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1. 引言外国教育史是指研究各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教育史阶段及其特点。
2. 古代教育时期古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起始阶段,各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以体育、音乐和哲学为重点,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古罗马的教育则侧重于军事训练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教育也各有千秋,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教育时期中世纪教育时期是欧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欧洲的教育由教堂主导,宗教教育成为主流。
修道院学校和大学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士人的中心,教堂把握着教育权力。
此时的教育注重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学习,而且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能够接受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世纪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衷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罗马的重建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工业革命是近代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个时期的教育变得普及而实用,普通工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受教育。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注重对劳动人民的培养,鼓励实践和创新,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现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最后阶段,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精彩摘录
教育史应既包括学校教育史,也**家庭教育史和社会教育史;既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又探 讨教育思想和理论产生与演变的历史。
第一,社会大背景应成为外国教育史分析的中心。 第二,历史的态度是学习外国教育史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希腊教育是西方教育的开端,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一是激发未来教师的职业热情;二是以史为鉴,运用教育史的实际经验,提高未来教 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影响其教育观,拓展其思路。 教育是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unconscious imitation)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思辨唯心主义及宗教哲学教育思潮。 古代罗马教育是古代希腊教育的延续。 第三,运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将有助于克服狭隘性,能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社会教育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教育 等问题的共性和个性,还可以进行教育思想的比较,以发现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本质。
第一节夸美纽斯 第二节洛克 第三节卢梭
第一节裴斯泰洛齐 第二节赫尔巴特 第三节福禄培尔 第四节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十三章现代西方 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欧美教育 革新运动
第十四章现代各国 教育(上)
第十五章现代各国教 育(下)
第十六章苏联教育思 想
第十七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上)
第十八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下)
各大家派的各个重大理论点没有一一标明,后续总结几乎的知识点几乎是可有可无。
书中独立章节提到的世界著名教育家的著作思想归纳及补充。 《世界图解》(The World Sensible Thing Pictured,1654)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是夸美纽斯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2)教育要适应 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
教育学读书笔记大全篇一:《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读书笔记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
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
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
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 ,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 ,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 ,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 多方面性的概念 , 兴趣的概念 , 多方面兴趣的对象 , 教学 , 教学的过程 , 教学的效果。
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根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方案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拟有价值的部份。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最高目的 , 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局部,即希望到达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希望到达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
为到达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开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
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到达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竭力鼓吹的性恶论 ,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
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朱天龙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读书笔记目录
基础篇(30部)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2、《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0、《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1、《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2、《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4、《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5、《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6、《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7、《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8、《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9、《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1、《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22、《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2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4、《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5、《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6、《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27、《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28、《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9、《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0、《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拓展篇(50部)31、《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2、《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3、《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4、《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5、《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陈学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7、《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8、《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沈灌群、毛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9、《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0、《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1、《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42、《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43、《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44、《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45、《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46、《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 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47、《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8、《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49、《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0、《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51、《西方的智慧》, (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52、《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3、《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4、《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55、《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6、《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刘军宁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7、《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58、《朱兰质量手册》, (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9、《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美)拉里·博西迪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60、《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美)奥格·曼狄诺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61、《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2、《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6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64、《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65、《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6、《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7、《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68、《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9、《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70、《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71、《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2、《再论教育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73、《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74、《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75、《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6、《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7、《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8、《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79、《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0、《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实践篇(26部)81、《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2、《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4、《帕夫雷什中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85、《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86、《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87、《向孩子学习》, 孙云晓主编, 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88、《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89、《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0、《教育诗》, (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9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92、《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9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 左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94、《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95、《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96、《案例教学指南》 , 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97、《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98、《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99、《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0、《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101《幸福与教育》 [美]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02,《教育在十字路口》[法]雅克·马里坦著,高旭平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03,《致青年教师》吴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04,《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美]萨拉·布朗·韦斯林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05,《从原点出发——讲述一个教师团队的故事》刘可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6,《解密高效课堂》赵徽、荆秀红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他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系统地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的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赫尔巴特于1776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赫尔巴特童年曾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哲学教育。
1788年,进入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接受古典式的德国教育,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
1789年,年仅13岁的赫尔巴特写出了第一篇哲学论文《论人类道德的自由》。
1793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后转学哲学,师从康德的学生费希特。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从1797年到1800年,他在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中担任3位年龄分别为8岁、10岁和14岁的男孩的家庭教师。
他每隔两个月就写一份教育报告,3年共写了24份报告。
在对他所教的三个儿童的个性和需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赫尔巴特体验并认识到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价值,并开始研究教育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教育论文《裴斯泰洛奇关于直观的初步观念》,裴斯泰洛奇促进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给了赫尔巴特很大的启迪,使之开辟教育科学之路的努力有了真正的起点。
获哥丁根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讲授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课程。
1805年成为哥丁根大学正式教授。
180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一书,开始构建他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论大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书笔记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 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 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学的内容, 并且奠定了今日分课教学法的基础。
下面仅就“论大学”一章发表评论。
“任何科学或学科的完全训练是应该留给大学的。
”这是夸美纽斯在论大学中开篇第一段里的一句话。
可见,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 大学应当是一个高层次的, 全面的教学机构。
大学所具备的特点:1. 学校需要具备博学的老师和图书馆认为学校需要有一批“精通一切科学、艺术、学部和语文的有能力的教授, 能在任何学科上把知识灌输给全体学生”;要有“一所藏有选择得当的图书的图书馆, 供大家利用”。
由此看来, 夸美纽斯对大学的“师资”和“硬件”的要求是很高的。
他特别提出了大学要有图书馆, 这说明, 对于大学生, 经常查阅资料, 多读书, 应该是他们主要的学习任务。
由此, 想到了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图书馆主要被用来当自习室, 很少被用来查资料, 除非老师布置作业, 才不得已而查之……2. 大学对学生的要求首先, “应当为拉丁语学校毕业的学生举行一种公开考试, 根据考试的结果, 教师就可以决定谁应当进大学, 谁应当从事另种职业。
”“只有经过选择的智者, 人类中的精英, 才去学习。
”这种选拔式的入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质量, 又可以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 是比较合理的。
这与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同, 因为在我们的考试制度里只有考上与落榜之分。
因此才会出现社会上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短缺。
的确,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大学, 但没考上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领域就同样没有发展前途。
我们的社会应该多为这些人开办一些高等技术学校, 培养一些如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 “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
《333教育综合考试攻略 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教育学基础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
01
前言
02
第一章 西 周官学制度 的建立与 “六艺”教 育...
03
第二章 私 人讲学的兴 起与传统教 育思想的 奠...
04
第三章 儒 学独尊与读 经做官教育 模式的形成
06
第五章 理 学教育思想 和学校的改 革与发展
05
第四章 封 建国家教育 体制的完备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 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
05
第四章 教 育与社会发 展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七章 课程
第八章 教学 第九章 德育
第十一章 教师
第十章 班主任
第十二章 学校管理
教育心理学
01
前言
02
第一章 教 育心理学概 述
04
第三章 学 习及其理论
06
第五章 知 识的学习
03
第二章 心 理发展与教 育
05
第四章 学 习动机
1
第六章 技能的 形成
2
第七章 学习策 略及其教学
3 第八章 问题解
决能力与创造 性的培养
4 第九章 社会规
范学习与品德 发展
5
第十章 心理健 康及其教育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展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 育思想
第七章 中国教育的 近代转折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 系的建立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 制的变革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 府的教育建设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 家的教育探索
外国教育史
01
前言
02
第一章 古 希腊教育
03
第二章 古 罗马教育
04
中外教育简史
感谢观看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
第三节改造主义与 新传统教育思潮
第二节英国教育的 发展
第一节美国教育的 发展
第三节法国教育的 发展
第五节日本教育的 发展
第四节德国教育的 发展
第六节苏联和俄罗 斯的教育
作者介绍
这是《中外教育简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中外教育简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第一节夏商的 教育
第二节西周的 教育
第三节春秋战 国时期的教育
第四节诸子百 家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汉朝的教育
第一节秦朝的教育 政策与措施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 的教育
1
第一节隋唐的 文教政策
2
第二节隋唐的 学校教育
3
第三节科举考 试制度的建立
4
第四节隋唐的 中外教育交流
5
第五节韩愈的 教育思想
第一节宋辽金元时期 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
读书笔记
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本书的时间线非常清晰明了,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现代,文中还梳理了各时期教 育思潮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信息量很大。希望我能耐得住寂寞,“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点点的的积累,下 次再写书评就不那么空洞了。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
目录分析
第一节教育的 起源
第二节原始社 会的教育
中外教育简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发展
日本
教育
思想
政策
教育
国家
简史
教学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相关推荐大教学论读书笔记(精选1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教学论读书笔记(精选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1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
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
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
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书中的很多真知灼见还依然是那么的精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只是由于他做过牧师,信仰并传过教,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有些地方会难于理解。
我坦率地承认自己阅读的收获是笼统肤浅的,感受不多。
最重要的是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
同时我也惊讶夸美纽斯对节制的见解。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
我个人当然也希望有时间进一步研读和消化理解书中的思想。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2《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也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该书所阐述的学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目的等,从其政治方向来说,是为了“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但是,书中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
以下是我细读《普通教育学》这本著作的所得所想。
(一)五道念与教育目的论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1.“自由”的观念。
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
“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
意志、理性之外显即为人之行为,人之行为之内化即为人之意志、理性。
赫尔巴特认为,如果道德实践只是借助于道德他律,借助于一味附和外来的主张来实施,那么,这种实施便是懦弱和苍白无力的。
只有“自由”的观念才可使人的意志和行为之间避免产生任何矛盾和斗争。
它使人具备明确的目标,不致产生动摇、犹豫、颓伤和彷徨。
但是,“自由”的观念本身只解决了人的价值判断问题,因而只能使人决定行为的目标和方向,还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2.“完善”的观念。
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人的由意志、理性所作出的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和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影响。
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和之时,即需依靠“完善”的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而紧张的毅力加以“内部的协调”。
2023年教育名著读书笔记(15篇)
2023年教育名著读书笔记(15篇)教育名著读书笔记1《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middot;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证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
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能够在里面削铅笔。
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
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
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好处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盼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盼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齐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
她发现自我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务必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务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
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我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推荐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
于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但是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是一本权威的教材,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展示了外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本文将以吴式颖的读书笔记为基础,客观地介绍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涵盖了古代教育史,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开始,系统地阐述了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思想。
在这一部分中,教材强调了古代教育的特点,如强调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等。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古代教育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教育理念,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接下来,教材的第二部分重点关注了近代教育史,特别是欧洲与美洲的教育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教材详细介绍了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各国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教材还对近代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洛克的教育理论、康德的普遍教育理念等。
同时,教材也对教育制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最后,教材的第三部分将目光转向了现代教育史。
教材全面介绍了20世纪以来的教育变革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如进步主义教育、社会重建主义教育等。
同时,教材还对当代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如教学方法改革、教育公平问题等。
教材通过对现代教育史的研究,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总的来说,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读书笔记为读者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教育史资料,全面介绍了外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教
材以客观的态度,深入地探讨了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考的空间。
名著读书笔记15篇
名著读书笔记15篇名著读书笔记1文中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中产家庭。
由于他一心要遨游四海、了解世界,终于不听父母的劝告而离家去做了船员。
他在非洲沿岸遭到海盗袭击成了奴隶,逃脱后在巴西开始经营种植业并发了财。
为了补充庄园劳动力他登上了去非洲的航海之途。
途中突遇风暴,他只身一人漂流到无人荒岛上得救。
他在遇难船上运出粮食、衣物、工具等物,开始了岛上的流浪生活。
在岛上,《圣经》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惜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后来又搭救了一个土人(星期五),把他收做仆人。
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
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逊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收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
笛福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典型的人物,他不仅赋予鲁滨逊种种人类优良的品质,像勇敢、智慧、意志坚强和热爱劳动,并使他具有一个“理想的”资产者所应有的一切特征:实干精神、严谨的态度等等。
所有这些又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
鲁滨逊的坚毅的品格,就是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如他怎样用整整42天的工夫来做一块木版,怎样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劳动力做了一只独木舟,却不能使用,于是又顽强地开始造第二只船等等。
谁有他的魄力。
—牛虻小说的主人公亚瑟为了拯救伟大的祖国意大利而革命,但是幼稚的他不小心透露了机密,使得占有被捕了。
青梅竹马的琼玛误会了他,以为他叛变而故意告密。
经过一番痛苦,亚瑟竟然发现自己竟是自己崇拜已久的神甫蒙太尼里的私生子。
不堪痛苦的他伪装自杀,到巴西去炼狱13年,思想逐渐成熟,经验也不断增加,成长为后来的牛虻。
从巴西归来,他继续为祖国而斗争。
他的行为使得琼玛隐约看到了当年亚瑟的影子,但是13年毕竟过去了,她不能确定。
她一次一次地试探他,他却拒绝与其相认,他不能忘却曾经的误会。
终于,在一次起义前,革命者们被包围了。
牛虻突然见到了蒙太尼里,犹豫使他错过了逃跑的机会。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62年。
下面是橙子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爱弥儿读书笔记1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
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
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
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
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
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
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
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
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
最新人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3篇】
人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3篇】今年暑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系列《人类教育》。
这本书是一个著名的教育论点,分别讨论了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他对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生活活动的主要方面。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儿童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书,对我们的小学教育有很多启示。
在书中,福禄培尔提倡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抑制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积极活动,发展儿童的个性,强调早期教育的意义,提倡人类发展阶段教育的一切连续性。
在这本书中,福禄培尔阐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禄培尔将人类教育的年龄范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幼儿期、青少年(青少年早期)和学生(青少年后期)。
在他看来,受过教育的人将不可避免地根据自己的使命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他们必须实现的各种功能。
学前教育在整个人类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书中写道:人们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再次离开世界,根本原因是这个生活阶段,无论未来的生活是纯洁还是肮脏,温柔还是粗糙,勤奋还是懒惰。
…根据孩子固有的自然禀赋,他(她)未来与父母、家庭、兄弟姐妹的关系,以及社会与人类、自然与上帝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他这个年龄的生活方式。
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受伤,如果他未来生命树的胚芽受损,他必须尽最大努力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克服它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和训练的道路上和训练害所造成的畸形。
所以,他把学前教育有机地列入整个人的教育的过程,看作人的真正教育的开始,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人的教育》一书中,福禄培尔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给父母和家庭的,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因此要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作业外国教育史姓名:任超群学号: 2110402042专业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基教院)日期: 2011年11月03日读书笔记书目:《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巴西]保罗 弗雷勒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整体感受:之所以选择这本《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作为这学期外国教育史这门课的读书书目,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推荐,另外是在之前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关于本书及其作者的一些观点和评价。
读完之后,感触更为深刻。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被称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
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
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弗雷勒以一个深深感受到压迫的第三世界政治家情怀,从政治和教育的视角分析了第三世界人民所处的局势和这种政治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另外一点感触是,保罗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教育家、政治家。
他将他的见解,归功于妻子的理解和鼓励,归功于朋友的帮助和意见,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他理想的教育世界负责。
本书探讨的是两套文化行动理论:压迫者为了压迫需要的压迫文化行动理论;被压迫者为了获得自由需要的一套革命文化行动理论。
进而衍伸出了两种教育理论,压迫者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的压迫教育理论;革命者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
在阅读分析之后,简单将弗雷勒的理论体系整理为下表:弗雷勒的文化行动理论弗雷勒的教育观在整本书中,弗雷了便是围绕着这几个理论开展的。
这几大理论构成了他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这种教育学的终极目标是解放,是教育的人性化。
在我的理解看来,解放包含多种意义,面临多重阻力,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目标“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目标就是解放人民,使人民获得自由。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05成人教育学赵丽梅学号2005182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 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在这本著作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一、赫尔巴特生平简介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六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二、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坚信,他建立了“科学的教育学”。
因为他的教育学具有坚强的双翼,即把教育学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
他说:“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来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当然,在分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时,也不能忽视他的政治思想。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领悟与书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领悟与书评1暑假里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慢慢品读了《爱的教育》。
读完它之后,它让我不禁对自己的人生深深地反思。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此书通过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这本书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不起眼,实则不平凡的人物来激起读者心中一阵阵情感的涟漪,使读者的爱永驻自己的心中。
初读这本书时,我曾为其中的人物“耐利”和“克洛西”深感命运的不公,为他们哭泣过。
但渐渐读下来,我又被安利柯的善心,他父亲的耐心与慈爱,同学们之间的友爱与真诚所深深打动。
此书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和十九世纪意大利引人入胜的习俗风尚,让我忍俊不禁,深陷其中。
语言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贴近我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父亲所写的一篇篇感人至深、具有劝诫性、能启发意义的文章让我受益颇多。
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是真、善、美,如何用眼睛去看待人世间发生的悲欢离合,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
书中的孩子个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在他们身上有许多我没有的优点。
书中家人的鼓励,朋友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对我们当下的孩子岂不又是一次心灵的洗涤?阅读带给我许多的情感,我会跟书中的人物一起欢乐一起笑,一起悲伤一起痛苦。
也会看着天空思考自己的人生,回味自己的过去,畅游在故事的天堂。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领悟与书评2《爱的教育》,教会我们把爱比作成很多东西。
确实不仅仅是这些。
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成了对于爱的思考。
爱是什么,爱到底在哪里?我们的生活中有爱吗?读了《爱的教育》我开始明白了这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朱天龙
苏格拉底,是雅典着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
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