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合集下载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概念及特点对联是指对仗平仄工整,意义相对应的两句诗文。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仗工整,一句对上一句,两句之间往往存在着平仄谐美的对应关系,形成“句对”。

2、意境深远,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往往富有内涵,抒发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3、大气磅礴,对联在表达文学和艺术方面,往往力求短小精悍,以大气磅礴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气势恢宏的特点。

二、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汉武帝时期已经有对联的雏形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唐代盛行对联,诗人杜甫、李白等都曾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作品。

宋代以后,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清时期,对联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

三、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能够通过对仗和线条的优美组合,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其次,对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往往能够通过简洁、精炼的表现手法,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者,对联在表现文雅之美、生活之美、书法之美、明理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联在当代又产生了新的影响和发展。

一方面,对联在传承方面,通过书法绘画、节庆祝贺、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不断传承和发扬对联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在发展方面,对联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使得对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语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

它不仅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文学、美术、民间风情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的精湛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基本知识什么是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

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分类按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分: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春联”)是指将两副古诗词、或者两句正面含义的文字连在一起,写在一张纸上,悬挂在家里墙壁上作为祝福性的装饰物。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通常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其中上联与下联是一副,而横批则可以独立于上联和下联之外。

上联和下联一般是将古诗词或者正面含义的文字连在一起,表达祝福意义,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横批是对联的结束语,一般以四字格言、成语或者情感表达为主,如“福星高照”、“吉祥如意”、“春暖花开”等。

由于传统文化对联的含义深刻,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帝王、贵族、士大夫等都曾经使用传统文化对联,许多文化遗产藏品也以传统文化对联为主要形式出现,可见其重要性。

现在,传统文化对联也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婚礼、新春拜年等场合,以祝福新人幸福美满,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美好祝愿。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春联的知识点总结

春联的知识点总结

春联的知识点总结春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人民在春节期间挂在门上的对联。

它用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对新年美好祝愿的文学形式。

春联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下面将从春联的历史渊源、特点、写作技巧、传统和现代春联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一、春联的历史渊源1. 春联起源于汉代据史书记载,最早出现春联的时代是在汉代,当时人们用春联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可见春联的文化渊源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2. 春联在唐代发展成为习俗唐代,春联的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与春节密切相连的一项习俗。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年联句》就是早期春联的代表作之一。

3. 春联在宋明时期达到鼎盛宋代和明代是春联发展的巅峰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春联成为了重要的新年文化表达形式,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格式和风格。

4. 春联在清代开始流行清代是春联的流行时期,民间艺人、文人雅士都纷纷参与到春联的创作和传播中,使得春联文化更加广泛深入人心。

5. 春联在现代得到传承近现代,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春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不少人通过发表春联作品来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二、春联的特点1. 简短明快春联的文字必须简短明快,一般为四个字或七个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2. 寓意深远春联的文字一般寓意深远,不仅仅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还要寓意吉祥、幸福、团圆等吉利之意。

春联的写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格律规范,如平仄对应、协调搭配等,这也是为了保证春联的语言优美和传统风格。

4. 形式多样春联的形式多样,包括对联、横批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创意进行灵活运用。

5. 寄托情感春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祝福的文字,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渴望,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情感。

三、春联的写作技巧1. 确定主题春联的写作首先要确定明确的主题,如幸福、团圆、吉祥等,这有利于写作时把握文意。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过年时挂在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对偶语句,称为“桃符联”。

宋代以后,桃符逐渐被春联取代,对联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二、发展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中的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2.言简意赅:对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音韵和谐:对联的音韵要和谐优美,朗朗上口。

三、种类对联的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2.寿联:祝寿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3.婚联:结婚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4.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5.厅堂联:贴在厅堂内的对联。

6.条幅联:写成条幅悬挂的对联。

四、文化内涵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对联中的上下联是对偶的,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2.天人合一:对联的内容往往与自然、社会、人生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追求吉祥:对联的内容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吉祥的思想。

五、传承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让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的有关知识
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也被称为“对联诗”。

对联通常是由两个短语或句子组成,这两个短语
或句子在语法和情感上相互呼应,互相补充。

它们通常出现在门上、墙上、酒杯上等地方,作为一种装饰或表达祝福的方式。

对联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由两个短语或句子组成:对联通常由两个相互呼应、相互补
充的短语或句子组成,这两个短语或句子在语法和情感上应该相互呼应。

2. 对仗工整:对联的上下两句在字数、音节、结构上应该对仗
工整,类似于诗句的对仗形式。

3. 寓意深刻:对联通常是以寓意深刻的方式来表达祝福或表达
人们的思考和感受。

4. 语言优美:对联的语言优美、生动、贴切,能够表达出独特
的情感和意境。

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它最初是一种诗歌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联的创作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技巧,创作者需要注重语言的优美、对仗的工整、寓意的深刻等方面。

爱好者可以通过多练习、多学习、多欣赏来提高对联的创作水平。

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
涵,它不仅可以表达祝福,也可以展现出创作者的才华和素养。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发扬这种艺术形式,让对联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科普教育 春联

科普教育 春联

科普教育春联春联,又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通常由两幅对称的横幅组成,用于春节期间贴在门上或墙上,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美好。

春联的内容通常与幸福、团圆、祝福等相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春联的科普知识。

1. 春联的起源和发展春联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春联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起初,春联只是在门楣上刻写吉祥的文字,后来才发展成两幅对联的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成为中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春联的制作方法春联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性。

通常,春联的字数要求严格,每幅对联的字数应相等。

制作春联的材料有很多种,如纸张、布料、竹片等。

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字迹工整、布局合理,以及选用吉祥、美好的词语。

3. 春联的寓意春联的内容通常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福。

例如,“春风得意迎新年,万象更新贺新春”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春联还可以表达对家庭、事业和健康的祝福,如“家和万事兴”、“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康如意”。

4. 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不仅仅是一种年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联中的文字往往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例如,“一年更比一年好”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向往。

5. 春联的艺术价值春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春联的字体、布局、书法等都需要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一幅好的春联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够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6. 春联的传承和发展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新颖、富有创意的春联形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春联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春联。

7. 春联的地域特色中国各地的春联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春联内容和形式各异,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例如,南方地区的春联常常与水乡、渔村的景色相结合,寓意着丰收和幸福。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对联的知识。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组成的文学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联以“对、仗、对、称、韵、律”为基本特征,用短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二、对联的分类1.按照韵部分类:平水韵、上声韵、去声韵。

2.按照形式分类:对偶对联、对仗对联、对子对联、对数对联、对仗交错对联等。

3.按照内容分类:书法对联、诗词对联、散文对联、歌词对联等。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要注意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要注意音节、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对仗。

2.要注意对称:对称是对联的重要特征,要注意左右、上下、前后等方面的对称。

3.要注意韵律:韵律是对联的必要条件,要保持规范的韵律结构。

4.要注意内容:对联的内容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要注意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联的经典名句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蒋捷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王之涣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文天祥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清·曹雪芹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7.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清·乾隆帝8.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唐·纳兰性德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张继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陆游以上是对联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一、对联的定义和历史1.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用对仗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2. 对联起源于古代汉字的书法练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合。

二、对联的基本要素1. 上下联: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需要形成对仗关系。

2. 韵律:对联需要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如平仄、押韵等。

3. 对仗: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在意义和结构上形成对仗关系,通常有对偶、对句、对联等形式。

4. 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祝福、励志、嘲讽等,但需要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根据字数:对联可以分为四言、六言、八言对联等,根据字数的不同,对联的形式也有所区别。

2. 根据内容:对联可以分为吉祥对联、庆典对联、讽刺对联等,不同的内容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3. 根据形式:对联可以分为对偶对联、对句对联、对联对联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

四、对联的创作技巧和要求1. 确定主题:对联的创作首先要确定主题,明确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2. 简洁明了:对联的表达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重复。

3. 用词精准:对联要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4. 语言优美:对联要求语言流畅、优美,句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表达的韵味和美感。

5. 丰富想象:对联可以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想象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五、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对联可以传递文化信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3. 对联在节日庆典、婚嫁喜庆等场合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对联的习作和欣赏1. 学习对联需要不断进行习作和练习,通过模仿和创新,提高对联的创作水平。

2. 对联的欣赏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春联的知识点

春联的知识点

传统佳节春联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对联组成,用以表达吉祥、祝福、喜庆等美好寓意。

以下是一些关于春联的知识点:1.起源: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是用桃木板制成的,上面刻有神荼、
郁垒二神的形象,用以辟邪驱鬼。

后来逐渐演变为在红纸上写对联,成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传统。

2.形式:春联通常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对联组成,上联末尾一般以仄声收
尾,下联以平声收尾。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不仅要符合韵律,还要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3.寓意:春联通常寓意着吉祥、祝福、喜庆等美好寓意,如“春回大地、福
满人间”,“家和万事兴”等。

同时,对联的内容也要符合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反映人们的心声和愿望。

4.书写:在书写春联时,要注意行款和字迹的工整美观,不能涂改或错漏。

一般采用毛笔或硬笔书写,字迹要有力度和美感。

另外,春联的张贴也要注意位置和方向,不能贴错或倒贴。

5.不同场合的春联:根据不同场合和用途,春联有不同的种类和形式。

例如,
家庭用的春联、商业用的春联、寺庙用的春联等。

不同场合的春联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都要求符合行文标准和对仗要求。

总的来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了解和掌握春联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

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

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我们来看看。

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

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

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

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

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

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

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1507连卓奕对联形式多样。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和,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自撰联,另一种就是集句联。

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

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

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

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水如碧玉山如黛人想衣裳花想容有人集白居易、王维诗句题于武则天庙: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中国的名胜古迹旁总是不乏名胜联的身影,下面来看看几幅较为出名的名胜联。

1。

岳飞墓和岳庙的对联很多,历代名人多有题撰,尤以短联为最好。

清代松江人徐氏女的一副七字联刻在岳墓的墓阙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2。

三潭印月对联不少,清代名人撰写了好几副,先看李鸿章的哥哥、官至两广总督李瀚章的一副:碧玉栏边,正酒熟香温,隔墙忽逗初三月绿荷丛里,有珠帘画舫,携客来尝六一泉。

兴平杨贵妃墓在天甘作比翼鸟于地愿为连理枝4。

长城: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居庸关)·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来(嘉峪关)5。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联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联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联一、背景介绍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精神。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达形式,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泛使用。

它以简短的文字形式传递着深刻的哲理和审美情感,成为中国人民传统智慧的瑰宝。

二、对联的起源与分类2.1 对联的起源对联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起初的对联多用于庙宇和宫殿门户的题字,以祈求祥瑞和保护神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年画、春联等重要元素。

2.2 对联的分类根据创作形式和用途的不同,对联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有”春联”、“喜联”、“揭联”、“祝寿联”等。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

三、对联的艺术特点3.1 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对联以其简练的文字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每组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在表达特定含义的同时,以平衡对仗和韵律的方式形成一种美感。

3.2 寓意深远的哲学思考对联在形式美的基础上,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文化意蕴。

通过短短的文字,对联能够传递出深刻的哲学观念,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3 美学与审美的结合对联以其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

对联不仅追求平仄工整、对仗精确,还注重整体和谐和视觉艺术效果的协调统一。

四、对联的传承与弘扬4.1 传承对联的历史文献对联的传承离不开历史文献的积累与整理。

文化机构和学者们应该加强对联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究,将珍贵的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和出版,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4.2 引导青年人参与对联创作为了推广对联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引导青年人参与对联的创作和活动。

通过举办对联比赛、讲座和展览等形式,激发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他们创作更具创新与思想性的对联作品。

4.3 增加对联的社会宣传社会宣传是弘扬对联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机构、文化艺术团体和媒体应该加大对联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和出版相关图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对联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文化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 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 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 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 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 脚)应平仄相反。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 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四)、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 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 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 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 作出来的对联。
(五)、按内容分
1、节令联 2、喜庆联 3、哀挽联 4、名胜联 5、行业联 6、题赠联 7、杂感联 8、学术联 9、趣巧联
三、对联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 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 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 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 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 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 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的平仄规律, 与诗基本相同, 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的基本 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
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 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 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 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 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 落。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一、对联的来源对联,又称联句、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它由两句平行的诗句组成,前后相对呼应,意义相对照应,形式上对称美观。

对联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经时期,而其发展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1. 诗经时期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经时期,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朝前期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

其中,有一些诗句就具备了对联的雏形,比如《小雅·鹿鸣》中的“鹿鸣于飞,草木有声”就是一种前后对应的表达方式。

2. 唐宋时期对联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文人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对联的爱好者,他们在书法和诗歌创作中广泛运用对联的形式,使对联的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唐代的对联多以七言绝句为主,形式简练,意境深远。

宋代对联则更加注重对仗和韵律的处理,形式更加规范。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对联的鼎盛时期,对联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明代文人董其昌在《梅花字义》中提出了对联的“工力学”,即对联的构思和创作技巧。

他认为对联应该注重平仄音律、意义相对、形式对称等方面的要求。

清代文人纪晓岚在《纪晓岚对联全集》中进一步总结了对联的艺术特点和技巧,对联的规范化程度更高。

二、对联的发展对联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1.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的创作需要对诗词、典故、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联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 艺术创作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对联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发展,同时也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平台。

3. 社交交流对联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节庆活动、婚丧嫁娶还是日常交流,对联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通过对联的创作和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友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楹联基础知识】第六讲

【楹联基础知识】第六讲

【楹联基础知识】第六讲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对联的种类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赠联、乔迁、生子、开业、茶联、酒联、行业联、自勉联、题答联、言志联。

(一)、春联⑴上联:杨柳吐翠九州绿;下联:桃杏争春五月红。

⑵上联:福禄寿三星共照;下联:天地人一体同春。

⑶上联:百业兴旺家富裕;下联:一帆风顺人安康。

⑷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二)、婚联⑴上联:一对红心向四化;下联:两双巧手绘新图。

⑵上联:鸾凤和鸣万里云天看比翼;下联:夫妻恩爱百年好合结同心。

⑶上联:男嫁女,女娶男,百年佳偶多奇志;下联:凤求凰,凰恋凤,一代新风展大猷。

⑷上联:恋情堪浪漫,惟羡鸳鸯比翼,既越几程山,便铸几程爱;下联:婚礼鉴坚贞,尤欣龙凤呈祥,同圆一个梦,共兴一个家。

(三)、寿联⑴上联:福如东海;下联:寿比南山。

⑵上联:九旬庆大寿,幸遇三羊开泰,锤镰铸固中华鼎;下联:一五展宏图,喜逢百鸟鸣春,党帜飘红盛世天。

⑶上联:国寿五十诞,举世尽欢腾;下联:沧桑一百年,贤母盼子归。

⑷上联:乐享遐龄,寿比南山松不老下联:欣逢盛世,福如东海水长流。

(四)、挽联⑴上联: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下联: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⑵上联:陇上犹留芳迹;下联:堂前共仰遗容。

⑶上联:桃花流水杳然去;下联:明月清风几处游。

⑷上联:一生俭朴留典范;下联:半世勤劳传嘉风。

⑸上联:慈竹当风空有影;下联:晚萱经雨似留芳。

⑹上联:流水夕阳千古恨,下联:凄风苦雨百年愁。

(五)、赠联⑴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⑵上联:魏阙捧丝纶,精白盟心,不惮搜罗披万卷;下联:楚材收杞梓,文章华国,相期事业在千秋。

⑶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⑷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
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
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
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因为春联
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
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
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
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
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能够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八言、九言,也能够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名联佳对,浩如烟海。

这里所辑录的,仅仅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

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对联起源一】
关于对联的起源,说法不尽一致。

有说起于明代的,有说起于五代的。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对联集锦》在探讨对联起源上,有着较为完整的归纳。

该书中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与“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然后挂在左右两扇正门上,借以驱邪避鬼,这种习俗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直至五代时期,喜好文学,附庸风雅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对于每年在宫门上仅仅题写两个大神名字的老一套做法感觉不爽,他想来一点新鲜的创意。

于是,“每岁除(每到年底的时候),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这些词是些什么词,史书没有记载,但后人能够猜想出,那该都是些有情趣、有文采的辞藻,而不再仅是干巴巴两个神仙的名字。

孟昶亡国的头一年,即公元934年春节之前,他创作了被称做是中国历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史·蜀世家》:“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将祖上传下的国家亡于赵匡胤之手,孟昶亡国还早于李煜整整三十四年。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却写下了足以流传千古的流丽词章,孟昶缺少李煜的才气,写不出那种光照千古的东西,他平庸的想像力也只能在雕章琢句上下点功夫,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他那两句意思干瘪的联句,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文体。

赵匡胤亡了孟昶的国家,而孟昶所倡导的贴春联的习惯,却成为宋代以后一项不可缺少的民间传统。

有王安石的诗为证:“爆竹声
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诗歌题目叫《元日》,也就是今天所谓大年初一的意思。

诗中纪录了当时老百姓过春节,依旧是按照流传了多少年的习惯,在自家门前挂上桃符。

不过,依照《古今对联集锦》作者的理解,王安石诗中的桃符,应该已经是新式的春联而非旧式的桃符了。

仅仅在王安石那个时代,春联这个名称还未正式诞生,所以人们仍然按沿袭的习惯将它称为“桃符”罢了。

春联这个文学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当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

朱元璋定都金陵,为了体现普天同庆的意思,除夕前,命公卿士庶人家门前均须加春联一副,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到他这时候,已经不像孟昶那样,只顾着自己“纳余庆”,只在自家门前张挂佳词联句,而要大家跟着他一起来凑热闹了。

而且,原先或画或写,用的是桃木板,到了这个时候,也终于改换成为红纸了。

自此,对联便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士大夫乃至民间百姓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流传至今。

相关朱元璋和对联的故事,《簪云楼杂说》有这样的记载:
【对联起源二】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方(始)也。

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偶见一家无之,询知为阉豕苗(即猪崽)者,尚未倩人(请人代写)耳。

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投笔径去。

嗣太祖复出,不见张贴,因问故。

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

太祖大喜,赍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