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6-05-11T11:14:06.3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作者:李兰

[导读]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外一病区四川成都 610000)护理工作光有经验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李兰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外一病区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

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下面结合实践体会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1 药物因素

1.1.1液体、针剂本身因素:药物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未达标,导致药液未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即:100ml或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每1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在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由于提纯工艺有限,药液中存在大量不溶性胶体微粒;还有临床常用的脂肪乳溶液,在输入后出现静脉炎的现象比例相当高,原因是脂肪乳溶液中“脂肪栓微粒”刺激血管产生的反应[1]。

1.1.2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在输液制品中加入多种药物,虽然处方中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导致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输液制品加药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增加67.24%;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且50um以上的微粒显著增加,加入中成药则更甚;中药注射液配伍0.9%生理盐水,注射液微粒数明显小于与5%GS、10%GS配伍的微粒数。同时,添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微粒的数也不同,溶媒选择及保管不当则也会导致输液微粒增加。

1.1.3药液容器、包装、储存及放置时间的污染:由于药液与容器的接触、撞击、化学反应等可脱落大量的微粒,特别是盐类、复方枸橼酸钠、氯化钾等药物,对容器有一定侵蚀作用,接触时间越长,脱落的微粒也就越多。另外,药液与橡胶塞接触发生反应以及附着于橡胶塞表面的填料成分脱落,可产生浑浊、白色及有色粒子。液体及药物在搬运过程中碰撞,或由于温度、湿度、避光等环境变化导致保存不当,操作时检查不严也会产生结晶、沉淀,造成微粒污染。

1.2 一次性输液、注射器具污染

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本身带有未塑化的离分子微粒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带入微粒污染液体。一次性输液器虽然都有过滤网,但实验表明,它只能滤去≥10um的微粒,而较小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且最长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否则对人体有害。

1.3 临床准备及操作因素

1.3.1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污染:操作人员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责任心不强等,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3.2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微粒污染:抽入注射器的空气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空气中的CO2还会与药液中的钙盐产生CaCO3结晶形成微粒导致污染;同时,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重输液微粒污染,而且操作人员的手未清洁也会带入微粒污染。

1.3.3注射器型号的选择及反复穿刺胶塞微粒污染:配液时针头型号越大,液体中胶屑就越大;针头穿刺瓶塞,导致胶塞脱落,使微粒落入输液瓶中,穿刺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研究显示: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2um微粒平均增加5~7倍,5~10um的微粒增加20~70倍[2]。

1.3.4对于不溶性粉剂,采用敲击配制法,使玻璃碎屑混入药物中,造成微粒污染。

1.3.5割锯安瓿及抽吸药液时,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安瓿在热封口的过程中形成负压,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规范,会产生几十万个细小微粒,安瓿断裂的瞬间,瓿内的负压把玻璃碎屑吸入药液。据报道,一支5ml的安瓿,用砂轮割锯后不消毒掰开,瓶内液体就会带有玻璃微粒1300~3000个,假如用酒精棉球擦试割锯后再开瓶,微粒污染会明显减少。实验证实,割据安瓿1/4周较割据1周,安瓿内药液被玻璃微粒污染为少(P<0.01),故又提倡仅割锯1/4,并用酒精或稀释碘酊擦拭后掰开为宜。另外,传统的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易造成污染[2]。

1.3.6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医院配液室都在普通的治疗室中进行,虽然治疗室天天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