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第一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一位同学手拿话筒站到台前)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哪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有《滁州西涧》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生: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

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

师:你能介绍一下琅琊山吗?(播放琅琊山视频资料)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

(播放醉翁亭图像)生: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

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

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

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

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

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

放声读。

生放声读。

师:我请最后一位女生。

在这个设问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生:我读到了太守的闲情逸致。

师:还有呢?师放声读最后两句。

生:非常的自豪,自得。

师:好的,你读一读,读出这种自豪自得。

生读。

师:很棒。

同学们,结合上文,他自得什么呀?生:唯独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所以自得。

师:“醒能述以文”是什么意思啊?生:就是醉后醒来就能用文章来记述乐事。

师:非常好。

的确欧阳修有文章太守的美称,这个天下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很多,能够当好官的人也很不少。

但是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的却为数不多,所以他自得。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是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其中的“醒”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生:还有一个含义。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一、教学目标1.理解《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一篇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价值;2.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能够通过个人的思考与分析,撰写一篇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A. 课前预习1.课前自行阅读《醉翁亭记》全文,做好笔记,准备就绪。

B. 课堂教学1.上课前五分钟,老师播放一段与《醉翁亭记》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2.老师对小说的整体结构和主旨思想进行介绍,并通过主题展开课程讲解;3.老师带领学生逐章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并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价值;4.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讨论、分析、总结小说章节,记录笔记;5.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开始撰写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6.学生交换文章并进行互相修改、完善;7.老师会在最后的时间里,根据情况来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C. 课后作业1.在课下继续完善自己的文章,以符合老师要求;2.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3.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

四、教学实录片段正在上课,老师播放了相关视频后,醉翁亭记的课程开始了。

老师说:醉翁亭记是唐代作家欧阳修所创作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欧阳修的眼睛来描绘奇妙的历史和生活。

欧阳修以自己为中心,借助诗词赋,把自己身处的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细节十分丰富。

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其主旨思想是:人生短暂,须尽欢。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您说这篇小说主旨思想是‘人生短暂,须尽欢’,您觉得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老师回答:“我们看到小说中,欧阳修在游山玩水、吟咏诗词的过程中,总是感叹人生短暂,应该好好珍惜。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角色也都在自己的境遇中,抱持了类似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种珍惜人生、体味人生的态度,才是小说主旨思想的真正内涵。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我从 “

” 句 话 , 到 这 看
的 画 面
有 自 问 自答 的 韵 味 吧 !好 , 同 学 们 也 来 体 验 一 下 , 欧 阳修 一 起 和
( 读。) 生

师 : 读 出 了音 乐 美 。 你 ( 再 动 情 示 范最 后 一 句 “ 师 而
师 : 同 学 们 找 文 中 的 关 键 句 自 问 自 答 、 得 其 乐 。 请 自 子 , 照这个 句式表 达 。 按 生 2: 从 “ 霜 高 洁 ” 句 , 我 风 一 看 到 了秋 天 的 风 景 , 一 片 洁 白啊 ! 霜
个 和 尚 , 智 仙 的 。 名 之 者 谁 7” 叫 “
树 幽 名 ? 名 的 一 个 文 学 家 。 自号 醉 翁 , 年 看 去 , 林 茂 盛 , 深 秀 丽 的地 方 , “ ” 晚
又 号 六 一 居 ± 。 和 范 仲 淹 一 起 曾 就 是 琅 琊 山 啊 。 他
啊 !
“ 滁 皆 山 也 ” — 环 绕 滁 州 翁 亭 呢 ? 环 —
( 生上 台 画 亭 子 。 ) 一 师 : 些 词 语 对 于 画好 亭 子 至 哪 关 重要? 请你们 找 出来 。
( 显 第 二 自然 段 。 ) 屏
师 : 二 段 又 有 怎样 的 风 景 和 第
了 欧 阳 修 的 语 言 , 语 文 就 应 该 这 学
这两段 , 出美景 。 读
生 1环 滁 — — 皆 山 也 。 之 蔚 时 的 处 境 和 心 情 , 谈 你 对 这 句 话 : 望 谈 师 : 的语 调和 语气 把握 得很 你
琅 样 。 带 着 对 内容 的理 解 , 们 齐 读 然 而 深 秀 者 , 琊 也 。 我 ( 齐读 一 、 段 。 ) 生 二 三 、 读 代 析 , 读 课 文 以 品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中的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生命感,十分柔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课例描述】《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山”“翼”“杂”“乐”等字的意思,扩大文言词汇量。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前来与老师约会的吗?生:是!……【课例分析】语文学科新课改的两个重要理念为:一是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

二是加强言语实践,即为学生提供成熟的言语实践情境,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完成言语实践训练,能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方面技能,完成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有机整合。

上述这节课,教师努力在实践着语文新课标的上述两个理念。

一、以探究“太守之乐”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作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实现文言文教学任务: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看课例可知,教师紧紧围绕探究“太守之乐”,引导着学生走进文本。

这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知道。

用“那么,太守乐些什呢?”导入学习“山水之乐”部分。

用“怎样的`山水令太守感到快乐?”导入学习“宴酣之乐”部分。

用“还有什么也令他快乐呢?”“还有什么快乐呢?从哪里看出来?”导入学习太守“乐游人之乐”部分。

层层深入,带领学生围绕主问题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思想内容。

二、适时有效的拓展,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情境,有助于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助于学生感悟作者被贬谪后“不以己悲”的胸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拓展一: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引用《滁州志》中的一段记录,记述《醉翁亭记》写成后刻成碑文,人们纷纷前来观摩,并带走拓片的事儿,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第1篇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导入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

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

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教学要点】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1、生字:滁(ch__250;)壑(h__232;)酿(ni__224;ng)潺(ch__225;n)琅琊(l__225;ngy__225;)辄(zh__233;)霏(fēi)暝(m__237;ng)晦(hu__236;)伛偻(yǔl ǚ)洌(li__232;)肴(y__225;o)蔌(s__249;)酣(hān)觥筹(gōngch__243;u)弈(y__236;)翳(y__236;)2、重点词: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名之者谁:为……命名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⑸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⑹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⑺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第6篇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⑴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一、设计说明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美好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对人物活动的叙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与民同乐的快乐情绪,并通过“乐”排解了政治挫折和仕途失意的苦闷。

教学时,宜从文章的意境、结构、语言入手,通过圈点批注法、诵读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名句。

2.通过诵读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 领会山水游记借景抒情,将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

4. 体会文中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出色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教学切入点从文章结构、语言、意境入手。

六、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反复诵读法、情境法、表演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七、教学准备教师:课文录音;将文中的研讨问题、练习题及与文中描写四季景致一致的风光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及作品创作背景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利用工具书,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体悟情感师:我们常会引用这样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生答。

)师:下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师:谁还能补充?生: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诗、词、文都很好,而散文成就最高。

他继承了韩愈的“古文运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师:还有吗?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能说说其他几位吗?生:有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还有……生:还有“三苏”。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

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生答。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教学课题:《醉翁亭记》授课班级:初中语文九年级授课时间:第二节课授课老师:XX教学内容:《醉翁亭记》课文阅读和分析【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代的诗歌,并且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今天我要带给大家的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它被誉为中国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就是李清照的《醉翁亭记》。

大家先想想,你们对散文了解多少呢?(学生思考、回答)二、阅读课文老师:好,既然大家了解了一些散文的基本知识,那么我们现在就进入到今天的主题——《醉翁亭记》的阅读和分析环节。

请把书翻到第47页开始阅读。

(全班同学开始阅读)(15分钟后)老师:同学们,你们读完了吗?这篇文章内容是什么?读完后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概括。

其中一个同学:这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沈括一路上的所见所想,像画一般的叙述了自然的美景,以及作者对时间的思考。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进行文章的分析。

三、互动讲解老师:作为代表作品之一,《醉翁亭记》有什么精彩之处?请大家一起讲解。

(学生举手)一个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写景。

老师:为什么呢?这个学生:因为在文中,作者像画家一样地把自然景色描述得真实而美丽,让我们感觉就像是亲身见到了同样的美丽景色。

老师:非常好,刚才同学对“写景”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大家有什么其他的见解或者问题吗?一个学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比较奇特,好像是在讲故事却又不是在讲故事。

老师:很好的发现。

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所以作者比较自由地运用叙事、描写、议论等手法,全篇文章交错着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悟,就像是一部自然风光和人的思想交流的交响乐。

四、巩固作业老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阅读和讲解,相信大家都对《醉翁亭记》有了一些理解和感悟。

现在,我给大家留下一道思考题,希望大家在课下思考并交作业,问题是:从《醉翁亭记》中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加以说明。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2)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2)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2)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再回味这段文字,醉翁这个称谓会有怎样真实的用意呢?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敞开的,自由的交流。

生:我觉得是他喝酒的地方环境好,景色很优美,陶醉在景色中。

师: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是吧?很好,其他同学有表述吗?他为什么叫自己为“醉翁”呢?生:醉翁他应该是很悠闲的,他自号“醉翁”表现自己非常悠闲的情感。

生:因为醉翁是喝了酒就睡,睡醒了就去看风景,“朝而往,暮而归”,早上有风景看风景,没风景就回家,生活的非常自由师:这种自由、陶醉、惬意,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的?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生读竖版的第二段写景的文字(删去者、也、而的文字。

)师:大家发现,这段文字,在你听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师:大家将这段文字和原文比较一下,什么是相同的?生: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同。

生:文字的意思一样,但是少了原文中的“者、也、而”。

师:景是一样,内容也是一样,但是“者、也、而”三个字却没了,同学再对照原文时,随着“者、也、而”的消失,他还一并带走了什么呢?好,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语段。

师:原文朗读时有什么感受?生:将这三个字加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你把它读一下,带着舒缓的语气读一下。

生读。

师:你在朗读舒缓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一种情绪也在舒缓的朗读当中流淌出来了呢?生: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师: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读出了语速,还读出了流淌在其中的情感。

我们一起带着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段文字。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表面是在写景,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在写自由之情,那么醉翁在平常的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时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生:当时作者被贬官州。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助读材料。

师:非常好,结合助读材料,来加深我们的理解,贬官境遇的醉翁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从这份自由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生:他很享受这种虽然被贬做小官,但很享受这种在山林中的快乐。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3篇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3篇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3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1一、课堂导入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

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师:这是一篇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生: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师: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

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

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

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3篇王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实录《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实录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兄弟两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

”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簸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

等到他们把簸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老师要送给同学们的一句话:把封闭的心门敞开,阳光就能驱散阴暗,光明就能消化忧郁。

现在我们开始上新课——《醉翁亭记》,大家想听老师朗读课文还是背诵课文呢?生(齐):背诵!师(微笑):那老师开始背诵了,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看老师有没有背错的地方好吗?(背诵略)(掌声)师:同学们发现老师背错的地方了吗?生:老师,您漏掉了“觥筹交错”这个词。

师:发现的好,可能老师喝酒的时候没有“觥筹交错”,所以漏掉了,大家要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

今天老师上课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朗读与背诵,能解意与领情,能比较与运用。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怎样。

(生读课文略)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文中有两个虚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知道吗?生:“也”和“而”。

师:是的,“也”字出现了21次,“而”字出现了25次,“也”字是一个语气词,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在课文中大致可以读出三种语气,用于描述景物时应读出陈述的语气,用于介绍人名时应读出肯定的语气,用于直抒胸臆时应读出感叹语气,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分类试着揣摩一下。

生:“环滁皆山也”应读出陈述语气。

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又从线 索、呼应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新 发现吗?(生无语。)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段,看 看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生自由读第1段。)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
亭。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引出醉
翁亭? 生:这样可以使文章曲折生
动,引人入胜。 师:除此之外,为使文章层次
清晰,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生 纷纷举手。)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 结住。
师:老师也发现了。全文用了 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 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但绝无单调 之感。奥妙何在呢?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2。)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我 们齐读一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 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一 句。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 智仙,名之者太守”会有什么不 同?(生细读品味。) 生:没有了“也”字,读起来感 觉有点不自然。 生:也表现不出原句作者的那 种得意的心情。 师:看来“也”字还有表情达 意的作用。 生:老师,还有25个“而”字!

师:美吗? 生:真美!(生显出陶醉的神 情。)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简 直是一幅山水画。 生:我看到了早晚之景。 师: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太阳出来,蓊郁的树林本 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 一照,雾气消散,又显出清新翠绿 的颜色。而到了傍晚乌云聚拢,山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百姓 的和乐而“醉”。
(该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还 自备了“道具”。)
三、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师:最后让我们一同背诵课 文,再次感悟本文的诗情画意。 (生背诵课文。师请几位同学当堂 背诵,并鼓励。)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通用10篇)《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1 学习《醉翁亭记》,有三处讨论很出彩。

一.醉翁眼中之人。

对文本第三自然段的讨论很深入灵动。

很难忘记陈西蕾一语中的:这些快乐出游的人都是老百姓哟!二.对于三十九岁的欧阳修为什么自命为“翁”的讨论。

极有意思。

见下文。

参与讨论的同学有:周峰立、吴语寒、冉雪立、黎建志、杨珮璇、王垚……三.总结阶段关于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刘禹锡、李白、杜甫、龚自珍的比较阅读。

在谈到欧阳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时,顺便就把30课《诗五首》中的四首诗都拿出来做了一个总体的比较。

确实,陶渊明、李白、杜甫、龚自珍和欧阳修,可比之处太多了啊!课堂最后十分钟,容量很大,效益可观。

总之,《醉翁亭记》的教学,总体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但细节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片段。

师: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其实只有39岁,他为什么居然自称“翁”,还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呢?先在课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师:哦,在他们喝酒的客人朋友中,他的年龄最大。

这是表层原因。

请继续思考。

生:“翁”给人感觉是很受人尊重的。

师:一般的老头子文言文中叫啥?生:叟。

师:哈哈,就是,《愚公移山》中,那个被批判被讽刺的老头子就叫“智叟”。

生:欧阳修自称为翁,表达出一种自得的心境,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欧阳修是滁州的长官,他在心理上有一种优势。

师:有道理。

你看王老师,还不算老。

但在学校校龄算长的,资历算深的,所以,很多年轻老师就叫我“老王”,我一点儿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呢。

(众笑)师:中国是有老人崇拜的心理的。

你看中国神话中很多重要的神仙都是老人,比如玉皇大帝,龙王等等。

《愚公移山》中开篇就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你看,把愚公写得这么老,一方面是主题的需要,一方面呢,中国人就是非常尊重老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醉翁亭记》,有三处讨论很出彩。

一.醉翁眼中之人。

对文本第三自然段的讨论很深入灵动。

很难忘记陈西蕾一语中的:这些快乐出游的人都是老百姓哟!
二.对于三十九岁的欧阳修为什么自命为“翁”的讨论。

极有意思。

见下文。

参与讨论的同学有:周峰立、吴语寒、冉雪立、黎建志、杨佩璇、王垚……
三.总结阶段关于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刘禹锡、李白、杜甫、龚自珍的比较阅读。

在谈到欧阳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时,顺便就把30课《诗五首》中的四首诗都拿出来做了一个总体的比较。

确实,陶渊明、李白、杜甫、龚自珍和欧阳修,可比之处太多了啊!课堂最后十分钟,容量很大,效益可观。

总之,《醉翁亭记》的教学,总体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但细节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片段。

【课堂实录片段】
师: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其实只有39岁,他为什么居然自称“翁”,还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呢?先在课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

师:哦,在他们喝酒的客人朋友中,他的年龄最大。

这是表层原因。

请继续思考。

生:“翁”给人感觉是很受人尊重的。

师:一般的老头子文言文中叫啥?
生:叟。

师:哈哈,就是,《愚公移山》中,那个被批判被讽刺的老头子就叫“智叟”。

生:欧阳修自称为翁,表达出一种自得的心境,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欧阳修是滁州的长官,他在心理上有一种优势。

师:有道理。

你看王老师,还不算老。

但在学校校龄算长的,资历算深的,所以,很多年轻老师就叫我“老王”,我一点儿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呢。

(众笑)
师:中国是有老人崇拜的心理的。

你看中国神话中很多重要的神仙都是老人,比如玉皇大帝,龙王等等。

《愚公移山》中开篇就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你看,把愚公写得这么老,一方面是主题的需要,一方面呢,中国人就是非常尊重老人的。

人的年龄越大,好像智慧就越多。

比如孔子在《论语》中怎么描写人的一生的变化的——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年龄不仅是身
份的象征,也是学识、风度的'象征。

生:老人已经经历了生命的各个阶段,对世事理解很深,能够做到与世无争了,无功利之心了。

所以,欧阳修自称为“翁”,想表达自己的追求是没有功利的。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是一份纯粹的爱国爱民之心,并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这对于洞穿世事的老人,更真实吧。

这王老师很能理解。

一般来说,越年轻就越注重名利。

比如说王老师,十年前要是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会很激动。

但是现在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还是很幸福,但不会太激动了。

(众笑)
生: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阳修纵情山水,早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在沧桑的大自然中,他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把自己看作了经过长期的岁月的打磨而富有智慧的人。

师:这个感悟很独到。

人在自然中,受到大自然的宏伟、高深、神秘的熏陶,于是觉得自己和自然一样悠久一样丰富。

生:我想欧阳修肯定有点儿少年老成。

师:少年老成!应该有道理。

但凡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人都少年老成的。

生:在中国古代,战乱繁多,人的生命本来就短暂得多。

很多人五十来岁就死去了。

欧阳修39了,在当时看来,他确实也走到人生的秋天了。

师:有道理。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

不像现在,男人四十岁,
还是半成品,五十岁以前,都还是青年呢。

(众笑)好像欧阳修活到69岁,在当时看来,也算长寿了。

活到40岁了,确实已经到人生的后半段了。

生:我觉得主要还是老人受的约束相对较少,所以更能放浪形骸,更能够随心所欲。

于是欧阳修就把自己想像成为一个老人了。

师:从这个“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受人尊重的欧阳修,一个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欧阳修,一个充满智慧和悟性的欧阳修,一个爱国爱民无功利心的欧阳修,一个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
【自评:这个教学片段有意思,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他们居然能够从很多角度去参悟欧阳修自命为“翁”的原因,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二班的孩子,真是很有思想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