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逗、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那……你就别走啦!
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唱”
• 唱:太平歌词、数来宝、发四喜等。
太平歌词
• 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木(按:应是“竹”)板两块,用指合拍,词句多为警 世规善的词句,歌韵多婉转。”该书又说:“据该行老辈人云:太平歌词之 名,顺治年间已有之,故宫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词之名称……”从穷不怕 (朱绍文)在天桥地场上演出时开始,太平歌词被相声艺人引入“唱”活, 北京解放以前表演相声的演员都必须会唱太平歌词。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 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时把二寸半长,一寸半宽的两块竹板(行话 “玉子”),在左手手心,运用手指、腕子的击打、颤动,能奏出轻重点和 连环点,比较悦耳动听。唱词基本上是一韵到底的七字句,最初的唱法是每 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才演唱押韵。
(9)谐音法
• 生活中对谐音词汇的错觉,必然产生误解,结果领会错啦,得出另外的结论 来。传统京剧唱词中,早年由于口传心授,就发生过“错把虎子当狸猫”错 唱成“错把胡子当驴毛”的笑话。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谐音, 两个字或词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 利用这一现象构成的“包袱”俗称 “岔讲”。如《诗情画意》里有这么一段:
•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如马三立精彩的单口相声《逗你玩》: • 一妇人正洗衣,晾在外边的衣服让孩子看着。有个小偷想偷衣服,就
跟孩子搭讪套近乎:“你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小孩当然不知道。 小偷笑笑,但扮一脸的诚恳:“我叫逗你玩!记住了?”当小偷偷走 一件大褂时,孩子大叫:“妈,有人把大褂拿走了!”妈问:“谁 呀?”孩子答:“逗你玩!”最后连床单也偷走了,孩子大声呼叫。 妈又问谁呀,孩子照旧答道:“逗你玩!”这个小偷巧用双关语取名,
包袱
• "包袱"就是笑料、噱头,“包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组织笑料像是 系包袱。先把包袱皮摊开, 放入种种可笑的东西, 然后包好, 系成严实 的“包袱”, 用相声术语说, 这一过程叫做铺平垫稳。观众似乎觉着 “包袱”里的东西可笑, 却又不知道究竟是些什么, 一旦时机成熟, 突 然把“包袱”抖开, 让可笑的东西呈现在观众面前, 引起笑声。从铺平 垫稳到抖落“包袱”, 就是组织“包袱”的全过程。
• 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可以了。一段相声 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否则容易一温到底,影响演 出效果。
• 从笑话发展成相声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内容、增加“包袱” 的过程。如侯宝林整理、表演的《关公战秦琼》,有将近 三千字,而原来的笑话仅有三百多字。
•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 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 我表的是蛾嵋山白蛇下界
• 在上天怒恼了张玉皇
• 怒冲冲差法海就临了凡世
• 在金山寺内把这方丈当
• 这一天许汉文烧香还愿
• 老法海拦住了去路有语开了腔
• 我算定你的妻是多了年的怪蟒
• 缠绕你接莲理是盗取真阳
• 有许仙闻此魂飞魄散
• 留在了文殊院是未转钱塘
• 那青白蛇一怒就找到了寺院
• 手指山门骂和尚
么回事?” • 乙 :打完人还问怎么回事? • 甲: “我没事呀⋯⋯”“你不知道国服
吗?”“我知道, 我没剃头哇。”“没问你那个, 你这鼻
子怎
么回事?”“鼻子红点儿, 天生长的, 不是 我捏的。”“这色就不能出门 儿。”“不行
啊! 我们家里没有人买东西啊!”“你要出 来也行啊, 把鼻子染蓝了!” • 乙: 染鼻子? • 甲 :那怎么染哪? 把脸染蓝了, 那更不敢出 去啦。
• 放出来儿夫还则罢了
• 若不然青锋剑下秃头命亡
• 众僧人急忙忙把山门关上
• 抱头鼠蹿殿内藏
• 小青儿拘来了鱼兵蟹将
• 众水族显神通要水淹佛堂
• 老法海坐莲台掐决念咒
• 水也涨庙也涨漫不了山墙
• 钱塘县的众黎民遭了涂炭
• 数十万生灵水内亡
• 三翻四抖中的“三”,也是可虚可实的。多数情况下,三次铺垫就可 以了,但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胶柱鼓瑟是不好的。比如:
• 双簧表演中,常有的一个情节是“大姑娘等情郎”。大姑娘给情郎做 的菜是:
• 一碟子腌白菜啊一碟子腌白菜,一碟子腌白菜,又一碟子腌白菜……
• 最后包袱抖出来的时候,是前脸儿不干 了:“尽是腌白菜?这情郎 哥是蝈蝈啊?”
•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扎心脏)——够准的 • 白刀子进去绿刀子出来(扎苦胆)——够狠的 • 白刀子进去黄刀子出来(扎屎包)——够臭的 • 白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没扎着)——这不废话吗
• 这是个典型的在铺垫中需要“翻”的“三番四抖”包袱,它前三番是 为“没扎着”这个出其不意的大包袱做为铺垫的实质。
• 在这里,只上三碟子腌白菜,就显得不够了,而需要反复咏唱,才能 达到好的效果。
• 薛宝琨先生说过:“三番四抖”不是僵死的公式,它其实是一种铺垫 和揭露的关系。假象渲染得好,真相就埋伏得巧,包袱也就抖落得干 脆。”这个说法是非常到位的。
(2)否定法
•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 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
(8)曲解法
• 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误会和巧合而形成曲解,进而形成包袱。如《改行》:
• 著名的京剧演员改行去卖青菜,不会吆喝,只好以京剧唱腔介绍着各 种菜名;不会挑担,又走着舞台上的台步。这本身就具有着内容和形 式的失调情势,使人不禁忍俊。待到走出一个老太太要买黄瓜时又左 挑右挑,使演员想到“卖两条黄瓜能赚多少钱?”一抚肩膀又疼痛难 忍,于是不觉来了个京剧叫板:“唉!苦哇……”,谁想竟引起了老 太太的误会:“噢!黄瓜苦哇?不要啦。”这里产生的误会和巧合完 全是按照包袱抖落的。
• 甲:见不着, 谁家种了辣椒, 一看是红的, 赶 紧摘下来, 埋了。
• 乙 :怎么不卖呀? • 甲 :不够套儿钱! 简直这么说吧, 那年头儿
连
酒糟鼻子、赤红脸儿都不能出门儿。
• 乙 :那天生长的他也管? • 甲: 啊, 我大爷就是酒糟鼻子, 出去买东西去
啦, 看街的过来,“啪”! 就给一鞭子:“你 怎
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 ——“逗、唱”
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逗”
• 逗:抓哏取笑, 幽默滑稽。是指演员组织和运用 “包袱”的技巧。
• 它不便说成与“说”、“学”、“唱”并列的技 巧或功课, 因为相声从头到尾离不开“逗”, 而且 “逗”的本身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 其重要性不言 而喻。演员“逗功”的巧拙决定着一场相声演出 的成败。
(3)反常法
•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例如: • 《扒马褂》骡子淹死在茶碗里了。
(4)错觉法
•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如:《朱夫子》
• “当年朱夫子有子九儿,五子在朝尽忠,三子堂前侍奉老母,独有一 子逃亡在外,至今未归。请问二姑老爷,朱夫子那一子流落何方?”
(5)双关法
• “外插花”指脱离主线为加强效果或突出某种主题及需要而加进去的 笑料。尤其指在前人演出文本之外添加的垫话、砸挂以及现挂,总之 是文本之外的内容。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 (1)重复法 (三番四抖)
• 所谓“番”,就是遍数;“抖”,就是抖搂。根据人们的听觉习惯, 把矛盾反复地强调,来加强人们的印象。所说的“三番”就是反复强 调三遍,然后进行“四抖”,就是第四遍时来个巧妙地突变,揭露出 矛盾和事物的真相。这种手法在相声中比较常见。比如:
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 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
• 民间传说类:《白蛇传》、《太公卖面》、《韩信算卦》、《刘玲 醉酒》、《秦琼观阵》、《闹天宫》等。
• 那杭州美景盖世无双 • 西湖岸奇花异草四季清香 • 那春游苏堤桃红柳绿
白蛇传
• 夏赏荷花映满了池塘
• 那秋观明月如同碧水
• 冬看瑞雪铺满了山岗
包袱的种类 ——“肉里噱”与“外插 花”
• “包袱”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分类, 最常见的是根据内容分为“肉里噱” 和“外插花”———借用评弹的术语。
• “肉里噱”, 就是与相声内容结合紧密的“包袱”。一段相声的内容 主要靠“肉里噱”来表达, 换句话说,“肉里噱”的“包袱”构成相声 的骨架。《改行》的“包袱”就是典型的“肉里噱”,深刻地反映了 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的主题。
——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
太平歌词传统曲目
• 《太公卖面》、《秦琼观阵》、《韩信算卦》、《阴魂阵》、《小上 寿》、《三顾茅庐》、《打黄狼》、《饽饽阵》、《丑妞出阁》、 《十字锦》、《福禄寿喜》、《一文钱》、《世态炎凉》、《鹬蚌相 争》、《文王卦》、《五猪救母》(又名《五龙捧圣》)、《白蛇 传》、《层层见喜》、《骷髅叹》、《孙庞斗智》、《五龙捧圣》、 《劝人方》、《刘伶醉酒》、《蛐蛐斗公鸡》、《挡谅》、《蛤蟆 赞》、《游西湖》、《单刀会》、《罗成算卦》、《战马超》、《百 戏名》、《十女夸夫》、《青菜名》、《为人应报父母恩》、《人心 不足蛇吞象》、《人生在世讲礼仪》、《夸闺女》、《怕》、《排王 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百家姓》、《百家姓-列国古人 名》、《虫蚁打仗》、《闹天宫》 《单刀会》等。
• 乙:年轻人说什么? • 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
是 句好话吗?
• 乙:啊! •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没规
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 乙:请。 •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
的?”•“就这么个破东西他妈的八毛!” • 乙:怎么…… • 甲:一心疼钱骂上啦!
(10)争辩法
•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抬杠》:
• 乙:听相声好处大啦! • 甲: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
面来面,不渴不饿,不病不愁。 • 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 • 甲:给我买双鞋? • 乙;不管买东西。 • 甲:那还有什么好处啊? • 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 • 甲:我干嘛不痛快呀! • 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 • 甲:我不烦哪! • 乙:您有点儿别扭。 • 甲:我跟谁别扭哇? • 乙:我哪儿知道哇!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就忘了。 • 甲:噢!是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
• 乙 :⋯⋯唉! 清朝诗人龚自珍喝酒吗? • 甲 :喝! 他不但喝的多, 还随时随地的喝, 喝的特别勤! • 乙 :有什么诗为证? • 甲 :你听他这名字, 龚自珍! 有功夫自己就斟( 珍) 上了。 • 乙 :功自斟(龚自珍)! 就那么讲啊!
• “龚”和“功”,“斟”和“珍”, 不仅音同, 声调也一样, 属于典型的谐音现象。 从本义“自珍”岔到“自斟”, 自然贴切, 妙趣横生。利用谐音现象组织“包 袱”, 切忌生拉硬拽, 牵强附会。
• 乙 :怎么? • 甲 :成窦尔墩啦! 出去碰见黄天霸非打起来
(7)打岔法
•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如,《学聋哑》(何云伟 李菁): • 何:我那儿子不知道哪去啦,他不学好啊,吃喝嫖赌,最近又当上扒手啦,
你说他跟谁学的呀? • 李:(指自己)您别着急,有功夫我给您找找! • 何:跟你学的呀!你也是干那个的呀!几年啦? • 李:(摆手)没这么回事! • 何:五年啦!自首去吧! • 李:您呐,听不见! • 何:你要去法院哪!这就对啦! • 李:听不准! • 何:明天就公审!我得旁听! • 李:哪儿呀! • 何:你偷人家一个裤衩儿呀! • 李:哪儿跟哪儿呀! • 何:裤衩儿里还一烟卷呐!
极具智力游戏的幽默韵味。
(6)夸张法
•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如: 《改行》
• 乙 :皇上死了与艺人有什么关系? • 甲 :国服哇。 • 乙 :全国服孝? • 甲 :天下不准见红的, 人人都得挂孝。男
人不准剃头, 女人不准穿红衣服, 不准 搽红粉, 连头绳都得换蓝的。 • 乙: 那干吗呀? • 甲 :表示挂孝。 • 乙 :哦 • 甲 :那年头儿连卖菜的都受限制。 • 乙 :卖菜受什么限制啊? • 甲 :卖油菜、白菜、扁豆、黄瓜行; 卖红 萝卜不行。 • 乙 :那有什么关系? • 甲 :红东西不准见。 • 乙: 那是天然长的。 • 甲 :你要卖也行啊, 得做蓝套儿把它套起 来。 • 乙 :喝! • 甲 :那年头儿吃辣椒就有青的。 • 乙 :红的哪?
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唱”
• 唱:太平歌词、数来宝、发四喜等。
太平歌词
• 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木(按:应是“竹”)板两块,用指合拍,词句多为警 世规善的词句,歌韵多婉转。”该书又说:“据该行老辈人云:太平歌词之 名,顺治年间已有之,故宫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词之名称……”从穷不怕 (朱绍文)在天桥地场上演出时开始,太平歌词被相声艺人引入“唱”活, 北京解放以前表演相声的演员都必须会唱太平歌词。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 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时把二寸半长,一寸半宽的两块竹板(行话 “玉子”),在左手手心,运用手指、腕子的击打、颤动,能奏出轻重点和 连环点,比较悦耳动听。唱词基本上是一韵到底的七字句,最初的唱法是每 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才演唱押韵。
(9)谐音法
• 生活中对谐音词汇的错觉,必然产生误解,结果领会错啦,得出另外的结论 来。传统京剧唱词中,早年由于口传心授,就发生过“错把虎子当狸猫”错 唱成“错把胡子当驴毛”的笑话。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谐音, 两个字或词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 利用这一现象构成的“包袱”俗称 “岔讲”。如《诗情画意》里有这么一段:
•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如马三立精彩的单口相声《逗你玩》: • 一妇人正洗衣,晾在外边的衣服让孩子看着。有个小偷想偷衣服,就
跟孩子搭讪套近乎:“你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小孩当然不知道。 小偷笑笑,但扮一脸的诚恳:“我叫逗你玩!记住了?”当小偷偷走 一件大褂时,孩子大叫:“妈,有人把大褂拿走了!”妈问:“谁 呀?”孩子答:“逗你玩!”最后连床单也偷走了,孩子大声呼叫。 妈又问谁呀,孩子照旧答道:“逗你玩!”这个小偷巧用双关语取名,
包袱
• "包袱"就是笑料、噱头,“包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组织笑料像是 系包袱。先把包袱皮摊开, 放入种种可笑的东西, 然后包好, 系成严实 的“包袱”, 用相声术语说, 这一过程叫做铺平垫稳。观众似乎觉着 “包袱”里的东西可笑, 却又不知道究竟是些什么, 一旦时机成熟, 突 然把“包袱”抖开, 让可笑的东西呈现在观众面前, 引起笑声。从铺平 垫稳到抖落“包袱”, 就是组织“包袱”的全过程。
• 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可以了。一段相声 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否则容易一温到底,影响演 出效果。
• 从笑话发展成相声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内容、增加“包袱” 的过程。如侯宝林整理、表演的《关公战秦琼》,有将近 三千字,而原来的笑话仅有三百多字。
•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 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 我表的是蛾嵋山白蛇下界
• 在上天怒恼了张玉皇
• 怒冲冲差法海就临了凡世
• 在金山寺内把这方丈当
• 这一天许汉文烧香还愿
• 老法海拦住了去路有语开了腔
• 我算定你的妻是多了年的怪蟒
• 缠绕你接莲理是盗取真阳
• 有许仙闻此魂飞魄散
• 留在了文殊院是未转钱塘
• 那青白蛇一怒就找到了寺院
• 手指山门骂和尚
么回事?” • 乙 :打完人还问怎么回事? • 甲: “我没事呀⋯⋯”“你不知道国服
吗?”“我知道, 我没剃头哇。”“没问你那个, 你这鼻
子怎
么回事?”“鼻子红点儿, 天生长的, 不是 我捏的。”“这色就不能出门 儿。”“不行
啊! 我们家里没有人买东西啊!”“你要出 来也行啊, 把鼻子染蓝了!” • 乙: 染鼻子? • 甲 :那怎么染哪? 把脸染蓝了, 那更不敢出 去啦。
• 放出来儿夫还则罢了
• 若不然青锋剑下秃头命亡
• 众僧人急忙忙把山门关上
• 抱头鼠蹿殿内藏
• 小青儿拘来了鱼兵蟹将
• 众水族显神通要水淹佛堂
• 老法海坐莲台掐决念咒
• 水也涨庙也涨漫不了山墙
• 钱塘县的众黎民遭了涂炭
• 数十万生灵水内亡
• 三翻四抖中的“三”,也是可虚可实的。多数情况下,三次铺垫就可 以了,但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胶柱鼓瑟是不好的。比如:
• 双簧表演中,常有的一个情节是“大姑娘等情郎”。大姑娘给情郎做 的菜是:
• 一碟子腌白菜啊一碟子腌白菜,一碟子腌白菜,又一碟子腌白菜……
• 最后包袱抖出来的时候,是前脸儿不干 了:“尽是腌白菜?这情郎 哥是蝈蝈啊?”
•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扎心脏)——够准的 • 白刀子进去绿刀子出来(扎苦胆)——够狠的 • 白刀子进去黄刀子出来(扎屎包)——够臭的 • 白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没扎着)——这不废话吗
• 这是个典型的在铺垫中需要“翻”的“三番四抖”包袱,它前三番是 为“没扎着”这个出其不意的大包袱做为铺垫的实质。
• 在这里,只上三碟子腌白菜,就显得不够了,而需要反复咏唱,才能 达到好的效果。
• 薛宝琨先生说过:“三番四抖”不是僵死的公式,它其实是一种铺垫 和揭露的关系。假象渲染得好,真相就埋伏得巧,包袱也就抖落得干 脆。”这个说法是非常到位的。
(2)否定法
•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 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
(8)曲解法
• 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误会和巧合而形成曲解,进而形成包袱。如《改行》:
• 著名的京剧演员改行去卖青菜,不会吆喝,只好以京剧唱腔介绍着各 种菜名;不会挑担,又走着舞台上的台步。这本身就具有着内容和形 式的失调情势,使人不禁忍俊。待到走出一个老太太要买黄瓜时又左 挑右挑,使演员想到“卖两条黄瓜能赚多少钱?”一抚肩膀又疼痛难 忍,于是不觉来了个京剧叫板:“唉!苦哇……”,谁想竟引起了老 太太的误会:“噢!黄瓜苦哇?不要啦。”这里产生的误会和巧合完 全是按照包袱抖落的。
• 甲:见不着, 谁家种了辣椒, 一看是红的, 赶 紧摘下来, 埋了。
• 乙 :怎么不卖呀? • 甲 :不够套儿钱! 简直这么说吧, 那年头儿
连
酒糟鼻子、赤红脸儿都不能出门儿。
• 乙 :那天生长的他也管? • 甲: 啊, 我大爷就是酒糟鼻子, 出去买东西去
啦, 看街的过来,“啪”! 就给一鞭子:“你 怎
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 ——“逗、唱”
传统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之“逗”
• 逗:抓哏取笑, 幽默滑稽。是指演员组织和运用 “包袱”的技巧。
• 它不便说成与“说”、“学”、“唱”并列的技 巧或功课, 因为相声从头到尾离不开“逗”, 而且 “逗”的本身既是手段, 又是目的, 其重要性不言 而喻。演员“逗功”的巧拙决定着一场相声演出 的成败。
(3)反常法
•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例如: • 《扒马褂》骡子淹死在茶碗里了。
(4)错觉法
•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如:《朱夫子》
• “当年朱夫子有子九儿,五子在朝尽忠,三子堂前侍奉老母,独有一 子逃亡在外,至今未归。请问二姑老爷,朱夫子那一子流落何方?”
(5)双关法
• “外插花”指脱离主线为加强效果或突出某种主题及需要而加进去的 笑料。尤其指在前人演出文本之外添加的垫话、砸挂以及现挂,总之 是文本之外的内容。
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 (1)重复法 (三番四抖)
• 所谓“番”,就是遍数;“抖”,就是抖搂。根据人们的听觉习惯, 把矛盾反复地强调,来加强人们的印象。所说的“三番”就是反复强 调三遍,然后进行“四抖”,就是第四遍时来个巧妙地突变,揭露出 矛盾和事物的真相。这种手法在相声中比较常见。比如:
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 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
• 民间传说类:《白蛇传》、《太公卖面》、《韩信算卦》、《刘玲 醉酒》、《秦琼观阵》、《闹天宫》等。
• 那杭州美景盖世无双 • 西湖岸奇花异草四季清香 • 那春游苏堤桃红柳绿
白蛇传
• 夏赏荷花映满了池塘
• 那秋观明月如同碧水
• 冬看瑞雪铺满了山岗
包袱的种类 ——“肉里噱”与“外插 花”
• “包袱”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分类, 最常见的是根据内容分为“肉里噱” 和“外插花”———借用评弹的术语。
• “肉里噱”, 就是与相声内容结合紧密的“包袱”。一段相声的内容 主要靠“肉里噱”来表达, 换句话说,“肉里噱”的“包袱”构成相声 的骨架。《改行》的“包袱”就是典型的“肉里噱”,深刻地反映了 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的主题。
——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
太平歌词传统曲目
• 《太公卖面》、《秦琼观阵》、《韩信算卦》、《阴魂阵》、《小上 寿》、《三顾茅庐》、《打黄狼》、《饽饽阵》、《丑妞出阁》、 《十字锦》、《福禄寿喜》、《一文钱》、《世态炎凉》、《鹬蚌相 争》、《文王卦》、《五猪救母》(又名《五龙捧圣》)、《白蛇 传》、《层层见喜》、《骷髅叹》、《孙庞斗智》、《五龙捧圣》、 《劝人方》、《刘伶醉酒》、《蛐蛐斗公鸡》、《挡谅》、《蛤蟆 赞》、《游西湖》、《单刀会》、《罗成算卦》、《战马超》、《百 戏名》、《十女夸夫》、《青菜名》、《为人应报父母恩》、《人心 不足蛇吞象》、《人生在世讲礼仪》、《夸闺女》、《怕》、《排王 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百家姓》、《百家姓-列国古人 名》、《虫蚁打仗》、《闹天宫》 《单刀会》等。
• 乙:年轻人说什么? • 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
是 句好话吗?
• 乙:啊! •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没规
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 乙:请。 •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
的?”•“就这么个破东西他妈的八毛!” • 乙:怎么…… • 甲:一心疼钱骂上啦!
(10)争辩法
•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振振有词。例如《小抬杠》:
• 乙:听相声好处大啦! • 甲: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
面来面,不渴不饿,不病不愁。 • 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 • 甲:给我买双鞋? • 乙;不管买东西。 • 甲:那还有什么好处啊? • 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 • 甲:我干嘛不痛快呀! • 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 • 甲:我不烦哪! • 乙:您有点儿别扭。 • 甲:我跟谁别扭哇? • 乙:我哪儿知道哇!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就忘了。 • 甲:噢!是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
• 乙 :⋯⋯唉! 清朝诗人龚自珍喝酒吗? • 甲 :喝! 他不但喝的多, 还随时随地的喝, 喝的特别勤! • 乙 :有什么诗为证? • 甲 :你听他这名字, 龚自珍! 有功夫自己就斟( 珍) 上了。 • 乙 :功自斟(龚自珍)! 就那么讲啊!
• “龚”和“功”,“斟”和“珍”, 不仅音同, 声调也一样, 属于典型的谐音现象。 从本义“自珍”岔到“自斟”, 自然贴切, 妙趣横生。利用谐音现象组织“包 袱”, 切忌生拉硬拽, 牵强附会。
• 乙 :怎么? • 甲 :成窦尔墩啦! 出去碰见黄天霸非打起来
(7)打岔法
•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如,《学聋哑》(何云伟 李菁): • 何:我那儿子不知道哪去啦,他不学好啊,吃喝嫖赌,最近又当上扒手啦,
你说他跟谁学的呀? • 李:(指自己)您别着急,有功夫我给您找找! • 何:跟你学的呀!你也是干那个的呀!几年啦? • 李:(摆手)没这么回事! • 何:五年啦!自首去吧! • 李:您呐,听不见! • 何:你要去法院哪!这就对啦! • 李:听不准! • 何:明天就公审!我得旁听! • 李:哪儿呀! • 何:你偷人家一个裤衩儿呀! • 李:哪儿跟哪儿呀! • 何:裤衩儿里还一烟卷呐!
极具智力游戏的幽默韵味。
(6)夸张法
• 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予以夸张分析。如: 《改行》
• 乙 :皇上死了与艺人有什么关系? • 甲 :国服哇。 • 乙 :全国服孝? • 甲 :天下不准见红的, 人人都得挂孝。男
人不准剃头, 女人不准穿红衣服, 不准 搽红粉, 连头绳都得换蓝的。 • 乙: 那干吗呀? • 甲 :表示挂孝。 • 乙 :哦 • 甲 :那年头儿连卖菜的都受限制。 • 乙 :卖菜受什么限制啊? • 甲 :卖油菜、白菜、扁豆、黄瓜行; 卖红 萝卜不行。 • 乙 :那有什么关系? • 甲 :红东西不准见。 • 乙: 那是天然长的。 • 甲 :你要卖也行啊, 得做蓝套儿把它套起 来。 • 乙 :喝! • 甲 :那年头儿吃辣椒就有青的。 • 乙 :红的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