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气成分研究现状与展望_张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甲基十五烷酮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
醇,苯甲酸甲酯,乙酸苯甲酯,邻苯
二甲酸二丁酯,茉莉酮酸甲酯等
其他
吡嗪类,吡暔类,吡啶类及其衍生物等
吡嗪类,吡暔类,吡啶类及其衍生物
主要香气成分
苯甲醇,香叶醇,吡嗪,顺 -3- 己烯醇等
苯甲醇,橙花叔醇,顺-3-己烯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邻
苯二甲酸二丁酯等
红茶 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
2.2 同时蒸馏萃取法
色谱柱,完成提取、分离、浓缩的全过程。该技术优
同时蒸馏萃取法简称 S D E 法,是通过同时加热样 点极为明显: 相对温和的萃取条件避免了对茶叶香气
品液相与有机溶剂至沸腾来实现的,具有良好的重复 的破坏,使萃取到的香气物质能较好地反映茶叶原
性和较高的萃取量,而且操作简便、定性定量效果好, 有的香气风味; 萃取过程不需要有机溶剂,减少对香
癸酸乙酯。归一法的优点是不必准确知道进样量,尤 参考文献
其是液态样品进样量少不易测准时,更显得方便、准 [1]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确,其不足之处是条件苛刻,为多样品分析,样品间 [2] 李凤凤.茶叶的香气化学和加工工艺[D].浙江大学,2008.
无法比较而较少应用。外标法测定香气成分结果的准 [3] 王丽丽.茶(Camellia sinensis)树花香气成分研
茶有 300 余种,红茶则有 400 多种。对绿茶、乌龙茶和 术。目前,茶叶香气成分提取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红茶这三大茶类的香气成分研究较多,其香气主要成 减压蒸馏法、同时蒸馏萃取法、顶空分析法、超临界
分见表 1[2],形成香气的主要物质可以分为萜烯类及其 C O 2 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和其他一些新方法[5]。 衍生物、酯类及其衍生物、芳香族衍生物和其他物质。 2.1 减压蒸馏法
种。顶空分析法的优点是制作简便、快速,减少了由
柱吸附—溶剂洗脱法也被用于香气物质提取上,
于长时间处理和加热蒸馏造成的损失。缺点在于为了 主要有Porapack Q法和Amberlite XAD-2吸附树脂法。
使香气分子尽可能多地富集到吸附树脂上,在整个提 同时,连续亚临界水萃取法[8]、微波辅助萃取和冷冻
析中,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具有分离复杂分子、解析 解释原始信息的大部分,常被用于寻求某种事物或现
分子结构、图谱比对确认分子、定量分析物质组成成分 象的综合指标,并综合指标所蕴藏的信息作出适当的
等功能,特别适用于芳香物质的分离与定性、定量分析。 解释,以更深刻地提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3.2 定量分析
由于缺少芳香物质纯品标样等原因,对茶叶香气 5 展 望
1 茶叶香气成分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Maillard 反应以及脂类氧化降解等机理都有了比较成熟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亦称“挥发性香气组分(VFC)”, 的理论,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制茶过程中的
是茶叶中易挥发性物质的总称。茶叶芳香物质是由性 酶的形成、释放,酶与底物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如何与工
质不同、含量微少且差异悬殊的众多挥发物质组成的 业化的生产相结合,这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4]。
105
第 5 卷第 9 期 Vol.5 No.9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1 年 9 月 Sep. 2011
使得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工作一日千里,用少量的 用的方法,而关于其他统计方法应用的资料较为少见。
样品即可分析其香气成分。近年来,出现了 GC-MS-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测组分的相对含量。内标法的优点是定量准确,测定 气总量以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等,如
条件不受操作条件、进样量、进样技术差异的影响。 何富集提取和量化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虽然已提
缺点是合适内标物的选择较困难,每次需准确称量内 出比较完整的香气形成机理,但仍需深入补充完善。
标和样品,并增加了色谱分离的难度。常用内标物为
大学的Pawliszyn教授研究小组于1989年首次进行开发 3.1 定性检测
研究,属于非溶剂型选择性萃取法[7]。将纤维头浸入
很早开始就已经有学者对茶叶香气成分展开研
样品溶液中或顶空气体中一段时间,同时搅拌溶液 究,尤其是气相色谱仪(GC),红外光谱仪(IR),质
以加速两相间达到平衡的速度,待平衡后将纤维头 谱仪(MS)以及 GC-MS 等精密分析仪器的相继应用,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前处理方法。但由于香精组分复杂, 气成分的污染; 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
当蒸馏温度过高时,样品可能发生水解、氧化、酯化 避免引入多步误差,提高了对微量的茶叶香气物质
或热分解,同时高沸点的组分也难以随水蒸气一起蒸 分析的精确度。同时,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出来,所以对香精香料挥发性成分的检验不是很全面。 主要是缺乏对萃取条件如萃取温度、萃取头的种类
多,在确定主要香气成分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随 糖类、儿茶素产生Maillard反应,生成吡嗪、吡咯、呋
着分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 喃、糠醛类等物质;(4 )由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在糖
新的茶叶香气成分还在不断地被发现与鉴定。
苷类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相应的醇类。
虽然目前对于萜烯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受热发生
热敏性物质的降解,提取的精油物质更接近天然; 缺 迅速发展,茶叶香气的提取富集是进行分离检测的基
点是仪器复杂昂贵,对设备及操作要求高。
础。应用目前的分析技术,茶叶香气成分已能检出的
2.5 固相微萃取法
高含量成分大多已定性。尚有结构复杂或分离困难或
固相微萃取简称 SPME技术,最先由加拿大Waterloo 含量甚微的成分,有待今后进一步分离定性定量。
是液体的沸点是随外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借助 于真空泵降低系统内压力降低液体的沸点。该方法 的优点是能减少对热敏性香气物质的影响,而缺点
104
张 莹,钟应富,袁林颖,等: 茶叶香气成分研究现状与展望
表1 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香气成分比较
类型
绿茶
乌龙茶
萜烯类及其衍生物 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丁香烯,法尼烯, 芳樟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
约有 700 种,近年来,气相色谱和气质联机的应用更 降解生成β - 紫罗酮及相关结构的香气化合物;(2)由
是把茶叶香气的研究推向了高潮。人们对于鲜叶、不 脂肪酸过氧化、降解生成 6 个碳的醇、醛类香气物质;
同茶类、不同产地和等级茶叶的香气成分了解日益增 (3)由氨基酸脱羧和氧化脱氨转化成相应醛类,或与
量低、成分杂、易挥发不稳定,提取过程中易发生氧
目前在茶叶香气成分定量分析中较多使用的是内 化、聚合、基团转移等反应,目前提取香气物质的方
标法,通过准确称取试样和内标物,色谱进样并测出 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提取物不能很好的反映茶样
相应的峰面积,根据相应的峰面积或峰高之比求出待 的香气特征,不同的提取方法得到的香气组分数、香
(4):181-184.
茶叶香气研究可涉及的常用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 [6] 于欣洋,岳文杰,李金辉,等.茶叶香气研究进展[J].
法有: 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
第 5 卷第 9 期 Vol.5 No.9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1 年 9 月 Sep. 2011
茶叶香气成分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 莹1,2,钟应富1,2,袁林颖1,2,唐 敏1,2,邓 敏1,2,邬秀宏1,2 (1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401329; 2 重庆市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永川 402160)
混合物,组成包括碳氢化合物、醇类、酮类、酸类、酯
类、内酯类、酚类、过氧化物类、含硫化合物类、吡 2 茶叶香气成分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啶类、吡嗪类、喹啉类和芳胺类等共 10 余大类[1]。
茶叶中的香气化合物含量低,不稳定,易挥发,
1.1 香气成分
而且在分离制备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基团转移、缩
据研究表明,绿茶中香气成分有 260 余种,乌龙 合、聚合或光化学变化,因此需要特殊的制样富集技
2.3 顶空分析法
和涂层厚度、萃取时间、无机盐效应等的系统研究,
顶空分析法简称 H A S 法,是指对液体或固体物质 尤其是萃取头的选择,对检测的灵敏度起着决定性
上方挥发性成分之间取样并连用气相色谱分析的一种 的作用。因此在这方面,有待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技术,一般分为静态顶空分析法和动态顶空分析法两 2.6 其他方法
1.2 形成机理
减压蒸馏法简称 VDE 法,即在低压条件下蒸馏茶
茶叶香气成分除了由鲜叶中固有的为数不多的 样,再从蒸馏液中萃取香气物质的方法。其理论依据
基金项目: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形绿名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CSTC, 2009BB1392)。 第一作者简介: 张莹(1983 —),女,汉族,重庆永川人,硕士,助理研究员, 从事茶叶化学和茶叶加工研究工作。E-mail: bellazy@126.com。
成分含量定量大都是相对含量,定量依据都是建立
随着各种微量分析技术和 GC 、G C - M S 等高精密
在峰面积或相对峰面积比值。茶叶香气成分的定量 仪器的应用和逐渐普及,香气物质提取、组分鉴定的
方法有归一法、外标法和内标法[10],内标法亦是目前 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香气物质在茶叶中含
茶叶香气物质定量分析中最常用方法。
质的 0.02%,却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自 化学等反应转化而来。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通过研
2 0 世纪日本人首先在阿萨姆红茶中发现水杨酸甲酯 究探索提出了以下几种茶叶中芳香物质形成途径[3]:
和甲醇以来,迄今为止已分离并鉴定的茶叶芳香物质 (1 )由儿茶素氧化引起的β - 胡萝卜素等物质氧化,
橙花叔醇等
芳香醇等以及它们的乙酸酯类等
酯类及其衍生物 顺 -3- 己烯醇,顺-3- 己烯醛,己酸- 顺-3- 乙己 青叶醇,青叶醛,顺 -3- 己烯酯,正
烯酯等
己醛,正己酸,茉莉酮,紫罗酮,茶
螺烯酮,二氢海葵内酯等
芳香族衍生物
苯甲醇,水杨酸甲酯,茉莉酮酸甲酯,6,10,14- 苯己醛,苯甲醛,苯甲醇,2- 苯基乙
顺 -3- 己烯酯,正己醛,二轻猕猴桃醇 酸内酯等
苯甲醇,2- 苯基乙醇,水杨酸甲酯等
吡嗪类,吡暔类,吡啶类及其衍生物等 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2- 苯基乙 醇等
是需要大量的试样和试剂,而且样品处理周期长,对 取出插入气相色谱汽化室,热解吸涂层上吸附的物
酯类香气的捕集十分低下[6]。
质。被萃取物在汽化室内解析后,靠流动相将其导入
确性主要取决于进样量的重复和操作条件的稳定程
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度,适用于单组分或数量较少组分的气体定量分析。 [4] 朱旺升,倪德江.加工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
4 茶叶香气成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 研究进展
相关性研究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5,(1):28-29. [5] 吕连梅,董尚胜.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J].茶叶,2002,
摘 要 :茶叶香气是形成茶叶风味特征、决定茶叶价值的重要指标。文章综述了目前茶叶香气的成分、 形成机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作了展望。 关键词 :茶叶; 香气成分; 形成机理; 制备; 检测分析; 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茶叶香气在茶中的绝对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物 成分外,主要部分是在加工过程中由酶促作用和热
M S 、全二维气相色谱 / 飞行时间质谱(G C × G C - 是一种能在保持原始资料大部分信息的基础上,将变
TOFMS)、GC-O 等新技术,使获得的茶叶香气分析物 量数较多而且变量间有不同程度相关系数的数据转换
成分结构信息更为丰富、准确[9]。
成一组变量数较少而且变量间相互独立的新数据的方
GC-MS 联用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茶叶芳香物质的分 法[9],能够对多元数据的变量数进行有效降维而又能
取过程中需要不断通入空气,加速了香气物质的氧化。 干燥技术也逐渐被用于茶叶香气物质的提取。
2.4 超临界 C O 2 萃取法
超临界状态的 CO2 气流流过天然香味物质时带走 3 茶叶香气成分检测分析的研究进展
大量的香气物质,减压后将被溶解的香气从气相中
茶叶香气物质的研究发展不仅受惠于茶叶香气提
分离出来。优点是可在较温和条件下低温萃取,避免 取技术的发展,还依赖于现代精密仪器及检测手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