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二课时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第1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讨论等(略)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
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地球与地球仪2(原创完整教学案附答案)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思路: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
本节内容抽象,同时又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故可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本节课采用分组观察、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合作互助中学习。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感受到要在地球上确定位置,需要借助经纬线。
二、认识经线、纬线。
2、各小组讨论,分工记录各部分内容。
教师指导,帮助解答问题。
3、15~20分钟后,各小组汇报结果。
4、指导学生认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巩固知识点问题设计:1、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纬线的长度变化有什么规律?3、经线是什么形状的?4、经线的长度有什么规律?5、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6、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7、找出位于南、北半球的大洲?8、找出位于东西半球的大洲?总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给予鼓励性评价。
四、强化训练师生共评总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给予鼓励性评价。
课堂达标一、选择题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线总共有360条B.纬线总共有180条C.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D.经线和纬线都是斜交的2.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B.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C.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D.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3.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A.纬度越高,纬线越短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D.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4.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①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是90°纬线②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是0°经线③赤道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④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5.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确说法是()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180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90 6.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这样在南北极点各有()A.一个方向B.两个方向C.三个方向D.四个方向7.表示东经的代号是()A.E B.W C.N D.S8.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0°经线和180°经线B.20°E,160°WC.0°经线和0°纬线D.20°W,160°E9.中纬度是指()A.0°~30°B.23.5°~66.5°C.30°~60°D.60°~90°10.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A.出发点B.出发点以北C.出发点以西D出发点以东二、读图题1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第2课时
《地球与地球仪 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 仪是地球的模型。
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 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 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 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 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 以及科 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 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想象力、 空间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经度、纬度的划分教学难点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半球划分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讨论法、讲授法课前准备使用地球仪模型、动画演示、两半球挂图及多媒体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 导课 地球仪上的线分别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 看看他们是如 何区分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使用“学乐师生”APP 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 二.新授 (一)经度和纬度 (提问)地球上最长的线是 (方案一)小组活动为主 (提出要求)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一会儿请各小组的 同学用合适的方法(语言、图示等)描述。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归纳填表) (学生按文字叙述纪录也可以) (投影) ?因为它具有唯一性,所以定为纬度的起点。
(提出问题) 纬度的划分比较简单。
经度的划分比较难,请同学们讨论完成经度划分、 东西半球划分的内容。
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更细、总结归纳的更准确、更利于同学理解 和掌握。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只是在帮助他们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自制小地球仪在课堂上通过:成果分享—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列表总结六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
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列表比较法【教学用具】自制地球仪、地球仪、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传授新课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 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地图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2.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3.根据南北半球划分图和东西半球划分图说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球仪和相关地图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认识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划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使用地球仪和阅读相关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的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重点和难点】1.根据经纬线地图区别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2.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准备】1.经纬线地球仪2.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大家喜欢看电影吗?日前神剧《战狼》以票房第一的好成绩给观众们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我这有张电影票请问我该如何大找到自己的座位呢?(学生举手回答:先找排再找座)引入主题:那么在我们偌大的地球上,如果想要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我们必须先了解(经纬网地球仪)地球上的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二、学习新课一:纬线与纬度1.什么是赤道?什么是纬线?学生上台展示:赤道是与地球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补充:纬线都是不存在的)2.纬线有什么特点?教师展示经纬网仪:纬线是什么形状的?纬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都一样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过渡:纬线能画出多少条?(—无数条)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我们给纬线“取名字”,就成了纬度。
3.纬度的起始线(0°的纬线)是谁?纬度划分规则是怎样的?该如何书写?教师讲解:我们把最中间的赤道作为0°的纬线,也就是纬线的起始线,赤道以北成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例如赤道以北某纬线与赤道形成40°夹角,我们记作40°N,还有60°N,越向北纬度越大,最大能到达90°N。
同样的道理赤道以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越向南纬度越高,最大为90°S。
1.1地球仪 第二课时(经线与纬线)七年级地理上册新教材课件(粤人版2024)
66.5°N
23.5°N 0°
23.5°S
经纬网定位
任何一组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经纬度都可以 在经纬网上找到对应的位置,被广泛应用 于航海、航空、军事、交通、地质、气象 等多个领域。
(2)经纬度判读方法
1.侧视图 ②东经E
①根据纬度增大方向判断南北纬 ②根据经度增大方向判断东西经 ③写经纬度(先纬度,后经度)
2.南极和北极的纬度是多少?
南极为90°S 北极为90°N
判读南纬或北纬,说出理由,并用字母表示
向北增大是北纬
40°N
向南增大是南纬
30°
20°
10°
12°S
14°
向北增大是北纬
65°
60°N
55°
向南增大是南纬 44°
48°S
52°
(4)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规律 东半球:小于20°或小于160°E 东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
判读该经度所在半球
118°W
48°E
西半球 东半球
178°W 西半球
23°E 8°W 东半球 东半球
问题思考
1.为什么不用0°经线和180°经线来划分东西半球?
为了避免0°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到 两个半球上 2.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 东半球
①北纬N ③(20°N,140°E) 读法:北纬20°,东经140°
①根据南、北极点判断南北纬度②根 据极点定方向,画方向标,根据经度 增大的方向定东、西经。
E
N
W
30°
0°
③写①出3经0°纬N度 ②90°E
七年级地理 《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
《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地球与地球仪》一节是选自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第二学时第4页地球仪部分,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自学自画、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
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只是在帮助他们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自制小地球仪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六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本课成功的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活动中一步步体验成功,最后的评价表的设计更体现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主要使用自学指导法和列表对比法两种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点,利用列表对比法帮助学生深刻的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认识地球仪、地轴的空间特征②知道地球仪上经线、纬线,南极点与北极点;③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2、能力目标:①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小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②通过在自制地球仪上绘经纬线理解经纬线存在的意义,以及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3、德育目标:通过小组间的知识交流及互相学习,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二课时)题课型新授第_二课时备课补充材料教学目标:1、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利用地图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
4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重点:地球的公转、五带的划分难点:四季的形成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教学过程:导课:(实用、新颖、简洁)创设情境,同学们回想早晨和中午什么时候影子长什么时候影子短?一年四季什么时候影子长什么时候影子短?讲授: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1、地球的公转教师与学生同时演示。
2学生思考公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转动特点。
3公转产生了那些自然现象?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地球公转的转动特点?这样的特点产生了什么后果?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1、五带的划分2、四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的长短;白天和黑夜长短的变化。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北半球季节南半球季节月份春分3.21赤道昼夜等长春季秋季夏至6.22北回归线昼长夜短夏季冬季秋分9.23赤道昼夜等长秋季春季9.10冬至12.22南回归线昼短夜长冬季夏季12.1.2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地球运动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方向周期旋转中心转动特点产生的自然现象作业(2)学生思考假若地轴不是倾斜的,地球上的季节会有哪些变化?(3)如果地球停止公转了,会出现那些奇异现象?板书设计:演示地球的公转思考总结填表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教后札记:。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
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
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对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等知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基本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通过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世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得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示例一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示例一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学会用乒乓球、铁丝、橡皮泥、胶布、彩笔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使学生知道地球仪上的两极、地轴、赤道、经线和纬线。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材简析:地球仪是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模型。
教材通过自制简易地球仪,使学生学习掌握地球仪主要要素: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经、纬线的特征。
教材不强调学生掌握地球仪相关概念,仅强调学生知道与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教具:教学用地球仪〔大一个,小十个〕学具:人均乒乓球一个,小刀一把,铁丝50厘米,橡皮泥、胶布、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复习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地球表面积。
〔导语设计〕: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共同生活在它的表面。
今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做好地球的模型,让我们共同了解脚下的地球。
〔板书课题:地球仪〕二、新授。
1、课堂活动:〔1〕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彩笔等。
〔2〕在乒乓球上绘制〔两极与赤道〕:沿乒乓球两半接口处用红彩笔绘一个大圆圈,上书“赤道”;到赤道等距的点凿两个小孔,一小孔注明“N”,即北极,另一小孔注明“S”,即南极。
纬线:作赤道的平行线,即得到长度小于赤道的圆圈。
经线:作连接南、北两极最近的线,得到长度相等的半圆。
〔3〕把铁丝弯成下图的形状,代表地轴的铁丝直线与地面成66.5°的夹角,所弯半圆比乒乓球稍大一点。
代表地轴的铁丝穿过乒乓球两极,并固定底座。
2、认识地球仪:〔引导学生结合自制地球仪分析观察〕地轴:地球仪自转轴线。
两极: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的两个交点,即北极和南极。
〔英语单词“North”和“South”的头两个大写字母“N”、“S”表示。
赤道:与地轴垂直的最大的圆圈。
经线:连接两极之间最短的半圆。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强调:地轴、赤道等地球上没有,是人们在地球仪上设定的〕。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精品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方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纬线的特征及纬度的划分规律,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
2.知道经线的特征及经度的划分规律,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1.准确的掌握纬度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大小与纬线长度的关系。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二、教学策略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基础。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
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策略上,本节课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小活动的助手。
学生紧紧围绕自制的简易地球仪,在课堂上通过成果分享—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六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师需在课前准备好教具地球仪、红色和蓝色水彩笔并要求学生准备好上节课制作的简易地球仪(可以用乒乓球代替)。
三、教学流程1. 下列经线中,能与20°W所在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的是( )A. 160°EB. 70°EC. 160°WD. 70°W2. 关于经纬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线的形状是圆B.赤道是最长的纬线C.纬线相交于两极D.经线指示东西方向3. 关于地球仪上的0°经线与0°纬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0°纬线和0°经线一样长C.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D.0°纬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4. 下列纬度属于北半球和中纬度的是( )A. 20°NB. 40°NC. 20°SD. 70°S5. 下经线属于西半球的是( )A.90°EB.20°EC. 10°WD.180°【参考答案】A;B;C;B;D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一、纬线与纬度赤道: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度:0°~90°,赤道的纬度为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二、经线与经度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0°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以0°经线为起点,向东和向西各分180°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1.1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球仪,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重点及难点预测:
重点:1、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本溪市第八中学教案
授课题目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2010年9月8日
类别
教读课()自读课()新授课(√)实验实践课()复习课()
任课教师
姚梦月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授课班级
7.1 7.2 7.3
课时安排
第2课时,总计3课时
知识与
能力
1、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地轴:地球自转轴。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读“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教师利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教学步骤及设计
2、经度和纬度: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
难点:经度和纬度的判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步骤及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手段
【导入新课半径是千米,最大周长约千米。
2、什么是地球仪?
【传授新课】
一、纬线和经线
1、读“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了解什么是地轴、北极、南极、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纬线和经线地球上的五带)课件中图版
一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地图的判读方法。从题图可知,甲点 的经纬度是20°N,40°E。在地球上,任何相对的一组经线都能组成 一个完整的经线圈,20°W经线所对的经线是160°E经线。东、西半 球的判断方法是西经小于20°,东经小于160°E在东半球,反之位于西 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方法是,南纬位于南半球,北纬位于北半球。 所以位于西半球、南半球的点只有丙。
一二
人们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分 界线。若某地点经度是西经,数值小于20°,或是东经,数值小于160°, 则该地点位于东半球;若某地点经度是西经,数值大于20°,或是东经, 数值大于160°,则该地点位于西半球。
一二
3.经纬网图上东、西经与南、北纬的判读 (1)有0°纬线和0°经线的:以0°纬线为界,上北纬下南纬;以0°经线 为界,左西经右东经。 (2)无0°纬线和0°经线的:对于纬度来说,由南向北增大的是北纬, 反之为南纬;对于经度来说,由西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 (3)有180°经线的:与0°经线正好相反,180°经线以西为东经,以东 为西经。 (4)在极地俯视图上,若是北极,以0°经线为界,逆时针方向度数逐 渐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因是北极,纬度就是北纬。若是南极, 以0°经线为界,顺时针方向度数逐渐增大的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因 是南极,纬度就是南纬。
一二
2.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判断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的经线为起始线,称本初子午线。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为东 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经度共360°,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 东、西经度各为180°,东、西经180°经线为同一条经线,统称180°经 线。
三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课题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纬线
和经
线、
纬度
和经
度
教师出示地球仪,提问:
(1)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和纬线,说出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2)观察地球仪,描述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的排列规律。
(3)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和0°、180°、20°W、160°E经线,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续表)
教师
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的方法。其中,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重点内容,如何根据经纬度判断某点的位置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
反思
本课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初学者带来困难。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学要多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本节课较多地采用了讨论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的座位类比经纬网,与学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归纳。
教师点拨:
(1)经纬线的特征
特征
纬线
经线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不相等
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数量
无数条
无数条
特征
纬度
经度
0°起点
赤道
本初子午线
变化规律
北纬度度数向北增加,
南纬度度数向南增加
东经度度数向东增加,
西经度度数向西增加
代号
N表示北,S表示南
W表示西,E表示东
半球划分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1)分清经线和纬线;
(2)分清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
(3)用经纬度定位。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
经纬网的判读与定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学习了经纬线和经纬度之后,首先让学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进行判读(两种形式的判读),然后归纳总结利用经纬网定位的规则,最后让学生自己绘制简易经纬网并进行定位练习。上述步骤的设计由判读到寻找规律再到绘图应用的顺序,遵循了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循序渐进原则,将难点分解细化,逐个突破,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是立体的,而绘制的经纬网则是平面的,由立体图转换为平面图,培养学生图图转换能力。由直观到抽象,由动眼动口到动手,由易到难,对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符合认知规律。学生活动的设计为先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每个环节小组学习结束后是展示交流,展示是组员集体展示,边演示边讲解,分工合作,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经纬度的划分
(续表)
纬线
和经
线
纬度
和经
度
教师提问:
(1)思考:为什么不用0°和180°划分东西半球呢?
(2)用简图表示东西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示例如下)
【设计意图】
经纬线的特点虽是重点,但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即可完成。经纬度的划分比较抽象,难度较大,要充分运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结合板图及时点拨、纠正、答疑、解惑。东西半球的划分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先在图上找到0°、180°和20°W和160°E四条重要经线,思考为什么不用0°和180°划分东西半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经度划分和东西半球划分略图”,让学生通过动手绘制简图,理解东西半球和东西经度的范围差异,突破教学难点,并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图表述地理事物的技能。
承转
我们知道了经纬线,如何用经纬线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呢?
利用
经纬
网定
位
教师出示问题:
(1)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找出上海、北京、纽约、伦敦,说出其经纬度。
(2)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找到“117°E,39°N”“123°W,49°N”和“151°E,32°S”三个地点,找到附近是哪个城市?
教师点拨:利用经纬网进行位置定位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