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

合集下载

常用配筋率范围

常用配筋率范围

常用配筋率范围
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起到了增强混凝土抗拉强度的作用。

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按照一定的配筋率进行钢筋的设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配筋率范围。

1. 梁、板、墙的配筋率范围
梁、板、墙的配筋率一般在0.8%~4%之间。

其中,小型梁的配筋率可以适当低一些,大型梁的配筋率可以适当高一些。

墙的配筋率要略高于梁和板。

2. 柱的配筋率范围
柱的配筋率一般在1.5%~5%之间。

其中,小型柱的配筋率可以适当低一些,大型柱的配筋率可以适当高一些。

3. 基础的配筋率范围
基础的配筋率一般在0.3%~0.5%之间。

如果基础受到较大的荷载,配筋率可以适当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配筋率需要根据结构的用途、荷载和尺寸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在进行钢筋设置时,还要注意合理布置,尽量避免钢筋交叉和过于密集,以免影响施工和使用效果。

- 1 -。

江苏省建设厅审图中心(地基基础篇技术问答)

江苏省建设厅审图中心(地基基础篇技术问答)

1、柱下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否按柱根处截面高度的0.15%考核,若不是,应该按什么截面考核其配筋是否合适?答:柱下独立基础及其它型式的板式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可按计算截面处的截面高度计算,最小配筋率可为0.15%。

按GB50010-2002 第9.5.2 条执行。

2、高规《JGJ3-2002》4.4.5和12.1.7条,当高层地下室顶板不作嵌固端时,基础埋深和建筑物总高应如何取值?答:基础埋深和建筑物总高与地下室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并无必然的联系,《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2002 )表4.2.2-1、422-2附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

12.1.7条:埋置深度可从室外地平算至基础底面。

3、高规12.2.4条筏形基础的钢筋间距不应小于150mm。

现在实际采用的都小于此值(指钢筋间距) ,如何掌握?答:高层建筑筏形基础通常较为厚大,钢筋间距小不利于控制混凝土的浇捣质量。

当混凝土质量确有保证时,钢筋间距可小于150mm。

4、基础部分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地基基础规范、桩基规范与混凝土规范的不一致,如GB50007-2002规定不应低于C20,GB50010-2002 规定不应低于C25 (二a类环境)。

如何执行?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对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的规定是基于构件强度的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对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的规定是基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

基础设计应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的规定执行。

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处于一类和二类环境中的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降低一个等级。

5、单排桩承台是否按GB50010-2002 第10.2.16条执行?答:单排桩承台为梁式承台,其构造要求应满足10.2.16条的规定。

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表6.2.2中,本地区基础所用材料强度等级是按一般地区和很潮湿的还是含水饱和的选取,如烧结普通砖是按MU10还是MU15 ?答: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应根据当地的工程地质情况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表6.2.2确定。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参数有: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研制系数、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容许应力、起承载力等级、荷载计算值等。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研制系数一般为1.1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相关规范确定,混凝土容许应力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材料参数计算得出,起承载力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荷载计算值根据结构设计计算得出。

基于上述参数,可以根据规范提供的公式计算出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

下面是常用的配筋计算公式:1.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in = 0.0015 * b * h其中,As,min为最小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2.最大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大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ax = 0.04 * b * h其中,As,max为最大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配筋率。

一般来说,最小配筋率是不能少于最大配筋率的。

3.等效矩形计算公式be = (0.62 * b) + (0.15 * d)he = (0.62 * h) + (0.15 * d)其中,be为等效矩形宽度(单位为mm);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d为深度离底板底面的距离(单位为mm)。

4.配筋量计算公式配筋量的计算公式为:A's = My / (0.87 * fy * he)其中,A's为受拉筋面积(单位为mm^2);My为作用于底板的弯矩(单位为N·mm);fy为受拉钢筋的屈服强度(单位为N/mm^2);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出的配筋面积,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钢筋规格进行配筋布置,同时还需满足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要求。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如何进行这一计算。

假设我们有一个独立基础,其尺寸为长2米,宽1米,高0.5米。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基础的受力情况,包括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

这些荷载的大小取决于建筑物的重量、使用功能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

在进行配筋计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

这些参数是设计的基础,它们决定了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假设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25MPa,钢筋的抗拉强度为400MPa。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公式来计算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这个公式考虑了基础的尺寸、荷载、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最小配筋率是根据规范或标准来确定的,以确保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基础的形状、荷载的分布情况以及施工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最小配筋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计算中进行综合考虑。

最后,我们得到的最小配筋率应该满足规范要求,并且能够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果计算结果不符合要求,我们需要对设计进行调整,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计算过程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细节。

因此,在进行独立基础设计时,建议咨询专业的结构工程师或相关机构,以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梁板柱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梁板柱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梁板柱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梁板柱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3.1.1全截面纵向钢筋配筋不宜大于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9.4.3.1)1、框架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角钢筋可重复计算)2、框架柱全截面最小配筋率:注: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除特一级外,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2 当使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除特一级外,表中的数值应允许减少0.1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表9.5.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注:1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小受拉构件的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照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小受拉构件的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b f'-b)h f'后的面积计算。

4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9.5.2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10.1.9现浇板温度钢筋最小配筋率:板的上下表面,沿板的纵、横两个方向的钢筋率均不宜小于0.1% 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10.5.9剪力墙水平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10.3.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柱最小配筋率

柱最小配筋率

柱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梁的最小配筋率0.2%,是(受拉钢筋截面积÷梁截面宽×梁截面的有效高度)
×100%;规定柱的最小配筋率0.5%,是(柱截面的全部钢筋截面积÷柱截面宽×柱截面高)×100%。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大配筋率ρ(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率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

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

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受着整个建筑物的重量和荷载。

因此,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在基础设计中,配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配筋可以增加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基础设计中,最小配筋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本文将介绍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

基础最小配筋率是指在基础设计中,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是指在基础中钢筋的最小比例。

最小配筋率的大小取决于基础的类型和荷载。

在基础设计中,最小配筋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如果最小配筋率太小,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因此,在基础设计中,最小配筋率的计算非常重要。

基础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公式如下:As_min = 0.0018 * b * h其中,As_min是最小配筋面积,单位为平方米;b是基础的宽度,单位为米;h是基础的高度,单位为米。

在计算最小配筋率时,需要考虑基础的类型和荷载。

不同类型的基础和不同荷载下的基础,最小配筋率是不同的。

在计算最小配筋率时,需要根据基础的类型和荷载来确定最小配筋率的大小。

在基础设计中,最小配筋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如果最小配筋率太小,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将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因此,在基础设计中,最小配筋率的计算非常重要。

在实际工程中,最小配筋率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例如,基础的类型、荷载、土壤条件、钢筋的强度等。

在计算最小配筋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基础设计中,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最小配筋率的大小取决于基础的类型和荷载。

在计算最小配筋率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实际工程中,最小配筋率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基础的安全性。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
4.基础底版是非等厚度板,计算配筋率只能按全面积计算,不能按单位长度计算。
本人认为独立基础底板配筋不用按最小配筋率控制。
JCCAD程序中作了选项,如果输入最小配筋率则会按全截面演算最小配筋率。当进行等强代换后程序还会重新演算最小配筋率。
我院总工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些注意事项
6、 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
29、 屋面天沟、雨蓬应考虑满水荷载,当天沟、鱼蓬深度超过500时,应在天沟、雨蓬侧板设泄水孔,此时水重可计至泄水孔底面,此外还须考虑找坡层的重量。
30、 现浇板楼面,考虑在使用周期灵活布置轻质隔墙时,可将隔墙每米长自重的30%作为每平方米楼面的均布荷载标准值计算,且不小于1.0Kpa,其永久值系数可取0.5。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一般1.0,当λ不满足”抗震规范“5.25条时,用此系数调至满足;
“0.2Q0”框剪结构必须要求调整;“顶塔楼内力放大”当振型数多于9个,取1,否则需放大取3。
14、 结构审核人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对电算结果进行审核把关。对主要参数应作控制,如:剪重比、周期比(以扭转为主的基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位移比(最大弹性层间位移与层间平均位移之比),满足规范基本要求。
7、 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 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 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级。(一般采用B级)。
31、 现浇板内埋设设备暗管时,管外径不得大于板厚的1/3,交*管线应妥善处理,并使管壁至板上下边净距不小于25mm。

柱下独立基础(扩展基础)的构造措施

柱下独立基础(扩展基础)的构造措施

柱下独⽴基础(扩展基础)的构造措施
扩展基础,尤其是锥形柱下独基,常常⽤于变电站或者底层⼩商业之中。

我个⼈总结了⼀下其中的计算⽅法和构造措施。

⼀、构造措施:
锥形基础的边缘⾼度不宜⼩于200mm,且两个⽅向的坡度不宜⼤于1:3;(地基规范8.2.1.1,及图中h1≥200,且放坡不
宜太陡,若h1+h2确定但是放坡太陡的话,将h1酌情放⼤,
保证h2/(B1+b/2)≤1/3)
扩展基础受⼒钢筋最⼩配筋率不应⼩于0.15%,底板受⼒钢筋的最⼩直径不应⼩于10mm,间距不应⼤于200mm,也不应⼩于100mm。

墙下钢筋混凝⼟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
不应⼩于8mm;间距不应⼤于300mm;每延⽶分布钢筋的⾯积
不应⼩于受⼒钢筋⾯积的15%。

(地基规范8.2.1.1,此处主
要是为了注意受⼒钢筋的规格与间距要求)
柱、墙钢筋在基础内的锚固长度需要满⾜8.2.2的要求,其中3级抗震labe=37d,4级抗震为35d;当基础⾼度⼩于laE
时,除总锚固长度符合上述要求外,其最⼩直锚段长度不应
⼩于20d,弯折段的长度不应⼩于150mm。

(对h1+h2的⼤⼩提
出了除计算之外的构造要求)
⼆、计算⽅法(8.2.7)
冲切承载⼒计算
狭长型独基以及墙下条基,需要验算竖向构件与基础交界处的基础受剪切的基础承载⼒
基础底板的配筋,按抗弯计算决定
⾼强度混凝⼟柱、低强度混凝⼟基础,应验算基础顶⾯局部受压承载⼒。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基础设计中,为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力,需要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的钢筋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而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不同的基础形式和荷载情况下,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是指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的单独基础,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对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持久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基础设计中,需要考虑不同的荷载情况和基础形式以确定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的确定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基础形式:不同形式的基础,如板式、带形、环形等,其最小配筋率不同。

2. 荷载情况:不同荷载情况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也不同。

例如,水平荷载、垂直荷载、地震荷载等。

3. 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品种也会影响最小配筋率。

4. 钢筋的直径和数量:钢筋的直径和数量也是影响最小配筋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基础设计中,确定最小配筋率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配筋率不足,会导致基础的承载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结构的不稳定和破坏。

而如果过度配筋,则会增加基础的造价,并可能导致施工困难。

因此,在确定最小配筋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经过仔细计算和分析后,才能得出最合适的
配筋方案。

基础短柱最小配筋率

基础短柱最小配筋率

基础短柱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基础短柱(也称为承台)的横截面中,钢筋的最小配筋比例。

这个比例是根据设计规范和结构要求确定的,旨在确保基础短柱具有足够的抗弯和承载能力。

最小配筋率的数值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标准、结构类型和荷载条件而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最小配筋率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混凝土开裂和基础短柱受到不可接受的变形或破坏。

具体的最小配筋率数值需要根据相关的设计规范或者结构计算来确定,可以是以钢筋面积与基础短柱横截面面积之比的百分比形式表示。

在实际工程中,最小配筋率的数值通常介于0.15%至0.5%之间,但具体数值会根据结构的要求和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基础短柱的设计时,应该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要求确定最小配筋率,并根据具体的荷载情况和结构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设计师应该注意遵循相关的规范,确保基础短柱的安全和可靠性。

建议在具体工程中咨询专业的结构工程师以获得准确的最小配筋率数值。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在进行独立基础的设计时,需要计算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以确保基础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最小配筋率是指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的钢筋面积与截面面积的比值,通常用来控制基础的抗弯承载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独立基础的尺寸、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设计参数。

假设独立基础的尺寸为2m×2m,荷载为1000kN,混凝土强度为C30。

基础的截面面积可以通过基础的尺寸来计算,即截面面积=2m×2m=4m²。

根据设计荷载和混凝土强度,可以确定基础的受力性能要求,从而确定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范围。

一般情况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范围为0.15%~0.30%,即0.0015~0.003。

接下来,我们可以按照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范围,选取一个合适的数值作为计算的基础。

在实际设计中,通常会选择一个介于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数值,以保证基础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假设我们选择最小配筋率为0.002,即0.2%。

那么在设计时,我们需要按照这个配筋率来计算基础的配筋面积。

配筋率=0.002=As/(b×h)根据配筋率的定义,可以得到配筋面积的计算公式:As=0.002×4m²=0.008m²所以,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为0.2%,配筋面积为0.008m²。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配筋面积的数值,确定基础的配筋布置和数量,以确保基础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独立基础的设计时,计算最小配筋率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基础的受力性能,保证基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根据设计参数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最小配筋率,以确保基础的设计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柱下独立基础结构计算书

柱下独立基础结构计算书

柱下独立基础结构设计1、设计题目:基础埋深按2.0m 计算地基承载力f ak =180kPa1)混凝土标号,钢筋级别自己确定2)柱尺寸为400×6003)计算出地基承载力4)验算基础抗冲切选用C20混凝土f t =1.1×103kN/mm 2,钢筋采用HRB400,f y =360kN/mm 2,地基土质按粉土计算,b η=0.3,d η=1.5,钢筋混凝土重度c γ=25kN/m,土的重度m γ=20kN/m.1、地基承载力验算:1)荷载计算:标准值 设计值N k =2000kN N=1.35N k =2700kNM k =60kN.m M=1.35M k =81kN.mV k =12.5kN V=1.35V k =16.88kNf a =f ak +b ηr(b-3)+d η(d-0.5)m γ假定基础宽度为3~6m则: f a =180+1.5×1.5×2.0=225kPaA ’≥d f N m a Kγ-=2202252000⨯-=10.8m 2选用l=b=3.6mA=l ×b=12.96m 2>10.08m 2 W=62bl =7.82)基底净反力平均值:P s =A N =26.32700=208.33kPa 柱截面尺寸:400×600系数:C1=s t t P f b b /6.0122+-=33.208/11006.016.06.322⨯+-=3.02 C1=st t P f b b /6.0122+-=3.07 基础有效高度:h 0=21(-b t +C b t +2) 解得:h 01=0.62 h 02=0.7h=h 0+保护层厚度故去h=800mm3)采用两级台阶,每阶高400mm,台阶宽度分别为800、750mm 则剪力产生弯矩M V =Vh=10kN.m∑M k =70kN.m ∑M=94.5kN.mG k =m γAd=518.4kN G=1.35G k =699.84kN e=k k F M ∑∑=0.035<6b 故 P max =W M A G N k k k ∑++=203.3kPa,P min =WM A G N k k k ∑-+=185.4kPa P max <f a =225kPa,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2、抗冲切验算:1)x 方向:柱与基础交界处(第二级台阶处) h 0=h-40=760mmA l =3.6×(0.8-0.7)+(3.6+2.2)×0.7/2=2.39m 2地基净反力:P max =W M A N -=8.75.946.327002+=220.5kPa Fl =P max A L =527kNa m =(a t +ab )/2=(0.6+0.6+2×0.76)/2=1.360.70h a f m t hp β=795.82kN>F l 满足抗冲切要求2)Y 方向柱与基础交接处(第二级台阶处) h 0=800-40=760mmA l =(b t +2h 0)(02h L L t --)+(02h L L t --)2=1.89m 2 a m =(a t +a b )/2=(0.4+0.4+2×0.76)÷2=1.160.70h a f m t hp β=0.7×1100×1.16×0.76=678.32kNF l =P max A L =416.75kN<0.70h a f m t hp β=678.32kN 满足抗冲切要求3)x 方向:第一级台阶处h 0=400-40=360mma m =(a t +ab )/2=(2.1+2.1+2×0.36)÷2=2.46A l =1.31m 2F l =P max A L =228.9kN0.70h a f m t hp β=0.7×1×1100×2.46×0.36=681.912kN>F l =228.9kN故满足抗冲切要求。

(整理)经济配筋率

(整理)经济配筋率

关于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问题探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底部应该配置双向受力钢筋,但该受力钢筋要不要执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是设计师感到困惑的地方。

1 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简称《基础规范》)8.2.7-2 条规定:对矩形截面柱的矩形基础,应验算柱与基础交界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

柱下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都由受冲切或受剪切承载能力控制,因此基础底板一般相对较厚。

如果将锥形及多阶独立基础作为受弯构件,简单套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9.5.1 条"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的规定,则得到的配筋面积一般很大,有时工程中难以接受。

如果完全套用《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5.3.10 条对筏基底板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15%的规定,得到的配筋有时也不可接受。

实际上,对于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基础规范》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在其8.2.2-3 规定: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

关于此条规定,文【1】解释如下:由于扩展基础底板的厚度一般是由受冲切或受剪切承载能力控制,并非按受弯承载能力确定,因此底板相对较厚,如果套用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将导致底板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

借鉴《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6—80)、《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中有关箱、筏基础底板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15%的要求,并按底板有效高度为260mm 进行推算,受拉钢筋直径为10mm,钢筋间距为200mm。

因此,《地基规范》8.2.2-3 条规定相当于对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另外,一些地方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比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 条规定:如单独柱基的配筋不小于φ10mm@200mm(双向)时,可不考虑最小含筋量的要求。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指用钢筋的截面积除以梁或柱的截面积再乘以100%。

钢筋的截面积可以查钢筋手册。

4根螺纹18 :10.18平方厘米,6根螺纹20:18.85平方厘米,配筋率:(10.18+18.85)/40*80 =0.009,配筋率0.9%。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第8.2.3条解释: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

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6.3.3条: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柱下独立基础配筋计算(接力“理正工具箱”与“探索者”软件)

柱下独立基础配筋计算(接力“理正工具箱”与“探索者”软件)

已知参数其中B>=L
地基净反力设计值B(m) 1.8
L(m) 1.8
从理正工具箱得:Pmax(KPa)162.44b`(m)0.5
Pmin(KPa)20a`(m)0.5
Pj(KPa)111.003基础高(m)0.45
0.4
从探索者计算得:Pjmax(KPa)162.44计算书 七-1.4节Pj1(KPa)93.644钢筋强度
(N/mm 2)360九节Pj2(KPa)104.167
理正工具箱
探索者计算Pj1带入计算Pj2带入计算M1-1
42.73241.32742.179M2-2
26.33636.96738.486M比较42.73241.32742.179
有效高度h 0(m)
42.732#######构造配筋675.000配筋计算用弯矩 M(KN ·m)
截面每米长配筋A(mm2)规范公式计算:
说明:
1、此计算用地基净反力由《理正工具箱6.5》和《探索者2010》软件计算 而来,并由用户参照软件计算结果手动输入。

2、编者用《理正工具箱6.5》和《探索者2010》软件计算,发现前者计算 配筋偏大,后者计算配筋偏小。

由于柱下独立基础纵向受力钢筋多由 构造最小配筋率决定,编写此计算主要用于学习交流,由于编者水平 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在建筑工程中,钢筋是起到加固和支撑作用的重要材料之一。

在混凝
土中,钢筋可以增加其强度和承载能力。

而独立基础是建筑中的一种
基础结构形式,在其设计与施工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配筋,以保证基础的稳定和安全。

而钢筋的配筋率则是设计独立基础时
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指独立基础中最小的钢筋配筋率,其大小取
决于基础的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

钢筋的配筋率越高,独立基础
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就越好,但同时也会增加基础成本和施工难度。

因此,在设计独立基础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合适的最小
配筋率。

根据《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应不小于0.004。

这意味着钢筋的截面积应占混凝土截面积的至少0.4%。

此外,最小配筋率还需要根据基础中钢筋的数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在
基础中只有一根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应不小于0.01;在基础中有多根
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减小。

同时,当基础的荷载超过一定范
围时,需要提高最小配筋率,以确保基础的安全性。

总之,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根据基础的荷载、混凝土强度、钢筋
数量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配筋,以保证基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钢筋的配筋率也需要充分考虑基础的成本和施工难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合适的最小配筋率。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关于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在部分设计人员中一直存在争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墙下条基纵向分布筋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300。

每米分布钢筋的面积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的面积的1/10。

我认为不应按0.15%的配筋率来要求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

只要满足地基基础规范中抗冲切、抗弯验算和关于此类基础的构造要求就可以了。

由于地基承载力等条件的不同,扩展基础的抗弯计算配筋率有的接近或超过0.15%,有的远小于0.15%。

有一些设计人员认为,当计算配筋接近0.15%的最小配筋面积而不按0.15%的最小配筋率可能会承担风险,但如果是趋向于刚性基础而仍按0.15%的最小配筋率配筋,却显得极不经济。

表面看来,规范规避了这一问题。

如果我们把8.1.2条和8.2.7.3条结合看就会发现:1)当底板挑出长度与高度的比值小于1.0的时候基础为无筋扩展基础;2)当底板挑出长度与高度的比值在1.0~2.5之间时候,为扩展基础,按8.2.7.3条计算配置钢筋;3)当底板挑出长度与高度的比值大于2.5时候,规范没有规定,这时候我们可以当作混凝土板。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这里的板应该是针对筏板而言的,这点在《地基基础规范》第8.4.12条中反映出来了。

计算独立基础的配筋,应按《地基基础规范》8.2.7.3条进行,该条已经很明确地指出基础底板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

应该强调的是,扩展基础底板最小配筋不能按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控制的真正原因是:扩展基础的有效高度是冲切(或剪切)控制的,而不是受弯控制的。

柱下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

柱下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很大的分歧。

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较大值”。

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0.15%。

这一条是针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

这一条文有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则各有各的说法。

二、关于配筋率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

而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钢筋面积大不够经济。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条规定: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条规定即可,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

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第一阶多半会伸出从柱边与基础顶面交接处引出的45°线同基础底面相交线之外,因此该部分可以认为是卧置于地基上受弯控制的混凝土板类构件,需满足ρmin=0.15%的要求。

而基础底板其余部分均在45°角的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其高度一般有受冲切和受剪控制,相对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ρmin=0.15%的要求,将会导致独立基础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很大的分歧。

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较大值”。

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0.15%。

这一条是针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

这一条文有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则各有各的说法。

二、关于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

而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钢筋面积大不够经济。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条规定: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条规定即可,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

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第一阶多半会伸出从柱边与基础顶面交接处引出的45°线同基础底面相交线之外,因此该部分可以认为是卧置于地基上受弯控制的混凝土板类构件,需满足ρmin=0.15%的要求。

而基础底板其余部分均在45°角的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其高度一般有受冲切和受剪控制,相对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ρmin=0.15%的要求,将会导致独立基础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