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仅供借鉴)
人因实验
实验一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一、实验任务:设计测定作业者疲劳的方法并实施,分析疲劳度作业能力的影响,提出降低疲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1、掌握测量人的疲劳程度的常用方法。
2、通过测定作业者的劳动强度及作业前后作业者生理状态、作业能力等的变化,掌握劳动强度划分的方法并评价劳动强度产生的疲劳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影响工作疲劳的因素,并能提出解决方案。
三、实验设备温湿度计、BD-Ⅱ-118型闪光融合频率仪,欧姆龙电子血压计,亮点闪烁仪、时间知觉测试仪,镜画仪、反应时运动时测试仪,多项反应时测定仪,动作稳定器、手指灵活性测试仪、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装配工件、倍速链生产线等。
仪器使用详见实验设备说明书。
四、实验原理人体活动到一定时候时,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叫疲劳。
疲劳又分为身体紧张为主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为主的精神疲劳。
无论身体疲劳或精神疲劳,都是大脑皮质的保护作用。
内环境变化促进了大脑的保护性抑制,疲劳代表着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的降低。
当肌肉活动到某种程度时,能源物质耗竭;血液中代谢物堆积、内环境稳态失调等因素,都是疲劳产生的原因。
由此可见,疲劳是生命体对内外环境适应所做出的反应,也是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
从这种意义出发,重视对疲劳的认识和采取措施消除疲劳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那么,疲劳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研究者认为,疲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会改变;2.某些特定作业能力会下降,如对特定信号的反应速度、感受能力等降低;3.疲劳的自我体验。
本实验以上述结论为依据,结合疲劳测定方法,为学生提供以下实验设备1.可测人的循环机能的仪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2.可测人的神经机能的仪器:多项反应时测定仪、闪光融合频率仪、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3.其他设备:亮点闪烁仪、时间知觉测试仪、双手调节器、镜画仪、反应时运动时测试仪、动作稳定器、手指灵活性测试仪、倍速链生产线等。
4 人的作业效能与作业疲劳
而过度的脑力疲劳。会使精神不集中,思维混乱,身 体倦怠,亦影响感知速度及操作的准确性。
湖南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系
21
3.疲劳的种类
(1)局部疲劳 (2)全身性疲劳 (3)智力疲劳 (4)技术疲劳
湖南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系
22
3、疲劳的种类
(1)局部疲劳 在作业过程中,由于某些部位参与的活动 强度大、活动频率高,在相应的局部首先产 生疲劳的现象。
2010.11.08
湖南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系 1
本章内容
1 2 3 4 5 6 体力作业负荷与能量代谢 作业时氧耗动态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 疲劳概述 疲劳检测 疲劳的规律 降低作业疲劳的途径
2
7
湖南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系
一、体力作业负荷与能量代谢
1、体力作业负荷: 人体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体力工作量。 人体作业能力有限度。在一定范围内,工作量与作业 负荷成正比。 超出人体作业能力限度,称作业超负荷。 超负荷工作状态下,作业者处于高度应急状态,作业 不能顺利进行,作业效率明显下降,易导致事故发生, 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8
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然 后结合呼吸商和氧热价,间接计算这一段时间内机体的能量代谢值。 其具体的测算步骤是:①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 量;②测定机体在同一时间内的尿氮量(尿素中的含氮量),将尿 氮量乘以6.25(因蛋白质中含氮量约为16%),即得此时期的蛋白 质代谢量;以及氧化分解这么多的蛋白质所需的氧量和CO2产生量。 蛋白质代谢量乘以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可得出蛋白质氧化产生的热量; ③将①中的总耗氧量和CO2产生量分解减去蛋白质分解所需的耗氧 量和CO2产生量,得出糖和脂肪分解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并算出 呼吸商。这样所得的呼吸商为非蛋白呼吸商(见表);④根据非蛋白 呼吸商表可查出该条件下糖和脂肪氧化的百分比,与此相对应的氧 热价即表示1升氧按这样比例氧化糖和脂肪时释放出的热量; ⑤总 耗氧量减去蛋白质氧化所需的氧量,乘以表中求出的氧热价,就可 求出该条件下糖与脂肪氧化所产生的热量,再加上②中已算出的蛋 白质氧化产生的热量,就是机体总产热量。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活动代谢 活动代谢亦称劳动代谢、 作业代谢或工作代谢。 它是人在从事特定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能量代谢。 体 力劳动是使能量代谢量亢进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为在 实际活动中所测得的能量代谢率(用AR表示), 不仅包 括活动代谢率, 也包括基础代谢率与安静代谢率, 所 以活动代谢率(用MR表示)应为
三种产能过程可概括于图5 - 1中, 其一般特性列 于表5 - 1。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图5 - 1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示意图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 表5 - 1 三种产能过程的一般特性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在肝、 肾内部又合成为糖原。 在食物营养充足地合理
条件下, 经过休息, 可以较快的合成为糖原。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虽然糖酸解时1g分子葡萄糖只能合成2g分子ATP, 但糖酵解的速度比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快32倍, 所以是 高速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径。 乳酸系列需耗用大量葡萄 糖才能合成少量的ATP, 在体内糖原含量有限的条件 下, 这种产能方式不经济。 此外, 目前还认为乳酸是 一种致疲劳性物质, 所以乳酸系列提供能量的过程不 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乳酸系列
在大强度劳动时, 能量需求速度较快, 相应ATP 的分解也必须加快, 但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 此时,
则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提供能量, 故称为乳
酸系列: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 3)
总能耗M∑=(1.2+RMR)×BR×体表面积(B)× 活动时间(t)(5 - 4)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影响人体作业时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 如作业类
型、 作业方法、 作业姿势、
。
由表5 - 3和表5 - 4可看出, 不同类型的作业对能 量代谢的影响。 图5 - 3给出了不同作业的能量消耗值, 其范围从1.6~16.2kCal/min。
动强度和作业时间。 劳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需氧量也越多。
从事体力作业的过程中, 需氧量随着劳动强度的 加大而增加, 但人的摄氧能力却有一定的限度。 因此, 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 人体能量的供应依赖于 能源物质的无氧糖酵解, 造成体内的氧亏负, 这种状 态称为氧债。 氧债与劳动负荷的关系, 如图5 - 2所示。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5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数据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6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的关系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实际应用中, 经常采用省略尿氮测定的简便方法, 即根据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吸入的O2量和CO2产生量 求出呼吸商(混合呼吸商), 而不考虑蛋白质代谢部分, 实践证明, 采用简便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会有显著误差。
RMRMR ARRR (5 - 2) BR BR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3和表5 - 4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和 推算值。
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 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 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
=(1.2+RMR)×BR
MR=AR-RR (5 - 1)
解决作业疲劳问题的建议
解决作业疲劳问题的建议在日常学习中,作业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长时间的作业负荷和重复的任务往往会给学生带来疲劳和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些解决作业疲劳问题的建议。
首先,规划好学习计划是缓解作业疲劳的关键。
学生可以将作业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合理安排任务的优先级和时间长度。
通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并且避免作业积压而造成的疲劳感。
其次,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也是缓解作业疲劳的重要方法。
当学习时间过长时,学生可能会感到疲劳和乏力。
因此,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固定的休息时间,例如每隔一段时间就休息5到10分钟,可以进行伸展运动或者放松一下大脑,这样能够让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减轻作业带来的疲劳。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记忆技巧、图表法等辅助学习的方法,通过变换学习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因为不断重复而导致的学习疲劳。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在线学习工具来辅助学习。
例如,通过使用学习管理软件或者在线笔记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作业带来的疲劳感。
最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也是解决作业疲劳问题的重要方法。
学生可以和同学、家长或者老师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学业辅导班、讨论小组或者自习室等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互相督促,分享学习经验,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减轻作业疲劳的程度。
总结起来,解决作业疲劳问题需要合理规划学习计划,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借助科技工具辅助学习,以及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学生才能减轻作业带来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应对日常学习的挑战。
希望以上建议对解决作业疲劳问题有所帮助。
人因工程学:第6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2013-2014学年
19
2013-2014学年
20
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 指数的计算方法
(1) 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
2013-2014学年
21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计算如下: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 lgM=0.0945x – 0.537 94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 lg(13.26—M)=1.1648 -0.0125x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上面两式的平 均值。 上式中,M为能量代谢率(kJ/min·m2);x 为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2013-2014学年
3
一、人体活动力量
(一)手部力量
(1)握力:握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手 的用力能力。握力大小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 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对被试的测定所得 到的实验结果看出,人体力量与人的年龄、性 别有关,年龄和性别对力量有很大的影响。
2013-2014学年
4
一、人体活动力量
不同劳动强度的能耗量与相对代谢率指标对照 资料见表。该资料为日本劳动研究所发表。
性别 男
等级
A B C D E
主作业的 RMR
0~1 1~2 2~4 4~7 7~11
8h劳动能耗量/kJ
2303~3852 3852~5234 5234~7327 7327~9085 9085~10844
一天能耗量/kJ
≤2.7适宜的作业;
<4的作业可以持续工作,但考虑精神疲劳也 应安排适当休息;
>4的作业不能连续进行;
>7的作业应实行机械化。
2013-2014学年
15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3和表5 - 4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和 推算值。
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 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 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
=(1.2+RMR)×BR
(5 - 3)
总能耗M∑=(1.2+RMR)×BR×体表面积(B)× 活动时间(t)(5 - 4)
•表5 - 4 相对能量代谢率RMR的推算值
• 图5 - 3 各种作业类型相对应的能耗(kCal/min)
作业方法不同, 能量消耗也不同。 S.R德塔 (S.R.Datta)等人对搬运重物的七种方式进行了研究, 测得相应的氧耗量, 如图5 - 4所示。
各种不同姿势的相对氧耗量, 如图5 - 5所示。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 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2020年5月30日星期六
5.1 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5.1.1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由于骨骼肌约占人体重的40骼肌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中的贮能元 ——三磷酸腺苷(ATP)。 肌肉活动时, 肌细胞中的三 磷酸腺苷与水结合, 生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 (Pi), 同时释放出29.3kJ的能量, 即
MR=AR-RR (5 - 1)
4. 相对能量代谢率 体力劳动强度不同, 所消耗的能量不同。 由于劳 动者性别、 年龄、 体力与体质存在差异, 即使从事同 等强度的体力劳动, 消耗的能量亦不同。 为了消除劳 动者个体之间差异因素, 常用活动代谢率与基础代谢 率之比即相对能量代谢率来衡量劳动强度的大小。 相 对能量代谢率RMR为
1. 基础代谢 人体代谢的速率, 随人所处的条件不同而异。 生 理学将人清醒、 静卧、 空腹(食后10 h以上)、 室温在 20 ℃左右这一条件定为基础条件。 人体在基础条件下 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量 称为基础代谢率, 用BR表示。 它反映单位时间内人 体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消耗的热量来表示。
4 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
4.3.1 疲劳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结果:事故频发
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结论措施
4.4.1 人的因素
狭义讲,脑力负荷可定义为:测量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一 个指标,与人的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能力成反比。脑力负荷 与人的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能力之和即信息处理能力。人的 闲置未用的信息处理能力越大,脑力负荷就越低反之亦然。
应当指出,上述定义都是有缺陷的。如把脑力负荷与人的 尚未利用的信息处理能力联系在一起,若人的信息处理能力 无法测量,脑力负荷则无法测量。
1.反应时测验 2.轻敲实验和方格内打点实验 3.握力和肌耐力测验 4.快速智力测验
6.精神测验
1.跟踪实验。 2.记忆测验 3.联想测验。常用的50个联想刺激词,其中
28个具体实物,14个抽象,8个概括词。
4.3疲劳对人体与工作的影响
4.3.1 疲劳对人体的影响 不利影响:无力感,注意失调,感觉失调
4.美化
增加工作内容的趣味性和成就感 二、三过程 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
结论:四化贯穿三过程
4.4.3 环境 1.自然环境
平台、照明、噪声、污染指数、湿度、温度等
2.工作条件 辅助手段、通讯设备、工作室等 3.人文环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支持、理解、人性化的
制度、合理的激励措施 (华工:朱九思)
微下降。 2.第二阶段,表现为作业能力下降趋势明显,对工
作质量有明显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大。 3.第三阶段,疲倦感强烈,作业能力急剧下降,导
致最终操作紊乱无法继续作业。
疲劳的类型
1.个别器官疲劳,即局部疲劳。 2.全身性疲劳,主要是全身参与较繁重的体力劳
人机工程学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引言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交互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机交互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机工程学旨在优化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高效、舒适地完成各种任务。
然而,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人类往往会出现疲劳现象,这对于人机工程学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业能力与疲劳关系的研究人机工程学人一直在研究人类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之间的关系。
作业能力是指人们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
疲劳是指人体长时间工作后的生理和心理累积反应。
研究表明,人类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人们长时间进行一项任务时,他们往往会出现疲劳感。
疲劳会导致人们的注意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从而降低了他们的作业能力。
而高效的人机界面设计和任务安排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疲劳感,提高他们的作业能力。
减轻疲劳的策略人机工程学人通过研究和实践,给出了一些减轻疲劳的策略,旨在提高人们的作业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1. 任务分解和时间安排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合理安排时间。
人们在完成一个小任务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以缓解疲劳感。
2. 布置适当的休息环境人机工程学人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休息环境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提供舒适的座椅、照明和温度控制设备,以及放松的音乐和氛围等。
3. 提高任务的可控性和自主性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和控制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工作状态。
例如,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使用什么工具、掌握什么工作节奏等。
4. 使用人机界面设计减轻疲劳人机工程学人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人机界面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使用大字体、清晰的图标和直观的操作方式,减少人们对屏幕的注视时间,从而减少眼睛的疲劳。
5. 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人机工程学人还可以通过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鼓励人们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等。
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与学业疲劳
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与学业疲劳作为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和学业疲劳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业竞争。
我们不仅需要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社会活动,培养各类技能。
这些种种压力,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
首先,学习压力是青少年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卷面上的要求。
从小学到高中,学业负担逐渐加重,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不断上升。
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前功尽弃。
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青少年们不得不进行繁重的学习和复习,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其次,学业疲劳是青少年们常遇到的问题。
长时间的学习和应对各种考试,会给学生们带来疲劳感。
许多青少年为了应付学业,睡眠时间不足,导致精神疲惫。
而且,学生们常常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放松和娱乐活动。
长时间以来的学业压力积累使得他们感到疲惫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们可能会遭受学习上的挫折和情绪的波动,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如何应对学习压力和学业疲劳,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是摆在青少年面前的难题。
首先,学校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例如,教育部门可以减少学生的课程负担,合理安排作业和考试安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
其次,学生们也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学习上的拖延和浪费。
此外,学生们还需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以缓解学习压力。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总之,学习压力和学业疲劳是困扰着青少年们的重要问题。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学习的本质和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积极寻求帮助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成长不能仅仅与分数挂钩,一片森林不能只看到一棵树。
(完整版)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分析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人体的运动系统完成的。 人体的运动系统
骨骼 杠杆
关节 枢纽
肌肉 动力源
3
安全人机工程学 Safety Ergonomics
第三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分析
ATP(三磷酸腺苷 )是肌肉收缩的唯一直接能量来源。 然而,在肌细胞中的ATP贮量有限,因此,能量释 放过程中必须及时补充肌细胞中的ATP。补充ATP 的过程叫产能。有三个途径。
关于相对代谢率的几点说明
关于RMR的几点说明:
(1)RMR是表示是否易于疲劳的指标,但并不表示实际
的疲劳程度。
(2)环境因素,尤其是高温对RMR的影响较大。
设作业场所的平均温度是T,辐射热因素为G,8小时 工作后的平均RMR为E,则环境因素指数In:In=T·G·E
(若环境中无辐射因素(G=1),则In=T·E) 当In〈2000时,环境适宜; 当In:2000~4000时,环境尚可; 当In〉4000时,就必须改善环境,否则易于疲劳。
第三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分析
②需氧系列 在中等劳动强度下,需通过糖和脂肪的氧化磷酸化合 才能得到ATP。在合成的开始阶段则是以糖的氧化磷 酸化为主,随着活动时间的持续延长,脂肪的氧化磷 酸化逐渐转为主要过程,即:
葡萄糖或脂肪 氧 氧化磷酸化 ATP
5
安全人机工程学 Safety Ergonomics
9
安全人机工程学 Safety Ergonomics
第三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分析
3、能量代谢与能量代谢率
人体能量产生和消耗称为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
生理学将人清醒、静卧、空腹以及室温在20℃左右定 为基础条件。人体在基础条件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 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量称基础代谢率,用B 表示。
第四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1-入门期;2-稳定期;3-疲劳期;4-终末激发期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对于体力劳动者,在25~30岁后,心血管功能和肺活量会下 降,氧上限逐渐降低,作业能力也会相应减弱。但在同一年龄 段内,身材大小与作业能力的关系更为重要 对于脑力劳动者,智力发育似乎要到20岁左右才能达到完善 程度,20~30岁也是脑力劳动者劳动效率最高的阶段,其后 逐渐减退 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疲劳的测定
疲劳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
通过该测定方法所测定的结果应能客观地描述出 疲劳的程度,而不是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解释; 2. 该测定方法对疲劳程度的描述应能采用定量化形 式; 3. 在疲劳的测定过程中不能导致被测者附加的疲劳, 如分神、不愉快或加重心理负担等
1.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不能持久进行。很多研究结果 表明,对于8小时工作制的体力劳动,能量消耗 量的最高水平以不超过作业最大能量消耗量的 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3为宜。对于轻或中等强度的作业,作业时间 过短,不能发挥作业者作业能力的最高水平;而 作业时间过长,又会导致疲劳,不仅作业能力下 工作条件和性质:生产设备和工具的好坏对作业能力的影响比较 降,还会影响作业者的健康水平。因此,必须针 大,这主要是看它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是否能够减轻劳动强 对不同性质和不同劳动强度的作业制定出既能发 度,减少静态作业成分,减少作业的紧张程度等 挥作业者最高作业能力又不会损害其健康的合理 作业时间
人因工程学 第二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文档资料
产能过程
ATP —CP 系列:
需氧系列: 葡萄糖或脂肪+氧+
乳酸系列: 葡萄糖(糖原)+
氧化磷酸化 ATP 糖酵解 ATP+ 乳酸
第二章 人的作业能力和疲劳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
第二章 人的作业能力和疲劳
作业劳动时人体的调节和适应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适应
作业时的每一个有目的的动作,既取决于中枢神经 系统的调节作用,又取决于从机体内外感受器所传入的 各种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内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时 性共济联系,调节各器官适应作业活动的需要,维持机 体与环境的平衡。
第二章 人的作业能力和疲劳
肌肉
?肌肉的组织结构
?长肌呈梭形(纺锤状),中间肥大,两端渐细,借腱 起止于骨上。长肌的运动幅度较大,多分布于四肢。 ?短肌形状短小,收缩时产生的运动幅度较小,多分布 于躯干的深层。 ?阔肌扁薄宽大,多分布于胸、腹壁和背部浅层,除完 成躯干的运动外,对内脏还有保护支持的作用。 ?轮匝肌呈环状,位于孔、裂(如口、眼)的周围,收 缩时可关闭孔、裂。
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等级划分 我国的劳动强度分级
I ? 3T ? 7M
劳动强度级别
Ⅰ Ⅱ Ⅲ Ⅳ
劳动强度指数
<15 ~20 ~25 >25
第二章 人的作业能力和疲劳
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
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 在入门期,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不良品率降低。当作
业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即进入稳定期,一般可维持 1h 左右。 此阶段劳动生产率以及其他指标变动不大。稳定期之后,作业 者开始感到劳累,作业速度和准确性开始降低,不良品开始增 加,即转入疲劳期。午休后,又重复午前的三个阶段,但第一 二阶段的持续时间比午前短,疲劳期提前出现。有时在工作日 快结束时,也可能出现工作效率提高的现象,这与结束任务和 争取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的情绪激发有关,这种现象叫终末散 发,终末散发所能维持的时间很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类参考
4
4. 锻炼和熟练效应
(1)锻炼可以巩固动力定型,使动作敏捷、准确、协调、肺活 量增加,使所从事的作业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持久性。 锻炼对脑力劳动来讲。可以开发潜在的智力。
(2)熟练效应(动力定型):反复从事某项活动,形成一种全 身性的适应性变化,使机体协调、不易产生疲劳,达到提 高作业能力的效果。
通过熟练效应可以使人对所进行的动作产生预定位, 预定位指人脑高级神经活动配合作业过程所产生的预先意 识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例如,机车修理工人利用听觉的熟练,靠听铁锤敲打车轴的 声音,鉴别火车车轴有没有损坏;炼钢工人利用视觉 的熟练,通过钢水颜色判断炼钢的情况;印染工人靠
一类参考 眼力辨别色度;皮革工人通过触觉判断皮5 革的品质。
例如:一战期间的英国企业,缩短劳动时间,对于轻体力工作, 如加工枪管的妇女,每小时生产率提高13%,对于从事中 等强度作业的妇女,每小时生产率提高19%,对于从事重
一类参考体力劳动的男工,每小时生产率提高33%。6
三. 疲劳的特点
疲劳不仅是一种生理反应,还包括大量的心理和环境因素。
(1)疲劳的可感受性。 人在主观上能够感受到疲劳状态的 存在,有自觉不适的反应,如感到身体不适、头晕、头痛、 控制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信心不足等。人对疲劳的可感受 性可以防止人产生过度疲劳。
第三节 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
4.1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
一、什么是作业能力?
指作业者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生理、心理特征, 综合体现了个体所蕴藏的内部潜力。
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中,如流水线作业,作业能 力可以从作业者单位作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质 量间接地体现出来。
在以脑力劳动和神经紧张型为主的作业中,如仪表监 视、汽车、飞机的驾驶等,其作业能力可以用误动作
一类参考 率、感受性、视觉反应时间等作为衡量指1标。
二、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
生产成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除受作业能力的影响 外,还受作业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生产成果可以用下 面的表达式来表示:
生产成果= f(作业能力×作业动机)
1—入门期 2—稳定期 3—疲劳期 4—终末激
发期
劳 动 生 产 率1
2.全身性的疲劳:全身参加繁重体力劳动引起的疲劳。表现为 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疲乏、不愿动等主观疲倦感和客观 的工作能力下降、误操作增加,反应迟钝、打瞌睡等。 例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游泳运动。
3.脑力疲劳:由于长时间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而引起的第二信号 系统机能减退,表现为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失眠或瞌睡等。 例如:参加各种考试。
2
2
4
3
1
午
3
休
作业能力均值
脑力劳动稳 0 定期较短,应安
一类参考
排短
1
2
3
4
1-入门期 2-稳定期 3-疲劳期 4-终2末激发期 白班轻或中等强度作业时作业能力变化曲线
工作 时间 (h)
三.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生理和心理因素
(1)身体条件 体力劳动的作业能力与身材、年龄、性别、健康和营养
造一类成参考 人的过度疲劳,甚至会积劳成疾。
7
(4)疲劳的可恢复性。 疲劳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得到恢复。
(5)疲劳的超前性。 人主观上已有疲倦感,而实际上机体尚未进入疲劳状态。
这种疲劳的超前性是由人的心理作用所致,与人的工作动机、 兴趣、事业心等有关。
(6)疲劳的暗示性。
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中,自己向自己发出某种指
(2)疲劳的可耐受性。 人对疲劳有一个从轻微疲倦到精疲力竭的感受过程,这
一过程所经历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3)疲劳的滞后性。
对疲劳的感受比较迟钝,虽然主观上尚未感受到疲劳,
但机体早已进入疲劳状况,这是疲劳的滞后性。滞后性除与
人的体质有和心理状态有关。体质较好的人或活动时注意力
较集中的人较能抑制疲劳感。疲劳的可耐性和滞后性有时会
一类业参考 能力。
3
2.环境因素 指工作场地的物理环境因素,对脑力和体力劳动都有较大
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3.工作条件和性质 (1)生产工具是否按照工效学原则设计。 (2)作业时间:根据不同的作业性质、强度大小合理制定作 业时间。 (3)现代企业是集体协作的行为,要综合考虑社会、家庭、 体力等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科学的作业制度。
令。在同一活动过程中,由于自我暗示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
结果,积极的自我暗示能使人废寝忘食,消极的疲劳暗示易
使人疲劳。
他人暗示是指某人对疲劳的感受会传播给他人。如在紧要
关头,领导者的坚持往往会使下属克服疲劳感而完成任务;
而某人对疲劳的感受会暗示、传播给他人,使疲劳像传染病
那一类样参考 蔓延开来。
8
四. 疲劳的类型
4.2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一. 作业疲劳
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的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明显下降, 有时伴随有疲倦感等主观症状的现象,称为作业疲劳。
二. 作业疲劳的危害
不仅造成作业能力下降,而且诱发事故。 延长作业时间,疲劳增加,产量直线下降,原因是休 息恢复时间短。缩短工作时间,生产率却会大大提高,而 且劳动强度越大,生产率提高越大。
状况、情绪等有关。 脑力劳动的作业能力与身材、年龄、性别无关系。
(2)情绪
积极情绪——能对人的神经系统增加新的活力,刺激 人的大脑皮层,发挥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人们的作业能 力和工作效率,对人的生命活动产生极为良好的作用。
消极情绪——会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削弱有机体
潜力发挥的能力,产生肌肉的紧张度和负荷感,降低了作
4.技术性疲劳:主要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均有的、神经系统高度 集中作业中,疲劳表现为头昏脑胀、全身乏力、瞌睡等。
一类例参考如:汽车、飞机驾驶、收发电报、电话接线员10 等。
1.急性疲劳:由于短时间过重的活动所引起的疲劳。这种疲 劳只要及时减轻或消除活动负荷,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1. 生理疲劳
(1)根据产生疲劳的部位分类
体力疲劳 脑力疲劳
局部性疲劳 全身性疲劳
技术性疲劳
(2)根据引起疲劳的原因和状态分类
一类参考
急性疲劳 慢性疲劳 姿势疲劳 缺氧疲劳 病理疲劳
9
1. 局部性疲劳:在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紧张活动时,在身体 局部产生疲劳,一般不影响其他部位的功能。
例如:抄写、打字,计算机操作所带来的手臂、视觉疲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