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简述

合集下载

脑电图简介

脑电图简介

脑电图简介脑电图是由头皮下引导出的大脑皮层持续节律性自发位的变化所记录的图形,是一种借助电子放大技术,将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放大100E倍,并将脉冲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而记录到的脑电活动,是反映脑功能动态活动的方法,以研究大脑功能有无障碍,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并具无创性。

适应症:凡能引起脑电生理改变的疾病都可做脑电图检查。

①病变的诊断:癫痫、脑外伤、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缺血性的,出血性的)、颅内感染、老年性痴呆。

②疾病的鉴别:癫痫与精神病(癔病),脑电图(有变化B),脑电图(无变化)。

精神病:器质性(有改变),功能性(无改变)。

对昏迷病人原因的鉴别。

对真盲和假盲(睁闭眼试验波的a波抑制明显)的鉴别。

大脑发育判断。

治疗的观察。

③睡眠研究。

④判断脑死亡的指标。

适应症:主要用于各种癫痫、脑外伤、脑炎、脑肿瘤、颅内出血、脑梗塞精神病、痴呆症、智力障碍、视觉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

注意事项:①.严禁任何金属物品或汤水进入机内,以免造成短路甚至火灾。

②.仪器使用时,严禁拔插任何硬件及期连线,所有对硬件故障的排除都必须在断电情况下进行。

③.仪器使用时,严禁在仪器通风口、散热处罩任何物体。

④.严禁在短时间内反复开、关主机电源。

⑤.严禁自行拆换硬件,严禁拷贝和复制系统软件,因机器硬、软件均加密,凡自行拆换硬件、拷贝和复制软件所造成的损坏机器,丢失文件和数据,后果用户自负。

⑥.严禁拷贝其它软件或游戏到计算机中,防止计算机病毒,做到专机专用,所有软件使用前必须保证无病毒(新盘)。

收费标准:30元每人次。

脑电图检查简介

脑电图检查简介
❖ 家属协助记录癫痫发作的具体时间(如:月、日、小时、 分钟)及发作当时的表现。
(2) 正常人睡眠时常见的有四种:
峰波(θ波频率), (纺)锤波(12-14Hz), 丘波(δ波频率), K-综合波, 它们出现 在不同的睡眠周期
异常波: 棘波(16-30Hz) 尖波(5-12Hz) 棘-慢波 尖-慢波 懒波
2. 波幅: 用微伏(μν)表示。 低幅 <30μν 中幅 30-100μν 高幅100μν
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
一. 脑电图(EEG) (一) 定义: 脑电图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自发
性、节律性的电活动。
由于人和动物的脑生物电是一种频率极慢(0.530Hz), 且波幅极低(5-100μV)的微弱电, 必须
经过高倍放大后肉眼才可识别。为此, 人们 发明了一种装置, 它可将这种极其微小的脑生物 电信号进行多级放大并记录下来, 即脑电图机。
5. 两侧波幅差>50%; 6. 出现棘波、尖波等异常波; 7. 出现阵发性、爆发性慢波或快波; 8. 睡眠中, 生理波不对称, 一侧表现为减弱。
儿童:
1. 清醒期:
(1) α波前移, 波幅>150μν; (2) 基本波缺乏节律性
(<同年龄组儿童);
(3) 基本波的波幅双侧不对称; (4) 局限性慢波、懒波; (5) 出现病理波。
(3) 正常生理睡眠波的改变:
纺锤波, 峰波, 快波, K-综合波的一 侧性减弱或消失, 也是懒波的一种;同样 提示脑功能低下。
2. 异常波的出现:
(1) 棘波: 周期<83ms, 多为20-50ms之间(1630Hz), 波幅多在100μν以上, 属快波, 波 形较陡成为棘样 其中<50μν的称为小棘波

脑电图总结汇报

脑电图总结汇报

脑电图总结汇报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种用来测量大脑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信号,脑电图可以提供有关大脑活动的信息,有助于诊断和研究不同的脑功能和脑疾病。

本次脑电图总结汇报将介绍脑电图的原理、应用、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脑电图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记录脑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是大脑神经元的活动结果,可以反映出大脑的功能状态。

脑电图可以用于诊断脑部疾病,如癫痫、脑炎等,也可以用于研究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和控制身体活动。

脑电图的应用十分广泛。

临床医生可以使用脑电图来帮助诊断癫痫类型和定位癫痫病灶,这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脑电图还可以用来监测意识状态和睡眠质量,对于神经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也有重要作用。

在科学研究领域,脑电图可以用来研究大脑的认知和情绪过程,以及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机制。

脑电图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脑电图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方法,不需要手术或注射。

其次,脑电图具有高时间分辨率,可以实时记录大脑活动的变化,对于研究非常有帮助。

此外,脑电图的成本相对较低,设备也相对容易获取,因此也更容易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使用。

然而,脑电图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脑电信号受到头皮、颅骨和软组织的干扰,在提取有效的信号时容易受到干扰。

其次,脑电图只能提供大脑活动的总体信息,无法提供神经元的详细位置和连接信息。

此外,对于宝宝和婴儿来说,脑电图的信号较小且噪声较大,难以获得清晰的测量结果。

未来,脑电图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信号质量和精确性。

例如,开发新的电极材料和设计更好的放置方法,可以减少信号干扰并提高记录质量。

此外,结合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磁脑刺激(TMS),可以更全面地研究脑部功能和连接。

另外,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分析和解读复杂的脑电信号,为临床诊断和研究提供更多帮助。

总之,脑电图是一种重要的神经影像学技术,能提供关于大脑功能和疾病的有价值信息。

脑电图概述

脑电图概述
➢ 弥漫性慢波: 最常见的异常表现 无特异性, 见于弥漫性脑病\缺氧性脑病\CNS 变性病&脱髓鞘性脑病等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局灶性慢波: 局灶性脑实质功能障碍所致, 见于 局灶性癫痫\脑脓肿\局灶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三相波: 一般为中至高波幅\频率1.3~2.6Hz的 负-正-负或正-负-正波
非快速眼动期 (NREM)
1期(困倦期): 节律消失, 被低波幅慢波 取代, 顶部可出现短暂高波幅双侧对称 的负相波(“V”波) 2期(浅睡期): 出现睡眠纺锤波(12~14Hz) 3\4期(深睡期): 广泛分布的高波幅慢波
快速眼动期 (REM): 出现低电压\混合频率电活动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主要见于肝性脑病&其他中毒代谢性脑病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癫痫样放电 ➢ 棘波 ➢ 尖波 ➢ 棘慢波综合 ➢ 多棘波 ➢ 尖慢波综合 ➢ 多棘慢波综合
正性棘波
一、脑电图(EEG)
3. 常见的异常EEG ◙ 放电的不同类型通常提示不同的癫痫综合征 ◙ 失神小发作: 高波幅双侧同步对称3次/s重复出
2. 正常脑电图 成人EEG
在清醒\安静&闭眼放松状态下EEG基本节律是 节律, 主要分布在枕部&顶部
活动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 部分正常人在半球前部可见少量波 清醒状态几乎无波, 入睡可出现
儿童EEG
以慢波为主, 14~18岁时接近于成人
一、脑电图(EEG)
2. 正常脑电图
睡眠EEG: 根据眼球运动可分为两期

脑电图的基础知识简介

脑电图的基础知识简介

睁闭眼试验
原理:在视觉通路完整的情况下,闭眼时没有视觉刺激传 入,正常人在枕区视觉皮层表现为固有的α节律;睁眼时 视觉刺激的传入使枕叶皮层活动增强, α节律受到阻滞, 代之以去同步化的低波幅快波。
方法:清醒状态下闭眼,每隔10s左右令病人睁眼3-5秒左 右,反复2-3次。
正常反应:睁眼后经过<1s的潜伏期,出现α节律受到阻滞, 闭眼1-1.5s内枕区节律恢复。
双极导联
记录的是两个活性电极的电位差。不适合于记录准确 的波形或电位变动的绝对值,当脑电显示一种局灶性 异常时,双极导联可以起到有效的定位作用,单极导 联显示某一部位异常波时,可以在双极导联上得到印 证,即表现在异常出现的部位可以看到异常波的位相 倒置。 单极导联是分析脑电图的基础,双极导联应结合单极 导联的的所见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周期和频率
周期:指一个波从开始到终止的时间,单位为ms。 频率:为一秒钟内相同周期的脑波重复出现的次
数,单位为Hz或周波∕秒(c ∕ s)。 换算公式为:
频率(Hz)=1000 (ms) ∕周期(ms)
脑波频率的分类
α波:8-13 Hz, α1: 8-10 Hz, α2:11-13Hz β波:14-30 Hz, β1:14-20 Hz, β2:21-30Hz θ波:4-7.5 Hz δ波:0.3-3.5 Hz 慢波:8 Hz以下的波,包括θ波和δ波。 快波:13 Hz以上的波。
名称: 左前额Fp1、右前额Fp2、左额F3、右额F4、左中央C3、 右中央C4、左顶P3、右顶P4、左枕O1、右枕O2、左前颞 F7、右前颞F8、左中颞T3、右中颞T4、左后颞T5、右后 颞 T6、头顶正中Cz、左耳垂A1、右耳垂A2
电极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置

三分钟带你认识脑电图

三分钟带你认识脑电图

三分钟带你认识脑电图
基本脑电图的波形
在正常情况下,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有α波、β波、θ波、δ波4种
α波:频率为8~13Hz,波幅为20~100LV,在成年人清醒、安静、闭眼时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
即消失转而出现β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a-block)。

此时被试者再安静闭眼,则α波又重现。

β波:频率为14~30Hz,波幅为5~20uV,当受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出现,是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激动状态的标志。

θ波:频率为4~7Hz,波幅为100~150uV,在成人困倦时可以出现。

在幼儿时期,脑电波频率比成人慢,常见到θ波,青春期开始时才出现成人型心波。

δ波:频率为0.5~3Hz,波幅为20~200uV。

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没有δ波,但在睡眠期间、极度疲劳或麻醉时可出现。

在婴儿时期,脑电频率比幼儿更慢,常可见到δ波。

一般认为,高振幅的慢波(θ波或δ波)可能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脑电波随大脑皮层活动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当有许多皮层
癫痛或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等)的患者可出现异常的高频高幅脑电波,或在高频高幅波后跟随一个慢波的综合波形。

临床上可根据脑电波的改变特征,帮助诊断癫痛或探索肿瘤所在的部位。

脑电波的形成机制
脑电波是由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

锥体细胞在皮层排列整齐,其顶树突相互平行并垂直于皮层表面,因此其同步电活动易总和而形成强大电场,从而改变皮层表面电位。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可能与丘脑非特异投射核的同步化EPSP和IPSP交替出现有关。

脑电图名词解释

脑电图名词解释

脑电图名词解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种可以记录和检测人脑电活动的技术。

它通过将电极放置在人的头皮上,并测量出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从而得到脑电图。

1. 脑电图图像:脑电图记录的结果可以表达为一张图像,通常以时间为横坐标,电压为纵坐标。

图像上的波形表示了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

2. 脑电活动:脑电图记录的是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情况。

这些电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频率带,包括δ(0.5-4Hz)、θ(4-7Hz)、α(8-13Hz)、β(14-30Hz)和γ(30Hz以上)等。

3. 脑电律:脑电图上的波动律动称为脑电律,它们反映了脑部神经元网络的活动模式。

例如,α律代表放松状态下的脑电活动,β律代表警觉状态下的脑电活动。

4. 异常脑电图:异常脑电图指的是脑电图中存在异常的波形或律动,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疾病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常见的异常包括癫痫发作、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5. 脑电波形:脑电图中的波形反映了脑电活动的特点。

常见的脑电波形包括:δ波(慢波,低频且高振幅)、α波(α节律,频率较低,振幅较小)、β波(β节律,频率较高,振幅较大)等。

6. 脑电节律:脑电节律是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出现的特定波动。

不同频率的脑电节律对应不同的脑部活动状态。

例如,α节律表明放松和静息状态,β节律表明警觉和活跃状态。

7. 脑电发放:脑电发放是指脑电图中出现的特定活动信号,常见的包括:施放发放(sharp wave)、神经元发放(spike)、断流发放(break 等等。

8. 脑电频率:脑电图可以分为不同的频率带,每个频率带反映了一种特定的脑电活动。

脑电频率的计算通常采用傅立叶变换法,将时域的电信号转换为频域的能量谱。

9. 脑电异常激活:脑电图可以反映脑部异常激活的情况。

例如,在癫痫发作时,脑电图中会出现大幅度的高频放电,这是脑部神经元异常大量放电的表现。

10. 脑电系统:脑电图记录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脑电系统,包括脑电放大器、电极帽、电极盒等设备。

脑电图(EEG)检测

脑电图(EEG)检测

脑电图(EEG)检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用来检测脑电活动的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并记录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可以获取大脑的电信号。

脑电图检测是一项重要的神经科学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医学研究以及脑机接口等领域。

一、脑电图检测原理脑电图检测基于神经元的电活动。

脑部神经细胞之间的电流流动产生的微弱电位变化可以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测量到。

脑电图检测通常通过放置多个电极以记录大脑各个区域的电活动,并将这些电活动显示在一张脑电图上。

脑电图的信号可以分解为不同频率的谱带,例如阿尔法波、贝塔波、theta波和delta波等,这些波段反映了大脑在不同状态下的电活动。

二、脑电图检测应用1. 临床诊断:脑电图检测在癫痫、睡眠障碍、脑死亡和脑损伤等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癫痫发作时,脑电图会显示出异常的电活动模式,有助于诊断和监测病情。

2. 医学研究:脑电图检测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如研究大脑认知功能、情绪调节、意识状态等。

通过对不同任务下的脑电图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脑部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大脑的功能机制。

3. 脑机接口:脑电图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被用于开发脑机接口系统。

脑机接口系统可以将脑电图信号转化为控制指令,实现与外部设备的交互。

这项技术对于残疾人士的康复和辅助生活有着巨大的潜力。

三、脑电图检测的优势和限制脑电图检测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非侵入性:脑电图检测只需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无需手术侵入,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2. 高时序分辨率:脑电图可以记录脑电活动的时间变化,具有较高的时序分辨率,能够捕捉到短暂的脑电活动。

然而,脑电图检测也存在一些限制:1. 空间分辨率较低:脑电图在记录大脑活动时的空间分辨率较低,无法提供详细的脑部结构信息。

2. 信号受干扰:脑电图信号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和肌肉运动的影响,可能降低信号的清晰度。

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基础知识

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癫痫诊断与治疗
脑电图是癫痫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癫痫的类型、病灶位置等,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意识障碍评估
脑电图可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对于昏迷、植物状态等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脑电图可以检测到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相关的脑波活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α节律
β节律
γ节律
β节律是脑电图的另一种波形,频率为14-30Hz,通常在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
γ节律频率为30-100Hz,与大脑的高级功能如认知、记忆等有关。
03
脑电图的节律和波形
02
01
1
脑电图的各区段
2
3
清醒状态下脑电图主要表现为α节律和β节律,偶尔可见少量δ波和θ波。
觉醒脑电图
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辅助诊断
脑电图可以监测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脑波变化,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治疗效果评估
在精神医学中的应用
脑电图的干扰和解读
04
远离电磁波、金属等干扰源,采用屏蔽室、滤波器等设备减小干扰。
常见干扰及排除
电磁干扰
清除面部和四肢的静电,避免肌肉活动,使用电极膏减少干扰。
新的技术进步
脑电图信号的解读
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脑电图信号的解读,理解大脑活动的内在机制。
临床应用拓展
脑电图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临床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相脑机接口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人与机器的直接交互。
脑机接口
脑电图信号在模式识别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身份识别、情绪识别等。
肌肉电活动

脑电图简介介绍

脑电图简介介绍
察和分析。
03
脑电图的分析与解读
脑电图的分析与解读
• 脑电图(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 法,用于诊断和监测各种脑部疾病。脑电图的应用范围广泛, 包括癫痫、脑肿瘤、脑炎、脑外伤等。
04
脑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脑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脑电图(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捕捉大脑神经元产生的微弱 电信号,并转化为可视化的波形图。脑电图在临床诊断、科研和教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脑电图简介介绍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5
目录
•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 • 脑电图的测量与记录 • 脑电图的分析与解读 • 脑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脑电图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
脑电图的定义
脑电图(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 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通过 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来检测大脑神经 元产生的微弱电信号。
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脑电图主要用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监测。通过脑电图监测,医生可以了解癫痫的发 作类型、频率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脑电图还用于评估大脑功能状态,如认知障碍、注意力缺陷、睡眠障碍等。通过脑 电图分析,医生可以了解大脑的功能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脑电图在神经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大脑的生理机 制和功能。
放大器用于放大头 皮上的微弱电位变 化,以便更好地记 录和分析。
记录器用于将放大 和滤波后的信号记 录在纸上或数字存 储介质上。
脑电图的记录设备 包括放大器、滤波 器、记录器和计算 机等。
滤波器用于消除噪 音和其他干扰信号 ,只保留与大脑电 活动相关的信号。

脑电图简述分析

脑电图简述分析

脑电图检查法【原理】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础,因而可以反映其功能变化及病理变化。

脑电图是目前最敏感的监测脑功能的指标。

通过放置于头皮的电极,通过导联选择器、放大器、记录器将微伏(u v)级的电位放大并描记于纸上。

脑电图的电位变化来自皮层大锥体细胞垂直树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而脑电位的节律则由丘脑内板系统通过上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调节。

近年来,又发展了定量脑电图、深部电极脑电图、磁带记录脑电图监测、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等技术,提高了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扩展了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方法】一、常规脑电图★在清洁去脂后的头皮上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19个电极(双侧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以及额中、中央中、顶中)。

组成两种基本导联:参考导联--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常用耳垂)相连进入放大器,波幅、波形失真少;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相连进入放大器,定位准确。

★至少记录20—30分钟:包括闭目安静状态、睁眼3秒钟、闪光刺激、过度换气3分钟的记录。

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特殊电极:鼻咽电极或蝶骨电极。

★分析波幅、频率、波形、位相、各种波出现方式及部位,以及各个电极间的相关性、对称性和同步性。

二、定量脑电图利用计算机将脑电信号经快速付立叶转换(FFT),将脑电位的时间函数转变为频率函数,以功率谱的形式表现,即各频段的能量值。

定时连续作FFT,绘成压缩谱阵,用于长时间监测。

在FFT的基础上经过内插值计算及成像技术可以绘出等电位功率分布图(BEAM),经过统计学Z检验或T检验可绘出显著性概率图(SPM),与药物浓度监测结合成为药定量脑电图。

三、脑电图监测(一)记录监测:将8道或16道脑电信号记录于随身携带的记录仪上。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而后可以重复分析。

优点在于自然活动下长时间记录,但在脑电图有变化时观察不到当时病人行为或病情的变化是缺点。

(二)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在一个荧光屏上同时显视8道或16道脑电图和病人的录像。

脑电图简介

脑电图简介
纵联 横联 环联 ……
脑电图描记程序
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 记录描记参数的设定和修改情况 EEG记录前一般不应减停抗癫痫药物(外科手术前评估时
除外) 描记过程中的诱发试验
睁闭眼试验:诱发某些枕叶癫痫或全面性癫痫的放电 过度换气:诱发癫痫样放电和(或)发作,特别是失神
上述对波幅的分级不适用于儿童EEG
粗略测量
精确测量 (一般不需要)
根据EEG分析要素确定脑波
正常EEG
由于上述特征,我们不能用单一 标准来界定正常脑电图,而应根 据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生理状态来 界定。
痫样放电
是与正常脑电图活动有明显 区别的阵发性脑电活动。
常见的癫痫样放电
常见癫痫发作类型的脑电图特征
部分性发作: 发作期EEG提示异常电活动起源于一侧 大脑半球的局部区域
正常成人睡眠脑电图
脑电图对应从入睡期到深睡眠期的孜然 睡眠,各阶段均表现出特征性的波形。阅读 脑电图时,首先需要判断受检者是处于觉醒 还是睡眠状态,不要把在正常的睡眠脑电图 的波形,误诊断为异常脑电图。
界线性:可为正常变异,也可见于轻度脑功能障碍小儿,临床不具有 重要的诊断意义
异常:有明确的背景异常和(或)阵发性异常
避免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小儿脑电图! 儿童EEG不再区分轻、中、重度异常,但需指明具体异常表现,如: 广泛性3Hz棘慢复合波节律暴发(伴临床失神发作) 睡眠期右侧中央、颞区大量棘慢复合波散发
发作 闪光刺激:诱发光敏现象或诊断光敏性癫痫 睡眠诱发:对各种癫癎样放电都有较好的诱发效果
描记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病人的临床表现
脑电图分析要素
频率 波幅 波形 时相和位相关系 异常波出现的方式 异常波的分布与广度 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

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在神经科学中广泛应用于研究神经机制和认知过程,未来将进一步揭示脑神经活动的奥秘,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脑电图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拓展
脑疾病诊断
脑电图在脑疾病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未来随着脑电图技术的不断创新,其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03
脑电图还可以监测抗癫痫药物对脑电活动的影响,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药物剂量。
意识障碍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或反应减弱的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等。
脑电图可以评估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病情演变和预后判断。
通过脑电图监测,可以了解患者大脑的电活动情况,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持续时间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xx年xx月xx日
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简介脑电图基础原理脑电图分析方法和指标脑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脑电图的干扰和局限性脑电图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contents
目录
脑电图简介
01
脑电图(EEG)是一种用于记录和观察大脑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通过在头部放置电极,可以测量大脑不同区域的电位差,从而获取脑电活动的信息。
正常脑电图波形包括三相波、正弦波、方波和锐波等。
正常脑电图的幅度范围为20-100μV。
脑电图分析方法和指标
03
脑电图信号的频率分析
脑电图信号的幅度分析
脑电图信号的波形分析
脑电图静态分析
脑电图动态分析
脑电图信号的时间变化
研究脑电图信号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规律。
脑电图信号的空间分布
分析脑电图信号在不同脑区的分布情况。
干扰因素及处理方法
运动干扰
患者的头部运动和肌肉电活动可能干扰脑电图信号。处理方法是在采集时尽量保持头部和身体静止,并使用滤波技术去除肌肉电活动。

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基础知识一起学学脑电图脑电图是将人体脑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记录的一门技术,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

由于它反映的是“活”的脑组织功能状态,所以,自30年代出现以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

脑电图主要用于癫痫、脑外伤、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

脑血管病的脑电图,尽管无特异性改变,但对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以及与脑肿瘤的鉴别仍十分有意义。

脑血管病急性期90%脑电图出现异常,主要是慢波增多,尤其是病灶侧更明显。

脑出血时常伴有意识障碍、脑水肿和脑室出血,只有部分轻症患者表现轻度局限性异常。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电图,由于动静脉畸形好发生于大脑半球的表面,可因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局限性或半球性异常。

有时对侧亦可发生异常。

随着病情的好转,慢波的波幅减低,频率增快。

脑梗塞发生后,数小时就可有局灶性慢波出现,这种改变常在数周后改善或消失。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损害,以大脑中动脉为最多见,故局灶性改变主要在颞叶。

如果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发作间期脑电图可无异常。

在发作期一部分脑电图可能出现异常,这类病人较易发生脑梗塞。

无论是脑梗塞或是轻度脑出血,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慢波增多。

如果病灶广泛引起脑干受压时,可引起两侧弥漫性慢波。

如果病灶小或位置较深,脑电图可无异常。

脑血管病与脑肿瘤用脑电图进行鉴别诊断也很有帮助。

脑肿瘤患者脑电图的异常日渐加重,而脑血管病者则恰恰相反。

动态观察脑电图的变化,对判断预后也有重要价值。

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脑电图异常改变逐渐减少或消失,预后较好;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脑电图呈进行性加重改变,预后不良。

头皮电极的安放位置及连接方法如何?常规脑电图是指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和安静舒适状态下按规定的统一方法和时间描记的头皮脑电图。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采用的标准电极安放法,其中FP为额极,Z代表中线电极,FZ为额,CZ为中央点,PZ为顶点,O为枕点,T为颞点,A 为耳垂电极。

上述记录电极的序号通常是用奇数代表左侧,偶数代表右侧。

生理脑电图的名词解释

生理脑电图的名词解释

生理脑电图的名词解释生理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记录脑电活动的变化。

它通过放置电极在人体头皮上,测量和记录大脑皮层的电位变化,从而提供了对脑功能状态的一种客观评估。

一、脑电图定义及基本原理脑电图是指通过记录大脑中神经元电活动所获取的一种综合性图表。

通过电极与头皮接触,可以测量到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

脑电图扫描记录的是大脑皮层表面微弱电流的总和,这些电流代表了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脑电波形分类与解读脑电图记录的是大脑皮层神经元放电所产生的电位变化,通过对这些电位变化的判断和分析,可以得出有关大脑功能状态的结论。

常见的脑电波形包括阿尔法波、贝塔波、西格玛波、Theta波和Delta波。

1. 阿尔法波(Alpha Waves):阿尔法波是一种频率在8-12赫兹的脑电波。

通常在人处于放松、静坐但清醒的状态下,阿尔法波会呈现出凌乱、分散、低压缩的特点。

它们在闭眼、休息或轻度思考时会更加明显,意味着大脑中的大部分皮层神经元活动处于放松的状态。

2. 贝塔波(Beta Waves):贝塔波是一种频率高于13赫兹的脑电波。

当人们开始专注、集中注意力或进行认知任务时,贝塔波会显现出快速、均衡、高压缩的特点。

贝塔波通常与理性思考、工作记忆和专注力有关。

3. 西格玛波(Sigma Waves):西格玛波是一种频率在12-15赫兹左右的脑电波。

它们通常出现在人陷入深度睡眠时,形态规整、周期性。

西格玛波与睡眠质量和深度密切相关,对睡眠障碍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 Theta波(Theta Waves):Theta波是一种频率在4-7赫兹之间的脑电波。

常常出现在人们入睡或从深度睡眠中苏醒的过程中。

Theta波和脑部注意力集中、情绪调节和记忆过程密切相关。

5. Delta波(Delta Waves):Delta波是一种频率低于4赫兹的脑电波。

通常在梦中、深度睡眠、昏迷或失去意识的状态下出现。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 多见于头部外伤及其后遗症、脑肿瘤、去皮质综合征 等,机制不明,可能与脑干或丘脑节律起搏点功能异 常有关,也可能与额叶功能紊乱有关。
α波泛 化
成人异常脑电图的判定
• 基本节律为8c/s以下或14c/s以上的快节律 • 基本节律的平均波幅特别高或特别平坦并有低波幅
的慢波混入 • 基本节律对于各种生理刺激一侧或两侧性缺乏反应 • 基本节律波幅明显不对称,>50%。或两侧波幅相
• 过度换气反应:正常反应为随着深呼吸的进行,脑波波率逐渐变慢,波幅逐渐增高,出现双 侧性频率在1.5-4Hz左右的δ活动节律性慢波
➢ 闪光刺激诱发试验
将闪光灯置于被检者眼前20~30cm处,给予不同 频率的间断闪光刺激,观察脑波有无变化。一般由低 频逐渐转换至高频。对光敏性癫痫具有重要价值。
节律性的间断散光刺激直接兴奋枕叶初级视觉皮质。当刺激频率接近枕区本身的频 率时,视觉皮质的神经元可在刺激的作用下同步兴奋,导致节律性同化现象。
T3
C3
Cz
C4 % T4
A1
A2
20%
T5 P3 Pz
P4 T6
O1 Oz O2
枕外粗隆点
Fp1/Fp2=左/右额极(frontal pole) F3/F4=左/右额(frontal) C3/C4=左/右中央(central) P3/P4=左/右顶(parietal) O1/O2=左/右枕(occipital) F7/F8=左/右前颞(anterior temporal) T3/T4=左/右中颞(mid-temporal) T5/T6=左/右后颞(posterior temporal) Fpz=额极中线(frontal pole midline point) Fz=额中线(frontal midline point) Cz=中央中线(central midline point)

脑电图基本知识

脑电图基本知识

睡眠及刺激反应所见的波形:
– 驼峰波 – 睡眠纺锤波 – K—复合波
脑电图基本知识

六. 调节和调幅
– 调节是指脑波的基本频率出现的规律性与稳
定性而言。 – 调幅是指脑波的基本频率的波幅变化的规律 性
脑电图基本知识

脑电图描记技术和导联方法
– 电极及其放置: 部位 数目 导联
脑电图基本知识

异常脑电图的基本特征
– 基本波异常: 分布异常 对称性异常 稳定性异常 反应性异常
脑电图基本知识
– 基本波频率异常: 慢化α波节律 异常快波节律 高波幅快波 广泛性快波 药物性快波 慢波节律 单型性慢波节律 多型性慢波节律
脑电图基本知识

异常反应:
– – – – – – 早期突破 延缓反应 出现异常脑波 阵发性节律异常 不对称性反应 出现手足抽搦、癫痫大、小发作、意识障碍
脑电图基本知识
– 注意事项: 标准 容易出现的条件 终止的原因 综合考虑
脑电图基本知识
– 闪光刺激诱发试验 – 睡眠诱发试验 – 美解眠诱发试验
波又出现 – 在正常阈值以下的刺激即出现临床发作
脑电图基本知识

异常EEG的形式
– 阵发性异常 节律性阵发异常 非节律性阵发异常 – 持异常 原发性两侧同步 继发性两侧同步 – 非对称性异常 – 广泛性异常 普遍性 弥漫性 – 局限性异常
– 特点: • 波型
波幅 电位差
脑电图基本知识

伪差
– 棘波型伪差 肌肉波伪差 心电伪差 电源开关的启闭所产生的伪差 金属义齿伪差
脑电图基本知识
– 慢波型伪差 眼动伪差

脑电图基础知识科普(简单易懂)脑电波睡眠快波脑电图

脑电图基础知识科普(简单易懂)脑电波睡眠快波脑电图

脑电图基础知识科普(简单易懂)脑电波睡眠快波脑电图一、国际 10-20 系统二、导联设置单极导联:各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理论上参考电极为零电位)。

双极导联: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三、诱发试验睁闭眼试验:诱发某些枕叶癫痫或全面性癫痫的放电;过度换气:诱发癫痫样放电和(或)发作,特别是失神发作;闪光刺激:诱发光敏现象或诊断光敏性癫痫;睡眠诱发:对各种癫癎样放电都有较好的诱发效果;四、脑波分类比α 波快的叫做快波,比α 波慢的叫做慢波。

δ(delta)波:0.5~3 Hz(不足 4 Hz);Θ(theta)波:4~7 Hz(不足 8 Hz);α(alpha)波:8~13 Hz(不足 14 Hz);中间快波:14~17 Hz(不足 18 Hz);β(beta)波:13~34 Hz(不足 35 Hz);γ(gamma)波:35 Hz~。

五、波幅从一个波的波顶引一条垂直于基线的直线,此线与波的起点与终点连线相交,其交叉点至波顶的距离为该波的波幅,通常1 mm 高度表示10μv六、波形根据脑波沿基线偏转的次数分为:单相波、双相波和三相波;根据波形分为:正弦样波、多形性波、弓形波(梳状波)、棘波、尖波;由2个或2个以上相连续的波组成复合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多棘波、多棘慢复合波。

七、极性和位相八、脑波的空间分布全面性(generalization):脑波活动出现在双侧半球的各个脑区,左右半球相应区域频率及波幅基本对称,但前后脑区的波幅可有差别;弥漫性(diffuse):脑波活动出现在双侧半球的各个脑区,但波形、波幅或频率有不固定、非持续性的不对称及不同步现象;局灶性(location or focus):限局在某一局部的特殊脑电活动,可涉及不同的范围。

一侧性(unilateral):出现于一侧半球或以一侧半球为主的异常电活动;对称性 (symmetry):双侧大脑半球各对应区域脑电活动的波形、波幅、位相和频率基本相同(反之为非对称性);九、脑波的出现方式散发 (random):单个无规则出现的脑波;阵发 (paroxysm):突出于背景并持续一段时间的脑波;节律(rhythm):三个或三个以上波形、频率、波幅相似的脑波连续出现;短程:小于 1 秒;中程:1~3 秒;长程:大于 3 秒;周期性(periodic):某种突出于背景的脑波或波群以相似的间隔重复出现十、睡眠与 EEG觉醒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活动有关。

脑电图

脑电图

脑电图检查
一、定义:
脑电图是通过精密的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

该检查属无创伤性、无危害性,不会引起不适。

二、适应症:
1、癫痫及用药疗效观察、预后判断。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代谢性、中毒性脑病等,如脑炎、脑膜炎、肝性脑
病、酒精性脑病等。

3、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

4、精神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精分症、癔症等。

5、脑死亡的判定。

三、检查前注意事项:
1、检查时忌空腹。

2、检查前需清洗头发,不涂头油、摩丝、发胶等。

3、具体检查时间按检查单条码提示执行。

4、如果在使用镇静剂、安眠药,请告知检查医师。

5、检查过程中为减少干扰,陪人需在室外等候。

四、检查过程
整个检查过程需要15-30分钟,病人需放松与合作,检查过程中需要睁闭眼、深呼吸等动作,应听从检查医生的指令。

五、检查后
住院病人检查结束后不用等候报告结果,经检查医师判读,半小时后电脑上传报告,纸质报告当天上传住院病区。

简单说说脑电图(上篇)

简单说说脑电图(上篇)

简单说说脑电图(上篇)今天想和大家说说脑电图那点事儿,但深知自身学识经验以及表达传播能力有限,而且对于脑电图也是菜鸟级别,写出来的东西贻笑大方倒也无所谓,要是误人子弟就于心不安了。

但是转念一想,大牛们不一定有时间说脑电图,我等菜鸟来写,虽然难免错漏百出,但是各位站友自具慧眼,应能分辨。

闲话暂且打住,转入正题。

强调一下,本文开头讲的原理、导联组合、脑电极性以及电场等,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

但这正是脑电图的理论基础,不搞懂这些,就无法真正看懂脑电图,就不能忽悠别人而只能被别人忽悠。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弄懂了这些,以后跟师妹们讲课时,别人只会讲尖波、棘波、慢波,而你出口就是「导联组合」、「位相倒置」等等高大上的名词,毫无疑问你在师妹们心目中的形象马上就高大起来。

为了师妹们,你还能不硬着头皮搞懂这些吗?基本原理要说脑电图,首先得简单了解脑电图的原理。

脑电图根据电极放置于颅内或颅外,可分为头皮电极脑电图、颅内电极脑电图。

这里讲的是大家经常接触到的头皮电极脑电图。

脑电图跟心电图、肌电图一样,是利用仪器来记录电活动。

头皮电极脑电图是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电活动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

脑电信号经过放大器(因为脑电信号非常微弱,为 mv 或 uv 级别,而且得经过颅骨和头皮的衰减,所以需要经过数百万倍的放大才能显示出来)、滤波器(减少干扰)最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形。

敏感性与走纸速度先吐槽一下:本来以为敏感性与走纸速度很容易说明白,等到写的时候突然发现不知道如何说清楚,大家可结合以往的心电图知识来理解。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心电图。

要注意的是,平时大家都知道心电图两条纵线间(1 mm)表示0.04s,那是因为走纸速度为25 mm/s。

也就是说每过 1s 心电图纸走了 25 mm。

同样的,当标准电压 1mv = 10 mm 时,两条横线间(1 mm)表示 0.1mv。

脑电图也是同样的道理。

脑电图一般采用的走纸速度为(走纸速度对应的是横轴)30 mm/s,也就是说 30 mm = 1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电图检查法
【原理】
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础,因而可以反映其功能变化及病理变化。

脑电图是目前最敏感的监测脑功能的指标。

通过放置于头皮的电极,通过导联选择器、放大器、记录器将微伏(u v)级的电位放大并描记于纸上。

脑电图的电位变化来自皮层大锥体细胞垂直树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而脑电位的节律则由丘脑内板系统通过上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调节。

近年来,又发展了定量脑电图、深部电极脑电图、磁带记录脑电图监测、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等技术,提高了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扩展了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方法】
一、常规脑电图
★在清洁去脂后的头皮上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19个电极
(双侧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以
及额中、中央中、顶中)。

组成两种基本导联:
参考导联--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常用耳垂)相连进入放大器,
波幅、波形失真少;
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相连进入放大器,定位准确。

★至少记录20—30分钟:包括闭目安静状态、睁眼3秒钟、闪光刺激、过度换气3分钟的记录。

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特殊电
极:鼻咽电极或蝶骨电极。

★分析波幅、频率、波形、位相、各种波出现方式及部位,以及各个电极间的相关性、对称性和同步性。

二、定量脑电图
利用计算机将脑电信号经快速付立叶转换(FFT),将脑电位的时间函数转变为频率函数,以功率谱的形式表现,即各频段的能量值。

定时连续作FFT,绘成压缩谱阵,用于长时间监测。

在FFT的基础上经过内插值计算及成像技术可以绘出等电位功率分布图(BEAM),经过统计学Z检验或T检验可绘出显著性概率图(SPM),与药物浓度监测结合成为药定量脑电图。

三、脑电图监测
(一)记录监测:将8道或16道脑电信号记录于随身携带的记录仪上。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而后可以重复分析。

优点在于自然活动下长时间记录,但在脑电图有变化时观察不到当时病人行为或病情的变化是缺点。

(二)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在一个荧光屏上同时显视8道或16道脑电图和病人的录像。

优点是可以同时观察到病人的情况及脑电图的变化。

但缺点为必须住院监测。

【结果判断】
一、健康成年人(20—60岁)清醒状态下的脑电图
★以α频段(8—13Hz)尤其是9--10 Hzα节律占优势,约占75%(北京55%-90%)(国外0-95%),在枕部呈纺锤状节律出
现,波幅最高(平均50--100 u v),数量最多,以下依此为
顶、中央、额、颞。

全头α频率变化不超过2 Hz,两侧对应
区不超过0.5 Hz,两侧波幅差可达30%,一般优势半球波幅
较低。

★在额中央区有少量β波(14--30 Hz)约占20%,波幅低于25 u v。

★额颞区有少量散在性θ波(4--7 Hz)约占10%。

★δ波(0.5--3 Hz)占5%以下。

注:低波幅(<25uv);中波幅(25--50 uv);高波幅(>50 uv)。

于声光刺激或精神活动(如心算)时α节律消失,代之以低波幅β波。

过度换气中80%的儿童和30%的成人出现高波幅慢波(θ或δ)节律,不应认为异常,更非癫痫的证据。

脑电图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从出生时以δ波为主,到成人频率逐渐变快为以α节律为主。

在学龄儿童波幅最高,以后逐渐降低。

睡眠中亦与清醒时完全不同。

二、异常脑电图
偏离正常范围即为异常。

(一)偏离正常范围:即与上述正常范围不同。

(二)慢波增多:可以是广泛的,也可以是一侧性的,限局性的。

(三)波幅变化:以波幅降低最有意义。

但应注意除外仪器各放大器增益不匹配、记录笔阻尼过高或过低,以及电极位置的不正确等技术问题。

如全头波幅降低至平坦或电静息的水平则愈后不良。

限局
性波幅降低即可由大脑限局性病变引起,又可由头皮、颅骨、硬膜外腔或硬膜病变引起。

(四)出现异常波:如棘波、尖波、棘(尖)慢综合波、多棘慢综合波、三相波等。

广泛性异常根据异常程度分为边缘状态、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

限局性或一侧性异常一般不再分度。

★边缘状态:介于正常—轻度异常之间。

★轻度异常:1.α波频率变化>2 Hz
2.α波频率生理反应不明显
3.α波频率波幅差>50%
4.α波频率节律性差
5.散在的波幅较低的θ波稍多
6.个别的异常波
以上其中之一可以诊断。

★中度异常:1.α波变慢(8 Hz增多)、频率变化大、节律性差、
双侧波幅不对称
2.中高波幅θ波呈短程节律增多
3.中高波幅快波增多
4.散在δ波增多
5.异常波增多或成节律
以上其中之一可以诊断。

★重度异常:1.基本节律消失或以8 Hz为主
2.θ节律占优势
3.δ波明显增多或占优势
4.异常波呈爆发出现或反复成节律出现
以上其中之一可以诊断。

(五)定量脑电图:在SPM如超过正常对照组正负2.5—3.5个标准差为异常。

【适应症】
一、中枢神经疾病。

二、其他系统疾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者如癌性脑病、代谢性脑病以及心肺功能不全等。

三、监测脑电图用于癫痫的诊断、分型、确定发作频率及估计预后。

并可用于麻醉分期、重危病人的监护、心肺手术中监护、昏迷病人监护、新生儿及胎儿监测。

诱发电位监测用于视、听通路及脊柱、臂丛手术。

四、脑电位分布图:因其敏感性高、直观性强在定位上有其优点。

但无波形及位相的概念,对一些特殊的波形无法表示,因而对癫痫及以三相波为特点的代谢性脑病意义不大。

压缩功率谱常用于昏迷病人,重危病人及麻醉监测。

【临床意义】
脑电图检查是目前其他方法不能代替的最敏感的脑功能监测方法。

反映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因此任何疾病只要影响神经元功能的程度相同,就会产生同样的脑电图异常。

反之,一种脑电图异常可以有多种病因。

故脑电图不能作病因诊断。

一、广泛异常的临床意义:
(一)边缘状态:
1 正常人变异。

2 正常人受到环境的干扰如声、光刺激,精神紧张,精神
活动等。

3 非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如疼痛,发热,代谢率变化,内分
泌变化以及药物影响等。

4 遗传因素的影响。

5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或恢复期。

(二)轻度异常:
1 临床意义同边缘状态。

2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因其部位及病程仅导致轻度异常脑电
图,如亚洲的多发性硬化主要侵犯脑干及脊髓,如精神疾病、变性病。

(三)中度及重度异常:广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包括器质性病变如脑炎、颅内压增高,严重脑外伤等,也包括神经元
代谢异常或膜电位不稳定的“功能”性病变如癫痫,代谢性
脑病等。

二、限局性异常:
限局性器质性脑病如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挫裂伤,限局性炎症,大脑限局性畸形等;又包括限局性“功能”病变如癫痫部分性发作,偏头痛发作中等。

因脑电图仅反映神经元受损后电位变化,
不能显示病变本身,所以定位范围常大于解剖、CT或MRI所见,或不完全一致。

三、有些脑电图异常对某类疾病是十分重要的或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
(一)高度节律失调对婴儿痉挛的诊断。

(二)两侧同步对称3Hz棘慢复合波对失神的诊断。

(三)棘慢复合波(≤2.5Hz)对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诊断。

(四)周期现象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及Creutzfeld—Jakob病的诊断。

(五)限局于额颞区的周期现象对单纯疱疹脑炎的诊断。

(六)低电压脑电图对Huntington病的诊断。

(七)电静息(<2.5uv)对脑死亡的诊断.
四、监测脑电图:
因记录时间长,又可同时监测录像。

对癫痫的诊断、分型于其他发作性疾病的鉴别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因其敏感可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变化,故已广泛用于重危病人、昏迷、中毒、癫痫状态及麻醉分期,与其他生理参数一起作睡眠监测对于睡眠疾病的诊断及睡眠生理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五、脑电位分布图:
优势在于对背景的分析较人工分析更敏感,直观性强而且为定量分析有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