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圣才出品】
7.货币可以将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这是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表现。( ) 【答案】× 【解析】货币可以将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这是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表 现。
三、计算题 1.某国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实际 GDP 每年增长 3%,货币存量每年增长 8%,名 义利率是 9%。以下各个变量是多少? a.名义 GDP 的增长率; b.通货膨胀率; c.实际利率。 解:a.根据 MV=PY,PY 即为名义 GDP,那么有:M 变动%+V 变动%=名义 GDP 变动%。
2.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 答:计价单位指货币提供了可以表示物价和记录债务的单位的职能。货币具有表现商品 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作用。计价单位是货币的首要的基本职能。货币作为计价单位, 是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它是通过 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而实现的。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通货数目增加了,由此导致了物价的上升。
3.某经济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P)d=0.2Y/i1/2。 a.推导货币流通速度的表达式。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什么?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依赖 关系。 b.如果名义利率为 4%,计算货币流通速度。 c.如果产出 Y 为 1000 单位,货币供给 M 为 1200 美元,那么,价格水平 P 为多少? 答:a.根据:(M/P)d=kY,即 M/P=kY,简单整理各项后,这个方程变为 M(1/k) =PY。上式也可以写为 MV=PY,式中,V=1/k,因此根据题意可以得出,V=5i0.5。根据 公式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名义利率 i。当名义利率越大时,人们对每一美元的收 入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越小(考虑到名义利率可以看成人们对持有货币而不是存入银行的机会 成本),而当人们只想持有少量货币时(k 小),货币转手就频繁(V 大),因此名义利率越 大时,货币流通速度也越大。 b.如果名义利率为 4%,即 i=4,根据 V=5i0.5,可得 V=10。 c.由 MV=PY,Y=1000,M=1200,V=10,可得 P=12。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圣才出品】
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一、概念题1.链式加权的实际GDP(chain-weighted real GDP)答:链式加权的实际GDP是指利用链式加权法计算所得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链式加权是构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按此方法相对价格的权数不断根据变化中的生产构成做出调整。
链式加权的实际GDP可以更精确地度量实际GDP。
其具体计算步骤为:(1)计算相邻两年之间的平均价格;(2)利用计算出来的平均价格,将每年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加总;(3)计算每一个总量相对于基年总量的比率;(4)将第三步计算所得的比率乘以基年的名义GDP。
2.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答:封闭经济是“开放经济”的对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品的供求自我循环、自求平衡的状态。
封闭经济有两种情况:①在自然经济下,各个国家或地区基本上都是封闭经济。
②在商品经济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基本上没有对外贸易,或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由于这种经济与外部市场或世界市场没有更多的联系,便构成了自身封闭式循环。
3.耐用消费品(consumer durables)答:耐用消费品是指能够在长时期内给家庭提供服务的商品。
耐用消费品既会在现在又会在将来产生服务流量。
例如,汽车、电视机和冰箱等都可以用上好多年,因此都属于耐用消费品。
4.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consumer non-durables and services)答: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与耐用消费品相对而言,是指只有在将它们使用完的过程中才产生消费服务的商品。
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是家庭购买的使用持续时间很短的消费品,如牙膏、一张报纸、一次周末休假,都属于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
5.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答:消费者价格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服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学习辅导书(商品和信贷的世界市场)【圣才出品】
第17章商品和信贷的世界市场17.1 复习笔记考点一:国际收支平衡★★★★1.国际收支的构成在开放经济中,商品和资本可以流动;一国的支出包括国内支出和对外净投资,收入包括国内收入和从国外取得的资产净收入(实际GNP)。
因此,开放经济体的预算约束条件为:C t+I t+G t+(B t f-B t-1f)/P=Y t+r t-1·B t-1f/P其中,Y t表示第t年的实际GDP;B t f/P表示第t年本国的实际国际投资净头寸,B t-1f/P 表示第t-1年本国的实际国际投资净头寸,(B t f-B t-1f)/P表示实际对外净投资;r t-1·B t/P表示本国第t年从国际投资净头寸上赚取的实际资产收入,该公式表明:-1f国内实际支出+对外净投资=商品和服务的实际GNP2.经常项目差额经常项目差额是指实际GNP与国内实际支出的差额。
由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知,对外净投资等于实际经常项目差额。
国际收支差额为:(B t f-B t-1f)/P=Y t+r t-1·B t-1f/P-(C t+I t+G t)=实际GNP-实际国内支出当经常项目差额大于零时,称为经常项目盈余;当经常项目差额小于零时,称为经常项目赤字;当差额等于零时,称为经常项目平衡。
3.贸易差额的关系与经常项目差额出口与进口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它等于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减去国内花在商品和服务上的实际总支出,即实际GDP(Y t)-(C t+I t+G t)。
所以,将Y t-(C t+I t+G t)合并为贸易差额,有:(B t f-B t-1f)/P=Y t-(C t+I t+G t)+r t-1·(B t-1f/P)即:实际经常项目差额=贸易差额+海外资产的实际净收入。
可见,即使贸易差额为负,若海外资产的实际净收入较大,经常项目差额也可能为正;同理,经常项目差额为负,贸易差额也可能为正值。
考点二:经常项目差额的决定因素★★★★★1.本国实际利率r t与世界实际利率r f封闭经济中,债券的实际收益率等于拥有资本的实际收益率,r t=MPK-δ;世界实际利率r f是世界各国间都承认的均衡的实际利率水平。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货币与经济周期Ⅰ:价格错觉模型【圣才出品】
第15章货币与经济周期Ⅰ:价格错觉模型一、名词解释1.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答:卢卡斯批判是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作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行动,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2.货币主义者(monetarists)答:货币主义者是指那些信奉货币学派主张的经济学家。
货币主义又称为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弗里德曼是该学派的公认代表,此外还有英国的沃尔特斯、帕金和弗里希等。
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有: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货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加以控制。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是解释价格水平涨落的基本因素。
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反对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单一货币规则。
二、判断题1.卢卡斯批评的实质是,传统计量模型不包括行为人对未来事件的预期,其结果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答案】√【解析】卢卡斯批评指,由于私人机构对收入和价格变动的反映取决于接之而来的政策,因此,并不能用现有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来研究政策效应。
2.利用政策调节经济应该遵循规则还是应相机抉择,经济学家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并不一致。
()【答案】√【解析】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政策有两个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政策应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经济政策应该根据规则实施还是斟酌处置。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与经济周期Ⅰ:价格错觉模型【圣才出品
和工人并不具有相同的信息,工人有时会混淆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
在不完全信息下,企业的劳动需求为:
Ld Ld W / P
工人的劳动供给为:
Ls Ls W / Pe
其中,W / Pe W / P P / Pe ,即:工人预期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工人错觉。P / Pe
就是工人对价格变动产生的错觉。当 P / Pe 1 时。工人对价格预期正确;当 P / Pe 1 时, 工人对价格预期低于实际价格水平;当 P / Pe 1 时,工人对价格预期高于实际价格水平。因
企业比工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仍按照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来雇佣工人,劳动的需求曲线保持不
变。因此,当劳动力供给曲线 LS
向右移至
LS
时,实际工资由 W
/
P *
下降到
W
/
P
'
,
劳动力的均衡就业量由 L* 提高到 L* ,产出水平也有相应提高。类似地,当价格水平低于
预期水平,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实际工资将要上升,而就业和产量将会下降。
此,工人的劳动供给为: Ls Ls W / P P / Pe 。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均衡经济周期模型【圣才出品】
第8章均衡经济周期模型一、判断题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主要从总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答案】√【解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从技术变化引起生产函数变化着手,故属于从总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源泉。
()【答案】√【解析】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源在于供给方面,技术变动是引起供给变动的重要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利率上升会()。
A.增加就业和生产B.使人们增加闲暇时间C.使企业更多投资D.使失业率上升【答案】A【解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用时际相对工资来解释利率对就业的影响。
时际相对工资=(1+r)W1/W2,第一期工作的吸引力增加,从而导致产出增加,就业增加。
2.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劳动供给的重要决定因素是()。
A.实际工资B.实际利率C.时际劳动替代D.劳动时间【答案】C【解析】时际劳动替代是指人们随着时间的推进重新配置工作时间的意愿。
3.下面各选项中不属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的是()。
A.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在种种实际冲击中,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活动最持久,因此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之源B.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背离,而是潜在GDP本身的变动C.货币量的变化,不会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D.经济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时确定工资与价格,整个经济的工资与价格调整是交错进行的【答案】D【解析】D项是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4.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实际总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是因为()。
A.技术的变化B.劳动的跨期替代C.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D.价格和工资黏性【答案】A【解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设经济经历技术的波动,这种波动决定了经济把投入(资本与劳动)变为产出的能力。
而且,这些技术的波动引起了就业和产出的波动。
另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设货币在短期中也是中性的,即假设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这些实际变量没有影响,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经济增长导论【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第3章经济增长导论一、概念题1.资本的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of capital)答:资本的平均产品是指平均每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量。
假定只有资本是生产中的可变投入要素,则资本的平均产品为/。
资本的平均产品曲线一般是一条倒U形曲线,APK Y K当平均产品低于边际产品MPK时,平均产品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平均产品高于边际产品MPK时,平均产品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平均产品曲线的最高点处,平均产品曲线恰好与边际产品曲线相交。
2.资本存量(capital stock)答:资本存量是指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它通常可反映一国现有生产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
狭义的资本存量是以工厂和设备形式的商品的储存,用于对生产的投入。
广义的资本存量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存量,还包括人力资本存量。
资本存量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答:若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则称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
设生产函数为(),Q f L K =,当劳动L 和资本K 投入同时增加λ倍时,产量变为:(),Q f L K αλλ=对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来说,a λ=,表示产量变动的幅度同要素投入的变动幅度相等。
4.资本的平均产品递减(diminishing average product of capital)答:资本的平均产品递减是指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平均每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品数量逐渐减少的现象。
资本的平均产品递减是因为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
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品会递减,当资本的平均产品高于资本的边际产品MPK 时,资本的平均产品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而降低。
5.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答: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将资本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资本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品是递增的;当资本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章节题库-第五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A.sa+(n+d) B.sa-(n+d) C.sa-(n+d)k D.sa+(n-d)k 【答案】B 【解析】∆K=sf(K)-(d+n)K,且 y=ak,解得∆Y/Y=∆K/K=sf(K)/K-(n +d)=sa-(n+d)。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5 章 有条件趋同和长期经济增长
一、判断题 1.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了各国人均收入趋同的现象。( ) 【答案】× 【解析】尽管内生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方面非常成功,但在解释增长率的国际差异 方面即各国人均收入趋同方面却不太成功。
应、教育和 R&D、人力资本都会影响两国的技术差异,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经济增长差距拉大的原因。
10.条件收敛的概念表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相同的国家将达到稳态均衡,而且拥 有( )。
A.不同的产出水平但同样的增长率,如果他们的储蓄率不同 B.不同的产出水平和增长率,如果他们的储蓄率不同 C.相同的产出水平和增长率,即使他们的储蓄率不同 D.相同的产出水平但不同的增长率,如果他们的储蓄率不同 【答案】A 【解析】技术进步决定长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相同则长期的增长率相等;储蓄率不同, 则达到稳态的产出水平不同。
=k*。所以可以知道人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 A 有关。
6.在内生增长理论中,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收入仍可持续增长,这是因为( )。 A.储蓄率仍等于折旧率 B.储蓄率超过折旧率 C.资本并非规模报酬递减 D.资本是规模报酬递减 【答案】C 【解析】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可以把知识看作一种资本,存在着知识收益递增,假设资本 边际收益不变的内生增长模型就更合理地描述了长期经济增长。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只 要知识报酬递增,收入仍可持续增长。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市场、价格、供给和需求【圣才出品】
第6章市场、价格、供给和需求一、简答题1.股票价格在理论上为什么与利率呈相反关系?答:股票价格和利率之所以呈相反关系,是因为购买股票和储蓄行为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试想,若购买股票的收益高于存款所得的利息,理性人明显会将所有的资金用于购买股票;反之,则全部存入银行。
也就是说,股票的收益率一定要高于利率才会有人去购买。
根据股票价格决定理论,股息越高,股票价格越低。
由此推知,利率与股票价格呈相反关系。
2.如果股票价格取决于预期的公司将来支付的股息和利率变动,那么,如何理解股票供给是繁荣和衰退的指示器?答:股票价格是预期的持有股票所能获得的股息的净现值。
所有会改变对将来所支付的股息的预期的新的信息都会改变股票价格。
因此,如果投资者预期经济将发生衰退,他们将降低预期的股息收入。
预期的改变将立即影响股票价格,投资者会立即抛出现值已降低的股票,以避免将来价值损失。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均存在一定联系。
预期经济将发生衰退的投资者预计利率会下降,较低的利率对应较高的债券价格。
预期利率下降者现在买入债券,在预期实现、债券价格较高时抛出,可以获得一笔资本收益。
因此,预期经济将发生衰退的投资者会将资金从股票市场转移至债券市场,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这是股市指数是经济趋势指示器的原因。
3.假定你注意到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
(1)对于未来利率,人们应作怎样的预期?(2)为什么上述关系也许是萧条的信号?或者,为什么它可能不是的?(3)在这种情况下,收益曲线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答:(1)根据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长期利率等于当前短期利率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如果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则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低于当前短期利率,也就是说人们将会预期未来利率会下降。
(2)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可能是萧条的信号。
一般来说,利率在萧条时下降,在繁荣时上升。
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下降,他们就可能认为是萧条的信号。
但是并不总是这样。
比如,人们可能由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而预期未来利率下降,但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产出增加,并不会把经济引向衰退。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运用索洛增长模型【圣才出品】
第4章运用索洛增长模型4.1复习笔记1.索洛模型中的参数变化对稳态均衡的影响(1)储蓄率的变化储蓄率s 的上升意味着当期的消费必须下降,尽管长期内会带来更高的消费水平,但这是以牺牲当期消费为代价的。
总体上说,储蓄率的上升并不必然带来福利的增加,这涉及人们对当期和未来的权衡取舍。
在考虑是否采用政策方法来改变储蓄率时,政策制定者必须决定与下一代人的福利相比这一代人的福利有多大。
如图4-1所示,两条()/s y k ⋅曲线对应储蓄率分别是1s 和2s ,2s 大于1s 。
两条s n δ+水平线也对应储蓄率1s 和2s 。
当储蓄率较高时,在k 的任何水平上每个工人有更高的资本增长率/k k ∆。
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当储蓄率s 上升时,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每个工人的资本增长率;此增长率在向稳态过渡期间仍保持较高的数值。
图4-1储蓄率提高的长期影响在长期内,每个工人的资本增长率对于任何储蓄率来说都为0;在长期或稳态情况下,更高的储蓄率导致每个工人有更高的稳态资本k *,而达到稳态时的增长率仍为0。
长期内,总体的实际GDP 增大到稳态值后以稳定的速度增长,这时候增长速度等于人口增长率n ,这是因为///Y yL Y Y y y L L =⇒∆=∆+∆,稳态时/0y y ∆=,所以就有//Y Y L L n ∆=∆=。
(2)技术水平的变化在索洛模型中,技术水平提高将导致更高的稳态均衡水平。
如图4-2所示,两条曲线()()/f k s y k sA k ⋅=对应于技术水平1A 和2A ,2A 大于1A 。
当技术水平提高时,在任何k 的水平上每个工人的资本增长率/k k ∆也会提高。
在稳态情况下,/k k ∆为0,不管技术水平如何。
更高的技术水平产生每个工人更高的稳态资本,即*2k 大于*1k 。
图4-2技术水平提高的长期影响数学证明如下:人均稳态资本应满足方程:()//A f k k n s δ**⋅=+。
技术水平A 的上升并不影响方程的右边。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经济增长导论【圣才出品】
第3章经济增长导论一、名词解释1.总量生产函数(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答: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的最大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任何增长理论的出发点。
假设总产出通过两种投入要素生产出来,资本和劳动,那么总量生产函数为:Y=F(K,N)Y表示总产出;K表示资本——经济中所有机器、工厂、办公楼和住宅之和;N表示劳动——经济中的工人数量。
函数F为总量生产函数,表示给定资本和劳动数量时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出。
总量生产函数F自身依赖于技术状态。
具有更为先进技术的国家要比只具有简单技术的国家在投入同样数量的资本和劳动的情况下生产的产出更多。
2.索洛剩余答:索洛剩余又称索洛残差,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教授的早期著名研究,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
具体而言,索洛剩余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
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A/A=∆Y/Y-α∆N/N-β∆K/K式中,∆Y/Y为总产出增长率,∆N/N为劳动的增长率,∆K/K为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A/A为索洛余量。
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那么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就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二、单项选择题1.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移动B.整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一点向曲线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某一点沿着曲线移动【答案】B【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点向曲线移动,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在曲线上的点的移动则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只有生产可能性曲线本身的移动才是经济增长。
2.假设一个经济的生产技术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劳动与资本所得各占总收入的1/2,而且A=1。
如果劳动力增长率为n=0.06,折旧率d=0.04,储蓄率s=0.2,那么,在稳态下,资本-劳动比率为()。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圣才出品】
第8章均衡经济周期模型一、概念题1.非周期性的(acyclical)答:非周期性的是指在经济周期中,某些经济变量的变化呈现出与产出GDP变化无关的经济现象。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变量根据其随经济周期变化的趋势,分为三类:顺周期,逆周期和非周期性。
其中非周期性变量是指其变动方向与商业周期无关的变量,例如出口就是非周期性的宏观经济变量。
2.逆周期性的(countercyclical)答:逆周期性的是指在经济周期中,某些经济变量与产出GDP呈现反方向变动的经济现象。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变量根据其随经济周期变化的趋势,分为三类:顺周期,逆周期和非周期性。
其中逆周期变量是指在衰退时上升,在扩张时下降的变量。
逆周期的宏观经济变量有产成品存货、生产投入的库存、失业率等。
为了减轻经济波动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逆周期性政策。
逆周期政策指在发生经济危机时,采取扩张性政策,刺激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实行紧缩性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它是以非均衡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认为市场无法自动达到供求平衡,因此必须运用政策调节需求,从而达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3.实际GDP的周期性部分(cyclical part of real GDP)答:实际GDP的周期性部分是指实际GDP与其发展趋势之间的差异部分。
实际GDP 的周期性部分反映了经济的短期波动。
4.均衡经济周期模型(equilibrium business-cycle model)答:均衡经济周期模型是由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小罗伯特·卢卡斯在1977年《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与1978年《失业政策》等中提出的一种用于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模型。
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取决于生产者对价格变动反应的周期理论。
5.顺周期性的(procyclical)答:顺周期性的是指在经济周期中,某些经济变量与产出GDP呈现同方向变动的经济现象。
顺周期又可以具体分为:超前、同步和滞后三种情况。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变量根据其随经济周期变化的趋势,分为三类:顺周期、逆周期和非周期性。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圣
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2.1复习笔记1.国内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GDP核算时的几个原则①估价原则:房东居住自己的房子,以估算的租金收入进行核算;政府、警察等提供的服务,以其名义生产成本计入名义GDP。
②地下经济产生的收入不计入GDP。
③GDP不包括花在耐用消费品上的估计的租金收入;对政府拥有的财产,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估算的租金收入等于估计的折旧。
(3)名义GDP与实际GD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
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4)GDP平减指数GDP 平减指数是名义的GDP 和实际的GDP 的比率。
名义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期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GDP 100%=⨯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数用来衡量在基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
因为GDP 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公共债务【圣才出品】
第14章公共债务一、概念题1.平衡的预算(balanced budget)答:平衡的预算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政府的收入与支出相等时的预算。
政府的财政措施,包括支出与收入两个方面。
政府支出主要是政府采购和转移性支付,具体包括国防、教育文化、公共建设、偿付公债利息等项目,收入方面主要是各种税收及公营事业盈余缴库两大项。
当收支相等时,称为预算平衡。
2.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答:政府预算赤字是政府支出的货币数量大于它以税收形式所获得收入的差额,即政府进行财政预算时,预算支出和预算收入的差额。
预算盈余与预算赤字相反。
根据李嘉图等价原理,政府为了调节宏观经济而采取的财政赤字政策是无效果的,因为人们会将其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
3.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答:预算盈余又称“预算结余”,是政府收入和税收超过包括采购商品、劳务与转移支付在内的总支出以外的部分。
预算盈余是一种预算不平衡的状态,不过它与预算赤字的不平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结余表示财政宽松,赤字表示财政困难。
严格地讲,预算应是平衡的,不仅在计划中是平衡的,而且在执行中和执行后也应是平衡的。
但在某些时候,适当地使财政收入的安排大于财政支出是可以的。
这时,就会出现预算盈余。
4.公债负担(burden of the public debt)答:公债负担是指公债对储蓄和投资的不利影响,从而对一国经济未来可动用的资本存量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公债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从而降低私人投资,造成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减少。
而资本存量的减少有可能在长期中降低经济增长率和稳态经济水平,这就是公债的负担。
5.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它是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通货膨胀、货币增长和利率【圣才出品】
第11章通货膨胀、货币增长和利率一、概念题1.通货紧缩(deflation)答: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对,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一般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显著下降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下跌。
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
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也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
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机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个市场普遍低迷。
2.通货膨胀预期(expectation of inflation)答:通货膨胀预期是指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经济中与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关信息所做出的对未来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预测。
一般而言,如果通货膨胀过程被经济主体预期到了,人们会由于这种预期而采取各种补偿性行动,从而引发物价上升运动。
如在工资合同中规定价格的条款,在商品定价中加进未来原材料及劳动成本上升因素等。
一般认为,如果通货膨胀的预期现象普遍存在,那么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通货膨胀也会因经济主体预期而采取的行动得以持续,甚至加剧。
由于发生预期通货膨胀时,经济主体已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抵消了其影响,因而预期通货膨胀没有实质性效果。
3.预期实际利率(expected real interest rate)答:预期实际利率是指根据通货膨胀预期对名义利率调整后预期获得(或要支付)的实际利率。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有条件趋同和长期经济增长【圣才出品】
第5章有条件趋同和长期经济增长5.1复习笔记1.实际中的有条件趋同以人均资本增长率表示的条件趋同:()()()/0,k k k k ϕ*-+∆=⎡⎤⎣⎦,由于生产函数()y A f k =⋅,则可以用将/y y ∆替换/k k ∆,用()0y 替换()0k ,y *替换k *,得到实际GDP 表示的条件趋同方程式:()()()/0,y y y y ϕ*-+∆=⎡⎤⎣⎦因为现实当中对于人均实际资本占有量的统计相对于人均实际GDP 更繁琐,实践操作上一般直接采用以实际GDP 表示的条件趋同方程。
该方程式有两条结论:(1)当y *保持不变时,每个工人的实际GDP 增长率/y y ∆应该表示出趋同:较低的()0y 对应较高的/y y ∆。
(2)对于给定的()0y ,任何提高或降低y *的因素都会相应地提高或降低/y y ∆。
2.AK 模型(1)AK 模型简介AK 模型是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假设不变的外生储蓄率和固定的技术水平,从而解释消除报酬递减后将如何导致内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型。
(2)AK 模型的基本内容设生产函数为Y AK =,A 为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K 为资本存量,则人均产出为y Ak =,k 为人均资本存量。
该生产函数的两个性质为:第一,规模报酬不变,即()Y A K λλ=;第二,资本的边际产品不变,为常数。
将人均产出方程变形可得/y k A =,将/y k A =代入核心方程()//k k s y k s n δ∆=--,则索洛模型的关键方程转化为:/k k sA s n δ∆=--,/k k ∆变为一条水平的直线,人均资本以sA s n δ--速度维持增长。
图5-1资本的平均产品不变的经济增长如图5-1所示,AK 模型中,/y k 等于技术水平A ,因而()/s y k 曲线变成水平线sA 。
如果sA 大于s n δ+,每个工人的资本增长率/k k ∆是一个正的常数,为sA s n δ--,即图5-1中两条水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运用索洛增长模型【圣才出品】
第4章运用索洛增长模型一、概念题1.绝对趋同(absolute convergence)答:绝对趋同是指不论各国的其他特征如何,穷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倾向于比富国更快,这样穷国就能在一段时间内赶上富裕国家的假说。
“绝对”指趋同是不受其他经济变量的制约。
从理论上说,经济趋同可分为“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两种,但实证研究证明绝对趋同并不存在,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条件趋同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2.有条件趋同(conditional convergence)答:有条件的趋同是指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一种理论。
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这一性质是由于边际产品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而趋同之所以是有条件的,是由于各国的稳态增长水平不同。
稳态水平依赖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生产函数的性质以及政府政策和人力资本初始存量上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各国经济增长巨大的差异,当这些差异被排除时,各国经济将趋于收敛到相同的稳态,这就是条件趋同理论,也称作“条件收敛”。
3.趋同(convergence)答:趋同是指不同的经济体向着同样或相同的方向发展的现象。
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说。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这一性质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资本报酬递减、技术进步一致性的条件下,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比发达地区快。
经济趋同可分为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绝对趋同考虑的是对于不同的经济体,初始的人均资本水平0k不同而其他的外生变量A、s、n、δ均相同的条件下,初始的人均资本水平较低的穷国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追赶上初始人均资本水平较高的富国,达到趋同,即稳态的人均资本k*相等;有条件的趋同是指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一种理论。
4.维持生存的水平(subsistence level)答:维持生存的水平是指人们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平。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资本的利用和失业【圣才出品】
第9章资本的利用和失业一、概念题1.资本利用率(capital utilization rate)答:资本利用率是指资本存量在生产中被利用的份额,资本折旧率是资本利用率κ的增函数,资本利用率越高,资本折旧越快,记为()δδκ=。
资本的供给由于资本利用率的变化变成是可变的,而不再是固定的。
由于实际租赁价格/R P的上升鼓励人们选择更高的资本利用率κ,在给定资本存量K的条件下,资本供给增加,因此资本供给是关于实际租赁价格的增函数,资本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统计数据显示,生产能力利用率是顺周期性的,它紧密跟随实际GDP波动,但是比实际GDP变动幅度更大,由此也可以看出,投资的波动性比实际GDP变动幅度更大。
2.灰心的工人(discouraged workers)答:灰心的工人又称沮丧的工人,是指失业一段时期后离开劳动力队伍的工人。
这部分工人往往是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而对劳动力市场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了,就不再继续寻找工作。
3.失业的持续时间(duration of unemployment)答:失业的持续时间是指预期失业要持续的时间长度。
失业的持续时间与找到工作的比率负相关。
影响失业持续时间的因素主要有:①宏观经济环境。
一般而言,经济处于衰退期,失业的持续时间就较长;经济处于繁荣期,失业的持续时间就较短。
②失业救济金。
一般而言,失业救济金越丰厚,失业者可能延长搜寻时间,以寻找更好的工作,因而失业持续的时间越长。
③劳动者自身的素质。
劳动者技能越低,越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则失业的持续时间越长。
4.就业率(employment rate)答:就业率与失业率相对,是指一定时期内就业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率,即就业率=1-失业率。
失业率越高,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低,就业率越高。
任何影响失业率的因素都会对就业率造成影响。
为了降低失业率,提高就业率,政府可以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同时进行就业指导,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使劳动者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资本的利用和失业【圣才出品】
第9章资本的利用和失业一、名词解释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答:摩擦性失业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
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
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2.失业保障(unemployment insurance)答:失业保障指工人在失去工作后,可以在某一时期内得到自己工资的一个比例的补贴计划。
失业保障这个计划的好处是减少了工人对自己收入的不确定性。
此外,补贴可以使工人拒绝所提供的没有吸引力的工作,也会使工人和工作之间更为匹配。
但是,失业保障增加了摩擦性失业的数量,并提高了自然失业率。
那些得到失业保障津贴的失业者寻找新工作的压力小了,并很可能放弃所提供的没有吸引力的工作。
这两种行为都降低了就业率。
此外,由于工人知道他们的收入受到失业保障的部分保护,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去寻找有稳定就业前景的工作,也不太愿意就工作安全保障去讨价还价。
这些行为提高了离职率。
因此,评价不同失业保障制度的成本与收益是一个困难的任务,也是许多研究一直关注的问题。
3.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包括两种情况:①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自然失业率[南京大学2012研;厦门大学2009、2013研;东北财经大学2018研;中山大学2019研]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是指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如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
它是衡量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水平。
经济在长期中将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内,一旦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通货膨胀就会加速。
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2.自然率假说[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答:自然率假说是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以及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
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
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了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自然率假说是货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基本假设。
“自然率”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才能奏效。
“自然率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其实际的意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3.相机抉择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答:相机抉择政策也称斟酌处置政策,其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是指决策者可能愿意提前宣布他们将遵循的政策,以便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但后来当私人决策者根据他们的预期行事后,由于决策者有相机抉择权,这些决策者可能会受到某种诱惑违背自己的宣言而采取另一种与所宣布的政策不同的政策,从而决策者在前后的政策不一致导致政策的不可信问题。
对于相机抉择权所导致的时间不一致性的分析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有时通过取消决策者的相机抉择权能更好地达到目标。
4.结构性失业[深圳大学201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研]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结构性失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两者并存,但不匹配。
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
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
消费者趣味和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
人口的增长由于它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
随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的开支和税收政策对失业的影响也在增加。
5.李嘉图等价定理[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答: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并由新古典主义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重新进行论述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
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
政府实行减税,意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
如果政府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在未来某个时点,政府将不得不增加税收,以便支付债务和积累的利息。
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
用政府债务融资的减税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的时间。
因此,这种政策不会刺激消费者更多支出。
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
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
李嘉图等价定理反击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公债是非中性的,即对宏观经济是有益处的观点。
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6.货币中性[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研;深圳大学2007、2011研;武汉大学2009、2013研;厦门大学2008、2015研;复旦大学2016研]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的一种经济效应。
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此时,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
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7.实际汇率[兰州大学2019研;浙江理工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14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2研;南京财经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7研]答:汇率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
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它是指1单位外币能够交换的本币数量,或1单位本币能交换的外币数量。
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同一货币衡量的本国与外国物价之比,它反映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持有外币只是为了购买外国产品,本币与外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各自的购买力,即取决于物价水平的倒数。
由此可得实际汇率的表达式为:ε=e×(P/P f)。
其中,ε表示实际汇率;P和P f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e为名义汇率(采用的是间接标价法)。
8.理性预期[浙江工业大学2019研;兰州大学2017研]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
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①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②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简言之,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准确地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重要假设之一(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9.效率工资[北京师范大学2016研]答:效率工资是指满足效率对工资的弹性为1时的工资,即工资增加1%,效率也提高1%时的工资。
为了刺激工人的积极性,厂商愿意支付高于平均工资的效率工资。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
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
如果雇主给雇员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企业从事同种工作的雇员的工资水平,雇员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并为了保持这种好工作而努力工作,这就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雇主除非迫不得已则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不但如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而且,高工资率还可以刺激产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引起对劳动的需求的下降,从而社会上失业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
10.失业率与劳动力参与率[华南理工大学2018研]答:(1)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指标,属滞后指标范畴。
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为降低失业率,中央银行会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将形成通货膨胀,为降低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会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
影响失业率的因素包括摩擦性因素、结构性因素、临时性或季节性因素、技术性因素等。
(2)劳动力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数(16~64岁人口数)×100%。
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力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