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1 错2 对3 错4 错5 对6 错7 错8 对9 错10 错11 对12 对13 对14 对15 对16 对17 对18 对(其实氮磷两个都是关键)19 错20 对自己是学环境的,按我们学的基本就是这样了~一、填空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4610和颗粒物质。

1112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三个阶段。

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化性/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

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P值控控制19、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环境学导论备考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备考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备考知识点1.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广义的环境:就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一事物的环境)2.环境要素:又称为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3.环境要素属性(:(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4.环境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5.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6.环境问题:广义:由于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7.环境问题的分类:?8.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①性质:a.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特性b.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c.环境问题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是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d.可控性②实质:环境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9.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依靠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的进步。

10.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成为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则称群落,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11.食物链与食物网及其意义: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一时无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意义:1.有很大的经济价值2.有生物富集作用12.能量流动及其特点:(1)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3)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环境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本篇文档将提供一些环境学导论的复习题,来帮助读者巩固对环境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 什么是环境学?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的知识,旨在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问题有哪些主要类别?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资源浪费等等。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以实现长期的社会进步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4. 解释一下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系统负担的指标。

它以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人口所消耗的土地和资源来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类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越高。

5. 什么是碳排放?碳排放是指通过人为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它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

6. 简要介绍一下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不断自行恢复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

与传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势,是解决能源问题和减少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

7.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8. 解释一下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物质。

可降解物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生物或环境降解、分解为无害物质的物质,如有机废物等;而不可降解物质是指不能被生物或环境分解,难以降解的物质,如塑料等。

不可降解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威胁。

9. 什么是环境政策?它的目标是什么?环境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措施。

《环境学导论》辅导资料

《环境学导论》辅导资料

《环境学导论》辅导资料一、判断题1.环境就是相对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得所有外界事物。

2.人类与环境之间得相互关系等同于其她任何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关系。

3.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与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4.所有得环境问题都就是由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得生存与发展得一切客观存在得问题。

5.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人口与环境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与资源与环境问题。

6.以中国、印度为代表得发展中国家,煤炭就是其主要能源。

7.每天瞧1小时电视,半年时间所受到得剂量就超过核电站一年内得辐射剂量。

8.水电就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得能源,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9.森林有蓄养水源得功能,故森林有“瞧不见水得水库”之称。

10.自然保护区得缓冲区设在核心区周围,可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一些自然保护区特色得经营性产业或建造当地自然景观地带得人工生态系统。

11.四川得卧龙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孑遗植物为主得自然保护区。

12.光化学烟雾就是汽车排气中得氮氧化物与碳氢类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形成得一种二次污染物。

13.1956年发生在日本水俣湾地区得汞中毒事件,也称水俣病。

14.通常所说得“三致”问题,就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15.生活与工作环境中所产生得不需要得、使人厌烦得声音都称为环境噪声。

16.分布在河边得污水排放口属于线状污染源。

17.工厂排污口排出得无机汞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而成得甲基汞称为一次污染物。

18.若贮存得蔬菜处在通气不畅得条件下,其体内亚硝酸含量也会有明显增加。

19.辐射逆温就是经常发生在无风或小风少云得夜晚,由于强烈得有效辐射使地面与近地面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上暖下冷得逆温现象。

20.山谷风就是发生在山区,由热力原因引起得夜间由谷地吹向山坡、白天由山坡吹向谷地得风。

21.全球变暖既可能带来对人类有利得影响,也可能带来不利得后果。

22.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就是包括水、水中得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得微小悬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底泥等完整得生态系统或完整得自然综合体。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开展历程:(1) 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开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开展〞概念;(3)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开展宣言?、?21世纪日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部生物的各个局部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连续地结合。

2、大气圈构造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严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根底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1.何谓全球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P26)答:(一)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二)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等。

2.何谓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试举例你熟知的破坏生态平衡例子。

(P46)答:(一)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二)因素:1、自然原因2、人为因素(三)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

3. 试述当前世界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是什么?(P87)答:世界:世界人口增长缓慢,各地增长率有很大差别,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大于发达国家,世界人口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率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性别比增高,人口质量堪忧,流动人口增长。

4.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P106)答:粮食安全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途径: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为主,以粮食储备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为辅,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

5.如何看待建设大型水电站的利与弊?(P121)答:根据我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都居世界第一,具有举世无双的优势条件,而水电又是可再生能源,属绿色能源。

水利工程的利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雨季蓄水,枯水季放水,库区民众不再为缺水而烦恼。

可以灌溉周围田地,水库里可以搞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再次,水力发电与火电相比,水电清洁无污染,水是可再生资源,能重复利用。

我国南方地区水利发电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国经济连续30年持续高增长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葛洲坝、三峡等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环境学导论复习

环境学导论复习

第一章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改造自然物质总体,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组分。

环境质量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称为环境结构。

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称为环境系统。

环境基本特性:一、整体性。

二、有限性。

三、不可逆性。

四、隐显性。

五、持续反应性。

六、灾害放大性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第二章八大公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水吴病、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病、多诺拉烟雾事件、骨痛病、伦敦烟雾事件、米糠油事件(突发六大环境污染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应该不重要人类面临主要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有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物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两大类(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六组分(太阳辐射、生存环境、代谢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表现出各组成成分的某种相互关系(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生态位:描述各种生物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定地位食物链:生物之间以食物为纽带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种类:捕食性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腐生性食物链、碎食性食物链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叉联结所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生态金字塔:以第一营养级为基底,逐营养几向上描绘直至最高营养级,用图形表示就会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状,即所谓的生态金字塔十分之一定律指的是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平均为10%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构成生命体的各种物质以及非生命体构成物质的传递和转化的动态过程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特征:1)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2)生态系统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3)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4)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在流动和循环过程中,系统内每发生一种变化,其结果必然又反过来影响这一变化本身,使原有的平衡得以维持。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类活动干预或改造的自然界,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社会环境则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厂、交通等。

2、环境的分类有哪些?(1)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按照环境的要素,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3)按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3、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过度消耗能源、过度开垦土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这些都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传递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行为等方式传递信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环境学导论复习课

环境学导论复习课

7.人工环境: 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 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 品以及上层建筑。 8.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 题。 9.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10.能源: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 各种来源,如太阳能、风力、水力、化石燃料 及核能等等。
环境学导论复习课
田 媛
2011.6
1. 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 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 体,有时简称环境。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 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 负荷量。 3. 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 而言,作为某一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 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 而变化。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 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5.我国政府在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加强国际 合作方面有哪些主张?
பைடு நூலகம்
(1)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 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 (3)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 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参与环 境和发展领域的国际事务。 (4)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 定。 (5)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 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1. 自然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现象、物质、能量,其 中物质包括(CD ) A 阳光 B 气温 C 空气 D 生物 2. 生态系统包括(ABC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 阳光 3.与水俣病有关的化学元素是:( A ) A汞 B铬 C铅 D 磷 4.二次能源有 ( BD ) A水力 B汽油 C太阳能 D沼气 5.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物质有:( AB ) A氟氯烃 B哈龙 C CO D二垩英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引言: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与环境有关的各种问题的学科,涵盖了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环境学导论的复习,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环境学导论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复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1. 什么是环境学?它涉及哪些学科?环境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涉及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2. 什么是生态学?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群落、生态系统和生态圈等。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物种组成、群落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3. 什么是环境污染?有哪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使得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体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例如农药、化肥)等。

4.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学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后代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学至关重要,因为环境学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什么是生态足迹?它如何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生态足迹是用来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所需的资源及其提供的服务的总体需求量的指标。

通过评估人类的生态足迹,可以判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而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提供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如提供食物、清洁空气和水、调节气候等。

7. 请简要介绍一下常见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三同时”制度2. 自然保护区3. 污染源4. COD5. 年龄结构6. 水土流失7. 清洁生产8. 水俣病二、填空(1)人类环境具有、、、、和六大功能特性。

(2)美国、日本是型的能源结构,而印度、中国是型的能源结构所以美国,日本的大气污染物以为主,印度、中国的大气污染物以为主。

(3)按照污染源在空间分布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和。

(4)局地气流会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常见的局地气流有、、。

(5)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即、、。

(6)在水质监测中常用主要的水质指标可分为、、 __三大类。

(7)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有、和_______ 、。

三、简答1.“水能是清洁能源,水能开发利用对环境没有危害”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剖析之。

2. 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性问题?4. 简述氮肥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5. 请绘出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功能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7.简述能源危机的主要内容。

8.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9. 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度量指标。

10.何为农田退水,简述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四、论述1.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同时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试从C循环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及应对措施?2.2000年对我国18个主要湖泊的调查表明,其中14个已进入富营养化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生态和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试分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3.你认为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对环境有哪些不利影响,请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4.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酸雨形成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篇一:复习题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三同时”制度2. 自然保护区3. 污染源4. COD5. 年龄结构6. 水土流失7. 清洁生产8. 水俣病二、填空(1)人类环境具有、、、、和六大功能特性。

(2)美国、日本是型的能源结构,而印度、中国是型的能源结构所以美国,日本的大气污染物以为主,印度、中国的大气污染物以为主。

(3)按照污染源在空间分布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和。

(4)局地气流会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常见的局地气流有、、。

(5)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致”问题,即、、。

(6)在水质监测中常用主要的水质指标可分为、、 __三大类。

(7)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有、和_______ 、。

三、简答1.“水能是清洁能源,水能开发利用对环境没有危害”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剖析之。

2. 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性问题?4. 简述氮肥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5. 请绘出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功能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7.简述能源危机的主要内容。

8. 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9. 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度量指标。

10. 何为农田退水,简述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四、论述1.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同时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试从C循环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及应对措施?2.2000年对我国18个主要湖泊的调查表明,其中14个已进入富营养化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生态和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试分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3.你认为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对环境有哪些不利影响,请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4.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1.环境概念和环境问题:环境指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活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力、土壤质地、水质等。

3.环境保护原理和策略: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污染防治原则、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环境保护的策略包括控制污染源、治理污染物、节约资源、提高环境管理和监测能力等。

4.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对计划环境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预测。

它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

5.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影响进行控制和监测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环境规划是指对环境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妨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8.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和宣传手段,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环境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9.可持续城市发展:可持续城市发展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包括城市绿化、交通管理、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10.环境法律和政策:环境法律和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环境学导论复习

环境学导论复习

环境学导论复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这个背景下,环境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对环境学导论进行复习,梳理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学概述环境学指的是研究人类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环境学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

它的基本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污染和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法律等方面。

二、环境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的自然属性与生态功能等方面的表现。

环境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

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从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方面入手。

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任何物质、能量、噪声等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也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影响。

环境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家庭垃圾等。

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治是环境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3.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及对环境进行实际保护的活动。

环境保护涉及到环境法律和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现。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健康的生活环境。

三、环境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模拟计算、实务教学等方面。

其中,实地调查是环境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实地调查可以获取真实的环境信息,为环境学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研究则可以对环境污染源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

模拟计算和实践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四、环境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未来环境学将会更加注重研究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研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推动环境科技与环境经济的有机结合。

环境学导论复习提纲

环境学导论复习提纲

环导复习提纲1.原生问题次生问题①原生环境问题Primary environmental issues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由人为因素的参与。

②次生环境问题Secondary environmental issues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

2.八大公害事件(回答原因)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滨西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是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性烟雾,导致4天时间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6)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聚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7)日本的爱知糠油事件:1963年3月,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们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酿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1955年~1977年,生活在日本富山的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1 错2 对3 错4 错5 对6 错7 错8 对9 错10 错11 对12 对13 对14 对15 对16 对17 对18 对(其实氮磷两个都是关键)19 错20 对自己是学环境的,按我们学的基本就是这样了~一、填空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4610和颗粒物质。

11<12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三个阶段。

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化性/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

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P值控控制19、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20、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称为21、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引起的。

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叫$2223。

24、所谓食物链就是。

2526、温度层结的含义是。

2729、所谓风向频率就是30{31323334、重金属在水体中迁移转化主要是下列物理化学作用、和。

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按照物质运动的形式,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3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的: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呼吸作用的热消耗和有机物质的输出。

36373839、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水体是指&40、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是指、、、、、等41、环境科学是以42、生态系统是由下列基本部分组成的、、、。

43、环境要素的属性4445、环境的特性、、、、、。

[46、环境问题分为由引起的和由引起的、它又可以分为和47、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个和。

济问题和社会问题48、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有、、49^50、群称为群落。

51、称为生态系统。

52、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生态系统可以分为、、。

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5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和。

54、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和。

55、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情况:(1);(2);(3)。

56、当前世界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分别是:。

57、能源是指。

58、水的特殊的物理性质有:(。

59、水体按类型可分为:。

60、噪声的控制分为三个阶段:、、。

61、海洋的状态一般可由。

62、海洋污染的种类有:。

63、大气的组成由:、、三部分组成。

64、大气污染源按存在的形式分为:、。

65、噪声作为感觉公害,归纳起来可以分为:、、、。

66、大气污染源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分为:、和。

[67、根据气体的温度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的变化,分为、、、和。

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对打“√”,错打“×”)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三、简答题:1、说明γ,γd的含义,并用二者的大小对比判别大气层的稳定程度。

2、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我国人口目前处于什么增长阶段3、简述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4、举例说明什么是一次污染物什么是二次污染物5、举例说明什么是统计噪声级6、环境法作用是什么"7、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什么8、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是什么9、试述产生“臭氧空洞”的原因和其危害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哪些特点11、生态平衡的含义12、什么叫土地处理系统13、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制是什么1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5、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16、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17、有机杀虫剂的五大特性18、使用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9、农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0、农药对除虫害带来的问题21、防治农药污染的途径22、什么是能源23、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24、热污染的危害有哪些25、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26、太阳能利用系统对环境的影响?27、太阳能的间接利用方式28、水体的含义29、污水的水质指标有哪些30、什么叫水体污染31、什么是海洋污染32、海洋污染的特点33、如何控制海洋的油污染34、什么是大气污染35、酸雨的危害有哪些36、什么是噪声`37、什么是噪声级38、噪声的危害有哪些39、就城市噪声而言,其来源大致有哪些40、微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哪些41、简答固体废物的定义。

42、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有哪些43、清洁生产的定义44、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45、固体废物的一般处理技术有哪些46、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47、土壤的功能有哪些48、什么是土壤污染49、主要的土壤污染物有哪些四、计算题1、在车间内测量某机器的噪声,同时还有其他机器在运转,当被测机器运转时测得声压级为80分贝,停止运转时背景噪声为72分贝,求被测机器的声压级是多少2、在一段时间内在某场所测得几个环境噪声A声级数值为60、63、58、57、59,试用等效连续A 声级表示该场所的环境噪声是多少3、在一段时间内在某场所测得几个环境噪声A声级数值为67、65、60、57、59,试用等效连续A 声级表示该场所的环境噪声是多少4、某车间内放有两台机器,他们的额定声压级分别为85分贝和90分贝,加入车间内无其他的噪声源,试问两台机器同时使用时此地的噪声级为多少分贝五、论述题1、谈一谈,你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2、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3、试举例说明,水力发电的利与弊。

【$部分参考答案三、简答题:(30分,每题6分)1、说明γ,γd的含义,并用二者的大小对比判别大气层的稳定程度。

答:γ和γd是两个不同的概念;γd表示的是干空气块或未发生水气相变的湿空气块上升或下降100m 时,温度下降或升高的数值。

该值近似为常数γ则表示高度变化100m时,气温变化的数值,所以γ又称气温垂直分布变化率γ和γd是两个不同的概念;γd表示的是干空气块或未发生水气相变的湿空气块上升或下降100m时,温度下降或升高的数值。

该值近似为常数]γ则表示高度变化100m时,气温变化的数值,所以γ又称气温垂直分布变化率。

γ< γd 层结稳定;γ=γd 层结为中性;γ> γd 层结不稳定2、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我国人口目前处于什么增长阶段答:世界人口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工业革命以前;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目前,我国人口处于人口发展的下降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3、简述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答:生态学具有如下规律: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态学的规律对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可以从任意一条进行讲述。

(4、举例说明什么是一次污染物什么是二次污染物答:所谓的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二次污染物时只有一次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之间或者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原有成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新的污染物质,如过氧乙酰硝酸酯、硫酸烟雾等。

5、举例说明什么是统计噪声级答:统计噪声级是指测量中每隔一定时间读取一声级分贝值。

可在一定时间内读取一定量的分贝值,将其从大到小排列,第10%的那个分贝值L10为峰值;第50%的那个分贝值为中值,第90%的那个分贝值L90为本底值。

——常用来统计交通噪声。

如:对某一交通路段进行噪声测定,每个5分钟测定一个噪声值,共取得100个数据,将这100个数据从大到小排列,第10个数据为,第50个数据为,第90个数据为,那么该路段的统计噪声级可以表示如下:L10=L50=L90=6、环境法作用是什么答:(1)对环境管理机构的体制和权限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2)各种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措施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3)确定各种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

7、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什么答:(1)广泛开展教育,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逐级落实人口计划指标,奖罚分明;(3)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事业;(4)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