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
学术研究与创造性实践同步知行的学者——访著名创造学者袁张度
记 者 :那 请 您介 绍一 下您 的这些 岗
位好吗?
袁 张 度 : 我 是 在 农 村 、 工 厂 工 作
过 ,但 没有 在部 队工作过 ,美国克 罗司 考 脱 公 司 总 裁 在 评 价 我 时 说 , “ 你 在 如 美 国,你 的身价应是 一亿美元 ” ,在 国 际A I B 评 奖 中,我 的不足是 ,没在 B 、I C 部 队 工作 经 历 。 我 自土改后 ,在 党 、团方面 ,担任 过团总 支宣传委 员 、党 支部委 员、党委 委 员 、党 组 书 记 ;在 行 政 与技 术 岗位 上 ,担 任 过 工 段 长 、科 室 组 长 、 科 长 、 主 任 、 副 厂 长 、 厂 长 ,集 体 办 主 任 、 经 委 正 局 级 巡 视 员 ; 在 工 会 岗位 上 , 担 任 过车间工 会主席 、厂工会 副主席 ,上海 市总工会主 席 ;在 兼职上 ,担任过研 究 所所 长 、院长 、报社 总编辑 、社长 、顾 问、教授 以及 科技 、企业 、所 有制 、多 种学 科的正 副会长 、理事长 。还分管 过 文 艺 ,做 过 民 族 乐 曲 ,参 加 过 全 国会 演 , 尽 管 涉 猎 很 广 , 但 最 有 成 效 的还 是 技术 工作 , 自I 5起 ,迄 今 已有成功 的 94 科技项 目达5 多种。 0 记者 :您 能否讲 一讲有 关 的创 造发
顾 问教授 等职 。
著 有 先 进 车 刀 、 创 造技 法 、 创 造 的潜 能 、 培 育
发表 论 文 14 ,其 中 《 1篇 劳动 者 的积极 性 和创 造性 是企 业活 力的 源泉》、 创造发明环境探索 、 《 浅谈理论创新的特征》、 《 入世后的制造业发展》、 ( 《 我国的创造教育 等9 篇分别获特等主任及 党组书记、上海市经委正局级
新闻广播业务第四章
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发现、 挖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 的表现手法之一;还是许多电视节目表现形态的 突出特点,构成特定的节目样式。
“理想的电视采访,应该是传达某种信息、某种 印象、某种只能用电视媒介传达的重要东西。” ([美]肯· 梅茨勒《创造性采访》,普伦蒂斯学院出 版公司1977 年版,第94 页。)
蒙太奇,贯穿于电视记者采访的全过程, 是电视记者同其它媒介记者在思维方式上 的独特要求,做为电视记者,在采访选择 拍摄画面时,必须对整个片子的画面做通 盘考虑。 蒙太奇思维贯穿于记者选材、采访、拍摄 、编辑、制作的全过程。
5、综合的表现因素 电视声像结合、视听兼备,是最具综合表 现特色的传播媒介。做为电视新闻记者在 采访过程中必须学会调度各种综合表现因 素,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概括起来,综合表现因素即是画面、声音 、文字相结合。
第一节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是由电视媒介的特点 而决定的。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 在采集手段、采访形式、思维方式、表现 元素、形象画面报道、采摄分工、集体协 作等几个主要方面。
重要的前提:
其一、现代电视采访的个性是有条件地、相对地存在着的。 因而,不能将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绝对化,或者固定化。
(2)电视采访必须给人以不紧张、事先没有摆布的真实 感。“最好的采访是那种忘记了布景、摄像机和所有一切 ,完全沉浸于谈话及所有敏感的问题之中。” (肯· 梅茨 勒《创造性采访》,第 102 页。)有时候,明明是真实的 东西,由于掺杂了摆布的因素,会给观众一种造假的感觉 。因而,电视采访引入屏幕,应格外留意屏幕效果。
稻盛和夫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读后感
稻盛和夫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稻盛和夫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稻盛和夫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
哎呀,这可给了我好多好多的启发呢!书里说,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这就好像是在告诉我们,生活就像一场大冒险,不能总是走别人走过的路,得自己去探索新的路径。
就好比我们玩游戏,如果每次都按照一样的玩法,那多无聊呀!只有不断想出新点子,才能玩得更开心,不是吗?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画画比赛。
那次比赛,大家都画得差不多,不是花就是树。
可我就不一样啦,我画了一个外太空的城市,有会飞的汽车,还有像棉花糖一样的房子。
同学们一开始都笑话我,说我乱画。
可最后,老师却表扬了我,说我有创意!这不就是创造性工作的好处吗?还有一次,学校组织做手工。
好多同学都照着书上的样子做,只有我,想做一个不一样的。
我就用废弃的饮料瓶做了一个小火箭,还涂上了漂亮的颜色。
当我把它拿到学校的时候,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嘴里还不停地说:“哇,这也太酷了吧!”再想想那些科学家们,如果他们都不敢去尝试新的想法,那我们能有现在这么方便的生活吗?就像手机,如果没有人想到要把那么多功能集合在一起,我们怎么能随时随地和朋友聊天、看好玩的视频呢?我还把这本书里的道理讲给了爸爸妈妈听。
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宝贝,你说得对,我们工作也得有创新精神,不然就会被淘汰啦。
”妈妈也笑着说:“是呀,以后咱们家做什么事都要多想想新办法。
”我们小学生也一样呀,写作文不能总是千篇一律,做数学题也不能只懂一种方法。
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变得更聪明!难道我们不应该像稻盛和夫说的那样,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吗?当然应该!我相信,只要我们都有这样的精神,未来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加不可思议!示例文章篇二:《<稻盛和夫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特别棒的书,叫《稻盛和夫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哎呀,读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波涛汹涌!稻盛和夫先生说,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这可太有道理啦!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如果每天只是重复昨天的作业,那能有啥进步呢?不就像一直在原地踏步的小蜗牛吗?书里讲的那些例子,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方的路。
《看见》读书笔记-《看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看见》读书笔记-《看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看见》它包含太多触点,让人不得不联想自己经历的种种,以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思想。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看见》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看见》读书笔记【1】对柴静没什么太多印象,依稀记得她主持过什么调查类的节目,似乎叫《新闻调查》,节目里的她总是穿着朴素,拿着笔记本面对着采访对象咄咄逼人,眉宇之间透着严肃和思考。
上网搜索了一下她的个人资料:山西临汾人,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和湖南卫视工作,后进入央视,先后担任包括《新闻调查》,《面对面》等栏目记者……某专栏作家也在微博中转发了一条网友对其采访姿态的评价: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
这个解释自己名字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的女孩好像一直在风口浪尖生活着。
《看见》它包含太多触点,让人不得不联想自己经历的种种,以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思想。
《看见》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颠覆。
有些文字悠扬舒服、有些文字酣畅淋漓、有些文字甚至有血有肉到让你潸然泪下,恨不得将生命坐标改到那年那日那一秒去迈开腿、伸出手做点什么。
她的文字细腻的恰到好处,点到为止,甚至不揭晓,你按照逻辑会到达那个点,会有新的认识,某一时刻,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觉得至少今天我过的特别有意义。
她作为记者的经历我认为比白岩松更出彩,她更接“地气”带领我们认知生活。
我常常在感叹,原来真相是这样,至少透过这本书,看到了屏幕背后的更残忍也更鲜活的事实。
当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接收事实的一个过程,更升华的地方在于,看完卢安克之后,着实有颠覆之感。
他确实能让人从反面认识问题,让你质疑自己的认知。
但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唯有矛盾的存在,才能辩证的不计对错的成熟的看待问题,诚如她说,不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任何问题。
所谓看见,并不是眼见为实的看见,而是,从蒙昧中、从人云亦云中,将自己独立出来,理性的思考问题,更成熟的看待这个世界。
我羡慕她有一位人生的导师,陈虻,一直在以一种可能第一时间让柴静不能接受的方式指点她,但是这种看似不能承受的话语才能刺透灵魂,教人成长。
浅析《杨澜访谈录》采访技巧
浅析《杨澜访谈录》采访技巧作者:王志欣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7期引言电视谈话类栏目采访的成功与否,与节目主持人出镜采访、表达水平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栏目的成败。
成功的采访需要主持人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二是善于总结经验;三是在镜头前要有适当的表现欲。
本文以《杨澜访谈录》为例,具体探讨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是如何深入吸引受众的。
一、《杨澜访谈录》简介《杨澜访谈录》是国内最早推出的一档没有观众参与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
只有主持人和嘉宾,双方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话题,话题的内容主要也是嘉宾所经历的甜酸苦辣。
开场时,杨澜先打开话匣,介绍嘉宾一些背景;接着,主持人要么是以问好的形式,要么是以发问人的形式开始第一个话轮,这样就自然把话轮转移到嘉宾。
二、《杨澜访谈录》的策划艺术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青苔采访”。
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结果使访谈节目干瘪无味。
注重采访的策划艺术,能好的提升视看效果。
(一)精心选择和控制采访主题。
电视访谈节目的重点在人物,因此访谈节目所有工作都以嘉宾为中心而展开。
主持人在选择主题时,要针对访谈对象的生活、情感、奋斗史以及精神世界等方面,深入思考这些方面是否能够吸引观众,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设计采访提纲。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能在采访问题上做好了解和沟通工作,整个采访活动就能顺利地进行。
[1]必要时,把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
在采访谷歌前总裁李开复先生的时候,杨澜与李开复先生提前就采访提纲进行了探讨,最终敲定了采访提纲。
采访中两人甚有默契,最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深入了解采访对象。
只有深入了解了采访对象,才能做到提问张弛有度。
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导者,要努力与采访对象缩短距离,不仅要熟悉采访对象的生平事迹、职业、专业特长、文化素养,还要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爱好、家庭、交友、语言表达情况等等,就像海伦斯诺所说:“采访一个人,要尽可能了解他,了解到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
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读后感分享
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读后感分享示例文章篇一:《<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读后感分享》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哇塞,这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书里讲了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和道理。
就比如说,有个画家,一开始他画的画总是普普通通,没人喜欢。
可他没有放弃呀,每天都在琢磨怎么画得更好,怎么画出新的花样。
这不就跟咱们学习一样吗?有时候一道数学题不会做,难道咱们就不做啦?当然不能!咱们得像那个画家一样,不停地想办法,不停地尝试。
还有一个发明家的故事,他为了发明一个能让大家生活更方便的东西,失败了好多次呢!身边的人都笑话他,说他是在做白日梦。
哼,那些人怎么能这样!要是没有这些敢于做梦的人,咱们能有现在这么方便的生活吗?想想看,如果没有电灯,咱们晚上还不得在黑漆漆的屋子里摸瞎呀?书里说,创造性的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得有耐心,得不怕失败。
这让我想起了我参加学校手工比赛的时候。
我想做一个漂亮的小木屋,一开始,我怎么做都觉得不对劲,不是这里歪了,就是那里斜了。
我都快急哭了,心里想着:“哎呀,这可怎么办呀,难道我要放弃吗?”可是我又一想,不行,我不能就这样认输!我就一点点地改,一点点地琢磨,最后我的小木屋还得了奖呢!这不就是坚持和创造的力量吗?我还把这本书讲给了我的好朋友小明听。
我问他:“你说,咱们以后是不是也能做出很有创造性的事情来?”小明眼睛亮晶晶的,大声说:“那当然啦!咱们可不能比书里的人差!”哈哈,看着他那副自信的样子,我心里也充满了劲儿。
咱们的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创造性呀!老师上课的方式可以有创造性,这样咱们学习起来更有趣;爸爸妈妈做饭也可以有创造性,做出新奇又好吃的菜。
就连咱们玩游戏,也能想出新的玩法,不是吗?读了这本书,我算是明白了,创造性可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就在咱们身边,只要咱们愿意去想,愿意去做,就一定能做出让人惊喜的事情来!朋友们,你们也快去读一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收获满满的!示例文章篇二:《<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读后感分享》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一)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西方新闻工作者,弥留之际,他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
”他的遗愿是把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中国燕京大学的校园里。
他是冲破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在红色区域(苏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新闻工作者。
有这样一位美国作家,他的十一本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
就中美两国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
而他个人却曾经因为自己的作品,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看作危险分子,不容许报刊发表他的文章,甚至被迫迁居瑞士。
他的其中一本著作1937年10月在伦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几十年来畅销不衰。
你猜出是谁了吗?没错,这位便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这部被一版再版的著作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简介:【书名】《红星照耀中国》(或译《西行漫记》;原著书名《RED STAR OVER CHINA》)【内容】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以一位外国记者的身份客观公正、毫无党派之见地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将领的情况。
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书中还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举世无双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程。
本书及时澄清和批驳了国民党散布的红军是“流寇”“赤匪”等种种谎言,成了许多外界人士认识红军和共产党的新起点。
【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封面见上图)【备注】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
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并重印发行多次。
二、“斯诺风”作为第一个能够到红区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注重实地考察。
小峰由衣热血教师在线观看[观看《热血教师》后的思考]
小峰由衣热血教师在线观看[观看《热血教师》后的思考]小峰由衣热血教师在线观看[观看《热血教师》后的思考] 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老师们观看了《热血教师》这部电影。
尽管这不是我第一次观看,但每次观看都会给我震撼。
克拉克从北卡罗莱纳前往纽约大都市一所中学开始了他新的教师生涯。
他年轻,充满热情,富有创造力。
他运用独特的教学规则和革新式的教学方法教育班里性格叛逆的学生,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打通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着艺术天赋的男孩得以发挥特长。
最后,在毕业统考时,他这个差班不仅全部合格,而且成绩高于其他几个优等班级。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在“创造教育”的二十一世纪如何做一名有创新思想的老师?如何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高中,比起克拉克的学生来要本分得多,思想也单纯得多,但如何把这些本分的学生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有像克拉克一样有创新思想的老师。
一、《热血教师》给我的启示1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自己班上的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有种“常新”的感觉。
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只是按照参考教案,循规蹈矩,那么在下面等着引导和指导的未来栋梁们又怎么能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呢?像克拉克所面对的是在纽约哈林黑人区,一个令所有教师头疼的班级,这个班级,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换了六个教师。
以至于克拉克到的时候,那个气愤得离开的教师让校长自己去管那帮小混蛋。
而克拉克为了让学生能认真地听他一堂课,他跟学生们“做交易”。
他用了一个近乎自虐的方法,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他承诺,只要学生安静地听,每过15秒钟,他就喝下一瓶酸奶。
为了看老师出丑,也为了好奇,学生真的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老师喝掉了不知道多少瓶酸奶。
他为了帮助全班学生都记住美国的24位总统,在全班不屑的起哄声中摇头晃脑地跳了段自编自演的president rap,当学生和他一起载歌载舞的时候,这不是表明了他已经使那些学生获得了应学的知识了吗?在这样的教学氛围熏陶下,克拉克的学生能没有创新思想吗?学业能没有建树吗?答案是肯定的,最后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①
<读书笔记>1.明确采访目的。
采访的定义中说到,采访就是代表背后的观众,为获取信息或交换信息而设计的对话。
首先采访应该代表背后的观众,采访应该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和受众市场。
举个例子,我认为确定一个采访的策划即选题应该就像推广一个商品,最重要的是抓住观众的关注度,找准商品的定位(即采访的主题),以及如何满足观众的需求。
其次是设计,采访的对话应该是记者用心设计出来的,因为你的提问要配合着你的主题,而不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唠家常。
2.一个小时的采访需要五个小时的准备,这是一条重要的采访原则。
《生活》杂志的前任记者理查德·梅丽曼说,一次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连续几天不要喝酒,吃淀粉和糖类食品,采访前一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采访当天要吃高蛋白的早餐,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头脑的清醒,以便认真倾听。
3.找其他人谈谈。
采访一个人物,有时候需要先找其他人谈谈。
初步采访一些熟识你的采访对象或者采访主题的人,会有所收益。
这些人会就如何接近你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喜欢的话题、讨厌的话题、业余爱好、喜欢读的书,等等。
采访一些采访对象的朋友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为采访提供侧面信息和准备资料。
4.准备提问的领域。
采访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选题和写作提纲来选择提问的领域。
比如我采访作业即将要采访的人物中青旅葛磊,就打算从职场和旅游的领域向他提一些专业的问题。
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寻找和尝试新的采访领域。
创新思路可以让你的采访充满新意,因为很多人物和选题很多媒体都已经做过了,而如果没有新的切入点,重复采访旧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拿李海鹏的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特稿《灾后北川残酷一面》来说,这篇稿子最吸引我的是对人性的方方面面的体现,充满着大爱、勇敢、自私、怯懦,而不是官媒大量的正面报道,其中对灾后混乱中人们洗劫商店和银行的描写更加还原了地震时人们的表现。
李海鹏的这篇特稿并不是全面,而是诚实,而这恰恰成为了当时许多同类报道所欠缺的东西,成为了一个新的领域。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Word版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第一章你的采访问题何在一、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泼咖啡”事件。
如果你需要的是坦诚,是人性化的反应,而不是有防御性倾向的夸大和虚假的外在敷衍——那么就尝试在对话中暴露一下自己。
为了追求采访技巧的完美而做的努力,往往容易破坏采访的坦诚性。
最好的记者往往能够从被访者人性化的回答中,品出其出人意料的成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传达给听众。
大多数人会对平和、友好的提问方式抱以最大限度的真诚。
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作用是最为明显的。
这种职业性并不是要求你赢得一场辩论或者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尚,而是要求你从与采访对象的接触中学到一些东西,从而可以和以后的读者一起来分享。
二、显性问题:缺乏自信——运用社交技巧难以获取完整的信息——为采访做准备,认真地倾听,最重要的是,能够识别谈话中“新鲜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你的回答真棒!请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好吗?”做笔记——识别谈话要点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通过速记和录音记录引用、事实、数据等证据应对沉默寡言的采访对象——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应对喋喋不休的采访对象——寻找有创造性的解决途径三、隐性问题:由于害怕背上无知的名声,对提问普遍感到反感——提问是痛苦的,这已经很糟糕,但不提问,问题会更加糟糕。
“勤问者愚一时,不问者愚一生”不能明确陈述采访目的——向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目的,他们就不会跑题了对人对物缺乏热情和天然的好奇心——“在采访中,好奇心是第一步”“好奇心”是19名美国著名记者评价自己的工作时使用品频率最高的词”不能倾听——如果有某些迹象表明采访者没有在倾听,那么采访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沉默寡言或者托词回避,可能就是对此的回应缺乏准备——没有做准备,采访时必然会感到紧张。
确定自己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什么样的提问能够帮你得到该信息不作深度探究——对采访准备的越充分,就越容易在现场即兴草拟出新的问题。
重要的是采访中的倾听和思考提问含混——记者所需的是支撑抽象的具体细节,只有具体细节才能营造出戏剧化和冲击力。
《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记录
《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阅读札记1. 《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简介《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是一本深入探讨质性访谈技巧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聆听与提问的基本原则,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指导,帮助读者在实践中掌握质性访谈的核心要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阐述了质性访谈的重要性,指出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深入描述和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感受和经历。
通过质性访谈,研究者能够获得更为真实、细致和全面的数据,从而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保证。
作者详细介绍了聆听与提问在质性访谈中的关键作用,聆听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更是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础。
通过有效的聆听,研究者能够捕捉到被研究者的非言语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其真实想法和感受至关重要。
而提问则是引导对话、深入探究和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段。
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研究者能够引导被研究者更加详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还强调了在进行质性访谈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方面,如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尊重被研究者的隐私和权利等。
这些注意事项对于确保访谈的顺利进行和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
《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实用的质性访谈指南,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质性访谈技巧,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研究质量和专业水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质性访谈的魅力所在,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1.1 质性访谈方法概述质性访谈是一种以深度、全面和开放的方式收集和分析人类经验、知识和信仰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对个体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以及对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和独特性的关注。
质性访谈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旨在揭示个体的心理过程、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从而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见解。
选择适当的访谈对象: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相关性和可访问性的访谈对象。
访谈对象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也可以是实际操作中的参与者或观察者。
《新闻采访与写作》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7章 新闻报道的结构
7.2 新闻报道中常 见的结构形式
7.1 新闻报道的基 本结构方法
简答题
第8章 新闻背景
1
8.1 新闻背景 概述
2
8.2 新闻背景 的类型和作用
3
8.3 如何运用 新闻背景材料
4
8.4 背景新闻
5
简答题
第9章 消息写作
9.2 非事件性新闻 消息写作
9.1 事件性新闻消 息写作
简答题
第10章 通讯写作
1
10.1 通讯概述
2
10.2 人物报道
3
10.3 事件报道
4
10.4 风貌报道
5
简答题
第11章 深度报道写作
1
11.1 深度报道 概述
2
11.2 解释性报 道
3
11.3 分析性报 道
4
11.4 调查性报 道
5
简答题
参考文献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第1章 新闻记者
1
1.1 新闻记者 的职业特点
2
1.2 记者的职 责与使命
3
1.3 记者的修 养
4
1.4 记者的采 访意识
5
简答题
第2章 新闻采访对象
2.2 记者与采访对 象的关系
2.1 采访与采访对 象
简答题
第3章 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3.2 采访前的准备
3.1 新闻报道策划
简答题
第4章 采访的访问阶段
4.1 提问 4.2 现场观察
4.3 采访记录 简答题
第5章 新闻采访的方法
01
5.1 直面 采访
02
5.2 上下结 合采访
记者访谈的提问类型与技巧
记者访谈的提问类型与技巧在央视国际网站上《面对面》主页中,截至2007年5月,可找到节目文本277期、采访手记15篇。
为了解栏目制作人员的意图对节目中议程设置的影响,本文任意选取了央视《面对面》中有采访手记相配合的三期节目文本作分析。
这三期节目文本及相关的采访手记是:《走进杨振宁内心世界:与翁帆的忘年恋浪漫美丽》(下文简称《杨振宁》)、张士峰的《八卦一次又如何》;《易中天:麻辣教授》(下文简称《易中天》)、刘畅的《顺之则昌,逆之则衰》;《朱力亚:感染艾滋病》(下文简称《朱力亚》)、李卫华的《朱力亚手记》。
窥探型人物访谈节目《杨振宁》的子话题窥探型人物访谈节目使用最多的提问类型,是“陈述式”(即陈述事实)和“创造式”(记者根据已知信息作出的推测)。
窥探型人物访谈节目,由于记者处于信息黑箱之外,而采访对象又不是特别合作,所以需用特殊手段来刺破信息黑箱。
“陈述式”问题,是记者陈述先前从其他渠道了解的信息,使采访对象不得不对此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反馈,从而达到由采访对象亲口证实或证伪该信息的目的。
“创造式”问题,是记者采访时把这个从已知信息作出的推测提出来,看采访对象对该推测如何反应,“一旦被访者对你的创造性的推断做了认可,谈话就会获得新的动力”。
(肯•梅茨勒著、李丽颖译:《创造性的采访》第4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在“窥探型”人物访谈节目《杨振宁》中,记者最想了解的子话题是忘年恋。
用高龄回国的子话题开了个头后,记者很快违反采访前“绝对不会去炒作杨先生黄昏恋”的约定,用一个“创造式+诱导式”的提问,“你好像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论过她,你介意说一说她吗”,转入对忘年恋的隐私窥探。
采访手记《八卦一次又如何》,摆明了这次采访的目的就是要披露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之间的忘年恋。
采访手记中说:“见到翁帆的时候,我相信摄制组的每个人都睁大眼睛仔细看了一阵子,至少我是这样……当王志让杨振宁给他们的爱情一个期限的时候,杨振宁开始坚持拒绝,说他们的谈话扯得越来越远了。
解读 《创造力》 脱水精华版1
解读《创造力》脱水精华版1创造力可以说是当今最被重视的素质之一。
公司老板希望员工具有创造力,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
家长也希望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但是,如果你问人们到底什么是创造力呢?要怎么培养创造力?很可能啊,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说什么的都有。
这个时候就该听听专家的意见了。
本书的作者是知名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他最有名的贡献是创立了心流理论,来解释人们该如何获得幸福,不过呢,除此之外,米哈里对创造力也有着很深刻的研究。
在他看来,创造力不仅能推动社会发展,也会让人更幸福。
当画家在画布上涂抹颜料,数学家面对攻势冥思苦想时,他们就拥有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感觉生活充实又有意义。
那为了研究创造力的本质,米哈里阅读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他还采访了许多富有创造力的专业人士,其中包括了14位诺贝尔奖得主。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米哈里就发现,人们对创造力有着很多的误解,比如说说到创造力,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天才。
像是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或是改变手机行业的乔布斯。
但是米哈里认为,个人只是创造力的一小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想要真正地理解创造力,就需要从更高一层的系统角度去看。
在这本创造力当中,米哈里构建了一个创造力系统,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同时呢,它也提供了许多建议,帮助培养和发挥创造力。
下面呢,我就通过三个问题来为你解读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创造力由哪些元素组成。
第二,创造力是如何运行的,第三,如何提升个人的创造力。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创造力都是由哪些元素组成?本书开篇米哈里,先对创造力下了个定义。
创造力是指改变社会某个领域的能力,它可以表现为某种观念、行动或者事务。
那这个定义的重点是改变。
人们对创造力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和才华混淆起来。
其实呢,这是两种不一样的能力。
才华是说人们擅长某个方面,但是才华和成就再高,也不代表他有创造力。
比如说一个NBA的超级球星,他一定很有才华,但是并不代表他有创造力,因为他做的事儿其他球员也在做,她只是做的最好、最优秀,但是并没有给篮球带来创新。
稻盛和夫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读后感
稻盛和夫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稻盛和夫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有感》嘿,同学们!你们知道稻盛和夫吗?我最近读了一篇关于他说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文章,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呀!这文章里说的东西,就好像给我的小脑袋瓜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稻盛和夫先生强调要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这到底是啥意思呢?我一开始也有点迷糊。
我就想到了我们上美术课的时候。
老师让我们自由画画,有的同学就照着书上的图案一笔一划地描,画出来的东西是挺像的,可总觉得少了点啥。
而有的同学呢,脑袋里不知道装了多少奇妙的想法,拿起笔来就天马行空一通画,画出来的东西可能不太像现实中的东西,但就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创造性嘛!再比如说我们做数学题,老师讲了一种解题方法,大部分同学就只会用这一种方法。
可总有那么几个聪明的同学,能想出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又快又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创造性?我还想到了我自己,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我要是就按照老套路,写“今天天气真好,我出去玩了”,这样的作文多没意思呀!可要是我能想想怎么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怎么把故事讲得更有趣,那写出来的作文肯定能让老师竖起大拇指!我把这文章里的道理跟我爸爸妈妈说了,他们可高兴啦!爸爸笑着说:“宝贝,你能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做事情可就有方向啦!”妈妈也在一旁点头:“是呀,不断有新想法,才能不断进步呢!”我又跑去跟我的小伙伴们分享,小伙伴们也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那以后咱们玩游戏也得有点新花样!”“对呀对呀,不能老是那几种玩法,多无聊!”想想看,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想新的办法,做新的事情,那世界会变成啥样?是不是就像每天都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走一样的路,那得多无趣啊!所以呀,稻盛和夫先生说的太对啦!我们就得不断从事创造性工作,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都得让自己的小脑袋转起来,想出新点子,做出新东西。
这样的生活才有意思,这样的我们才能越来越棒!难道不是吗?我觉得呀,以后我一定要多多开动脑筋,勇敢地去尝试新的东西,不怕失败,不怕犯错。
《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典型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谢谢观看
15.1复习笔记 15.2典型题详解
16.1复习笔记 16.2典型题详解
读书笔记
这是《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2
第十一章访问 的原则
3
第十二章访问 气氛的建立
4
第十三章提问 的规律和方法
5 第十四章现场
观察的作用和 方法
第十五章采访 的记录与核实
第十六章应当 具备的素质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详解
目录分析
第二章采访在新闻 工作中的地位
第一章采访的定义 及基本方式
第三章采访的基本 特征
01
第四章采访 的基本任务 和步骤
02
第五章获得 新闻线索
03
第六章新闻 选题的重要 性
04
第七章新闻 选题的标准
06
第九章采访 的策划与准 备
05
第八章确定 新闻选题的 操作过程
1
第十章采访对 象的分析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典型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典型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典型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典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典型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典型题详解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读书笔记《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后所落的纪实文学作品。
以下是对该书每章内容的读书笔记归纳: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内容概述:斯诺带着对红色中国的好奇和疑问,踏上了前往苏区的旅程。
他描述了进入红区途中的经历。
包括被匪徒追捕、国民党对地方的统治与压迫政策等。
同时,也介绍了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商定抗日协定的原因及经过。
●读书笔记:斯诺的旁气和决心令人敬佩,他深入未知领域,探寻真相。
这一章不仅展现了斯诺的探险精神,也揭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和红军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章:去红都的路上●内容概述:斯诺在前往红都的路上,遭遇了白匪的追逐,但最终在红军的帮助下安全到达。
他初识了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并开始了对红区的深入采访。
●读书笔记:斯诺的旅途充满了危险和未知,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红军的尊重。
这一章通过斯诺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红军的英勇和机智。
以及他们对人民的关怀和保护。
第三章:在保安●内容概述:斯诺在保安采访了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了解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和红军大学的课程等。
他还参观了红军的日常生活和训练情况。
●读书笔记:通过斯诺的采访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领导人的客智和红军战士的英旁。
他们不仅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严明的纪律,还具备若高超的战斗技能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内容概述:本章主要讲述了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转变过程。
通过斯诺的采访和毛泽东的自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伟大的革命家。
●读书笔记:毛泽东等人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奋斗,但他们始终保持若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这-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共产党领导人的内心世界和革命精神。
第五章:长征● 内容概述:本章详细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包括第五次大围剿、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英勇事迹。
斯诺通过采访红军战士和领导人,还原了这段历史。
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摘抄
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摘抄《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篇1】近来“国学”之风弥漫,传统文化的思潮也不断在社会上涌动,因在图书馆工作,看书、报、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馆藏不能说是本本优秀,至少垃圾书刊肯定是凤毛麟角(即使有个把,也是采访馆员偶尔看花了眼不慎溜进来的,系统错误也是正常,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过原典倒是没有看,都是看的注释本,或是现代学人对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解析,看后一方面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锐、智慧超群,值得继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蕴不够,全然没有阅读原典的勇气,后续如何深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恰巧在编辑“馆员推荐阅读书目”时发现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立刻捧来一读,读后感用一句诗来形容煞是妥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我这样一个正处在传统文化典籍初学阶段的人来说,绝对起到了醍醐灌顶的指导作用。
先生在书中主要是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篇经典的渊源、流变做了详细说明,同时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识。
如在第一篇《说文解字》中,除对这一文字学的古典的内容、体例、作用做了说明,还对其渊源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最早的字书《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书《仓颉篇。
爰历篇。
博学篇》都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介绍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条例、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体演变的历史等内容。
短短7页内容,使读者对不但了解了这一经典的概貌,还掌握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也大大的激发了我阅读《说文解字》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兴趣。
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变很有意思,文中讲:《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现在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战国末期,在阴阳家和道家的学说的影响下,儒家给《周易》的卦、爻辞做了种种新的解释。
而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只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结案陈词:“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新闻真实论》——读书笔记(范本)
《新闻真实论》——读书笔记《新闻真实论》——读书笔记在这个学期开始接触了新闻理论,就深刻的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对新闻真实具体概念并非很了解。
《新闻真实论》这本书,讲述了新闻真实的方方面面。
从新闻真实的本质、构成、特征到新闻真实的实现、证实、意义,作者做了全面论述,让我们对新闻真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对把握新闻真实有了很好的指导。
我从书中了解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这句比喻性的判断足以说明真实对于新闻的至关重要性。
它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是讨论其他新闻问题的基点。
在第一章中关于新闻真实本质及其相关问题的一些论述,是从比较一般的、抽象的层面上对新闻真实含义的分析。
第二章则从多角度、多层面出发,主要以静态剖析的方法,即把新闻真实的各种表现作为作为一种静态对象,比较系统地分析它的具体构成情况,目的在于形成对新闻真实内涵真切的、实际的理解和把握,能帮助读者深入探究新闻真实的特点打下基础。
书中还提到新闻真实是新闻与其反映对象的符合性及其符合程度。
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真实,因而有什么样的新闻传播,就有什么样的新闻真实;新闻真实存在于、实现于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所有特征必然与新闻传播自身的特征密切相关。
把握新闻真实的个性特征,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充分认识新闻真实的主要途径。
研究新闻的真实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新闻的真实传播和收受,可以说新闻真实论就是从理论角度为实现新闻真实出谋划策,提供途径和方法。
因此新闻真是实现论必然是、也应该是新闻真实论的主要内容、核心正因为如此,新闻真实实现论涉及的问题不仅比较多,而且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细致的探讨。
新闻真实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各种力量聚合的结果,它既需要良好的新闻传播与收受环境,更需要所有参与新闻活动者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的采访》读书笔记第一章你的采访问题何在一、采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泼咖啡”事件。
如果你需要的是坦诚,是人性化的反应,而不是有防御性倾向的夸大和虚假的外在敷衍——那么就尝试在对话中暴露一下自己。
为了追求采访技巧的完美而做的努力,往往容易破坏采访的坦诚性。
最好的记者往往能够从被访者人性化的回答中,品出其出人意料的成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传达给听众。
大多数人会对平和、友好的提问方式抱以最大限度的真诚。
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作用是最为明显的。
这种职业性并不是要求你赢得一场辩论或者表现出道德上的高尚,而是要求你从与采访对象的接触中学到一些东西,从而可以和以后的读者一起来分享。
二、显性问题:缺乏自信——运用社交技巧难以获取完整的信息——为采访做准备,认真地倾听,最重要的是,能够识别谈话中“新鲜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知道接下来要问什么问题——“你的回答真棒!请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好吗?”做笔记——识别谈话要点并把它们记录下来;通过速记和录音记录引用、事实、数据等证据应对沉默寡言的采访对象——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应对喋喋不休的采访对象——寻找有创造性的解决途径三、隐性问题:由于害怕背上无知的名声,对提问普遍感到反感——提问是痛苦的,这已经很糟糕,但不提问,问题会更加糟糕。
“勤问者愚一时,不问者愚一生”不能明确陈述采访目的——向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目的,他们就不会跑题了对人对物缺乏热情和天然的好奇心——“在采访中,好奇心是第一步”“好奇心”是19名美国著名记者评价自己的工作时使用品频率最高的词”不能倾听——如果有某些迹象表明采访者没有在倾听,那么采访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沉默寡言或者托词回避,可能就是对此的回应缺乏准备——没有做准备,采访时必然会感到紧张。
确定自己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什么样的提问能够帮你得到该信息不作深度探究——对采访准备的越充分,就越容易在现场即兴草拟出新的问题。
重要的是采访中的倾听和思考提问含混——记者所需的是支撑抽象的具体细节,只有具体细节才能营造出戏剧化和冲击力。
不修边幅——“穿得职业些”主题先行——“倾听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问题,外部的、内在的、与它相关的。
以及关于此问题要不要和其他的什么人聊聊等等。
“武断家”:经常知你于对立的一面。
他们似乎以及拥有了所有的答案,因而仅仅是想要你证实他们的想法。
懒惰——记者通常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定目标,以避免游离主题的、肤浅的采访结果出现。
第二章何为采访采访:代表背后的观众,为获取信息或交换信息而设计的对话。
采访的不同层面: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
一、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一条基本原则让采访对象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让他们反复思量自己的谈话内容。
一次好的采访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从采访中获取一些值得和观众共享的东西。
优秀的记者一定要在满足采访双方的自尊心上做努力。
二、记者如何获取信息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采访与生俱来的缺陷:采访者的偏见;被访者的人为操作;引用的一些只言片语却要代表采访对象说的整段话。
收集信息的两种途径:资料研究和新闻观察。
采访的应用领域很广三、什么是新闻采访传统新闻报道的标准:谁?做了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以及为什么(5W)四、创造性的采访创造性采访中新闻采访的定义: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记者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拓展采访的范围和深度;可以运用想象力来挑战你的采访对象,并整体策划你的提问。
创造性采访包括两点: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来促成较高程度的知晓;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性的成分。
五、创造性的提问具体的提问过程也包含者创造性的成分,它的潜在目的是使你的知识从已知向未知延伸。
孕育问题的温床是知的欲望和知的无限。
准备的越充分,就越能扩展我们的所知。
从回答中有所收获,在提问的牵引下走向越来越离奇的未知世界。
方法越大胆,收获就越大。
七、采访的类型—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1直接采访:对问题有量的要求,但却希望对方的回答越简洁越好。
能帮忙省去一些无用的偏离话题。
用来获取具体信息。
又称“有计划的采访”间接采访:把大部分的谈话留给采访对象。
不但可以少问问题,而且还引发了更加准确生动的描述。
间接采访用来引发更广范围的谈话,它往往用于人物采访。
第三章采访的十个步骤通常,面对面的采访分为十个步骤。
前四步发生在与采访对象见面之前。
后六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四步的完成情况。
一、明确采访目的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采访,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往往出现在采访的开始。
真诚地表明采访目的能够扫除对方不信任的障碍。
表明采访目的能够帮助他们准确地知道你需要什么,以及你是来倾听的、来了解的,而不是来制造矛盾来责备的。
把你的采访目的缩至具体的话题或者一系列相关的话题,范围越小收获越大。
二、进行背景调查采访前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简报或者资料库文档,杂志上的文章;熟识采访对象的一些人。
报道的性质决定了所需调查的种类。
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要求大量的访前调查,经验丰富的记者可以依赖回忆,或者是过去写过的类似报道的片段。
三、进行采访预约与采访对象预约时要使采访对象明白报道是为了挖掘一些具有启迪性的信息,而非假定的闲谈。
如果想在报道中公开采访对象的姓名,对方在谈话时可能就不会那么真诚了。
如果一个有经验的记者曾经以先前的某篇报道在圈子里赢得了不错的声誉,在与采访对象协商时他就会有一些优势。
谈话的真诚在采访过程中降低还是提升,5%取决于你的运气,其他就在于你的谈话技巧,尤其是不加个人判读的倾听和你对听到的话的反应(当然越热情越好)。
四、策划采访几个策划原则:第一、要策划在见到采访对象时,再次解释采访目的。
第二、要策划怎样和首次见面的客人打招呼。
第三、迅速记下需要用提问来涉及的话题。
确定它们和你采访目的一致。
第四、要策划让对方举一些例子、一些说明性的逸事和总结性的评论。
注意:做采访策划时还应该考虑到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出乎意料的回答和话题的意外偏离。
采访做的越好,采访不按计划进行的几率就越大。
五、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有些工作繁忙的采访对象想马上谈到正题,不喜欢在小事上浪费时间,另有一些人则需要谈些小话题以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陌生人见面后的前4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六、提第一个问题优秀的采访者能在对方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把最初的小话题顺利地引向第一个严肃的问题,也就是把谈话从小事导向正题。
七、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这是采访的核心部分,在这里信息能够自由和真诚地交换。
谈话越不正式,收获就越大;倾听时越认真,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采访不顺利的几个原因:忽视了前面的步骤;没有把采访目的解释的足够清楚;没能让采访对象认识到该采访任务的重要性;在最初的四分钟,采访对象把你当成了不值得信任的人。
关于营造氛围的几点经验:1、在谈话之初要全面具体的解释—你是谁?你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2、人性是无法预料的、矛盾的、神秘的、同时也是神奇的。
于是,双方之间的和谐有可能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出现。
3、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有了和谐,就能得到答案,而一旦没有了和谐,提问水平就算再高,收获也不会太大或者说没有收获。
八、提问敏感问题那些敏感的或令人难堪的问题最好在采访的后半部分提出。
小心翼翼地处理敏感问题,以防止对方做出情绪化的反应。
看似无辜的问题也能导致情绪化的反应。
九、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如果在处理上做到了小心谨慎,第八步会自然融入到第九步,而双方的信赖不会受到任何损失。
有时一点点充满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
十、总结本次采访不失优雅地结束采访方法:1、主动按时停止采访,但如果采访对象意犹未尽,那就另约一次采访。
2、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
3、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者有没有什么“最后的想法”。
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你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4、留下你的名片。
“如果您又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
”5、索要采访中提及的材料。
报告、信件和其他你想了解的材料。
6、不要把后路堵死,问问如果又有了新问题,能不能再打电话。
7、告别—“谢谢您的合作”8、等待最后的晚霞—和谐氛围的扩展。
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
可能会提供一些新鲜的见解和最具引用价值的总结语。
9、写个非常规的便伐,对采访对象的回答表示感谢。
累计人脉,拓宽新闻源。
第四章采访要素——个案史一个案例:记者贝蒂·帕特森采访历史学家克拉丽莎·麦吉案例所阐述的原则:1、结构:囊括了采访的十个步骤,但也走了电话采访的捷径2、信任和谐:致力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原则在对话中得到体现。
记者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话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打电话时表现得很随意,还要用“这太有趣了”这样的回应来鼓励对方。
3、创造性。
为了给自己的报道注入一些新鲜的成分,记者在采访中做出了各种努力,这一点很好的体现了“创造性采访”的原则。
一、明确采访目的除了搞清楚5个W,还注意寻找有趣的东西和引人注目的令人着迷的事实二、背景调查兴趣和工作责任感是调查采访对象背景的动力。
重点查阅一些和采访对象采访主题有关的报道。
三、策划采访优秀的记者能够迅速适应新的信息,他们不介意现场的即兴提问,甚至敢冒险提一些听起来比较愚蠢的问题。
创造性的采访遵循的不是你问我答的直线型路径,而是曲线型路径,职业的观察和知识丰富的新闻源在其中交流观点,互通有无。
四、电话采访它的商业色彩较浓,要求记者尽快解释清其打电话的目的。
开始采访时可以首先向对方委婉的强调报道能够同时满足双方的需要的事实。
由于是电话采访,语言上的即时间上的回应—像“噢……真有趣……嗯……”—能够使谈话在非语言符号缺失的情况下向前进展。
五、需要牢记在心的一些要点1、在采访的调查中,记者要做充足的准备,并就可以问题的领域进行思考。
只有这样,采访才能进行的足够顺利。
2、要敢于想像最完美的报道模式,并为此去挖掘信息,确保采访具有创造性。
但要做到客观—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是报道的技巧,而不是报道的内容。
3、采访双方要做充分的交流。
告诉你的采访对象,充满着令人着迷的事实的报道正是你的所需。
不要忘记告诉对方这一点。
4、报道的精确度至关重要。
最后要核实一下自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例如明天演讲的主题。
5、小细节也很重要,例如核实被访者的姓名和头衔。
6、报道的思路往往从谈话中产生。
7、不要忽视采访笔记的重要性。
在电话采访中,回应对方和提出新问题时的拖延的最好解释就是告诉被访者你正在做采访笔记。
8、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能促进深层次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