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第十章(1)
【精品】金属学与热处理 崔忠圻 第九单元和第十章答案
8。
15有一共析钢试样,其显微组织为粒状珠光体.同通过何种热处理工序可分别得到细片状珠光体、粗片状珠光体和比原始组织明显细小的粒状珠光体?答:可以通过等温处理来得到片状珠光体,温度在~650℃时等温处理得到粗片状珠光体,温度在650℃~550℃时等温处理得到细片状珠光体.通过球化退火可以得到粒状珠光体,它有两种方法得到:一类是使奥氏体的碳浓度分布不均匀或保留大量未溶渗碳体质点,并在以下较高范围内缓冷,获得珠光体;另一类是将钢加热至略低于温度长时间保温,得到粒状珠光体。
8.16为了提高过共析钢的强韧性,希望淬火时控制马氏体使其具有较低的含碳量,并希望有部分板条马氏体.试问如何进行热处理才能达到上述目的?答:在200℃以上较低温度下快速度时间加热淬火,这时过共析钢中保留了较多的未溶碳化物,降低了马氏体中的含碳量,也可以获得较多的板条状马氏体。
8.18如何把0。
4%C的退火碳钢处理成:1)在大块游离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细球化碳化物?2)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细球状碳化物?答:①球化退火②调质球化8.19假定将已淬火而未回火的0.8%C的碳钢件(马氏体组织)放入800℃炉内,上述组织对800℃时的奥氏体化时间有什么影响?如果随后淬火发现零件上有裂纹,试解释裂纹产生原因。
答:若在800℃的炉内,已淬火的钢件中的马氏体会进行奥氏体化,而温度越高,奥氏体的晶粒长大速度越快,最终得到的奥氏体晶粒也越粗大,如果这时在进行淬火,晶体内应力过大,会引起工件的开裂。
1) 何为钢的退火?退火的种类及用途?答:概念: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1Ac 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分类:退火种类很多,根据加热温度可分为在临界温度以上或以下退火.前者可以分为完全退火、均匀化退火、不完全退火和球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及去应力退火.按照冷却方式,退火又可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用途: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和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及机械加工工件中的残留内应力,以提高尺寸稳定性,防止工件变形和开裂。
(完整word版)金属学与热处理(哈尔滨工业大学_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2)、(4 2 1)等晶面和[-1 02]、3•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今有一晶面在X、Y、Z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是5个原子间距,2个原子间距和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参数。
解:设X方向的截距为5a, Y方向的截距为2a,则Z方向截距为3c=3X2a/3=2a,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1/2a, 1/2a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2,5,5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 5 5)4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解:(1 0 0)面间距为a/2, (1 1 0)面间距为"2a/2, (1 1 1)面间距为"3a/3三个晶面晶面中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0)7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胞中的轴比c/a=1.633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格配位数为12,即晶胞上底面中心原子与其下面的3个位于晶胞内的原子相切,成正四面体,如图所示贝卩OD=c/2,AB=BC=CA=CD=a因厶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有OC=2/3CE由于(BC)2=(CE)2+(BE)2有(CD)2=(OC)2+(1/2C)2,即I /T J(CU)(c)2- '3 2因此c/a=V8/3=1.6338•试证明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半径为r=0.414R解:面心立方八面体间隙半径r=a/2-v2a/4=0.146a面心立方原子半径R二辺a/4,贝卩a=4R/\2,代入上式有R=0.146X4R/ V2=0.414R9. a )设有一刚球模型,球的直径不变,当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时,试计算其体积膨胀。
b)经X射线测定,在912C时丫-Fe的晶格常数为0.3633nm, a -Fe的晶格常数为0.2892nm,当由丫-Fe转化为a -Fe时,求其体积膨胀,并与a)比较,说明其差别的原因。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十章-Ⅲ
一、钢中贝氏体形成条件和组织形态 6、柱状贝氏体
常发生于高碳碳素钢或高 碳中合金钢中,在等温温 度处于下贝氏体形成温度 范围内出现。 柱状贝氏体中铁素体呈放 射状,碳化物分布在铁素 体内部,与下贝氏体相似。 柱状贝氏体形成时不产生 表面浮凸。
二、贝氏体转变的基本过程和热力学条件
1、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困难,强度越高。
1、贝氏体的强度和硬度
② 碳素钢的强度随 着贝氏体中碳化物 弥散度的提高而升 高。 相对而言,贝氏 体中碳化物弥散强 化对下贝氏体影响 较大而对上贝氏体 则影响很小。
抗拉强度
1、贝氏体的强度和硬度 ③ 贝氏体中碳化物 的弥散度与钢的化学 成分、贝氏体形成温 度等有关。碳素钢随 贝氏体形成温度降低 铁素体晶粒尺寸减小 而碳化物的弥散度增 加,导致贝氏体的强 度升高。
3、影响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37CrMnSi钢在 400℃下实行部 分贝氏体转变 使其在350℃获 得的贝氏体量 减少约8%,提 高了奥氏体稳 定化程度。
五、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贝氏体的强度和硬度 铁素体的晶粒大小和碳化物的影响 ① 贝氏体中铁素
体晶粒越细则对位
错运动的阻力就越 大,塑性变形就越
一、钢中贝氏体形成条件和组织形态
1、上贝氏体
上贝氏体是在 贝氏体形成温 度区域的高温 部分形成。又 称高温贝氏体。 用B上表示。
一、钢中贝氏体形成条件和组织形态 1、上贝氏体
金相显微镜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 上贝氏体中成束且大 致平行的铁素体板条 自奥氏体晶界的一侧 或两侧向奥氏体晶粒 内生长,而渗碳体呈 粒状或链珠状或短杆 状分布于铁素体板条 之间。
3、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和Bs点
贝氏体转变的Bs点 远高于马氏体转变 的Ms点。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
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1)因为金属结晶时存在过冷现象,是为了满足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过冷度越大,固、液两项的自由能差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
(2)过冷度随金属的纯度不同和本性不同,以及冷却速度的差异可以再很大范围内变化。
金属不同,过冷度也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反之,越小。
(3)会,当液态金属的自由能低于固态时,这时实际结晶温度高于理论结晶温度T m,此时,固态金属才能自发的转变为液态金属,称为过热。
2-4试比较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均匀形核是指:若液相中各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是相同的;非均匀形核:液态金属中存在微小的固相杂质质点,液态金属与型壁相接触,晶核可以优先依附现成的固体表面形核。
在实际的中,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要容易发生。
二者形核皆需要结构起伏,能量起伏,过冷度必须大于临界过冷度,晶胚的尺寸必须大于临界晶核半径。
2-5说明晶体成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答;正温度梯度下以平面状态的长大形态,服温度梯度下以树枝状长大。
2-6简述铸锭三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1)表层细晶区形成原因:①型壁临近的金属液体产生极大过冷度满足形核的热力学条件;②型壁可以作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地。
该晶区特点:组织细密,力学性能较好,但该晶区较薄,一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2)柱状晶区的形成原因:①液态金属结晶前沿有适当的过冷度,满足形核要求;②垂直于型壁方向散热最快,晶体向相反的方向生长;③外因是散热的方向性;④内因是晶体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
该晶区的特点:相互平行的柱状晶接触面及相邻垂直的柱状晶区的交界面较为脆弱,并常聚集着易熔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使铸锭在热压力加工时,容易沿着这些脆弱面开裂,组织比较致密。
(3)中心等轴晶区形成特定:①中心液体达到过冷,加上杂质元素的作用,满足形核的要求;②散热失去方向性,晶核自由生长,长大速度差不多,长成等轴区。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重点习题
在表层细晶区形成的同时,一方面型壁的温度被高温金属液体和细晶区所释 放的结晶潜热加热而迅速升高,另一方面由于金属凝固后的收缩,使细晶区和型 壁脱离,形成一层空气层,以上都给液体金属的散热造成困难,使液体金属冷却 减慢,温度梯度变得平缓。此时,固液界面前沿过冷度减小,无法满足形核的条 件,不能形成新的晶核,结晶只能依靠靠近液相的某些小晶粒继续长大来进行, 由于垂直于型壁的方向散热最快,因此晶体沿其反方向择优生长,晶体在向液体 中生长的同时,侧面受到彼此的限制而不能生长,因此只能沿散热方向的反方向 生长,从而形成柱状晶区。
此晶区晶粒长大时彼此交叉,枝叉间的搭接牢固,裂纹不易扩展;该晶区晶 粒较大,树枝晶发达,因此显微缩孔较多,力学性能较差。 5. 为了得到发达的柱状晶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为了得到发达的等轴晶区应
该采取什么措施?其基本原理如何? 得到柱状晶区的措施及其原理: ① 提高液态金属过热度。增大固液界面前沿液态金属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增大
3.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 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 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4. 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 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 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哈工大工业大学 崔忠圻主编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第一章填表:晶格类型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2a43868%面心立方4a421274%密排六方6a211274%5、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23)、(0-1-2)、(421)等晶面和[-102]、[-211]、[346]等晶向10、已知面心立方晶格常数为a,分别计算(100)、(110)、和(11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求出【100】、【110】和【111】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某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是指该晶向上单位长度排列原子的个数)答:(100):(110):(111):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什么?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
原因: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简单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
第一章 复习题晶向指数相同,符号相反的为同一条直线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晶面指数的数字和顺序相同,符号相反则两平面互相平行晶面的空间位向不同但原子排列相同的所有晶面当一个晶向[uvw]与一个晶面(hkl )平行时hu+kv+lw=0当一个晶向[uvw]与一个晶面(hkl )垂直时h=u ,K=v ,l=w晶体的各向异性原因: 在不同晶面上的原子紧密程度不同纯铁冷却时在912 发生同素异晶转变是从 结构转变为 结构,配位数 ,致密度降低 ,晶体体积 ,原子半径发生 。
面心立方晶胞中画出)(211晶面和]211[晶向刃型位错的四个特征(作业)螺型位错的四个特征(作业)面心立方(FCC ) 体心立方(BCC ) 密排六方(HCP )晶胞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同素异构转变定义--18页晶体缺陷的分类:常见的点缺陷:常见的面缺陷:第二章 复习题一、填空1、金属结晶两个密切联系的基本过程是 和2 、金属结晶的动力学条件为3 、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为4 、铸锭的宏观组织包括5、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则金属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比砂模浇注的晶粒更细 ,高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低温浇注的晶粒 粗大 ,采用振动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不采用振动的晶粒更细,薄铸件的晶粒比厚铸件晶粒更细 。
二、问答1、金属的结晶形核45页2、金属的长大的要点52页2、铸锭三晶区名称及形成过程(柱状晶为重点)3、影响柱状晶生长的因素56-57页三、名词解释:1、细晶强化2、变质处理3、铸造织构第三章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作业题(复习题)1、概念合金、相、固溶体、固溶强化、、离异共晶、伪共晶2、填空1)固溶体按照溶质原子在晶格中所占位置分为和。
2)固溶体按照固溶度不同分为和。
3)置换固溶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和温度。
4)置换固溶体中原子半径相对差别Δr 8%且两者的晶体结构相同时才有可能形成无限固溶体。
5)间隙固溶体形成无限固溶体(填“有可能”“不可能”)6)正温度梯度下:随成分过冷程度增大分别形成、和。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
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1)因为金属结晶时存在过冷现象,是为了满足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过冷度越大,固、液两项的自由能差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
(2)过冷度随金属的纯度不同和本性不同,以及冷却速度的差异可以再很大范围内变化。
金属不同,过冷度也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反之,越小。
(3)会,当液态金属的自由能低于固态时,这时实际结晶温度高于理论结晶温度T m,此时,固态金属才能自发的转变为液态金属,称为过热。
2-4试比较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均匀形核是指:若液相中各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是相同的;非均匀形核:液态金属中存在微小的固相杂质质点,液态金属与型壁相接触,晶核可以优先依附现成的固体表面形核。
在实际的中,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要容易发生。
二者形核皆需要结构起伏,能量起伏,过冷度必须大于临界过冷度,晶胚的尺寸必须大于临界晶核半径。
2-5说明晶体成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答;正温度梯度下以平面状态的长大形态,服温度梯度下以树枝状长大。
2-6简述铸锭三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1)表层细晶区形成原因:①型壁临近的金属液体产生极大过冷度满足形核的热力学条件;②型壁可以作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地。
该晶区特点:组织细密,力学性能较好,但该晶区较薄,一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2)柱状晶区的形成原因:①液态金属结晶前沿有适当的过冷度,满足形核要求;②垂直于型壁方向散热最快,晶体向相反的方向生长;③外因是散热的方向性;④内因是晶体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
该晶区的特点:相互平行的柱状晶接触面及相邻垂直的柱状晶区的交界面较为脆弱,并常聚集着易熔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使铸锭在热压力加工时,容易沿着这些脆弱面开裂,组织比较致密。
(3)中心等轴晶区形成特定:①中心液体达到过冷,加上杂质元素的作用,满足形核的要求;②散热失去方向性,晶核自由生长,长大速度差不多,长成等轴区。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7-10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崔忠圻版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 AC1 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 AC1 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 以上 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 AC1- AC3(亚共析钢)或 AC1-ACcm (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第二版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九到十三章总结
第二版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九到十三章总结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内容提要:热处理是改善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艺方法。
根据热处理后所要求的性能的不同,热处理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但所有的热处理工艺都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第一节概述一、热处理的作用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期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其目的是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以改善其性能。
预备热处理的目的:恰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消除铸、锻、焊等热加工工艺造成的各种缺陷,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更加均匀。
二、热处理与相图金属材料能进行热处理的条件:只有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溶解度显著变化或者发生类似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即有固态相变发生的合金才能进行热处理。
金属材料的特点之一是可以用热处理方法较大幅度地调整与改变其性能,这是由于金属材料在加热与冷却过程中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各种类型的变化的缘故。
为了使钢件在热处理后获得所需要的性能,大多数热处理工艺(如淬火、正火和普通退火等)都要将钢件加热到高于临界点温度,以获得全部或部分奥氏体组织并使之均匀化,这个过程称为奥氏体化。
然后通过不同的冷却制度,使奥氏体转变为不同的组织(包括平衡组织与不平衡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的性能。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以及先共析铁素体或二次渗碳体继续向奥氏体转变或溶解的过程,只有加热温度超过A3(亚共析钢)或Acm(过共析钢)后,才能全部转变或溶入奥氏体。
特别地,对过共析钢,在加热到Acm以上全部得到奥氏体时,因为温度较高,且含碳量多,使所得的奥氏体晶粒明显粗大。
应该指出,在Fe-Fe3C相图中A1、A3、Acm是平衡时的相变温度(称为临界点),在实际生产中加热速度比较快,相变是在不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相变点要比相图中所示的相变温度高一些,分别以Ac1、Ac3、Accm表示,理论相变温度和实际相变温度之间的差值称为过热度;同理,冷却时相变的临界点分别以Ar1、Ar3、Arcm表示,其差值称为过冷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九到十三章习题
A. 奥氏体晶粒一般为等轴状多边形,在奥氏体晶粒内有孪晶
B. 珠光体的片间距愈小,碳原子的扩散距离减小,奥氏体形成速度加快
C.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散型相变,因此奥氏体晶核是通过扩散机制形成的
30、珠光体转变是个典型的扩散性转变,下列叙述是对其原因的说明,其中不正确的是( C )
13、奥氏体中存在未熔碳化物或铁素体,或还有某些非金属夹杂物,这些都会阻碍珠光体的形核,减缓珠光体转变。( F )
14、把钢加热到临界点Ac1或Ac3以上保温并随之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用以得到介稳状态的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方法称为淬火。( T )
15、过冷奥氏体的冷却速度越快,冷却后钢的硬度越高。( T )
A可锻铸铁 B球墨铸铁 C灰口铸铁 D白口铸铁
15、机械制造中,T10钢常用来制造( B )。A容器 B刀具 C轴承 D齿轮
16、铜只有通过冷加工并经随后加热才能使晶粒细化,而铁则不需冷加工,只需加热到一定温度即使晶粒细化,其原因是( C )。A 铁总是存在加工硬化,而铜没有 B 铜有加工硬化现象,而铁没有
7、粒状贝氏体是由条状亚单元组成的板条状铁素体和在其中呈一定方向分布的富碳奥氏体岛(有时还有少量碳化物)所构成的无明显的浮凸效应的复相组织。( F )
8、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加,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增多,板条状马氏体减少。( T )
9、钢在奥氏体化时,若奥氏体化温度愈高,保温时间愈长,则过冷奥氏体愈稳定,C曲线愈靠左。( F )
C.T12钢淬火+低温回火
8、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过( A )才能达到表面硬度高而且耐磨的目的。
A 淬火+低温回火 B正火 C调质 D淬火+高温回火
金属学及热处理复习思考题与期末考试题型特征
《金属学及热处理》复习资料第1章金属的性能1、名词解释强度、塑性、韧性、硬度。
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塑性:材料受力破坏前可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伸长率3和断面收缩率2。
韧性: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硬度:指材料对局部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抗力。
是材料力学性能的一个综合物理量。
第2章金属与合金的结构1、名词解释空间点阵、晶格、晶胞、晶体缺陷、合金、组元、相、组织、固溶体、固溶强化、中间相、同素异构转变。
空间点阵:将构成晶体的原子等抽象为几何点(阵点),得到一个由无数阵点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而成的阵列,阵点的周围环境必须相同。
晶格:描述原子或原子团在晶体中排列方式的几何空间格架。
晶胞:从晶格中选取出来的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原子组合(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排列在局部区域的某些不规则现象。
合金:由一种金属元素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可以是元素,也可以是化合物。
相:指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有明确界面与其他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合金在固态下相即为合金相。
组织:用肉眼或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组成相的形状、分布及各相之间的组合状态。
固溶体:以合金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格中溶入其它组元原子(溶质)后所形成的一种合金相。
仍然保持溶剂的晶体结构。
固溶强化:溶质元素产生晶格畸变,使固溶体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中间相:当溶质含量超过固溶体的溶解度时,将出现晶体结构和任一组元都不相同的新相,即金属间化合物。
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在二元合金相图中总是处于两个组元或端际固溶体区域之间的中间部位,故又称之为中间相。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具有多晶型性的金属在温度或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2、金属有哪几种常见的晶体结构?晶胞内原子数和致密度各为多少?a-Fe、Y -Fe、Al、Cu、Ni、Cr、V、Mg W Mo Zn各属何种晶体结构?答:体心立方结构:a -Fe、Cr、V W和Mo等30多种纯金属。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十章
3、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1)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越高,晶粒长大速度 越快,最终晶粒尺寸越大。 在每一温度下加热,晶粒都存 在一加速长大期。奥氏体晶粒 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再延长加 热时间,晶粒将不再长大而趋 于一个稳定尺寸。 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长大起 主要作用。
3、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2)加热速度
奥氏体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 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度。 奥氏体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实际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 到的晶粒度。 奥氏体本质晶粒度:在930±10℃保温足够实时间(3—8 小时)后测定得到的晶粒度。本质晶粒度为1—4级的钢 称为本质粗晶粒钢,5—8级为本质细晶粒钢。
六、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1、奥氏体的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反应奥氏 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长 大趋势,并不表明一 定获得细小奥氏体晶 粒。
六、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 2、奥氏体晶粒长大与 第二相颗粒
奥氏体在高温下保持可 自发长大,其驱动力为 长大前后界面能的降低。 第二相颗粒的存在可阻 止奥氏体的晶粒长大, 其效果取决于第二相颗 粒的尺寸和数目。
2、奥氏体晶粒长大与第二相颗粒
1、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分析
1、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分析
在高于A1温度保温,奥氏体并不立即形成,而是需经过 一定孕育期之后才开始。温度越高,孕育期越短。 奥氏体开始形成速度较慢,以后逐渐加快,至50%形成量 达到最大值,其后又逐渐减慢。 温度越高,奥氏体形成速度越快,形成奥氏体所需时间 越短。 奥氏体刚刚形成后,还需要一段时间使残留碳化物溶解 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2、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1)温度和碳含量
温度升高,奥氏体形成速 度加快; 钢中碳含量越高,则碳化 物数量越多,奥氏体形核 部位越多、碳的扩散距离 越短、碳和铁的扩散系数 增大,奥氏体形成速度越 快;
金属学与热处理 10.1
2
钢的正火
正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50℃,共析钢加热
到Ac1+30-50℃,过共析钢
加热到Accm+30-50℃保温
后空冷的工艺。
正火比退火冷却速度大。
正火后的组织:
<0.6%C时,组织为F+S;
0.6%C时,组织为S 。
正火温度
正火的目的
⑴ 细化晶粒,消除铸锻焊件组织缺陷. ⑵ 对于低、中碳钢(≤0.6C%),目的与退火的相同。 ⑶ 对于过共析钢,用于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 退火作组织准备。 ⑷ 型材或大型复杂铸钢件的最终热处理。 要改善切削性能,低碳钢用正火,中碳钢用退火或正 火,高碳钢用球化退火。
合金元素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是() (a)均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 (b)均强烈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 (c)无影响 (d)上述说法都不全面
二次硬化属于( ) (a)固溶强化 (b)细晶强化 (c)位错强化 (d)第二相强化
对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晶粒度在5-8级者称为本质细晶粒钢;
工艺路线:铸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造→
球化退火→机加工→ 淬火+多次回火→ 喷丸→磨削
T10钢完全退火与球化退火后组织与性能比较
状态
σb(Mpa)
δ(%)
ψ(%)
HB
完全退火 球化退火
810 620
15 20
30 40
230 160
T10钢球化退火与完全退火的性能比较: 球化退火的强硬度更低,塑韧性更好,碳化物 对基体的分割更均匀、彻底,更利切削加工
与退火的区别:
①正火 ②退火
金属学及热处理习题参考答案(1-9章)
第一章金属及合金的晶体结构一、名词解释:1.晶体: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6.多晶体:由许多取向不同,形状和大小甚至成分不同的单晶体(晶粒)通过晶界结合在一起的聚合体。
7.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8.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9.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10.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组织:用肉眼观察到或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相的形态及分布的图象统称为组织。
12.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二、填空题:1.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是否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
2.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3.实际金属的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体缺陷。
4.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两种。
5.置换固溶体按照溶解度不同,又分为无限固溶体和有限固溶体。
6.合金相的种类繁多,根据相的晶体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
7.同非金属相比,金属的主要特征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塑性,不透明,有光泽,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8.金属晶体中最主要的面缺陷是晶界和亚晶界。
9.位错两种基本类型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多余半原子面是刃型位错所特有的。
10.在立方晶系中,{120}晶面族包括(120)、(120)、(102)、(102)、(210)、(210)、(201)、(201)、(012)、(012)、(021)、(021)、等晶面。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学与热处理___崔忠圻___第九单元和第十单元
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1.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哪些因素构成相变阻力?答:金属固态相变主要特点:1、不同类型相界面,具有不同界面能和应变能2、新旧相之间存在一定位向关系与惯习面3、相变阻力大4、易于形成过渡相5、母相晶体缺陷对相变起促进作用6、原子的扩散速度对固态相变起有显著影响…..阻力:界面能和弹性应变能2、何为奥氏体晶粒度?说明奥氏体晶粒大小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答:奥氏体晶粒度是指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金属的晶粒越细小晶界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晶界数目越多(则晶粒缺陷越多,一般,位错运动到晶界处即停)在金属塑变时对位错运动的阻力越大,金属发生塑变的抗力越大,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也就越高。
晶粒越细,同一体积内晶粒数越多,塑性变形时变形分散在许多晶粒内进行,变形也会均匀些,虽然多晶体变形具有不均匀性,晶体不同地方的变形程度不同,位错塞积程度不同,位错塞积越严重越容易导致材料的及早破坏,晶粒越细小的话,会使金属的变形更均匀,在材料破坏前可以进行更多的塑性变形,断裂前可以承受较大的变形,塑性韧性也越好。
所以细晶粒金属不仅强度高,硬度高,而且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塑性也较好。
3..珠光体形成时钢中碳的扩散情况及片粒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4、试比较贝氏体转变、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
答: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形成温度、相变过程及领先相、转变时的共格性、转变时的点阵切变、转变时的扩散性、转变时碳原子扩散的大约距离、合金元素的分布、等温转变的完全性、转变产物的组织、转变产物的硬度几方面论述。
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的异同点对比项目珠光体贝氏体形成温度高温区(A1以下)中温区(Bs 以下)转变过程形核长大形核长大领先相渗碳体铁素体转变共格性、浮凸效应无有共格、表面浮凸转变点阵切变无有转变时扩散Fe、C 均扩散Fe不扩散、均扩散转变合金分布通过扩散重新分布不扩散等温转变完全性可以不一定转变组织αFe3C αFe3C (上贝氏体)αε—Fe3C(下贝氏体)转变产物硬度低中5.. 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特征、性能特点是什么?答:片状P 体,片层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粒状P 体,3C 颗粒越细小,Fe 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改变钢的组织结果以获得工件所要求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根据加热、冷却方式和获得的组织和性能的不同,钢的热处理工艺可分为: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形变热处理等按照在零件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的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分为:预备和最终热处理 退火: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 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退火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退火工艺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分,临界温度(A c1或A c3)以上退火(完全、不完全、均匀、球化),临界温度以下退火(再结晶、应力);根据冷却方式分,等温和连续冷却分类 特点 对象完全退火 加热至Ac3以上20-30℃,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 共析钢不完全退火 加热至Ac1~Ac3或Ac1~Ac cm,获得平衡组织 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球化退火 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 共析钢、过共析钢、合金工具钢 均匀化退火 加热至固相线温度下,消除化学不均匀现象 钢锭、铸件、锻坯去应力退火 加热到Ac1以下,消除残留内应力 铸件、锻件、焊接件、机械加工工件冷变形后金属再结晶退火 加热至再结晶温度以上,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正火:将钢加热至Ac3(或Ac 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正火的实质:完全奥氏体化+伪共析转变正火的目的:作为预备热处理,为机械加工提供适宜硬度,细化晶粒、消除应力、消除魏氏组织和带状组织为最终热处理提供合适组织状态;作为最终热处理为某些受力较小、性能要求不高的碳素钢结构零件提供合适力学性能;正火消除钢的网状碳化物,为球化退火作好组织准备正火应用 对象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w c<0.25%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消除碳钢的热加工缺陷 中碳结构钢铸件、锻、轧件和焊接件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 过共析钢提高普通结构件的力学性能 受力小、性能要求不高的碳钢和合金钢构件 退火正火的选用w c<0.25% 正火代替退火 较快冷却速度防止低碳钢沿晶界析出游离三次渗碳体,从而提高冲压件冷变形性能,正火可以提高其硬度,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0.25%<w c<0. 5% 正火代替退火 硬度偏高,尚能进行切削加工,正火成本低效率高 0.5%<w c<0.75% 完全退火 硬度过高,难以进行切削加工,采用退火降低硬度 w c>0.75%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作为预备热处理,如有网状二次渗碳体,还应用正火先消除由于正火比退火生产周期短,操作简便,工艺成本低。
因此,在钢的使用性能和 工艺性能能满足的条件下,应尽可能用正火代替退火。
淬火能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而配以回火又能消除淬火钢的残留应力淬火:将钢加热至Ac3或A c1以上的一定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淬火目的:使奥氏体化后的工件获得尽可能多的马氏体,然后配以不同温度的回火得到各种需要的性能例如:淬火+低温回火,提高工具、轴承、渗碳零件或其他高强度耐磨件的硬度 和耐磨性;淬火+高温回火,得到强韧结合的优良综合力学性能;淬火+ 中温回火,提高弹簧钢的弹性极限淬火工艺:必须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 c1)以上获得奥氏体组织,其后的 冷却速度必须大于临界淬火冷却速度(v c),以得到全部马氏体(含残留奥氏体)淬火内应力:主要有热应力和组织应力淬火应力超过材料屈服强度,产生塑性变形;淬火应力超过材料抗拉强度,开裂 热应力:工件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内外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不一致而产生的内应力 由热应力引起的残留应力,表面受压应力,心部受拉应力组织应力:工件冷却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造成组织转变不同时,引起内外比体积的不同变化而产生的内应力钢中各组织的比体积: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由组织应力引起的残留应力,表面受拉应力,心部受压应力淬火加热温度选择原则:以得到均匀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为原则,以便淬火后得到细小的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确定:主要根据钢的临界点确定亚共析钢加热至Ac3+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30~50℃淬火介质:钢从奥氏体状态冷却至M s以下所用的冷却介质理想淬火介质:650℃以上缓慢冷却,降低淬火热应力;650~400℃快速冷却,通过奥氏体最不稳定区域,避免发生珠光体或贝氏体转变;400℃以下,缓慢冷却,减少马氏体转变产生的组织应力淬火方法:单液淬火法、双液淬火法、分级淬火法、等温淬火单液淬火法:将加热至奥氏体状态的工件放入某种淬火介质中,连续冷却至介质温度的方法;适用于小尺寸且形状简单的工件双液淬火法:将加热至奥氏体状态的工件先在冷却能力较强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接近M s点温度时,再立即转入冷却能力较弱的淬火介质中冷却,直至完成马氏体转变(水+油;水+空气)分级淬火法:将奥氏体状态工件先淬入温度略高于钢的M s点的盐浴或碱浴炉中保温,当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再从浴炉中取出空冷至室温,完成马氏体转变;适用与尺寸小的工件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工件淬入M s点以上某温度盐浴中,等温保温足够长时间,使其转变为下贝氏体组织,然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适用形状复杂、小尺寸工件一定尺寸和化学成分钢件在某种介质中淬火能否得到全部马氏体取决于淬透性淬透性: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以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而得淬透层深度和硬度分布来表示(反映钢的过冷奥氏体稳定性,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有关)淬硬性:表示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淬透性的测定方法:末端淬火法回火:将淬火钢在A1以下温度加热,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方 式冷却到室温的工艺过程回火目的: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证相应的组织转变,提高钢的韧性和塑性,获得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工件性能要求决定回火后组织和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回火温度低温回火 中温回火 高温回火150~250℃ 350~500℃ 500~650℃回火马氏体 回火托氏体 回火索氏体刀具、量具、滚动轴承 弹簧零件、热锻模具 中碳结构钢、低合金结构钢 调质处理:习惯上将淬火和随后的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处理 回火转变程度:生产上常用硬度来衡量钢的回火转变程度淬火工件的过热和过烧:淬火加热时,由于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造成的奥氏体晶粒粗大的缺陷叫过热 (轻微过热延长回火时间补救,严重的需进行一次细化晶粒退火再重新淬火) 淬火加热温度太高,使奥氏体晶界出现局部熔化或者发生氧化的现象叫过烧 (过烧无法补救)淬火加热时的氧化和脱碳:钢件在加热时,钢中碳与气氛中的O2、H2O、CO2及H2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含碳气体逸出钢外,使钢件表面含碳量降低的现象称为脱碳(防止脱碳和氧化的根本办法是真空加热或可控气氛加热)形变热处理:将塑性变形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工艺(提高钢的强韧性重要手段之一)高温形变热处理:将钢加热至Ac3以上,在稳定奥氏体温度范围内进行变形,然后立即淬火,使之发生马氏体转变并回火以获得需要的性能(形变温度和行变量显著影响高温形变热处理的强化效果) 低温形变热处理:将钢加热至奥氏体状态,迅速冷却至Ac1以下、M s以上过冷奥氏体亚稳温度范围进行大量塑性变形,然后立即淬火并回火至所需的性能;(强化原因是亚晶细化,位错密度大大提高,强化了马氏体;奥氏体晶粒细化,进而细化了马氏体片)表面淬火:将工件快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仅使表面层获得淬火组 织的热处理方法(表硬心韧)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工件表面产生密度很高的感应电流,并使之迅速加热至奥氏体状态,随后快速冷却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 集肤效应/表面效应:涡流在被加热工件中的分布由表面至心部呈指数衰减,涡流主要分布在工件表面,而工件内部几乎没有电流的现象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分类 常用电流频率 获得硬化层深度 适用高频 80~1000kHz 0.5~2mm 中小模数齿轮和小轴中频 2000~8000Hz 3~6mm 要求淬硬层较深的零件工频 50Hz 10~15mm 大直径钢材的穿透加热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1.由于集肤效应,工件表面在极短时间达到Ac3以上很高温度,而工件心部仍处 于相变点之下(中碳钢高频淬火由外到里,马→马+铁+索→铁+珠/回火索)2.加热升温速度快,保温时间极短3.工件表层强度高,马氏体转变,体积膨胀,表层产生很大残留压应力,可以显著提高其疲劳强度并降低缺口敏感性4.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高5.冲击韧度与淬硬层深度和心部原始组织有关,深度相同,调质态比正火态高;原始组织相同,深度增加,冲击韧度降低6.一般没有氧化和脱碳问题(加热速度快,无保温时间),变形小(内部未加热)7.生产率高,易于控制化学热处理:将金属工件放入含某种活性原子的化学介质中,加热使介质中原子扩散到工件一定深度表层,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获得与心部不同的性能 (与表层淬火相比,不仅有组织变化,还有成分变化)化学热处理过程:分解→吸附→扩撒,三个基本过程分解:在一定温度下从渗剂中分解出含有被渗元素“活性原子”的过程([C]/[N])吸附:分解出的高能状态活性原子,冲入铁晶格表面原子引力场范围内,被铁表面晶格捕获并溶解的过程(吸附能力与钢件表面活性有关)扩散:钢件表面吸收并溶解被渗原子后,由于造成表面和心部浓度差而发生被渗元素原子由高浓度表面向内部定向迁移的现象渗碳:将低碳钢件放入渗碳介质中,900~950℃加热保温,使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面并获得高碳渗层的方法(固体渗碳、气体渗碳、离子渗碳)渗碳获得组织(由外到里):珠光体+二次渗碳体的过共析组织→共析和亚共析组 织的过渡区→原始组织,渗碳层深度按(过共析层+共析层+1/2过渡区)计渗碳件经淬火并低温回火后的组织:表层组织:高碳细针状回火马氏体组织加细粒状渗碳体及少量残留奥氏体 心部组织:低碳钢淬透性差(铁素体+珠光体)低合金钢淬透性好(低碳回火马氏体+少量铁素体)渗氮/氮化:向钢件表面渗入氮元素,形成富氮硬化层的化学热处理 (和渗碳相比,有更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碳氮共渗/氰化:向钢件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渗硼:用活性硼原子渗入钢件表层并形成铁的硼化物的化学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