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努力为他们搭建通向名著有效阅读活动的桥梁。

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

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

浅谈名著导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为例[内容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推动名著阅读的板块上作了调整,凸显出“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要做好“名著导读”,则要重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阅读,并自觉地完成整本书阅读。

基于此,本论文以《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问题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名著导读”问题设计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名著导读; 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近年来,尽管各地“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轰轰烈烈地开展并不断地推进,但阅读的效果却不尽理想。

没有时间的保证,阅读有效性缺失,有很强的功利性,应付考试,不求读得透,只求考得高,名著阅读碎片化,学生起早贪黑搞突击,背知识点。

针对这种现象,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提出统编教材在阅读教学上实施“三位一体”,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每册课本编排两个“名著导读”模块,努力做到课标要求“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1]自此,各地对“名著导读”的重视度逐渐提升。

顾名思义,“名著导读”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名著时进行引导。

那如何引导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呢?冯善亮老师提出了名著导读高效化的四点策略:一是教师自己要先读作品,并且要强化“名著导读”课程化的意识,把“名著导读”纳入学期计划之中;二是以兴趣为先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三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举办多样化的分享活动;四是要避免大量概念化的、抽象的读书策略指导,使学生回归到阅读本身。

[2]接下来,我就以探索《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的有效实施路径来谈谈问题设计对于名著导读课的意义和必要性。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课程视角下的一种学习模式,所有的课程学习都应该是从问题出发的,因此,所有学科的教学都需要问题设计。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余映潮老师首创的,他认为所谓主问题就是能从整体角度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的重要问题。

名著阅读论文

名著阅读论文

名著阅读论文第一篇:名著阅读论文写在世界读书日之前,已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沙河汉子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我们素质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指导学生读好书,读受益终身的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阅读也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是全体国民的事,它应成为我们国民良好的习惯。

书籍,积累了人类无穷智慧和想象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读书成为生活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典,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更应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

余秋雨曾言:“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可见经典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经典中的积极内容仍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依然在我们的血管中流动,我们必须阅读它,以便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极为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时间和篇幅上均有明确的要求。

无论各版本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经典篇幅明显加大,并指定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经典阅读有详细的规定。

这些都说明党和政府对古典名著诵读的重视。

但是,时下孩子们大多不喜名著阅读,而喜欢快餐式的、低层次的浅阅读。

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极大的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压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使学生身陷题海,为分数而疲于奔命,无暇他顾;而语文考试对名著很少考到,中考也是蜻蜓点水般的浅考试,使学生认为通读名著得不偿失,丧失阅读兴趣;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时下充斥荧屏的都是凶杀、暴力、和色情的东西,对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出版社以时尚诠释名著,盲目跟风,刻意追逐经济利益,漠视社会利益;网络语言和商业语言越来越媚俗,造成学生语言的垃圾化,此外学校教育缺乏整合,各科各行其是,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或不读名著。

教育名著选读论文

教育名著选读论文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研究(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姓名:吴梦云学号:130703010)[摘要] :卢梭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在他的代表作《爱弥儿》中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同时对后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爱弥儿》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内涵根据卢梭的解释,自然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的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

他将教育的来源界定为三个方面:“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情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1] (P6)在这三种教育中, 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

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同时趋于自然的目标,围绕它而旋转.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归顺自然。

2。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目标卢梭认为,自然规律支配一切,当然也支配着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

所谓自然人, 并非是纯粹生物性的人,无知无识、脱离社会、动物般的过生活的人,而是一个摆脱了封建社会的约束和封建文化的腐蚀,自然地、率性发展的新型人物,是身心发达、体脑两健、不受传统约束、天性发展的新人,是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

自然人不同于公民,卢梭解释道:“自然人为他自己而活;他是自成单位的,他是一个整体,他是只依赖和依赖着自己的同伴的,公民好比是一个分数的分子,分子的价值要靠分母来决定。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讨——课题研究总报告课题主持人:《高中语文课本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研究》这个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由课题负责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雅俊老师根据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首先提出,在王瑞春、王敏荣、王斌、杨淑玲、黎昕、杨森、刘勇刚、洪蓉、武婷、高文婷等老师的共同参与下,经过认真讨论、分析论证、展开问卷调查、分工协作、组织实施、结果得出等过程,已经初步完成由课题申请、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到成果总结等几个阶段。

现在申请结题,下面是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一、课题概述(一)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之初,通过了解名著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我们获取了这样一些信息: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学阶段是人思想、思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阅读名著对学好语文,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郑重在《浅谈“名著导读”的重要性》一文中归纳了名著阅读的三大重要性:首先,广泛的名著阅读是学生们学好自己的母语,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次,阅读名著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次,名著阅读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好范本。

苏州大学顾建英研究发现,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历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对名著阅读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的要求提得更明确,更具体。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高中三年自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而“名著导读”是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社会心理浮躁,学生的阅读还只仅仅处于快餐式,碎片化的状态,加之应试教学还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上还不够重视,学生名著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河南工业大学教育名着导读论文宋各方2013/5/19经典—永不褪色一、个人信息学院:专业:科目:教育名着导读姓名:学号:二、名着浅识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着作。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着《》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大学》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长冲中学周其红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名著阅读即为本。

设计这一栏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阅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

更有甚者,不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名著导读”必须解决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阅读的监控和效果的保证问题。

一、“名著导读”该如何导,导什么毫无疑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

“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吻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视阅读名著为最高精神享受,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1、名著推介会。

初中语文教材每册介绍两至三部名著,中外结合,共18部。

这还达不到《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之要求。

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

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来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

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更吻合学生实际。

2、教师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结合教学,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语文(心得)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语文(心得)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语文论文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长冲中学周其红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名著阅读即为本。

设计这一栏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阅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

更有甚者,不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名著导读”必须解决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阅读的监控和效果的保证问题。

一、“名著导读”该如何导,导什么毫无疑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

“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吻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视阅读名著为最高精神享受,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1、名著推介会。

初中语文教材每册介绍两至三部名著,中外结合,共18部。

这还达不到《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之要求。

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

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来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

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更吻合学生实际。

2、教师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结合教学,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河南工业大学
教育名着导读论文
宋各方
2013/5/19
经典—永不褪色
一、个人信息
学院:
专业:
科目:教育名着导读
姓名:
学号:
二、名着浅识
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着作。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着《》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考证,
作者为孟子的学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大学》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

”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

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

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我在这里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境界非常高。

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缺乏而又急需的啊!
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中庸》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这句话是一个垂示,表明这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古典教育名着四篇之《论语》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论语》让我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

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

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

论语中,修德之道无处不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

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

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仁义礼智信,这是《论语》对世人的要求,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努力地去向这一标准去靠近。

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三、个人感悟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古典名着,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纵然,这些名着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们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这些名着为我们服务,为社会服务。

总之,古典教育名着四篇是我们必读之经典,它们终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社会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