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7章 课堂教学——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

第7章课堂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布卢姆C.克伯屈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构想。

创始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哲学教授、杜威的追随者克伯屈。

2.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

A.发现学习模式B.范例教学模式C.设计教学法D.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模式【答案】B【解析】瓦·根舍因是德国教育实践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

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瓦·根舍因首先在物理和数学教学中提出“范例教学”理论,并率先实践。

他认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知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性”。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改革教材,使学生借助精选过的材料,与“范例”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

A.身心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个性所有方向的发展D.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答案】A【解析】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认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

“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是指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4.“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B.罗杰斯C.乔伊斯D.韦尔【答案】B【解析】“非指导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四个特点: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3章 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______教育目的和______教育目的。

()。

A.一元化,多元化B.指令性,指导性C.传统,现代D.个体本位,社会本位【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目的选择上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A【解析】1995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学记》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它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

A.神学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答案】B【解析】社会本位论是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意思是:当政者,如果想要感化民众,使民众遵守社会秩序,形成淳厚的良风美俗,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

这是一种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观点。

4.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指()。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必须为工农服务C.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答案】A【解析】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教育学基础(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一、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特指学校教育,即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品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技能和生存经验的传授,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模仿。

意义:这种教育形式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

例如,古希腊的“学院”和中国古代的“私塾”。

封建社会的教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例如,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特点: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以宗教、伦理和政治为主。

3. 近代社会的教育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开始面向大众,教育内容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

教育制度的变革:各国纷纷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推行义务教育,教育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

4. 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的理念:现代社会强调终身教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三、教育的基本功能1. 个体发展功能知识传授: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训练: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品德培养:教育通过德育课程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9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圣才出品】

第9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什么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答: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在中世纪末期便产生了班级组织的最初雏形,后经过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和实践积淀,最终开始发展起来。

(1)班级组织的概念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教育理论及实际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

(2)班级组织的结构①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大多是预先决定好时间、场所和活动内容,要求班级每一位成员接受。

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班级组织的角色常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比如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体等。

同时,角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中的基本特点,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扮演了学习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这是学生主导的角色。

班主任或教师是班级的中心角色,由于时空、条件的变换,班主任或教师的中心角色也在变换,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班级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

班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又决定了其信息沟通的渠道是复杂的。

班级要与学校沟通信息,班级之间要沟通信息,班级要与家庭沟通信息,还要与社会沟通信息。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教师与学生)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教师与学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5 章 教师与学生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表现形态如何? 答: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教育地位紧密相连,它丌仅不人们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有关, 而丏不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不期望有关,还不它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相 关。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①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一般来说,职业社会作用的大小不其地位高低呈正相关,教师 职业对社会収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丌可叏代,教师的劳劢理 应叐到全社会的尊重不承认。 ②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戒民族的政治生活中 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仹获得、教师自治组细的建立、政治参不度、 政治影响力等。形成统一的与业组细是认同教师与业和争叏与业权利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 的収展,教育地位的提升,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成为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③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教师的劳劢属二复杂劳劢、创造性劳劢,因此,教师劳劢具有 较高的价值,教师职业从业者在社会总体劳劢中的经济待遇水平应不其劳劢的性质和形式相 称,即教师的经济待遇应相当二社会复杂劳劢者所享有的经济待遇水平。 ④教师职业的权利。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如生存权、选丼权,享叐 各种待遇和荣誉等)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与业方面的自主权,包括教育的权利、
1 /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与业収展权、参不管理权。 ⑤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尽管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很难像医生、律师与业那样严格规范,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6章 课 程【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6章 课 程【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潜在课程【答案】A【解析】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而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表现形式。

2.隐性课程是()。

A.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B.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C.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D.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答案】D【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具有潜在性、持久性和两面性的特点。

由于隐性课程往往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所以对学生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

3.“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杜威C.赞科夫D.卢梭【答案】B【解析】“经验课程”也常常被称为活动课程或者“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一种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经验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运动”,杜威常被认为是其代表人物,他主张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作用。

4.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课时分配B.开设哪些学科C.学科顺序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答案】B【解析】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课程计划要明确规定设置一些什么学科。

列入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总称为课程。

5.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赞科夫C.瓦根舍因D.杜威【答案】C【解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瓦根舍因是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6.“螺旋课程”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杜威C.赞科夫D.瓦根舍因【答案】A【解析】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改革的主张,学术界称他的这些主张为“结构主义课程论”,它成了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汇聚了我国十二所知名高校的教育学专家,共同编写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教育学基础教程。

一、教育本质与功能1. 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内在的规定性。

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以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的。

(3)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

2.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社会整合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共同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通过传授文化知识,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社会进步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教育目的与目标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任务。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活动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创新等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4)审美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1.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实际需要,对教育体系、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规定。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2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2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2篇)文章一: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开头部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历史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古代的教育思想到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学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历史起源、发展阶段以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哲学家王,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世纪时期,教育主要服务于宗教,神学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使得教育开始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

进入近代,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为现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18世纪,卢梭的《爱弥儿》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

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科学教育学,强调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0世纪以来,教育学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学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

后续内容框架1. 教育学的历史起源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思想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2.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近代教育学的形成18世纪的自然教育思想19世纪的科学教育学20世纪的多元化发展3. 教育学的未来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4. 教育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近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写作建议引用经典文献:在论述各个时期的教育思想时,引用相关经典文献,增强说服力。

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说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望未来:在讨论未来趋势时,结合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二)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二)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二)一、引言1. 概述十二校联合的意义和目的。

2. 简要介绍《教育学基础》(一)的主要内容。

3. 阐述本篇文章的重点和目标。

二、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理念1.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人本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提倡终身学习。

全民教育:强调教育公平,普及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国民素质。

三、教育制度与政策1. 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

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

2. 现行教育政策分析政策背景:国家战略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等。

政策目标: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

政策措施: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四、课程与教学1. 课程理念与课程改革课程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突出创新。

课程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 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

五、教师与学生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层次与类型: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教育。

教师专业素养: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情怀。

2. 学生发展与评价学生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绩评价、个性化评价。

六、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经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教育需求。

2. 教育与文化教育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8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 第8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圣才出品】

第8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名词解释:(1)生活世界答:“生活世界”首先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批判科学世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

此后,一些哲学家先后提出了与生活世界相应的概念。

这些概念对“生活世界”的共同理解是:“生活世界”不是原始的自然世界,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不是主客体分离的科学世界,而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世界;不是文本化了的符号世界,而是生动鲜活的意义世界。

所以,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活环境”、“自然世界”或“社会世界”,一定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

人在生活世界中是能动的、不依附于外在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

(2)学生失范行为答: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较普通违法行为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很大,必须用刑罚来惩罚。

(3)心理缺陷说答:心理缺陷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在童年时代,孩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

(4)挫折—侵犯说答:挫折—侵犯说是解释学生产生失范行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该理论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人在受到一定的挫折以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外部归因,并将失败归结为一些客观因素作用,从而致使心里产生失衡,为了寻求慰藉和平衡而产生越轨等侵犯行为。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第i章教育与教育学i.i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七duc^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 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教育功能)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教育功能)

第2章教育功能1.名词解释:(1)教育功能答: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分别是:①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式对个体和群体各方面的发展发挥激发、导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增值和选择等功能。

②教育所培养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发挥适应、改革和改造的功能。

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根本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转化。

教育功能有多种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划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功能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这也是教育价值所在。

(2)正向功能答:正向功能是指要素对系统产生的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也称贡献性功能。

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教育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正功能是相对于教育的负功能而言的,它是根据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划分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社会功能按性质、形态加以划分,得出正负功能的概念。

为研究教育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全面、客观地考察教育功能可以发现,教育一方面在起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同时在某一时候或局部方面也抑制甚至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对某一具体的教育来说,在某方面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对社会和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所以,要努力拓展教育的正向功能,降低和消减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3)负向功能答:负向功能是要素对系统产生的消极的作用和影响,也称损害性功能。

负向功能的概念最初是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社会功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和负向的阻碍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 教育制度【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 教育制度【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答案】C2.全民教育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向于()。

A.非义务教育B.继续教育C.社会教育D.高等教育【答案】B3.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落后状况,必须从()着手。

A.改革教学方法B.改革教学内容C.增加教学经费D.改革教育体制【答案】D4.狭义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自学高考制度D.成人高考制度【答案】B5.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B.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的影响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答案】C6.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A.中等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答案】C7.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为重点。

A.初级职业技术教育B.中等职业技术教育C.高等职业技术教育D.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答案】B8.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A.基础教育B.职业技术教育C.高等教育D.成人教育【答案】D9.()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的法案。

A.法国B.美国C.德国D.中国【答案】A1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教育B.正规教育C.普通D.制度化【答案】D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义务教育已经在中国得到普及B.终身教育主要指成人教育C.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益结合D.学校教育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答案】C12.()的颁布,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十二校联合考研《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

十二校联合考研《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讲义和习题解析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10章 学生评价——第12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圣才出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10章 学生评价——第12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圣才出

第10章学生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课程评价的功能不恰当的是()。

A.导向功能B.诊断功能C.选拔功能D.促进功能【答案】C【解析】课程评价的功能包括:①导向功能:对实际的课程活动进行定向引导。

②诊断功能: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

③调节功能:通过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④促进功能: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⑤甄别功能: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

2.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3.课程评价的范围不包括()。

A.课程计划B.课程内容C.教材D.教学时段【答案】D【解析】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范围一般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材和过程的评价,不包括教学时段。

4.课程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其划分的依据是()。

A.评价实施阶段的不同B.评价主体的不同C.评价对象的不同D.评价所发挥作用的不同【解析】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6.2课后习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7.2课后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8.2课后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9.2课后习题详解
9.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 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谢谢观看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 (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
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知识

知识点
典型
名校
教育
习题
教材
教育学 习题
第章
第版
真题
学生
笔记
教师
复习
工作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3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作为 这些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 名师讲授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同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 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3版)的课后思考 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 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 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4.归纳典型题, 强化知识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 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9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选择题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B.教导处C.总务处D.班级【答案】D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答案】A3.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B.班级信息C.学生D.班级资料【答案】C4.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答案】A5.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答案】B6.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答案】D7.课外活动要防止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应要求()。

A.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教师指导相结合B.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精神C.有明确目的D.活动内容精彩,形式多样【答案】C8.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学生自愿选择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C.受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D.师生共同参加的【答案】B9.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A.文学艺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小组活动B.社会实践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公益劳动、课外阅读活动C.文娱体育活动、互访活动、科技活动、课外阅读活动D.学科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公益劳动、自由活动【答案】B10.最普遍、最广泛、也最受青少年喜爱的课外活动是()。

A.社会政治活动B.科技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D.体育活动【答案】D11.通过下列哪种课外活动内容,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A.社会政治活动B.文学艺术活动C.文娱体育活动D.社会公益劳动【答案】D12.课外活动经常在教室、校园以外进行,目的在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
1.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答案】C
2.全民教育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向于()。

A.非义务教育
B.继续教育
C.社会教育
D.高等教育
【答案】B
3.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落后状况,必须从()着手。

A.改革教学方法
B.改革教学内容
C.增加教学经费
D.改革教育体制
【答案】D
4.狭义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自学高考制度
D.成人高考制度
【答案】B
5.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答案】C
6.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
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答案】C
7.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为重点。

A.初级职业技术教育
B.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D.一般职业技术教育
【答案】B
8.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A.基础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答案】D
9.()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的法案。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中国
【答案】A
1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教育
B.正规教育
C.普通
D.制度化
【答案】D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义务教育已经在中国得到普及
B.终身教育主要指成人教育
C.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益结合
D.学校教育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
【答案】C
12.()的颁布,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制
D.五四学制
【答案】B
二、名词解释
1.中等教育[华中师大2005研]
答:中等教育指教育系统中介于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它为第二级教育。

它担负着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又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

在教育系统内部具有纵向连贯的作用,与社会经济部门有横向联系的特点。

中等教育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于最近几百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现代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发展。

各国学制中,中等教育的实施机构各不相同。

我国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机构为普通中学,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个阶段。

2.学校教育制度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为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了大、中、小学的严格区分,形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系统。

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内容包括:大学和高等学校、中学、小学、幼儿教育机构、研究生教育机构以及成人教育机构。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正在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并将成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制度。

3.义务教育
答: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

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来说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履行的义务。

义务教育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实行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特点包括:①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共同点;②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③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接受义务教育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分初等教育(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初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等。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的观念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终身教育的原则是连续性—整体性(“一体化”)。

其方法是:①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组,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小组,而不是课程和教师;②要求教育遵循兴趣原理——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③广泛应用小组学习法;④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

终身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①终身教育作为与战后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②它能够保证人的真正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③它能够真正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