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联网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

物联网的起源:

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器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实验室首先提出。其提出的物联网概念以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作为支撑。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简称 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物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物联网的现状: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早在十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物联网这个全新的产业中,我国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四个发起国和主导国之一,其影响力举足轻重。

物联网的定义:

凡是有传感器和传感技术而感知物体的特性,并按照固定的协议,实现任何时候物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管理的网络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融合的必然结果,是信息技术和传感、控制技术融合的产物。物联网可视为互联网的扩展,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扩展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

物联网的基本构架:

物联网的基本构架由三层组成,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物体的传感器如射频识别装置(EFID)、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仪等及其他的控制、执行设备联网组成。网络层包括接入网和通信网,包含了TCP/IP 协议、互联网应用协议等各种通信协议和互联网协议栈。应用层是基于Web浏览器的应用,如智能电网、城市管理、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等具体某一领域的引用方案。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感知层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电子设备产生射频信号或空间电感耦合或电磁反向散射耦合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单个或多个对象

信息数据,并且可以通过读写设备跟新对象信息数。完整的射频识别系统宝库RFID标签,RFID读写器和RFID数据管理系统。非接触式IC卡自动收费系统就属于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通过部署在敏感区域的传感器实现信息感知、数据处理并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传输方式实现信息交互和传递,每个传感器网络节点可根据程序算法进行独立响应流程或将数据传输至综合数据分析系统实现智能决策和控制,并完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互联网络,具有低功耗、自组织、低速率、短距离等特点。

2、网络层技术

接受网关接受下属节点上传信息,实现信息汇集和组网控制并具有向下属街道转发信息的功能。由于下属节点所具有的组网和通信协议的差异性,接入网关还应该具有协议转换功能。IPv6技术地址长度为128bit,地址空间增大,解决了IPv4地址不足的难题,理论上可以满足物联网的需求。同时,该技术增强了对组播、对流以及自动配置的支持。与互联网中域名解析服务类似,对象名解析服务可以实现将一个物体定位在物联网某一具体地点的功能。

3、应用层技术

情景感知技术赋予物联网中的物体检测和感知它所处环境或状态变化的能力,帮助只能系统更好地跟踪环境和状态变化,提供优质的服务。

云计算式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泛在网络是基于个人或社会需求,通过信息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进行信息感知获取、数据传输存储、智能决策功能,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泛在网络不仅包括物与物之间的交流、还包括物与人、人与人之间通信,是全方位沟通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桥梁。

物联网要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就需要让物体具有“智能”,能够将自身的信息识别采集并传递给其他物体或者上传数据中心。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实现了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无缝融合,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传感器。由于物体具有数量大,所处位置复杂等特点,采用有线通讯方式是不经济,不现实的,因此,通过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来交换信息成为必然。物联网除了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交流,还包括了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泛在网络是物联网技术的更高级形式,他高度融合了信息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可实现复杂网络类型、多行业特征、异构信息技术的深层次组织融合和系统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