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优生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生学的发展简史
优生学一词是由英国科学家Galton(1822~ 1911)于1883年首先提出的。其本意源于希 腊语,意为“优美、健康”,引入英文则表 示为“健康的遗传”(healty heredity)或 “健康的出生”(well- born)。高尔顿当时 给“优生学”定义为:在社会的控制下,全 面研究那些能够改善或削弱后代体格和智力 上种族素质的各种动因的科学。
Biblioteka Baidu
虽然优生学作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时间并不长, 但其主要思想和实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 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远古的原始社会,由于劳动生 产力十分低下,人们企求多生子女,群婚群居当然 毫无优生意义可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 认识到优生的意义。我国人民很早就有“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fan”之说,主张禁止近亲结婚。尤其是我 国传统的医学中对优生、养生均有一整套精细严谨 的论述。同样,在古希腊、罗马,一些哲学家也认 识到近亲婚配的危害,提倡无血缘关系的民族间婚 配,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更加强健的人群
进取性优生学
是指研究维持和增加人群中产生有利表 现型的基因频率,以促使体力和智力上 优秀的个体有更多的生育机会的方法。 所以,有人把进取性优生学称为积极优 生学或正优生学。
人工授精
近些年来,随着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 的普遍采用和试管婴儿的问世,许多学者提出了“积极优生” 的想法. 通过人工授精、体外受精等途径,使遗传上“优秀” 的基因得以增加,从而使社会人口优质化。为此,他们主张 将经过选择的优秀人物的精子或卵细胞取出,冷冻起来,贮 存备用。除此之外,还有人大胆地提出了用单性繁殖的途径, 来保证“优秀”个体繁衍的设想。按照这种设想,需要将有 成就者的细胞核(含有全部遗传信息)移植到一个去核的细 胞中,或者通过两个未受精的卵细胞的“细胞融合”等方法, 繁殖出没有经过精卵细胞融合的“单性人”。
19世纪时,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 科学的飞速发展,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 大量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划 时代的“生物进化论”以及“择优汰劣,适 者生存”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科学论断。 作为达尔文的表弟,Galton自幼就受到生物 进化论的影响,大学期间就在系统地运用家 谱分析法(pedigree analysis method)和双 生子研究法(tain method)的基础上提出并 倡导了优生学。
1904年,Galton发表了著名的《优生学的定 义、范围和目的》论文,对优生学的宗旨、 任务和重要性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奠 定了现代优生学的基石。此后,优生学作为 一门新兴学科,首先在欧洲国家广为传播, 并逐渐为全世界学者所接受。1912年,第一 次国际优生学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来自欧 洲、美洲的十几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进取性优生学
是指研究维持和增加人群中产生有利表现型的基因频率, 以促使体力和智力上优秀的个体有更多的生育机会的方法。 所以,有人把进取性优生学称为积极优生学或正优生学。
近年来,随着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的普 遍采用和试管婴儿的问世,许多学者提出了“积极优生”的 想法:通过人工授精、体外受精等途径,使遗传上“优秀” 的基因得以增加,从而使社会人口优质化。为此,他们主张 将经过选择优秀人物的精子或卵细胞取出,冷冻起来,贮存 备用。
预防性优生学
是指研究降低人群中产生不利表现型的基因频率, 以减少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方法。这实际是遗传病的 预防问题,所以,有人将预防性优生学称为消极优 生学或负优生学。为了预防遗传病的发生,预防性 优生学提出了下列几个主要措施:(1)在人群中普 及有关遗传病的知识;(2)对遗传病进行群体普查, 并且检出某些致病基因的携带者;(3)避免近亲结 婚;(4)提倡适龄生育;(5)开展遗传咨询;(6) 进行产前诊断;(7)注意产期护理。
显性基因的遗传
人类多指
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的遗传
(UPI/ Bettmann News Photos) 软骨发育不全症
常染色体
白化病遗传
隐性基因 的遗传
白化病
先天性聋哑 先天性高度近视
白 化 病
优生学
主要分为预防性优生学和促进性优生学. 预防性优生学包括产前诊断、计划生育等。
促进性优生学包括使优者更优,是能够提高 人口素质的一门学科,而胎教的研究正是为 了提高人口素质,所以说它应该是属于优生 学范畴的。
1913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一次优 生学委员会会议,并决定第二次国际优生学 会议于1915年在美国的纽约召开。后因第一 次世界大战而延期至1921年召开。目前,全 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系统地开展了 优生工作。
优生学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其早期代表人 物是潘光旦先生。他早年曾赴专门研究人类遗传学 和优生学,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优生学研究工作, 著作有《优生学概论》、《优生学原理》、《优生 与民族》、《优生与宗教》等。在他的影响和倡导 下,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均开设了优生学课程,对当 时中国的优生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化大 革命中,优生学更是被视为资产阶级的“血统论”, 使这门科学无人敢于问津。
单性繁殖
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已有成功的实例,仅仅是一种 设想,它不仅存在大量技术上的障碍,而且在社会 上、伦理观念上也存在很大分歧。更重要的是这一 设想还缺乏科学的根据。例如,什么是“优秀”基 因?“杰出人物”的基因是否能复制出杰出人物?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在决定人类的智力上各占多少 比例?重复使用少数“优秀”基因是否会损害人类 的进化选择?等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 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优生工作 开始走上正轨,尤其是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 生育一个孩子以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 口素质已成为我国人口政策的两个重要组成 部分。1979年夏,科学院学部委员吴旻min 教授第一次提出应重视我国的优生学研究, 并作了“关于优生学”的专题报告,受到党 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优生学被纳 入国家科技发展长远规划,对我国的优生工 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