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剖面图。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自主学习】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
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理由:(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
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υ结论:理由: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出现())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近地面风从吹向海陆风 白天 ;夜晚【当堂达标】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 、热力环流B 、气旋C 、反气旋D 、大气环流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热力环流说课稿比赛
热力环流说课稿比赛
1、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引入实际生活案例,激发学生
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2)感性认识环节: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让学
生感性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性认识环节:通过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和归纳概括运
动规律,让学生理性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4)拓展应用环节:通过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和运用规律解
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应用和拓展迁移能力。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通过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
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地理小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热力环
流的形成过程,并验证所学结论。
3)问题情境创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应用和拓展迁移能力。
三、学法指导
1、知识记忆法:通过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掌握基础知识。
2、理解运用法:通过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和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并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实践运用法: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应用和拓展迁移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热力环流的说课稿,谢谢大家的聆听。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郊环流等现象。
热力环流说课稿比赛
热力环流说课稿比赛XXX《热力环流》说课稿XXXXXX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我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知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为后面几节课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研究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难点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确定依据: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因为大气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定为重点;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解决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教师补充归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法分析结合学生实际特性,详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感知,并验证所学结论。
热力环流赛课教学设计
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阐述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过程与方法】遵循由问题探究→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原理。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早上好,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三国演义。
这个图片是老版三国中关于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
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围困在葫芦峪,用火攻之,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父子即将葬身火海,一场大雨不期而至。
诸葛亮道:“天不助我,助尔曹!”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请同学打开课本第35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
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热力环流的形成 补充一些相关知识:A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B 分析影响气压的因素有哪些?(海拔、密度、气温)C 等压面:是指压力相同的所有点连起来构成的面。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水平面平行。
【模拟实验】 利用磁铁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先演示地面受热均匀的时候等压面的情况;(2)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垂直方向上空气分子的移动情况; (3)分析水平放心上的气压差异; (4)画出水平方向上气流的运动情况。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课前[知识储备]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说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相等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由下到上减小。
【过渡】那么地面受热不均的话,气压值会怎样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三、教学过程(一)观察实验观察烟雾在玻璃箱内的飘动情况。
2、空气运动原因?问题处理:视频显示了烟雾在玻璃箱内的运动情况,形象直观比较简单。
让学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去阐述,进一步加深对烟雾运动情况的印象师:烟雾在玻璃箱内是如何飘动的呢?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回答。
生:垂直方向上,热水处晏烟雾是上升的,冰块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
水平方向上,上部是有热水处的上空来到冰块处的上空,下部是由冰块处运动到热水处,形成环流运动。
师:描述的非常详细和正确。
【过渡】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运动现象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合作探究,找出答合作探究热力环流发生的原理绘制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和等压面图学生交流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在绘制示意图时,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热力环流发生的先后顺序师:热流环流发生过程中,气流先是垂直运动后是水平运动,并且,水平运动中,先是高空后才是近地面。
热力环流课赛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热力环流宣威市第九中学王雪梅一、教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答局地环流现象3.能够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课遵循由问题→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对局地热力环流现象的分析,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二、教学重、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等现象。
三、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归纳法对事物形成的原理进行总结概括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我国沿海地区的图片直接导入本节内容。
师:气象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发现,沿海地区的海岸边经常会发生以下现象:白天和夜晚的风向相反,而且白天的空气比较潮湿。
思考为什么存在这种现象?生:……。
师:不着急回答,上完这节课大家都会懂!师:下面,先检查下各位同学的预习状况。
大气运动的分类及表现形式?生:大气运动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常说的风。
师:非常好。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多媒体展示并板书)(板书)热力环流[新课讲述]师:我们先来了解3个常见的概念(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气压、高压、低压、等压面)师: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多媒体展示并板书)(板书)1.概念师:那么什么是热力环流呢?生: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师提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教材上的概念推断)生:冷热不均........师:答得很正确。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热力环流的过程(板书)2.过程(多媒体一边展示,一边讲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师生:图中A地受热,气温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高空空气密度加大;B、C两地冷却,气温低,近地面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大,高空空气密度减小。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应用热力环流的基础知识,分析几种常见的风的形成;
2.掌握气压高低的判读方法;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4.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观看微课并完成学习任务单,明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动画的形式演示风的形成过程和变化情况,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以实物的形式演示,调动多感官参与,加深学生对风向及各种作用力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认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互助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还较薄弱,所以我设计了微课和PPT用动画形式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风向的形成原理,较直观形象,利于突破难点;通过课前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互助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市赛一等奖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主要阐明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用图示的形式形象地讲解了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
还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城市风。
教材的线索是: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
教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XX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学生展示)(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模拟实验】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问题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中的实验探究活动:1. 根据视频,尝试画出烟雾飘动垂直方向。
2. 思考探究: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向?并在黑板画出。
烟雾为什么会飘动?并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的文字或图画。
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来直观感受什么是热力环流)总结过渡:通过本实验可观察到:在垂直于冰盆之上的烟呈下沉运动,并流向热水盆一侧,流到热水盆一侧后呈上升运动,证明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了气体发生环流。
(二)讲授新课一、基本概念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气压和海拔的关系,并讲解等压面和高低压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 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B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与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低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像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一样。
近地面,A地上空空气流出之后,A地近地面与同一水平面相比,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而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环流圈。
(板书总结)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总结)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热力环流的过程,那么热力环流是否只存在在实验中呢,那日常生活中什么导致了地面了冷热不均呢?(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分布——海陆风
人类活动——城市风
(学生讨论,展示)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在生活中的现象,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初提出的那个问题,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之间有没有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