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温病资料完整版
![温病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22bf15915f804d2a16c11b.png)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从目前临床分科角度看,温病应属中医大内科范围.然而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不仅对温病,而且对其他临床各科发热病证的诊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瘟病病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明末吴又可写成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瘟疫论》.瘟病四大家吴鞠通《瘟病条辩》,薛生白《湿热病篇》,叶天士《温热论》,王孟英《温热经违》.另外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陈伯平《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热病分类:伏气温病,新感温病,温疫.温病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四)共有的临床表现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2发热为主症3易出现险恶证候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西医疾病可划归温病: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具有温病特点的其它发热性疾病,如中暑急性白血病.伤寒与风温鉴别:a病因:1风寒病邪2风热病邪. b受邪途经:1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2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 c病机:1寒束肌表,卫阳受郁,化热入里病程中有六经传遍次第,终易伤阳2风阳热邪,易化燥伤阴,传遍迅速,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 d初起症候:1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2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无汗或少汗,头痛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 e初起治疗:1辛温解表2辛凉解表.温邪致病特点:(一)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易损伤肺胃阴津3既易消退,又易逆传内陷(二)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径犯阳明2暑性酷烈,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三)湿热病邪:1粘腻淹滞,传变较慢,难于速祛2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3困阻清阳,闭郁气机(四)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2易燥伤津液3易从火化(五)温热病:1邪气内伏,病自里发2里热炽盛,易动风动血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六)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2蕴结壅滞(七)疠气:1致病力强2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3传染性强4病重多变.新感与伏邪比较:a成因:1感邪后立即发病2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b病机传变:1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2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难速愈. c证候特点:1初起即现表证,而无里热证2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 d治疗:1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2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卫气营血辨变:①卫:1病理:邪郁卫表,肺气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2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3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②气:1病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2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3辩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4备注:气分证的病变范围广泛,以热盛阳明为多见.③营:1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2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浯,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3辩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浯,舌红绛.④血:1病理:动血耗血,瘀热内阻.2证候: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3辩证要点: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三焦辨证: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阴脾;下焦主要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①邪在上焦a温邪犯肺b湿热阻肺c邪陷心包d湿蒙心包. ②邪在中焦a阳明热炽b阳明热结c湿热中阻d湿热积滞搏结肠腑③邪在下焦a肾精耗损b虚风内动.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脏腑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也是相互关连,但又有所不同.卫分的病变关系着上焦手太阴肺;气分病变的范围不仅涉及太阴肺,尚包括中焦阳明胃肠,足太阴睥等;营分病变与上焦厥阴心包相联系,血分病变也与上焦厥阴心包相关连.血分病变与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也有一定关系.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是温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两种辨证方法偏重面不同,所起作用各异,故不能相互取代.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才能将病变层次及部位,病证类型及性质,病势轻重及转归等辨析清楚,准确,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辨舌:①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征象②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为温病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③苔白厚而粘腻见于湿温病过程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症④苔白厚而干燥舌质红:为睥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⑤苔白而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之征象⑥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征象⑦薄黄苔为邪热初入气分,津伤不著⑧黄白相兼苔为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之征象⑨舌尖红赤起刘:为心火上炎之征象⑩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极之征象.⑾舌质光纤柔嫩为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之征象⑿舌质纯绛鲜泽多为热入心包之征象⒀舌绛而干燥:为邪热入营,营阴耗伤之征象⒁舌绛而舌面上有大红点:为心火炽盛,热毒乘心之征象⒂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热初传人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⒃绛舌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兼挟有痰湿或秽浊之气.斑疹:l形态:斑是指皮疹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般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色;疹是皮疹中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者.2分布:斑的外发,多先起于胸腹,继而分布于四肢;疹的外发有多种形式,其中如麻疹一般先起自上腭,口腔,继而布于耳后,头面及背部,再则布于胸腹四肢约3-4日内,以手足心见疹为出齐.白痦:是在湿热性质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https://img.taocdn.com/s3/m/48239bf4866fb84ae55c8d3c.png)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
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
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生甘草3g,水煎服。
表湿症见胸闷,渴不欲饮或口渴、头身重疼、苔白而腻、脉濡数。
方选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6g,白芷6g,大腹皮9g,茯苓9g,陈皮6g,半夏9g,制厚朴6g,苦桔梗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肺燥症见发热胸痛、口干而渴、唇咽干燥、干咳无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或弦涩。
方选桑杏汤:桑叶6g,杏仁6g,沙参9g,象贝6g,淡豆豉6g,栀子皮3g,梨皮3g,水煎服。
表里证期指病邪由表入里,但尚未完全到达气分,属半表半里,或由表入里过程,表邪未罢,既有表证,又见气分或营分里证,属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少津、脉弦数。
治宜和解表里,驱邪外出。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生姜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邪在少阳胆经夹痰湿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呕吐酸水,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或听觉不灵,苔厚腻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宜和解少阳,利湿化浊。
方选蒿芩清胆汤:青蒿12g(后下),黄芩9g,竹茹9g,法半夏6g,云苓12g,枳壳6g,陈皮3g,滑石18g,甘草9g,水煎服。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证见以恶寒口渴为主,咳逆气短、无汗或少汗、苔黄白相间、脉数。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https://img.taocdn.com/s3/m/217362e1bed5b9f3f80f1c4f.png)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暑湿内陷心营
灼热烦躁,目合耳聋,神识不清,舌绛苔黄腻
清心开窍,涤暑化湿
清营汤合六一散
送服至宝丹
热闭心包
瘀阻血脉
灼热不已,神昏谵语,皮肤黏膜出血斑,舌深绛或紫暗
清心开窍,活血通络
犀地清络饮
湿热化燥
伤络便血
身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红绛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清营汤
热陷心包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
清心凉营,豁痰开窍
清宫汤送服温病“三宝”
内闭外脱
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热盛动血
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
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
凉血逐瘀
桃仁承气汤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雷氏芳香化浊法
合三仁汤
湿热并重
闲阻中焦
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热重湿轻
蕴阻中焦
高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
清泻胃热,兼燥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蕴毒
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等蕴毒外发之象
清热化湿解毒
甘露消毒丹
暑湿积滞
郁结肠道
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
导滞通下,清暑化湿
枳实导滞汤
暑湿郁阻少阳
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
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蒿芩清胆汤
暑湿弥漫三焦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a3ff7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0.png)
则
湿亦化也。”
共十八页
祛湿清热(qīnɡ 法的 rè) 分类
宣气化湿
燥湿泄热适用(shìyòng)于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遏伏中焦的症 候。
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祛除湿热邪气。 症状见身热而汗出不解,口渴不多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
温病(wēn bìnɡ)的主要治法
—祛湿清热(qīnɡ 法 rè)
共十八页
祛湿清热(qīnɡ rè)法的分 类
宣气化湿
燥湿泄热
分利湿热
共十八页
宣气化湿
适用于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的症候。
用芳化宣通之品疏通表里气机,透化湿邪。
症状见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小便(xiǎobiàn)短小,舌苔白腻, 脉濡缓。
共十八页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症候(zhèng hòu):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苔黄滑腻, 脉濡数。
病机:湿热俱盛,交蒸中阻。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
淡豆鼓、炒山栀、 芦根
共十八页
王氏连朴饮:
制厚朴二钱 、芦根(lú ɡēn)二两、川连、 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 香鼓、焦栀各三钱
此邪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共十八页
杏仁滑石汤: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黄岑二钱、橘红一钱五分(wǔ fēn)
黄连一钱、郁金二钱、通草一钱、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半杯,煮取三杯,分两次服。
共十八页
祛湿清热(qīnɡ 法的 rè) 分类
宣气化湿
燥湿泄热
分利湿热
共十八页
分利湿热
适用于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的症 候。 用淡渗之品渗湿清热(qīnɡ rè),使湿从小便而出。 症状见小便短少,甚则不通,舌苔白腻等。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f58c2b2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a.png)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1.宣肺法——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上焦卫分,病势轻微者——桑菊饮
2.疏表法——病在上焦卫分,外邪较重者——银翘散
3.清气法——温邪化热,辛凉清透——减味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三石汤
4.清化法——温邪挟湿,偏重中焦——三仁汤、甘露消毒丹
5.泻下法——邪在肠胃,大便闭结——凉膈散、增液承气汤
6.生津法——邪在中焦,津液耗伤——益胃汤、沙参麦门冬汤、连梅汤
7.清营法——温邪由气入营,心包受病——清营汤、清瘟败毒饮
8.止血法——热入营分,迫血妄行——犀角地黄汤
9.化斑法——邪郁肌表血分,发出红斑——化斑汤
10.开窍法——邪犯心包营分,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神犀丹
11.滋阴法——邪入下焦,损伤肝肾阴血——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
12.熄风法——肝肾阴亏,风阳妄动——大定风珠汤。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cdacf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2.png)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他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温病”一名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刘完素倡导火热论,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理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王履,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吴又可——瘟疫论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柳宝诒温热逢源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的特点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②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③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④临床上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温病的命名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季的春温、冬季的冬温以时令主气为依据:春季的风温,夏季的暑温,长夏季节的湿温以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秋燥以临床表现特点为依据:大头瘟、烂喉痧、疟疾、霍乱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命名:瘟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温病的分类根据病因性质分:湿热、温热根据发病初起的特点分: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与伤寒的联系和区别伤寒、温病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当隶属于广义伤寒范围;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而有别于狭义伤寒;温疫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往往来势迅猛,病情较重,危害性较大;温病与温疫在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温病是一切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它既包括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热病,也包括了传染性、流行性小及少数不传染的温病;温疫则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从性质上说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区别在于其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大小强弱;温毒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温毒的含义大致有两种:一是指温病中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一是指温病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前者是疾病名称,后者则是指病因;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①多先犯上焦肺卫②易伤肺胃阴津③病情变化迅速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①发病可径犯阳明②易于伤津耗气③易致闭窍动风④易夹湿邪为患湿热病邪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②病位以脾胃为主③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燥热病邪①病位以肺为主②易致津液干燥温热病邪①病初即导致里热证②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③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疫疠病邪①致病力强②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③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④为病严重,病情凶险⑤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温毒病邪①具火热之性②攻窜流走③蕴结壅滞舌诊的意义:舌苔——卫气舌质——营血白苔①舌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舌苔薄而色白,近似常人之苔,惟欠滋润,且舌边尖色红,为温病初起邪袭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初起;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②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而干燥乏津,舌边尖红;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③舌苔白厚而黏腻:白苔满布,质地较厚,垢腻润泽,紧贴舌面;为湿热相搏于气分之象,多见于湿温病湿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④舌苔白厚而干燥:舌面白苔较厚而干燥,舌质多偏红;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也可见于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⑤舌苔白腻而舌质红绛:舌苔白垢腻而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之征象,即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郁不能外达;此外,营分邪热为气分湿邪所阻也可见到此种舌象;⑥舌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舌苔如白粉堆积,润泽滑腻,刮之不尽,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象,多见于湿热性质温疫;⑨白霉苔:满舌生白衣,或蔓延或颊颚等处,有如霉状,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为秽浊之气上泛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黄苔①薄黄苔:舌苔黄而色淡,苔质较薄;润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甚;燥者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③苔黄干燥:舌苔不甚厚,色黄干燥,舌质红赤;为气分邪热炽盛,津液受伤的征象;④老黄苔:舌苔色深黄,或如沉香色,或如金黄色,焦躁甚则起芒刺,苔有裂纹;为热结肠腑之征象;⑤黄腻苔或黄浊苔:舌面黄苔满布板贴,细腻润泽,或黄而垢浊;为气分湿热内蕴之征象,见于湿热并重、热重于湿及湿热蕴毒之证;灰苔①灰燥苔:舌苔灰厚而干燥,甚则焦躁起刺;为热结肠腑而阴液大伤之征象;②灰腻苔:舌苔灰而腻,润泽或黏液;为温病兼夹痰湿内阻之征象;黑苔①黑苔焦躁起刺,质地干涩苍老:舌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躁起刺,扪之糙涩无津;多为热结肠腑,肾阴耗竭之征象;②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舌苔黑而干薄无津,燥而无刺,或舌体枯痿,绛而不鲜;为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损的征象;如舌质红,兼有心中烦不得卧者,为真阴欲竭而壮火复炽所致,即所谓“津枯火炽”;红舌①舌尖红赤起刺:舌红而尖部尤甚,且有红刺;多为红绛舌的早期,为心火上炎之征象;②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舌红出现裂纹,或现红点;为心营热毒炽盛之征象;③舌质光红柔嫩:舌质红嫩,望之潮润,扪之却干燥无津;多为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之征象;绛舌①纯绛鲜泽:舌绛而鲜明润泽,不罩苔垢;为热入心包之征象;②绛而干燥:舌绛无苔,干燥无津;为邪热入营,营阴耗伤之征象;⑥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舌绛无苔,干燥无津,光亮如镜;为胃阴衰亡之征象;⑦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舌色绛而晦暗,舌体干枯而痿软;为肾阴耗竭之征象,预后不良;紫舌①杨梅舌: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②猪肝舌:舌色紫而晦暗,干而枯痿,如猪肝色;为肝肾阴竭之征象;预后多不良; 牙齿润燥①光燥如石:齿面干燥,但仍有光泽;多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之征象;亦有见于温病初起者,此时多伴有恶寒无汗等卫表症状,属于卫阳郁闭,表气不通,津液一时不能上布所致;②燥如枯骨:齿而枯燥晦暗而无光泽,状如枯骨;为肾阴枯竭,不能上承于齿的征象,多属预后不良;③齿燥色黑:齿面干燥无津,其色焦黑;为邪热深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渐动之征象;齿缝流血①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多有胃火冲激而致,其证属实;②齿缝流血而齿龈不肿痛:多由肾火上炎所致,其证属虚,预后较差;斑与疹的形态区别斑,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消退后不脱屑;疹,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上,扶之碍手、压之而色退,消退后多脱屑;斑疹的成因斑疹皆为邪热波及营血之征象;“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斑为阳明热毒——内迫血分——血出肌肉之间——清热凉血化斑疹为太阴风热——波及营分——外发于皮肤——凉营透疹、疏散风热斑疹观察色泽斑疹色泽红活荣润者为顺,标志者邪热滞不甚,血行较畅,正气尚盛,邪热有外透之机;色艳红如胭脂,提示血热炽盛;斑疹色紫赤如鸡冠花,为营血热毒深重的表现;斑疹色黑,属火毒极盛的重险之象;色黑而光亮者,提示热毒虽亢盛,但气血尚充,治疗得法,尚可救治;色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但气血尚活,用大剂清凉透发,也有转位红色而成可救者;色黑而晦暗,属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之象,救治较难,预后甚差;总之,斑疹色泽愈深,其病情越重,如雷丰说“红轻,紫重,黑危”;审视形态斑疹松浮洋溢,如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之象,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面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者,为热毒深伏,锢结难出之象,预后大多不良,属逆证;斑点中心低凹坑烂,为瘀热锢结,血脉瘀阻,不能外达,预后极差;注意疏密“宜见不宜见多”;“宜见”是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不宜见多”指斑疹过于稠密,热毒深重,提示病情危重;白白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因湿热郁阻气分,失于开泄,蕴蒸于肌表所形成的,在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内含少量浆液;白的成因湿热郁阻气分,失于开泄,蕴蒸于肌表所形成的;即叶天士所说的“湿热伤肺”和“湿阻卫分,汗出不彻之故”白的诊断意义①辨病证性质在温病过程中如见到白透发,即是诊断湿热之邪在气分的重要依据;多见于湿温、暑湿、伏暑等湿热性温病,尤其在对这些病证误用滋腻之品,或失于轻清开泄时更为多见;②辨津气盛衰→白晶莹饱绽,颗粒清楚明亮,称为“水晶”,在白透发后,每见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却外达之佳象;→白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称为“枯”,每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或神倦气怯,黏汗自出,脉微弱或细数等症,属津气衰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 温病过程中的发热,一般是由于人体感受温邪后,正气抗邪、邪正相争而引起阳热偏盛的结果,是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是人体阳气亢奋的表现,对祛除病邪有一定的作用;是各种温病必有的主要症状;温病的发热类型①发热恶寒②寒热往来③壮热④日晡潮热⑤身热不扬⑥发热夜甚⑦夜热早凉⑧低热战汗热势持续壮盛日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之全身大汗淋漓,汗出后热势骤降;本症为邪气久在气分流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战则邪正相争,汗则正逐邪出”; 温病过程中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战汗后的转归:①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神清气爽,为正能胜邪,病情向愈之佳象;②战汗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为病邪未衰,也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发生战汗;③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不止,肢体厥冷,躁扰不卧或神情委顿,脉急疾或微弱,此为正不盛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之象;温病过程中神志异常类型②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谵语指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二者每同时出现,称为昏谵,为热扰心神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可见于气、营、血各阶段;多出现在:一是热结肠腑,二是营热炽盛,三是血热扰心,四是热闭心包③神志昏蒙: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呈朦胧状态,神志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多为气分湿热蒸酿痰浊而蒙蔽心包,扰及心神所致;④昏愦不语: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为瘀热闭阻心包之象;⑤神志如狂: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见于:一是下焦蓄血,瘀热扰心所致;二是热入血室;三是郁热扰心;痉大体上分为实风与虚风两类①实风内动:发作急骤,手足抽搐频繁有力;可发生于温病气、营、血分邪热炽盛阶段;②虚风内动:抽搐无力,或为手指徐徐蠕动;多见于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肝肾温病的治则叶天士根据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吴鞠通在三焦辩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原则;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①轻清宣气:主治邪在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之证;可见于温病热邪初传气分,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未清阶段;②辛寒清气: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之证阳明轻证;代表方剂如白虎汤;③清热泻火: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之证;方剂如黄芩汤、黄连解毒汤;和解祛邪法①清泄少阳:主治邪热夹痰湿阻于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之证;方剂如蒿芩清胆汤;②分消走泄:主治温病邪热于痰湿阻遏于三焦,既不外解,又不里传,而致三焦气化失司之证;方剂如温胆汤加减;③开达膜原: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之证;方剂如雷氏宣透膜原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瘀法①通腑泄热:即“苦寒攻下法”主治热入阳明,内结肠腑之阳明腑实证;方剂:调味承气汤、大承气汤;②导滞通便:主治湿热积滞交结肠腑之证;方剂如枳实导滞汤;③增液通下: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即所谓“热结液亏”之证;方剂如增液承气汤;开窍醒神法①清心开窍:主治温病热邪内闭心包而致神志异常者;方剂如至宝丹;息风止痉法①凉肝息风:主治温病邪热内炽,引动肝风,风水相煽之热盛动风证;方剂如羚羊钩藤汤;②滋阴息风:主治温病后期真阴亏损,肝肾阴虚,筋脉失于滋养,虚风内动之证;方剂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滋阴生津法①滋养肺胃: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已退,肺胃津液耗伤之证;方剂如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②增液润肠: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基本消除,阴伤未复,津枯肠燥而便秘者,即所谓“无水舟停”;方剂如增液汤;③填补真阴:主治温病后期,温邪久羁而劫灼肝肾真阴,邪少虚多之证;方剂如加减复脉汤;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表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在病变过程中有顺传、逆传两种传变趋势,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之象;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春冬两季,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邪袭肺卫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病机:本证见于风温初起,为风热病邪侵袭肺卫所致;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方药:银翘散、桑菊饮肺热炽盛1、邪热壅肺证候: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咳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病机:本证为风热之邪入里,邪热壅阻肺经气分所致;治法:清热宣肺;方药:麻杏甘石汤、千金苇茎汤2、肺热腑实证候: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病机:本证为既有肺经痰热壅阻,又兼肠腑热结不通的肺肠同病证;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方药:宣白承气汤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瓜蒌皮一钱五分本方取麻杏甘石汤与承气汤二方之意变化而成,方中以生石膏清肺胃之热;杏仁、瓜蒌皮宣降肺气,化痰定喘;大黄攻下腑实3、肺热移肠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4、肺热发疹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本证邪不在表,故去温散透表之豆豉,以防助长热势;又因肺热波及营分,营热较甚,窜入血络而发疹,所以加入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以凉营泄热解毒;邪入阳明1、热炽阳明证候:壮热,恶热,汗大出,面目红赤,渴喜冷饮,苔黄而躁,脉浮洪或滑数;病机:本证为阳明无形邪热内盛所致;治法:清热保津方药:白虎汤2、热结肠腑方药:调味承气汤治法:软坚攻下泄热通腑泄热3、胃热阴伤方药:竹叶石膏汤治法:清泄胃热,生津益气热入心包1、热陷心包证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蹇,舌色鲜泽,脉细数;病机:多因肺卫之邪不顺传气分,而直接传入心包而成,即“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方剂:牛黄承气汤治法:清心开窍,攻下腑实;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余邪未净,肺胃阴伤证候: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病机:本证多见于风温病恢复期;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方药:沙参麦冬汤;沙参玉竹生甘草冬桑叶麦冬生扁豆花粉春温春温是温热病邪内伏而致,初起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或斑点隐隐等里热证候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春季;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有明显的里热证候,病情较重,变化较多,严重者可以出现神昏,痉厥,斑疹,出血等危重证候,后期往往伤及肝肾阴液;传统认为本病是一种由于感受寒邪,郁伏化热而发生于春季的伏气温病;治则治法治则:清泄里热,并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液;清热、养阴、透邪初发证治1、气分郁热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机:见于春温初起,为温热病邪邪郁发于少阳胆腑气分所致;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黄芩芍药甘草炙大枣淡豆豉玄参黄芩苦寒泻火,直清少阳胆热;玄参养阴清热托邪;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生津液;淡豆豉宣发郁热,透邪外达,兼以除烦;2、卫气同病病机:为新感时令之邪引动内伏气之郁热所致,证属卫气同病;治法:解表清里;3、热灼营分证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点隐隐,咽燥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病机:本证见于发病之初,多为营阴素虚而温热病邪直犯营分所致;若见于春温病变过程中,则因气分邪热不解深入营分而成;治法:清营泄热;方药:清营汤;邪盛气分1、热灼胸膈病机:本证为热郁化火,燔灼胸膈所致; 治法:清泄膈热方药:凉膈散2、阳明热炽方药:白虎汤3、热结肠腑证候: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躁,脉沉细;或伴见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或伴见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脉数;病机:阳明热盛,燥屎内结则身热,便秘,脉沉实有力;阳明燥结,腹气壅滞则腹部硬满胀痛;热结津伤,甚则阴液亏损,故见口干唇燥,舌苔焦躁、脉细;若热结腑实,应下失下,致使气液两虚,可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怠少气,撮空摸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若腑实内结,兼见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则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治法:通腑泄热;方药:阳明腑实,阴液亏虚者,方用增液承气汤;阳明腑实,气液两虚者,方用新加黄龙汤;阳明热结,小肠热盛者,方用导赤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本方取增液汤以养阴生津润肠,增水行舟;加大黄、芒硝以泄热软坚,攻下腑实; 新加黄龙汤攻下腑实,养阴益气细生地麦冬玄参生大黄芒硝生甘草人参当归海参姜汁黄龙汤的基础上,去枳实、厚朴,加麦冬、生地、玄参、海参而成;大黄、芒硝泄热软坚,攻下燥屎,导阳明实热下行而解;人参、甘草大补元气;麦冬、当归、玄参滋阴润燥;海参滋补阴液,咸寒软坚;加姜汁宣通气机;导赤黄龙汤通大肠之秘,泻小肠之热赤芍细生地生大黄黄连黄柏芒硝本方由导赤散合调味承气汤加减而成;大黄、芒硝攻下腑实,赤芍、生地养阴清热,黄连、黄柏清泄小肠之热;热炽营血1、气营血两燔方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或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生石膏知母玄参细生地麦冬石膏、知母清气分邪热,玄参、生地、麦冬清营滋阴,共奏清气凉营之效,实寓白虎汤合增液汤之意;化斑汤白虎汤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而成;白虎汤清气解肌,泄热救阴;犀角、玄参清营凉血,解毒化斑;共奏清气凉血,解毒化斑之效;清瘟败毒饮由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及犀角地黄汤四方组合而成;大清气营血分热毒;2、热盛动血证候:身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吐衄便血,舌深绛,脉数;病机:本证为热毒炽盛于血分,破血妄行,热瘀交结之候;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干地黄生白芍丹皮犀角治疗血分热毒炽盛,破血妄行的代表方;犀角、地黄凉血止血,滋阴养血;白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3、热与血结病机:热毒内陷血分,热与血结,蓄于下焦所致;治法:泄热通结,活血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大黄、芒硝、桃仁、当归、芍药、丹皮热盛动风证候:身热壮盛,头晕胀痛,烦闷躁扰,甚则狂乱,神昏痉厥,或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干红绛,脉弦数;病机:本证为邪热内陷厥阴,热盛引动肝风所致;治法:清热凉肝息风;方药:羚羊钩藤汤热灼真阴1、真阴亏损证候:身热不甚,久留不退,午后面部潮红,或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或紫黯痿软,脉虚软或结代;病机:本证系春温后期,热毒余邪久羁,损伤肝肾阴液,以致精血耗伤,邪少虚多所致;治法:滋补肝肾真阴;方药: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由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而成;2、阴虚风动证候:低热,手指蠕动,口角颤动,或瘛瘲,两目上视或斜视,筋惕肉瞤,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焦,舌干绛或光绛,脉虚弱或细促;病机:多见于病之后期,由肾阴耗损发展而来;治法:滋阴养血,潜阳息风;方药: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而成;大定风珠:为三甲复脉汤加鸡子黄、五味子而成;3、阴虚火炽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邪留阴分证候: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病机:本证多见于春温后期,为余邪留伏阴分所致;治法:滋阴清热,搜邪透络;方药: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母细生地丹皮暑温暑湿是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初起即见壮。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7cfd5b87e21af45b207a85c.png)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1
(2)分消走泄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 焦邪热痰湿。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运用要点:(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
茯苓导下; (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2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浊 之邪。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5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病用温药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6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2
(4)疏表润燥
作 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3
泄卫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
卫气营血治则: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 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证治览要
![温病证治览要](https://img.taocdn.com/s3/m/cd46aadada38376baf1fae38.png)
三甲复脉汤:炙甘草、生地、白芍、麦冬、阿胶(烊化)、麻子仁、生牡蛎(先煎)、生鳖甲(先煎)、生龟板(先煎)
大定风珠:炙甘草、生地、白芍、麦冬、阿胶(烊化)、麻子仁、生牡蛎(先煎)、生鳖甲(先煎)、生龟板(先煎)、五味子、鸡子黄(冲)
大承气汤:大黄(后下)、芒硝(冲)、枳实、厚朴
9.风温,热渴烦闷,舌蹇肢厥,谵语神昏者,清宫汤主之,三宝亦主之。
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水牛角尖、连心麦冬
安宫牛黄丸(成药):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栀子、雄黄、黄芩、水牛角、冰片、麝香、珍珠、金箔衣
紫雪(成药):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水牛角、羚羊角、沉香、青木香、玄参、升麻、丁香、芒硝、硝石、麝香、朱砂、甘草
7.暑湿,低热未除,口微渴,头目昏眩或微胀者,清络饮主之。
清络饮:荷叶、金银花、西瓜翠衣、丝瓜皮、竹叶、扁豆花
湿温
一、概说
湿温之为病,身热不扬,恶寒头重,体困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濡缓。夏末秋初,雨湿为盛,因致其病也。
二、证治
1.湿温,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重如裹,痞闷,苔腻者,藿朴夏苓汤主之,三仁汤、古欢室湿温初起方亦可。
,心烦,口渴,甚者神昏痉厥,其人必溲赤,舌红或绛,苔黄而脉数。其证也,初乃郁伏气营,久即内闭动血,耗伤肝肾阴津,或致亡脱之变。
二、 证治
1.春温,发热,口渴,而恶寒,无汗,头身俱痛者,葱豉桔梗汤主之。
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4.风温,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地丹青玄汤主之。
银翘散去豆豉加地丹青玄汤:金银花、连翘、薄荷(后下)、荆芥、桔梗、牛蒡子、竹叶、芦根、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甘草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1c0fbed5192e45361166f525.png)
(3)卫分证的转归: 1)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
受到顿挫,可以从表外解。
2)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 邪可从卫入气。
3)因患者心阴素虚,温邪可由卫分而径传营 (血)分,出现重险证候。
2、气分证
气分证是温邪入里,以整体气机受郁, 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为特点的证候类型。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 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病变 部位主要有:胃、脾、肠、胆、胸膈等。
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 润,脉浮数等。
2)辨证要点: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 辨证要点。
3)主要病机:温邪犯肺,卫受邪郁,肺气 失宣。
(2)邪热壅肺:多为邪袭肺卫病变的发展所 致。
1)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口渴,咳嗽, 气促,气喘,胸闷胸痛,苔黄,脉数等。
2)辨证要点: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 要点。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与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一)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
意义 1、用以辨别病变浅深层次及病变部位。 2、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及其相互
传变。 3、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二、卫气营血的证候及病理 1、卫分证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卫外功
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辨证要点: 卫受邪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2)主要病机: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可促进温邪传变,使病情恶化。
(2)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类型: 1)自表入里:
2)由里达表: 3)传变不分表里渐次:
(二)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三焦的病变范围: 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
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 阴脾;
温病学142方证
![温病学142方证](https://img.taocdn.com/s3/m/6557426da98271fe910ef966.png)
温病学142方证1..银翘散……《温病条辨》。
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
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
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
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c457a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3.png)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1、无表寒,内热初起,有汗,咽干,手足心热,鼻孔出气热:小阴旦汤+丹皮生地黄芩9 白芍9 生姜6 炙草6 大枣12 丹皮6 生地122、无表寒,内热重,有汗,咽痛,低烧,或咳或喘:麻杏石甘汤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3、表寒轻,无汗,咽痛,低热: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 炒栀子12 薄荷6(后下)4、表寒重,无汗,高热,体痛,烦渴:大青龙汤麻黄6(先煎)桂枝6 杏仁9 石膏30(先煎)生甘草6 生姜6 大枣6内热轻,可用黄芩丹皮白芍内热重,必用麻黄杏仁石膏表寒轻,可用薄荷表寒重,用桂枝+生姜+大枣咽喉肿痛,加栀子射干玄参鱼腥草咳黄痰,加贝母半夏口气热,加芦根白芍淡竹叶口渴重,加天花粉常用的加味药列表:黄芩:清热,去心肝肺之火丹皮:凉血桔梗:化痰贝母:滋阴润肺,化热痰鱼腥草:消炎肿半夏:降逆化痰白芍:凉血,止痛干姜生姜:温胃散滞,反左,以防清之太过;双花:清热解毒射干:咽喉肿痛玄参:滋阴,降火,解毒芦根:清肺养阴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去心肝肺胃之火淡竹叶: 清肺气之热天花粉:止渴生津附 1 :桂林古本伤寒论温病篇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4.1】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
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4.2】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4.3】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4.4】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
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
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
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4.5】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f6ca92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3.png)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类型,主要是指由外感病邪或内讼情志不畅所致的一类疾病。
温病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外感温病:指外感病邪所致的温热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2. 内讼温病:由内因引起的一类温热病,如肝火偏盛、心火上扰等。
3. 平素温病:指由于平素体质偏热引起的温热病,如阳盛阳热、阴虚内热等。
根据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温病采用不同的方法:
1.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温病初起、热毒结聚者,常以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2. 解表发散法:适用于外感温病,以发散邪气、解表解毒为治疗原则,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3. 寒凉解热法:适用于温病热盛者,以清热降火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等。
4. 清热凉血法:适用于温病热盛引发的血热病,以清热凉血为主,如生地黄、丹皮等。
5. 温里行滞法:适用于温病邪热蕴结于里的病情,以清热行滞为治疗原则,如竹叶黄颠、大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温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判断,最好在中医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学会10大法,温病治疗快速入门
![学会10大法,温病治疗快速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d9d47e4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d.png)
学会10大法,温病治疗快速入门本文共引用温病学中著名方剂二十余个,如银翘散、桑菊饮等,至今沿用不衰,为各医家视为珠宝。
这些方剂,亦体现温病之治疗原则。
方不在多,若熟练掌握主方主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则温病治疗诸法皆在其中也。
下面略谈各方剂之组成及应用法则。
01宣肺法(辛凉轻剂)——桑菊饮适应于风温袭肺、感邪轻浅者。
处方: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4.5克、薄荷2.4克、生草2.4克、桔梗6克、苇根6克02疏表法(辛凉平剂)——银翘散适应于风温客表、病势较重者。
处方:银花30克、连翘30克、桔梗18克、薄荷18克、牛蒡子18克、竹叶12克、荆芥12克、生草15克、淡豆豉15克上杵为散,每服18克,苇根煎送。
03清气法(辛凉重剂)——白虎汤主治温邪化热入气。
症见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者。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9克、白粳米一合04泻下法主治邪在肠胃、阳明腑实者。
并据症之轻重,分别有峻、和、缓下之别。
峻下法——大承气汤适应大热大实之症以急下存阴。
处方:大黄18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9克和下法——小承气汤适应热实之症较大承气症稍轻微者。
处方:大黄15克、枳实6克、厚朴3克缓下法——调胃承气汤适应燥结热实症,以软坚攻下泻热。
处方:大黄9克、芒硝15克、炙甘草6克05生津法(滋润而下)——增液汤适应于邪在中焦,津液耗伤者。
处方:黑玄参30克、细生地24克、麦冬(连心)24克06清营法——清营汤适应于邪入营分,营阴耗损者。
证见舌绛,身热不渴,心烦不寐,神昏谵语等症。
处方:犀角9克、生地15克、玄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4.5克、银花9克07化斑法化斑汤适应气热未解,营热已盛,气血(营)两燔。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草9克、玄参9克、犀角6克、白粳米一合加减银翘散方适应温邪郁于肌表血分,外发赤疹。
处方:连翘30克、二花30克、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草15克、生地12克、丹皮9克、大青叶9克、玄参30克08开窍法适应邪犯心包营分,神昏谵语。
四象医学第十八讲丨温病
![四象医学第十八讲丨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20614af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4.png)
四象医学第十八讲丨温病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家都知道温病,是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这样的层次逐渐向里传变的病也是由轻到重发展这样传变的过程中会有不少典型的证候这些证候是整个病程中的阶段病机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这些阶段病机的治法学了这个其他所有温热类邪气都可以参考这个思路来治疗虽然不辨病无法抓住整个病程的基本病机但至少能延缓某个阶段病机的发展恶化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候1. 风温伤卫【症状】主:身微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少而粘,咽喉痛,口微干而渴舌:舌边尖红,苔薄白脉: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常见处方】桑菊饮(对太阴人少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五加皮清热汤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少阳人热者:银翘清热汤少阳人寒者:防风清热汤太阴人热者:葛根清热汤百部根清热汤太阴人寒者:紫菀清热汤少阴人热者:黄芪清热汤少阴人寒者:苏叶清热汤五加皮清热汤:香薷2,白僵蚕1.5,木贼1.5,鱼腥草1,蚯蚓1,五加皮1,酸浆1,白茅根1蚕沙清热汤:土藿香2,五加皮2,鱼腥草1.5,木贼1.5,香薷1,木果1,洋葱皮1,蚕砂1,酸浆0.5银翘清热汤:金银花2,丝瓜络2,车前子1,防风1,竹叶1,前胡1,石膏1,牛蒡子1,连翘1,生地黄1,薄荷0.5 防风清热汤:金银花2,丝瓜络2,防风1,茯苓1,羌活1,前胡1,荆芥1,车前子1,连翘1,九眼独活1葛根清热汤:葛根3,黄芩1.5,桔梗1.5,蒲公英1,杏仁1,淡豆豉1,蝉蜕1,白芷1,藁本1百部根清热汤:百部根2,黄芩1.5,桑白皮1.5,桔梗1.5,葛根1,甘菊1,桑叶1,升麻1,蝉蜕1,白芷0.5,苍耳子0.5 紫菀清热汤:百部根2,甘菊1.5,桔梗1.5,紫菀1,苍耳子1,黄芩1,桑白皮1,蝉蜕1,藁本0.5,白芷0.5黄芪清热汤:白芍药2,茺蔚子1.5,辛夷1.5,黄芪1,茵陈1,半夏姜制1,苏叶1,川芎1,大枣1,甘草1,葱白0.5 苏叶清热汤:辛夷1.5,白芍药1.5,茵陈1,茺蔚子1,桂枝1,半夏姜制1,苏叶1,大枣1,甘草1,葱白0.5,细辛0.5一般成人:1=8g,过于虚弱者6g,体大壮实者10g小儿:1=6g,婴儿:1=4g或更少2. 暑温伤卫【症状】主:发热重,恶寒,无汗,头痛,身重痛舌:舌质红,苔白腻脉:脉浮数,或浮濡【治法】解表清暑【常见处方】新加香薷饮(对少阳人太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五加皮清热汤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少阳人:荆防泻白散或银翘清热汤太阴人热者:葛根解肌汤加豆豉青蒿太阴人寒者:柳氏寒多热少汤去麻黄加升麻豆豉青蒿少阴人热者:黄芪清热汤少阴人寒者:苏叶清热汤荆防泻白散:生地黄3,泽泻2,茯苓2,羌活1,荆芥1,石膏1,防风1,九眼独活1,知母1葛根解肌汤:葛根3,藁本1.5,黄芩1.5,桔梗1,白芷1,升麻1柳氏寒多热少汤:薏苡仁2,百部根2,桔梗1,白芷1,藁本1,葛根1,莱菔子1,苍耳子1,麻黄0.5,桑叶0.53. 湿温伤卫【症状】主:恶寒,无汗,身热不扬,头身胀重,胸闷不饥,面色淡黄舌:舌苔白腻脉:脉濡缓【治法】芳香化湿,宣达透表【常见处方】藿香正气汤(对少阴人太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柳氏五加皮壮脊汤太阳人寒者:蚕砂解表汤少阳人热者:荆防泻白散去石膏少阳人寒者:荆防地黄汤去山茱萸太阴人热者:葛根莱菔子汤桑枝浮萍汤太阴人寒者:麻黄浮萍汤寒多热少汤去麻黄加浮萍少阴人热者:柳氏人参养胃汤少阴人寒者:李氏藿香正气散柳氏五加皮壮脊汤:木贼2,葡萄根2,香薷2,木果1,洋葱皮1,松节1,酸浆果1,五加皮1蚕沙解表汤:土藿香2,香薷1.5,五加皮1.5,蚕沙1,洋葱皮1,葡萄根1,木果1,松节1荆防泻白散:生地黄3,泽泻2,茯苓2,羌活1,荆芥1,石膏1,防风1,九眼独活1,知母1荆防地黄汤:茯苓2,山茱萸2,泽泻2,熟地黄2(以红毛五加皮代更佳),羌活1,荆芥1,防风1,车前子,九眼独活1 葛根莱菔子汤:薏苡仁2,葛根2,麦门冬1.5,黄芩1,麻黄1,桔梗1,莱菔子1,五味子1,石菖蒲1桑枝浮萍汤:薏苡仁3,葛根3,浮萍草2,桑枝2,莱菔子1,桔梗1麻黄浮萍汤:薏苡仁3,乾栗3,桔梗2,浮萍草1,麻黄1,莱菔子1寒多热少汤:薏苡仁3,乾栗3,莱菔子2,杏仁1,黄芩1,麻黄1,麦门冬1,桔梗1柳氏人参养胃汤:苍术2,半夏姜制1.5,生姜1.5,大枣1,炙甘草1,广藿香1,厚朴1,人参1,白芍药1,陈皮1李氏藿香正气散:广藿香1.5,生姜1,大枣1,紫苏叶1,白术0.5,大腹皮0.5,半夏姜制0.5,桂皮0.5,炙甘草0.5,苍术0.5,干姜0.5,益智仁0.5,青皮0.5,陈皮0.54. 秋燥伤卫①温燥【症状】主: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痰粘量少,咳而不爽,胸胁疼痛,皮肤及鼻咽干燥,口渴心烦舌:舌边尖红【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润燥【常见处方】桑杏汤(对太阴人少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五加皮清热汤少阳人:银翘清热汤或防风清热汤太阴人:葛根解肌汤加杏仁豆豉百部根清热汤加杏仁沙参豆豉少阴人:黄芪清热汤五加皮清热汤:香薷2,白僵蚕1.5,木贼1.5,鱼腥草1,蚯蚓1,五加皮1,酸浆1,白茅根1银翘清热汤:金银花2,丝瓜络2,车前子1,防风1,竹叶1,前胡1,石膏1,牛蒡子1,连翘1,生地黄1,薄荷0.5 防风清热汤:金银花2,丝瓜络2,防风1,茯苓1,羌活1,前胡1,荆芥1,车前子1,连翘1,九眼独活1葛根解肌汤:葛根3,藁本1.5,黄芩1.5,桔梗1,白芷1,升麻1百部根清热汤:百部根2,黄芩1.5,桑白皮1.5,桔梗1.5,葛根1,甘菊1,桑叶1,升麻1,蝉蜕1,白芷0.5,苍耳子0.5 黄芪清热汤:白芍药2,茺蔚子1.5,辛夷1.5,黄芪1,茵陈1,半夏姜制1,苏叶1,川芎1,大枣1,甘草1,葱白0.5②凉燥【症状】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干咳,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治法】散寒解表,化痰润燥【常见处方】杏苏散(对少阴人太阴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木贼双解散少阳人:李氏荆防败毒散加瓜蒌仁太阴人:寒多热少汤紫菀清热汤加杏仁少阴人:李氏藿香正气散加苏子木贼双解散:五加皮3,葡萄根2,木果2,樱桃肉1,木贼1,松花1,蚕砂1李氏荆防败毒散:防风1,茯苓1,车前子1,九眼独活1,羌活1,荆芥1,前胡1,柴胡1,地骨皮1,生地黄1寒多热少汤:薏苡仁3,乾栗3,莱菔子2,杏仁1,黄芩1,麻黄1,麦门冬1,桔梗1紫菀清热汤:百部根2,甘菊1.5,桔梗1.5,紫菀1,苍耳子1,黄芩1,桑白皮1,蝉蜕1,藁本0.5,白芷0.5李氏藿香正气散:广藿香1.5,生姜1,大枣1,紫苏叶1,白术0.5,大腹皮0.5,半夏姜制0.5,桂皮0.5,炙甘草0.5,苍术0.5,干姜0.5,益智仁0.5,青皮0.5,陈皮0.5气分证候1. 热结气分内入肠胃【症状】主:身热恶寒,潮热,面目红赤,大便干燥,腹胀满而拒按,呼吸气促,谵言妄语,泻下黄糜稀水,或下利频繁舌:舌红苔黄脉:脉沉数【治法】润肠通便(大便秘结)清肠泄热(下利频繁)①大便秘结【常见处方】增液承气汤(对少阳人太阴人有些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石玉承气汤太阳人寒者:猕猴桃承气汤少阳人:地黄白虎汤太阴人热者:葛根承气汤太阴人寒者:薏苡仁承气汤少阴人热者:先用巴豆一粒后用八物君子汤少阴人寒者:先用巴豆半粒后用升阳益气汤②下利频繁【常见处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对太阴人少阳人有些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石玉承气汤加软枣猕猴桃太阳人寒者:猕猴桃承气汤少阳人:猪苓车前子汤或荆防泻白散加黄连太阴人热者:热多寒少汤太阴人寒者:葛根薏苡仁汤少阴人热者:八物君子汤重用人参少阴人寒者:升阳益气汤石玉承气汤:生石斛5,生玉竹5,赤何首乌1.5,白茅根1.5,山樱桃仁1,猕猴桃1,蚯蚓1猕猴桃承气汤:生石斛2.5,生玉竹2.5,猕猴桃2,山樱桃仁1.5,杵头糠1.5,荞麦1,蚯蚓1地黄白虎汤:石膏5,生地黄4,知母2,九眼独活1,防风1葛根承气汤:葛根4,大黄2,黄芩2,桔梗1,白芷1,升麻1薏苡仁承气汤:葛根2,黄芩2,榆根皮2,沙参1,薏苡仁1,升麻1,杏仁1,大黄0.5八物君子汤:人参2,川芎1,当归1,大枣1,生姜1,炙甘草1,黄芪1,白术1,白芍药1,陈皮1升阳益气汤:桂枝2,黄芪2,人参2,白芍药2,当归1,炙甘草1,白何首乌(去),大枣1,生姜1,肉桂1猪苓车前子汤:茯苓2,泽泻2,猪苓1.5,车前子1.5,羌活1,荆芥1,防风1,石膏1,九眼独活1,知母1荆防泻白散:生地黄3,泽泻2,茯苓2,羌活1,荆芥1,石膏1,防风1,九眼独活1,知母1热多寒少汤:葛根4,藁本2,黄芩2,桔梗1,白芷1,莱菔子1,升麻1葛根薏苡仁汤:薏苡仁3,葛根3,黄芩2,乾栗1,麦门冬1,莱菔子1,榆根皮12. 热邪壅肺【症状】主:身热,咳喘,胸胁疼痛,痰黄粘稠,汗出舌:舌红苔黄脉:脉滑数【治法】清肺平喘【常见处方】麻杏甘石汤(对太阴人少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酸浆清咽汤重用蚯蚓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少阳人热者:荆防导赤散加石膏太阴人热者:葛根蒲公英汤太阴人寒者:紫菀桑白皮汤少阴人热者:黄芪苏叶汤少阴人寒者:桂枝苏叶汤酸浆清咽汤:鱼腥草2,酸浆2,白僵蚕1,蚯蚓1,番杏1,猕猴桃根1,桃叶1,瓦松1,夜关门1蚕沙清热汤:土藿香2,五加皮2,鱼腥草1.5,木贼1.5,香薷1,木果1,洋葱皮1,蚕砂1,酸浆0.5荆防导赤散:生地黄3,木通(代以丝瓜络2),瓜蒌仁1.5,玄参1.5,九眼独活1,荆芥1,前胡1,羌活1,防风1葛根蒲公英汤:葛根3,黄芩2,蒲公英2,芦根1.5,射干1.5,桔梗1,紫菀1,浙贝母1紫菀桑白皮汤:百部根2,桑白皮2,紫菀1.5,黄芩1.5,甘菊1,芦根1,三白草1,杏仁1,桔梗1,射干1黄芪苏叶汤:黄芪3,茵陈3,白芍药2,甘草1,当归1,大枣1,生姜1,苏叶1桂枝苏叶汤:桂枝3,黄芪2,白芍药2,当归1,甘草1,大枣1,生姜1,苏叶13. 湿温在气①湿重于热【症状】主:午后热甚,四肢困怠,渴不欲饮,脘闷纳呆,出粘汗,头目胀痛昏重,便溏不爽恶臭【治法】清热化湿,宣畅湿浊【常见处方】三仁汤(对太阴人少阴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五加皮清热汤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少阳人热者:荆防泻白散加滑石少阳人寒者:荆防地黄汤代生地黄去山茱萸加滑石太阴人热者:黄芩薏苡仁汤薏苡仁三白草汤太阴人寒者:豆黄薏苡仁汤少阴人热者:柳氏人参养胃汤重用半夏加茵陈少阴人寒者:李氏藿香正气散加厚朴②热重于湿【症状】主:午后热甚,四肢困怠,渴不欲饮,脘闷纳呆,汗出热臭,目赤,头晕,口苦,便秘,尿短赤舌:苔黄腻脉: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便【常见处方】连朴饮(对太阴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五加皮清热汤重用蚯蚓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去松花加蚯蚓少阳人:荆防泻白散加黄连栀子太阴人热者:黄芩薏苡仁汤加大黄薏苡仁三白草汤加葛根豆豉太阴人寒者:豆黄薏苡仁汤重用葛根加豆豉少阴人热者:柳氏人参养胃汤重用厚朴加茵陈枳实少阴人寒者:李氏藿香正气散加茵陈厚朴枳实五加皮清热汤:香薷2,白僵蚕1.5,木贼1.5,鱼腥草1,蚯蚓1,五加皮1,酸浆1,白茅根1蚕沙清热汤:土藿香2,五加皮2,鱼腥草1.5,木贼1.5,香薷1,木果1,洋葱皮1,蚕砂1,酸浆0.5荆防泻白散:生地黄3,泽泻2,茯苓2,羌活1,荆芥1,石膏1,防风1,九眼独活1,知母1荆防地黄汤:茯苓2,山茱萸2,泽泻2,熟地黄2(以红毛五加皮代更佳),羌活1,荆芥1,防风1,车前子,九眼独活1 黄芩薏苡仁汤:薏苡仁3,葛根3,黄芩2,桔梗1,大豆黄卷1,莱菔子1,蒲公英1,升麻1薏苡仁三白草汤:薏苡仁3,三白草2,葛根1.5,黄芩1.5,海桐皮1,白芷1,榆根皮1,桔梗1,升麻1豆黄薏苡仁汤:薏苡仁3,大豆黄卷1.5,黄芩1.5,桔梗1,葛根1,麻黄1,莱菔子1,石菖蒲1柳氏人参养胃汤:苍术2,半夏姜制1.5,生姜1.5,大枣1,炙甘草1,广藿香1,厚朴1,人参1,白芍药1,陈皮1李氏藿香正气散:广藿香1.5,生姜1,大枣1,紫苏叶1,白术0.5,大腹皮0.5,半夏姜制0.5,桂皮0.5,炙甘草0.5,苍术0.5,干姜0.5,益智仁0.5,青皮0.5,陈皮0.5这两个证其实是同一个证都是湿郁化热一个是化热的程度轻一个是化热的程度重而已看方子都能看出来基本是同样的方子针对热的程度,加减稍微不同罢了家师桑老师曾经讲过所谓的“热重于湿”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因为热重于湿时湿是会被热化掉的要不然我们用热水洗澡都会得湿病了所以“热重于湿”这个命名本身有待商榷今天就整理到卫分气分下一篇再继续警告此文属于专业教育范畴只供专业人士学习非医学专业人士只可在医师监护下使用文中所列方剂金明医师的四象体质医学临床课堂正式开启将在青年国医公众号进行连载欢迎各位同道品读及交流有疑问请在文章下留言讲师介绍金明,朝医四象体质医学博士,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温病学各论证理法方药
![温病学各论证理法方药](https://img.taocdn.com/s3/m/ab8037d850e2524de5187ea4.png)
风温概念: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1以肺为病变中心,初起为肺卫证,整个病变过程以上中二焦病变为主.2发病急骤,传变较快,病程短,病程中可能出现逆传心包。
3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
一、邪在肺卫1邪袭肺卫证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邪犯于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2风热犯肺证侯:淡咳,身不甚热,口微渴。
病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止咳,辛凉清透。
方药:桑菊饮二、邪入气分1热在胸膈A热郁胸膈证侯:心烦懊恼,舌红,苔黄,脉数病机:热结胸膈,心神受扰。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清心凉隔散(甘草,桔梗,石膏,连翘,黄芩,薄荷)B痰热结胸证侯: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脉滑数有力病机:痰热结胸,气机不扬。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加枳实2邪热在肺A泄热壅肺证侯:身热,汗出,烦渴或咳痰黄稠。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B※肺热腑实证侯: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机:痰热阻肺,肃降无权。
阳明腑实热结,腑气不通则潮热便秘。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C※肺热移肠证侯:身扬,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炙。
病机:邪热下通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D肺热发疹证侯:身热,肌肤发疹,疹点红润,咳嗽,胸闷,舌红,苔薄白,脉数。
病机:泄热郁肺,肉窜营分。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
3热在阳明A热炽阳明证侯:装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伏洪或滑数。
病机:阳明胃热亢盛,里热蒸腾。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B热结肠腑证侯: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苔老黄而燥,脉沉实有力。
春温病辩症治疗10法!
![春温病辩症治疗10法!](https://img.taocdn.com/s3/m/dc43863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e.png)
春温病辩症治疗10法!春温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发生于春季,以发病急骤,初起有明显里热症喉,病情较重,变化较多,后期可伤及肝肾阴液为主要临床为特点的。
分型证治在; 1、气分郁热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肋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方药:龙胆草,淡豆豉,竹茹,柴胡,玄参,黄芩,白芍,生甘草等加减。
2、热灼胸膈证候:身人不己,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
方药:花粉,炒黄芩,竹叶,芦根,连翘,薄荷,栀子,大黄(酒浸),芒硝,甘草等加减。
3、热炽阳明症候: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方药:人参,黄芩,生石膏,金银花,杏仁,知母,大青叶,黄连,石斛,粳米等加减。
4、热结肠腑症候:日哺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慢硬痛,苔老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裂,脉沉有力。
方药:生地,麦冬,玄参,枳实,厚朴,大黄,芒硝,炙甘草等加减。
5、邪留阴分症候: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
方药:胡黄连,川贝母,鳖甲,玉竹,青蒿,地骨皮,细生地,知母,牡丹皮等加减。
6、阴虚火炽症候:身热不甚在,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方药:炒白芍,鸡子黄,阿胶,黄芩,黄连等加减。
7、热盛动血症候: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语,斑疹密布,色深红或紫黑,或吐血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方药:西洋参,生地黄,三七,水蛭,白茅根,牡丹皮,水牛角,芍药,生石膏等加减。
8、热陷心包症候:神昏谵语,或昏聩,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謇,舌色鲜泽,脉细数。
方药:水牛角屑,连心麦冬,连翘心,竹叶卷心,莲子芯,玄参心煎水送服中成药安宫牛黄丸。
9、真阴亏损症候: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热,或颧赤,手足心热甚至于手足背,咽干齿黑,或心悸,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弱软或结代。
10、热盛动风症候:高热不退,头痛头胀,烦渴,烦闷燥扰,甚至狂乱,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脉玄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暑湿内陷心营
灼热烦躁,目合耳聋,神识不清,舌绛苔黄腻
清心开窍,涤暑化湿
清营汤合六一散送服至宝丹
热闭心包瘀阻血脉
灼热不已,神昏谵语,皮肤黏膜出血斑,舌深绛或紫暗
清心开窍,活血通络
犀地清络饮
湿热化燥伤络便血
身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红绛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清营汤
热陷心包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
清心凉营,豁痰开窍
清宫汤送服温病“三宝”
内闭外脱
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热盛动血
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
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
凉血逐瘀
行军散
疫毒充斥
身热,头痛如劈,舌绛苔焦或生芒刺,脉浮大而数或沉数,或六脉沉细而数
解毒清泄,凉血护阴
清瘟败毒饮
正衰邪恋
身热,口不渴,默默不语,神识不清,或胁下刺痛,或肢体时疼,脉数
扶正祛邪
三甲散
4
温病主要证型、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代表方
温热类温病
风热犯卫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喉红痛,苔薄脉浮数
辛凉解表,宣肺泻热
银翘散,桑菊饮
燥热犯卫
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燥,苔薄而燥
辛凉甘润,清透肺卫
桑杏汤
肺热壅盛
身热,咳喘,口渴,苔黄,脉数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燥热伤肺
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燥、脉数苔燥
白虎汤
热结肠腑
日哺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舌苔焦燥,脉沉实有力
攻下软坚泄热
调胃承气汤
肠热下利
身热下利,苔黄脉数
清热止利
葛根芩连汤
热郁少阳
身热,口苦,心烦,脉弦数
苦寒清热,养阴透邪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汤
热盛动风
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羚角钩藤汤
热灼营阴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湿热类温病
邪遏卫气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苔白腻
藿朴夏苓汤芳香辛散三仁汤宣化表里湿邪
邪阻膜原
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舌苔白厚浊腻
雷氏宣透膜原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卫气同病
发热恶寒,心烦口渴,脘痞苔腻
雷氏清宣化湿法疏解表邪,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
湿重热轻闲阻中焦
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导滞通下,清暑化湿枳实导滞汤
暑湿郁阻少阳
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
蒿芩清胆汤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2
暑湿弥漫三焦
脘痞腹胀,大便溏臭稀水,小便短赤,胸闷耳聋,咳痰咯血,
清暑化湿,宣通三焦
三石汤
暑湿伤气
身热自汗,神疲肢倦,便溏苔腻,脉浮大无力
清暑化湿,培元和中
东垣清暑益气汤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苔黄腻
湿胜阳微
形寒肢冷,胸痞,苔白腻
温肾健脾,驱寒逐湿
薛氏扶阳逐湿汤
肾虚失固
小便频数量多,腰膝酸软,舌淡,脉沉弱
温阳化气,益肾缩尿
右归丸合缩泉丸
余湿留恋
脘中微闷,知饥不食
清宣芳化,淡渗余湿
薛氏五叶芦根汤
余邪留扰
气阴两伤
深思不清,倦语,口渴,纳呆,舌红苔少
清泄余热,扶中益虚
薛氏参麦汤
余热未消
低热,头目不清,苔白腻
1
余热未消气阴两伤
低热,口干,气短,舌红而干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
阴虚火炽
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
泻火育阴
黄连阿胶汤
邪留阴分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
滋阴透热
青蒿鳖甲汤
真阴耗竭
低热,咽燥,齿黑,舌干绛,脉虚细或结代
滋养肾阴
加减复脉汤
虚风内动
手足蠕动,甚或瘛瘲,舌干绛
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三甲复脉汤
清肺泻热,养阴润燥
清燥救肺汤
肺热腑实
痰喘,潮热,便秘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
肺热发疹
肌肤红疹,发热,咳嗽
宣肺泻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
大青叶,倍玄参方
热在胸膈
身热不甚,心烦懊恼,或热甚,烦躁,胸膈灼热如焚
清宣郁热,清泄膈热
栀子豉汤,凉膈散
邪热犯胃
壮热,多汗,渴饮,脉洪大
清热生津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湿热并重闲阻中焦
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
热重湿轻蕴阻中焦
高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
白虎加苍术汤清泻胃热,兼燥脾湿
湿热蕴毒
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等蕴毒外发之象
甘露消毒丹清热化湿解毒
暑湿积滞郁结肠道
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
清涤余邪
清络饮
温毒类温病
温热毒邪犯卫
憎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肌肤丹砂隐隐
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
清咽栀豉汤
毒盛肺胃
壮热烦渴,头面焮肿疼痛明显,舌红苔黄
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普济消毒饮
瘟疫类温病
清浊相干
暴吐暴泻,及其吐泻物的性状,腹部绞痛阵作,甚则转筋
芳香化浊,分利逐邪
燃照汤,蚕矢汤
秽浊郁闭中
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