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梁的应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上的切应力同时存在,且两者大小相等。这些水平切应力在梁的上、下表面处必须为零, 除非在上、下表面处还作用有可以平衡这些切应力的边界面力。因此切应力必定在梁内某
8
处达到最大值。
为了确定水平切应力随垂直位置 y 而变化的规律,可从梁中高于中性轴为 y 处切出一
宽为 d x 的自由体,如图 9 所示。设自由体左端横截面上的弯矩为 M (x) ,右端横截面上的
v = c1 sin
P EI
x
+
c2
cos
Px EI
因为在 x = 0 和 x = L 处挠度为零,显然 c2 必须等于零。此外,在上述两处正弦项必须为 零,这就要求长度 L 恰是正弦函数半波长的正整数倍:
n = 1时,得到能使梁变弯的 P 的最小值,即临界屈曲载荷 Pcr
Pcr
=
π 2EI L2
(11)
4、平衡关系:由于梁在轴向( x 方向)不受外载荷的作用,于是,由正应力σ x (图
2 所示)引起的总的轴向力必须为零,可用下式表示
图 2 梁的力矩平衡和力平衡
2
要上式成立,必须
∑ ∫ ∫ Fx = 0 =
σ
A
x
d
A
=
A− yEv,xx d A
∫A y d A = 0
而中性轴到横截面形心的距离 y 为:
∑ y = i Ai yi ∑i Ai
对本例,上式即
y = (d /2)(cd)+(d +b/2)(ab)
cd +ab
组合图形中的各组成部分对其自身形心轴的惯性矩分别为 ab3 /12 和 cd3 /12 。应用“平
行轴定理”(见习题 3),可从这些惯性矩进一步求得各组成部分对通过组合图形形心的水
平轴的惯性矩。该定理指出:若任意轴 z′平行于过图形形心的轴 z ,两轴间的距离为 d , 则图形对 z′轴的惯性矩 Iz′ 等于图形对 z 轴的惯性矩 Iz 加上图形面积 A 和距离 d 平方的乘
倍。
7
图 7 横向支承和杆端的约束条件对梁屈曲的影响 在其他不同的支承条件下,可用类似的推导方法得出临界屈曲载荷。例如一端固定、 另一端自由的悬臂梁,屈曲时呈四分之一的正弦波形,这相当于两端铰支梁的长度增加一 倍时的挠曲线形状,所以临界屈曲载荷降至两端铰支梁的四分之一。两端都固定的梁,屈 曲时的挠曲线形状是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形,其临界屈曲载荷与中点加横向支承的两端铰支 梁相同。
梁的应力
MA 02139,剑桥 麻省理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David Roylance
引言
2000 年 11 月 21 日
为了弄清楚梁由弯曲载荷而引起的应力,人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伽利略曾经研究过 这个问题,但通常认为,我们今天应用的理论主要由伟大的数学家欧拉,L.(Leonard Euler 1707-1783)所创建。我们下面将讲到梁在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变化规律:在下(或上)边 缘处拉应力达到最大值,靠近中性层时拉应力渐减,在中性层上应力为零,到上(或下) 边缘处达到最大压应力。梁在横截面上也有切应力,但是当梁的跨度与梁高之比很大时, 切应力与正应力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当梁受到不同载荷的作用或是梁的横截面形状不 同时,其横截面上应力的计算方法,恐怕是简明的材料力学教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了,我们 将在下面详加论述。学习这一理论前,要求读者已具备画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能力,相 关知识可参见前面的模块(如模块 12)。
6
了梁的弹性刚度的抗弯能力,梁就会变得不稳定,梁将加速继续弯曲直至失效。
图 6 梁屈曲的形成
由式(6)可知弯矩与梁的曲率有关,于是结合式(9) 可得
v, xx
=
P EI
v
(10)
无疑, v = 0 满足式(10)所示的挠曲线方程,即梁是直的。除此平凡解以外,我们还希
望求得其他解,即想知道梁在弯曲时是否仍满足此挠曲线方程——这说明梁的刚度不足以 使梁恢复未弯的形状,梁开始屈曲。与自身的二阶导数成比例的函数满足微分方程(10), 而三角函数有此特性,于是可选择具有如下形式的解
于泊松效应,除了线应变 ε x 外,还有其他方向的线应变。泊松效应并不会引起切应变,
γ xy = γ xz = γ yz = 0 。各个方向的线应变为:
[ ( )] εx
=
1 E
σx
−ν
σ
y
+σz
= σx E
[ ] εy
=
1 E
σy
−ν (σ x
+σz )
= −ν
σx E
[ ( )] εz
=
1 E
σz
要确定梁在横截面上的轴向正应力的大小与梁内的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圆 轴扭转时确定横截面上切应力的类似方法。事实上,推导这两个关系式时完全遵循与处理 扭转问题时相同的直接方法:
1、几何关系的描述:首先我们假定,原为平面的梁的横截面弯曲后仍保持为平面,但
绕中性轴转过角度θ ,如图 1 所示。由于转角很小,此角度可用梁的垂直挠度函数 v(x) 对
针方向的力矩,此力矩必须等于该横截面上的弯矩值 M(x) ,这一结论从对 O 点的力矩平
衡方程就能看出:
∑ ∫ Mo
=
0=M+
σ
A
x

y
dA
∫ ( ) ∫ M =
A
yEv,xx
⋅ y d A = Ev,xx
y2 d A
A
(4)
图 3 矩形横截面的惯性矩
∫ 式中, y2 d A是矩形对水平形心轴的惯性矩,记作 I 。对于图 3 所示的高为 h 、宽为 b 的
y = ∫A y d A ∫A d A
因此 y = 0 ,也就是中性轴通过梁横截面的形心。经过思考,这一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
在中性轴上方受压侧和下方受拉侧的应力都以相同的变化率线性地增加,仅当中性轴正好 通过形心时,这些应力才能自相平衡,使水平方向的合力为零,保持梁在水平方向的平衡。
压应力和拉应力虽可互相平衡使得水平方向无合力,但是这些应力还会产生一个逆时
v,xx ≡ d2v/dx2 是梁的挠曲线的斜率的变化率,是“斜率的斜率”,称为梁的曲率。
3、本构方程:由于应力是直接从胡克定律
σ x = Eε x = −yEv,xx
(3)
求得的,这就限定由此得出的结果只适用于线弹性材料。上式表明,梁横截面上的轴向正 应力也像线应变一样,从中性轴上的零值线性地增加,在梁横截面的上、下边缘处达到最 大值。
正应力
梁在正弯矩的作用下,其轴线将会变成一条向上凹的曲线。直觉告诉我们,这意味着
靠近梁顶部的材料在 x 方向(即轴线方向)受压;而梁的底部区域则受拉。在压缩区和拉
伸区之间的过渡线上,应力为零,这条线就是梁的中性轴。像粉笔和玻璃这一类抗拉能力 差的材料,将先在梁底部受拉表面产生裂纹,然后裂缝扩展,直至最后断裂。如果材料抗 拉能力强而抗压能力弱,梁会先在顶部受压表面发生破坏,这一现象可以从木条压弯时的 外表纤维的屈曲中观察到。
矩形横截面,其 I 值为:
∫ I = h/2 y2b d y = bh3
−h/ 2
12
(5)
从式(4)解出梁的曲率 v,xx 为:
v, xx
=
M EI
(6)
3
5、将式(6)代入式(3),即可得到应力的直接计算式:
σx
=
−yE
M EI
=
−M I
y
(7)
最后得到的正应力表达式(7),与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表达式τθ z = Tr/ J 相似:横截
5
图 5 鞍形弯曲
如同结构受拉和受扭时一样,弯曲问题往往用能量法更易求解。从式(7)求得应力后,
将单位体积的应变能 U * =σ 2 / 2E 在整个构件的体积上积分,就可求出由弯曲应力引起
的应变能Ub :
∫ ∫ ∫ Ub
=
U * dV =
V
L
σ
2 x
d
AdL
A 2E
∫ ∫ ∫ ∫ =
L
1 ⎜⎛ − M y ⎟⎞2 dAdL = A 2E⎝ I ⎠
弯矩出现在与墙相连的固定端,容易求得其值为 Mmax = (wL)(L/ 2) 。随后可用式(7)求
应力,但要先知道中性轴的位置,因为 y 和 I 值都由中性轴位置而定。 用“组合图形定理”(见习题 1)可求出梁的底部到过形心的中性轴的距离 y 。该定理
指出:若总图形由若干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则总图形的形心到任一轴的距离,等于各个 简单图形的面积与其形心到该轴的距离的乘积的代数和除以这些图形面积之和(即总图形 的面积):
引起的一种弯曲现象。现研究图 6 所示两端铰支、受到轴向压力 P 作用的梁,一个偶然的 侧向载荷或横截面的缺陷,使梁产生横向偏移 v , 于是 P 力在梁的各横截面上引起的弯矩

M (x) = P v(x)
(9)
梁自身的刚度有消除这种偏移、并重新恢复原来直线形状的趋势,但是弯矩的影响使梁产 生更大的偏移。这好比是一场“对抗”,看哪种影响胜出。如果弯矩使偏移增加的趋势超过
−ν
σx
+σy
= −ν σx E
这些应变也可以用曲率来表示。从式(2)可得,梁沿着轴向的曲率为:
v, xx
=
−εx y
梁同时还有横向(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曲率,其值由下式给出:
v,zz
=−
εz y
=νεx y
=−νv,xx
这种横向弯曲如图 5 所示,称为鞍形弯曲。如果你用手指弯曲一块“红珍珠”牌橡皮,就 可看到这种弯曲。
M2 L 2EI2
y2 dAdL
A
∫ 因为 y2 dA = I ,上式可简写为 A
∫ Ub
=
M 2 dL L 2EI
如果整根梁上的弯矩为常量(这种情况当然并不常见),则上式变为
U = M2L 2EI
这又是一个与单轴拉伸时的应变能表达式(U = P2 L/ 2AE)相似的式子。
(8)
屈曲
受压的细长杆易屈曲失效。杆屈曲时,沿长度方向产生弯曲变形,除非卸去载荷,否 则压杆将很快失去稳定性(简称失稳)。梁的横向挠度将产生弯矩,屈曲实际上是由此弯矩
2、运动方程: x 方向的线应变是该方向位移的变化率,即:
εx
=
du dx
=
−yv,xx
(2)
注意:在中性轴处 y = 0,于是线应变为零;在中性轴的上方线应变为负(受压);在中性轴
的下方线应变为正(受拉)。线应变的大小随着 y 绝对值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与圆轴扭转 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变随该点到圆心的距离 r 而线性增加的情况极为相似。物理量
积:
Iz′ = Iz + Ad 2
4
对本例 ,就是
I (1) = ab3 +(ab)⎜⎛d + b − y⎟⎞2
12 ⎝ 2 ⎠
I (2) = cd3 +(cd)⎜⎛ d − y⎟⎞2
12 ⎝ 2 ⎠
于是,整个组合图形对其形心轴的惯性矩等于这两者之和:
I = I (1) + I (2)
把最大弯矩 Mmax、截面的 I 值和中性轴到横截面边缘的距离 y = y 代入式(7),即可求得
最大正应力:
( ) σ
x
=
c2d
4
+
3d2c +6abd+3ab2 wL2 4abcd3 +6ab2cd2 + 4ab3cd
+
a2b4
在实际运算中,每一步求解都得到一个具体数值,而不是代数表达式。
在纯弯曲情况下,梁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没有横向或轴向的内力,仅有正应力σ x ,
其值由式(7)给出。所有其他的应力都为零,即σ y = σ z = τ xy = τ xz = τ yz = 0 。但是由
面上的正应力在中性轴上为零,随 y绝对值的增加而线性地变化,到上、下边缘处达到最
大值。正应力与横截面的惯性矩成反比,与材料的性质无关。正如设计师喜欢用空心的驱
动轴以得到最大的极惯性矩 J 一样,梁的上、下表面处常带有宽的翼缘,以增加惯性矩 I 。
图 4 T 形截面悬臂梁
例 1 T 形截面悬臂梁的尺寸如图 4 所示,梁上均布载荷的集度为 w N m。梁的最大
x 的导数来近似1,于是 x 方向的位移为:
u = − yv,x
(1)
来自百度文库
( ) 式中的逗号表示对其后的变量求导数 v,x ≡ d v /d x 。中性轴上方的 y 值为正,但中性轴在
1曲率的精确表达式是
当分母中导数项的平方与 1 相比很小时,就得出θ ≈ dv / dx 。
1
梁内的位置尚未确定。
图 1 梁弯曲时的几何关系
注意到与 Pcr 与 L2 有关,所以屈曲载荷与杆长的平方成反比。
既然杆长对屈曲载荷有如此明显的影响,就不难理解横向支承对预防屈曲的重要性了。 如果在梁的中点处加支承(见图 7)以消除中点处的挠度,将迫使屈曲形态下挠曲线的波
长变为 L ,不再是原来的 2L 。这相当于梁的长度减半,从而使临界屈曲载荷增至原来的四
切应力
如前所述,横向载荷引起的梁沿 x 轴方向的拉、压应变使梁弯曲。另外,横向载荷引
起的剪切效应有使横截面沿截面的切线方向相对滑动的趋势,如图 8 所示,与扑克牌相对
图 8 粱弯曲时的剪切位移
滑动的情形十分相似。与剪切作用相关的切应力τ xy 合成铅垂方向的剪力V 。现研究梁横 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由于τ xy =τ yx ,横截面上某点处的切应力必定与过该点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