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诊治及预防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正文:----------------------------------------------------------------------------------------------------------------------------------------------------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卫生部发布)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甲型肝炎和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粪—一口途径,乙型肝炎和非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肠道外如经血传播等途径为主。
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疫点,以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疾病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各级医务人员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急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均应作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报告卡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急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疑似或输血后肝炎。
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病例,应在报告卡上注明阳性或阴性。
各省、市、自治区应创造条件设点试行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每个病例尽可能经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免疫球旦白M)HBsAg、抗--HBs(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检测,分成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未定型。
遇到急性肝炎暴发时,应先电话报告,然后填写卡片报告;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也可作病原学分型报告。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PPT课件
乙肝病毒 — 全球问题
乙肝病毒感染为全球死因的第 9 位 我国肝炎病人的流行现状
UNITED STATES, 1990
为传染病发病率的第 2 位、死亡率的第 3 位 Enterically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新生儿感染有90%以上的机率转变为慢性感染
抗病毒治疗的成功与否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
为传染病发病率的第 2 位、死亡率的第 3 位 抗HCV HCV-RNA 输注了乙肝病毒阳性血液应注射HBIG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揭示肝脏合成各种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 反映肝脏肿瘤的血清标志物: 检测均是阳性(与大三阳的区别在于E抗原为阴性) 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的前兆 。
案例 2: 乙肝小三阳求职被拒获赔偿
Google 搜索, 搜索 乙肝 应聘 被拒 获得约 268,000
条结果(启用了安全搜索功能),以下是第 1-10 条。
(用时 0.32 秒)。
2010-04-19
Google 搜索, 搜索“乙肝 被拒 2011 ” 高级搜索 找到约 107,000 条结果 (用时 0.16 秒)
Typical Serologic Course
Symptoms
HBeAg
anti-HBe
Titer
Total anti-HBc
HBsAg
IgM anti-HBc
anti-HBs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病毒性肝炎教案(传染病学第八版)
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4流行特征全球性分布。
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四)戊型肝炎
1传染源患者与隐性感染者。
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步骤一
[引入]
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
[步骤二]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
〔时间:30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与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静脉药瘾者、多个性伴侣与同性恋等。
4流行特征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我国为高发区。
〔四〕丁型肝炎1传染源
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
HDV与HBV携带者
2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
3、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取决于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其中HCV抗原特异性CTL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是丙肝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此外,调节性T细胞也参与整个疾病过程。
肝炎防治知识
肝炎防治知识
肝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可能在短期内缓慢发展或长期内迅速进展,严重者可引起肝硬化或肝癌。
以下是肝炎防治的一些常识:
1. 接种疫苗:艾滋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和性传播传播。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和艾滋病的重要方法。
2. 规范手卫生:勤洗手是避免病毒感染的基本措施。
饭前便后、接触动物、处理生鲜食品后、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后都应洗手。
3.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食、未烤熟的食物,避免食用过期或不洁食品,尽可能选择高温杀菌的食品。
4. 避免注射毒品:注射毒品是乙肝和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避免使用毒品。
5. 避免性传播: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避免病毒传播。
6.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并进行肝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肝炎,及时治疗。
7. 注意药物的使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
在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生,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以上是肝炎防治知识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肝炎预防和治疗的认识,保护自己的肝脏健康。
- 1 -。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防病毒性肝炎教育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防病毒性肝炎教育一、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病毒性肝炎是指不同病毒感染肝脏引起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症状都有所不同,但都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
患者会产生肝功能异常、黄疸、腹泻、腹痛等症状。
长期存在的病毒性肝炎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幼儿园教师进行防病毒性肝炎教育1.提高幼儿园教师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程度作为幼儿园教师精神领袖和学生的表率,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防病毒性肝炎知识和防护意识,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幼儿。
2.强化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包括个人卫生习惯、防护意识等方面。
幼儿园教师应该向幼儿普及正确的卫生常识,如洗手、饮食卫生、个人饮食用具的专用、不随地吐痰等。
3.引导幼儿避免不洁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防止幼儿进行不洁行为,如吃生的或未熟透的食物,接触霉变的食品,爬到不安全的高处等。
同时,幼儿园教师应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卫生意识,告诉他们要避免不洁行为对身体造成的损害。
4.加强教师管理和防护幼儿园教师也应该为自身加强防护,包括注意卫生、使用个人保护用品、避免与病人接触等。
同时,幼儿园教师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做好疫情监测和管理,确保病毒性肝炎的主动防控。
5.增强家长意识幼儿园教师也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引导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防护,教育家长注重儿童卫生健康,遵守卫生制度和标准,这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卫生健康意识,还能遏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三、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1.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包括个体卫生、健康饮食、免疫接种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好以下预防措施:(1)保障饮食卫生,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2)保证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食用某种食品,如肝脏、豆制品等。
慢性肝炎健康宣教
慢性病毒性肝炎健康宣教
一、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于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二、治疗原则:
1、保肝支持治疗:①补充维生素②促进肝脏解毒功能③促进能量代谢④改善微循环
2、降转氨酶治疗
3、免疫调控治疗
4、抗病毒治疗
5、中医中药治疗
三、护理措施
1、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2、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生活用品。
3、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避免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戒烟酒。
、)用药指导:遵医嘱抗病毒治疗,避免漏用药物或自行停药可能导致的风险。
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肝损害。
四、出院指导:
1、保持乐观情绪。
2、合理用药。
3、家庭护理及自我保健,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或采用安全套;性伴侣健康状况不明,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以预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
4、随访,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血清学指标、肝脏B超和肝纤维化有关的指标。
拟定: 消化呼吸内科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
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
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
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
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洁性行为, 减少性伴侣数量。
提高公众意识与预防措施
增强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共用餐具和洗漱用品等。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病人或携带者
避免与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病人或携带者密切接触,如家庭成员、同事等。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性肝 炎。
02
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
肝炎病毒的复制与传播
肝炎病毒的复制
肝炎病毒在肝脏内复制,通过利用人体细胞机制进行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
传播方式
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破损皮肤和黏膜接触传 播。
肝脏的病理改变
01
02
03
肝细胞损伤
肝炎病毒在肝脏内复制过 程中,导致肝细胞损伤和 炎症反应。
心理支持与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支持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康复信心 。
生活质量
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肝功能异常
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伤, 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 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升 高。
肝脏结构改变
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伤 和炎症反应,导致肝脏结 构改变,如肝纤维化、肝 硬化等。
免疫应答与疾病进展
免疫应答
人体免疫系统对肝炎病毒的入侵产生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疾病进展
肝炎病毒持续复制和免疫应答的异常,可能导致疾病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 肝癌。
供肝来源
肝移植的供肝来源有限,需要 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匹配,以降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
1、讲解该病传播途径及隔离防护要求。
2、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戒酒。
4、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5、病毒性肝炎特别是慢性肝炎应坚持复诊,一般肝功正常后三个月内每半个月进行肝功复查,三个月后每一个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年两次。
如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就诊: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等。
六、并发症观察1、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者,应密切注意血压、呼吸及瞳孔的变化,若血压偏高、眼结膜水肿、瞳孔大小不等,常提
示有脑水肿或脑疝的危险,应立即进行抢救。
恢复期可适当看书或在室内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宜。
2、出血,严密注意有无消化道、皮下、牙龈、鼻腔等出血倾向。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病毒性肝炎科普PPT课件
肝癌
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的另一 种严重并发症,肝炎病毒 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肝癌的 发生。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一 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 经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大 ,预后较差。
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 切除、化疗、放疗等,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案。
其他并发症
除了肝硬化和肝癌外,病毒性肝 炎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门
确保移植肝脏的功能正常。
Part
04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肝硬化
肝硬化是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持续损害,导致肝 脏组织逐渐发生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会导致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黄疸、腹水、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
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要时需要进行肝 移植手术。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 ,如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通过性接 触或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头、注射器 等。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起病急,出现发热、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
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可出现 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 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肝 硬化和肝癌。
认知调整
2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
识,正确认识疾病,避免
恐慌和误解。
社会支持
3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分享感受和困惑,获得情 感支持和理解。
家庭护理
隔离措施
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分餐制 、使用个人物品等。
预防接种
对于易感人群,及时接种肝炎疫 苗,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性肝 炎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PPT课件
总结与展望
综合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需综合考虑疫苗接种、卫生习 惯和医疗服务。
各方协作,共同抵御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总结与展望
未来方向
应持续推动疫苗研发与新疗法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带来新的 希望。
总结与展望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减少病毒传 播。
感染后可能出现乏力、黄疸、食欲减退等症状。
一些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导致传播风险增加。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影响
严重情况下,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或肝癌。
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谁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谁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高风险人群
包括注射吸毒者、性伴侣多的人群、和未接 种疫苗的儿童。
此外,医疗工作者也面临一定的职业风险。
谢谢观看
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 知。
社区和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怎样实施预防措施? 医疗资源
提供便捷的疫苗接种和检测服务。
政府和卫生机构应加大对高风险人群的服务 力度。
怎样实施预防措施? 建立监测体系
建立病毒性肝炎监测与报告体系,及时掌握 疫情动态。
通过数据分析,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总结与展望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2. 谁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3.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4. 怎样实施预防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 。
主要有A、B、C、D、E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各 异。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年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与戊型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变、肝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以切断粪一口途径为主,乙型肝炎接种乙肝疫苗为主,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以切断肠道外,如经血传播等途径为主,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疫点,以防止流行,提高疗效。
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疾病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管理传染源报告和登记各级医务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病毒性肝炎病例作传染病报告,急性病毒性肝炎应做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例一年只登记一次,一年复发跨两个年度者只在第一年登记。
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肝炎隔离期自发病日算起周。
乙型肝炎可不定隔离日期,如需住院治疗,也不宜以阴转或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出院标准,只要病情稳定,可以出院。
对恢复期携带者应定期随访。
丙型和丁型肝炎处理同乙型肝炎。
戊型肝炎隔离期暂同甲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可住院或留家隔离治疗。
病人隔离治疗后,对其居住和活动地区家庭、宿舍及托幼机构等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
基层卫生防疫机构应对肝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有关行业人员肝炎患者的管理对饮食行业人员和保育员每年作一次健康体检,发现肝炎病例立即隔离治疗。
急性肝炎患者痊愈后,半年内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持续正常,且肝炎病毒学传染性标志阴性者,可恢复原工作。
慢性肝炎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
疑似肝炎病例在未确诊前,应暂时停止原工作。
上述范围的新增人员在参加工作前,应进行健康体检,凡肝功能异常和或肝炎病毒学传染性标志阳性者,不得录用。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一、基本知识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3、肝炎的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四、健康教育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肝病防治知识
肝病防治知识
肝病是指肝脏发生病变或受损导致其功能异常的疾病。
常见的肝病有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以下是一些肝病的防治知识:
1. 预防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肝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为了预防病毒性肝炎,应接种相应的疫苗,避免使用共享针头或其他注射用具,避免性接触传播病毒等。
2. 饮食健康:均衡饮食对于肝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少食重油腻、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谷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减少饮酒,尤其是避免过量饮酒,因为酒精是肝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3. 避免药物滥用:某些药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肝病。
因此,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避免滥用和自行购买药物。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是及早发现肝病的重要手段。
肝功能检查包括检测肝功能指标、病毒性肝炎抗体等,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病。
5.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肝病患者分享个人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尽量避免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
6. 积极治疗和管理慢性肝病:对于已经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发展,遵循医嘱进行药
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总之,肝病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包括预防传染途径、饮食健康、合理用药、定期检查和积极治疗等。
与此同时,要加强对肝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自我健康意识,预防肝病的发生。
如果出现肝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治。
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
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增加公众对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本文将从病因、症状、预防、治疗和饮食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1.1 病毒感染:肝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等不同类型的病毒。
1.2 药物、酒精和化学品:长期使用药物、酗酒以及接触有害化学品也可能导致肝炎。
1.3 自身免疫性肝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脏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
二、症状2.1 乏力、食欲下降:患者常感到乏力无力,食欲明显下降。
2.2 黄疸、腹痛:肝炎患者可能浮现黄疸、皮肤发黄、腹部不适等症状。
2.3 恶心、呕吐: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三、预防3.1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途径。
3.2 饮食注意:避免生食海鲜、生蔬菜水果等,减少对肝脏的负担。
3.3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肝炎病变,及时治疗。
四、治疗4.1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4.2 药物治疗:根据肝炎的病因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4.3 肝移植:对于晚期肝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
五、饮食5.1 低脂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
5.2 多吃蔬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有助于保护肝脏健康。
5.3 控制盐分: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增加肝脏负担,应适量控制盐分摄入。
综上所述,了解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炎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预防措施和定期体检,可以有效降低患肝炎的风险,保护肝脏健康。
希翼泛博公众能够重视肝炎的健康教育知识,做好相关预防和保健工作。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可能导致炎症、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以下是关于病毒性肝炎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甲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乏力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或共用针头传播。
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避免非安全的性行为和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针头。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输血、注射毒品或共用针头传播。
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目前尚无可预防和治愈丙型肝炎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头的行为来预防。
四、戊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戊型肝炎通常是一种急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戊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呕吐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五、其他病毒性肝炎除了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这些病毒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了解这些少见型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六、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病毒类型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Management of viral hepatitis
甲、戊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无慢性化,不需要抗 病毒治疗。 1. 一般支持疗法:休息、清淡饮食、高蛋白和
高维生素饮食。 2. ALT和黄疸较高者可适当选用保肝降酶药物。 3. 戊肝容易感染老年人,孕妇感染后病情往往
注意询问病史,主要包括不洁饮食史、与肝炎病人密切接 触史等。
2. 肝脏损伤的临床表现:
乏力、纳差、厌油腻等。发病前期易与感冒、胃肠炎混淆 特别注意:“近期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无其他原因可以 解释的乏力与胃肠道症状”。应立即检查ALT。
3. 肝功能异常表现
ALT升高,伴或不伴胆红素升高;提示肝脏炎症
11
(3) 医源性传播(nosocomial transmission):不洁注射、有 创性检查和治疗。
(4) 性传播(sexual transmission)。
7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一. 黄疸前期(preicteric phase):乏力(fatigue)及 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 (anorexia)、厌油、 恶心(nausea)、呕吐(vomitig)等。尿色逐渐加 深(dark urine)。病人可有发热(fever)或类似 感冒样症状。化验可见ALT升高。此期约持 续一周。
较重,应及早给予治疗。
16
二. 胃肠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
Parenterally transmitted hepatitis
1. 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2. 丙型肝炎 hepatitis C 3. 丁型肝炎 hepatitis D
17
胃肠外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HBV、HCV 和HDV 的现症感染者 包括急、慢性肝炎(acute and chronic hepatitis)、病毒携带者(carrier)、肝硬化 (cirrhosis)等患者。
3
一. 消化道传播肝炎
Enterally transmitted hepatitis
1. Hepatitis A 2. Hepatitis E
5
Epidemiology of HAV and HEV
特点
HAV
HEV
Source of infection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Transmission route
12
血液生化学检查
(4) 白蛋白: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5)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和凝血酶原活 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 子的能力; (6) 血脂、血糖:反映肝脏的储备能力。 (7) 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粪-口(faecal-oral)
Susceptivity of population 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染人群
青少年
青壮年、老年
感染后免疫力
持久免疫
不持久
流行特征
秋、冬、春季 雨季、洪水
6
甲、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hepatitis A:30天 (15~45天); hepatitis E:36天 (15~75天);
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及预防
1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病毒 (hepatoviruse)引起的、以肝细胞炎 症坏死 ( necro-inflammation of hepatocytes)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 身性疾病。
2
按病因分类
甲型肝炎 (Hepatitis A) 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丙型肝炎 (Hepatitis C) 丁型肝炎 (Hepatitis D) 戊型肝炎 (Hepatitis E)
13
经消化道传播的甲肝及戊肝诊断
4. 病原学检查:诊断关键
(1) 甲肝:抗-HAV IgM是急性甲肝的确诊指标。 仅抗-HAV IgG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2) 戊肝:抗-HEV IgM、IgG任一项阳性都可 以诊断急性戊肝;
14
甲/戊型肝炎的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引起急性肝损伤疾病鉴别, 如药物性肝炎、 EB 病毒(EB virus)肝炎、 CMV(cytomegalovirus)肝炎、甲亢性肝损害、中 毒性肝炎、急性缺血性肝损伤、钩体病 (leptospirosis)等。
8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二. 黄疸期(icteric phase):自觉症状好转或无变 化,发热消退。尿色继续加深,并出现皮肤、 巩膜黄染 。患者可出现大便颜色变浅、 皮肤搔痒(itching)等梗阻性黄疸的表现。肝可 肿大(hepatomegaly),压痛。化验ALT、AST 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此期持续约2~6周。
18
胃肠外传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
(1) 经血传播:如输血或血制品(blood or blood products) 。这是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2) 母婴传播(maternal-infant transmission): 主要是围产期(perinatal period)的传播。这是 中国慢性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液生化学检查
(1) 转氨酶(transaminase):ALT(GPT)和AST (GOT);反映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
(2) 胆红素(bilirubin):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应注意黄疸的鉴别诊断;
(3) 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 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与黄疸和胆管损伤以及肝细胞损伤有关。
9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三. 恢复期(convalescent phase):上述症状 和肝功能化验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消化 道症状首先恢复,食欲增加,继之黄疸 逐渐消退。肝功化验转氨酶迅速下降, 胆红素亦逐渐降低。此期持续约1个月。
10
经消化道传播的甲肝及戊肝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