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虚假我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
个体我:简单来说就是最独特的自我,是我与他人区分的 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
群体我:是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将内群体 和外群体相区别,与维护和增强内群体的动机相关。
关系我:关系我是处于朋友、师生、母子、恋人等一对一母是重要他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 识的形成。
4.角色扮演
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形式自己的权利,履行自 己的义务。
角色扮演成功,易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 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角色扮演失败,会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 突,体验到焦虑、紧张,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4.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表征,又称心理表征,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的替 代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自我的认知结构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与周围世界 互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一、自我图式
1.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它是形成自 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的认知结构。
界观形成的基准线(个体自我意识的基准线)。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 要原因
2.对自身人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引导人格实现 自我完善
3.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 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种的准确 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二、心理因素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
个体我:简单来说就是最独特的自我,是我与他人区分的 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
群体我:是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将内群体 和外群体相区别,与维护和增强内群体的动机相关。
关系我:关系我是处于朋友、师生、母子、恋人等一对一母是重要他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 识的形成。
4.角色扮演
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形式自己的权利,履行自 己的义务。
角色扮演成功,易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 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角色扮演失败,会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 突,体验到焦虑、紧张,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4.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表征,又称心理表征,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的替 代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自我的认知结构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与周围世界 互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一、自我图式
1.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它是形成自 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的认知结构。
界观形成的基准线(个体自我意识的基准线)。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 要原因
2.对自身人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引导人格实现 自我完善
3.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 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种的准确 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二、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社会角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5.2 性别角色差异
5.2.1 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1)侵犯 (2)支配行为 (3)自信心 (4)交际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5.2.2 智能 (1)一般能力(智力) 一般能力(智力) ①语言能力 ②运动技能 ③空间能力 (2)特殊能力 ④数学能力 ⑤知觉速度 ⑥艺术和音乐能力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教学课件
第三章 社会角色
课 班 教
程:社会心理学 级:社工1051,1052 社工1051,1052 1051 师:许加明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内容概要
1 角色的含义 2 社会角色的分类 3 角色理论 角色学习, 4 角色学习,扮演和冲突 5 性别角色差异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1 角色的含义
角色原是戏剧术语, 角色原是戏剧术语,原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扮演的 某一特定人物. 某一特定人物.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美国社会学家G.米德和人类学家R.林顿较早地把" 美国社会学家G.米德和人类学家R.林顿较早地把"角 G.米德和人类学家R.林顿较早地把 色"概念引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 概念引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
G.H.米德并没有给角色下一个明 确的定义,只是用作一种比喻以说明 不同的人在类似情境中表现出类似行 为这种现象.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4.2 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包括角色观念的学习和角色技能的学习. 4.2.1 角色观念 角色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 态度和情感的总和,主要包括角色地位观念,角色义务观念,角色行为 观念和角色形象观念. 4.2.2 对角色学习的理解 (1)角色学习是综合性学习,而不是零碎片段的学习; (2)角色学习是在互动中进行的学习; (3)角色学习是随个人的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学习.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5.2 性别角色差异
5.2.1 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1)侵犯 (2)支配行为 (3)自信心 (4)交际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5.2.2 智能 (1)一般能力(智力) 一般能力(智力) ①语言能力 ②运动技能 ③空间能力 (2)特殊能力 ④数学能力 ⑤知觉速度 ⑥艺术和音乐能力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教学课件
第三章 社会角色
课 班 教
程:社会心理学 级:社工1051,1052 社工1051,1052 1051 师:许加明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内容概要
1 角色的含义 2 社会角色的分类 3 角色理论 角色学习, 4 角色学习,扮演和冲突 5 性别角色差异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1 角色的含义
角色原是戏剧术语, 角色原是戏剧术语,原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扮演的 某一特定人物. 某一特定人物.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美国社会学家G.米德和人类学家R.林顿较早地把" 美国社会学家G.米德和人类学家R.林顿较早地把"角 G.米德和人类学家R.林顿较早地把 色"概念引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 概念引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
G.H.米德并没有给角色下一个明 确的定义,只是用作一种比喻以说明 不同的人在类似情境中表现出类似行 为这种现象.
社会心理学
社会角色
4.2 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包括角色观念的学习和角色技能的学习. 4.2.1 角色观念 角色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 态度和情感的总和,主要包括角色地位观念,角色义务观念,角色行为 观念和角色形象观念. 4.2.2 对角色学习的理解 (1)角色学习是综合性学习,而不是零碎片段的学习; (2)角色学习是在互动中进行的学习; (3)角色学习是随个人的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学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从他人积极回馈
相信他人正向看自己, 他人期望自己做得好,
独立地作決定。
完成自己的成就期望 与別人的期望。
绩效好, 不需要屈从他人, 具生产性、不焦虑。
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 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自我意 识。
——透过他人这面镜子而认识自己
〔三〕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 渐形成的。
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
青春期的个体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 服同一性危机。
四、自尊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 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 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的形成以自我概念做根底 • 青少年自尊常受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表
现的影响 • 提升自尊需要个体在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self-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 自我觉知: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 自我意识强调通过自我觉知过程形成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我觉知那么强调 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问问自己:
• 如果请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情, 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 么?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横线填入一项。
• 1、———————— • 2、————————
– 我是谁? – 我认为我是谁? – 别人认为我是谁? –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 你注重的是什么? • 你在生活中选择追求的方向是?
社会心理学课件 第三章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简报
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研究支持原有的对女性的印象: 更少攻击性、更多关心他人、更敏感。 ——使许多人评价两性时,认为“女人”比“男人”更受 欢迎
性别角色发展中使用的有关术语
二,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
【生物;社会环境;教育】
1,生物学因素
遗传影响 基因,第23对染色体 性激素 尤其青春期,男性持续分泌,女性周期性分泌 大脑 丘脑 大脑两半球
■
2,社会环境因素
(1)文化影响。 存在两种普遍性情况: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有差异(图); 通常男性受到更高评价(社会的刻板印象图) (2)家庭影响 取名字,选服装,挑玩具,教育方法(父母的不同期望) (3)大众传媒影响 文艺作品中的男性、女性;商业活动中性别偏见(广告 中女、男裸露4:1) ■
2,社会学习理论
基于其社会行为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上
父母对儿童“性别适宜性行为”的强化
学校教教育教学活动、同伴社会互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学习
■
3,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性别认知在其性别角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形成性别认知结构,才会表现出性别化行为; “性别恒常性”是性别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2-3岁同一性,认知自己性别,与他人异同 3-7岁稳定性,性别不随时间变化 6、7岁后一致性,性别不随外表、服饰、活动而变化 与社会学习理论的比较(示意图)
研究发现: 父母对子、女态度无显著差异 双性化教养未明显减少男女性别行为 当只观察一个人时,男女姓别行为差异很小
对性别角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同伴群体、而不是家庭 儿童很小1-2岁,就具有偏爱“像我”者的倾向 童年中期后,有“自我分类”倾向 进而,形成同性别同伴文化 ■
四,性别差异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PT课件
现场实验。在实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 即研究工作必须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中进行,但实验 者可对自变量施行某些控制。在有的情况下,实验者可能有一 个对照组,即使用不接受实验刺激的另一种自然环境。
讨论:实验法的功与过 (一)
实验法增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
实验研究对于克服社会心理学中的本能论思想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
非参与观察。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 观察者的任何活动。这种观察法,由于一般不需要被观察者 的配合,使观察者能够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也往 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 结果的失真。
阅读:《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
民区的社会结构》
社会学家威廉·富特·怀特在1936-1940•年间对美国波士顿的一 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写成的《街角社会: 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是运用参与观察法的典范 之作。在从事研究的那些日子里,怀特以被研究群体──“街角 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被研究者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之中, 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 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 时作出记录与分析,最后得出了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互动方 式的重要结论。怀特写道:“街角帮的结构产生于帮的成员之 间长时期的经常交往。多数帮的核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成员们 的少年时代,……街角青年也可能从这个地区内的某一处搬到另 一处居住,但是他几乎总是会继续忠于他最初的街角。”(W. 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商务 印书馆1994年版,第•255页。)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 3、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 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讨论:实验法的功与过 (一)
实验法增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
实验研究对于克服社会心理学中的本能论思想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
非参与观察。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 观察者的任何活动。这种观察法,由于一般不需要被观察者 的配合,使观察者能够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也往 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 结果的失真。
阅读:《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
民区的社会结构》
社会学家威廉·富特·怀特在1936-1940•年间对美国波士顿的一 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写成的《街角社会: 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是运用参与观察法的典范 之作。在从事研究的那些日子里,怀特以被研究群体──“街角 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被研究者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之中, 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 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 时作出记录与分析,最后得出了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互动方 式的重要结论。怀特写道:“街角帮的结构产生于帮的成员之 间长时期的经常交往。多数帮的核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成员们 的少年时代,……街角青年也可能从这个地区内的某一处搬到另 一处居住,但是他几乎总是会继续忠于他最初的街角。”(W. 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商务 印书馆1994年版,第•255页。)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 3、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 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攻击行为
第三章
攻击行为
3.1 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 攻击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5560年,人类共发生 14531次,平均每年是2.6次。从1740年到 1974年的234年,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 年1.6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旧在进行 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期间,29次 在亚洲,26次在中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 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他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相信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 人们基本不能摆脱他,只有通过替代性的 活动消耗攻击动力才能使攻击倾向得到控 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 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 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攻击行为必须是有意图、有 目标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视野下 的攻击行为还具有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违反了社
会主流规范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
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怎样判断哪些是攻击行为? 个体的外在表现行为 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
康拉德•萨卡里亚斯•洛伦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1.7-1989.2.27), 奥地利动物学家、比较心理学家、现代行为 学的奠基人。
攻击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之所以在每个 时代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是人的攻击能量定期发泄的结 果。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难于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攻 击,而战争就成了发泄攻击冲动的重要途径。
攻击的本能理论还停留在用一种特殊概 念来推测内在的生物过程和生物机制的
攻击行为
3.1 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 攻击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5560年,人类共发生 14531次,平均每年是2.6次。从1740年到 1974年的234年,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 年1.6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旧在进行 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期间,29次 在亚洲,26次在中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 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他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相信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 人们基本不能摆脱他,只有通过替代性的 活动消耗攻击动力才能使攻击倾向得到控 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 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 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攻击行为必须是有意图、有 目标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视野下 的攻击行为还具有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违反了社
会主流规范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
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怎样判断哪些是攻击行为? 个体的外在表现行为 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
康拉德•萨卡里亚斯•洛伦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1.7-1989.2.27), 奥地利动物学家、比较心理学家、现代行为 学的奠基人。
攻击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之所以在每个 时代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是人的攻击能量定期发泄的结 果。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难于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攻 击,而战争就成了发泄攻击冲动的重要途径。
攻击的本能理论还停留在用一种特殊概 念来推测内在的生物过程和生物机制的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致命的吸引
情景因素与人际吸引
❖ 交往频率 ❖ 空间邻近 ❖ 交往氛围
交往频率
❖ 一般而言,交往频率高的人之间容易产生相 互吸引。
❖ 单纯接触效应(暴光效应):仅仅是经常在 我们面前出现,就能增加对我们的吸引力。
❖ 当两个人已经相互厌恶和怨恨时,越是频繁 地接触和暴光,关系越会加速恶化,冲突越 会加速升级,双方越会加深厌恶。
才华吸引
❖ 才华招来钦佩、敬重和 爱慕
才华:小错误效应
小错误效应: ——对于才华卓越
的人而言,如果完美无 缺,其人际魅力会下降; 他所犯的小错误反而可 以增进其人际魅力。
小错误效应
❖ 阿伦森(Elliot.Aronson,)让被试听大学生才艺表演大赛的 录音。录音的上半部分是两位大学生在大赛中的表现。其中 一位是能力很强的校刊编辑,他答对了92%的难题。另一个 是能力一般的校刊校对员,他只答对了30%的题目。这个时 候请被试评价他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大家普 遍更喜欢前一位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在后面的录音中,被试 听到两个大学生犯了一个小错误的叫声:“哎呀,不好了, 我把咖啡通通泼到我的新衣裳上了!”然后再请被试评价他 们对这两个大学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对能力强的 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上升,而对能力弱的大学生的喜欢程度下 降!
两性与爱情
人际关系中心理依从的类型
❖ 主从型 ❖ 合作型 ❖ 竞争型 ❖ 主从——竞争型
❖ 主从——合作型 ❖ 竞争——合作型 ❖ 主从—合作—竞争型 ❖ 无规则型
两性吸引
❖ 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 性别: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 性别角色: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性别角色形成中的固定化与变通性
“男人错误地期待女人要以男人的方式思考、沟 通、反应;女人也错误地期待男人要以女人的方式 去感觉、沟通、反应。我们都忘了男人和女人应该 是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关系充满了不必要的摩擦和 冲突。清楚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与异性相处时, 可大大地减少许多迷惑。你只要记得男人是从火星 来,女人是从金星来的,每件事就可得到解释了。”
《社会心理学(第3版)》课件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Sigmund Freud Museum 维也纳 弗洛伊德在此生活工作47 年之久,目前是欧洲最大 的精神分析图书馆。
S.Freud的两部人格理论(潜意识和 前意识系统)和三部人格理论(自 我-本我-超我)
Id: pleasure principle Ego: reality principle Superego: ego-ideal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渊源 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观点 社会认知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领域中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 论成就,其思想背景是美国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哲学 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符号互动论扎根于经验世界,在互动过程中探究自我、 情境、社会与意义等范畴的真实内涵,它强调行动者 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以及人际互动所产生 的复杂交错和多重意义的沟通网络。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关注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酬 赏。在交换论的视野中,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 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都可将人际间的社 会互动或社会交往视为一种至少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交 换活动。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重建
社会认同 社会表征 话语分析
彼得·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交换论者霍曼斯和布劳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就 是一种交换关系。
霍曼斯将交换解释为如下命题:成功命题;理性 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 侵犯、赞同命题。
霍曼斯( Homans George Casper)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Sigmund Freud Museum 维也纳 弗洛伊德在此生活工作47 年之久,目前是欧洲最大 的精神分析图书馆。
S.Freud的两部人格理论(潜意识和 前意识系统)和三部人格理论(自 我-本我-超我)
Id: pleasure principle Ego: reality principle Superego: ego-ideal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渊源 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观点 社会认知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领域中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 论成就,其思想背景是美国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哲学 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符号互动论扎根于经验世界,在互动过程中探究自我、 情境、社会与意义等范畴的真实内涵,它强调行动者 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以及人际互动所产生 的复杂交错和多重意义的沟通网络。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关注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酬 赏。在交换论的视野中,无论这种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 的,也无论其报酬或代价的大小如何,都可将人际间的社 会互动或社会交往视为一种至少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交 换活动。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重建
社会认同 社会表征 话语分析
彼得·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交换论者霍曼斯和布劳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就 是一种交换关系。
霍曼斯将交换解释为如下命题:成功命题;理性 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 侵犯、赞同命题。
霍曼斯( Homans George Casper)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2016/7/4 kangyanping@
阿威龙的野男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 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 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 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 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 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 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 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 “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 《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 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2016/7/4 kangyanping@
2016/7/4 kangyanping@
(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理解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 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 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又把社 会化叫做文化濡化或文化熏染。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第四节 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 社会角色
2016/7/4 kangyanping@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 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 社会成员的过程。
2016/7/4
kangyanping@
4、野孩
野孩或兽孩是指从很小时便与人类隔绝 的孩子,他们从未或很少经历人类的关 怀、爱护等情感和社交行为,更至关紧 要的是不会讲话。兽孩是由人类所生, 由动物带大,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野 外,迄今报道的兽孩已超过100例 ,下 面是其中最典型的几个野孩:
阿威龙的野男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 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 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 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 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 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 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 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 “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 《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 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2016/7/4 kangyanping@
2016/7/4 kangyanping@
(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理解 1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 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
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传承,关注一个民族代代相传 的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又把社 会化叫做文化濡化或文化熏染。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第四节 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 社会角色
2016/7/4 kangyanping@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 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 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 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 社会成员的过程。
2016/7/4
kangyanping@
4、野孩
野孩或兽孩是指从很小时便与人类隔绝 的孩子,他们从未或很少经历人类的关 怀、爱护等情感和社交行为,更至关紧 要的是不会讲话。兽孩是由人类所生, 由动物带大,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野 外,迄今报道的兽孩已超过100例 ,下 面是其中最典型的几个野孩: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心理(三)人际吸引
人见人爱还是人见人嫌?
人际吸引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吸引取决于交换的必要性 和公平性
相互作用理论:吸引是相互的。
得失理论:“得”导致吸引,“失”导致厌恶
强化理论:吸引取决于交往导致的奖罚的大小
人际吸引的原则——对等匹配
❖ 态度与行为的对等——交互原则: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收益与支出的对等——功利原则: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互惠互利、投桃报李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 四是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是这样。
盘点爱情:
野蛮的兽性的爱情是忘形的,而理智的爱情是 应该持重的。——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 个体特征 ❖ 相似与互补 ❖ 情景因素
个体特征与人际吸引
❖ 才华:一般而言,才华和能力越高越受人喜欢 ❖ 外貌:美好的外貌更容易引起好感. ❖ 人品:良好的人品是维持持久人际吸引的力量
❖ 这种能力强的人因为犯了小错误而导致其人际魅力反而上升 的现象,就是“犯错误效应”。
外貌: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晕轮效应与美丽的辐射 效应
❖ 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在 外貌方面的魅力与我们 接近或匹配的人作为交 往的对象。
西格尔(H.Sigall等,1966)让一位公认是非常漂 亮的女性和另一个相貌一般的女性扮演成临床心理系 的研究生,给一群男大学生被试做人格评定。结果发 现,漂亮女“研究生”的评分引起男大学生更高的重 视:如果得到的人格评定是积极的,他们会更高兴, 事后他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高;如果 得到的人格评定是消极的,他们会更不满意,事后他 们对该女“研究生”的喜欢程度也更低也。但是无论 评定好坏,他们都更愿意继续进行这个实验以获得再 次与女助手交往的机会或者更正他们在她心中的印象 的机会。可见,我们不仅自己更喜欢漂亮的人,而且 还会更在意那个漂亮的人是不是也喜欢我们!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n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归因 四、社会认知的途径 五、社会认知的特征 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 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行为 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 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包括对知觉对象的感 知、印象、判断、推 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 心理活动。
判断1
Smith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秃头戴一副眼睛,会开车, 诗也写得非常好,请问他是学者还是司机? 单身汉的要求
作用:一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其成员总 有共同的特征,有正确的一面。 二是个人的特征常常与其所在的群体中其他成员大 不一样,发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 率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三)社会判断
1.含义
2.社会判断的途径:认知启发
八旬老翁摔倒无人敢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09年09月24日07:48
重庆晚报
1.社会判断的含义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 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 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 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 体看法。 推论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 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李本华和杨国枢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1969)
种类:国民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 象、职业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 认识,二是通过他人介绍、媒体传播等见解资料而获得。 作用:积极方面,刻板印象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 实的成分,或多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 而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方面,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 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隐没了个体所特有的东西,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归因 四、社会认知的途径 五、社会认知的特征 六、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 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行为 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 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 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包括对知觉对象的感 知、印象、判断、推 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 心理活动。
判断1
Smith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秃头戴一副眼睛,会开车, 诗也写得非常好,请问他是学者还是司机? 单身汉的要求
作用:一是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其成员总 有共同的特征,有正确的一面。 二是个人的特征常常与其所在的群体中其他成员大 不一样,发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 率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三)社会判断
1.含义
2.社会判断的途径:认知启发
八旬老翁摔倒无人敢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009年09月24日07:48
重庆晚报
1.社会判断的含义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 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 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 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 体看法。 推论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 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认知过程。
李本华和杨国枢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1969)
种类:国民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 象、职业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 认识,二是通过他人介绍、媒体传播等见解资料而获得。 作用:积极方面,刻板印象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真 实的成分,或多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 而有助于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消极方面,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 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隐没了个体所特有的东西,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弗认为,超我是从自我的一部分中分化而来,它是在幼 儿时期形成起来的
自居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
和行为模式,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一般是 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值观 人的发展过程(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 性器期 )
25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有关个体 社会化的论述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
(一)家庭双亲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 殊地位
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包 括教师)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 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17
(二)家庭双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 文化的要求
父母总是把自身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灌 输给子女,限制着子女的言行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 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 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
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 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 会化的过程
6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 一个社会人
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 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 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 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 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艾里克森 :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 观点,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影 响,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影响,主要集中 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
人格的发展继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 说,社会化过程经历着整个一生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着许多阶段的过程
26
二、认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观点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发
自居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
和行为模式,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一般是 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值观 人的发展过程(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 性器期 )
25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有关个体 社会化的论述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
(一)家庭双亲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 殊地位
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包 括教师)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 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17
(二)家庭双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 文化的要求
父母总是把自身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灌 输给子女,限制着子女的言行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 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 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
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 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 会化的过程
6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 一个社会人
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 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 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 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 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艾里克森 :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 观点,认为精神分析既要考虑生物学影 响,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影响,主要集中 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给予儿童的影响
人格的发展继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 说,社会化过程经历着整个一生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着许多阶段的过程
26
二、认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观点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的稳固的内在观念。
• 女性被认为最适合从事传统的女性职业,即所谓的“粉领工作”—— 秘书、护士、收银员和其他女性占主导地位的动作,这些工作的酬劳 和社会地位一般都较低。即使当女性进入社会地位或级别较高的工作 岗位,她们在力争上游时也会遭到很大的阻碍,最后一头撞上所谓的 “玻璃天花板”。
•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指一种在组织里看不见的障碍。由于性别 歧视,女性可能不会被提升到某一高度。
• 社会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于20世纪30年代,对新几内 亚的三个部落的性别角色进行过研究。阿拉佩什、门杜古 莫及特哈布利。
• 前两者几乎不存在性别差异,阿拉佩什部落里男女所显示 的行为是在其他社会里被认为是女性的行为,如消极的、 合作的,而门杜古莫部落里男女所显示的行为是在其他社 会里被认为是男性的行为,如相互敌视、富有攻击性、很 残忍。特哈布利部落的性别角色却和通常情况相反,男性 很敏感,有依赖性,懂得关心人,对手工艺感兴趣;女性 则是独立的,有进取心,在做重大决定时起关键作用。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成人在社会环境突然变化(如移民)、社会身份或地 位巨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时放弃 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 式(广义)。
强制性再社会化(狭义)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二、社会化的类型
• 1. 基本社会化(early socialization) • 2. 继续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1. 基本社会化(early socialization)
• 我国的少数民族摩梭人,他们的性别角色因其属于母系氏 族社会,女性角色与权力、独立性联系在一起,男性角色 则具有依赖性,与其他文化中男尊女卑的传统不同。
• “走婚”
(六)生物和进化因素的影响
• 布鲁斯是一名8个月大的男婴,医生在为他做包皮环切手 术时,不慎切掉了他的阴茎。这个事故的后果很严重:他 将不能结婚,不能过性生活。为此,医生提出了一个激进 的解决办法:把布鲁斯变成女孩。于是,布鲁斯接受了一 系列手术,如切除剩下的阴茎,再造阴道等。他的父母开 始叫他“ 布兰达”,并给他穿裙子、玩布娃娃,教他如何 保持整洁和干净,如何更像一个女孩。当他十几岁时,他 还接受了雌性激素注射以促进胸部发育。但这一切均未奏 效。布鲁斯逐渐长大,他总是感到焦虑和沮丧,他觉得自 己不是女孩,而且他看起来也不像女孩。当他14岁时,他 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决定重新成为一个男孩。整形医生 为他制造了人工男性生殖器,使得他能结婚生子,过上正 常人的生活。
“你能接受身体的背叛还是心理的背叛?”
从进化学的观点,戴维.巴斯及其同事认为男女的妒忌有 实质性的不同。男性更容易对性的不忠诚而不是情感的不忠 诚表现妒忌,而女性恰恰相反。巴斯解释说,对于男女来说, 性的背叛和情感的背叛在进化上的意义不同。对于男性而言, 性的背叛使他们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而女性能确认那 确实是她的孩子,她们的关注重点是在抚育孩子期间能否获 得男性的保护和支持,所以获得男性的情感的忠诚至关重要。
指青年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影响源
1.文化 2.家庭的特殊作用 3.同辈群体 4.学校 5.媒体
第二节 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定义
• 角色(role):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 行为方式及其内的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 观。
• 个体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 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并按照他 们所处的位置、角色的规范要求来行事。
又叫早期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主要 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 和行为规范等,并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行为 和评价系统,学会承担和扮演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 的人格特质。
2. 继续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又叫发展社会化。成人在生活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内 容时诸如家庭的建立、工作的调动、经济生活和业余生活 的变更、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变换、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等情况下,继续学习新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 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 新型性别歧视: 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生儿子是建设银行。
• “你没听说吗,现在生女孩是‘招商银行’,生男孩是 ‘建设银行’。”一位登记征婚的男士向记者表示,现在 结婚,男方要做好很多准备。比如房子、车子等等!都是 要靠钱来买的,所以称为建设银行。女孩子恰恰相反,所 有的东西男方都准备好了,等于是招商引资,所以称之为 招商银行。“以后我结婚了,肯定也想养个‘招商银 行’。”
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Socialization of gender role)
• 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 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 个体按照社会规定的或默许的男女性别角色要求,形成相 应行为模式的过程。
•
思考
• 角色的力量?????
高-低社会地位角色
• 地位更高的人认为自己更应该受到优待或 者应该有能力做出更好的表现。
• 较低下的角色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角色互换
• 角色互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
好书推荐
第三节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一、性别角色
•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 性别角色(gender role):是特定社会或群
•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
• 当了妈才发现,屎算什么啊!尿算什么啊,都弄我身上我也要先给孩 子把尿裤弄好以免他着凉!
• 当了妈才知道,原来我妈天天挂在嘴边的一把屎一把尿带大我是真的! • 当了妈才知道,出门买点东西需要刘翔的速度。 • 当了妈才知道,吃个囫囵饭也要狼吞虎咽。 • 当了妈才发现,无论什么都不能怕,因为要教宝宝学勇敢。 • 当了妈才发现,钱不能乱花,要留着作为培养宝宝的经费。 • 当了妈才发现,幸福的同时也意味着担着一份责任。 • 当了妈才发现,母爱真的很无私,为他付出一切就一点都不盼着回报
型、衣着)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 大概6~7岁时,大部分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人的外貌或活 动的变化与性别无关,女孩即使穿上男孩的服装,仍然是 女孩。
(四)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源
1.家庭双亲的影响 2.学校影响 3.大众传媒的影响
(五) 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时代因素
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分化。 不同的社会中,性别角色规范及其共通性也具有差异。 不同时代,性别角色分化也会不同。
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主要指个体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与社 会对此角色的期望呈一致性状态。
1)合作:改变产生心理紧张的外在事件,对某一角色采取合作的态度 和行为。 2)转移: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角色,忽视其他矛盾的角色期望,可以 减少心理紧张。 3)顺应:改变相互矛盾的角色观念,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所面对的角 色冲突。
二、性别差异
• 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主要指男女两性的生理
差异以及智力、人格和成就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二、性别差异
•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指对男性和女性的 一些独有看法,而这些看法却可能是错误或过于简单化的。
• 一份调查了25个国家的研究整理的通常用来描述男性和女性的核心词汇 (Williams & Best, 1990)。形容女性的词汇有:感情脆弱的、顺从的、迷信 的等;形容男性的词语有:爱冒险的、有说服力的、独立的等。
• 钱铭怡对中国当代大学生进行的性别刻板印象实验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当 代大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他们认为:男性在思维、能力、工 作上都超过女性,且成就动机高、坚强能干;而女性则善解人意、重感情、 被动、顺从。
• 性别刻板印象通常伴有性别歧视。 • 性别歧视(sexism)也叫性别优越感,指认为一种性别优于另一种性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教育学院 杨红君
第三章 社会化
•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掌握) • 第二节 社会角色(理解) • 第三节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了解)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社会化的概念
•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 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 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 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 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体的 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上人们对某个角色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角色冲突。(众口 难调)
2)角色间冲突:个体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双面胶) 3)角色外冲突:当社会角色改变时,过去曾经担任过的角色与现
在的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
二、社会角色的相关概念
3. 角色协调(role coordiration):角色协调是解决
Strong
Boys DO
Girls Watch
Gentle Play
Aggressive Play
Artistic
Scientist
Bully
Dance
Love Schoo
(三)性别概念的发展
• 主要指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 性的发展。
• (1)性别认同: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
• 性别认同 2~3岁开始出现,2岁半时,儿童不但能正确回答 自己的性别,还能区分其他人的性别,也知道自己与同性 别的人更相似。
• 女性被认为最适合从事传统的女性职业,即所谓的“粉领工作”—— 秘书、护士、收银员和其他女性占主导地位的动作,这些工作的酬劳 和社会地位一般都较低。即使当女性进入社会地位或级别较高的工作 岗位,她们在力争上游时也会遭到很大的阻碍,最后一头撞上所谓的 “玻璃天花板”。
•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指一种在组织里看不见的障碍。由于性别 歧视,女性可能不会被提升到某一高度。
• 社会心理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于20世纪30年代,对新几内 亚的三个部落的性别角色进行过研究。阿拉佩什、门杜古 莫及特哈布利。
• 前两者几乎不存在性别差异,阿拉佩什部落里男女所显示 的行为是在其他社会里被认为是女性的行为,如消极的、 合作的,而门杜古莫部落里男女所显示的行为是在其他社 会里被认为是男性的行为,如相互敌视、富有攻击性、很 残忍。特哈布利部落的性别角色却和通常情况相反,男性 很敏感,有依赖性,懂得关心人,对手工艺感兴趣;女性 则是独立的,有进取心,在做重大决定时起关键作用。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成人在社会环境突然变化(如移民)、社会身份或地 位巨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时放弃 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 式(广义)。
强制性再社会化(狭义)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二、社会化的类型
• 1. 基本社会化(early socialization) • 2. 继续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 3. 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 4. 反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
1. 基本社会化(early socialization)
• 我国的少数民族摩梭人,他们的性别角色因其属于母系氏 族社会,女性角色与权力、独立性联系在一起,男性角色 则具有依赖性,与其他文化中男尊女卑的传统不同。
• “走婚”
(六)生物和进化因素的影响
• 布鲁斯是一名8个月大的男婴,医生在为他做包皮环切手 术时,不慎切掉了他的阴茎。这个事故的后果很严重:他 将不能结婚,不能过性生活。为此,医生提出了一个激进 的解决办法:把布鲁斯变成女孩。于是,布鲁斯接受了一 系列手术,如切除剩下的阴茎,再造阴道等。他的父母开 始叫他“ 布兰达”,并给他穿裙子、玩布娃娃,教他如何 保持整洁和干净,如何更像一个女孩。当他十几岁时,他 还接受了雌性激素注射以促进胸部发育。但这一切均未奏 效。布鲁斯逐渐长大,他总是感到焦虑和沮丧,他觉得自 己不是女孩,而且他看起来也不像女孩。当他14岁时,他 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决定重新成为一个男孩。整形医生 为他制造了人工男性生殖器,使得他能结婚生子,过上正 常人的生活。
“你能接受身体的背叛还是心理的背叛?”
从进化学的观点,戴维.巴斯及其同事认为男女的妒忌有 实质性的不同。男性更容易对性的不忠诚而不是情感的不忠 诚表现妒忌,而女性恰恰相反。巴斯解释说,对于男女来说, 性的背叛和情感的背叛在进化上的意义不同。对于男性而言, 性的背叛使他们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而女性能确认那 确实是她的孩子,她们的关注重点是在抚育孩子期间能否获 得男性的保护和支持,所以获得男性的情感的忠诚至关重要。
指青年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影响源
1.文化 2.家庭的特殊作用 3.同辈群体 4.学校 5.媒体
第二节 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定义
• 角色(role):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 行为方式及其内的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 观。
• 个体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 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并按照他 们所处的位置、角色的规范要求来行事。
又叫早期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主要 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 和行为规范等,并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行为 和评价系统,学会承担和扮演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 的人格特质。
2. 继续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又叫发展社会化。成人在生活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内 容时诸如家庭的建立、工作的调动、经济生活和业余生活 的变更、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变换、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等情况下,继续学习新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 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 新型性别歧视: 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生儿子是建设银行。
• “你没听说吗,现在生女孩是‘招商银行’,生男孩是 ‘建设银行’。”一位登记征婚的男士向记者表示,现在 结婚,男方要做好很多准备。比如房子、车子等等!都是 要靠钱来买的,所以称为建设银行。女孩子恰恰相反,所 有的东西男方都准备好了,等于是招商引资,所以称之为 招商银行。“以后我结婚了,肯定也想养个‘招商银 行’。”
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Socialization of gender role)
• 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 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 个体按照社会规定的或默许的男女性别角色要求,形成相 应行为模式的过程。
•
思考
• 角色的力量?????
高-低社会地位角色
• 地位更高的人认为自己更应该受到优待或 者应该有能力做出更好的表现。
• 较低下的角色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角色互换
• 角色互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
好书推荐
第三节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
一、性别角色
•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 性别角色(gender role):是特定社会或群
•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
• 当了妈才发现,屎算什么啊!尿算什么啊,都弄我身上我也要先给孩 子把尿裤弄好以免他着凉!
• 当了妈才知道,原来我妈天天挂在嘴边的一把屎一把尿带大我是真的! • 当了妈才知道,出门买点东西需要刘翔的速度。 • 当了妈才知道,吃个囫囵饭也要狼吞虎咽。 • 当了妈才发现,无论什么都不能怕,因为要教宝宝学勇敢。 • 当了妈才发现,钱不能乱花,要留着作为培养宝宝的经费。 • 当了妈才发现,幸福的同时也意味着担着一份责任。 • 当了妈才发现,母爱真的很无私,为他付出一切就一点都不盼着回报
型、衣着)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 大概6~7岁时,大部分儿童能够认识到一个人的外貌或活 动的变化与性别无关,女孩即使穿上男孩的服装,仍然是 女孩。
(四)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源
1.家庭双亲的影响 2.学校影响 3.大众传媒的影响
(五) 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时代因素
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分化。 不同的社会中,性别角色规范及其共通性也具有差异。 不同时代,性别角色分化也会不同。
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主要指个体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与社 会对此角色的期望呈一致性状态。
1)合作:改变产生心理紧张的外在事件,对某一角色采取合作的态度 和行为。 2)转移: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角色,忽视其他矛盾的角色期望,可以 减少心理紧张。 3)顺应:改变相互矛盾的角色观念,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所面对的角 色冲突。
二、性别差异
• 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主要指男女两性的生理
差异以及智力、人格和成就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二、性别差异
•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指对男性和女性的 一些独有看法,而这些看法却可能是错误或过于简单化的。
• 一份调查了25个国家的研究整理的通常用来描述男性和女性的核心词汇 (Williams & Best, 1990)。形容女性的词汇有:感情脆弱的、顺从的、迷信 的等;形容男性的词语有:爱冒险的、有说服力的、独立的等。
• 钱铭怡对中国当代大学生进行的性别刻板印象实验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当 代大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他们认为:男性在思维、能力、工 作上都超过女性,且成就动机高、坚强能干;而女性则善解人意、重感情、 被动、顺从。
• 性别刻板印象通常伴有性别歧视。 • 性别歧视(sexism)也叫性别优越感,指认为一种性别优于另一种性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教育学院 杨红君
第三章 社会化
•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掌握) • 第二节 社会角色(理解) • 第三节 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了解)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社会化的概念
•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 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 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 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 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体的 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上人们对某个角色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角色冲突。(众口 难调)
2)角色间冲突:个体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双面胶) 3)角色外冲突:当社会角色改变时,过去曾经担任过的角色与现
在的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
二、社会角色的相关概念
3. 角色协调(role coordiration):角色协调是解决
Strong
Boys DO
Girls Watch
Gentle Play
Aggressive Play
Artistic
Scientist
Bully
Dance
Love Schoo
(三)性别概念的发展
• 主要指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 性的发展。
• (1)性别认同: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
• 性别认同 2~3岁开始出现,2岁半时,儿童不但能正确回答 自己的性别,还能区分其他人的性别,也知道自己与同性 别的人更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