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3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课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人类活动的图片和资料。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4.视频: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1、找到黄土高原的四至点。

2、黄土高原周边有哪些地形单元?3、找到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省区。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活动二:黄土高原的形成1、阅读课本26页材料,认识黄土“风成说”。

2、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是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颗粒物被风吹来的。

2、①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②说明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③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3、地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过程: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岇、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岇: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活动三:探究水土流失1、读图,说说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土质(沙土、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轻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读图,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阅读材料,谈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了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1、实验的结果证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①沙土土质比黏土土质的水土流失严重;②陡坡比缓坡的水土流失严重;③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总结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山区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采矿、修路等。

4、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②是河流含沙量剧增;③造成旱涝灾害频繁;④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黄土高原》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中的内容。

是在学生从理论知识角度认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和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实际了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事例,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阅读地图的能力,初步形成分析人地关系的科学观念,同时本节课内容也是学生们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一课”。

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教材突出的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地理学科对于初二年级学生讲是一门“老”课程,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的内容,对于地理学有了相对系统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的阅读。

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相对有较深基础。

学生课外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对于黄土高原的环境相对知道些许。

根据这一现状,我在准备依据教材内容采取自学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并有意识的渗透文化底蕴,将地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1、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知晓黄土高原多样地貌的形成及相互联系。

2、运用读图,资料分析等方案掌握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以及形成千沟万壑特点的原因。

3、通过黄土高原的文化特色,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及不同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教学难点:黄土的来历分析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探究式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课程资源(微课)。

五、板书设计:黄土高原一、位置范围二、风成说三、黄土地貌:塬、梁、峁、川四、文明摇篮什么问题。

证据一: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地貌。

2.欣赏图片,理解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3.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并能用证据说明。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地理位置和包括的省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分析黄土的形成原因,并能解释相关地貌现象,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运用资料证明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包括的省份。

【难点】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央视纪录片:《高原胜景,黄土问源》的视频资料。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3~P27的内容)1.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后,你对黄土高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明的摇篮)2.读教材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包括的省区及其气候。

答案: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自西向东有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温带季风气候。

3.读教材图,结合文字说明,说出黄土地貌景观及其之间的转化关系。

答案:黄土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使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地貌;其转化关系为塬→梁→峁,沟谷发育→川。

4.读教材图,结合其文字说明,说出黄土高原所特有的风情。

答案:传统民居为窑洞,其适应了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的特点;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

此外,还有安塞腰鼓、庆阳皮影等。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教师点拨) 民俗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信天游与地形特点:黄土高原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交通不便,人与人交往非常不方便,人与人见面要绕很远,所以要扯开嗓子面对面喊话,久而久之形成了信天游高亢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3)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

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和生态环境问题还需进一步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讨论问题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讨论问题等方法,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数据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独特的地理区域。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分享讨论成果。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理位置:中国北方地区地貌特征:黄土丘陵、沟壑纵横气候特点:干旱、风蚀、水蚀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污染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将西北地区的沙尘暴带来的泥沙沉积在黄河流域形成。风力堆积作用是指风把携带的沙尘沉积在某个地方,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和压缩,形成了黄土高原。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有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等。黄土塬、黄土茆、黄土川等地形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类型。这些地貌特征是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古村落、古道、古城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了解,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方法。
- 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包括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践案例。
- 学生可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了解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原理和效果。
-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泥塑等,了解民间艺术的传统技艺和创作方法。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请简要描述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答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抵秦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是东临黄河,西靠祁连山,北依内蒙古高原,南接华北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难点:
1.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2.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影响的深入理解。
3. 提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0210717174930)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0210717174930)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聚积区—黄土高原时间地址招集人第三节世界最大课时科任教师课题的黄土聚积区—课时黄土高原(总第课时)讲课时间知识与能力:读图,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认识黄土高原的特点和地貌;认识黄土高原的成因,并能用凭证说明。

教课过程与方法:经过阅读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绘地理地点和包括的省份,培育学生的读图目标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剖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培育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

要点: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包括的省份。

重难点难点: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课过程教研活动记录自主备课记录一、导入新课展现黄土高原风情的图片,引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读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掌握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内部存在的关系。

3、认识黄土高原的成因,并能用凭证说明。

三、出示自学纲要(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东起北连,西至,(大概以长城为界),南抵。

2、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聚积区。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有、、、。

,三、疑难研究研究一:黄土高原富裕特点的“黄乡俗教研活动记录议论增补记录情”。

研究二:黄土高原的成因。

五、教师小结依照板书总结概括。

六、稳固新知、学会运用1、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2、检查达成状况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聚积区—黄土高原板书设计一、文明的摇篮1、地点、范围2、丰富多彩的黄土高原文化二、风吹来的黄土1、地貌景观2、成因教课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聚积区──黄土高原》教课方案■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论某地区的地理地点。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拥有地方特点的衣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辨别某地区的主要地形种类,并描绘地区的地形特点。

4.举例说明地区内自然地理因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5.依据资料,剖析某地区内存在的自然灾祸与环境问题,认识地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经过各样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裕特点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绘黄土高原的地点、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依据地图和资料认识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认识其成因。

4.读图剖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由,并议论由此致使的严重结果。

5.经过资料,剖析黄土高原自然灾祸屡次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方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1.重在培育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地点特点、学会描绘主要文化特点。

2.培育学致使用的能力,以讲堂活动与多媒体协助教课形式激活讲堂气氛,激发学习踊跃性。

3.重在培育认识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学会依据问题找到解决举措。

4.经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剖析以及概括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地区的中心事物── “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1.赏识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育正确的人地看法,认识到地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 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1.黄土高原的地点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由、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举措。

【教课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由和水土保持举措。

■ 教课策略剖析概括法、议论研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资料。

■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忧如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奇而独到的区域,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聚积区── 黄土高原。

初中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初中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一“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及其原因。

4.知道黄土高原的由来及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方法。

5.了解黄土高原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文明的摇篮。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所跨省级行政区。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明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的由来。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前一课我们学习了“黑土地”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黄土地”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印象黄土、千沟万壑、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2.黄土高原的范围3.华夏文明的摇篮原因:母亲河----黄河的孕育;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表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在四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吗华夏文明的先河。

影响:悠久的历史,造就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高原概况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2.黄土“风成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内陆干旱地区吹来的,日积月累沉积成深厚的黄土层。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积累区——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缘由。

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成因水土流失严峻的缘由和危害;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整治理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2.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成因、水土流失的缘由及治理3.生疏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简单关系,从而培育同学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进展观。

教学重难点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缘由。

如何挽救黄土高坡的生态环境。

教学过程图片呈现讲解: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消灭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缘由是什么呢?感性生疏黄土高原的地貌和文化景观一、文明的摇篮读图6.25,在图中找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小结: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讲解: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消灭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提问: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小结:2、悠久的历史文化3、众多的名胜古迹师生活动,小组争辩,探究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图片6.26 6.27体会地理环境对民风民俗的影响。

二、风吹出来的高原过渡:提问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是怎么来的呢讲解: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

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小结:1、形成图片呈现:各种黄土地貌小结:2、地貌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白什么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地理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地理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教案设计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并能够提出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学生课堂学习小组(3~4人)收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和生态建设资料。

教学设计新课教师:从录像中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板书: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教师:哪个小组能够帮助老师将录像中提供的关于黄土高原的数据整理出来?(教师提供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数据)学生(某个小组):面积64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黄土厚度100米,最厚可达150米教师:看来同学们观看录像是很认真的,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证实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下面哪个小组能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学生(某个小组):指图8.1,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包括: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

教师:问:如果我们从北京出发,往什么方向走可以到达黄土高原?需要穿过哪座山脉?首先进入哪个省?学生:从北京向西穿过太行山脉可以到达黄土高原,首先进入的是山西省。

人教版8年级地理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教学设计

人教版8年级地理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

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的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

本节内容为第一个课时主要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的形成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有所了解,但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方面的问题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学习时结合各种地图、景观图等学习资料来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重点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范围、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景观图创设情境。

2、刚才的图片展示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播放的这个短片主要展现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打下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的省区)学生读图师生归纳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填图的练习1、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引导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1)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及跨越的省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臵、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并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3.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臵和范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景观
同时媒体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师播放课件——黄土高原的位臵与范围。

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然后教师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做个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文明的摇篮)
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看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读图8.3看课本第67页活动第1题,小组讨论,分析“风成说”证据。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把三种地貌给学生做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①地形。

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

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②降雨。

降水变率大。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

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溶于水。

④植被。

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加深认识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差。

2.人为因素
长期的过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承转)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
的情形?(如果
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使耕地减少,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3)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通过问题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人口增长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恶性循环: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产量下降——扩大荒地开垦面积——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通过上述措施:
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