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

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范畴概念辨析摘要:在西方范畴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哲学家。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开创者,而康德则在综合康德之前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范畴理论加以演绎和发展使其更为系统完备。

本文通过对两个伟大哲学家的范畴概念的辨析,旨在对范畴理论及其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范畴本原(实体)知性在西方哲学史上,范畴一词起源于希腊语的κατηγορια,但它作为哲学理论是最先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

亚氏哲学的一大贡献便是把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1,从对理念的倡导到实体哲学的诞生。

亚氏在其《形而上学》、《范畴篇》、《范畴篇解释篇》、《论辩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范畴理论。

没有任何人会平白无故地发展一种理论,在展开论述前,或许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要提出范畴理论?如前所说,他将柏拉图的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从理念世界到实在世界又是什么使得他的理论能自圆其说呢?古希腊对“存在”的推崇或许是原因之一。

在亚里氏多德的范畴体系中,他根据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即康德所说的“云谓关系”)将范畴系统地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主动或被动。

亚氏所采用的是二元分法,在这十个范畴中除实体外,其它范畴都是用来说明实体的某一特性,相应地也就有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

亚氏在《范畴篇解释篇》中论述道:范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只能做主词而不能作宾词的,也就是第一实体范畴;另一类是作为宾词而述说主词的,即第二实体范畴。

亚氏的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之分也是基于对范畴的这种划分,范畴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

而在诸范畴中,实体是最根本的范畴,实体在范畴理论中又是处于中心位置,“范畴-实体-本原”这三者的关系应是研究的重点。

当康德从休谟的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时,康德的哲学便是旨在调和他之前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他的学说可谓吸取众家之长。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纯粹理性批》之中康德对亚氏的范畴理论进行了剖析便提出自己关对范畴的理论。

康德知识论的理论背景

康德知识论的理论背景

康德知识论的理论背景康德知识论的理论背景康德知识论的理论背景摘要:众所周知,康德的哲学是对近代以来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其知识论也是对两者的综合。

经验论的认为知识靠经验所得,坚持归纳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而唯理论认为知识靠天赋观念所得,坚持演绎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康德认为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以主体性原则,吸收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知识的论述,形成了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的知识论体系。

关键词:康德;知识论;理论背景;近代哲学;自然科学近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儿,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以彻底怀疑精神在否定了一切内容之后终于找到了肯定的纯粹形式的“自我”,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为人类知识找到了一个新的立足点、为整个知识大厦奠定了新的基础。

笛卡儿之所以成为近代哲学开山之人,在于他为了知识的开始和过程找到了“我思”这个作为出发点的主体。

从此,近代哲学摆脱了漫长中世纪作为神学奴仆的屈辱地位,人的认识可以不需要神的启示,人依靠自己的主体性就可以独立地进行认识以获取、扩充知识。

因此,笛卡儿作为近代哲学鼻祖可谓当之无愧。

黑格尔曾盛赞笛卡儿:“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的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多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面。

”①笛卡儿虽是近代哲学开山之人,同时他本人也是近代欧陆唯理论者第一人,可在他之前英国的经验论者弗兰西斯·培根也在归纳法的指引下开创了经验主义的传统,此派在笛卡儿之后特别是经过洛克的补充、扩展,形成了与唯理论对峙的经验论派,反思性、主体性是两派共同的基础,可两派不同在于对作为知识的最初的基础知识元素来源问题的认识,还有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在最初的基本知识元素基础上对知识的扩展,也就是对于怎样扩展知识两派看法也不同。

笛卡儿把数学方法引入哲学,开始了以形式逻辑的分析演绎推理的方法扩展知识,而且这种方法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忠实的继承,唯理论者都热忱于把最终的基本知识元素看做是天赋的观念。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

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

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

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

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

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

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

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德國古典哲學1.“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已经相当程度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哲学与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日益紧密;而且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被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明确的提出来论证过了。

因此,此时期的哲学,其思想起点已经非常高,他们的思想逻辑性更强,体系更严密,对问题的专研也更深了。

所以,此时的哲学已经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问津的学问,而是成了大学教授的专业了(德国古典哲学大都是大学教授)。

2.“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大的高扬,成为了一切论述的出发点和基础。

亦即,“思维的主体能动性”取代上帝成为了达到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之必要条件。

3.因此,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超越,就在于对“主体能动作用”的有意识的强调;对理性和实践的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由此出发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

康德(一)思想特质:1.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一切知识都是由经验中的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复合而成的。

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人的知性先天地具有一种综合统一感性经验材料的“本源能力”;即“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机能”,它能够自发能动地凭借其十二范畴去统筹去统摄经验的杂多材料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从而建构起人类科学知识的大厦。

3.人为自然立法(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认为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看起来似乎是用我们的观念与对象“符合”,但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符合,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

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被改造成了“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

4.前批判时期: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兹-沃尔夫派的唯理论;此时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

5.批判时期:主要理论成果有三(1)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探讨,写出《纯粹理性批判》。

(2)对人的欲望(意志)能力进行探讨,以及研究人类的道德原理和自由意志,写出《实践理性批判》。

(3)对人的情感能力进行探讨,写出《判断力批判》。

西方哲学史——精选推荐

西方哲学史——精选推荐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1、始基本原: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他的本意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的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逻各斯:本义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等等。

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意为世界的普遍规律性。

3、理念: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概念,是指理智的对象,亦即心灵之眼看到的东西。

4、实体:亚里斯多德哲学的概念。

他说:“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事者都与一个中心点有联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他毫无歧义地被说成为实体。

”(或者:斯宾诺莎的哲学概念,他说:“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5、流射说:原子论者关于感觉的性质的解释,认为感觉是可感的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们的感官中所造成的印象。

6、同类相知说: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思想。

他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它设定了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对象的符合论。

7、异类相知说:阿纳克萨戈拉的认识论学说,认为事物和事物之间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即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的活动。

8、文艺复兴运动: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技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9、三表法:培根将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

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又称比较表)。

从而清晰地根据这些例证推导出一般结论。

10、四假相说: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成假相,归结为4个:“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人的感性理性缺乏科学所需的重力态度和客观性,导致主观与客观相混淆;“洞穴假相”,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通往康德美学之路——从唯理论、经验论、卢梭到康德

通往康德美学之路——从唯理论、经验论、卢梭到康德
学思 想是对 从 唯理 论 、 谟 和 卢梭 的哲 学 及 美 学 休
思 想的继 承发展 。

了康德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康德之所以成为一代 宗 师 , 自于其哲 学思想 的巨大包 容性及 创造 性 , 源 而这与他对同时代及其前代思想家的批判性吸收
联 系在 一 起 。

从 唯 理 论 到康 德
在 唯理论 派看 来 , 感性 认 识 或 审 美 活动 仍 属
于低级 的认识 活动 , 属于 “ ete c” 感 性认 识 ) A s ts ( hi
就康 德 的美 学 思 想而 言 , 界 普遍 认 为 主要 学
体现在《 判断力批判》 一书中, 自于康德哲学思 缘
想内部 , 是沟通现象界和物 自体之间的桥梁 , 用康 德 自己的话来说“ 断力的批判作为把哲学的这 判 两部分结 合为一个整体 的手段 ” , 晓芒称其 J邓 为“ 冥河 的摆渡者” 。这也 就意味着学界普遍认
收稿 日期 :0 1 闰帮仁( 90一 , 汉族 , 18 ) 男, 贵州大学人文学 院 20 0 9级美学 硕士研究生 , 究方向为 文艺美学。 研
很大, 我们就不能说美和愉快能有一种确定 的尺 度。 这种把美看作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 , ” 强 调审美主体和审美 的主观心理方面 的作用 , 实际 上认 为美 是一 种 主 观 的 , 同时 因 找 不到 确 切 的标
闰帮仁
( 贵州 大学 人文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0 2 ) 50 5
摘要 : 学界普遍认为康德 美学思想即为《 判断力批 判》 书之 思想 , 自于康德 自身哲学体 系 内部 , 沟 一 缘 是
通现象界和物 自体之 间的桥 梁, 一观 点忽视 了康德 美学思想的外在继承 关 系。实 际上 , 这 康德 美学思想主要

西方哲学试题【附答案】@北师大

西方哲学试题【附答案】@北师大

课程名称: 西方哲学 任课教师姓名: 李红卷面总分: 100分 考试时长: 100 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 开卷 □ 其他 □院(系):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 业: 年级: 姓 名: 学 号:题号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 总分 得分阅卷教师(签字):一、 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德性即知识2、四因说3、上帝之国4、白板说5、实体即主体二、 简答题(请从三个题目中选做两个题目,共40分,每题20分)1、柏拉图为什么要提出“回忆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2)这一思想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3、试述“休谟问题”的基本内容、实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三、论述题(40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1)他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2)这一问题的主要困难是什么?(3)康德是如何解决上述困难,从而回答这一问题的?课程名称: 西方哲学 任课教师姓名: 李红卷面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100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开卷 □ 其他 □院(系):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 业: 年级: 姓 名: 学 号:题号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 总分 得分阅卷教师(签字):装订线一、 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洞穴比喻2、四因说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4、白板说5、实体即主体二、 简答题(请从三个题目中选做两个题目,共40分,每题20分)1、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2)这一思想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2、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主要原因和基本内容。

3、概述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三、解释并分析下列哲学原著选段(40分)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结果呢?我们的因果互推的那种推论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的本性又是如何?北京师范大学2007 ~2008 学年第 一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课程名称: 西方哲学 任课教师姓名: 李红卷面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100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 开卷 □ 其他 □一、 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德性即知识(4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他把德性与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而且一个人只有具有对德性的正确知识,才能正确地行事。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袁鸿杰.期末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传统。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在形而上学的论争中,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获得,并能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关于认识来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双方各自有理有据,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逐渐暴露了: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独断地认为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真理;经验论则发展成为怀疑论,怀疑一切知识的可靠性,世界也不过是一场梦魇。

形而上学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却又无法给出答案,使得它自身逐渐走向了尴尬的命运。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康德哲学总结

康德哲学总结

1简述康德提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主要原因,基本内容和主要影响主要原因:康德哲学的问题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是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了他的全部哲学思考。

当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为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且极大地推进了认识论的发展。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

早期近代哲学家们为了解释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和范围等认识论问题而分成了两大派别,这就是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

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结底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于是在认识论问题上,这两派哲学家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他们的片面性则决定了谁也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休谟的怀疑论就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

他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

休谟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外在事实的知识。

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只要符合自己的法则而不矛盾就一定是普遍必然的。

关于事实的知识就不同了。

由于关于事实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类知识只能是或然的。

由此可见,经验论的理想固然破灭了,唯理论的理想也一样陷入了困境:唯理论试图从理性固有的一些天赋观念推演出人类的全部知识,而休谟却证明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仅与自身相关而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摘要很多古代哲学思想都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所以现代社会要以史为鉴,用古代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吸取以前哲学派别的经验教训,现代哲学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康德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广泛。

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前言“有两件事情我愈加反省便愈以新而不断增加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的心灵,这两件事情便是:在我们上面的充满星辉的天空以及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是1880年在重修康德墓时,将这段《实践理性批判》的结束语刻在墓碑上。

在哲学史上,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闻名于世界,是近三百年来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其实,作品是作家人格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

尤其对康德这位留下这么多不朽作品的哲学家而言,想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他的哲学对社会的现代意义,就得深入了解他的主要著作。

康德是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

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且至今不朽。

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理性批判之父——康德

理性批判之父——康德

学术简介
康德自1755年任无俸讲师(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学执教,1770年升任逻辑 与形而上学教授。以1770年为界限,其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 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 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 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 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经验的界限对本体(自在之物) 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 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 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 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 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 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 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 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 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 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 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 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 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 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 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 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 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 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 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 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 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
76
① ② ③④
培根 : 新工具》 第 26页 , 《 , 3 商务 印书馆 13 9 5年版 。 北京大学哲学 系编 : 十六一十八 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 第 《 ,
93页 , 务 印书 馆 17 0 商 9 5年版 。
2 1 年第 1 01 期
No 1 2 1 . ,0 1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 OC AL S E 年 2月 01
Fb 2 e 011

J OUR L O S T NA F OU H CHI N NA ORMA U I E I Y L N V RST
“ 白尼式 的革命 ” 康德对 经验论 和 唯理论 之争 的调和 哥 :
殷 筱 ,
( . 汉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 中师 范 大 学 心 灵 与 认 知 研 究 所 ,湖 北 武汉 40 7 ) 1武 湖 30 2 2 华 3 0 9
【 摘
要】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就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来源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
结构和形式 中为科学知识 的普遍必然性寻求终极依据。
【 键 词 】经验论 唯理论 “ 白尼式的革命” “ 关 哥 先验 自 我意识” 【 作者简介 】 殷筱(92 )女 , 1 一 , 湖北仙桃人 , 学博士, 7 哲 武汉大 学哲 学学院博 士后, 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所 华
识 ”⑨ 。洛 克还认 为 , 赋 观 念 不仅 是 不 必要 的 , 天 而
且也是 不 可能 的假设 。 因为设立 天赋 观念 的一个主
论 和唯理论 之争 的核 心还是 关 于科学 知识 的客观 性
和普遍 必 然性 的来 源问题 。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1.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2.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3.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4.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5.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知识论要义与其他: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自在之物: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摘要: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开始于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和经验论相反,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对此进行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康德;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休谟的不可知论、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都是其产生的重要渊源。

之前的古代哲学都是以本体论为中心的,试图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近代早期是从主体开始研究认识的问题,即怎么通过理性去认识,认识的可靠性这样的问题。

17——18世纪,诞生了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两派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其各自的片面性和所导致的恶果都充分暴露了出来。

康德哲学正是在此条件下诞生的,他看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以力求避免两派的片面性,试图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寻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二、唯理论对只是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三、康德哲学的调和。

(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经验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其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

经验论者的根本立场都在于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理性,而是来自于经验,这也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根本对立。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有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一、洛克哲学首先来看洛克的哲学。

洛克哲学是经验论的开端,是经验哲学的系统化,其任务是为科学的发展扫清障碍。

洛克认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主要有三:1、对自己认识能力的无知。

人们无知到看不清自己认识能力有多大,因此滥用理性。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它们的调和(论文)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它们的调和(论文)

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他们的调和中文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近代西欧哲学思想中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国本土经验论的分歧,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对它们所做的综合与批判地继承。

作者认为,欧陆唯理论与英伦经验论在六个方面存在分歧,其中根本分歧是在关于逻辑与事实的方面。

经验论认为逻辑与事实分属两个领域,各有各的方法。

唯理论认为,用逻辑的方法解决事实的问题,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

康德综合继承唯理论与经验论,创造出先验哲学思想,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将之当作人类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前提,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开创西方哲学史上的新纪元,开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先河。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先天综合判断;先验哲学引言在西方的近代哲学史上,经验论与唯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德国古典哲学,发源于康德以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总结综合的的精神品质对于上述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思想的批判地继承,并创造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先验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知识进行汇总,统一。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关于人类知识来源,人类的心里认知过程和人类所得到的知识的本质这些困惑着近代思想家头脑的问题而由欧洲最杰出的哲学家提出来的理论。

经验论是英国本土的哲学家洛克开其端,经由贝克莱和休谟共同完善发展的哲学理论体系。

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经验,而不是天赋观念,人类通过对于外部经验的认识产生观念,观念与观念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人类的知识。

唯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中经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的发展修善,成为关于人类知识和认知过程问题的另一大哲学理论体系。

唯理论者认为,在人类的头脑中有一个天赋观念,它是人类所有真知识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实知识的前提。

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知识只有与天赋观念相一致,才能成为真知识。

这两大哲学派别的根本思想不相同,按照各自的逻辑发展,直至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对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批判,综合,人类对于自身所获得知识的认识才升华到新的高度。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总结西方哲学史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历程,涵盖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众多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与理论。

以下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其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通过对话和追问的方式,探讨了诸如正义、美德、勇气等重要概念。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二)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中。

他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才是真实、永恒和完美的。

(三)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哲学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在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他强调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提出了“实体”的概念。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一)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融合了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教义,强调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人类的原罪。

(二)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试图用理性来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了“五路证明”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三、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始强调理性和经验的作用。

(一)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通过怀疑和思考来确立知识的基础,开启了唯理论的哲学传统。

(二)培根培根则倡导经验论,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三)洛克洛克进一步发展了经验论,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知识来源于经验。

(四)休谟休谟对经验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质疑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人们基于习惯和联想而形成的一种观念。

四、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的高峰。

(一)康德康德试图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

163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伍翠翠,张 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摘 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在很多思想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学的发展历程。

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到休谟与莱布尼茨那里走向了末路。

康德综合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发展,在先验哲学与经验哲学领域都有着经典的诠释,使得哲学再次焕发了生命力,虽然康德哲学思想受当时时代条件的影响,存在局限性,从辩证发展的角度,这些局限也更成为后期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康德;唯理论;经验论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63-03收稿日期:2017-02-16作者简介:伍翠翠,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张勤,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一、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历程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几乎从哲学诞生时刻起就早已存在。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争论,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与毕达哥拉斯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倾向之别,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将争论延续下去。

到古希腊哲学的繁盛时期,柏拉图主张先验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则重实体,主张对于个别事物的重视,师徒二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术分野,在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柏拉图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此可见哲学家对于自己哲学见解的坚持,这些坚持也造成了后期两方面思想的延续。

到了中世纪神学阶段,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不管是极端派的还是温和派的,都将一般与个别、经验与普遍的思想争论传承下来。

在近代哲学那里,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可谓达到了高潮。

经验论的典型代表弗朗西斯·培根、休谟、洛克、贝克莱等,唯理派的典型代表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

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

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

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

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

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

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

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洛克。

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 着重研究认识学说, “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1] , 使唯物主义经验论更加系统化了。

同时, 由于经验论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转化的迹象。

洛克是从认识的来源展开它的学说的。

他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

批判了天赋观念的“普遍同意论”和天赋观念的“普遍具有论”。

认为认识来自经验。

提出了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人的认识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滑待刻的“白板”, 还是有着一定能动性的有机体?洛克认为, 从观念的来源看, 心灵的初始状态象一块“白板”, 在它上面没有一切观念和标记, 人的一切知识皆建立在经验之上并最终来源于经验。

但从观念知识的形成来看, 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 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

[2]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 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 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

”[3]也就是说, 知识从起源上看, 心灵如白板, 面对对象, 接受感觉印象, 构成知识的质料; 知识从构成上看, 则须承认主体的某种能力的存在, 借助这种能力, 人们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构造出复杂观念及知识系统。

洛克把外在的物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他指出第一性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第二性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质的性质。

人对外界的认识是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相互联系与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灵发挥主动性,对事物进行抽象、组合和比较。

洛克没有阐明感觉和反省的关系,他没有看到,外物的刺激归根到底要通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洛克的哲学常常表现出不彻底性,但双重经验论的不彻底性并非是他的思想不够敏锐,而是一味他面临一个困境:如果他承认心灵的内在活动比感觉活动重要的话,那他就不能再坚持心灵是一块白板了。

但总的来说,洛克的经验认识论在哲学上是起了巨大的贡献作用的。

可以说,洛克是英国经验论的真正的逻辑起点。

1.2贝克莱贝克莱是洛克之后的重要追随者之一。

贝克莱毕业于都白林的三一学院,毕业后不久被任命为英国圣公会的牧师,后升任爱尔兰一教区主教。

他的经验论不是为科学知识提供认识论基础,而是为了反对无神论,维护宗教信仰。

贝克莱从洛克“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出发。

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他夸大了洛克怀疑实体确实存在的理由,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

他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认为精神实体有无限的与有限的两种。

无限的精神实体是上帝,有限的精神实体是个别的心灵,或“自我”。

[4]总的来说,贝克莱的哲学是背理的。

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是违背常识之理的,对物质实体的否定是违背唯物论的哲学之理的,对精神实体的肯定却是顺应宗教信仰之理的。

他最终把经验主义演化成主观唯心论。

1.3休谟休谟是洛克的另一个重要继承人。

休谟是最后一个经验主义者,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是经验主义哲学的绝对化。

他把经验主义走向了死胡同,走向了终结。

休谟认为“感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他认为知识是知觉。

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强烈的、活跃的、生动的知觉,观念是不太强烈的、活跃的、生动的知觉。

一切观念均来自于印象。

印象又包含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反省印象来源于感觉印象,而感觉印象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于心中的。

他还只提出因果关系是习惯性的联想,但是,因果关系是不可知的,有没有因果关系也是不可知的。

休谟最终得出“经验之外的一切不可知”的结论。

他将经验主义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主义因洛克的宽容产生和也因休谟的敏感而终结,经验主义缺乏时间观念,必然会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但是作为认识论观点,尚观察和理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极大的优越性。

2.唯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R.笛卡尔、B.斯宾诺莎和G.W.莱布尼茨。

2.1笛卡尔黑格尔是这样评价笛卡尔的:“从笛卡尔起,我们已经进入了哲学独立的时代。

这种哲学只能从理性而来,自我意识是它寻求真理的主要环节。

哲学在自己的土地上与哲理的神学分道扬镳,并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把神学撇开。

我们可以说哲学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看到笛卡尔的哲学,就好像是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挣扎的船夫看到了大陆。

”[5]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演绎法,理性演绎法,和普遍怀疑验证。

他认为只从天赋观念出发就能演绎出知识的大厦,感觉道德观念不一定是对的,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得到清楚明白的观念才是真的。

他排除了感性认识,排斥经验。

他指出理性是人生而既有的,但是有一个逐渐成熟完善的过程。

当人的理性不成熟时,得到的观念有些可能是对的,有些可能是错的;当人的理性成熟时,就能判断观念的正确与错误。

但他并没有指出理性成熟的相对性,没有明确给出理性成熟的概念。

他的理性演绎法则的规则是:首先对事物进行普遍怀疑,然后对其进行分析与综合,最后通过全面地分析与综合达到完全真理。

认识的前提是普遍怀疑。

笛卡尔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怀疑一切,抛弃一切假说。

但是他表示不能怀疑上帝的存在,因为人生而既有的观念都需要是上帝造成的。

他的思想的精髓是认识,是思想,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他还提出了他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

理性演绎法与普遍怀疑都有其积极的一面。

普遍怀疑也起到了科学环节中否定的作用。

但是他排除了感性认识,排斥经验,不使用实践去验证所怀疑的东西,而是封闭与理论自身,仅从理智方面的是否清楚而验证怀疑。

2.2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是一名唯物主义理性哲学家。

他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认识的东西,是自因的。

事物的本质是属性,能认识的属性包括广延和思维。

这是区别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

二元论认为实体的本质是神,是泛神论的。

斯宾诺莎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真观念。

感性知识是泛泛的经验和传闻而得到的知识。

理性知识是根据正确观念推理的道德知识。

真观念是通过知觉得道的知识。

知觉是心灵在极清楚,无干扰地认识观念,不是对心灵中的观念的体现,而是直接把握对象的观念。

斯宾诺莎的目的是“运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他把人的情感看做“处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

[6]以前人们因为把人和自然割裂开来而产生了两种错误的倾向,或抬高人贬低自然,或台改自然贬低人;前者是人类中心论的倾向,后者是自然主义的倾向,这些倾向都不能真正达到任何自然融合的境界。

斯宾诺莎认为,不管人愿意不愿意,人都被自然必然性所决定。

当人自觉地顺应自然时,他是自由的;当人不自觉地被自然必然性所驱使时,他是被迫的。

他的学说虽然披着神学外衣,但真正的主题是人和自然,全然没有对人格信仰和崇拜的位置,并不是闪烁着无神论的思想。

[7]2.3莱布尼茨莱布尼茨是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最后归属。

他提出了单子论,他认为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

“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没有光焰。

单子不受外部的影响,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是一种彻底的灵魂。

每一个单子具有固定的质的规定性。

[8]他的认识论也是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并且他认为天赋观念实先于感觉而存在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一个根本分歧在于,经验论认为逻辑与事实分属两个领域,各有各的方法,不容混淆;唯理论则试图用逻辑的方法解决关于事实的问题。

莱布尼茨也认为,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关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关系是一致的,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

所有的原应可分为两种:必然理由和充分理由。

必然理由服从矛盾律,充分理由服从充分理由律。

莱布尼茨提出充分理由律是逻辑上的一大发明。

莱布尼茨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的结合。

他使用分析法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单元,然后用综合法,解释简单的单元所造成的复合的事实,并以上帝为充足理由,克服实施真理的偶然性。

他的单子论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构建出来的理论体系。

3.康德哲学对二者的调和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

在康德之前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分别从客体与主体的角度出发,最终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

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解决认识论的问题。

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

康德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存在,他承认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也承认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存在。

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