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第一章:DNA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DNA的定义和功能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定义和结构解释DNA的功能和作用强调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DNA的图像和结构模型提供相关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理解DNA的作用进行小组讨论,探讨DNA在遗传中的重要性第二章:DNA的组成和结构2.1 教学目标:了解DNA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理解DNA分子由核苷酸单元组成2.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组成单位,即核苷酸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特点强调DNA的核苷酸序列对遗传信息的影响2.3 教学方法:使用模型或动画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相关图像和图表,让学生理解DNA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DNA的核苷酸序列对遗传信息的影响第三章:DNA的复制和转录3.1 教学目标:了解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理解DNA如何传递遗传信息3.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复制过程和机制解释DNA转录成RNA的过程和作用强调DNA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重要性3.3 教学方法: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提供相关图像和图表,让学生理解复制和转录的步骤进行小组讨论,探讨DNA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意义第四章:DNA的遗传变异和突变4.1 教学目标:了解DNA的遗传变异和突变现象理解DNA变异对生物进化和疾病的影响4.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遗传变异类型和原因解释DNA突变的概念和影响强调DNA变异在生物进化和疾病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和实例展示DNA变异和突变的现象提供相关图像和图表,让学生理解变异和突变的特征进行小组讨论,探讨DNA变异对生物进化和疾病的影响第五章:DNA的遗传研究和应用5.1 教学目标:了解DNA的遗传研究和应用领域理解DNA技术在现代生物学和医学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遗传研究和应用领域,如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解释DNA技术在现代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和意义强调DNA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贡献5.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DNA技术的图像和实例提供相关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DNA技术的应用和意义进行小组讨论,探讨DNA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第六章:DNA与遗传信息的传递6.1 教学目标:理解DNA如何编码遗传信息掌握遗传密码和反密码子的概念6.2 教学内容:讲解DNA如何通过碱基序列编码遗传信息介绍遗传密码及其三个碱基的编码规则解释反密码子及其在tRNA上的作用6.3 教学方法:通过PPT展示遗传密码表和tRNA的结构利用互动软件或游戏来加深学生对遗传密码的理解小组讨论:分析特定氨基酸的编码过程第七章:DNA的遗传多样性7.1 教学目标:理解D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来源掌握基因重组和突变在遗传多样性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讲解D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介绍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机制解释突变(包括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对遗传多样性的贡献7.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展示基因重组和突变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模型或图解展示基因重组和突变的过程小组活动:模拟基因重组和突变的结果第八章:DNA与遗传疾病的关联8.1 教学目标:理解DNA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掌握常见的遗传疾病类型及其特点8.2 教学内容:讲解DNA突变如何导致遗传疾病介绍常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遗传和线粒体遗传疾病讨论遗传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方法8.3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介绍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影响使用图表和遗传家族树来展示遗传疾病的传递方式小组讨论:研究特定遗传疾病的治疗策略第九章:DNA技术与遗传研究的进展9.1 教学目标:了解DNA技术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掌握现代DNA技术的原理和应用9.2 教学内容:讲解PCR、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现代DNA技术的原理介绍这些技术在遗传研究和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探讨DNA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9.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室模拟或视频展示DNA技术的操作过程使用互动软件让学生尝试操作虚拟的DNA技术设备小组讨论:分析DNA技术对个人隐私和社会的影响第十章:DNA与未来的遗传研究10.1 教学目标:理解DNA研究的发展方向掌握遗传研究对未来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讲解当前DNA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探讨遗传研究对医学、农业和生物技术的潜在影响讨论遗传研究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10.3 教学方法:使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闻报道来展示DNA研究的进展通过角色扮演或辩论让学生探讨遗传研究的伦理问题小组项目:设计一个基于DNA研究的未来应用方案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至第五章: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概念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教案的基石,涉及到DNA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现象验证DNA的复制过程。
4.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结构特点。
2.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表达和变异。
3. DNA复制过程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4.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DNA复制的验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DNA复制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2. 教学难点:DNA复制过程的分子机制和实验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3.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验证DNA的复制过程。
4.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实验材料:DNA模板、DNA聚合酶、四种脱氧核苷酸、实验缓冲液等。
3. 教室环境:实验室桌椅、实验仪器、投影仪等。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DNA分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 讲解DNA的基本概念:介绍DNA的定义、组成和结构特点,解释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
3. 讲解DNA的功能和作用:阐述DNA如何传递遗传信息、表达基因以及引起变异。
4. 演示实验:展示DNA复制过程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讲解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5.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6. 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验证DNA的复制过程。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按如下6步探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发展其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学法:1)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过程探究1――对照分析体验方法;4)过程探究2――设计实验分析评价;5)过程探究3――引导分析突破难点;6)反思――提高认识,建立知识体系。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的证明和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的证明及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提出问题:谁是遗传物质?设计意图:以史导史,认同科学是一个过程。
同时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对照分析体验方法探究过程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等指导学生阅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定义和结构2.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3. DNA的作用和意义4. 实验:DNA的提取和观察5. 拓展: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和作用。
3. 开展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实验材料和仪器:鸡血细胞、蒸馏水、氯化钠、酒精、玻璃棒、滴管等。
3. 小组讨论问题清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 介绍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用实物模型展示DNA双螺旋结构,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空间结构。
2. 讲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通过举例说明DNA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如亲子鉴定、基因遗传等。
3. 讲解DNA的作用和意义:阐述DNA在生物进化、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3. 实验操作1. 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两人。
2. 实验步骤:按照实验指导书,引导学生完成DNA的提取和观察实验。
3. 实验结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DNA的提取量、颜色、形状等。
4. 实验讨论:小组内交流实验心得,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拓展学习1. 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对DNA技术应用的看法和体会。
5. 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1. 对DNA概念和结构的理解是否清晰?2. 是否掌握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和作用?3. 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学会了合作和解决问题?4. 对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何认识?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高中化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高中化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DNA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结构特点,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
2.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复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DNA的结构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3.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DNA结构模型、DNA复制过程动画等。
2. 教学素材:相关实验报告、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DNA?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阐述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
4. 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DNA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5. 互动环节提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发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绘制DNA结构模型、分析典型案例等。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DNA指纹鉴定、基因测序等。
2. 引导学生关注DNA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七、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相关实验,如DNA的提取和观察,增强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
八、学习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DNA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DNA的结构及功能,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技能目标:能够描述DNA的结构和功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DNA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DNA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若干个DNA模型,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与学生谈论遗传的概念,引出DNA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2.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物质,并解释图片中物质的重要性。
Step 2 探究DNA的结构(20分钟)1.展示DNA的结构模型,解释DNA的双螺旋结构。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DNA的组成及其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Step 3 DNA的功能(20分钟)1.讲解DNA的功能,包括存储遗传信息、复制遗传信息和转录遗传信息。
2.通过实例和图片等,让学生了解DNA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Step 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0分钟)1.通过实验,观察DNA在显微镜下的形态,让学生亲自体验DNA的存在和重要性。
2.进一步讲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3.通过展示相关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DNA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Step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强调它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DNA,人类会是什么样子?3.汇总学生的回答,展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DNA的重要性的短文,并提交到班级共享文件夹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到DNA是遗传的基础,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
2. DNA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和氢键。
3. DNA的遗传功能:遗传信息的存储、复制和表达。
4. 实验操作:DNA的提取和观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特点。
3. 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实验材料和器材:鸡血细胞、酒精、盐、玻璃棒、纱布等。
3. 实验报告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DNA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DNA,为什么它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讲解:介绍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功能,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讲解。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DNA提取实验,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DNA的提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DNA的重要性和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作用。
6. 作业: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DNA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DNA遗传功能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DNA的研究前沿和应用领域。
2. 组织学生参观基因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研究的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探索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科学世界观的树立。
二、学情分析①高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观察能力强,但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对理科班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对染色体和DNA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②学生通过半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和科学家的思维进行有力的碰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是现代中学生缺乏的科学素养,也是生物新课程的要求。
加深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重点难点1.重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生物的遗传物质1、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2、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如:各种细胞生物、很多病毒(噬菌体)(2)极少数不含DNA、只含RNA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 。
初中生物《《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2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一节,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的深度补充,也是学生学习遗传规律、人的性别决定和生物的变异等遗传学问题的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概念:①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说出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以及要求有:借助图示或模型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本节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通过“DNA鉴定技术”“核酸检测”引入新课,直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通过常见的遗传现象的分享,此引出“遗传”这个概念,并进一步拓展到“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分析伞藻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体会实验材料的选择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影响。
分析伞藻实验一和实验二后思考进一步实验的思路,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
最终得出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探索“谁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通过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说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对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结论的得出,是众多科学家层层深入实验探究的结果。
结合资料进行实例分析,归纳出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观看新冠病毒全基因组的测序相关视频,完善概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借助图示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多个环节借助智慧课堂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有效助力学生的学习。
本节学习可以为学生由宏观至微观学习奠定概念、思维和方法基础,做好后续遗传规律、人体性别决定、变异等学习的铺垫。
2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命现象,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特有的生命现象之一,也已初步了解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都与性状的表现有关。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优质教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遗传物质。
2.通过重演科学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1.通过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
2.实验验证DNA与RNA是遗传物质,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三、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0世纪初期,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成分)组成。
那么,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要想找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首先得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呢?为什么?请举例。
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这样一种细菌做实验寻找遗传物质,请大家阅读书本43页,看看格里菲思怎样做实验的。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1、本实验用的生物材料是什么?肺炎双球菌有几种类型?2、动画展示四组实验过程①活的R型细菌感染老鼠不死亡②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死亡③灭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不死亡④活的R型+死的S型感染老鼠死亡讲述:从第一、二组实验可以说明R型活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 型活细菌具有致死性;从第二、三组实验可以说明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内容,主要以发现遗传物质的本质的发现史为主线,首先由早期科学家关于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的争论,引出经典实验:肺炎链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主张。
学生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素材,体现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推进过程,而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学习与探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科学思维:通过梳理DNA可能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和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层层论证,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几个经典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基本环节,同时利用“减法原理”进一步完善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及能力。
4.社会责任:体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推理,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质的认识;格里菲思活体转化实验与艾弗里设计的离体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1.对噬菌体的认识历程讲解:噬菌体的结构和生存方式。
噬菌体学派创始人——德尔布吕克和埃里斯的工作,分析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德森等科学家对噬菌体失活的研究。
2.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实验方案讨论:假说演绎的分析过程①如何“追踪”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看它们是否注入大肠杆菌?②选用何种元素对蛋白质分子和DNA 分子进行标记? 如何标记?能否同时标记?③多长时间后进行放射性检测较为适宜?④怎样使噬菌体外壳从大肠杆菌表面脱落下来,以便于检测?⑤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侵入细菌的只有噬菌体的DNA?讲述:实验结果分析(1)搅拌处理的曲线和数据分析搅拌可以把80% 左右的35 S 剥落下来;在这些硫释放的同时,只有30% 左右的噬菌体32P 释放出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理解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激发学生对DNA的兴趣和好奇心1.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定义和组成解释DNA在细胞中的作用和分布强调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遗传和基因的概念展示PPT:介绍DNA的结构和功能小组讨论:探讨DNA在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第二章:DNA的结构2.1 教学目标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掌握DNA碱基配对的原则描述DNA的空间结构和特点2.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和模型解释DNA碱基配对的原则和规律探讨DNA的空间结构和特点2.3 教学活动展示PPT: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实验活动:制作DNA双螺旋模型小组讨论:分析DNA碱基配对的原则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结构的掌握情况第三章:DNA的复制3.1 教学目标理解DNA复制的意义和过程掌握DNA复制的基本步骤和机制描述DNA复制的条件和酶的作用3.2 教学内容介绍DNA复制的基本步骤和机制解释DNA复制的重要性和意义探讨DNA复制的条件和酶的作用3.3 教学活动展示PPT: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和机制实验活动:模拟DNA复制过程小组讨论:分析DNA复制的条件和酶的作用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复制的掌握情况第四章:DNA的转录和翻译4.1 教学目标理解DNA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和意义掌握RNA的作用和种类描述蛋白质合成的步骤和机制4.2 教学内容介绍DNA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和机制解释RNA的作用和种类探讨蛋白质合成的步骤和机制4.3 教学活动展示PPT:介绍DNA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实验活动:观察RNA的提取和蛋白质的合成小组讨论:分析RNA的作用和蛋白质合成的机制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转录和翻译的掌握情况第五章:DNA的遗传变异5.1 教学目标理解DNA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掌握DNA突变和重组的机制描述DNA遗传变异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介绍DNA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解释DNA突变和重组的机制探讨DNA遗传变异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活动展示PPT:介绍DNA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实验活动:观察DNA突变和重组的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分析DNA遗传变异对生物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遗传变异的掌握情况第六章:DNA的遗传传递6.1 教学目标理解DNA在亲子代之间的遗传传递过程掌握孟德尔遗传规律描述性别决定和遗传连锁的概念6.2 教学内容介绍DNA在亲子代之间的遗传传递过程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原理和应用探讨性别决定和遗传连锁的机制6.3 教学活动展示PPT:介绍DNA遗传传递的过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实验活动:进行遗传交叉实验小组讨论:分析性别决定和遗传连锁的现象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遗传传递的掌握情况第七章:DNA与遗传疾病7.1 教学目标了解遗传疾病的类型和原因掌握DNA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描述基因治疗的概念和方法7.2 教学内容介绍遗传疾病的类型和原因解释DNA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探讨基因治疗的应用和挑战7.3 教学活动展示PPT:介绍遗传疾病的类型和原因以及DNA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案例分析:讨论特定遗传疾病的案例小组讨论:分析基因治疗的概念和方法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与遗传疾病的掌握情况第八章:DNA的科学研究与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DNA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DNA技术的应用领域描述DNA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8.2 教学内容介绍DNA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里程碑解释DNA技术的应用领域,如基因编辑、DNA测序等探讨DNA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8.3 教学活动展示PPT:介绍DNA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DNA技术的应用领域小组讨论:分析DNA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研究项目:学生进行DNA相关的研究项目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和研究项目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掌握情况第九章:DNA与法医学9.1 教学目标理解DNA在法医学中的应用掌握DNA指纹分析和DNA鉴定的原理和方法描述DNA证据在法庭上的作用和限制9.2 教学内容介绍DNA在法医学中的应用领域,如犯罪侦查和身份鉴定解释DNA指纹分析和DNA鉴定的原理和方法探讨DNA证据在法庭上的作用和限制9.3 教学活动展示PPT:介绍DNA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和DNA指纹分析的原理案例分析:讨论实际案例中DNA证据的使用小组讨论:分析DNA证据在法庭上的作用和限制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与法医学的掌握情况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DNA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展望DNA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强调DNA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10.2 教学内容总结DNA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如遗传传递、遗传变异等展望DNA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应用强调DNA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10.3 教学活动展示PPT:总结DNA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小组讨论:展望DNA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应用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反思活动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DNA总结与展望的掌握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DNA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遗传学的基础,应重点关注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DNA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
3. 能够区分DNA的基本结构单元,并了解其相互作用。
4. 能够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以及DNA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1. DNA的结构和功能(1)DNA的基本结构(2)DNA的功能及意义(3)DNA的复制和修复2. DNA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1)DNA的转录(2)RNA的翻译3. DNA的基本结构单元及其相互作用(1)碱基对的配对规则(2)DNA的双螺旋结构(3)DNA的超螺旋结构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通过讲解DNA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来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DNA的构成和作用。
3.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深入理解DNA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
4.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DNA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DNA的提取过程,增强对DNA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DNA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DNA的结构和功能,以及DNA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并通过视频展示相应实验操作,让学生对DNA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4. 总结与讨论总结DNA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七、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DNA提取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DNA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讨论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评价学生对DNA的理解。
3. 测验设计小测验,考查学生对DNA结构、功能、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DNA的认识和兴趣。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doc教案章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
2. DNA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
3. DNA作为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控制生物性状、DNA的复制和转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出DNA这一主题。
2. 讲解DNA的基本概念:讲解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让学生了解DNA 的基础知识。
3. 展示DNA的结构特点:利用课件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讲解碱基配对规律。
4. 讲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让学生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DNA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DNA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分析作业和测验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内容:DNA的定义、组成、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传递以及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对DNA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的结构特点和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
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复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 的奥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材、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介绍DNA的定义: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
(2)讲解DNA的结构特点: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3)阐述DNA的功能:DNA作为遗传物质,负责存储和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3. 课堂互动(1)提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回答: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围绕一个中心轴盘绕而成的。
(3)提问:DNA如何传递遗传信息?(4)学生回答:DNA通过复制自身,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精确地复制自身,确保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4. 实验环节(1)实验目的: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实验原理:利用染色剂将DNA染成红色,观察细胞中DNA 的分布情况。
(3)实验步骤:步骤1:取材。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取口腔上皮细胞。
步骤2:制片。
将牙签上的细胞涂抹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并覆盖一张盖玻片。
步骤3:染色。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染色剂,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使染色剂浸润整个样本。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课标与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需用一课时教学。
本节课由曾经在科学界引起长时间争议的问题开始,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最终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等的重要基础。
本节内容对应课标中的“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而“总结”对应知识性目标动词中的应用水平,层次较高。
2.学情分析➢知识:学生已获得先前知识:核酸的分子结构,遗传规律,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学生在必修1中有过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探索经验,并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离心等技术。
本节课的内容应建立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本节的学生,学生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核心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并为随后DNA分子结构和复制及基因表达等内容打下基础。
➢能力: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技能,如对文字和图片的一般分析能力、能够在一定情境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获得新概念,但是学生的这些能力尚不完善。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有机会加强这些能力,并发展实验设计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高中学生已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通过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他们将进一步发展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生命观念】1.阐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2. 分析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关键设计思想。
【科学思维】通过对艾弗里实验的分析,理解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详案)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说明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4.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从“问题探讨”导入新课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遺传物质呢?这个问题曾引起生物学界激烈的争论。
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的,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DNA的化学组成,意识到DNA的重要性,为探索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打下了基础。
让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2.了解肺炎链球菌的类型有无3.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理解该实验中的四个实验组,讨论并陈述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DNA、RNA、蛋白质、脂质、糖类等物质,那么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五组实验4.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就是减法原理。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3-6阅读教材,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高中化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品教案

高中化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知道DNA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2. DNA的组成结构3.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4. DNA的重要性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法,介绍DNA在遗传、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感受DNA的重要性。
4. 讨论法,分组讨论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概念,引出DNA的基本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DNA的组成结构。
3. 课堂讲解: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阐述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重要性。
4. 案例分析:介绍DNA在遗传、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实例。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在生物体中的关键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如DNA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的分离和分析过程。
4. 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如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学习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DNA概念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设计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总结“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理解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科学结论。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
(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和理解。
(2)如何让学生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原理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亲子之间外貌、性格等方面相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现象背后的物质基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讲授新课(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①介绍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S 型(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性)和 R 型(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性)。
②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过程:给小鼠分别注射 R 型活细菌、S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混合物。
实验结果:注射 R 型活细菌的小鼠不死亡;注射 S 型活细菌的小鼠死亡;注射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小鼠不死亡;注射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物的小鼠死亡,且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 S 型活细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③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实验思路:将 S 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提取出来,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哪种物质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实验过程:将 S 型细菌的多糖、蛋白质、DNA 等物质分别提取出来,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
(完整wor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完整wor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本内容的两个生物学经典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的重要的作用。
课标对本内容的要求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近几年的高考考纲知识点为“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求为II级。
课标和考纲对此均做了较高的要求,其原因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②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确立依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
此外,本节课的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确立依据:本节内容以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①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本内容的两个生物学经典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的重要的作用。
课标对本内容的要求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近几年的高考考纲知识点为“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求为II级。
课标和考纲对此均做了较高的要求,其原因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②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人类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
此外,本节课的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两个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确立依据:本节内容以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②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确立依据: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史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生物学思想、技术手段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3、重点与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重点与难点)
确立依据:重要的生物学史实是生物科学素养的的组成部分。
本届内容涉及到的实验都不能动手完成,要理解实验并得出结论,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也比较高。
高一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较少,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限。
二、教法与学法
本课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讲授、问答、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在指导学生了解了实验过程之后,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由浅入深,获取各实验的目的、思路,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体会到生物现象的物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获取新知识的渴望。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对最后一组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一组与哪一组形成对照?单一变量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的物质不是转化因子。
如果出现了光滑的菌落,说明有S 型细菌,那么这种物质就是转化因子。
最后一组与加入DNA的一组形成对照,单一变量是DNA是否完整。
说明只有完整的DNA是遗传物质。
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II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讲述:
艾弗里的实验进行了十年,实验目的
到底是什么?他实现了吗?
为了把DNA和其他物质彻底的分离
开,最终只能把蛋白质含量降低到
0.02%,没有彻底分离提纯。
所以,严格
来说他的实验并没有构成单一变量。
不能
够排除蛋白质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另一个实验能够将DNA和蛋白质彻
底分离开,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讲述并投影:
T2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说明其结
构特点、物质(元素)组成,培养条件。
投影其电镜下的照片,说明根据电镜
照片显示的其可能的寄生和繁殖方式。
观察图片,思考:注入细菌的物质是
什么?你认为哪一种物质是噬菌体的遗
传物质?为什么?能不能排除蛋白质的
作用?
2、投影分别用不同放射性元素标记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思考:
(1)为什么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
料?
(2)有多种同位素:14C、3H、18O、
15N、32P、35S,应该用什么同位素标记噬
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如何标记?
(3)保温、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什
么?
(4)离心之后细菌的位置在哪里?
引起好奇:十年
就做一件事,为什么
呢?
心理活动:好可
惜,那怎么办?
回忆病毒的特
点,认识噬菌体
分析:DNA进入
细菌,蛋白质没有进
入细菌,两者彻底分
离开了。
DNA能够在
亲子代之间保持连
续,是噬菌体的遗传
物质。
思考并尝试回
答:(1)化学成分
只有两种,在自然的
生理过程中把DNA
和蛋白质彻底分开。
(2)32P和35S
分别DNA和蛋白质
的特有元素,能把两
种物质完全区分开。
(3)保温让噬
让学生认
识到一个正确
的结论可以通
过不同的途径
获得。
认同人类
对遗传物质的
认识是不断深
化、不断完善
的过程;
认同科学
的发展离不开
技术的支持。
毒等。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内容,点出重点。
回顾本课内容,
查漏补缺。
加深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六、随堂练习
1.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是(D)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证明具体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 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3.将有关过程正确排序。
③②①⑤④
①标记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细菌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35S和32P标记细菌
④放射性检测⑤离心分离
4. 科学家用含有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待大肠杆菌解体后15N (C)
A.不出现在T2噬菌体中
B.仅发现于T2噬菌体的DNA中
C.发现于T2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
D.仅发现于T2噬菌体的外壳中
5. 下列有关“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动物、植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七、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中学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基本得到了落实。
通过对本节2个经典实验的学习,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了解了生物科学发展的史实。
由于本节实验内容较为抽象,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