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老子》选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5单元4尊生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5单元4尊生 Word版含解析四、尊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葛(chī)蠹(dù)虫絜(xié)之百围衣(yì)皮毛液(mán)棺椁(ɡuǒ)恶(wū)乎掊(pǒu)击邠(Bīn)柤(zhā)泄(yè)剥(p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大王亶父居邠(“邠”,同“豳”)(2)见利轻亡其身(“亡”,通“忘”)(3)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旁”,通“方”,将近,大约)(4)女将恶乎比予哉(“女”,通“汝”)(5)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柤”,同“楂”,山楂)(6)实熟则剥(“剥”,通“扑”,击打)(7)小枝泄(“泄”,通“抴”,拖,用力拉)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适(2)事(3)执(4)且(5)以(6)之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2)至于曲辕古义:到,到达今义:连词(3)秋收敛,身足以休食古义:收获敛藏今义:减轻,消失(4)故天下大器也古义:最珍贵的器物今义:能担当大任的人物(5)冬日衣皮毛古义:指用带毛兽皮做的衣服今义:带毛兽皮的总称;表面的东西(6)匠伯不顾古义:不转头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冬日衣皮毛(名词用作动词,穿)(2)是不材之木也(名词用作动词,成材)(3)杖策而去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杖)(4)事之以皮帛而不受(名词用作动词,供奉)(5)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使动用法,使……被杀)(6)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使动用法,使……受伤害;使……劳累)(7)且得有此大也邪(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用处)(8)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9)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名词作动词,追逐利益)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第四单元《老子》选读含答案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林语堂如是评价老子:这样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美字体轻诺必寡信小人计其功赏美文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鲍鹏山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些百无聊赖。
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渐渐地,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课内挖掘】课内素材老子的人生智慧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
孔子的哲学,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而“老庄”的哲学——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门,开辟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反对过分强调模式,认为这违背事物发展的本性。
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
《老子》中讲到世上有四个伟大存在:天、地、人,加上道。
它们的运行规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
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应学生用书P20[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所好.(hào) 2.所恶.(wù)3.恶.乎成名(wū) 4.无適.(dí)二、通假字1.富而.可求也通如,如果2.若臧武仲之知.通智,智慧,聪明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约,贫困三、古今异义1.子路问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成年的人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古义:不摆脱今义:不到某一个地点去或不同意从事某项活动3.颠沛必于是..古义:按照这个今义:表承接关系的连词4.君子义以为..上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5.造次..必于是 古义:慌忙,仓促 今义:轻率,莽撞四、一词多义1.信⎩⎪⎨⎪⎧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真实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语真实③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④成述其异,宰不信. 相信⑤言必信.,行必果 守信2.修⎩⎪⎨⎪⎧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培养②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③修.守战之具 修理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身高3.尚⎩⎪⎨⎪⎧①君子尚.勇乎尊崇②而无骄尚.之情 自负,矜夸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尚且4.道⎩⎪⎨⎪⎧①不以其道.得之方法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③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5.然⎩⎪⎨⎪⎧①其然.?岂其然.乎这样②吴广以为然. 正确③虎视之,庞然.大物也……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④然.往来视之,觉无异也 但是,连词6.而⎩⎪⎨⎪⎧①富而.可求也连词,如果②曲肱而.枕之 连词,表顺承③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连词,表转折④不义而.富且贵 连词,表修饰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 1.以告者过.也 过:说错 2.饭.疏食饮水饭:吃饭(二)形容词作名词 1.富.而可求也 富:财富 2.乐.然后笑乐:高兴的时候 3.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贫、贱:贫、贱的生活 4.不义而富.且贵.富、贵:富、贵的生活(三)使动用法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终:使……终了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1.以(之)告者过也 (省略代词) 2.不义而(得之)富且贵 (省略动词) (三)状语后置句1.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于公明贾”作状语,后臵) 2.文之以礼乐(“以礼乐”作“文”的状语,后臵) (四)宾语前置1.德之不修(“德”作“不修”的宾语,前臵) 2.君子义以为上(“义”作“以”的宾语,前臵) (五)主谓倒装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乎”作谓语,前臵)[课文·译注](1)子 曰: “富 而 可 求也, 虽 执鞭之①孔子说:“财富如果能正当地求得,即使是执鞭的 士, 吾亦为之②。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老子《老子》选读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国学经典】 万经之王——《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与 《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 的三部思想巨著。
22
方法三:一事反映一品质。事件要典型,有代表性。事件要 完整,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交代清楚,重点放在人物的描写上。 如鲁迅《一件小事》写车夫主动扶着老女人去了巡警分驻所,凸 显车夫高大无私的形象。
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是真实感人的细节。很多情況下, 能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是典型的事,而是生活工作的细节(或 “画面”)。公交车上,下班的农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 有座位也不坐;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 齐收进书包,向老师微笑告别;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 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抓住这细节,只要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 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站立在读者面前。
(5)不出户,知天下;不牖,见天道。 (6)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治大国若烹小鲜。 (10)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8
【例文】 令我感动的一个清洁工
星期天,一个飘着大雪的清晨,我戴着妈妈新给我买的棉手 套在街道上走着,手套里有新新的丝绒棉,温柔地包裹着我的手 掌,指尖缭绕着暖融融的暖意,呼吸间都是母亲的一瓣心香,我 更加欢快地向前走去。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
3、能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积累名言警句。
知识汇总关于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关于《老子》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分析有无相生老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创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对老子专门的介绍,“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的思想,与咱们前面所学的一些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不一样,到底是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老子的这篇文章,来作一些了解。
一、注音。
毂()埏埴()户牖()自矜者不长()赘()枯槁()(答案提示:gǔ、shān、zhí、yǒu、jīn、zhǎng、zhuì、gǎo)二、解词。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二、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四、教学目标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4、文言知识积累五、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6、有教无类 含解析 精品
六、有教无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语.(yù)上 愠.(yùn)色 弑.(shì)齐君 罔.(wǎnɡ) 一隅.(yú) 不悱.(fěi)不发 终夜不寝.(qǐn) 殆.(dài) 贫而无谄.(chǎ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2)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类⎩⎨⎧有教无类.(种类、类别,名词)予观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类似、像,动词)中绘殿阁,类.兰若(类似,动词)走卒类.士服(大多,大都,副词) (2)故⎩⎪⎪⎨⎪⎪⎧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连词)既克,公问其故.(原因,名词)温故.而知新(旧的学问,名词)轩东故.尝为厨(旧时、从前,名词)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形容词)广故.数言欲亡(特意、故意,副词)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所以、因此,连词) (3)与⎩⎨⎧始可与.言《诗》已矣(和、跟,介词)则与.一生彘肩(给予,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动词)吾与.点也(赞许,动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中间介绍人(2)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古义:到今义:指另提起一事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名词用作动词,告诉)(2)求也退,故进.之(使动用法,使……推进)(3)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用法,使……退一步)(4)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名词用作动词,做官)(5)礼后.乎(名词用作动词,处在……之后)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句)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
(2)起予者商也!(判断句)译文:启发我的是卜商啊!(3)何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是)说什么呢?(4)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5)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4单元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4单元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有无相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音声相和(hè)车毂(ɡǔ)埏(shān)埴(zhí)户牖(yǒu)自是者不彰(zhānɡ)自矜(jīn)者不长(zhǎnɡ)赘(zhuì)形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枯槁(ɡǎo)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自见者不明(“见”,同“现”)(2)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荒谬)(3)甚脆易泮(“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累”,通“蔂”,盛土的工具)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恶(2)强(3)形(4)明(5)其(6)之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古义:指不能走远今义:不可以(2)强行者有志古义:竭力实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做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5)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几乎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6)人之生也柔弱古义;柔软今义:软弱(7)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明理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为无为,事无事(名词作动词,做事)(2)味无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3)是以圣人犹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把……看作困难)(4)死而不亡者寿(名词用作形容词,长寿)(5)夫轻诺必寡信(名词作动词,许诺)(6)慎终如始(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对待)(7)其未兆易谋(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8)多易,必多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自矜者不长。
(被动句)译文: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宾语前置)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3)图难于其易。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3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含答案 精品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桀.(jié)以乱辍.(chuò)冬礼义之不愆.(qiān)啜.(chuò)菽.(shū)楛.(kǔ)耕伤稼籴.(dí)贵民饥雩.(yú)而雨卜筮.(shì)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大王荒之(“大王”,同“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2)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知”,通“智”)(4)小人错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5)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6)怪星之党见(“党”,通“傥”,偶然地;“见”,同“现”)(7)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8)人则可畏也(“”,同“妖”)(9)枯耘失岁(“枯”,通“楛”)(10)田稼恶(“”,同“秽”,荒芜)(11)其说甚尔(“尔”,通“迩”,近)(12)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瑳”,通“磋”,切磋)(13)则光晖不赫(“晖”,同“辉”)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作⎩⎨⎧天作.高山(生,动词)彼作.矣,文王康之(建筑房屋,动词) (2)错⎩⎨⎧小人错.其在己者(错,通“措”,废弃)三者错.,无安国(交错,动词)举直错.诸枉(通“措”,安置,动词) (3)道⎩⎨⎧天有常道.矣(规律,名词)君子道.其常(遵行,动词)策之不以其道.(方法,名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 (4)其⎩⎨⎧君子道其.常(他的,代词)故君子敬其.在己者(那些,指示代词) (5)之⎩⎪⎪⎨⎪⎪⎧日月之.有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助词)礼义之.不愆兮(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助词)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助词)文王康之.(代指百姓,代词)若夫君臣之.义(的,结构助词)(6)以⎩⎨⎧禹以.治,桀以乱(凭借,介词)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用,介词)则王公不以.为宝(把,介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地有常数..矣 古义:指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指表示常量的数(2)本事..不理 古义:指农事今义:指本领(3)勉力..不时古义: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今义:指努力(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风雨之不时..古义:不按照时节今义:时时、经常不断的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大王荒.之(形容词作动词,开垦,垦辟)(2)文王康.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3)君子道.其常(名词作动词,遵行)(4)楚王后.车千乘(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在后面、使……随从)(5)生于今而志.乎古(名词作动词,笃信)(6)是以日.进也(名词作状语,天天)(7)怪.之,可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8)雩而雨.,何也(名词作动词,下雨)(9)以文.之也(名词作动词,修饰,文饰)(10)大.天而思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伟大)(11)因物而多.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加)(12)孰与骋能而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变化)(13)思物而物.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物)(14)故君子敬.其在己者(慎重地对待,形容词作动词)(15)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君,名词作动词,统治;隆、尊,形容词作动词,推崇,尊重;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德的人)(16)非以为得求.也(动词作名词,祈求的结果)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治乱非天也。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含答案
有_无_相_生对应学生用书P76[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shān zhí) 3.户牖.(yǒu)1.车毂.(ɡǔ) 2.埏埴..4.不彰.(zhānɡ) 5。
自矜.(jīn) 6.不长.(zhǎnɡ) 7.赘.形(zhuì) 8.易泮.(pàn)二、通假字1.自见.者不明同现,表现2.死而不亡.者寿通妄,荒谬3.其脆易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通蔂,一种盛土的工具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2.民之从事..古义:做事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而败之3.常于几成..古义:几乎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4.人之生也柔弱..古义:柔软今义:软弱5.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①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使坚强器6.埏埴以为..古义:来做今义:认为7.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明理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四、一词多义1.知错误!2.当错误!3.为错误!4.强错误!5.伐错误!6.兵错误!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其未兆.易谋兆:显露迹象2.名词作形容词死而不亡者寿.寿:长寿3.名词的意动用法(1)事.无事事:以……为事业(2)味.无味味:以……为滋味(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是以圣人犹难.之难:认为……困难2.多易.,必多难易:把……看得容易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恒也(“也"表示判断)(二)被动句木强则折(语意上的被动,“被折断")(三)状语后置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未有”“于未乱”作状语,后置)2.报怨以德(“以德”作状语,后置)3.图难于其易(“于其易”作状语,后置)4.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始于足下(“于毫末"“于累土”“于足下”作状语,后置)(四)宾语前置自胜者强(“自”作“胜"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精选】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老子蚜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第四单元《老子》作者简介老子(约前600—前470),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
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
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
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
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
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
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 一 郑人有且买履者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延伸探究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先进性? 答案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 物商鞅等更为全面和先进,总结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 想。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在“法”这一方面,韩非反对儒家的“法先王”, 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反对因 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 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 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 政治国来说具有极其先进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知文明理
释文题 “郑人有且买履者”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一则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个想买鞋子的郑人宁愿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 的脚的故事。 韩非子借这个故事把那些不关注眼下活生生的现实、不依据现实来 决定治国措施而只重先王之政的学者的偏执、愚蠢和荒谬,演示得 有趣极了。后人多以“郑人买履”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 实际的人。
(3)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译文:胡__国__国__君__听__说__后__,__以__为__郑__国__亲__近__自__己__,__于__是__不__再__防__备__郑__国__。__ (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 这富人的家里人都认为他的文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那位邻居家的: _老__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座__位__
⑥反归取之 通“_返___”,_返__回____ ⑦其子所以反者 通“_返___”,_返__回_ ⑧而自知其益富 同“_智__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聪__明___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第5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D )A .富而.(如果)可求 从.(顺从,依从)吾所好 时.(在适当的时候)然后言 B .不处.(接受) 所恶.(厌恶) 终.(完)食 C .无適.(专主) 无莫.(不要) 义与之比.(并列) D .尚.(尊崇)勇 不能徙.(迁移) 是(判断动词,和现代汉语的“是”同义)吾忧也【解析】 “是”是代词“这”,此句为“这(是)我的忧虑啊”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 D )A .⎩⎪⎨⎪⎧ 人不厌.其言学而不厌.B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暴秦之欲.无厌 C .⎩⎪⎨⎪⎧ 文.之以礼乐小人之过也必文. D .⎩⎪⎨⎪⎧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解析】 A 厌:①讨厌,②满足;B 欲:①想要,②欲望;C 文:①修饰,②掩饰;D 虽:即使3.下列成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见危授命: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
B .任重道远: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
C .欲速则不达:想要快速地赶到目的地,反而到达不了目的地。
D .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解析】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和现代汉语意义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C )A .造次..必于是 B .颠沛..必于是 C .子路问成人.. D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5.下列句子中的“信”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导学号 ( AD )A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B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 .低眉信手续续弹。
D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信夫!【解析】AD都是“真实”的意思,B信用,C随意6.下列句子中的“恶”字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两项是( BD )A.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B.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C.廉君宣恶言。
D.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解析】BD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都读wū;A读wù,厌恶;C读è,坏7.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一 兼爱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六单元《墨子》选读一兼爱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有三节。
《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
《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释文题“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老子》作者简介老子(约前600—前470),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
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
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
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
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
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
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
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
做事要善始善终。
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
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
有无相生释文题“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意思是说,有和无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
明主旨本课选文阐释了老子的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
正因为如此,老子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
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
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
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
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
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起过作用。
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
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自见.者不明 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死而不亡.者寿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脆易泮.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起于累.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现 表现 ②妄 荒谬。
一说通“忘”,遗忘 ③判分离 ④蔂盛土的工具 (2)一词多义①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长短相形.:形.容枯槁: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共⎩⎪⎨⎪⎧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三十辐,共.一毂: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子路共.之: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③明⎩⎪⎨⎪⎧绕船月明.江水寒: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道德之广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左丘失明.: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④易⎩⎪⎨⎪⎧ 图难于其易.: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平易.近人: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移风易.俗:⑤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知.人者智: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草木有生而无知.: ⑥为⎩⎪⎨⎪⎧皆知善之为.善: 埏埴以为.器: 为.无为: 为.之于未有: 答案 ①身体,形骸/形势/比较,对照/形象,形体/形状,样子 ②共同,一道/聚集/总共/通“拱”,拱手/环绕 ③明亮/明白,清楚,明确/说明,阐明/圣明/视力/次,下一个/明白地,公开地 ④容易/轻慢/平和/交换/改变,更换 ⑤知道/了解/通“智”,智慧/主持,管理/知觉 ⑥是/制作/以……作为/解决(3)古今异义①跨者不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②民之从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③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④人之生也柔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软弱。
⑤其死也坚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使坚强。
⑥埏埴以为..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⑦自见者不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答案 ①走不远。
②做事。
③几乎(差不多)成功。
④柔软。
⑤僵硬。
⑥来做。
⑦不能明理。
(4)虚词归纳①斯⎩⎪⎨⎪⎧斯.不善已:斯.是陋室: ②其⎩⎪⎨⎪⎧ 其.在道也:当其.无:③几⎩⎨⎧j ī⎩⎪⎨⎪⎧帘外设香几.:常于几.成而败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jǐ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④当⎩⎪⎨⎪⎧当.其无,有车之用: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百姓当.家则力农工:犯法当.死:答案 ①就/这 ②如果/它 ③矮而小的桌子/几乎,差不多/隐微/多少④有、只有/抵御、阻挡/在/主持/判罪2.词类活用(1)斯恶.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事.无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味.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难于其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为大于其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________(8)是以圣人犹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知道丑(2)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5)形容词作名词,容易的地方(6)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地方(7)形容词作名词,大事(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3.特殊句式(1)死而不亡者寿。
(2)前后相随,恒也。
(3)柔弱者生之徒。
(4)报怨以德。
(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自胜者强。
(11)自知者明。
(12)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判断句,(4)~(9)介宾短语后置句,(10)(11)宾语前置句,(12)被动句。
4.语句翻译(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