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学新制度理论
组织社会学全
• 波普诺:人们长期以来为达到某一特定 目标而结成的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 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俱乐部、 学校、教堂、医院、监狱、公司和政府机 构均为组织。
• 吉登斯:一个组织是以公务关系为基础, 为完成特定目标的一大群人的结合。
• 霍尔: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 秩序(规则)、权威阶层(等级)、沟通 系统及成员协调系统(程序)的集合体, 这一集合体有一定的连续性,他存在于环 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有关, 活动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及社会产生效 果。
与其他学科研究组织的差异: • 政治学:强调组织的权力进程和决策过程,关注政
党与行政组织 • 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人”视角,研究稀缺资源的
获取和分配,并关注生产力和效率问题,关注的是 工业组织。 • 心理学:则对人的感性认识、理性认知和行为动机 的差异感兴趣。 • 人类学:对不同文化价值如何影响组织运作及其成 员议题感兴趣。 • 社会学:兴趣广泛,主要是社会人的视角。对等级 秩序、规范与情绪对行为的影响、组织的合法性、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等。
• 相较起来,涂尔干比较明确地指出一个社 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角度应该是从 群体的层次来研究群体(社会)现象。
什么是社会学的角度?
•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角度」是个悬念, 但答案却很明显:我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 社会学研究框架;我们关注的是具体的理 论以及它们的观点和角度。
• 社会学领域中缺乏一个占统治位置的中心 理论,这个状况也有一个好处:它为在这 领域中从事研究的学者留下了一个非常大 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3、目标:(是否存在独立的组织目标?) 4、技术:(从事和拥有为其工作所用的技术) 5、环境:(物质、文化、科技和社会环境)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与管理研究
2011 2月 年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o . NO 1 19 .
F b u r 2 e r a y 01 1
组 织 社 会 学 新 制 度 主 义 与 管 理 研 究
尚航 标 田 国双 李 卫 宁
( . 北 林 业 大 学 , 龙 江 哈 尔滨 10 4 2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 东 广 州 60 2 ) 1东 黑 5 00;. 广 2 15
( ) 度环 境 一 制 组织社 会学新 制度 主义 学派 揭示 制度 环境对
律 、 章 和规则 ( 如 竞争 及 强 制性 政 策 、 识 产 规 例 知 权制 度 、 同法 及其 执 行 ) 权 力 部 门 和监 督 部 门 合 ,
组织 的影 响。新 制度理 论强 调文 化 因素及其 来源 ( 如符 号 、 知 系统 、 同信 念 等 ) S o ,9 7 , 认 共 ( ct 18 ) t 关注 由社会创 造 的 、 以理性神 话形 式而存 在 的 、 组
和认知 等要 素所 构成 的制 度环境 如何 对组 织产生 影 响 ( ee n o a ,9 7 。新 制 度 主义 理论 M yr dR w n 17 ) a
转 型期 背景 对西 方 组织 管 理 理论 的 中 国“ 本 土化 ” 出挑 战 。研究 转 型期 的制 度 变迁 以及 中 提 国与其 他 国 家 的制 度 差 异 对 中 国企 业 实 践 的影 响, 成为 中 国学 者无 法 回避 的 重 要 研 究 内容 ( 郭 毅 等 ,0 9 。组 织 社 会 学 新 制 度 主义 学 派 强 调 20 ) 制 度环境 对组 织 的 影 响 ( ee n o a ,9 7 M yr d R w n 17 ; a
社会学 新制度主义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视制度的学说,强调制度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它在社会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展开阐述。
第一步,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框架,认为制度是社会变化和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
它强调制度规则、组织形式以及文化价值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限制和引导。
新制度主义对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它认为制度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复杂的构成和固定的规则体系。
新制度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从制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的根本,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步,我们需要了解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行为的背景条件和规范约束。
制度具有“路径依赖性”,即现有制度往往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逐渐变得固定化。
同时,新制度主义强调对于制度的“转制化”,即对固定制度的改革和创造。
新制度主义中关键的概念是“依存路径”和“关键人物”,后者也称为“改革创新者”,他们促成了制度的转制化。
第三步,我们需要了解新制度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将社会问题视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研究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变化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新制度主义在社会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社会学应当从制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问题,探讨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第四步,我们需要了解新制度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对于政策制定、管理运营以及法律标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政策制定中,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了解现有制度的依存路径,探讨制度的改革方式和流程。
在管理运营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度的限制和规范,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在法律标准中,法律制定者可以通过掌握制度崩溃的因素和改革的创新者,做出更为全面、深度的法律条规。
综上所述,新制度主义是一种重视制度、注重制度对社会行为影响的学说,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制度主义主要三大流派
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等几个流派。
各派之间差异很大: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首先产生于美国国会研究,其原因是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政治现象时存在局限。
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种假设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导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多数,即阿罗不可能定律,但在现实之中却存在一个稳定的多数,为了解释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人们转向了对制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这一流派,诺斯被视为理性选择选择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个人层面探讨制度问题,以个人理性的假设为基础通过演绎方法来研究制度的产生、变迁和影响的规律。
它仍假定人是理性的,追求财富最大化,但这种追求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产生的前提是合作,但合作往往是难以进行的,“囚徒困境”就被用来描述合作的困难性,交易成本的出现是难以合作的结果,合作产生于危机情况如战争、自然灾害和多轮博弈中,但危机情况和多轮博弈中产生的合作会遇到“搭便车”和欺骗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监督,加强监督就会产生交易成本,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就成为必需,制度的作用如温加斯特(温格斯坦)所说为行为者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消极的激励,使行为者遵守制度,从而实现行为者的自我实施,进而实现制度的自我实施。
2、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是从社会学组织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人物主要有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
在他们的著作《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中对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政治学提出了批评。
社会学制度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倾向于比政治科学家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制度,打破了制度与文化概念之间的界限;强调制度行为的方式是通过提供行为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模板、范畴和模式,而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制度就不能解释世界和其他人的行为;采用某一制度,是因为它提高了组织或其参与者的社会合法性。
组织社会学
一、孔德(一)方法论孔德坚持实证方法的一个原则是: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为什么)?实质是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评价,或者说克服观察者的价值评价,仅仅从客观事物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
一言以蔽之“把社会现象看做社会事实”,这样采取的方法就是对社会现象只能问它有什么?有多少?怎么样?至于社会现象应当是什么?应当有多少?应当怎么样则不必过问。
(二)秩序与进步社会分化的积极作用:☐孔德把充分的劳动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看成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的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孔在肯定社会分化的积极作用时,也看到了社会分化不利的一面:☐他认为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不仅如此,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还大大增加了社会复杂程度(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社会组织,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他们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冲突,引起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甚至社会革命),为此必须扩大和加强政府控制社会职权与整合社会的职能,以便抵消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引起的社会冲突。
☐孔德肯定和否定社会分化的作用,实质上是主张用社会秩序来规范分化了的社会。
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间稳定有序的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二、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形式社会学)(一)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
因此,研究个人时不能从单个孤立的人出发,而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角度入手。
同时这个人把他所隶属的其他群体的关系也带到刚刚加入的群体中来,这样就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性。
(二)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自由和约束相对应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两者之间也具有双重性,并且是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
组织社会学第六讲 制度学派理论
• 案例分析: • 2002年,美国能源供应商安然公司申请破产,成 为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宗破产案。安然 的破产对安达信公司打击重大。 • 1913年由阿瑟·安德森教授创建的安达信公司, 经过88年经营,在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5万 名员工,在全球拥有10万家大型客户,2001年的 营业收入超过90亿美元,成为全球五大会计师事 务所之一。而在安然事件揭露前后不到几个月, 这个“百年老店”毁于一旦。究其原因,主要是: 利益驱动,诚信丧失。
第六讲 制度学派理论 • 制度学派可分为早期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 派。 • 一、早期制度学派的观点 • 早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塞尔兹尼克 (Philip Selznick),他是默顿的学生,研 究方向本是科层制,但他却发展出了自己 独特的研究方向,并发展成为组织分析中 最有影响的制度理论。
• 1、田纳西州水利大坝工程的故事 • 塞尔兹尼克的成名作《TVA与基层结构》是关 于美国田纳西州水利大坝工程和管理机构的研究。 田纳西水利工程建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当 时通过法律建立这一工程的目的是要提供便利、 制造肥料、控制水灾、利用水道等,在这些目标 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考虑,例如保护生态、植树 造林、帮助贫困的农民开发娱乐场所。所以当时 的想法是很好的,希望当地居民都参与其中,一 起来建设这一工程。 • 塞尔兹尼克最初的意图是研究韦伯式的理性 组织(科层组织)的实际运作问题。按照韦伯的 理性组织模式,组织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高度形 式化,排除了个性因素的干扰,仅奉行法律程序 和公务原则,具有精确性、纪律性和严谨性等特 点。
新制度理论
贡献2:同构化
同构:是指组织的结构、过程、身份和标识等核心特质与 种群内其他成员组织的显现相似的状态,组织趋向同构的 过程本质上是制度化,而同构是制度化的结果和表现 三种同构类型:强制型同构化、模仿学习型同构化和规范 型同构化
• 贡献3:合法性
• 合法性:指在一个由规范、价值、信念和定义组成某些社会构 建的体系中,对一个实体的行为被认为是期望的、恰当的或者 是合适的一般性的感知和假定。
绩效危机不断增加的 时候 组织成员中成员的利 益和信仰与组织的现 状相冲突的时候 组织因为要进行创新 而带来很大压力的时 候 当一些可以让组织朝 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持 续发展的依赖降低的 时候
在哪些情况下功能压力引起制度变 革
当制度化机构收回维持一个制度化组织活动相 关的奖励的时候 当组织技术特异性增大和企业目标越明确的时 候 当一些不和谐的信息出现或者是环境中一些非 预期到的事件出现的时候 当经济规则的效率和有效性与一个成功的组织 应当怎么样的规则相冲突的时候 当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相互冲突的时候 当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的时候
• 通过研究组织高层管理者花在维护企业形象上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时 间差异来判断该组织所在国家的制度化水平(中美比较)
提出的几个问题 • 制度压力下组织趋同会不会降低交易成本,降 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彼此的遵守规范会 不会润滑市场 • 制度化的趋同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
谢谢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体系,不同制度对资源配置的成本也不同,当某种制度的交易成本 超过另外一种制度的时候,效率高的交易制度会取代效率低的制度
诺思从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阐述经济制度变迁的规律,特别是法律和文化制度对形成市场机制的塑形 作用,诺思指出制度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塑造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包括正式的约束和非正式的约束。 具体来说,制度由三个部分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以及上述两者的实施特征
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Institutionalism)是一种关注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学说,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是由社会制度和组织所决定的。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对于个人和社会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组织会对个体的行为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制度主义者认为,改变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可以促进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
制度主义理论主张,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
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们反映了社会利益的权衡和社会权力的分配。
制度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和组织的变革应该基于对社会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深入理解,并遵循合理的理论和方法。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社会制度和组织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制度主义者认为,要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必须分析社会制度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制度主义理论也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
制度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关键。
制度主义者主张,在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应该尊重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个体和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制度主义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被运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以解释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机制。
制度主义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制度和组织的性质和规则,揭示了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动因。
总的来说,制度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制度和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影响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制度和组织,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制度主义的发展不仅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提高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社会学第六讲 制度学派理论
• 因此,组织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 境和制度环境。 • 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即按最大化原 则组织生产。 • 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接受和采纳为社会公 认、赞许的规范、组织形式、做法,而这 些组织形式和做法并不一定有利于组织的 效率,而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 会认可。
• 3、制度环境与合法性机制 • 这里的合法性不仅仅是指法律制度的作用, 而且包括了文化、观念、社会期待等制度 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 合法性机制: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 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组织的行为。 • 合法性机制不仅约束组织的行为,而且可 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
• 2、组织中的非理性因素 • 塞尔兹尼克对研究发现进行了提炼,他承认组织 是被合理设计以完成特定目标的工具。但他认为, 这些组织在实际运作中却“不能控制组织行为中 的非理性因素”。原因有两个: • 一是个体,他们加入组织,但并不仅仅按照组织 给他们设定的角色行动。 • 二是组织结构,既包括正式结构,也包括非正式 结构,组织结构将组织成员与组织之外的人联系 起来,组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会危及组织 的既定目标。
• 安然公司成立以来,从80年代到90年代, 安达信不仅一直负责其审计工作,而且同 时提供咨询服务。2000年安达信从安然获 得的5200万美元总收入中,咨询服务的收 入就高达2700万美元,可见安达信与安然 公司之间拥有源远流长的利益关系。 • 利益驱使安达信帮助安然造假。2001年10 月,安然重新公布了1997年至2000年期间 的财务报表,结果累积利润比原先减少 5.91亿美元,而债务却增加6.38亿。
• 二、迈耶的新制度主义观点 • 1、组织趋同问题的提出 • 迈耶(Meyer)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教育社会学。美 国的教育制度有许多特点,例如教育是每个州政 府的责任,联邦政府没有管理教育的行政权力。 但是有趣的是,实际上各个地区教育体制的结构 却非常相似,反映了制度趋同性的现象。这是为 什么呢? • 怎么来解释这些组织趋同现象呢?当时盛行的权 变理论的思路是,每个企业因为所处环境不同, 所以组织形式不同。迈耶提出的是一个正好相反 的问题,即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会有类似的内部制 度和机构?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借鉴韦伯的合法性概念
❖ 制度学派使用合法性的概念主要是强调在社会认 可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权威关系。
❖ 合法性机制是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在外部环境中 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或做法这样一种制度力量 。
❖迈耶的这一理论认识是新制度主义的重大贡献, 为制度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 20世纪80年代,迪玛奇奥(DiMaggio)和鲍 威尔(Powell)等人的研究丰富了早期的新制度 主义社会学,迪玛奇奥和鲍威尔关注的问题是一 样的,即为什么组织具有趋同性。他们的基本理 论思路是,趋同现象起源于组织面临的制度环境 。那么是什么动力驱使组织趋同,在组织行为和 形式上越来越相似呢?
❖ 当时盛行的权变理论框架不能解释这一现象。权 变理论的解释是,每个企业组织因为环境不同、 技术不同、规模不同而异。迈耶提出的问题是一 个正好相反的现象,即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会有类 似的内部制度和机构?
❖ 迈耶认为,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认识这些 现象。任何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当 时组织学研究也关心环境,但关注的是技术环境 ,即一个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多大,与其他 企业的市场关系是什么样的。
❖合法性,是韦伯首先提出的这个概念。一种观点 认为权威是强迫性的。
❖ 但是韦伯提出合法性这个概念,他提出三种合格 性机制:第一种是个人或领袖的魅力,即人们因 为领袖的个人魅力而追随其后。第二种是传统, 即人们接受领袖的权威是因为传统使然,例如, 过去农村家族中长老有着权威地位,这常常是建 筑在传统的基础上。第三种是建筑在法律理性之 上的,即对理性制度(例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 )之上的权威的认同和承认。
❖ 驱动力是国家制度和专业组织。
❖为什么在一个强大的国家范围内会产生组织的趋 同呢?为什么一个专业化的组织、机构会导致其 他组织趋同呢?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理论
就是因为它们只是应付外部制度环境的,对组织的内部运作并无益处
制度化组织的结构与其实际运作常常是相分离的
理性神话 有时候,某些制度环境、文化观念等成为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得大家不得不接
受
理性神话的形成 社会关系越来越密集,人们逐渐把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和逻辑延伸为一个大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逻辑 组织环境和组织成都越来越复杂,而组织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一个很大很神秘 的东西,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个人所能驾驭的能力 组织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往往具有很高的组织程度,也有利于理性神话的创造
和效率机制相比,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为什么组织行为会发生趋同现象。
问题: ① 在原有框架内进行,很难有所突破。 ② 制度主义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然或超自然的世界中
自然化
叶落归根 替天行道 天赋人权 君权神授 自然规律
制度、共享观念的延续
制度 群体整合
(记得清祖宗五代)
(共享观念)
财产继承权
记忆取舍
迪玛奇奥和鲍威尔DIMAGGIO AND POWELL 组织趋同性
弱意义上的合法性 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强调制度的激
合 法 性 机 制
时间
哈恩: 《模仿趋同性及其对审计服务市场的影响》
研究对象/问题 财务审计公司(CPA)规模的两极分化问题 一端是几个非常大的公司,如五大会计师事务所(KPMG毕马威、安达信、普华永
道、德勒、安永);一端事实许许多多的小公司;中等规模的审核公司非常少
大多数中等规模的公司都不找中等规模的审计公司,而去雇用大型的审计公司
政治冲突 市政府角色(强政府-弱政府) 城市结构(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种族群体……)
组织社会学答案
组织社会学一、选择1.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a)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形式b)矩阵组织结构形式: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c)事业部制组织形式2.冲突变迁: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相互作用观点3.冲突类型的功能分析:(一)正功能的冲突类型:超个人冲突、手段性冲突、非基础性冲突(二)负功能的冲突类型:个性化冲突、目的性冲突、基础性冲突二、简答1.组织的任务:(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3)统一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4)有效率,至少要做得比市场好2.组织的基本变项:人的变项、组织的变项、环境的变项3.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研究组织运用新设施或出现新的变化后对组织内外各要素产生的影响。
主要有:(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4.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韦伯认为科层组织理论,科层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泰罗指出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法约尔探讨了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共同点: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的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是源于组织的理性(二)自然系统组织理论:梅约主要研究组织非正式结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马斯洛和郝次伯格从不同角度考虑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麦克格雷戈探讨人性及人的行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共同点: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三)开放系统组织理论:共同点:人们的注意力已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组织是被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四)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共同点:把组织看成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5.韦伯关于权威类型的分析: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感召性权威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基本观点:(1)基于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3)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4)职员非人格化(5)量才用人(6)行政效率6.科层制的局限性及其发展:正功能:(1)依据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2)专家和技术人员严格的规章和纪律、密切的配合,还有事本主义原则,这些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运转(3)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反功能:(1)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是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同时缺乏人格性(2)由于组织按专才选用人才,所以当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功能的现象(3)权利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的独断和决策失误,同时组织中严格的分层级权利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缺乏应变力(4)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之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7.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含义: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联合体,表现形式有经济系统、通信系统、电气系统内容:(1)相互依赖的观念(2)整体性的观念(3)协同作用的观念8.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1)互惠原则(2)评估原则(3)选择原则9.选择原则的内容:(1)正确阐明组织目标的意图,详细说明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2)说明目标的重要性,并制定详细的目标战略(3)确定实现目标途径的行动计划,把组合字目标具体化和分化为可操作性的目标(4)确定测量工作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5)分析预期将发生的问题,给予目标实施以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6)预算执行目标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预算)(7)选择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互作用的方式(个人目标的实现应以不损害组织目标为前提,或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来满足个人需求)(8)建立一套实用的考核机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客观评价10.目标管理的含义:有效的管理技巧,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愿望来严格制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个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效益的方法)11.组织结构的假设与变项:(1)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2)每一组织都有一套适合其目标、环境、技术及人员的结构(3)当组织环境极其成员的感情要素均被理性规范所限制时,组织最为有效(4)专门化有利于选择个人的聪明才智(5)最佳的沟通和控制是权威和事本规则(6)结构可以有系统的设计和实行(7)组织问题常常以不适应的结构为特征,重新设计及改组结构就可以解决问题12.群体的类型:(一)根据结构特征: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二)根据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及由此决定的成员间作用的性质:(1)功能型群体:目的是为了能够稳定、持续的满足某种必不可少的、经常重复出现的常规性需要,它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成员间建立了严格的上下隶属关系和正式的职位规范。
制度理论_精品文档
Selznick最初的意图是研究韦伯的理性组织(科层
组织)的实际运作问题,按照韦伯的理性组织模式,
组织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高度形式化,排除了个
性因素的干扰,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具
有精确性、纪律性和严谨性等特点。
2021/10/10
12
但是,Selznick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个工程表面看来是 个大众参与的工程,在实际运作中却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利 益集团,地方势力和全国性利益组织都参与进来了,例如 美国农业部、农场联合会、当地政界、工商界头目都卷入 了这一工程。这些利益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工程,他们 派自己的人把持、占据了各个大的工程部门,控制很多政 策制定。结果是很多项目的实施与当时设计的组织目标背 道而驰。这一项目的初衷是帮助穷人,但是执行的结果是 富人从中得到了利益和服务。这一结果显然与韦伯的理性 组织模式不一致。
不同于前两个视角,开放系统视角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 的系统,与外面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信息、资源 的交换,这种交换关系是组织存活的关键。这种视角虽然 出现最晚,但它传播的非常快,并且对组织理论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组织内部特征的研究开始 让位于对外部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围绕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70年代密集产生了多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至今仍然是学术研 究主流的理论学派。
Selznick对研究发现进行了提炼,他承认组织是被合理设 计以完成特定目标的工具。但他认为,这些组织在实际运 作中却“不能控制组织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原因有两 个:一是个体,他们加入组织,但并不仅仅按照组织给他 们设定的角色行动;二是组织结构,既包括正式结构也包 括非正式结构,组织结构将组织成员与组织之外的人联系 起来,组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会危及组织的既定目 标。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一个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视角优先出版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一)问题提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行政改革中的一种制度创新,是伴随着“民营化”运动的热潮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逐渐兴起。
莱斯特·M.萨拉蒙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府与非营利部门的伙伴关系,加速了非营利部门的扩张,这种关系也正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他国家非营利部门发展的特征[1]。
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自1995年上海浦东新区“罗山会馆”开始,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扩大。
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讨论较多的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2014年《财政部民政部关于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通知》指出,社会组织存在政社不分、管办一体、责任不清,独立运作能力较弱,社会公信力偏低,筹集和整合社会资源能力不强等问题。
从现实来看,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社会组织也的确表现出非独立性和非自主性,以及社会组织的资源能力及其服务能力偏弱的现象。
为什么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解释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现象,这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国内关于政府购买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
王浦劬等人指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中存在购买双方非独立、平等的关系,政府单项主导、职权介入,政府购买行为“内部化”,社会组织成为政府部门的延伸[2](P25-29),以及社会组织能力不足,无法对接政府的要求等问题[3](P121)。
在随后进一步的研究中,有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更为深入。
徐顽强认为,政府与慈善组织作为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各自掌握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慈善组织对政府资源存在定向索求,而政府对慈善组织则是多向选择,两者在实际中的关系并不平等[4]。
吕纳认为,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双方关系是一种策略性建构,而非制度化建设,政府会有选择性支持和隐性化控制等行动策略的产生,社会组织也会在实践中演绎出依赖、遵从在先,拓展在后的行动策略[5]。
第三讲: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
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解释逻辑:合法化机制 ①迈耶——组织环境
技术环境:指从技术的角度看待组织的运行,包括 组织外部的资源与市场、组织内部将投入转化为 产出的技术系统等。
制度环境:制度学派所关注的制度环境主要是社 会的共享观念及规范因素,也就是支撑社会生活稳 定化和秩序化的、被普遍接受的符号体系及其共 同意义。
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解释逻辑:合法化机制
①迈耶——组织环境
迈耶研究了美国各州的教育体制,发现尽管美国 的教育体制是分权的,但是各州的教育体制结构 非常相近,反映了制度趋同的现象。由此,他提 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会有类似的内 部制度和机构?他的思路是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去寻找答案。
迈耶提出,我们必须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研究、 认识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 织现象。
第四章
共享观念的产生
共享观念的产生
在解释一个社会为什么会有共享观念这一问题上, 新制度学派接受了功能主义的逻辑。 功能主义的逻辑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追 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会产生某种潜在功能,它在无意 中导致了有利于社会整合的共享观念的形成和延 续
共享观念的产生
道格拉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用功能主义的逻辑 解释共享观念。在原始部落中,一个家族划分财产,首 先要确定谁是这个家族里的人。怎样确定呢? 有一个 条件是家族成员必须对上面的五代祖先记忆清楚,才能 证明其家族身份。然而,这种为了划分财产而记忆祖先 的活动,却产生了意外的后果,在家族成员之间出现了 有利于家族整合的共享观念——家族意识与祖先崇拜。 在这里群体整合不是人们有意识的去做的,他们的 目的是通过记忆祖先而可以参加财产分割。目的是功 利性的,但这样做在无意间产生了一种潜在的功能。 促进了群体的整合。这就是功能主义的逻辑。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制度变迁模式研究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制度变迁模式研究作者:郭金鹏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摘要: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三大流派,即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这三大流派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同时,通过对其制度变迁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加深对新制度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变迁一、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一)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孕育于社会学界的制度研究传统,在政治科学领域中发展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其重视“制度”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张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可供人选择的行为都深受规则和制度的影响,个人的行为是对特定制度和规则的遵从。
认为个体行动者的能动性实际上是受到背景限制的理性,坚持修订社会科学中的整体主义观点。
社会学制度主义在进行关于制度理论的规范研究时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这得益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丰富学术资源和它本身对于规范性和认知性要素的重视。
同时,它所具有的缺陷与弊端也使它得到诸多批评,首先,社会学制度主义对于“制度”的界定“过于宽泛并模棱两可”,不仅正式的制度,结构,规范等也被划入制度的范畴,同时其对制度和组织的区分不够明确,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其次,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理论主张在许多情境下略显无力,“它们在制度创设或改革的过程中,忽略了承载着不同利益的行动者之间权力冲突的重要性”[1]。
其三,一些社会学者提出:社会学制度主义对文化和认知的强调虽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社会学长期以来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传统。
[2](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致力于对国会问题的研究,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理性选择理论的拓展和进步,为政治学研究引入了经济学的方法。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理性人假设”法,其认为利益的最大化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多种动机中最稳定的因素,它以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从个体层面研究政治行为。
新制度主义理论概述
新制度主义理论概述新制度主义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等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创立。
他将制度因素引入经济史研究之中并发现了制度与制度变迁在长期经济增长与停滞中所起的作用,建立了一套“制度—选择—经济和社会结果”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
该理论与方法在80年代被运用于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
美国斯坦福大学詹姆士·马奇和伯根大学约翰·奥尔逊合著的《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被西方一些政治家看作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著作”。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已成为西方继行为主义政治学之后一种新的政治理论。
新制度主义理论是在对传统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结合基础上的扬弃与超越。
它经历了一个兴起、运用与总结及反思的发展过程。
从制度与作为政治主体的个体关系这一角度看,在政治学的发展史上先后发生过三次研究视角的转变,即古希腊城邦政治中人与制度的原始互动观--向中世纪神学政治中人是制度的被动接受者的观念的转变--再向近代政治观中强调个人对制度的设计主导作用的转变--最后向行为主义革命后现代政治学对制度的反思及制度与个体关系的重新思考的转变。
经历第三次转变后的个体与制度的关系,是一种多维的、立体的良性互动关系。
对这种关系的清楚认识,有助于个体在政治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新制度主义的知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已经变成超越单一学科,遍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分析路径。
豪尔和泰勒认为,在政治科学中就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3]美国学者彼特斯也概括出了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各种流派:规范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经验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利益代表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主义。
[4]这些不同学科、不同流派的制度研究共同建构了新制度主义的理论体系。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规范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
《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摘要:并且认为,需要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分析、解释各种组织行为、组织现象,特别是制度环境,即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take-for-granted)社会事实,从而将组织研究导向一个新的理论路径,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1996,and the Grass Roots: A study of Politics and Organization.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内容摘要:新制度主义理论是在组织与制度研究者们不断对话和反思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简要梳理了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呈现了其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期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组织理论的简要回顾组织理论(组织学)是研究、解释组织现象的学科(周雪光,1999)。
早期的组织理论主要是以韦伯的关于理性组织、科层制以及一些学者如泰勒、法约尔等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
而后,人际关系学派注意到了物化的组织结构(如资源分配、组织的正式制度)之外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非正式的组织结构”的影响(周雪光,2003)。
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组织的实际运作中与韦伯式的理性组织不同的地方,比如:社会行动者在实际行动中,受到“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过程的诸多限制,而后组织结构与组织目标都发生了非预期的变化,因而奠定了早期制度学派的基本思想(Selznick,1980;March& Simon,195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兴起,使得组织研究在超越韦伯式的理性组织理论框架后越发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环境:效率机制 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生产效率,即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
制度环境:合法性机制 制度化的组织:组织总是生存在制度环境中的 组织的制度化过程:组织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 会事实”的过程 如果组织行为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出现“合法性”危机,引起社会公愤,危 害组织生存和发展 合法性机制: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 量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理论
1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新制度理论的中心问题:
为什么各种组织越来越相似?
不同企业、学校、其他组织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都采取科层制的组织形式
为什么组织或企业花费很多资源去做一些和它的效率生产没有关系的活动? 美国大学校长常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大公司也做很多公益活动(与组织目标无关)
现象:专业化程度高的组织间相似性更高,如医院、学校等
13
趋同机制引申出来的命题
组织间的依赖程度越高,组织间的类似程度就越高
依赖程度高,信息交流多且集中,越可能模仿、同化 且组织结构越相似,组织间越容易对话
组织目标越模糊不清就越能导致组织间的趋同
组织目标越不清晰的组织,越难为其生存找到依据 组织目标不清楚时,组织内部矛盾越多,组织就越依赖于外部制度来避免矛盾的激化 如,大学间的趋同程度要比企业间的趋同程度高
组织趋同的驱动力 (之前)理性选择、效率机制 (当前)国家制度和专业组织
12
制度趋同/组织行为趋同的机制
强迫性机制
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令、规范等
如论文写作、发表中的学术规范
模仿机制
模仿同领域中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
不确定性诱导模仿行为
竞争性模仿和制度性模仿
社会规范机制
社会规范产生一种共享观念和思维方式
2、20世纪50-70年代管理学科的研究状况: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50-60年代)组织研究经历了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之后,走出了韦伯式的理性组织框架。 新的问题:如果组织不是理性设计,那么组织和它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60-70年代)权变理论基本思路: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的具体环境条件、技术、
14
托尔博特和朱克: 《正式组织结构变革的制度根源:1880-1935年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扩散》
目标和规模等。即组织的结构因环境、技术、目标的条件不同而变化。
3
迈耶MEYER的新制度主义思想
现象
美国的教育是州政府的责任,联邦政府并没有管理全国教育的行政权力; 但各州教育体制结构非常相似。——组织趋同性
组织制定的很多规章制度和它的内部运作毫无关系,一旦制定即束之高阁。
解释
联邦政府在提供财政支持的前提是:学校必须符合联邦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如提供完 整财务报告,不能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即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利诱”各学校支持 其规章制度,导致组织趋同性现象。
组织的一个特点:很多组织常常高成本制定很多制度,但之后却束之高阁。 为什么组织的很多结构对他的实际运行没有发生作用? 为什么组织制度和组织的实际运行会有如此分离的现象呢?
2
新制度理论的学术背景
1、早期制度理论:塞尔兹尼克——制度化的组织 《TVA与基层组织》研究田纳西水坝工程中的目标替代 其组织运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活动实际运作中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地方势力 和全国性的利益组织都参与进去,如美国农业部、农场联合会、当地政界、工商界头目把持 了各大工程部门,控制了很多政策制定。很多项目的实施与当初设计的组织目标背道而驰 可见,组织受其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制度化的组织,是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自然产物,而不 仅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超过了组织的具体任务或者技术需要的价值判断渗透进组织内 部的过程 由此,组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效率机制;是受外在环境影响的
这些制度设立的目的是满足联邦政府的要求,而不是为组织内部运作所设立。因此这些 制度一旦设立,即与组织内部运作过程分离。
4
经验现象与权变理论的解释不符
迈耶新的解答思路
1. 必须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这些现象 2. 而且必须同时关注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
何谓制度环境?
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为人们“广为接 受”(taken-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
7
理性神话 有时候,某些制度环境、文化观念等成为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得大家不得不接 受
理性神话的形成 社会关系越来越密集,人们逐渐把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和逻辑延伸为一个大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逻辑 组织环境和组织成都越来越复杂,而组织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一个很大很神秘 的东西,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个人所能驾驭的能力 组织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往往具有很高的组织程度,也有利于理性神话的创造
自然化 叶落归根 替天行道 天赋人权 君权神授 自然规律
10
制度、共享观念的延续
制度 (记得清祖宗五代)
群体整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享观念)
财产继承权
记忆取舍
11
迪玛奇奥和鲍威尔DIMAGGIO AND POWELL 组织趋同性
弱意义上的合法性 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强调制度的激 励性 这个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而是概率性的
8
合法性机制的影响
组织间的趋同——为了获得制度环境认同,各个组织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和做法 组织间相互模仿、学习——模仿获得合法性,减轻环境的压力和组织的动荡 而这种模仿、趋同,同时也加速了理性神话的形成,强化了其威力
9
稳定的制度如何可能?
道格拉斯 建立在功利性或实用性基础上的制度常常遭受挑战 稳定的制度必须建立在人们都能普遍接受的理念规范上,而这种理念规范常常隐含在自 然或超自然的世界中
6
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的冲突 由于两者的目的和要求不一致,因此常常引致组织制度间的不一致甚至冲突
如何解决制度间的冲突?——松散结构 即组织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一个组织采纳了很多规章制度但并不实施, 就是因为它们只是应付外部制度环境的,对组织的内部运作并无益处 制度化组织的结构与其实际运作常常是相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