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翻译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鲁迅的译观 • 鲁迅共翻译十四个国家一百多位作 家的作品,包括俄、日、英、法、德、 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芬兰、捷克 等多个国家不同作家的长篇小说、短 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 论著作,总字数达三百万以上。


(1)鲁迅对翻译的结论性观点是“凡 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 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这 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 • (2)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 “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 说法(梁实秋),提出了“宁信而不顺” 这一原则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 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恺彻未到此 时,此间有何景物。……
• 严复(清)等,一直到现代的鲁迅、瞿秋白以 及当代傅雷、钱钟书、许渊冲等等,但译 论主流上基本上按“案本——求信——神 似——化境”这一线索展开,特别是上世 纪“五四”以后到七、八十年代,基本都 是围绕“直译”与“意译”这一问题展开 的讨论,形成了以鲁迅、矛盾为代表的直 译派和周煦良、王佐良、许渊冲等人为代 表的意译派以及“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 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的观点(王佐良)。
• 4) 钱钟书的“化境”说 • 所谓“化境”(Sublimation),是指 原作在译文中就象“投胎转世”,躯 体换了一个,但精魄依然故我。换句 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 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 读起来象翻译出的东西的:“文学翻 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 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 能不因语
• 浅的作用来说,似乎只限于实用的审 美的两者之间的范围).To the body and mind which have been cramped(紧夹) by noxious(有害的) work or company, nature is medicinal and restores their tone(人假如朝夕营营,为俗务所累, 或者惯与俗人交游,觉得身心受到束 缚,一旦回到自然去,自然就可以发 挥它医疗的妙用,恢复身心的真如).
• 3) 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 • 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 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 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 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 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 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但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是胆 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 太多。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读熟读原文, 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都抓握住了,才能 放大胆子。” 因此,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上,他根据自己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多 次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 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硬搬,提出了 中西语言上的10大不同点:

从上述各家观点我们对中国传统译 论有了一个大致粗浅的了解,不妨用 来审视一下下面一段名家译的散文:


The simple perception of natural form is delight(自然万物的形体,以无 我的直觉观之,都是可喜的). The influence of the forms and actions in nature is so needful to man, that, in its lowest functions, it seems to lie on the confines(局限)of commodity and beauty(自然界的种种形体与种种活动 的影响,对人生都是必需的,就其粗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严复的“信、 达、雅”作出过各种新的解释。林语 堂认为,这“三字诀”就是指“对原 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 例如译文译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 译文求其必信必达之外,“不可不注 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信达雅’ 三字的含义,尤其是‘雅’字的含义, 根据这样解释,已不完全是严复的本 义,而取其变义了。
“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 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 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 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 典著作。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 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 等于一味苦药。所以,他用知识
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 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所谓‘雅’ 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果 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 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 (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 《翻译通讯》1983/10 )。例如: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满,对西方 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使他始终坚守着直译方 式,坚持直译甚至硬译来打破传统的封建 文化,输入异样的句法来创建新文化。通 过翻译,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少的先进 文化因素输入进来,借助它们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痼疾进行批判和改造,用文艺来对 国民进行思想启蒙,唤醒麻木的国民性, 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也正是他当年弃“医” 从“文”的初衷和动机。
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 持原作的风貌。

(3)他认为,翻译一要“移情”、 “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 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 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 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 既要通顺,又要忠实的。只是在二者不可 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理由是: “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 想一想也须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 令人迷雾,怎么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 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鲁迅 · 几 条“顺”的翻译)”(佘协斌:略论鲁迅 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翻译通讯,1983/4)。
• • •

4. 1. 2 我国传统译论概要 1) 严复的“信、达、雅”: 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 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 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 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 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 前字法、句法”(严复)。


• 严复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 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 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 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 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 “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 “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 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 外,求其尔雅”。所谓“行远”,就是提 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 “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 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这一点,王 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
• and hustle(奔忙) of the world(日出之前, 万籁俱寂,静谧之趣笼罩四野,远离 尘嚣的空灵之感油然而生). The dawn creeps in stealthily; The solid walls of the black forest soften to gray, and the vast stretches of the river open up and reveal themselves (曙色悄分,郁郁森森 的树木绰约朦胧,泱泱涣涣的
严复: “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傅雷: “神似” 说(the notion of “Spirit Alikeness”) 钱钟书: “化境”说(the notion of Sublimation). [参见表格(略)]
• The tradesman, the attorney comes out of the din(喧嚣) and craft(算计) of the street and sees the sky and the woods, and is a man again(商人和律师走出纷 扰的市街,搁下处世的机心,抬头看 见天空树木,就会觉他的人性又恢复 了). (《名家散文选读》[1],夏济安译, 台湾今日世界社出版)
• 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 入于‘化境’”。因此,他赞同西方 所谓“翻译者即反叛 者”(“Trandutttore traditore”—— “Translator, trator”)的说法,认为好的 译文应该在艺术上胜过原文:“译者 运用‘归宿语言’超过作者运用‘出 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 于原作,都有可能性”。

•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 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 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 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 角度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 方法的不同”等。

因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 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 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 则求其勿过于不及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 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 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 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 了”,主张翻译必须保存原作的特征,做 到“神形兼备”、传神达意。
事实上,后来一直说信达雅,已很少 在拘泥于严复的本义,尤其对‘雅’ 字,似乎人人能解,但是解各不同, 如释为雅训,典雅,文雅,优雅,优 美,文采,风格,讲究文笔,注重修 辞,强调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罗 新璋:我国自成体系得翻译理论, 《翻译通讯》1983/8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 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 要有精神和美感“文采”,但现在通 常把它阐释为“保存原作的风格”。 • 还有人认为,严复的“三字诀”换 言之就是“内容忠实、语言通顺、风 格得体”。


例3.One can never see too many summer sunrises on the Mississippi. They are enchanting (密西西比河上夏 天的日出真是百看不厌,令人神往). First, there is the eloquence of silence, for a sleep hush(静谧) broods(笼罩) everywhere. Next, there is the haunting sense(逃不掉的感觉)of loneliness, isolation, remoteness from the worry
所以,鲁迅所讲的“宁信”,是强 调要忠实于原文,“这所谓‘不顺’, 绝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盖 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 意思”(鲁迅,二心集· 关于翻译的通 信)。二是指要从外国语言的词汇和 语法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成分(徐新 民,鲁迅与科普翻译,《翻译通讯》 1983/9)。
“不必否认,这些充满‘洋气’的外来 语,中国读者起初看起来确有些不顺眼, 念起来不顺口,但见得多用得多了,‘其 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 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翻译的通信)。„„诸如‘我想 今晚去拜访您,要是您不觉得有什么不便 的话’这类外来句法,今天不是已经说得 顺、听得懂,而且完全‘融入’到汉语中 去了吗?”(佘协斌,1983/4)。
第四章 几点翻译理论 常识(1)
4.1 我国传统译论概要 • 4.1.1 我国翻译史一瞥 • 我国传统译学产生于六朝至宋代的佛经 翻译,发展于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 译,成就于五四运动,并一直延续至今, 历经2000余年,来自百度文库译成果丰厚,名家辈出, 有古代佛经(Buddhist Scripture)翻译的 安清(东汉)、支娄迦谶(东汉)、鸠摩罗什(符 秦)、玄奘(唐)等翻译大师,还有近代文学、 社科翻译的徐光启(明)、林纾(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