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狐惑病与白塞氏综合症

狐惑病与白塞氏综合症

唐容川是根据孙思邈改“狐惑”为 “狐蜮”的,是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十五改。谓“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 一名蜮” 5、曹颖甫; “狐蜮”即“今之梅毒”。 现代医家 1、岳美中认为其与小儿麻疹、温疫失治或误 治引发之疮毒很相似。 2、李仁仲断言狐惑即今羌虫(沙虱) 病。 3、所谓狐惑。取其狐疑惑乱之意四川张家礼黑
பைடு நூலகம்分 析




治法:清热利湿,行血解毒。 方剂:赤豆当归散。 方义:方中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 当归祛瘀生新;浆水清凉,用其煎药增强 清热解毒作用。尤怡云:“赤豆当归,乃 排脓血除湿热之良剂也” 赤小豆据《中药大辞典》载“利水除 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 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笔者倾向于“狐蜮” 定名。因原文指出“蚀 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即明确指出“狐蜮” 分为“狐”和“蜮”两种动物,分别伤及上下 而定“狐”病和“蜮”病 。统称“狐蜮” 病 宋欧阳修《自歧江山行至平陆驿》诗: “水涉愁蜮射,林行忧猛虎”,说明当时有 独立的“蜮”病 ,而且并非罕见。
(二)古今对本病的认识、 古代医家: 1、《千金方》曰“ 狐惑由温毒使然也。” 2、《医宗金鉴》:“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 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后余毒与湿热 之为害也。” 3、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是虫病。盖虽虫病,而能 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 4、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认为是虫症,并认为应 作“狐蜮”。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文 法先不合矣。虫蚀咽喉,何惑之有?盖是蜮字之误耳。 蜮字篆文似惑,传写滋误。


病例:1. 外阴瘙痒:梁某,女,35岁。患白带下注3年 之久,近1年来加重,并发外阴瘙痒难忍。经妇科检查, 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经用灭滴灵等治疗2个疗程, 效果不明显。后用苦参汤熏,每晚熏1小时,兼服清热 利湿之中药,2周后,带净痒止。又经妇科数次检查, 阴道未见滴虫,而且炎症也愈。 2. 阴囊湿疹:倪某某,男性,38岁。患阴囊湿疹 月 余,于1971年11月23日前来就诊。用者一月前,自觉阴 囊发痒,抓破则流黄水,继则龟头及肛门周围均见湿疹, 尤以阴囊为甚,曾外用肤轻松和中药洗剂,虽见好转, 但时好时犯、后龟头发生溃烂,病人搔痒难忍,舌淡苔 白,脉沉缓稍滑,乃湿热下注,遂投苦参30克,水煎外 洗,并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内服.外洗六次而愈。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

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匮要略》钟即有具体描述:“狐感之为病……依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目赤如鸠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

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

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

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

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论。

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

”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步探讨。

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眼、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本病有时还常累及关节、大血管、肺、肾、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

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肤、眼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

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现代西医学尚无理想控制病情的药物。

近代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63年,文章详细地介绍了60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在继承前入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拟“治惑丸”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医务界的关注。

在60-70年代之间,一般以个案类文章为主。

80年代以来,资料不断增多,其中有多达158例的大样本病例报道,不少医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见智见仁,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来大多以湿毒蕴火立论,亦有持脏腑虚报论者,现代,还有医者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而导致本病。

对于辨证分型,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实践,已初具雏型,大体划分为湿热、阴虚、阳虚三类。

在治疗方面除沿用经验方外,还新创了不少治疗方案,以专方、单方治疗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外用药的运用,其治疗方式和药物应用上均较前丰富。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狐惑病

狐惑病

狐惑病狐惑病(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病变各期都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并配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苦参汤加味煎水外治或口腔含漱,熏洗外阴。

(多种疗法)1。

西药治疗主要是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泼尼松口服,开始宜大量。

每次20mg,每天3次,病情稳定后迅速减量,每周减少5mg,维持量为每日5一lOmg。

(2)免疫抑制剂:上述治疗效果差者改用环磷酰胺每日50mg,分二次口服连服数月,白细胞减少明显者停服。

2。

效验方(1)雷公藤总甙片(每片含雷公藤lOmg)日量按1—1.5mg/kg体重计算,每日3次口服。

近几年研究认为疗效确切,见效快,作用强,副作用少,无皮质类固醇激素副作用,停药后无反跳。

可用于对激素有依赖,抗药或禁忌的患者,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2)加味狐惑汤(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4))药物及剂量:生甘草30g,生黄芪30g,黄连8g,白僵蚕30g,炮姜6g,延胡15g,柴胡15g,清半夏12g,黄芩15g,儿茶6g,生地黄30g,云苓皮30g,红花lOg,生姜3片,大枣5枚。

适应证和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汤剂1"-2个月,病情稳定后,改剂成丸剂。

再服4"--5个月,共用药6个月以上。

(3)中西结合治疗白塞病:据国内报道应用中药黄芪合用皮质激素治疗此病。

具体方法:泼尼松lOmg,每日4次,局部滴用1%阿托品及0.25%氯霉素眼药水、球结膜下注射泼尼松0.3ml,每周1次,注射2个月。

内服维生素类药物,同时服黄芪30---40g,每日2次。

停用激素,只服黄芪,痊愈者再服黄芪2个月以巩固疗效.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连续服用黄芪3—4个月。

(洪家铁.中西医临床妇科学。

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05)(4)苦参汤(《金匮要略>>)加百部、黄柏、冰片(冲)煎水盆浴;治疗蚀于二阴者,每日1—2次。

每次20一30分钟。

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根据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治 疗方法。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结果,选用针对性的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治 疗方法。
综合治疗:将西医和中医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案。
3、术后调理
西医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如营养支 持、抗感染等治疗。
5、长期随访: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生 活指导和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综合评估病情
西医方面: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肺癌的类型和分期,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肿 瘤的大小、部位和扩散情况。
中医方面: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体质、症状和证候,辨 证分析肺癌的中医病机。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中医辨证结果,制 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后调理:手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恢复情况,采用中医调理方法, 如食疗、中药汤剂等,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4、放疗和化疗配合:在放疗和化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 当的中药制剂,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随访: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专家建议
1、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急性发作期以西药 治疗为主,缓解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复发率。
4、其他疗法:如针灸、中药外敷等。针灸可选用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进行 刺激,以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外敷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汤外敷患 处,以缓解局部炎症反应。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之为病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之为病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之为病《金匮要略浅注》卷二:“狐惑之为病,虫病也。

……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亦有谓本病是牙疳、下疳的古名者。

《医宗金鉴》卷三十七:“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近时惟以疳呼之。

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

毒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之为害也。

或生癍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也。

其证则面色目眦或赤或白或黑,时时不一,喜睡目不能闭,潮热声哑,腐烂之处,秽气熏人。

若胃壮能食,堪受攻病重药,或病之势缓,治多全也。

”狐惑相当于西医的白塞氏综合征。

狐惑类似“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白塞氏综合征的病因,一般在早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或温邪内侵,郁久化热,以致热毒内攻而引起。

中、晚期则因湿热毒邪内蕴日久,邪热灼伤阴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过伤阴,或热病伤阴,阴虚生内热,与湿浊相合所致。

总之,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

湿热内蕴型:发热,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欲呕,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灼痛、腐臭,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色黄粘腻,脉滑数。

阴虚内热型: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多失眠,口干苦,尿短赤,大便干结,口、咽、外阴溃疡,患处暗红,溃烂灼痛,舌质红,苔干黄,或少苔,脉细数。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白塞氏综合征预防调护⑴本病常继发于外感之后,故凡遇外感,应及时治疗,避免反复迁延。

⑵饮食应清淡,对于肥甘厚味、烟、酒等蕴热生湿的食物应严加节制。

⑶避免过劳,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足够睡眠,增加户外活动。

白塞综合征2案

白塞综合征2案

白塞综合征2案作者:薛蓓云李小荣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3期案例1 患者,女,64岁。

2003年5月31日初诊形貌:体型瘦高、肤色黄白,口唇色红。

病史:确诊白塞病6年余,反复口腔溃疡,发于颊黏膜、咽颊部及唇舌等部位,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睡眠欠佳、烦热多汗,二便尚调。

平时血压偏低,有胃炎史,白细胞低下多年。

舌红,脉弦滑。

舌边、舌尖各一枚溃疡,灰白苔覆盖,边缘红。

处方:生甘草12g,黄连3g,黄芩20g,党参12g,姜半夏10g,生姜3片,红枣10g。

7剂。

水煎,日服1剂。

2003年6月7日第二诊溃疡缩小。

疼痛减轻,睡眠明显改善。

守方14剂。

水煎,1剂/日。

患者于10月18日因感冒发热后引发溃疡反复,伴大便干结复诊,经守方加入柴胡12g,生白芍30g。

7剂后痊愈,此外于7月26日、8月16日、9月6日、9月27日、11月8日、11月15日复诊,均予初诊处方间断服用,总体病情渐趋稳定。

2004年2月26日来诊述上方间断服至2003年底停药,之后口腔溃疡一直未再发作。

近来因乏力、寐差、耳鸣,大便干结来诊。

白细胞仍旧低下,2003年年底复查白细胞3360/μL。

舌红脉滑。

处方1:生甘草15g,黄连5g,黄芩10g,党参15g,姜半夏10g,干姜5g,红枣20g,15剂,每剂服2天。

处方2:女贞子250g,墨旱莲250g,黄精250g,共研细末为蜜丸,每次服5g,2次/日。

案例2 患者,女,23岁。

2009年9月22日初诊形貌:体型中等,肤色白皙,口唇发红。

病史: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已10年,每月必发,且每次月经前3—4天加重,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痛、头痛、牙痛及腹泻。

眼睛干涩、眼秽较多、口唇干、刷牙时牙龈出血、睡眠欠佳,脱发明显。

月经规律,量中色正。

舌红苔腻,舌尖与口角部位各见一枚葵花籽大小溃疡,边缘红。

脉滑数。

处方:生甘草10g,黄连5g,黄芩10g,党参10g,姜半夏10g,制大黄5g,干姜5g,红枣15go 7剂。

白塞氏病(狐惑病)

白塞氏病(狐惑病)

白塞氏病(狐惑病)白塞氏病是一原因不明的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

以口腔、外阴溃疡、眼炎、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

此病为自身免疫病。

白塞氏综合征中医为狐惑病首载于《金匮安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寒疡”、“阴疡”范畴,证属里、寒、虚。

主要病理基础为阴虚阳亢。

辨证分型认为本病主要存在肝热、脾湿和肾阳不足现象,因而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也是针对上述三项来进行的。

[病理病机]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据研究,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感染:有报道说,本病与急、慢性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如链球菌、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自体免疫异常有关。

比如:据国内有关报道,本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一过去患过结核病或者正在患结核病,部分病人经过治疗结核后,不仅结核治愈,而且白塞病症状也有好转。

也有人发现单纯疱疹病毒和溶血链球菌与本病有关。

说明细菌病毒感染与本病有关。

2、遗传因素:本病有地区性发病倾向,如多见于地中海沿岸国家。

对表明人类遗传特征的物质HLA的研究发现,白塞病患者中HLA-B5阳性检出率可达60%以上,HLA-B51的阳性检出率也很高。

因此,有人提出,这两种HLA类型所代表的遗传特征可能是部分白塞病发病的内因或内环境。

因为并非所有白塞病患者均有HLA-B5或HLA-B51阳性,Behcet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

3、微量元素:患者病变组织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增高,如有机氯、有机磷和铜离子。

也有人发现某些微量元素锌、硒缺乏,可能与本病有关。

4、免疫异常: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口腔粘膜抗体、抗动脉壁抗体等自身抗体,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率达60%,并与病情活动有关,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失调,血管周围、脑脊液、血管壁等病损处可见到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物质,说明本病与免疫失调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1、皮肤病变:结节红斑,常见于下肢,好发于小腿前面伸侧,有时也可发生于后面屈侧及大腿、上肢和臀部等处。

中医医案——白塞病合并急性阑尾炎

中医医案——白塞病合并急性阑尾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肠饮加减治愈狐惑并发肠痈病案:姜某,女,35岁。

初诊:1982年7月29日。

主诉及病史:口、舌、眼、外阴多次溃烂已3个月,曾诊断为“白塞病”。

因西药过敏,来我院住院治疗。

住院第6天,突然发热,体温达38.5℃,右下腹部有局限性疼痛,少腹亦痛。

查白细胞24400/mm3,中性79%。

外科会诊:诊断为白塞病合并急性阑尾炎,建议手术治疗。

妇科会诊:白塞病合并附件炎。

因病涉及内、外、妇科,手术又困难,故暂定中医内科治疗。

诊查:症见面红身热,口眼干涩,心烦,口不渴,右下腹部痛而拒按,少腹亦痛,大便秘结。

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此乃狐惑并发肠痈。

治法:立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荡涤肠胃法。

方用清肠饮加减。

处方:蒲公英50g 败酱草50g 白花蛇舌草20g 丹皮15g 赤芍20g 大黄10g 地榆20g 胡麻仁10g 枳壳10g 甘草5g 急煎连服药2剂。

次日晨,排便多次,量多,右下腹、少腹疼痛大减。

1又投上方药4剂,腹痛清除,热退,饮食增进,二便如常。

续治10余天,痊愈出院。

按语本证乃湿热内盛、气血瘀滞所致。

湿热之毒侵袭口、舌、眼、外阴,导致腐蚀溃烂为狐惑;继而湿热之毒流侵于阑门,气血瘀滞,发为肠痈,异病而同源。

本方重用公英、败酱草、连翘、白花蛇舌草苦寒清热解毒,佐以枳壳行气,赤芍、丹皮凉血活血,大黄、麻仁润肠通腑,共奏破气机痞塞、祛除热毒之邪、荡涤肠胃瘀浊之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54-555,任继学医案。

任继学,1926年生,吉林省扶余县人。

中医教授。

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长春分会理事长、中国红十字会吉林省分会理事、长春中医学院教授、内科教研室主任等职。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参照《适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

(2)可伴有结节性红斑(皮肤科称瓜藤缠)、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科称青蛇毒),皮肤针刺反应阳性。

或出现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以及关节红肿疼痛、肠痈(阑尾炎)样腹痛、黑便等症状。

(3)可并发子痈(附睾炎)。

(4)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综合症、脑膜脑炎综合征,可并发闭塞性血管炎、动脉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白塞病研究组1989年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外阴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3)眼病变: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浸润,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型脓包;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皮疹。

(5)针刺反应阳性:试验后24~48小时由医生判定结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诊断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一)症候诊断1.热毒炽盛证:高热,口舌、前后二阴多发溃疡,疡面红肿疼痛,皮肤结节性红斑或痤疮,关节肿痛,面红目赤,烦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湿热证:口舌、外阴溃疡,疡面红肿、覆有脓苔,目赤疼痛,畏光羞明,下肢结节红斑,时有低热,口苦黏腻,少腹胀满,男子睾丸隐痛坠胀,女子外荫痒痛、带下黄泉,小便赤黄,大便欠爽或溏薄、粘液便。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狐惑病之名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其病程长达数年、数十年不等,各部位病变同时或交替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据狐惑病所具有的眼、咽喉、外阴溃烂、精神不安、神志恍惚等证候表现,一般都认为与1937年土耳其医生提出至今仍原因不明的白塞氏病极为相似。

亦有人提出其发病与结核、梅毒、隐性感染、维生素缺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一直无特效疗法。

我们认为中医与西医是理论体系不同的两种学科,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通过两者取长补短,有利于揭示本病的实质。

根据国内外报导和我们对33例病人的比较观察,认为白塞氏病与狐惑病最能吻合。

狐惑病的发生中医一直认为与伤寒之后热邪未尽,湿热毒邪内蕴有关。

属“喉阴之病”,是“湿热之毒循肝经上蒸下注,所患之处无不溃烂”。

后人亦有人提出为湿热生虫,三虫上下求食乃使病发。

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在于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湿与热是引发本病的两个重要原因。

或感受湿热毒邪,或热病后余毒未尽,或脾虚湿热内蕴,或阴虚生热酿湿,均可致病。

但一般来说单纯六淫邪气侵袭,不足感发本病,体质亏虚,也难能滋其自生,多是内外合邪,湿热郇积,内困外扰而为其病。

本病在临床上不难辨认,症状特点以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烂(眼部症状一般出现较晚),兼发热、头晕、疲乏、烦躁、神情恍惚、声嘶脘闷等。

好发于20~45岁年龄。

病之初起多为实证,湿热内蕴附着不去,郁腐肌表,蚀为疮疡。

缠绵日久,热邪伤阴,湿浊伤气,致使阳气虚损,肝肾阴虚。

故辩证要注意,一是虚实,孰多孰少;二是寒热,因湿热壅滞是诱发本病的主要机制,病久正伤,或因苦寒攻伐,克损阳气,引寒内生,无见热红表现,皮肤破溃处也不见鲜红肿痛。

三是湿邪贯穿始终,本病各阶段,均与湿邪滞腐相关。

早期湿热毒邪壅滞,晚期寒湿阻滞,气血运行失宜,溃蚀难愈,正合湿邪粘滞特性。

故治疗上,视不同阶段及表现,祛邪扶正为主要法则。

早期病人多表现为肝胃湿热,治以清热,除湿解毒,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咽干热病者加玄参、麦冬、桑白皮;热毒化火烁津者加蒲公英、玄参、白花蛇舌草;烦躁脘胀者加白芍、陈皮、香附;往来寒热,少阳郁结者参选小柴胡汤或达原饮加减治疗。

曹颖甫:狐蜮(蚀于下,狐惑病,白塞氏病)

曹颖甫:狐蜮(蚀于下,狐惑病,白塞氏病)

曹颖甫:狐蜮(蚀于下,狐惑病,白塞氏病)曹颖甫(1866年—1938年)清代名医,注重临床实践,常借临床验案阐发病症变化机理,并以此进一步验证仲景经方的临床实用价值,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

狐蜮(蚀于下,狐惑病,白塞氏病)蔓立桥高小病后湿热未楚,虫蚀上下,声嗄,心烦,便溏,溲脓,肛门赤腐,唇龈亦腐,此名狐蜮,甘草泻心汤主之。

黄连一钱,半夏二钱,干姜一钱,条芩一钱半,潞党参二钱,使君子三钱,鸡内金二钱,炙甘草三钱,大枣十二枚。

(记)考《金匮》百合、狐蜮二病皆属病后余热未清之候。

今世医者,以狐蜮病之蚀于上者为牙疳,蚀于下者为下疳,蚀于肛者为脏头风,在上者用杀虫之法,在下者用清湿热之法,治多无效。

良由圣法失传,殊堪叹息。

如此方一服之后,诸恙均瘳,诚哉经方之宏功,迥非常法可比也。

曹颖甫曰:此证为慎轩代诊,后来复诊,曾于案中表明慎轩之功,不敢掠美也。

【甘草泻心汤】黄连3克,姜半夏6克,干姜3克,黄芩5克,党参6克,使君子9克(打碎入煎),鸡内金6克,炙甘草9克,大枣12枚掰。

【9味】甘草泻心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顽固性尿道发痒刺痛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尿液分析(-)。

中医诊断:精浊(肝气犯胃,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炎处方治以清热燥湿,扶中解毒。

方选仲景甘草泻心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辩证处方生甘草15g,党参9g ,黄连6g ,大枣10g,清半夏9g 干姜9g 黄芩12g ,生薏苡仁50g,黑顺片先煎6g ,败酱草12g ,川牛膝12g ,车前子包煎6g。

每日1剂,水煎服,2次/日,共7剂。

忌烟酒、忌辛辣刺激食物、少坐、多喝白开水。

服药1周后尿道发痒刺痛症状消失,尿频症状改善。

上方加减继用1周巩固。

一月后患者随访无复发。

3月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尿道刺痛。

嘱患者仍忌烟酒、忌辛辣刺激食物、少坐、多喝白开水。

道发痒疼痛在临床很常见,多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临床中不乏认为尿道炎症所致,多大量应用抗生素或清热药,但疗效不佳,此种情况多需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标本同治。

【最新精选】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最新精选】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最新精选】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用药经验和特色选析摘要:朱良春老师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狐惑病)的用药经验颇有独到之处,其辨病位、论病机、创定方(即基本方)、简用药、选合方、重剂量、解激素等均有独到之处,一方加减,内外同治,四通八达,随用皆宜,重在灵活,既能执持,又能园活,其能方,能园之处,乃吾辈后学之模楷。

关键词: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 土苓百合梅草汤加减吴萸生栀散外敷朱良春白塞氏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症,相似于《金匮要略》所述之“狐惑病”症状。

临床多见虚中夹实,阴阳不济,咎由湿热邪毒蕴结心肝脾经络,上熏下迫所至。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上蒸,即现口唇舌溃痛;肝开窍于目,肝经湿热循经上越,则双目红赤;肝脾两经湿热下迫,则阴部红肿溃疡,乃因阴部是肝经循行之部位。

《金匮》载“甘草泻心汤”为正治方,朱师融后世各家之长,取仲师泻心汤重用甘草补泻兼施,寒温同用之意,结合临床经验,拟“土苓百合梅草汤”随证加味内服,配合“吴萸生栀散”外敷两足心涌泉穴,药简、效宏、灵活加味寓于其中,今浅析其用药独到之处如下:1、湿热成疳分肝脾,泻黄泻肝随证理白塞氏综合证,证见眼睑、口唇局部白溃糜烂,乃因眼睑、口唇为脾所主,皆因脾气不运,湿邪内蕴,蕴久化热,湿热相搏成疳。

湿热证型,见证有口臭,舌苔黄腻,尿赤,脉滑数,如朱师曾治毛姓妇,53岁,反复发作口唇及阴部溃烂白腐多年,此起彼伏,面部存留有结节性红斑,如蚕豆大,西医用激素强的松,左旋咪唑少效,口臭干苦,口粘、身重、溲赤且秽臭异常,双目干涩,饮食不馨,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朱师按脾经湿热论治,拟“土苓百合梅草汤”合钱乙“泻黄散”加减,药用土茯苓、百合各30g、乌梅8g、生甘草20g、生石膏18g、生山栀、防风、藿香、银花各10g、黄连、淡竹叶、当归各5g,日一剂,水煎服,另处生吴萸、生山栀各30g研粉晚间外敷两足心涌泉穴,药服10剂复诊,诸症基本消失,上方加蒲公英30g,减生石膏量再10剂巩固,随访已愈。

白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白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白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白塞( Behcet)综合征或称白塞病,是一种以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和生殖器溃疡等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

其病因不明,因患者有多种自身抗体,故推测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少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参与的疾病。

本病早期可有低热、食欲不振、反复咽喉炎等前驱症状,逐渐出现口腔、外阴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皮疹、毛囊炎、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等,还可有血管炎(尤其是浅层血栓性静脉炎)、关节炎、消化道溃疡,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神经精神症状。

眼部病情常反复发作,最终可导致失明。

眼部表现可有三种类型:①前葡萄膜炎型:有较多细小角膜后沉着,以前房积脓出现快,消失快,病情反复发作为特征。

②玻璃体炎型:是以玻璃体混浊为主的反复发作性炎症。

此型以睫状体炎为主,并有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网膜水肿。

③视网膜脉络膜炎型:早期以视网膜血管炎为主,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变细,甚至闭塞成白线状。

视网膜弥漫性水肿混浊、黄斑部囊样水肿。

玻璃体炎性混浊,视盘充血、边界不清。

晚期造成视网膜血管阻塞,致视网膜浅层坏死或有大片出血、渗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治疗时,前葡萄膜炎要注意散瞳。

一般不主张全身大量、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

免疫抑制剂可选用苯丁酸芥、环磷酰胺、秋水仙碱、硫唑嘌呤等。

应用免疫制剂期间应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他可用维生素类、血管扩张剂、抗凝剂、消炎痛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狐惑”范畴。

多因肝脾湿热,瘀而化毒,阴虚夹湿,或阴虚火旺所致。

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或养阴清热,滋阴降火等法。

治疗方剂1.解毒散瘀汤【组成】龙胆草9g,炒黄芩12g,炒栀子12g,生地黄15g,赤芍12g,银花15g,土茯苓30g,滑石15g,当归12g,炒枳壳12g,生大黄9g,白花蛇舌草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散瘀。

【主治】白塞病证属肝脾湿热,瘀而化毒者。

症见双眼视物不清,睫状充血,角膜后灰白沉着物,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视盘、视网膜水肿,视网膜静脉怒张,动脉细;并伴有口腔或阴部蚀烂,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黏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十年磨一剑,确认高效方——狐惑病4年

十年磨一剑,确认高效方——狐惑病4年

十年磨一剑,确认高效方——狐惑病4年十年磨一剑,确认高效方——狐惑病4年诊断现场吴某,男49岁,2006年4月28日就诊。

咽喉及牙龈红肿疼痛断续发作4年多,此次加重一月余。

因口腔痛,咽部周围白斑疼痛,输液服药无效,3月26日渐至吞咽唾液时痛至汗流,因多日不能进食致体力不支,送某省级医院,查无明确答复,治疗无效,于4月18日自行转回某市级医院住院。

细菌培养,明确为真菌感染,经输头孢唑啉等好转,但停药两天即全面复发。

不得已,转求中医治疗。

刻诊:病人行走需人搀扶,因畏痛而不能说话,重病容,虚弱态。

上腭至咽喉泛发红肿,其间散发脓点、溃疡,张口受限。

脉左三部迟细,舌质黯舌体厚大,舌面满布雪花状苔。

辨证论治学生甲:这位病人辗转就诊于几所综合性大医院,致病菌明确,但就是没有疗效。

而似这类火热毒势明显之证,中医一泻也许就能见效。

老师:我当时也这么想,后来才发现错了。

孙思邈说“世有愚者,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在这位病人治疗的过程中,我算是真正感悟到了“药王”所指责的“愚者”,其实是包括了我们在内的一些把疾病看得太简单了的医生。

正如这位同学说的,诊完后我也认为很简单,当即以复发性口疮的诊断,以我贯用的清胃泻热解毒法为治,疏方:射干20g,生地黄15g,马勃10g,天冬10g,儿茶10g,肉桂6g,麦冬10g,茵陈20g,黄芩10g,甘草10g,枇杷叶12g,石斛10g,蟾皮10g,黄连10g,2剂。

4月30日二诊,上方服后红痛似有减轻,乃认为方药对路只是药力不够,原方再用6剂。

5月8日三诊。

症状并未如所料之速度减轻,仍因疼痛进食困难,发音受限。

家属十分焦虑,连连追问能否治疗。

这时我才认识到并非想像那么简单,开始怀疑是否辨证有误。

通过仔细询问,得知前阴与口腔同时发生溃疡,只是输液后减轻,又怕分散了医生对口腔痛的注意力,故一直未作为病情陈述。

我看过阴茎龟头明显水肿后恍然大悟,这不是《金匮要略》所谓“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之狐惑病吗?乃改投升麻鳖甲汤加味:升麻15g,川椒10g,鳖甲20g,生地黄15g,茵陈20g,雄黄2g(冲服)、玄参10g,儿茶10g,蜈蚣1条、甘草10g,当归10g。

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用药经验和特色选析摘要:朱良春老师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的用药经验颇有独到之处,其辨病位、论病机、创定方(即基本方)、简用药、选合方、重剂量、解激素等均有独到之处,一方加减,内外同治,四通八达,随用皆宜,重在灵活,既能执持,又能园活,其能方,能园之处,乃吾辈后学之模楷。

关键词: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 土苓百合梅草汤加减吴萸生栀散外敷朱良春白塞氏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症,相似于《金匮要略》所述之“狐惑病”症状。

临床多见虚中夹实,阴阳不济,咎由湿热邪毒蕴结心肝脾经络,上熏下迫所至。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上蒸,即现口唇舌溃痛;肝开窍于目,肝经湿热循经上越,则双目红赤;肝脾两经湿热下迫,则阴部红肿溃疡,乃因阴部是肝经循行之部位。

《金匮》载“甘草泻心汤”为正治方,朱师融后世各家之长,取仲师泻心汤重用甘草补泻兼施,寒温同用之意,结合临床经验,拟“土苓百合梅草汤”随证加味内服,配合“吴萸生栀散”外敷两足心涌泉穴,药简、效宏、灵活加味寓于其中,今浅析其用药独到之处如下:1、湿热成疳分肝脾,泻黄泻肝随证理白塞氏综合证,证见眼睑、口唇局部白溃糜烂,乃因眼睑、口唇为脾所主,皆因脾气不运,湿邪内蕴,蕴久化热,湿热相搏成疳。

湿热证型,见证有口臭,舌苔黄腻,尿赤,脉滑数,如朱师曾治毛姓妇,53岁,反复发作口唇及阴部溃烂白腐多年,此起彼伏,面部存留有结节性红斑,如蚕豆大,西医用激素强的松,左旋咪唑少效,口臭干苦,口粘、身重、溲赤且秽臭异常,双目干涩,饮食不馨,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朱师按脾经湿热论治,拟“土苓百合梅草汤”合钱乙“泻黄散”加减,药用土茯苓、百合各30g、乌梅8g、生甘草20g、生石膏18g、生山栀、防风、藿香、银花各10g、黄连、淡竹叶、当归各5g,日一剂,水煎服,另处生吴萸、生山栀各30g研粉晚间外敷两足心涌泉穴,药服10剂复诊,诸症基本消失,上方加蒲公英30g,减生石膏量再10剂巩固,随访已愈。

胡永盛辨治白塞病1例

胡永盛辨治白塞病1例

池穴乃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其中阳维脉起于“诸阳会”,联络诸阳经以通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

供血穴位于风池下1.5寸,平下口唇处,穴如其名,针刺此穴能够有效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电针增加了针刺对穴位及其所属经脉的刺激强度,促使人体一身阳气的升发、运行,调节患者身体阴盛阳衰的状态,以求阴平阳秘。

阴陵泉、足三里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入为合。

”意为合穴是脉气自四肢末端到达的地方,此处脉气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

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笔者针刺阴陵泉、足三里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本的目的。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一络通两经,《玉龙歌》曰:“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可以治疗有形之痰,还可以治疗无形之痰。

笔者认为患者日间不能自制的嗜睡与痰浊蒙蔽清窍有关,而“丰隆”古有“云”“雷”之意,人脑昏头痛,就像头顶阴云,所以笔者认为针刺丰隆穴不仅能够健脾和胃,还可以涤痰降浊,开窍醒神,对于减轻患者白天过度嗜睡有很好的作用。

笔者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在针灸名家高维滨教授提出的电项针疗法基础上针对本病进行多针法联合治疗,重点是电项针与体针的结合,针法间的融合不仅精简了针刺腧穴,更增强了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的治疗时间选取在上午,笔者认为治疗时间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阴主静,阳主动,针刺治疗时间选在上午更易刺激人体阳气的增长,纠正本病患者机体阳衰阴胜的状态。

参考文献[1] 叶晨琳,孙莲雄,邹伟.针药并用治疗发作性睡病的临床总结[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33.[2] 高维滨,高金立,吕芳.神经疾病现代中医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16.第一作者:时国臣(1962—),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

金匮要略·狐惑病

金匮要略·狐惑病

金匮要略·狐惑病一、临床表现及内服方(一)甘草泻心汤证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嗄。

甘草泻心汤主之。

【译文】狐惑病的证候,有些与伤寒病相似,沉默欲睡却又不能闭目安寐,常坐卧不宁。

如果咽喉部溃烂的名为惑;前后二阴溃烂的称作狐。

患狐惑病者,不思饮食,甚至连食物的气味都不愿闻。

其面部与眼睛的色泽忽而发红、忽而变黑、忽而变白。

咽喉部溃烂的还会出现声音嘶哑的病症。

可用甘草泻心汤进行治疗。

【解读】孤惑病是以咽喉部及前后二阴溃烂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因湿热郁蒸,正邪相争,故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病类似,但实非伤寒。

湿热蕴郁,扰及心神,虽病人沉默思睡,但又不能闭目安寐,故表现为坐卧不宁。

湿热阻遏脾胃气机,所以不思饮食,甚至连食物的气味都不愿闻。

湿热久郁,伤及营血,邪正相争,热势上趋,则面目赤;湿上遏,则面目黑;湿热下行,阻滞营卫,气血不能上荣,则面目白。

湿热蕴郁于上,导致血肉腐败的,则见咽喉部潰烂,名为惑;湿热流注于下,引起前后二阴溃烂的,称为狐。

原文“嘎”(sha):《辞海》:“嗄,声音嘶哑”。

由于咽喉部溃烂引起的声音嘶哑的,当用清热燥湿、解毒扶正的甘草泻心汤主治。

该征的主要脉症:表情沉默,精神不振,身热,失眠,烦躁,喉痛,咽烂,阴痒,阴部或阴中溃疡,口腔黏膜、颊黏膜有溃疡,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病机:湿热虫毒阻滞中焦,上蚀于喉。

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湿,安中解毒。

主方: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方中用生甘草清热解虫毒,并配以黄芩、黄连苦降清热、燥湿解毒;干姜、半夏辛开,既能燥湿,又可调畅气机;湿热久郁,必伤正气,故用人参、大枣益气养血,以扶正安中。

如此配伍,以达到湿化热清,气机调畅,邪去正复之目的。

闫云科: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肝脾湿热

闫云科: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肝脾湿热

闫云科: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肝脾湿热狐惑病湿毒蕴结证赵某,女,35岁,王府村人。

下唇、下齿龈糜烂六年矣。

每年二月发病,至十月不治自愈。

或谓缺乏维生素,然久服不应;或谓胃火盛,黄连清胃丸用之无功。

寻余诊时,正值伏暑,只见下唇龈溃烂,肉腐脓秽,牙根半露,疼痛不甚,下唇奇痒,不能入寐,或寐后因痒而醒。

胃纳一般,大便不畅。

口不苦,不思饮。

月经正常,带多色黄,阴痒蚀痛。

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略数。

脾胃者,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口唇溃烂,多责胃火。

然既属胃火,岂有下唇、下龈糜烂而上唇、上龈安然无恙耶?且几经清火,不见效应,知非火患。

苦思冥想,仍茫然不解。

遂语患者:“容余三思,明日取方。

”当晚翻书查找,似属狐蜮。

《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所述之症,与本案虽不尽相同,然其病因,诸多《金匮要略》注家,皆一致认定虫毒使然。

以二月惊蛰,虫惊醒,十月立冬,虫自蛰。

其间湿热蕴盛,诸虫动,怙恶不悛,为害一方。

遂循仲圣苦参汤洗之,雄黄熏之之教。

拟杀虫解毒,清热燥湿法乌梅15g,川椒10g,槟榔10g,龙胆草10g,百部15g,干姜6g,甘草10g,雄黄2g(研细冲服)。

三剂。

外用方:川椒15g,蛇床子30g,苦参30g。

水煎漱洗唇龈,洗后外撒雄黄粉少许,一日5~7次。

仅诊一次,服药一周,唇龈即愈。

翌年随访,知病未作。

按:《金匮》孤惑之“惑”,先贤谓“惑”乃“蜮”之误,因蜮能含沙射影,暗中伤人,言“惑”则难以解释,余亦以为言之有理。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shà,声音嘶哑),甘草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人参、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现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参照《适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

(2)可伴有结节性红斑(皮肤科称瓜藤缠)、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科称青蛇毒),皮肤针刺反应阳性。

或出现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以及关节红肿疼痛、肠痈(阑尾炎)样腹痛、黑便等症状。

(3)可并发子痈(附睾炎)。

(4)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综合症、脑膜脑炎综合征,可并发闭塞性血管炎、动脉瘤。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白塞病研究组1989年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外阴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3)眼病变: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浸润,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型脓包;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皮疹。

(5)针刺反应阳性:试验后24~48小时由医生判定结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诊断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
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一)症候诊断
1.热毒炽盛证:高热,口舌、前后二阴多发溃疡,疡面红肿疼痛,皮肤结
节性红斑或痤疮,关节肿痛,面红目赤,烦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湿热证:口舌、外阴溃疡,疡面红肿、覆有脓苔,目赤疼痛,畏光羞明,下肢结节红斑,时有低热,口苦黏腻,少腹胀满,男子睾丸隐痛坠胀,女子外荫痒痛、带下黄泉,小便赤黄,大便欠爽或溏薄、粘液便。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阴虚热毒证:口舌、二阴溃疡,疡面暗红,双目干涩不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小便赤黄,大便秘结。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瘀毒证:口舌、外阴、皮肤溃疡反复发作,疮面色淡,久不收口,伴头晕眼花、面色少华、倦怠无力、心急失眠、易汗、那差便溏。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

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石膏、知母、青蒿、银华、玄参、黄岑、连翘、生甘草等。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肝脾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推荐药方:龙胆泻肝汤合并甘草泻心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黄岑、黄连、
炒山栀、生地、苦参、车前子、制半夏、当归、赤芍、川牛膝、土茯苓、生米仁、生甘草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四妙丸、一清胶囊等。

3.阴虚热毒证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解毒。

推荐药方:知柏地黄丸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知母、黄柏、生地、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玄参、银花、当归、赤芍、丹皮、青蒿、生甘草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生脉胶囊等。

4.气虚瘀毒证
治法:益气扶正,清化瘀毒。

推荐药方:托里消毒饮加减。

生黄芪、莪术、白术、茯苓、薏苡仁、银花、金雀根、连翘、当归、赤芍、川芎、升麻、白芷、生甘草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补中益气丸、贞芪扶正胶囊等。

在临床上,除了上述证型中成药外,可酌选:雷公藤多苷片、白灼总感胶囊及活血通脉胶囊、血栓通胶囊、血府逐瘀胶囊、丹参片、瘀血痹片等。

(二)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热毒炽盛证:可选痰热清、清开灵注射剂等;肝脾湿热证:可选科黄、天晴复欣(苦参素)注射液等;阴虚热毒证:可选脉络宁、生脉注射液合并以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等;气虚与的证:可选黄芪注射剂、贞芪扶正注射液等。

各证型亦可配合杏丁、疏血通。

丹参、血塞通、灯盏花注射液等活血中药静脉制剂治疗。

(三)外治法
1.口腔溃疡
(1)中药外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六神丸(研磨)、外用溃疡散等外敷溃疡;
(2)中药含漱:中药方(银花,野菊花,薄荷,木蝴蝶,生甘草)煎汤含漱。

2.外阴溃疡
(1)中药铺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青黛散等外敷外阴溃疡;
(2)中药熏洗:黄柏,苦参,儿茶煎汤洗外阴。

3.眼炎
(1)中药熏蒸:木贱草,薄荷,野菊花煎汤蒸熏眼部。

4.皮肤损害
(1)结节红斑:金黄膏外敷;
(2)痤疮样皮疹、丘疹样毛囊炎:玉容膏(芙蓉叶,玉竹,白芷,大贝母,落的水)水煎外洗、敷搽皮疹;
(3)皮肤溃疡:根据创面情况,辩证选用九一丹、二八丹、七三丹、生肌散、红油膏、白玉膏等外用。

(四)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辩证取穴,并合理采用补泻手法。

针刺反应严重者慎用。

(五)内科基础治疗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已适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反应停、硫脞嘌呤、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生物制剂等药物者维持原量并逐渐减量,对症处理并发症。

(六)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勿劳累,尽量避免感染与皮肤外伤。

2.饮食调理:饮食注意清淡,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忌食烟酒、肥甘味厚、辛辣刺激食品。

3.精神调摄: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并保持心情愉悦。

4.口腔、外阴溃疡者:注意养成良好个人生活习惯,勤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勤洗内衣及二阴,避免不洁或频繁性生活;坚持中药含漱或熏洗,以促进溃疡愈合。

5.皮肤损害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勿要挤压皮疹,皮肤局部感染溃破者,应规范换药。

6.合并眼部病患者:应注意多休息,减少用眼,户外活动戴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并及时眼科就诊。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症状分级、疗效评价,动态观察中医症候变化。

临床缓解: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证候积分减少≥70%;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20%;
2.实验室指标评价:观察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

(二)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院、出院时,采取中医证候学方法及反应疾病活动实验室指标进行评价。

1.中医症候评价方法
(1)中医症状分级标准
(2)有效率计分方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实验室指标评价:对反应疾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变化进行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