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导学案

合集下载

【精编范文】后赤壁赋学案-范文word版 (11页)

【精编范文】后赤壁赋学案-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后赤壁赋学案篇一:后赤壁赋学案《后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苏轼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一、导入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后赤壁赋》教学设计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1、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画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2.写作背景介绍: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导学提纲】一、自主学习:给加重的字注音临皋()黄泥之坂()履巉()岩栖鹘()冯()夷划()然悄()然玄裳()缟()衣戛()然翩跹()揖()予二、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a、以待子不时之须b、予亦惊悟2.重点字词二客从予黄泥之坂霜露既降顾而乐之已而叹曰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归而谋诸妇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玄裳缟衣戛然长鸣须臾客去羽衣翩跹畴昔之夜道士顾笑3、古今异义a、是岁十月之望b、曾日月之几何c、攀栖鹘之危巢d、放乎中流4、词类活用a、顾而乐之b、掠予舟而西也c、横江东来d、步自雪堂e、予乃摄衣而上5、特殊句式a、盖二客不能从焉。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后赤壁赋》导学案[目标展示]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

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

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doc

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doc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提示】: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关于作者苏轼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

宋哲宗时任,曾出知、,官至。

后又贬谪、。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和。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

3、温故: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答: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3)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1)(句式:句)译:(2)翻译:(3)翻译:▲诵读后思考: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答: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答:第1 页共6 页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答:【2】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含答案)

第14课后赤壁赋学案(含答案)第14课后赤壁赋1吟诗赴宴苏轼二岁的时候,到京师去参加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2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3家庭聚会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踱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她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

二、学习本文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三、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一、第一课时,把握全文大意,学习和积累文言知识。

二、第二课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思想情感。

三、道士化鹤这个故事的寓意。

【学习内容与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临皋.()黄泥之坂.() 松江之鲈.()巉.()岩蒙茸.()虬.()龙栖鹘.()冯.()夷悄.()然缟.()衣戛.()然长鸣揖.()予羽衣翩跹..()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岁十月之望.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行歌..相答今者薄.暮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以待子不时..之须曾.日月之几何予乃.摄衣而上披.蒙茸攀栖鹘之危.巢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听.其所止而休焉适.有孤鹤开户.视之畴昔..之夜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的用法并解释:步.自雪堂顾而乐.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羽衣..翩跹【课堂探究案】鉴赏探究:1、文章题为《后赤壁赋》,为什么作者却从夜游黄泥坂写起夜游黄泥坂与夜游赤壁有何联系2、在第一、二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3、那么乐从何来呢4、第三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个字概括。

5、这种情感又从何而来呢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6、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最后和第四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分组讨论前赋的结尾,情感在说理中复归于乐,而后赋的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联系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这两件事进行思考和探讨。

【课后复习案】1、整理重要词语。

2、翻译重点句子(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后赤壁赋》学案

《后赤壁赋》学案

《后赤壁赋》学案一、基础知识积累:第一段:积累词语黄泥坂:顾而乐之:已而叹曰:如此良夜何:薄暮:顾安所得酒乎:谋诸妇:断岸千尺:不时之须:“曾几何时小结学过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俄而须臾顷刻刹那弹指未几已而少顷逝者如斯白驹过隙昙花一现旦日第二段:积累词语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披荆斩棘)踞虎豹:攀栖鹘之危巢(危如累卵正襟危坐)二客不能丛焉:悄然:反而登舟:听其所止:第三段:积累词语适有孤鸿:玄裳:缟衣:掠予舟而西:羽衣翩跹:畴昔:予亦惊寤:翻译下面的句子:(1).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二、思考探究:1、找出本文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思考作者借此景抒发了什么感慨?2、从这篇文章中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处世态度?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启示?三、知识拓展与课堂检测:1、指出下面顾字的用法:1)顾而乐之2)顾安所得酒乎?3)道士顾笑4)时夜将半,四顾寂寥.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7)大行不顾细谨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B.履巉岩,披蒙茸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D.掠予舟而西也3、下列红色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B.归而谋诸妇乃赏成,献诸抚军C.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4、下列对文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最后以鹤化道士的幻境收束全文,呈现作者文思奔涌、奇想联翩的才情,文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作者泛舟江中,目睹山崖的险情,而后引发了对时间的感叹,接着抒写因境而成的悲情,把叙述、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C.本文与《前赤壁赋》是姐妹篇,抒情写意有相同之处,但本文在表现作者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更为深沉而含蓄。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会其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后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后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三、教学难点1. 《后赤壁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领略其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后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后赤壁赋》,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概述《后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后赤壁赋》,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后赤壁赋》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

(2)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辞赋的形式、语言、情感等。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后赤壁赋》情感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后赤壁赋》,体会其文学价值。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提示】: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关于作者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和。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

3、温故: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答: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1】是岁..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举网得鱼,“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薄暮..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3)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之须.()。

久矣,以.()待子不时..▲(1)(句式:句)译:(2)翻译:(3)翻译:▲诵读后思考: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答: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答: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答:【2】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1)江流有声,断岸..( )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2)而.( )江山不可复识矣。

《后赤壁赋》导学案__教师版

《后赤壁赋》导学案__教师版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一、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5篇模版)第一篇: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后赤壁赋》教案汇总1一、导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文章串讲文章不长,总共三个小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每一小节分别讲了什么。

(正音、评价)我们说过,古文的学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大意。

请一位同学把第一小节串讲一下。

和我们平时的要求一样,读一句,译一句。

注意关键字:望(既望、晦、朔)坂薄诸(“是岁——不时之须”)分析:对话的文字非常口语化,生活化,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而后呢?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板书:起雅兴而游乐)读这部分时我们的语调应该是欢快的。

(齐读这一部分)(“江流——不可复识”)分析: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

为何如此?水落石出。

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

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

后赤壁赋教案(小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2. 掌握《后赤壁赋》中的词语和句子;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赤壁赋》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和主题;2. 掌握《后赤壁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准备1. 课本《后赤壁赋》;2. PPT演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后赤壁赋》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后赤壁赋》(25分钟)(1)学生阅读《后赤壁赋》。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词语,解释其意义。

(3)教师重点讲解《后赤壁赋》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赋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后赤壁赋》。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探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片段,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该片段的主题,情感表达和描绘的场景。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分享各自的探讨结果。

4. 情感认知(10分钟)(1)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听音乐等多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对《后赤壁赋》中情感的思考。

例如,播放音乐《赤壁怀古》,展示相应图片等。

(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后赤壁赋》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相关名篇名著,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五、巩固与评估1. 小组合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后赤壁赋》的理解,绘制或写作一个相关场景的图画或描述,以展示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后赤壁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对名篇名著的兴趣。

通过观看图片、听音乐等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小组合作和展示环节也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估,可以发现学生对《后赤壁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导学案赤壁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学案赤壁赋篇1一、检查学生朗读二、研习课文1、学习第一段:⑴指读第一段。

⑵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同学描述。

⑶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⑷指导背诵要领: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⑸学生试背,齐背。

⑹指名上黑板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2、学习第二段:⑴指读第二段。

⑵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⑶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⑷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记诵思路:乐──歌──箫声。

⑹齐背。

3、研习第三段:⑴指名朗读。

⑵提问:客人因何而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14、《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1、关于作者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

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是岁..(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1、关于作者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

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是岁..(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可是)安所得...(从哪里得到)酒乎”归而谋诸妇。

(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诵读后思考: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2)因何而乐——因景美。

因何而更乐——①有客②有肴(举网得鱼)③有酒(藏酒待不时之需)【2】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1)江流有声,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2)而.(表转折,可是)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于是)摄衣.....(提起衣襟)而上,履巉岩(登上险峻的山崖),披蒙茸,踞虎豹...(坐在像虎豹一样的石头上),登虬龙,攀栖鹘之危.(高)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3)划然长啸,草木震动,(4)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忧伤的样子)而.(表修饰)悲,肃然而恐,凛乎..(恐惧于)其.(那里,苏轼登高的地方)不可留也。

反.(同“返”)而.(表顺承)登舟,放乎.(相当于“于”,到)中流..(江中心),听.(听凭)其所止.(停留)而休.(休息)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⑴(句式:状语后置句)译: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玩。

(2)(句式:定语后置句)译:才相隔多少日子(3)(句式:省略句)译:两位客人都不能跟上(我)了(4)(句式:被动句)译:草木被震动▲诵读后思考: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冬夜美景)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明确: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感叹明确: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前赤壁(秋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特点:宁静清幽)后赤壁(冬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特点:险峻、冷清、深幽)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国事堪忧)C个人心境:作者平生第一次大起大落【3】时.(当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冷静空虚)。

适.(刚好,恰好)有孤鹤,横江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来。

翅如车轮,玄.(黑色)裳.(古代的裙子)缟.(白绢)衣,戛然..(形容声音响亮悠长)长鸣,掠予舟而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行)也。

须臾..(形容轻快地起舞),..(片刻,一会儿)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⑴:“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以前)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2)道士顾.(只是)笑,予亦惊寤..(惊醒)。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⑴(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向我拱手作揖说⑵翻译: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诵读后思考:第3段主要写什么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合作探究1、.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并填空:(每空1分,共5分)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

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

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此处简介作者生平,在理解了作者悲情的基础上散读第三节。

总结作者“景中有情”的写作手法。

3、比较前后赤壁赋,我们会发现《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是以乐始以乐终,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的明确:(首先明确“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鹤乃道士所化。

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

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

(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4、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明确: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5、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

(乐—悲—乐)《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

(乐—悲—空)四、检测反馈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参考答案:B (冯——píng, 戛——jiá)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看)而乐之C.履.(踏,攀)巉岩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参考答案:D (应解为“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顾而乐之,行歌..(多少)..(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参考答案: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C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参考答案: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参考答案: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