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教案
3.通过对“世界时区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现在具体的时间。下面,让我们来猜推测下,这三个城市的小朋友可能在做什么?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最后,就让我们把这几天所学到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地球的形状
自转的证据
自转的方向
自转的周期
球形
傅科摆
自西向东(逆时针)
24小时(一天)
板书
请把你们组转动地球仪的方向在地球仪上用箭头画出来?
我们组发现,先迎来黎明。
(三)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3.阅读教科书P80页。
4.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A猜测谁先见到太阳?
B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2.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上面两种转法,哪一种像钟表指针的转法,因此,把自西向东叫逆时针,自东向西叫顺时针。
模拟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记录单
课堂评估
1.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即逆时针);
2.学生是否知道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4.从作业情况分析课堂教学成效;
5.课外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度。
A图中的每一种色块代表一个时区。“0”代表零时区,零时区以东为东区,零时区以西为西区。北京所在版图的颜色与东八区的颜色相对应,所以北京在东八区。——那纽约、巴黎、东京都在哪个时区?——请学生找一找,然后说一说。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自转这一方面,可能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从而达到理解地球自转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规律。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器材。

2.学具:观察日记本、画笔、彩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让学生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规律。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日出日落,以及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公开课教案_1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公开课教案_1

一、教学目标(一)掌握以下科学概念。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从北极向下看)或自西向东。

2、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3、知道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能够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三)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难点:能够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处在地球不同地理位置的地球迎来黎明的时间会有先后,带着这些知识我们来一起学习新知识!(二)探索活动,传授新知1、观察乌鲁木齐和北京两个城市的图片,在地图上寻找乌鲁木齐和北京的相对位置。

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模拟实验:北京与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1)实验步骤: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其中一个同学身上挂着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请同学分别按照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的方向慢慢旋转看谁先见到太阳。

(2)预测结果:自西向东(逆时针),北京先迎来黎明;自东向西(顺时针),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3)方向是研究黎明到来先后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1)初步理解相对运动①观察小视频,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窗外的树、房子等景物向后退。

②体验活动:分别请两位学生坐在转椅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转椅,体验周围景物的运动方向,将结果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

(2)初步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①当我们随车、轮椅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转椅以外的原来不动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科学上所说的相对运动。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学设计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学设计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

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课件。

教科小学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教科小学科学五下《4.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为什么两地黎明的时间不同?2.知道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及其意义。

3.知道地球上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教学准备】地球仪、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1.引入。

(1)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

(2)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①一天中,这两个城市谁最先迎来黎明?学生根据地球自转的原理进行推理,并说出推理的根据。

②通过世界时区图,先查阅出北京、乌鲁木齐所在的经度位置,再算出这两个城市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

2.认识“北京时间”。

(1)结合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我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度05分),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度附近)。

东西距离5200千米,跨经度将近62度。

在世界标准时区中,分属东五区至东九区的5个时区。

如果每个时区都用各自时区的区时,你认为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麻烦?全国各地是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2)你在收音机或电视中听到过报时吗?报的是什么时间?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时间?3.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1)出示带有经纬网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

(2)小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①一天中,北京(东八区)和巴黎(东一区)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②一天中,巴黎和纽约(西四区)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③一天中,北京和纽约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日出的时间大约差几个小时?(3)北京、巴黎和纽约这三个城市中哪一个最先敲响新年的钟声?为什么?4.拓展。

你听说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吗?你读过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吗?为什么书中的主人公最终还是赢得了那场胜利?。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公开课教案_2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公开课教案_2

一、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来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四课。

本节课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行教学的。

本课是在前三课特别是理解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的探究。

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经历过各种生活现象,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水平均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困难。

三、设计理念:通过设计有层次、有逻辑的活动实行思维训练,从而突破难点。

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在这个板块,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协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

我设计了直线型和圆周型的相对运动体验活动。

在直线型相对运动中,先用车往前开找出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

接着,请孩子们使用该特点推测车往后开时应该看到的场景。

这是一种思维训练。

接着让全体学生体会圆周型相对运动的特点——这是理解地球及其周围天体相对运动关系的基础。

通过让每个孩子自转体会相对运动的方向,为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做好铺垫。

有了这些有层次感的活动以及创设的持续地思辨的过程,学生使用逻辑推理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四、教学目标(一)明确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谁先迎来黎明》说课材料(一)设计特色《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同时照亮地球的一半区域,知道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太阳是颗恒星,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是基本不变的。

同时同学们初步具有一定的宇宙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想象自己跳到地球以外的空间视角去观察。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

通过对教材和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研究,我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不仅决定于地球自转的方向,还必须基于人为的规定。

同时人为规定是讨论时区、时差等问题的基础。

因此人为规定必须在本课明确提出。

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中我有了这样的设计。

一、选择合适的城市,通过对城市的两两比较引发研究,贯穿整堂课。

教材上提到的可供研究城市有乌鲁木齐、北京、巴黎、伦敦、纽约,而我只选择了三个城市:成都、北京、纽约。

通过“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引起对经线、时区的关注再通过“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同学们认识到人为规定的必要。

选择成都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我们居住的城市就是成都,对于孩子来说有亲切感。

2、成都在北京的东边,两个城市恰恰处于两条相邻的经线上,学生很容易算出两个城市间相差1个小时,能快速理解时间和经线互相对应的关系。

3、成都与纽约这两个城市刚好在地球的相对面,在“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上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对人为规定的思考,意识到仅仅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能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引出东经180°(国际日期变更线所在的经线的思考)二、通过设计有层次、有逻辑的活动进行思维训练,突破难点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在这一板块,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地球的运动”单元内容编排上的特点是:每课都从地球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也将为六年级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生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进而对时区与时差有初步的认识。

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运用相对运动概念去推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难点。

教材共三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明确黎明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实验研究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

第三部分确认地球自转方向,通过相对运动概念,让学生根据太阳的运动来确认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认识时区与识差,让学生能通过观察时区图计算时差。

学情分析与低年级相比,经过前几年科学教育的五年级小学生在知识建构、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等各方面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

五年级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见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

不少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也没有深入的认识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的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并且学生已有的对天体运动的经验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因而,大多学生在理解过程往往会有困难,同时学生对空间的感受与想像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较少涉及,这会造成对天体运动理解的困难。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及单元中的位置《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四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本单元包括8课时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北极星、极昼和极夜现象。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基于对一些地球运动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如地球运动的历史,昼夜交替现象,证明地球在自转等。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是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生确认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会有正确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处在城乡结合部,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经济条件较差课外知识欠缺,因此课前教师借阅一些书籍给学生看,大多数都已经知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这一科学事实。

但如果让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这些现象的现实证据,那就太少了。

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自觉意识强,但教师如能用模型与简单的实验来诱导学生就能有效地完成本课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上不会很吃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执教:旌阳区北街小学冯秀川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四、教学准备:课件;写有“北京(东)”、“乌鲁木齐(西)”字样的卡片;“太阳”图片;一个大地球仪。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谁先迎来黎明(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学习有关地球与天空的知识,如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日出和日落的原理。

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掌握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图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

2. 实验材料:手电筒、半透明球体、书本或其他小物件作为地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太阳和地球运动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来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太阳是什么?- 地球是什么?什么是地球的形状?- 太阳和地球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2. 概念引入(1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或图片,教师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包括:- 太阳是一个恒星,是地球的热源。

- 地球是一个行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旋转。

3. 实践活动(30分钟)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半透明球体,并提供一只手电筒。

学生们将手电筒放在球体的一侧,使其成为“太阳”。

请学生模拟地球的运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观察球体上是否出现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互相讨论。

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为什么地球会有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一样?-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受什么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观点展开讨论。

5. 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以下要点:-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所以会出现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五年级科学下《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案_2

五年级科学下《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案_2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前三课特别是理解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的探究。

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理解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相对运动来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注重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

大多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相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水平均已得到了不同水准的提升,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即使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因为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理解,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过程往往会有困难。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五年级下册关于“地球的运动”一单元中的内容。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的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知识的探索,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探究之重点。

本课时内容分四部分完成:1、设问:谁先迎来黎明?2、实验推断:迎来黎明的先后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

3、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4、认识世界的时区。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小学生,通过电视媒体已经对地球、宇宙等天文词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深入探究这些知识时他们也不会吃力,并且关于运动相对性的知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各科知识中都有过学习,但是在理解地球是逆时针自转还顺时针自转时就出现了问题:学生看着地仪自上而下很容易得出地球是逆时针自转的,但当他们面朝北看着天上的日月星辰自东向西运动,就会得出地球是顺时针自转的,因此,关于这一误区老师必须给学生解释明白:观测点的方向或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观看地球仪时从上向下看,根据上北下南的地理坐标,也就是说我们是面朝南去看地球的,因此当学生在现实中比划地球自转方向时,一定要让学生面朝南去做,也就相当于你站在地球的北上方,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宇航员在南半球的上空面朝北看地球是顺时针旋转的原因所在了。

三、教学目标:1、能根据天体从东到西的运动现象,推断出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的方向。

2、理清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明确经度与时差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认真分析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习惯。

4、感觉祖国幅员辽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教学难点:明白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方向为何为逆时针方向。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提问设疑,模拟实验,小组讨论,观点陈述。

六、教学准备:一个大地球仪,写有“太阳”、“北京”和“乌鲁木齐”字样的3张卡片,世界时区图,学生实验记录单54份,手工风车,课件。

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公开课教案_0

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公开课教案_0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的。

2.知道因为地球的自转,在我国的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越靠东边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

3.了解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使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到理解天体(地球)运动规律需要从多角度寻找证据的必要性,体会到在研究过程中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

2.提升使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水平。

3.通过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推测出地球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的。

三、教学过程1.寒假的时候,我去旅行了。

出发那天,我坐出租车去栎社机场,在出租车上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科学现象,想看看这个神奇的现象吗?2.播放车子向前行驶和倒车的视频。

3.谁发现了这个神奇的科学现象?4.谁在生活中也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呢?5.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直线运动。

圆周运动是不是也存有这样的现象呢?6.播放旋转木马的视频。

7.谁能科学地描述看到的现象?8.谁在生活中也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呢?9.谁能用科学的语言概括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现象?10.总结:是的,这就是相对运动。

出示相对运动的概念。

11.其实,有一个相对运动我们每天都看到。

12.播放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的视频。

13.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太阳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14.在太阳系中,太阳真的在动吗?15.谁能用相对运动的知识解释这个运动?16.总结:是的,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其实太阳是不动的,它仅仅相对于地球感觉在动,而且方向相反,所以,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该是?(板书:贴上地球,打上自西向东的箭头)17.请各小组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

(提示:地轴朝北放置)(一)模拟实验确认北京先迎来黎明1.告诉你们,我是去北京旅行了。

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去天安门观看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4 谁先迎来黎明教科版 (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4 谁先迎来黎明教科版 (1)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从北极上空俯瞰)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和人为规定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培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的。

(三)教学难点
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

(四)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大地球仪、遥控笔、PPT课件。

分组材料:世界时区图、笑脸贴图、12个小直径地球仪、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谁先迎来黎明
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

教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

《谁先迎来黎明》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3、时区及时差4、小结地球及其运动特点。

第一部分通过地球仪和模拟实验让学生思考谁先迎来黎明是否与地球转动的方向有关,为后面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作铺垫。

第二部分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从而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三部分是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的巩固和再认识。

第四部分则是对整个知识的小结。

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探究。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理解这些知识。

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且会用相对运动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并且能够根据天体的运动方向来推导地球的自转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参照物的不同会让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同;2、在学习中体会小组交流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ppt等多媒体设备;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观看图片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

这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些图片分别是哪几个城市吗?(北京和乌鲁木齐)2、师: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在哪里吗?让我们在地球仪上找找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北京在东边,乌鲁木齐在西边。

)二、模拟实验: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这两个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理解。

2、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及不同地区的时差。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粘贴、实验记录表
教师准备:
太阳图片、方位卡片、地球仪、手电筒、相关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并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和地球运动相关的知识。

1、师用地球仪来模拟地球的运动,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的运动,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以及晨昏线。

课件展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
2、师用地球仪演示什么时候是黎明,并讲清用纬度尺标记晨昏线的位置。

学生操作体会怎样用地球仪模拟地球上某一地区经历黎明。

3、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并在地球仪上贴上标记。

4、师:当我们的国家从夜半球随着地球的自转,转到了晨昏线的位置时,是北京先迎来黎明,还是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师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活动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然后大家再来研究一下有没有可能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呢?
学生借助桌子上的地球仪和手电筒来实行研究
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也就是逆时针旋转时北京先迎来黎明;当地球自东向西旋转也就是顺时针旋转时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二)师这是我们在宇宙中做为观测点来实行研究的结果,如果我们
回到地球上以处以在地球上的视角来实行研究会不会也是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打开书读书79页上的内容,讨论怎样实行研究。

课件出示要求,学生实行探究。

因为场地有限,选择一组同学实行班级演示,协助学生体会。

(三)确认自转方向
师:地球自转方向不同,人们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那么地球到底是按哪种方式旋转的呢?这两种旋转方式会都存有吗?我们能够从生活中找一些例子来实行思考。

师投影出示学生手里记录表上的问题,指名读一读。

学生思考后小组成员间讨论交流,理解相对运动。

师巡视指导。

通过思考、交流、讨论,联系生活经验学生理解在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的东升西落其实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

(四)理解时区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是谁先迎来黎明了,但是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请大家翻开书81页,默读书上的内容,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完成课件上的练习,协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区。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谁先迎来黎明
乌鲁木齐北京
自东向西自西向东相对运动顺时针逆时针
教学反思: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理解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世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而关于时区的理解又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1、提出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谁先迎来黎明?
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
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4、理解世界时区图。

教学中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步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是新课程科学教学理念体现的典型一课。

本课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确定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二、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去寻找答案。

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绝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会比较一致,认为只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

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这个教学环节,教材上让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明白相对运动这个概念,通过观察地球以外天体的运动方向来反
推地球的自转方向,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其实有些学生在学习该课前,其实已经隐约感到太阳东升西落能够协助我们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协助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从而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动手动脑互相合作,体会到科学学习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