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孟子课堂
国学经典导论02-06 孟子思想:仁政学说
02-06 孟子的仁政学说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六节孟子的仁政学说。
孔子提出“仁学”,孟子发展为“仁政”学说。
孔子曰:仁者爱人。
什么叫“爱人”?孟子做了一个全面而精辟的概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第一层意思是指对亲人的爱,第二层意思是指对大众的爱,第三层意思是指对万物的爱。
从爱亲人推及到爱大众,从爱大众推及到爱万物,直至爱满天下,这才是真正的“仁”。
爱是人们生存的需要,爱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对亲人的爱,核心是“孝”,对父母,其次是“悌”,对兄弟。
孝是纵的要求,悌是横的规范。
这一纵一横,为人间道德秩序确立了经和纬。
“仁者,人也。
”“仁,人心也。
”即对他人发自内心的怜惜、同情和爱护之心。
孟子认为,仁者必须以“人”来对待人,不仅自己是“人”,而且也要承认别人也是“人”。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又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义”。
什么叫“仁”?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意思是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要做到融洽和谐,就要心存仁爱,“仁”就是“爱”。
指做事既要为自己,也要为别人。
什么叫“义”?“人”字出头,说明这个“人”遇到了超出了自己能力所及的困难,需要别人出手相救;“义”字中的那一“点”,就是帮人一把的“义举”,这就是“义”的意思。
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内心,“义”是人的大道;“仁”是一种爱人之心和内在的道德体验,“义”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内外统一的责任。
但是,仁和义不是对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
孟子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就是行仁政,“仁者无敌”。
孟子认为,仁学只有变成仁政之学并转换为国家的决策,才会给人民带来安定幸福的生活。
而要实施仁政,首先就要让统治者具有仁义之心、不忍人之心。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在政治上,仁政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23《孟子》三章【第二课时】-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上课课件
毫无原则的顺从 标准
法则、规律
译读课文 译读孟子观点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仁
礼
义
由,遵从。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译读课文 译读孟子观点
熟读课文 读准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 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仁
礼
义
品读课文
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 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
顺从
权力
大丈夫之道
坚守
仁礼义
品读小结
景春: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树靶子)
富
贵 不 能 孟子 淫
1.驳公孙衍和张仪为妾妇之
道。(类比) 2.坚守“仁、礼、义”
︵ 树 标 准 ︶
是 大 丈 夫
大 丈 夫
3.立大丈夫标准
品读课文 明确文章观点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品读课文 明确文章观点
景春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品读课文 明确文章观点
国学课堂第七课(走进《论语》和《孟子》经典语录)
孔先生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可以凭借这
一点做老师了。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先生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 学习,就会有害。”
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争分夺秒:读一读、背一背。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先生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 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
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第七课
走进《论语》和《孟子》经典语录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万世 先师”。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fù)东南) 人。 1.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2.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国学经典孟子》课件
深入剖析孟子的思想内涵,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更好 地掌握孟子的理论
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增强课堂互动性 小组讨论环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孟子等角色,深入理解经典内容 知识竞赛环节:通过竞赛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建议
孟子思想
孟子著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作品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立身处世之道、伦理 道德思想及教育思想等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课件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国 学经典孟子》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孟子的思想内涵和 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提 高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热 爱,增强文化自信
适用人群
大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学爱好者
课件特点
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学经典孟子》的主要内容,包括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 念等。
学习目标设定
掌握《国学经典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 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学习方法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 反复阅读,加深印象 总结归纳,巩固所学
学习时间安排
每天至少学习30分钟 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时间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进度
国学经典孟子PPT课件
19
•(1)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
•
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
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
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
上》)。
•
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对父母
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
的经济能力与地位的许可,尽量使用上好的棺椁,采
用精美的寿衣。他不赞成在父母身上省钱,“君子不
以天下俭其亲。”(《公孙丑下》)除此而外,还要
为父母选择合适的坟墓,守孝三年,并“祭祀以时”,
“永言孝思”。
•
.
22
•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孝,还包括
子女对父母过失的谏诤。他认为父母有大过而
做儿女的不怨、不谏、不诤,就是不孝。他说:
.
16
• 二、《孟子》解读
.
17
伦理道德思想
•
伦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学
说的主体,他谈天道、论人性,
目的都是为阐明其伦理道德。天
道观、性善论是其伦理道德思想
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在继承
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
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
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
理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
思想体系。
“父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
孝也。”(《告子下》)父母犯法,子女不能
包庇;即使是天子,亦不例外。假如舜的父亲
瞽瞍杀了人,舜为天子,也不能徇私阻止皋陶
秉公执法逮捕瞽瞍;惟一的选择是放弃天子之
位,带上父亲逃到蛮荒之地,以此赎罪。
• 可见孟子虽强调要尊亲、得亲、顺亲、悦 亲,并不是要子女不顾公理、不分是非,对父
23《孟子》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记录疑问。 2.查阅孟子、公孙衍、张仪、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任务一】预习反馈,积累词汇
活动1:根据意思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
又.本。 “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文言文的诵读与白话文的朗读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独有的节奏和韵律。本课三篇 议论文,整散结合,善用虚词,朗读时要在铿锵的节奏中读出论辩的气势,要通过把握虚词读出辩论中的起承转合。 所以,本课的学习,一定要重视诵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重点)
小结: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PPT呈现: 常用词义:去;以;至;焉; 古今异义:池;亲戚;诚;士;所以;然后; 一词多义:戒;居;拂;举; 通假字:畔;汝;曾;衡;拂; 词性活用:固;威;冠; 使动用法:域;淫,移,屈;发;举;饿;空乏;拂乱;动;忍活动4:自由积累词汇,朗读课文。
三篇文言文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句式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下的注释都比较详细,有 助于学生预习,理解课文内容。
三篇文言文都有明确的观点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提出论点,再分点论证;《富贵不能淫》是孟子对 景春言论的反驳,先“破”后“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铺排大量的事实,从个人的成才论述到国家的兴亡。
23《孟子》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
23《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3《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章》主题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的是施仁政、得人心的重 要性;《富贵不能淫》辩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2024版《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三章课件•孟子及其思想概述•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仁政思想与民本主义•教育观念与学习方法•辩证法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孟子及其思想概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战争频繁。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术思想却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力图通过仁政和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VS孟子思想体系与核心观念孟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性论、道德论、政治论和教育论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仁义为道德标准,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和王道,反对霸道和战争;教育上强调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义”。
他认为“仁”是人的本质和天性,“义”则是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实现仁义,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三章分别是《梁惠王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和《滕文公章句上》,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
其中,《梁惠王章句上》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国家和实行仁政的问题;《公孙丑章句上》则重点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如何培养浩然之气的问题;《滕文公章句上》则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这三章中,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理念。
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现象,呼吁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和王道,关注民生疾苦。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人性本善与道德修养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即对他人痛苦和不幸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人性本善的重要体现。
《孟子》三章经典课件
情景导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 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开了,青 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犯 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那口锅里,同样锅里也煮着水, 不同的是,水没煮开,青蛙觉得挺舒服:这个热水澡 洗得好呀!结果青蛙被煮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 里逃生,在温水中却死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 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 的经典中寻求答案吧!
2024/8/30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遵循
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屈服,使动用法
2024/8/30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 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 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 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充足 放弃
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 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 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024/8/30
限制 凭,靠
巩固国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一定的说服力。
2024/8/30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句,开门见 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 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第4句进一步阐 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 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 和极强的逻辑性。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1)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将深入探讨《孟子》中的三章经典内容,分别是:“性善论”、“仁政论”和“天命论”。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性善论:《孟子·告子下》2. 仁政论:《孟子·离娄上》3. 天命论:《孟子·万章上》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孟子》中关于性善、仁政、天命的核心观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孟子关于性善、仁政、天命的思想内涵。
重点:把握孟子思想的核心,学会运用孟子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讲解:分别对性善论、仁政论、天命论进行详细讲解,穿插实例和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4. 例题讲解:讲解经典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孟子观点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性善论核心观点:人性本善,后天教育和环境会影响人的发展。
例证:孺子入井、牛山濯衣等。
2. 仁政论核心观点:仁政是实现国家和谐、社会稳定的关键。
例证:离娄之明、齐宣王等。
3. 天命论核心观点:天命无常,但人可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例证:万章问舜、孔子困陈蔡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论述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分析仁政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谈谈你对天命论的理解和看法。
2. 答案: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方面。
仁政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在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稳定、增进人民福祉。
天命论告诉我们,命运并非完全不可改变,人应顺应天命,同时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22.《孟子》三章公开课精品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精品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孟子》中的三章精选内容,分别是《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
详细内容涉及仁爱、义利、人性善恶等核心观点,着重分析孟子如何运用雄辩的口才和精辟的哲理,阐释其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孟子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如仁爱、义利观等。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和哲理内涵。
3. 激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分析。
教学重点:仁爱、义利观等核心观点的解读以及文言文的分析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孟子》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仁爱有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仁爱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展示教材中的三章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原文。
3. 课文解读:对三章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孟子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爱、义利观等核心观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经典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公开课2. 三章内容:《梁惠王上》、《公孙丑上》、《离娄上》3. 核心观点:仁爱、义利观、人性善恶4. 解读重点:文言文分析技巧、孟子思想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内容,论述孟子仁爱观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孟子原文,深入了解孟子思想,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或活动,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国学经典系列讲座6《孟子》导读共43页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阐述“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就容易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导致堕落和失败。
2024/1/25
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象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如一些国家在忧患中奋发图强而崛起,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相
契合。
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强调君主应以民众利 益为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民主”理念有相通之处。
2024/1/25
16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企业管理 中应尊重员工,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的 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富 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2024/1/25
良知良能
他提出“良知”和“良能” 的概念,认为人天生具有 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修养与教育
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 和教育,使人保持并发扬 其善性。
8
仁政思想
以仁为本
孟子主张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 君主应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
2024/1/25
2024版年度孟子三章七彩课堂ppt课件
22
06
跨时代价值与现代应用
Chapter
2024/2/2
23
孟子思想跨时代价值
2024/2/2
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道德教育和人性理解产 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至上
孟子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 重要作用,认为君主应具 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 作则,引领社会风气。
16
社会改良方案设计
井田制
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通过重新分配 土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和生活 来源,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减轻赋税
孟子主张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增加 民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教育普及
对现代政治观念的启示
3
孟子的政治观念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中蕴含的 民本思想、仁政理念等仍然对现代政治观念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4/2/2
18
05
辩论技巧与语言艺术展示
Chapter
2024/2/2
19
孟子辩论风格特点
逻辑严密
孟子在辩论中注重逻辑推理,善 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得
自己的论点更加严密。
以理服人
孟子强调以理服人,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对方,而不
是靠权势或武力。
气势磅礴
孟子的辩论语言气势磅礴,充满 力量,能够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
灵。
2024/2/2
20
语言艺术运用技巧
2024/2/2
比喻生动
01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孟子》三章 ppt课件
《孟子》三章
6
孟子的主要思想:
3.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世界观—由于孟子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 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孟子》三章
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
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
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
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
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
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
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孟子想》三武章器与法宝。
相联系,进而揭示出现实中那些旷仁舍义者就
是“自暴自弃”的可悲者,其错误选择令人哀
伤。本节文字虽短,却很有说服力,体现了孟
子善于辩论的特点。
《孟子》三章
13
显穷不古
达困得代
时时志的
使洁时人
天身修,
下自养得
也好自志
能,身时
这修以恩
样养显惠
。个现施
”人于于
品世百
德 ,
。
姓 ;
译 文 :
《孟子》三章
达志古 则,之 兼修人 善身, 天见得 下于志 。世,
。泽 穷加 则于 独民 善; 其不 身得 ,
·
《 孟 子 尽 心 上 》
14
。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是根本,所以能
《 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 子
·
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 尽
则藏 ”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一、《孟子》简介与孟子思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孟子》的基本情况,理解孟子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掌握《孟子》的背景、特点及孟子思想的核心。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领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参考书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讲解:《孟子》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与《论语》的异同。
(3)重点讲解孟子思想的核心,如性善论、仁政、义利之辨等。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孟子思想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6)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孟子思想的重要性。
二、《孟子》中的性善论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性善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孟子性善论的主要观点。
2. 教学重点:性善论的含义、孟子性善论的特点。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参考书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详细讲解性善论的定义、孟子性善论的主要观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性善论。
(5)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孟子》中的仁政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仁政的基本概念,掌握孟子仁政的主要观点。
2. 教学重点:仁政的含义、孟子仁政的特点。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政的现实意义。
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参考书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详细讲解仁政的定义、孟子仁政的主要观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仁政。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仁政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5)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仁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选自《孟子》中的三章经典内容,分别是《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
详细内容包括:1.《梁惠王上》:分析仁政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2.《公孙丑上》:阐述道德修养与人性的关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离娄上》:论述君子的品质和修养,强调为人处世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中仁政、道德修养和君子品质的核心观念。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孟子思想指导现实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孟子》中深奥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分析仁政、道德修养和君子品质的含义,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仁政、道德修养和君子品质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三章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仁政、道德修养和君子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公开课2. 主要内容:a.《梁惠王上》:仁政的重要性b.《公孙丑上》:道德修养与人性的关系c.《离娄上》:君子的品质和修养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显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仁政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b. 结合实际,谈谈道德修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c. 分析君子品质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孟子》,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提升自身素养。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
(他们)安静、安定地生活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怎么,哪里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
算作,算是。
动词,到。
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父亲给以训导。
之曰: 命,教导、训诲。
告诚。下文的“戒” 是谨慎的意思。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
⑤ 安居而天下熄 (古义:平息,消亡。 今义:熄灭。)
一词多义
妾妇之道也 道
独行其道
戒之曰 戒
必敬必戒
(名词,规则) (名词,道路)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助动词,能够、可以)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动词,实现)
安居而天下熄 居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住宅)
而立 不惑 知命(知天命) 花甲 古稀 耄耋(màodié) 期颐(yí)
三十岁 四十岁 五十岁 六十岁 七十岁 八九十岁 一百岁
A 常识题
1.《滕文公下》 春秋战国 哲学、政治、伦理、历史; 历史、诸子。
2.亚圣、仁政
1.道:规则
B 基础题 是:这
居:居住 住宅 违:违背
3.
(1)能够; 实现
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 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 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 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 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 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 “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 当代的怪人。”
(2)告诫; 谨慎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古今异义
亲戚:
去:
池:
郭: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 逃跑 今: 到 ……去 古: 护城河 今: 池塘 古: 外城 今: 姓氏
词类活用
环: 名词作状语 域: 名词用作动词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
围 限制 使……巩固 震慑 征服
一词多义
孟子与《孟子》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 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 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 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 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 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 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最重要三种因素分别是——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 是什么
论证 为什么
结论 怎么样
事实论据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 “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 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 有一定进步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 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
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锐利,装备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
但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
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
界线,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河流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
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
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0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个有三里内城 墙、七里外城墙的小 城,四面围攻都不能 够攻破
11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 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 就连亲戚都会反对、背叛他。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你的人多了,
天下也就太平了
15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有德行的人不会轻易的
发起战争,但若是开展则一定会取 得胜利的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三里,外城七里
郭:外城
环:包围
池:即护
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
护身的盔甲之类
委:放弃
去:离开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封: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巩固
山溪:地势
至:极点
得道:实施仁政的君主
道:不实施仁政的
君主
畔:通“叛”,背叛
故:所以
8
有:或,要么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
13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 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
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 帮助他的人就少。
14
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
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
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
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
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
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
钉截铁,不容置疑。
7
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适宜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16
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述本段的意思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
要)。 周围三里的城,七里高的,(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
能取胜。(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适宜作战的时令、
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
阅读下列孟子选段 孟子曰: 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⑤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⑥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⑦故曰: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⑨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 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4
1、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学生的 诵读兴趣。
2、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 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5
yuē fú yǐ
曰夫 矣
guǎ sù yù pàn
寡粟 域畔
6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
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
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
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
点,(连)骨肉至亲(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被骨肉
至亲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去打仗就罢了,若进行战争,
则必定胜利。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作品名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出处 《孟子》
文学体裁 语录体散文
作者 孟子及其学生
2
? 公孙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的弟子,曾与万章
等著《孟子》一书。公孙丑在《孟子》一书中记其言颇 多,有公孙丑上下两章, 6000多字。《孟子·公孙丑章 句·上》注:“公孙丑,孟子(轲)弟子,齐人也。孟 子未尝得政,丑设词以问之。” 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即公 孙丑与孟子的对话,记录于《公孙丑章句·下》。这些 名言至今沿用,可见公孙丑是很有学问的人。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而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条件。
1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充足啊。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 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 向背,内部不团结啊。
采纳。到了北宋,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 1115年),公孙丑被
追封为寿光伯。他死了一千多年才显赫得名。
3
? 历史出处 ?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
名轲,字 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 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亚 圣”。他提出要“与民同乐”,要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张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补充:公孙丑和他的老师孟子一样,终生都没有做过官,因为
当时已经进入战国时期,各大国都采用法家的思想,开始变法,
富国强兵,而儒家的思想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早已不
吃香了。何况孟子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
除了空谈,哪个诸侯肯用他这一派的人呢?不过到了后来大一
统的封建王朝,孔孟讲究“仁”“礼”的一套又被历代皇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