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相关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初中化学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一)概念及实例定义实例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固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形状变化:铁水铸成铁锅三态之间变化:水结冰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Mg+O22MgO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氧化镁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Zn+H2SO4=ZnSO4+H2↑Fe+2HCl=FeCl2+H2↑Cu+Hg(NO3)2=Cu(NO3)2+Hg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HCl+NaOH===NaCl+H2OAgNO3+HCl===AgCl ↓+HNO3CuSO4+2NaOH===Cu(OH)2↓+Na2SO4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2H2+O22H2O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化学反应C uO+H2Cu+H2O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CuO+COCu+CO2↑氧化剂能供给氧,使别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O 2、KClO3、KMnO4还原剂使含氧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C、H2、CO 等非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复分解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HCl+AgNO3===AgCl↓HNO3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MnO2在氯酸钾受热分解中是催化剂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受热分解中起催化作用燃烧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O2CO2↑CH4+2O2CO2+2H2O爆炸某些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急剧的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膨胀而爆炸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和气发生爆炸缓慢氧化进行缓慢的氧化反应,不象燃烧那样剧烈的发光放热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呼吸作用自燃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白磷的自燃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二、化学式和化合价:(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
如:钾K 铜Cu 银Ag 等;b.固态非金属。
如:碳C 硫S 磷P 等c.稀有气体。
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是初中化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掌握元素周期表以及理解各种化学物质的特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知识点进行归纳,主要涵盖物质的组成以及物质的变化两个方面。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是指物质由什么组成的,它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概念:元素和化合物。
1. 元素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
元素可以通过元素符号进行表示,比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元素通过化学方法不能继续分解为其他更简单的物质。
2. 化合物化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将其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比如利用电解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化合物的表示通常用元素符号和下标来表示,如二氧化碳可以表示为CO2。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在物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常见的物理变化包括物质的相态变化和物理性质的变化。
相态变化包括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液体的汽化和凝固以及气体的液化和气化。
物理性质的变化包括物质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的变化。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在物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
常见的化学变化包括物质的燃烧、腐蚀和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同时生成新的物质。
比如,木材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三、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三大类。
1. 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常见的金属包括铁、铜、锌等。
金属通常呈现固体状态,但汞是唯一一种在常温下为液体的金属。
2. 非金属非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在常温下多呈现固体或气体状态。
常见的非金属包括氢、氧、氮等。
非金属的化合物通常呈现物质较软,易破碎的性质。
3. 半金属半金属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性质。
初中化学物质变化知识点梳理
初中化学物质变化知识点梳理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物质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涉及到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反应速率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物质变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1. 物质变化概述物质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组成和性质改变的现象。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后形成新的物质,具有较大的能量变化和明显的物质性质改变;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发生的状态改变,无法形成新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法,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构成。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在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在箭头的右侧。
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其中,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离子在溶液中的反应,分子方程式表示的是物质在纯净状态下的反应。
3. 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四种类型。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物质的反应,如2Na + Cl2 ->2NaCl;分解反应是指一个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2H2O -> 2H2 + O2;置换反应是指一个元素或者离子取代另外一个元素或离子的反应,如2Al + 3CuCl2 -> 2AlCl3 + 3Cu;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的转移过程,涉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存在,如2Mg + O2 -> 2MgO。
4.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生成物生成量的变化。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在反应速率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的质量或生成物的体积来确定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的计算可以使用公式:速率= 变化量 / 时间。
5. 催化剂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加速反应速率,但本身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活化能,提供新的反应路径,从而加速反应过程。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一)物质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
2.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研究是认识物质本质和探索物质规律的基础。
(三)物质的量和化学计量1.摩尔是化学计量的单位,表示物质的量,与数量单位(如个、克等)有区别。
2.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质量变化和分子数变化的过程,化学计量指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数量关系。
3.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计量定律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定律。
(四)物质的纯净性1.纯净物质是指组成纯净物质的各种微观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具有确定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组成的物质。
2.杂质是指混合在物质中的其他物质,会改变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组成等。
3.分离纯净物质和杂质的方法有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结晶法等。
二、常见的物质(一)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可以通过元素符号或元素名称表示。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化合而成的纯净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式或化合物名称表示。
(二)气体1.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扩散的物质。
2.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等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气体状态方程等公式表示。
3.重要的气体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与生活和工业密切相关。
(三)溶液1.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物质的介质。
2.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3.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三、化学反应及其分类(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化学反应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超详细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超详细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初中九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
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
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初中化学物态变化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物态变化总结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而物态变化则是化学中常见而重要的概念之一。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经历一系列的条件改变下,从一个物态(如固体、液体、气体)转变成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物理性质、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物态变化进行总结归纳,帮助读者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一、固体的物态变化1. 熔化:固体经过加热,温度达到一定点时,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减弱,固体逐渐失去规则的排列形态,转变为流动性较强的液体状态。
这个过程叫做熔化,是固态物质由固体状态向液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2. 凝固:液体在降温过程中,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液体逐渐变得粘稠,凝固成固体。
凝固是物质由液体状态向固体状态的变化过程。
二、液体的物态变化1. 汽化:液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液体表面部分液体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克服表面张力跃出液体成为气体。
这个过程叫做汽化,是物质由液体状态向气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2. 凝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气体的运动减慢,变得接近液体。
这个过程叫做凝结,是物质由气体状态向液体状态的变化过程。
三、气体的物态变化1. 蒸发:液体在室温下,由于液体中的分子获得的能量能够克服表面张力跃出液体成为气体,但并非液体全部变为气体,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2. 液化:气体在被压缩的同时,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气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气体变为液体。
这个过程叫做液化,是物质由气体状态向液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以上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物态变化的总结归纳。
化学中物态变化的研究对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物态变化,我们不仅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还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物态变化的学习,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和原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物态变化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三态变化与相变规律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三态变化与相变规律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三态变化与相变规律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规律。
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相变则是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变的过程。
本文将对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一、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基本的一种形态。
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紧密地排列着,并且存在着较强的结构性。
固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是固定的,无法自由流动,而且具有较高的密度。
由于分子运动较小,固态下的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固体物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硬度、脆性、延展性和导电性等。
不同固体物质的性质差异很大,这与其分子之间的结构和排列方式有关。
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或金属键等相互作用力保持在一起,这些作用力决定了固体的性质。
二、液态液态是物质的另一种常见形态。
在液态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排列比较紧密,但没有固态那么有序。
液体的形状是不固定的,但其体积却是固定的。
液体具有流动性,可以自由变形,填满所处容器的形状。
液态物质的性质主要包括黏度、表面张力和沸点等。
液体的黏度是指其阻碍流动的程度,表面张力则是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的表面的收缩现象。
液态物质由于分子运动较固体物质更为活跃,所以具有较高的扩散性。
三、气态气态是物质的另一种常见形态。
在气态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排列比较疏松,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地扩散和弥散。
气体的性质主要包括压强、温度和体积等。
气体可被压缩,具有可观的弹性,其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描述气体状态的参数包括压强(P)、体积(V)、物质的量(n)、气体常量(R)和温度(T)。
相变规律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变的过程,这就是相变。
根据物质状态的改变,相变可以分为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凝结和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
化学初中三年级常见物质的变化
化学初中三年级常见物质的变化【化学初中三年级常见物质的变化】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常见物质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在初中三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常见物质的变化现象,本文将着重探讨一些常见物质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二、物质的变化分类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形态、性质上的改变,但其化学组成并未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则表示物质在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物质的变化及其所依据的化学原理。
三、常见物质的变化及化学原理1. 水的凝固和融化变化水在低于0摄氏度时会发生凝固变化,将成为冰,在此情况下物质的化学组成并未改变。
当温度升高超过0摄氏度时,冰会融化成液态水,仍然是物质的物态改变,而非化学变化。
化学原理:水的凝固和融化取决于温度和压力,实质上是水分子间距离的变化。
2. 燃烧反应当物质与氧气等能够提供氧的物质发生反应时,就会产生火焰、热和光,这是一种明显的化学变化,称为燃烧反应。
化学原理:燃烧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物质被氧化剂——氧气氧化,形成新的物质,释放能量。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也是一种化学变化。
化学原理:酸碱中和反应基于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结合生成水(H2O)的化学反应。
在此过程中,酸和碱中的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化合物。
4. 金属氧化反应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时,会生成金属氧化物,这也属于一种化学变化。
化学原理:金属与氧气反应是一类氧化反应,金属的表面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物。
这种反应常见于金属的生锈现象。
5. 食物腐败食物在一定条件下放置时间较长,会发生腐败变化,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食物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新的化合物,从而导致食物的变质。
化学原理:食物腐败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质,产生气体、酸和其他挥发性物质,使食物发生质的变化。
初中化学物质变化规律知识点整理
初中化学物质变化规律知识点整理物质变化是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涉及了物质的转化、组成的改变以及性质的变化等方面。
初中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物质变化规律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变化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组成的。
在物质的性质变化中,我们主要关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形式。
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原有物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
常见的化学变化包括:燃烧、腐蚀、发生气体的生成等。
物理变化则是物质在形态上或状态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并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融化、固化、沸腾等。
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量的关系,这是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通过摩尔关系,可以计算反应物的量和生成物的量。
在理论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转化的,这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达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可以用系数来表示。
这些系数反映了相应物质在反应中的摩尔量之比。
通过方程式的平衡、摩尔比的计算以及相关的计算公式,可以推算出不同物质的摩尔量。
3. 原子与分子的组成与结构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它是不可再分的。
分子则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不同元素的原子可以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原子的组成结构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
电子负载着负电荷,分布在原子的外层,质子带有正电荷,位于原子核中心,中子没有电荷,也位于原子核中心。
在化学中,通过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来标识不同的元素。
原子的种类与数量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4. 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具有一些与其相关的特性和物理化学性质,例如,金属元素倾向于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倾向于在化学反应中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惰性气体元素具有稳定的电子结构,不易发生反应等。
化学初中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初中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探索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相关知识点。
以下是对化学初中物质的变化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一、物质的变化分类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
1. 物理变化: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不改变原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例如:物质的相变(如水的沸腾和凝固)、物质形状的改变(如纸张的折叠)等。
2.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会改变原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例如:金属铁生锈、纸张燃烧产生灰烬等。
二、化学反应基本概念1. 反应物:参与反应的物质,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侧。
2. 生成物:反应物经过化学反应转化而成的新物质,化学方程式中的生成物位于箭头的右侧。
3.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式。
4. 反应热:化学反应伴随的热能变化。
5.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三、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1. 酸碱反应:当酸与碱反应时,会生成盐和水。
如:HCl + NaOH → NaCl +H2O。
2. 氧化还原反应:指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反应。
氧化剂接受电子,而物质则失去电子。
如:2Na + Cl2 → 2NaCl。
3. 燃烧反应:有机物与氧气反应,释放出大量热能。
如:CH4 + 2O2 → CO2 + 2H2O。
4. 酸碱中和反应:当酸与碱按摩相等物质量混合反应时,会生成盐和水。
如:HCl + NaOH → NaCl + H2O。
5. 沉淀反应:在两种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某些物质生成不溶于溶液中的固体,称为沉淀。
如:Na2SO4 + CaCl2 → 2NaCl + CaSO4↓。
四、物质的氧化和还原1. 氧化: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导致氧化态数增加。
2. 还原:是指物质失去氧分子或与氧化剂发生反应,导致氧化态数减少。
3. 还原剂:能够给予其他物质电子的物质。
4. 氧化剂:能够从其他物质中接受电子的物质。
(完整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E C D EFG H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一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一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 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 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七大类)—中考复习资料—老师推荐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七大类)—中考复习资料—老师推荐一、 基础知识总结 (1)二、 元素及其化合物 (5)三、 常考化学物质颜色 (11)四、 化学实验 (11)五、 实验操作知识 (13)六、 常用应题思路 (16)七、 化学名称、俗名、化学式 (17)一、基础知识总结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①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②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表1物质分类表物质的变化物质 化合物 无机物 有机物 稀有气体 纯净物 氧化物 酸、碱、盐其他氧化物(CO 、NO ) 酸性氧化物(CO 2、SO 2) 碱性氧化物(CaO 、BaO ) 混合物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①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O 2、O 3单看纯净物,两者一起就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②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O CuSO 245H •),注意: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③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铝。
④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⑤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氢元素的化合物(除CO 、CO 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
⑥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 、CO 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
⑦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物质与变化 知识点整理
初中化学:物质与变化知识点整理1. 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 由同种类型的粒子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 混合物: 由两种或更多种类型的粒子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两种。
2.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物质的化学性质: 包括燃烧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组成不发生变化,如溶解、融化等。
-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物质,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4.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被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被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5.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
6. 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写在反应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写在右侧,并用化学式表示。
7. 变化中的能量- 化学反应过程中,可以产生或吸收能量,称为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
8. 酸和碱- 酸:具有特定酸性的化合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碱:具有特定碱性的化合物,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9. 氧化和还原-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10. 燃烧- 燃烧是一种强烈的氧化反应,有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火焰三个要素。
11.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合物分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的相对值。
-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摩尔数的比值,单位是g/mol。
以上是初中化学中关于物质与变化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涉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以下是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1.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4. 蜡烛的实验:涉及蜡烛燃烧的实验,可以观察火焰分层现象,了解火焰温度的高低,以及蜡烛燃烧的产物。
5. 托盘天平的使用: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九年级化学课本或咨询相关老师。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状态变化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密切相关。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归纳和掌握物质的状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知识点中涉及的物质的状态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适中;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
二、相变现象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相变,主要包括融化、凝固、汽化、液体沸腾和气体凝结等过程。
1. 融化和凝固融化是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凝固是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物质的熔点和冰点是相等的。
例如,当我们加热固体冰时,它会发生融化变为液体水;而当我们将液体水冷却至一定温度以下,水会凝固为固体冰。
2. 汽化和液体沸腾汽化是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液体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剧烈蒸发的现象。
例如,水在100摄氏度时发生沸腾,大量液体水迅速转化为水蒸气。
而汽化则是在任意温度下,液体从表面逐渐转化为气体。
3. 气体凝结气体凝结是气体直接转变为固体的过程,又称为气体的凝华。
例如,当我们将水蒸气冷却至一定温度以下,水蒸气会直接凝结为小水滴或固体冰。
三、物质状态变化的热现象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热现象的发生。
1. 吸热和放热固体融化、液体沸腾和气体汽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称为吸热现象;而液体凝固、气体凝结和固体凝华时,会释放热量,称为放热现象。
吸热和放热现象与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关。
吸热过程需要克服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分子距离增大;放热过程则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强,分子距离减小。
2. 熔化热和汽化热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时,吸收的单位质量热量称为熔化热;物质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时,吸收的单位质量热量称为汽化热。
熔化热和汽化热是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特定热性质,其数值与物质的种类相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以下是对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的归纳。
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和状态转变1.固态(solid):固态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例如,铁、冰、石头等都是固态物质。
固态的特点是分子之间间距短,排列紧密,分子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固态物质的状态转变为液体或气体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2.液态(liquid):液态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态的特点是分子之间间距适中,无规律排列。
液体与固体相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可以相对自由地移动。
3.气态(gas):气态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较远,没有规律的排列。
气体分子以高速无规则运动,碰撞力较强,容易填满容器。
4.物态之间的转变:在不同的条件下,物质可以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
以下是常见的状态转变方式:- 固体熔化成液体(熔化/融化):加热固体使其温度升高,分子振动增强,间距加大,从而形成液体。
- 液体凝固成固体(凝固):冷却液体使其温度下降,分子的振动减弱,逐渐排列紧密,形成固体。
- 液体汽化成气体(汽化/蒸发):加热液体使其温度升高,液体表面部分分子获得足够能量逃离液面,形成气体。
- 气体凝结成液体(液化/冷凝):通过冷却或增加压力使气体分子减速并靠近,逐渐形成液体。
- 固体升华成气体(升华):固体直接由低温下加热到高温,部分分子足够能量克服固态结构,形成气体。
二、气体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1.气体压强(P):气体分子的碰撞产生对容器壁的压力。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常用帕斯卡(Pa)表示。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体积(V)、温度(T)和分子数(n)有关,可以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表示:P·V = n·R·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相关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变化有很多种,一般大家可以把它归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面为大家总结下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点,方便大家复习。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