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知道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2. 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3.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4. 实际案例分析:卫星运行时间在通信、导航等方面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时间和速度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卫星运行基本概念、时间和速度等知识点的介绍。

2. 案例材料:关于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分组讨论材料: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在通信、导航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卫星运行的其他相关知识,如卫星轨道、卫星发射等。

2. 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案例,如地球观测、天气预报等。

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2. 书籍资料: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专业书籍、教材等。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卫星运行时间时,尽量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解释,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完整word版)《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word版)《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2页.教材分析: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是教材的主要思路。

教材一开始,首先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图,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引导学生提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在类比推理中,让学生理解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就是114×21.在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尝试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的能力.学情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该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

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了解许多之后,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数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那么大家想一想,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展示结果。

)2、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又需要多长时间呢?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二、探究新知请同学们列出算式.师:哪个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算式(114×21)老师板书。

(一)估一估。

1、试着估算一下。

(同桌之间交流估算的结果)2、汇报估算结果。

生1:我们的估算方法是把114看作100,这样我们算的结果就是2100。

生2:我们的估算方法是把114看作120,把21看作20,这样我们算的结果就是2400。

跨越时空的卫星,小学四年级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跨越时空的卫星,小学四年级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跨越时空的卫星,小学四年级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什么是卫星,它的运行轨道以及功能。

2.能够通过视频、图片了解不同卫星的类型和作用。

3.能够根据学过的知识,计算出卫星运行的时间。

二、教学重点:1.了解卫星的运行轨道,明确卫星的运行方式,掌握卫星的功能。

2.学会根据公式和计算方法计算出卫星运行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1.理解卫星的运行方式和周围环境对卫星运行的影响。

2.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熟练应用。

四、授课方法:1.讲述卫星的基本知识和运行方式,图片、视频辅助讲解。

2.通过练习和案例计算出卫星运行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1.知识技能准备运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卫星是什么,不同卫星的类型和用途。

引导学生认识到卫星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卫星的运行方式和周围环境对卫星运行的影响讲解卫星的基本知识,包括卫星的轨道类型,卫星的运行方式,掌握卫星工作的原理。

通过实例和多角度的演示,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卫星的运行。

3.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公式,计算出卫星的运行时间。

老师可以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再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比如,一颗卫星绕地球每天绕N圈,绕一圈所需时间为T分钟,这颗卫星每天运行的时间就是(60/T)× N × 24。

4.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过案例和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出不同卫星的运行时间,不断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六、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的评估:按照课堂要求,通过练习和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运用的能力。

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运用能力。

3.课堂表现的评估:考虑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注意力等,给予积极地评价。

七、教学建议:1. 教师应多使用图片、视频,辅助讲解,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卫星的运行方式和功能。

2. 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解答问题。

3. 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知道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2. 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三、教学重点1. 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2.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意义四、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速度的计算2.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时间和速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的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果,让学生了解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卫星运行的速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的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卫星运行时间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资料,了解国家科技进步的历程。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能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实际。

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卫星运行时间》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物理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知道卫星运行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2. 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的影响3.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卫星运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卫星运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介绍卫星的定义、分类和运行特点。

3. 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的影响:讲解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卫星运行的轨迹。

4.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计算卫星运行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化复杂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量和难度,避免过多过难的题目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卫星运行的视频资料2. 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影响的图片3. 物理公式和相关图表4. 练习题和课后作业5. 投影仪或白板七、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2. 理解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的影响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卫星运行的规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时间的计算和转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时间的加减法,理解24时计时法,以及学会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时间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计算能力。

但是他们对于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加强他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24时计时法,学会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提高时间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24时计时法,学会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时间计算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时间计算实例,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时间计算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卫星发射的时间计算,引起学生对时间计算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卫星发射需要计算什么时间吗?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计算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时间计算的相关知识,讲解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让学生在视觉上对时间计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实例,让学生进行时间计算练习。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卫星运行时间》学科领域:自然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 实际操作演练。

教学资源:1. PPT课件。

2. 卫星运行相关视频资料。

3. 计算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讲解新知:讲解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及计算步骤。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卫星运行时间的实际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拓展延伸:讲解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反思1. 卫星运行时间公式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

2. 课堂练习题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实践操作环节是否充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公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的程度。

4. 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五、教学建议1. 在讲解卫星运行时间公式时,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复杂的概念,让学生易于理解。

2. 课堂练习题的设置,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要注意题目的难度,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

3. 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学会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了解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以及如何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和时刻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时间单位如小时、分钟、秒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于时间和时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概念,掌握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概念,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2.让学生学会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以及如何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

五.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时间和时刻的概念,理解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2.互动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时间和时刻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概念,掌握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制作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际问题:准备了几个与时间和时刻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学生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卫星运行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卫星运行时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卫星运行和天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中关于卫星运行的章节,介绍了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提供了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和实例。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卫星运行和天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理解卫星运行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卫星运行的实例,了解卫星运行的原理和特点。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示范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计算卫星运行时间,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4.2 教学手段: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卫星运行的实例和计算方法。

练习题:提供练习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和解答。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卫星运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问题。

5.2 讲解与示范: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示范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5.3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计算卫星运行时间,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疑问。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卫星运行相关的天文知识,如地球轨道、卫星轨道等。

介绍卫星运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

四年级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精选5篇)四年级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0页《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数位对齐和进位问题。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的航天事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早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就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你们长大了,想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二、新授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有关东方红1号卫星的数据:东方红1号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

(板书)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绕地球5圈需要多长时间呢?学生:114×5你会计算吗?在自己的本上算一算。

找学生板演(黑板左侧)看来大家都没有忘记以前学习的知识,真不错!那么张老师有一个更难的问题挑战咱们的航天小勇士,你敢于接收老师的挑战吗?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板书)谁会列算式?114×21=你能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积大概是多少吗?当航天小勇士,光知道近似值可不行,我们的航天事业中需要非常精确的数据,请你拿出自己的本,试着算一下114×21的精确结果是多少?三、自主探索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先算20圈:114×20=2280(分)再算1圈:114×1=114(分)加在一起:2280+114=2394(分)2、114×21=114×7×3=798×3=2394(分)3、竖式计算114×211142282394对于第三种算法,可能有的学生格式会出现错误,针对错误逐一进行分析四、优化算法这么多的算法都能得到精确结果,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呢?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下竖式计算该如何去做。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5篇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5篇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5篇《卫星运行时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课前孩子们已经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基础,本课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抽象出乘法算式,探究算法,理解算理是教材的主要思路。

教材一开始,首先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图,提供数学信息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在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类比推理尝试解答,概括方法步骤,感悟算法的多样性,最后全班交流,体会结果的一致性。

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估算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

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乐于表达以及参与学习活动。

2.知识链接本课是本册三位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已有充分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同时这节课也为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和自主迁移方法笔算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

3.学习困难本课涉及到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步骤过程复杂,在竖式计算时,对于理解数位如何对齐可能存在困难。

4.教学策略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准则,结合具体情境和探究交流,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形式,逐步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进行“探索与发现”的活动中,经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3)情感目标1.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取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2.通过对卫星运行知识的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卫星运行时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航天事业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卫星运行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影响因素。

3.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卫星的运行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计算结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操作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教案编写完毕,仅供参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我国主流的卫星运行时间教材,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6.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航天事业资料,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6.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器材等教学工具,为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提供支持。

3.1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3.1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3.1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3. 实际应用:计算我国卫星运行时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时间单位换算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航天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① 定义:卫星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② 单位:小时、分钟、秒(2)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① 公式:运行时间 = 卫星轨道周期× 24小时② 实例讲解:以我国某卫星为例,计算其运行时间。

(3)实际应用① 让学生计算我国其他卫星的运行时间。

②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精度?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P54页的练习题。

(2)让学生计算其他国家的卫星运行时间,并进行比较。

4.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关注航天科学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P54页的练习题。

2. 搜集我国卫星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运行时间及特点。

3. 思考如何提高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精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航天科学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掌握这个计算方法,直接影响到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上多花时间,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

北师大四数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北师大四数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北师大四数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北师大四数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介绍在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有一道关于卫星运行时间的数学问题。

问题描述如下:地面、卫星路径分别是两个同心圆,卫星以恒速一定方向绕地球运动,请问卫星每天能看到地面多长时间?这道问题考察了学生对圆形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求解这个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学反思1. 知识串联不够明确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这道题目与圆形运动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让学生清楚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解题思路。

老师可以先讲解卫星绕地球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问题中涉及的圆形运动知识,最后再解决问题。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效率。

2. 案例分析不够丰富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来解释这道问题。

可以引入实际的卫星运行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数据来理解问题。

这样可以使问题更加具体、形象化,增加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3. 知识点拓展不够充分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提出更多的拓展问题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圆形运动的相关知识。

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同卫星运行速度、轨道高度等因素对卫星运行时间的影响。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问回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三、教学改进建议1. 引导学生思考老师可以通过提出更多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圆形运动相关知识解决该问题,如何利用实际数据分析问题等。

2. 多样化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卫星运行的时间,让学生感受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知识,对于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时间知识,以及如何将时间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应用所学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如何将时间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时间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时、分、秒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时间知识?这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卫星运行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请大家观察这张图片,卫星运行的时间是如何计算的呢?”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

卫星运行时间数学教案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数学教案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卫星运行时间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卫星的运行周期、速度等。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原理2. 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3. 实际应用举例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球同步卫星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发学生对卫星运行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卫星是如何在太空中运行的?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以此引入新课。

2. 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卫星运行的基本原理,包括开普勒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2) 讲解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建立的卫星运行时间的数学模型。

(3) 演示如何使用这个模型进行计算。

3. 实践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颗卫星,根据其轨道半径和地球质量,利用刚才学到的数学模型计算卫星的运行周期。

4. 分享与讨论(15分钟):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计算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卫星运行时间的因素有哪些。

5. 总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卫星运行时间和轨道半径、地球质量的关系,以及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同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以便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分享讨论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卫星运行时间和数学模型的理解程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小测验或作业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教学PPT,地球和卫星的模型,计算器,相关的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模型。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本节课将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具备新时代要求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以及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规律;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以及卫星运行规律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解这些概念时,我采用了动画演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这说明学生们渴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设置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一、教学内容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本章节内容选自XX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时间与时刻”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意义;
2.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以及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4.通过实例,学会运用卫星运行时间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探索卫星运行时间的奥秘,培养标
《卫星运行时间》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素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以及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规律;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卫星运行时间。

一、教材简析《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

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实行了分析.《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的作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所以教学过程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协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使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实行充分的交流。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水平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

教材中表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了解了很多,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教学重、难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五、教学设想本节课我力求做到: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水平与提出问题水平估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与难力,同时为下面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从原有算法多样中的算理对竖式计算实行研究形成性练习————注重了全体学生诊断题————把学习练习中的疑问再次让学生自己会诊,提升运算水平。

综合实践————在具体情境让学生实行综合实践,提升理解,掌握运算技巧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卫星运行图,简单介绍卫星2、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1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有关人造卫星资料数据收集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

2、学会估算: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

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

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体计算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

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

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用。

把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4、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以巩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从这节课上让我明白了旧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没有相关旧知的充分储备,新知进行时就会很不顺利。

对于估算教学只要学生有估算的意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

再就是在我的课堂上,个人评价应该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做到对学生及时评价,从而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应该把大问题分散开,把握教学推进的节奏。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改进和学习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2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神七的发射,问学生神舟七号是什么时候发射的?它绕地球旋转多少圈?又是什么时间回来的?(20__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发射,绕地球转45圈,于28日返回)。

然后我告诉孩子经过计算神州绕七号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96分,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大约使114分。

这样导入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对他们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中,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李振亚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33-34页)。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并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

在精确计算前,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的环节,组织学生估算并交流。

接着,和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重点是讨论竖式计算,弄清算理。

课后的试一试,意在让学生把已有的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中来,在练习中巩固。

然后,再把所学用于解决身边问题,从而拓展延伸提升。

这节课也为后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了一定基础。

学生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学习中。

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题目,他们的方法也会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教学时,要创设具体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与交流,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学会计算的同时,渗透迁移和转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另外,考虑到学生年龄和数据计算枯燥两方面的特点,学生计算时往往会产生数位不对齐、忘记进位、结果忘记写“0”等不良习惯。

这些现象从学生学习心理上分析,与他们的情绪、意志和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情绪、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也是提高计算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1.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培养计算的兴趣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难点:有效交流中深入理解竖式在情境中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学生准备练习本、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黑板出示):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它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师:怎样列式呢?(等待….)请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这是本节课首先需要解决的,重点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它地方法.】学生试做,指名回答。

可能出现情况:生:114×21(或者21×114)师:下面我们就以114×21为例随学生回答板书:114×21师:这是几位数的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下面我们就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板副标题——两、三位数的乘法)【设计意图】出示问题情景,让学生直接从中获得数学信息,思考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通过类比推理,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板书副标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两、三位数的乘法,做好迁移旧知来探索新知的准备。

二、自主探索,交流算法。

1、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本环节需时约….3分钟)师:请你先来估一估,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我的思考:学生在三年级时,对于估算,只要求能达到将估算的数据估计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估算即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估算要达到的新目标是,能估算出所要计算数据的范围,并体会和感受把大数往大估,同时把小数往小估,估算结果最接近精确值!】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估算方法:①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大约等于2200分;师:继续想,实际计算结果会比2200分多还是少?怎么想的?一起体会把两个乘数都估小,所以估计结果会比精确结果小,即计算结果会比2000分大。

②把114看作120,把21看作20,120×20=2400,大约等于2400分。

师:这样估也可以!实际计算结果和2400相比呢?多还是少?不太好确定了吧?帮助学生感受,一个乘数估大,一个乘数估小,所以很难确定结果的范围。

实际结果应该和2400很接近,差不多。

【设计意图】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

结合情境进行合理猜测,既能估计出实际结果的范围,又可以在计算后对照做出判断。

并且合理的估算策略的交流,能够促使学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

师:我们估计运行时间比2200分多,大约2400分。

那实际结果究竟是多少呢?想不想算一算?轻轻拿出练习本,试试吧,把计算过程写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指导帮助个别学生,留意同学计算的各种方法,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

(2)同桌交流。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他自己的方法了。

现在请同桌两人相互看一看,轻声地交流一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学生同桌交流。

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算法的表达情况。

(3)全班共享。

师:下面一起来分享这几种方法,先请他们介绍,看看这些方法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思考一下他们的方法好在哪儿?引导学生介绍算法,组织学生倾听。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①口算(运用乘法分配律)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师评:多好的口算方法呀!谁听清楚了?真为你高兴,能再来说一说计算过程吗?②口算(分解乘数)114×21=114×7×3=798×3=2394师评:你真的说的太好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直接口算比较困难,把21分解成7×3后,就转化成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这样就可以口算了。

师评:同学们有倾听的好习惯,这种方法也属于你们了!可是把21换成23,还能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吗?(不能)看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③竖式笔算学生介绍,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表达并辅助板书。

第一步算的是114×1,绕1圈的时间;第二步算的是114×20(2在十位上表示20此处要进行强调,让学生来说一说为什么,绕20圈的时间,结果是 2280;(也可以说是228个10。

)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114+2280,就是绕21圈的时间,即这道题的结果。

师:你写的真好,说的也不错!还有谁是用竖式计算的?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再来说一说。

(指生再介绍竖式计算过程,组织学生倾听,理解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生:第一步是用21个位上的1乘114,表示求1个114,第二步是用21十位上的2乘114,表示求20个114 ,最后用这两个数相加。

师评:经你这么一介绍,列竖式计算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④表格口算引导学生表达,表格中第一行是把114分成 100、10和4,第一列是把21分成20和1。

2000是100和20的积,100是100和1的积,依此类推,把获得的积相加所得的就是114×21的积。

)如果位置值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没有出来的话,我是这样设计的:师:除了黑板上的这三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生:没有了师:除了这①②③方法外,我们的数学书上,还给大家介绍了第4种方法,下面就请大家把书翻到33页,自己读一读,看哪一种是我们没想到的?你能自己看懂吗?自学1分钟,一会我会请看懂的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生自读教材,【让学生自学(1分钟),再由看懂的同学来汇报,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让学生有了看书的机会,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对于这种方法不要求全部的学生都掌握),这样学起来就不会很吃力了】师:哪些同学读懂了?来介绍一下吧!(学生上展台讲解并展示)生:我自己刚才看书学会了表格法,表格中第一行是把114分成 100、10和4,第一列是把21分成20和1。

2000是100和20的积,200是10和20的积,80是4和20的积,100是100和1的积,10是10和1的积,4是4和1的积,把得到的6个积相加所得的就是114×21的积。

师:你真会读书,这也是你们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呀!谁听懂这种方法了?请举手。

生:全班举手⒊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师:这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真是一个美好的分享!观察一下,哪几种方法之间有联系?都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表述,第1种口算方法、表格口算方法与竖式算法,都是先分别算出1圈和20圈用的时间,再把两部分合在一起。

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表示多少,在表格中都呈现出来了,所以表格更直观,容易理解。

而竖式形式简化,方便计算,但一定要理解着运用。

师评:厉害!你们已经发现它们之间的奥妙了!师:结果是2394分(板书得数:2394(分)),我们一起口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把计算结果和先前的估算结果对照一下,差不多吧。

哪个更接近2394呢?学生会发现,第二种估计的2400分更接近精确计算的结果。

师:怎样估更接近精确结果?引导学生体会,一般情况下,估算时一个乘数估大,一个乘数估小,得数更接近精确的结果)。

师小结:其实,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计算。

同样道理,三位数乘三位数、四位数,甚至更多位数的乘法,都能计算吗?相信你们都能做好。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保证每个孩子都有至少一种计算方法。

接着进行先期的同桌交流,意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修正算法。

然后,全班共享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通过交流、比较、反思,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明晰算理,学会用竖式计算。

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⒈算一算。

(书上34页试一试中的两道题)。

54×312= 210×47=师: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下面就请您用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在计算之前请你先来估一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方法来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竖式要用尺等。

然后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展示,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判断。

体会这道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算。

再展示竖式计算54×312的,体会在列竖式计算时,一般把三位数写在上面,再写两位数,方便计算。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多数学生会采用竖式计算。

寻找计算出错的,展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分析。

师:你能根据估计结果,直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吗?[设计意图: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意在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题目特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

通过估算来检验计算,培养学生用估算来验算的意识和习惯。

]⒉竖式计算。

(书上练一练的第1题)师:刚才的计算中,多数同学选择了竖式计算,大家再一起来试试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