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
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教学论的主要流派教学论的主要理论(按重要顺序排列)1.洛克―17C英国--《教育漫话》教育作用:“白板说人”人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教育在人个性的形成、发展人的能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体育或健康教育、德育、智育**洛克第一次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2.斯宾塞―19C英国--《教育论》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9世纪―英国--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一词。
首次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基本范畴,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教育主张以科学教育取代古典教育。
注重科学的课程体系:将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1.生理学和解剖学;2.语言、文学、算术、逻辑学;3.心理学和教育学;4.历史学;5.自然、文化和艺术。
不足:过于强调自然科学教育3.爱尔维修―18世纪--法国―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
要求彻底改造旧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4.狄德罗―18世纪―法国反对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发展人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质。
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主张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5.拉夏洛泰―18世纪―法国--《论国民教育》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权应该属于国家而非教会;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公民而非为天主教培养教士;主张建立新的教育制度;6.第斯多惠―19世纪―德国―“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天资、教育、自由自主教学论:所有的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教学原则:遵循自然原则;遵循文化原则;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
论教师:对教师的要求:自我教育、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7.乌申斯基―19世纪―俄国--《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 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学观:教学包括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课程(学科)教学论是什么
课程(学科)教学论是什么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
教学论课件ppt
总结词
需要良好的实验条件和设 备
详细描述
实验法需要学校具备相应 的实验条件和设备,以确 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有效 性。
情境模拟法
总结词
模拟实际情境的教学方法
01
总结词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总结词
促进团队合作与沟通
05
02
详细描述
情境模拟法是一种模拟实际情境的教学方法 ,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和问题,使学生亲身 体验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线教育平台与资源
在线教育平台是指提供在线学习服务的平台,如 MOOC、网易云课堂等。
在线教育平台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提高学 习效果。
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课程和学习资源,满足学 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线教育平台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在线教学能力和课程 设计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CHAPTER 05
讨论法
01
总结词
激发思维活跃
02
03
04
详细描述
讨论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 跃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词
需要良好的组织与管理
详细描述
讨论法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组 织和管理能力,以确保讨论的
顺利进行和有效。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
基于实际案例
详细描述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 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 论和总结,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讲授法
总结词
传统的教学方法
详细描述
讲授法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解,使学生 了解和掌握知识。
讲授法
总结词
适合大班教学
详细描述
教学论第一章教学与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
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的。 教学目的就是恢复人固有的知识,教
教学论
任课教师:崔英玉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四节 教学论的基础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教育? 教学=智育? 教学=上课?
教学与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教 学
课外 活动
教育
生产 劳动
社会 活动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 上却是成绩卓著的。孔子在30岁左右,创办私学,开 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 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 四十余年。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 《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 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二元独立论 相互包含论 相互影响论
二元独立论
教学论
课程论
相互影响论
教学论 课程论
教学论
课程论
相互包含论
教学论 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教学论发展的萌芽阶段(16世纪以前) 教学论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 教学论的繁荣阶段(20世纪初——现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任务 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1.传统教学论的主要观点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特征如下:(1)传统教学论主要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
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懂。
重视课本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进行注入式教学。
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
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学生就是要象水槽一样地接受知识的注入”。
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主要任务是学会,其实质是教师决定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
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传统教学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然后通过机械地操练巩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得到开发和发挥,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学习不是通过老师大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大量练习,在实践中学会“游泳”。
(5)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安排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考虑。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有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6)在教学任务方面,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
目的在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有效地为其政治和经济利益效劳。
在教师作用方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至上,学生必须服从,崇尚高压和体罚,无视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对立,学生十分被动。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
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4、教学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什么是教学论
关于教学论的思考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的概念在学术界是讨论已久的问题,主要的观点有: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理论;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一般原理;教学论是研究教养的一般规律;教学论是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的艺术。
然而我最赞同的还是上述第一条的表述:“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理论”,它比其他的论述更为合理。
而第二条的说法更适合解读教育学原理,第三条第四条又较为宽泛。
学术界不仅对于教学论概念的论述众说纷纭,并且对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的认识也是大相径庭。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者盛群力在《关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探讨》一文中,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学论所研究的是在教师、学生、教养内容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中,有关授受人类社会经验的教养的科学规律。
”这样界定的原因有四。
其一,这个表述坚持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基点。
换言之,它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考察教养领域的各种关系,其二,它确定了属于教学论领域的教养范畴中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其三,它强调了确立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上的统甲,在描述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规律,然后用以指导实践。
其四,它指出了教学论是有关教养的教育学理论。
蔡宝来,王嘉毅在《现代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及研究对象》一文中指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教学实践中的一般问题、揭示教学及其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上两种说法,我更为赞同前者的定义。
一方面,从教学的定义上来讲,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那么,教学论既然是研究教学的理论,对于它的定义也理应将其基本要素包含在内。
另一方面,后者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一般问题,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虽然是正确的,他指出了教学论的本质内涵,但是忽视了教学论本身是针对于教学活动得的理论。
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参加。
抛开实践而定义的理论虽然具有一定高度,但是却没有相对稳妥的基础。
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教学论知识点总结1.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办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2.教学论进展的学科基础(1)哲学作为办法论而成为教学论的理论基础(2)具体科学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是教学活动的直截了当依据3.学习教学论的意义(1)明确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对教学工作的尊重(2)提高教学理论修养,为新阶段从事和改进教学工作打好理论基础(3)训练教学技能,养成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4.学习教学论的办法(1)办法论上,我们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2)具体学习办法:读书考虑法、观看法、案例分析法、教师角XXX体验 5.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物质环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直观映像或直截了当呈现。
6.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举行学习的活动。
7.教学本质讨论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2)进一步认识教学规律(3)推动教学理论进展8.教学本质的要紧观点(1)“特别认识讲”(2)“进展讲”(3)“层次类型讲”(4)“学习讲”(5)“实践讲”(6)“交往讲”9.教学的基本性质(1)认识性(2)实践性(3)社会性(4)伦理性10.教学原则是依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关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普通原理。
11.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抽象概况和总结(2)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依照(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12.教学原则体系的历史沿革(1)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教学思想,孔子开创的“启示式”教学思想体系,是古代对教学原则的朴素总结和表述(2)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教学原则的概念,建立了教育史上第一具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3)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的原则,第一次把教学和道德教育统一起来。
教材教法教学论
教材教法教学论一、教学概论(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作为这个活动的中心并贯穿于这个活动的始终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认识和形成能力。
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1)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实际上,在中文当中,教学与教育没太大区别,而在西方,教学主要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教育主要针对个体人格的培养和性格的训练。
(2)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它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
但教学不等于智育,教学也是进行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同时,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3)教学与上课教学与上课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上课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除上课外,教学还包括备课、课后辅导等。
但上课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
(二)教学的意义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
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途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具体体现在: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因而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理论流派简介
•
•
•
•
目标教学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硝 酸的性质” 教学目标的制定:
•
认知目标:了解硝酸的挥发性、不稳定性,理 解并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以硝酸的实际用途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以化学家玻尔(N.Bohr, 1885-1962)用“王水溶解金牌”的故事激发学 生的爱国热情。
•
•
课堂教学的组织
• •
以多种方式引入课题。 要求学题(即不同层次的教学目 标),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有重点地再 次阅读教材。主要思考题如下:
•
了解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王水的组成, 并能正确写出硝酸分解及其与铜、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浓硝酸发烟、发黄的原因,并说明 硝酸的存放方法。 鉴别盐酸、硫酸、硝酸的稀溶液。 从元素化合价的观点说明硝酸在与铜、 碳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或实验验证等 方法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逐步达到以上四 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初次反馈信息,教师作出适当的总 结、归纳,并布置课堂形成性练习。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形成性进行恰当的分析 ,对 个别“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同学进行适当 的个别辅导。
二、分层次教学法
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了什么,以及给予了社会什 么,这两者之间应保持一种严格的和谐。 重视智育,认为智育具有双重任务,即掌握知 识、发展智力。 把劳动教育看成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劳动是“一般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 不可缺少的途径。
八、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 具体讲: 要求教师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耗费更少的时间取得 更好的教学效果 精选教学内容,达到教育内容最优化 组织教学时要把学生分班、组、个人并将其有机地结 合起来实行教学形式最优化。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特定的 时间,特定的内容遵守最优的教学原则,选择最优的 教学方法。
教学论论文六篇
教学论论文六篇教学论论文范文1教学原则是进行科学的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80年月以来,我国已出版的40多本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以及很多文章,对此都进行了肯定的理论探讨和阐述,提出了很多教学原则。
但比较、总结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发觉有些表述不同,但内容实质相同,如“学问、力量、智力兼顾原则”、“语文双基并重与开发智力相结合的原则”、“传授学问,开发智力,培育力量相结合原则”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在传授学问的过程中培育力量,开发智力。
而这一原则又与另一教学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是交叉关系。
“语言训练”应当包含在上一原则“语文双基训练”之内,“思维训练”也应包含在上一原则“开发智力”之中,因思维是智力中主要的因素。
所以这两条原则应归并为一个原则。
如此内容重复交叉的原则还有很多。
同时,很多教学原则不能反映语文教学的特别性,把语文教学的原则混同为一般教学原则,即也可以成为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
如“双基并重的原则”、“精讲多练的原则”、“传授学问,培育力量,开发智力的原则”等。
对语文教学原则的争论,到了90年月有人开头进行总结,将前述争论的各种观点用语文教学原则体系的特点,即必需能揭示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的最基本的规律,能反映语文教学特别性,有肯定的概括性的要求,进行检测衡量,认为最重要的有五条,即“教是为了指导同学学的原则”、“文道统一的原则”、“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则”、“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原则”等。
但对此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并没有也不行能就此结束,还在连续深化。
二、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必需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假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明确,语文教学就漫无方向,左右摇摆,飘忽不定。
在这方面,我们深有教训。
但目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仍旧众说纷纭。
“工具性”是语文教学讨论人员的比较全都的观点,认为它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属性,围绕这一属性和这一观点,经过多年争论,引申出了很多其他属性和其他观点。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
《教学论》主编:李秉德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第四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第五节本书内容结构概貌第二章过程论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问题1: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问题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问题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第三章目的论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第二节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问题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问题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问题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问题5: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第四章原则论第一节教学原则概述;第二节教学原则体系(上);第三节教学原则体系(下)问题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问题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问题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第五章主体论第一节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教师问题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问题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问题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问题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问题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问题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第六章课程论第一节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第二节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节我国中1小学课程和教材问题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如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问题3: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问题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第七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第二节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第三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节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问题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及其分类。
问题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传统的教学论
专题2 传统的教学论一: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形式阶段说: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
联想——让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心理上学生“期待”教师给予提示。
系统——要求学生把新旧知识系统化,并在新旧概念的基础上作出概括和总结,学生在逐步“探索”中完成任务。
方法——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学生的心理特征是“行动”。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教学内容上主张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
教学组织形式上,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
师生关系中,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提倡“儿童中心论”。
重视学生“能动的活动”,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主张。
认为教学应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并指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活动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三、凯洛夫的新传统教学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提倡并发展了班级授课制度。
并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某些能力。
教学方法决定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但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四、皮亚杰的认识结构发展论关于认知结构理论揭示了“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内涵,认为成熟、经验、社会作用和平衡是影响人们认知发展的四个主要心理要素。
知识来源于行动,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活动教学法”。
几种常用教学基本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发现法局部探求法和引导发现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三种形式。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学的任务: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2、为什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针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的一部分;3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占用时间最多;除教学外还有生产劳动、文体运动和各种竞赛,以及党、团、队等其他课外的组织、活动和措施等;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3.简述教学活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2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教学目的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3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上;4教学方法:指在课内外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或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6教学反馈: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信息交流的情况要依靠反馈来表现;7教师:教学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3教学内容课程: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即直接制约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形成后的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4教学方法主要受制于课程,他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情感,从而为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在方法的进程中,同时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5教学环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制约教学环境;6教学活动的反馈主要是师生双方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去扑捉学生的反馈,从而获取大量信息以提高和改进教学工作;7教师:以上六个要素都对教师发生影响,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活动;他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动性去调整和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第2章过程论1、教学过程的定义;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2、教学过程的本质实质1从认识方面看,教学活动是学生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学生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第二,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第三,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2从交往实践看,交往过程中的交往实践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第一,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第二,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第三,交往实践方法的特殊性;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的需要;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决定作用也很明显;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1知识传递功能;2技能形成功能;3智能培养功能;4个性发展功能;4、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1、简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2006年;1教育目的对教学目标具有指导作用;2教学目标的划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过程;3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4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是否达到的检验标准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是否达到;2、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1指向作用: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激励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就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同时教师还应该当依据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及他们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标准作用: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也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出反馈信息,以便使下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出及时的调整;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2000年:论述教学目标的主要作用2002年: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2002年:简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2005年:论述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举例说明;1、教学原则的概念、性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原则性质:教学原则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它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和局布、过程和阶段结合上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给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任务、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性策略;2、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1主观性和客观性2继承性和发展性3全面性和系统性4实用性和有效性3、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4、教学原则的作用1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2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总调节器;3学习和掌握教学原则能使我们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4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5、简述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意义和实施要求;2000、2001年教学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方向,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有整体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学要素有机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整体作用;实施要求:1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6、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创造原则2002年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贯彻或实施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7、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实施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实施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的联系实际;3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8、简述有序性原则及实施要求;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实施要求:1把握好教学的内容的序;2抓好教学过程的序;3抓好学生学习的序;9、教学中如何贯彻师生协同原则2002年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实施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3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4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10、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要求:1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学生;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11、试述反馈调节原则的意义及实施要求;2000年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实施要求:1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调节;12、教学最优化原则及实施要求;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实施要求: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3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13、教学原则的评述;1教学原则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2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作用;要实现教学最优化,要综合运用各个教学原则,发挥整体功能,才能顺利地解决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等问题;3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要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1999年: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阐述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2005年:联系实际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举例说明;第5章主体论1、“学生中心论”的主要观点;1“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为代表,他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2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自变量,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干预学生的学习;3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4强调学生的内因作用,倾向于人本主义,主张教学中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并最大限度的允许学生作为环境的主体,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任何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都很难起作用,也就不会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体现;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3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一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3、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与学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关系是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的教通过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点和需要、兴趣、态度等也影响教师的教;2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4、几种学生观;1学生是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5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5、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1知识的传授者;2学生的榜样;3集体的领导者;4人际关系的艺术家;5心理治疗工作者;6学者和学习者;5、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1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能力: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2002年: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在现代教学论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005年、2009年:评述“学生中心论”;2006年:结合体育案例,说明体育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007年: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第6章课程论1、课程的定义;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 课程服务于学校教育的各项目的,其内容的选择受教育目的的制约;2 课程内容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3 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4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的重要依据;3、显课程与潜课程;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和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潜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嫉妒等;4、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等等;5、课程的综合化:把整个学校的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共同产生最优教育效果;6、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设计所取代的课程”;优点是:其所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使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缺点是: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更新;2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联系:1 两者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2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而活动课程则强调“经验”的作用;3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而言,二者是相关作用,互为补益的关系;第7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2、简述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1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讲授法和学习法;2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直观的方法、语言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3依据学生认知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图例讲解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4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组织认识活动的方法知觉方法、逻辑方法、认识方法、控制学习的方法、刺激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刺激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口述法、书面法和实际操作法;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谈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学习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目的与任务;2依据教材内容特点;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的本身素养条件;5依据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6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5、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要树立完整的观点;2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3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6、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趋势1现代化; 2心理学化;3民主化; 4个性化;7、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2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试验紧密结合;3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4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5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第8章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和功能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功能:1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2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2、班级授课制及其特点;班级授课制: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是:1 学生固定 2教师固定 3内容固定4时间固定 5场所固定;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局限性:1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2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3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4、如何改革班级授课制1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2改班级授课制的过程;3改革班级授课之中的个别化工作;5、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目标1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2探索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效率;3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6、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1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2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教学论的发展期(20世纪早期)的特点
第一,在深入探讨已有的 “为什么教学” 、 “教学是什么”、“教学什么”和“怎样 教学”等问题的同时,重新提出了“应该 怎样教学”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教学 价值”问题。
三、教学论的发展期——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的背景
从经济上来说,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再到多样 化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与此相应, 教学思想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 展影响深远。 从政治上来说,战后,资本主义民主呈现多元化的趋 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则是一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科学技术来说,新的科学技术使知识总量大增,教 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从教育背景来说,从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 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普遍进行教育改革,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加强科学教育,改革课程与学制,精英 教育、天才教育、创造教育和终身教育得到认同。 所有这些使教学论的发展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代教学论的三个阶段
17 世纪 —— 现实主义教学论,代表人物是捷克 的夸麦纽斯与英国的洛克; 18 世纪 —— 儿童发展理论的初步建立,代表人 物为法国的卢梭与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19 世纪 —— 传统教学论的形成,时代造就了德 国三位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 多惠。
近代教学论的特点
现代教学论的特点
(1)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 (3)重视知识、智力与个性的和谐 发展; (4)百家争鸣,学派林立。
现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实验主义教学论(20世纪初); 实用主义教学论(20世纪上半叶); 永恒主义教学论(30-50年代盛行); 要素主义教学论(30年代产生); 新行为主义教学论(30年代开始流行); 人本主义教学论(50年代开始流行); 结构主义教学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
《教学论》概念
《教学论》概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二、教学的地位(p2)三、教学的任务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其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第一,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的?是为学生第二,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第三,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教学内容或者课程。
第四,教师怎么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学方法第五,有一个常被人忽略甚至无视的教学要素就是教学环境第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效果如何,要看反馈第七,最后一个要素当然是教师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P13、14)第四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文革(个)时(实),官(观)掉(调)井、经验总结法)研究要求:首先,必须以包括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思想。
其次,要注意有关的科研情报,力求在较高较新的起点上开始。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科研人员要善于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事。
第二章过程论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是认识发展说。
二是双边活动说。
三生多重本质说。
四是交往本质说。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可进一步拓展)二、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一)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三)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四)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教学活动中必然的、稳定的教学关系。
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1、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想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是教学概念的基本内涵;第二,教学是追求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这是教学的基本价值规定的;第三,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第四,教学的具体形态是变化发展和丰富多样的。
综上所述,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3、简述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1)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
(2)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学生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教师:(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2)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2)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3)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4)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4、现代教学:现代教学是与古代教学相应的教学形态。
它最初萌芽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19世纪形成基本体系,而后,从西欧和北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步分化和多样化,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5、常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现代教学萌芽的两个端点,在19世纪行成基本体系。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现代教学进行了理论设计。
现代教育产生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运动,美国出现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从洋务运动开始,我国才开始个别地开办一些西式学堂,1902年,1903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全面举办现代学校,建立现代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我国现代教育体制初步确立起来。
6、我国现代教学体系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一是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和方法;二是中国教育传统的沿袭和扬弃;三是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创新。
《教学论》名词解释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其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整体地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教学问题:从问题性质与成果性质区分入手,把教学问题归纳为三大类型: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
这三类问题,就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和方法)问题。
古代教学:古代教学是与古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形态,是人类对正规学校教学的早期探索和不断改进。
现代教学:现代教学就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具有多样综合教学结构、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学习:学习是在各类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按照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一种自我建构和生成的经验习得活动。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和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论1. 班级教学: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3.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行过程之中,为了引导该项教学前进或促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叫做形成性评价。
4.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称为表现性评价。
5.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是指学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6.课程评价:在系统调查和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叫做课程评价。
7、发现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8、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9、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没有明确计划的、广泛存在的、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课程。
10、区分度: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成绩的区分程度,即试题对不同学生成绩的鉴别程度。
11、座位模式:座位模式是指为满足教学活动对教学空间的不同需要,将教室内课桌椅按照一定的形式的排列,它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
1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1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14、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学校课程”,它是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策、自己设计的课程。
16、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
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
17、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18、开放课堂:在一个大教室内设计若干个功能不同的活动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活动区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形式不固定。
19、教学: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20.难度: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试题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21.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以一定的方式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传统的分科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或者注重传统分科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
22.总结性评价: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作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据,这是总结性评价。
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有哪些?(1)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2)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3)培养与发展个性。
2.什么是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3.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艺术性教学阶段。
4.教学设计的程序有哪些?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包括: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5.上好一节课有哪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6.形成性目标的含义和优点。
形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
形成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过程性、逐渐形成性,这克服了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同时可以带来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开放性,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切合教学的实际情境。
7.程序教学的原则要求是怎样的?把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积极反应,反应后即刻反馈,尽量降低错误率,教学应自定步调。
8.分层次教学的优点是什么?(1)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够因材施教。
(2)消除了智力歧视,易被学生接受。
(3)分层次教学内含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实现跨越,从而易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赶的教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而且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9.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哪些?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个性化、实践性。
10.为什么说教育目标包含教学目标。
(1)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2)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
(3)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其中最高层次为教育目的,最低层次为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1.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2)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
(3)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实际。
12.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课堂管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
13.为什么说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备课。
(1)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
(2)教学设计,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了学习的内在规律。
14.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教学环境的特点是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15.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⑴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和作用。
⑵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⑶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的关系。
16、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7、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包括哪几种形式?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通常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几种形式。
18、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
(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1.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错误。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
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
2.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学评价应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
错误。
教师的外部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该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强调外部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就很难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正确。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
(3)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4.教学目标的表述包含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两个要素。
不全面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5.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
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
第三,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6.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即教师的教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不正确。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要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
7.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不正确。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所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是师生真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而且有教师的专业成长。
8.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正确。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
(3)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9、教育目标即教学目标。
不正确。
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1分)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
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其中最高层次为教育目的,最低层次为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0、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不大。
不正确。
课堂气氛,又称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态度、行为及学习结果,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维持、定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