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电距离

合集下载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最新版)目录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4.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5.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正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这个距离通常以空气绝缘的最短距离来计算。

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通过空气实现绝缘。

爬电距离是指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的现象。

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通常以污秽等级来计算,其中零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14.8mm/KV,一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16mm/KV,二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20mm/KV。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电气间隙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的基本距离,而爬电距离则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绝缘材料的带电现象而导致的最小安全距离。

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必须保证电气间隙大于等于爬电距离,否则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确定设备的最小尺寸,以及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了解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非常重要。

它们可以有效地防止设备间或设备与地之间的打火现象,从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同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也是电气设备安全标准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

总的来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概述:在电力系统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都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本文将从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爬电距离1.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如开关柜、绝缘子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其中,D为爬电距离;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爬电距离。

(2)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3)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1.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它与爬电距离有所不同。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可靠性能,如断路器、接触器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其中,L为电气间隙;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电气间隙。

(2)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3)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较1.定义上的区别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爬电距离的标准

爬电距离的标准

爬电距离的标准
电距离是指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下,电子能传输的最大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在这个距离内,物体表面不能有附着物或积尘,否则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爬电距离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电压等级,一般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来确定,常见的标准有如下几种:
1. 低压环境下:在空气中,300V以下的电压,爬电距离一般为
2.5mm。

2. 中压环境下:在空气中,1000V以下的电压,爬电距离一般为12mm。

3. 高压环境下:在空气中,1000V以上的电压,爬电距离一般为25mm。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适用于干燥、洁净的空气环境,如果是潮湿或工业现场等复杂环境,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什么是爬电、爬距(泄漏距离)、爬电比距

什么是爬电、爬距(泄漏距离)、爬电比距

什么是爬电、爬距(泄漏距离)、爬电⽐距⼀、爬电1、爬电现象 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等外界因素如空⽓湿度⼤,接连阴天霉⾬季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象⽔纹样电弧沿着外⽪爬的现象,也有点象闪电⼀样.2、爬电原理 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如天⽓潮湿、绝缘体表⾯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3、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 绝缘部分表⾯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潮湿发⽣爬电。

4、爬电的本质 绝缘表⾯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5、发⽣爬电的环境 发⽣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积⼤⼩、空⽓湿度、电压⾼低因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现象有影响6、材料的抗爬电性能: 绝缘强度、⾼密度分⼦等。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1、定义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之间沿绝缘材料表⾯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距离/系统最⾼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个蚂蚁从⼀个带电体⾛到令⼀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间隙,是⼀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法是不⼀样的。

在 GB/T 2900.18-1992 电⼯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的最短距离。

2、实际应⽤ 在电⽓上,对最⼩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对最⼩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高压设计的一种要求和规范。

与爬电距离相关的还有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是指高压带电体离另一个导电体之间的沿物体表面“爬行”的最小距离,电气间隙是指它们之间的最小空间距离。

一般10kV的爬电距离为250mm,电气间隙为125mm。

环境潮湿或灰尘较多的地方,要加大距离
做销售不是太在意你的口才,而是你的思想。

给你些建议:1)产品和市场定位。

你的产品销售渠道、市场定位、目标客户一定要定位清楚。

(2)开发新客户,留住老客户。

销售人员的6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都主要用在这方面上了!
(3)建立完整详细的客户档案。

并且经常与客户沟通想法和建议。

对待新老客户要定期电话回访。

(4)明确销售理念。

成功的销售人士都是在成功的将自己推销出去以后,再进行产品销售的!否则客户根本不会对你的产品感兴趣!干销售,其实就是在推销自己!
(5)积极扩大社交范围和朋友圈。

销售业绩不好,往往就是认识的人太少!
(6)积极作好售后服务工作。

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够带来更多的定单!而且仔细耐心的倾听客户的反馈意见,不要与客户争吵、争辩!否则生意肯定砸了!
(7)制定可靠的市场开发计划和销售计划!前提是要有严
密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同类产品(竟品)的市场调研!否则销售计划过高或过低均对销售不利!
(8)制定完计划后,严格的落实!否则只能是空谈!。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一般是指:初级电路和次级电路以及初级电路和人手可以碰到的金属部分走边沿的距离爬电距离的意义就是在不安全部分导线间以及导线离人可触摸部分的安全距离,防止对人体造成危险.一般一次侧为不安全区,所以一次侧导线间以及到先到PE间要加强绝缘(>2.5mm),而一次测与二次测间元器件的跨距,如Y电容爬电距离要大于6.4MM(一般值,不同电压会对应不同距离值UL标准内可查).二次侧为安全区,所以二次导线间爬电距离没有要求,但到地(认可接触部分)根据电压高低可以查表得出,不过一般大于2mm即可.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2.确定爬电距离步骤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Ⅱ组材料,Ⅲa组材料, Ⅲb 组材料。

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Ⅲb组)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3.确定电气间隙要求值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4943:2H 和2J和2K,60065-2001表:表8和表9和表10)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4943使用附录G 替换,60065-2001使用附录J替换。

GB 8898-2001:电器间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电压,查图9来确定。

(对和电压有效值在220-250V范围内的电网电源导电连接的零部件,这些数值等于354V峰值电压所对应的那些数值:基本绝缘3.0mm ,加强绝缘6.0mm)4.确定爬电距离要求值根据工作电压、绝缘等级及材料组别,查表(GB 4943为表2L,65-2001中为表11)确定爬电距离数值,如工作电压数值在表两个电压范围之间时,需要使用内差法计算其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概要:1、爬电距离: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沿表面计算的,如果是孔的话要绕过去);2、电气间隙: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空间直线距离)。

黄色路径是爬电距离,蓝色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普通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1)(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距离/mm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50 150 250 500 750 1000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 I ≧6000.6 1.4 1.7 3 4 5.5 <600 1.2 1.6 2.5 5 8 10 ——附加绝缘PTI ≧600— 3.2 3.6 4.8 6 8 <600 — 3.2 3.6 5 8 9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电气间隙——基本绝缘0.2 1.4 1.7 3 4 5.5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8——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IPX1或以上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2)(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距离/mm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50 150 250 500 750 1000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600 1.5 2 3.2 6.3 10 12.5 175≦PTI ﹤600 1.9 2.5 4 8 12.5 16 ——附加绝缘PTI ≧600— 3.2 4 8 12.5 16加强绝缘— 5.5 6.5 9 12.5 16电气间隙——基本绝缘0.8 1.5 3 4 5.5 8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14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正弦或非正弦脉冲电压的最小值(GB7000.1—2007表11.3)(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2.0 2.53.04.05.06.0 8.0 10 12最小电气间隙/mm 1 1.5 2 3 4 5.5 8 11 14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最小电气间隙/mm 18 25 33 40 60 75 90 130 170耐起痕指数:指按照规定的方法试验,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在绝缘材料商滴氯化铵溶液的同时施加一定的电压值V,在50滴溶液滴完前,电极之间没有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此时的电压值V就是耐起痕指数)。

爬电距离文档

爬电距离文档

爬电距离在物理学中,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所能建立起稳定电弧的最小距离。

这个概念常常应用于电气工程领域中,用于确定电力设备的安全间距和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爬电距离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的测量方法。

1. 爬电距离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通过空气介质所能建立起稳定电弧的最小距离。

当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爬电距离时,电弧将会在两个带电体之间形成,从而导致放电现象的发生。

爬电距离的定义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爬电距离 = (电压 / 电场强度) x 介质常数其中,电压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压差,电场强度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场强度大小,介质常数是指空气介质的介电常数。

2. 影响爬电距离的因素爬电距离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2.1 介质常数介质常数是空气介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了物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

空气的介质常数约为 1,相对于真空来说,空气介质的介质常数稍微大一些。

一般情况下,介质常数越大,爬电距离就越小。

2.2 电压电压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位差。

电压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电场强度的大小,从而影响爬电距离的长度。

当电压较大时,电场强度也较大,爬电距离就较小。

2.3 温度温度是一个影响爬电距离的重要因素。

在高温环境下,介质的导电性会增强,从而导致爬电距离缩短。

因此,在设计电力设备时,需要考虑设备在高温条件下的可靠性。

3. 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测量方法:3.1 试验法试验法是通过实验来测量爬电距离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两个带电体安装在固定的位置上,并逐渐增大它们之间的距离,直到爬电现象的发生。

通过记录最后发生爬电的距离,即可得到爬电距离的值。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需要实验设备和耐压试验仪器的支持。

3.2 理论计算法理论计算法是通过对电场和电压的计算,得出爬电距离的值。

要使用这种方法,需要知道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压差和电场强度的数值。

pcb板内层1mm 爬电距离

pcb板内层1mm 爬电距离

pcb板内层1mm 爬电距离
PCB板内层1mm的爬电距离是指在PCB板内部,两个相邻的电路层之间,电流在单位长度内能够爬过的最大距离,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

爬电距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板材的介电强度、板厚、电路层之间的距离、环境温度等。

一般来说,对于常见的FR-4(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材料的PCB板,其内层1mm的爬电距离可以达到约25-30kV。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值,实际的爬电距离还需要根据具体的PCB设计要求和材料特性进行计算和测试。

为了确保电路板的安全可靠性,通常会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如增加绝缘层、合理布局电路层、控制电路层之间的距离等,以提高爬电距离和防止爬电现象的发生。

爬电距离标准

爬电距离标准

爬电距离标准电气爬电距离是断路器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是指电气装置上的不同电气部件之间电压形式部分爬电距离最小距离。

该参数是电气安全防护设备和绝缘设备设计性能指标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指标。

电气爬电距离是指电气部件或高压接触点之间的最小机械距离,它保证这两个电气部件间不发生意外接触电压搭跨或火花,从而使电气安全得到确保。

要保证电气安全,其技术要求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电极和其他部件的物理距离应大于或等于其中某一部分的最小爬电距离,该距离取决于装置的极性及其他因素,但是其最小值为3毫米。

电气爬电距离标准主要由电气零部件设计中涉及的分类等级决定,电气设备的爬电距离标准取决于其类别及相应环境条件,传动设备对爬电距离的要求也较高。

根据不同类别的电气设备的特点,通常要分为中压、高压、变压器、断路器,每种类别均有其专有的爬电距离标准。

中压设备的Overexcitation Unit(OU)爬电距离至少为6毫米;接地体的OU的爬电距离至少为3毫米;线圈绕组的OU的爬电距离至少为4毫米;仪表和调节器的OU爬电距离至少为3毫米;无源故障模块的OU的爬电距离至少为2毫米;火花塞的OU爬电距离至少为4毫米;低压电机的OU的爬电距离至少为3毫米。

高压设备的OU的爬电距离至少为20毫米,对于复杂设备,应考虑其复杂结构,提高爬电距离;变压器OU爬电距离至少为20毫米;断路器OU爬电距离至少为5毫米,并要根据断路器的结构,合理分层控制,确保安全。

所以,根据不同电气设备,电气爬电距离标准大致有上述要求,要根据技术参数,合理设计电气设备结构,保证其爬电距离;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测量,保证其爬电距离的有效性,以提高其工作状态,保证安全。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2.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概念3.详述我国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4.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重要性5.结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在保障电气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文一、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设备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的两个重要参数。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家标准。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参数,详细阐述相关国标要求及其重要性。

二、阐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概念1.爬电距离:指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设备表面允许的电场强度与空气介质击穿电场强度之比。

简而言之,爬电距离就是设备在不发生击穿现象的前提下,可以承受的最高电压。

2.电气间隙:指在设备正常运行时,设备内部各带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的作用是防止设备内部产生放电现象,从而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详述我国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我国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使用环境的设备应满足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

2.提出了设备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遵循的相关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3.明确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检测、评估和监督程序,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四、分析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的重要性1.保障电气设备安全:严格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可以降低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击穿、短路等事故的风险,从而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2.提高产品质量:遵守国标要求可以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促进产业发展:统一的国标可以降低产品在设计、生产、检测等环节的成本,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维护国家利益:严格的国标有助于确保我国电气设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维护国家利益。

五、结论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在保障电气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什么叫爬距什么是电气爬电距离

什么叫爬距什么是电气爬电距离

什么叫爬距?什么是电气爬电距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GB/T 2900.18-1992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距离.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均有此规定值。

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的大小和工作电压、绝缘材料等直接相关,同时注意不同的使用环境也会有所影响,如气压、污染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相互替代.电气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爬电距离取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的CTI值对其影响较大.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

爬电距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器件之间或导电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什么是爬电、爬距(泄漏距离)、爬电比距

什么是爬电、爬距(泄漏距离)、爬电比距

什么是爬电、爬距(泄漏距离)、爬电比距
爬电、爬距(泄漏距离)、爬电比距
为了防止浮尘等污秽在绝缘子表面附着,形成通路被绝缘子两端电压击穿,即爬电.
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较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重污秽地区一般采用爬距为31毫米/每千伏.
举例:本公司生产的126KV断路器,绝缘瓷瓶总长3150,爬距既3150/126等于25mm/KV
爬电比距
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设备较高电压之比,单位为mm/kV。

外绝缘污秽等级
外绝缘按公称爬电比距和人工污秽耐受值分为0、Ⅰ、Ⅱ、Ⅲ和Ⅳ五级。

0 级适用于无明显污秽地区,不需进行人工污秽试验。

高压爬电距离计算公式

高压爬电距离计算公式

高压爬电距离计算公式
爬电距离的计算公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 d = (k × S) / U
2.其中,d表示爬电距离,单位为mm;k表示比例系数,一般取0.7~0.8;S
表示曲面长度,单位为mm;U表示电压,单位为kV。

3.爬电距离 = 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场强度 /电源电压
4.其中,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场强度是指绝缘材料可以承受的最大电场强度,
通常以单位厚度或单位长度的方式表达。

电源电压即为施加在绝缘材料上的电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只是一个简单的近似计算,实际的爬电距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的湿度、温度和污秽程度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准确的信息,可以咨询电气工程师或者查阅电气工程相关书籍。

爬电定义及爬电距离

爬电定义及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测量仪[1]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 GB/T 2900.18-1992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编辑本段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原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如果所示意图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10k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0k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0k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好好唠唠10kV电气设备中的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这两个东西啊,就像是守护10kV电气系统安全的两大卫士,虽然听起来有点专业,但我一说你肯定能明白。

先来说说电气间隙吧。

电气间隙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这个距离是在空气中测量的哦。

你想啊,10kV的电压可是不低呢,要是两个导电部件离得太近,那高压电可就容易在它们之间“抄近道”,这就是我们说的电弧放电现象。

就好比两座山峰之间,如果距离太近,闪电就可能直接从这座山跳到那座山上去,那可就危险了。

所以呢,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就规定了10kV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

这个间隙得足够大,大到能让高压电规规矩矩地在自己的线路里走,不去乱串门。

一般来说,10kV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在125毫米左右。

这就像是在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挖了一条足够宽的“护城河”,让电压老老实实的。

再来说说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就和电气间隙有点不同了。

它指的是在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着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

为什么会有这个概念呢?你看啊,在电气设备运行的时候,绝缘表面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沾上灰尘啊、水汽啊之类的东西。

这些东西就像一个个小捣蛋鬼,会破坏绝缘性能。

当有电压存在的时候,电流就可能会沿着这些被污染的绝缘表面“偷偷摸摸”地爬过去,这就是爬电现象。

那爬电距离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而设置的。

对于10kV电气设备来说,爬电距离通常会比电气间隙要长一些,大概在250毫米左右。

这就好比在绝缘表面给电流设了一条长长的“迷宫通道”,即使有那些小捣蛋鬼捣乱,电流也很难顺着绝缘表面爬过去。

这两个距离的规定可不是随便定的哦。

它们是根据大量的实验、经验以及对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要求制定出来的。

如果电气间隙或者爬电距离不满足要求,那可就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

比如说,可能会导致电弧放电,这不仅会损坏电气设备,还可能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而且爬电现象如果严重的话,也会慢慢破坏绝缘材料,使电气设备的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
2.国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规定
3.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
4.如何在设计和使用中遵守国标要求
5.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
正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安全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以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表面电场强度引起空气击穿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介质击穿或电弧放电引起短路的最小距离。

这两个参数都是衡量电气设备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

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设备材料、电压等级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

例如,根据GB 50254-2014《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定,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应满足相应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
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能始终符合国标要求。

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方面,这些要求可以有效防止由于电气击穿、电弧放电等引起的火灾、触电等事故;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的重要措施。

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规定对于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爬电距离定义

爬电距离定义

爬电距离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爬电距离(最小名称爬电距离指的是平均最小爬电距离)英文名称:creepage distance定义:在两个导电部分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所属学科:煤炭科技(一级学科);矿山电气工程(二级学科);矿山电气安全(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定义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原理图(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 (71V 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 ——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 ;——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

如果所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实际应用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什么是爬电距离

什么是爬电距离

什么是爬电距离?定义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测量仪[1]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 GB/T 2900.18-1992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编辑本段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原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如果所示意图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爬电
1、爬电现象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如空气湿度大,接连阴天梅雨季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金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生象水纹样电弧沿着外皮爬的现象,也有点象闪电一样.
2、爬电原理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3、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绝缘部分表面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气潮湿发生爬电。

4、爬电的本质绝缘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5、发生爬电的环境发生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面积大小、空气湿度、电压高低因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现象有影响
6、材料的抗爬电性能:绝缘强度、高密度分子等。

二、爬电距离CreepageDistance
1、定义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GB/T 2900.18-1992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
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测量爬电距离
输入150V-300V电源最小空气间隙及爬电距离输入150V-300V电源最小空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相邻端子间爬电距离:11.35mm 端子和导轨间爬电距离:10.11mm
相邻端子间爬电距离
三、爬电比距
1、爬电比距的定义: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设备最高工作电压有效值之比,单位为mm/kV。

现行的有关行业标准规定了高压开关设备外绝缘公称爬电比距应用系数,其中相间爬电比距应用系数为(√3).
2、爬电比距地分类:外绝缘按公称爬电比距分为0、Ⅰ、Ⅱ、Ⅲ、Ⅳ五级。

0级适用于无明显污秽地区,不需进行人工污秽试验。

0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14.5,电站设备15.5;
Ⅰ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16,电站设备16;
Ⅱ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20,电站设备20;
Ⅲ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25,电站设备25;
Ⅳ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31,电站设备31。

用于中性点绝缘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的3~63kV级电力设备,其外绝缘的污秽等级一般可按Ⅱ、Ⅲ和Ⅳ级选取。

3、各污秽等级下的爬电比距分级数值污秽等级爬电比距(cm/kV)线路发电厂、变电所220kV及以下330kV及以上220kV及以下330kV及以上01.391.45——Ⅰ1.39~
1.741.45~1.821.601.60Ⅱ1.74~
2.171.82~2.272.002.00Ⅲ2.17~2.782.27~
2.912.502.50Ⅳ2.78~
3.302.91~3.453.103.10
注: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爬电比距计算时取系统最高工作电压。

4、注重污秽地区一般采用爬距为31毫米/每千伏.
举例:本公司生产的126KV断路器,绝缘瓷瓶爬电距离3150mm,爬电比即3150/126等于25mm/K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