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之批判科举制异同
《聊斋》与《儒林外史》批判科举制度的不同
《聊斋》与《儒林外史》批判科举制度的不同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
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
从此切入,笔者比较了两作对八股科举看法的异同,审视八股科举的毒害及文人的逐步觉醒。
首先,从手法来看,《儒林外史》侧重讽刺。
作者通过对形形色色的读书人的描写,指出了科举的虚伪性、残酷性、使人堕落性。
作者虽把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但还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当时社会的痕迹,虽非常夸张的讽刺了热衷科举的读书人的虚伪和无耻,但于夸张中透着写实,书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作者在原型的基础上集中提炼,使之成为典型,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仅周进、范进的形象就写尽了天下儒人的辛酸血泪。
这种批判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使得对科举的批判更深刻更彻底,在现实和夸张之间把科举制的种种伪装统统撕破,把它的虚伪、无耻、腐败赤裸裸的暴露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从理论到实践都否定了科举存在的合理性。
而《聊斋志异》则是“以传奇手法志怪”。
作者通过许多被科举制折磨而死的鬼魂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对科举的不合理和摧残人才发出悲愤的控诉,这类故事往往人鬼混杂,阴阳交错。
作者大量借用民间故事,写鬼写狐,想象奇特,以神怪幻异的手法写出了大量的讽喻现实的作品。
这类人鬼混杂的故事构筑了一个既阴风阵阵又诗意浓郁的神话世界,把神怪幻想和现实人生巧妙结合起来,造成许多亦幻亦真的形象和画面。
像叶生死后阴魂不散,不仅教恩人之子使其高中,而且自己也高中进士,直至回家看见自己的灵柩才明白自己已死去多年。
这类故事使得整个作品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于写鬼写神之间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批判,很有寓言的特点。
尽管其中也有些作品使用了讽刺手法,比如《司文郎》,但是,《司文郎》中的那个靠鼻嗅文章灰烬来分辨文章优劣的瞎和尚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传奇色彩。
试论《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对科举的态度
摘要《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两座高峰。
其作者蒲松龄和吴敬梓都是科举制中的失败者,屡试不第的共同经历使他们对科举制的弊端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些在其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然而,由于人生经历和个人心理状态的差异,这两部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批判深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
关键词科举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科举制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科举制度体现了一系列理念的创新,它公平为核心,面向社会上的每个读书人(少数优伶、皂役等‘贱民’除外),确保每一位知识分子都有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
在这样的一个良性的循环社会中,广大寒门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飞黄腾达的梦想有机会成为现实,这为统治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尽管蒲松龄和吴敬梓的作品对科举制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都涉及了两个最基本的方面:肯定科举制对士子实现人生理想、改变个人命运的重大促进作用,揭露和批判科举制走向极端后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束缚和异化。
相对于封建社会早期的恩荫和九品中正制,“科举以才学为选拔标准,寒门俊秀借此跃居权利中心,正是科举的上升性指向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向学热情,这一理念显然优于血缘、道德和门资。
”?p因此,《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们无一例外地怀有登科高中的理想,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日希进取,遭大饥而饿体肤,业不敢荒;鬻沃田而备囊装,志亦良苦”。
?q《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当地的官员乡绅没有一个不对范进另眼相看,争相赠送他田产财物等,范进由一个穷酸书生一跃成为当地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科场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科举制在封建社会里具有一考定终身的巨大作用,因此它被文人奉为圭臬,在知识分子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科举制的顶礼膜拜又极易转化为对自身自主性的束缚,进而造《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开始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和孝子,成士子心灵和人格的双重扭曲。
《聊斋》与《儒林外史》批判科举制度的不同
《聊斋》与《儒林外史》批判科举制度的不同作者:崔宏伟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3期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
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
从此切入,笔者比较了两作对八股科举看法的异同,审视八股科举的毒害及文人的逐步觉醒。
首先,从手法来看,《儒林外史》侧重讽刺。
作者通过对形形色色的读书人的描写,指出了科举的虚伪性、残酷性、使人堕落性。
作者虽把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但还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当时社会的痕迹,虽非常夸张的讽刺了热衷科举的读书人的虚伪和无耻,但于夸张中透着写实,书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原型,作者在原型的基础上集中提炼,使之成为典型,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仅周进、范进的形象就写尽了天下儒人的辛酸血泪。
这种批判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使得对科举的批判更深刻更彻底,在现实和夸张之间把科举制的种种伪装统统撕破,把它的虚伪、无耻、腐败赤裸裸的暴露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从理论到实践都否定了科举存在的合理性。
而《聊斋志异》则是“以传奇手法志怪”。
作者通过许多被科举制折磨而死的鬼魂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对科举的不合理和摧残人才发出悲愤的控诉,这类故事往往人鬼混杂,阴阳交错。
作者大量借用民间故事,写鬼写狐,想象奇特,以神怪幻异的手法写出了大量的讽喻现实的作品。
这类人鬼混杂的故事构筑了一个既阴风阵阵又诗意浓郁的神话世界,把神怪幻想和现实人生巧妙结合起来,造成许多亦幻亦真的形象和画面。
像叶生死后阴魂不散,不仅教恩人之子使其高中,而且自己也高中进士,直至回家看见自己的灵柩才明白自己已死去多年。
这类故事使得整个作品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于写鬼写神之间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批判,很有寓言的特点。
尽管其中也有些作品使用了讽刺手法,比如《司文郎》,但是,《司文郎》中的那个靠鼻嗅文章灰烬来分辨文章优劣的瞎和尚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传奇色彩。
聊斋志异论文题目(最新题目98个)
聊斋志异论文题目(最新题目98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聊斋志异论文题目98个,供大家参考。
聊斋志异论文题目一:1、略论《聊斋志异》中的墨家思想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梦境叙事在《聊斋志异》中的发展3、《聊斋志异》海外传播及其特点4、浅谈《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5、《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探析6、创造中国怪异:Rafael Rojas y Román首译《聊斋志异》西班牙语译本研究7、《聊斋志异·香玉》以耐冬为题材之原因8、《聊斋志异》狐女形象的基本特点及其审美意蕴9、论《聊斋志异》中的体育独立精神10、序跋与《聊斋志异》的传播11、士商互动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新型义利观12、《聊斋志异·阿英》之“交融”叙事艺术初探13、论《聊斋志异》对唐传奇女侠形象的新变14、《聊斋志异·番僧》之灵辔和尚事迹考15、《聊斋志异》的传神美16、略论《聊斋志异》开篇方式17、叙事序列视域下《聊斋志异》文体形态考察18、《聊斋志异》编次管窥19、梦通大道——试论《庄子》之梦与《聊斋志异》之梦20、《聊斋志异》中的“城隍”形象及隐喻21、论《聊斋志异·狐梦》的梦境叙事与实幻书写22、《〈聊斋志异〉新证》23、《聊斋志异》中的洞庭书写研究24、《聊斋志异·白秋练》中白秋练形象来源考证25、鬼神妖狐的现实影射与人生隐喻——《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聊斋志异论文题目二:26、异化·诞幻·志怪:生存境遇的三种书写方式——卡夫卡、布扎蒂小说与《聊斋志异》比较27、《四库全书》拒录《聊斋志异》考析28、“自残”背后的中日审美心理差异——《聊斋志异·晚霞》和《春琴抄》的比较29、以鬼神狐怪传人情世态——浅析《聊斋志异》的主要思想内涵30、浅析《聊斋志异》中叙事视角和语言的结合31、从女性意识的视角看《聊斋志异·画皮》32、论《聊斋志异》中的僧道形象33、试论《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的方术文化34、陈季同《聊斋志异》法文选译本述评35、《牡丹亭》与《聊斋志异》中的相思主题比较36、简述《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37、浅谈《聊斋志异·梦狼》的来龙去脉38、《聊斋志异·鸽异》与《为了忘却的纪念》比较——谈鲁迅对蒲松龄的借鉴及对成语“明珠暗投”的活用39、《聊斋志异》文本之“同质化”与“去同质化”——兼及《阅微草堂笔记》的比照与联结40、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批判的不同41、聊斋志异·陆判42、《聊斋志异》中的疾病与隐喻43、分析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聊斋志异》为例44、《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的历史回溯45、《聊斋志异》高珩序发微——兼与欧阳健相关论述商榷46、抨击科举痛快淋漓——《聊斋志异》主题一解47、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论《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48、《聊斋志异》的图像传播——以《详注聊斋志异图咏》的刊行及其插图演变为中心49、《聊斋志异》中奇邦异国的分析探究50、《聊斋志异》两个书名的文学意蕴聊斋志异论文题目三:51、双灯明灭双眸恍惚——《聊斋志异·双灯》赏析52、“梦与虚构”:美国汉学家蔡九迪《聊斋志异》研究译文53、《〈聊斋志异〉新证》前言与后记54、《聊斋志异》中的海洋故事及其地域文化渊源55、略论《聊斋志异》中人狐婚恋故事的悲剧色彩56、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古代女性的择偶标准57、“女性行侠复仇”故事新变研究——从唐代文献到《聊斋志异·侠女》58、中日《续黄粱》考述——以《聊斋志异》与《夜窗鬼谈》为例59、从地域分布看《聊斋志异》的科举故事60、《聊斋志异》异名、异称的嬗递及其意义61、《聊斋志异》中青凤和婴宁形象比较分析62、《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63、《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研究64、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与马丁·布伯德译本之对比探究65、作为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邝如丝与其《聊斋志异》英译66、“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仁”道67、论《聊斋志异》相思现象的成因及结局68、《哈姆雷特》与《聊斋志异·商三官》复仇主题的异同比较69、《聊斋志异》俄、英译本注释中的文化解读70、从汉英对比的角度看《聊斋志异》两个中译本71、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72、十九世纪西人所编中国书目中的《聊斋志异》73、《聊斋志异》创作动机刍议74、批评语境与文本面貌——也谈《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说75、论《聊斋志异》中书生与狐魅花妖的情感层次聊斋志异论文题目四:76、论《聊斋志异·鸲鹆》中的侠义精神77、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人物塑造的影响78、对《聊斋志异·婴宁》中婴宁爱笑与爱花特质的深刻内蕴的思考79、《聊斋志异·画皮》陈氏形象新论——“妻子”的消退与“母亲”的诞生80、《聊斋志异》的宗教文化内涵81、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82、《聊斋志异》“脱化”创意笔法探论8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翟理斯英译本《聊斋志异》浅评84、一部推陈出新的《聊斋志异》叙事研究力作——评尚继武的《〈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85、《聊斋志异》与《子不语》中狐鬼形象的异质书写86、《聊斋志异》涉病作品研究综述87、《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与科举88、《聊斋志异》“家庭小说”论89、暗夜的青灯——《聊斋志异》狐魅对士的精神慰藉及艺术特色浅析90、《神乌赋》与《聊斋志异·竹青》——《聊斋志异·竹青》本事补91、真幻流转:《聊斋志异》的壁间世界及佛道之思92、从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走向蒲松龄——莫言小说创作与《聊斋志异》的关系93、从女性意识的视角看《聊斋志异·画皮》94、以“异”为聚焦的《聊斋志异》阐释史:美国汉学家蔡九迪聊斋研究译文(四)95、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墙”意象的艺术意蕴96、以汤显祖“至情论”探析《聊斋志异·连城》97、浅谈古代志怪文学中狐形象的发展演进——从《太平广记》到《聊斋志异》、《子不语》98、中韩志怪小说爱情观比较研究-《聊斋志异》与《天倪录》的比较。
蒲松龄与吴敬梓的文学价值观比较
蒲松龄与吴敬梓的文学价值观比较——以《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为例摘要:蒲松龄与吴敬梓都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且都对科举制度有一定的不满,故而两者的文学作品中皆有一种讽刺意味。
但因为二人的生活经历,家世背景都不甚相同,所以两者在文学价值观上还是有很多差异的,本文以两人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为例,对二人的文学价值观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蒲松龄吴敬梓科举文学价值观在中国文学史上,凡伟大的作家都饱含着一种悲士不遇的生命情怀。
干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志士为了驮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荷,付出过多少惨重的代价,在他们柔弱的生命里饱和着啼血悲泪壮志难酬的人生遭际,而一方面他们又负载起历史的巨舟,自觉自愿背负起文化的重荷,用他们的生命谱写出了中华上、下两千年的文明史。
而本文所要比较的蒲松龄、吴敬梓便是这些伟大的作家中的一员。
正如标题所讲,既然要比较蒲松龄、吴敬梓两人的文学价值观,那么少不了要讲讲他们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一、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可在这以后他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这是为何?其原因有大半在于当时科举制度腐朽不堪以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认同。
屡试不中直接导致了蒲松龄生活条件的困窘不得已从事一些代人歌哭的工作。
贫困的生活,导致了他心理的失衡,致使他一生汲汲于功名而白首不悔。
而不第的苦闷、失落,长期滞留在他内心,难以解脱。
《聊斋志异》的创作也从反面证实了这种心态的不可解脱,不可缓和。
《聊斋志异》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是蒲松龄内心世界的折射和映现。
举仕不成的苦闷只能通过“写作”来缓解。
这就形成了《聊斋志异》一书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如在《考弊司》、《杨大洪》、《素秋》、《司文郎》、《叶生》、《王子安》等篇中,蒲松龄都从不同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灵魂的伤痛。
从《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看明清小说中的科举批判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看明清小说中的科举批判李志浩 山东管理学院摘 要:《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是中国在明清时期经典的小说之一。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描绘了一个鬼神妖魔人的世界,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小说之一,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古代文学讽刺小说的巅峰。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对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都进行了批判,本文比较了两部小说对于科举制的批判,分析了由于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等原因导致的两部小说对于科举制批判的不同。
关键词:科举制度、背景、批判作者简介:李志浩(1989-),女,汉族,山东泰安市人,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教学秘书、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文学、齐鲁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74-02一、引言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时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小说。
从隋唐时代,中国开始了长达千年之久的科举制。
当科举制发展到明代,逐渐地形成八股文的形式,这种形式限制了人们思维的自由,许多学者对科举制进行了批判与讽刺,而《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与讽刺,这两部小说,通过对封建制度下士人与其他人的描写以及各种手法的运用等,尽管两者批判的角度不同,但是两者都揭露了科举制的弊端,对于科举制进行了批判。
二、创作背景任何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其历史背景,只有把作品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去解析与评价作品才有意义。
为了更好地去找出两部小说对于我国科举制带的批判,需要追求其创作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去找到两部小说对于科举制的批判。
(一)作品的背景《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两部小说都是在清朝中期,《聊斋志异》大约成型于康熙年间,而《儒林外史》则成型与乾隆年间,由于《儒林外史》要晚于《聊斋志异》几十年,使得科举制的弊端更加的暴露,导致后者对于科举制的批判更加的深刻,更倾向于对于制度的批判。
南京大学文学院历年考博试题
古代文学专业试题98年(六题选五题)一、汉武帝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何在?请简述之。
(20)二、元稹《杜甫墓志铭》:"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
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请结合诗史,谈谈你对这段论述的看法。
(20)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请结合词史,谈谈对这段论述的看法。
(20)四、试比较董《西厢》和王《西厢》的成就和异同。
(20)五、清末小说非常繁荣,有讽刺小说、狎邪小说和侠义小说等,试对其盛况作一简述。
(20)六、明代小说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各有哪几种类型?略述其成就和特点。
(20)古代文学专业试题99年(七题任选五题,每题20分。
)一、试论《诗经》的采集、整理、流传及"六义"之说。
二、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
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请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战国、两汉赋的发展以及赋不同于诗歌的艺术风貌。
三、西晋武帝太康至惠帝元康年间,文坛上出现一批作家,史称"太康之英"其,其中主要包括哪些诗人?略述其创作成就。
四、试述白居易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五、况周颐《惠风词话》:"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
"请结合词史,说明自己的看法。
六、试论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成果及思想内涵。
七、清初至中叶长篇小说极为繁荣,有文言小说,有白话小说,试对其中文言小说盛况作一简述.2006年博士生入学考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学批评史(5选4,25*4)1 评介柏拉图对西方文学批评的贡献2 评介阿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中文学因素与文学坐标的理论3 试比较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传统文论4 “美是生活”是谁提出的?予以简要介绍和评价5 评介“宏大叙事”理论欧美文学史(6选4,25*4)1 巴赫金对拉伯雷、塞万提斯的“狂欢化”解读与传统的对它们的现实主义评说有何区别?2 谈谈西方文学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的接受3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对后世的现代小说有何意义?4 宗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何作用?5 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与哈代小说中的宿命论有何相通之处?6 试根据你看过的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欧美文学史、国别体文学史等)中选择两部差别最大的,说出你的你的取舍及理由2000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试题:一、学术史1、孟荀异同论。
蒲松龄、吴敬梓关于科举雅俗观的差异比较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蒲松龄、吴敬梓关于科举雅俗观的差异比较赵欣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摘 要: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均不同程度地对科举进行批判,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关于科举的雅俗观。
蒲松龄批判的主要为考官、考场等制度漏洞,认为科举尚“良药可医”;而吴敬梓则更为彻底地看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并作出“无药可救”之判断。
根据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以及其言行,可对人物进行雅俗定性,进而可对科举制度作出雅俗判断,即雅制有俗人与雅人避俗制的差别。
关键词:蒲松龄;吴敬梓;科举;雅俗观作者简介:赵欣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01-01雅俗观是历代文人学士们鉴赏文学作品并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将雅俗观的概念引入,分析两部作品各类人物形象,从作者对人物的讽刺抑或是赞扬态度,可对人物进行雅俗定性。
当雅俗评判视野从人物推及到科举制度,即可看出两位作者隐含着地针对科举雅俗观的异同,从而构成一个隐性价值评价体系。
首先,在对科举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雅俗定性时,从科举的目的与行为上分析,“功名富贵”作为最直接、最明显的目的,不得不成为探究焦点,二者在面对“功名富贵”二字时,吴敬梓雅俗观明确,而蒲松龄则显得较为模糊与笼统。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1],吴敬梓正是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评价书中人物。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吴敬梓文中所提到并多次批判的功名富贵实际上带着一个限定词,即“无文行出处”的功名富贵。
吴敬梓对于功名富贵有着泾渭分明的态度,即讲求文行出处去追求功名,不失为一种符合儒家提倡的“雅人”,相反,则为一种“大俗人”,书中对后者进行了极为深入的刻画与批判。
与吴敬梓泾渭分明地对功名富贵雅俗判断相比,蒲松龄的雅俗观更加模糊与笼统。
他没有看到“有无文行出处”这一方面,因此对“功名富贵”的态度并不像吴敬梓那样具有明确性,而是通通默许其合理性,将其看做贫困书生摆脱现状而进行的积极努力,似乎隐含着一丝“雅”的意味。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元明清 (1)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水浒传》风格论《水浒传》接受史《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娇红记》研究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剪灯新话》研究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海上花列传》研究《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万花楼演义》研究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明清小说中的恶妇形象(如《醒世姻缘》之薛素姐)明清小说中的妒妇(悍妇)形象研究析元曲《西蜀梦》与《单刀会》中的刘关张情义论元曲中的娼妓群象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之比较论《聊斋志异》中的受虐形象及其审美意义比较视野下论四大南戏中的女性形象《水浒后传》与《水浒传》之女性观比较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精神的特质《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与晚清青楼文化研究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套路论《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中的兵器论《三国演义》中的马论《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色彩论梦在元曲中的作用论《水浒传》中“潜天行道”中的“道”之内涵论《西游记》中的童话色彩试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对科举批评的差异论纳兰性德中风花雪月意象及其文化心理论小说《宜春香质》《弁而钗》与龙阳文化(即男同性恋)论沈从文《边城》对楚辞巫风的继承论《史记•游侠列传》对唐诗游侠精神的影响小说《封神演义》与当今封神影视剧研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源流考明清小说中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形象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研究《秦并六国平话》对《史记》史实的改造论《隋炀帝艳史》对《隋书》史实的改造《三国演义》编创方式研究综述《水浒传》主题诸种说法及其得失(《水浒传》有“忠义”说“农民起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为江湖游民写心说”等)从《西游记》到《春光灿烂猪八戒》(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猪八戒形象的转变及其文化动因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唐僧形象的转变及其时代意义论清初小说续书出现的原因及其续法论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流变文体流派文学理论研究论“铁崖体”的形成及其艺术贡献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研究论明代“台阁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与创作的得失论明代“茶陵派”出现的社会历史机遇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主张的时代特色及其失误明代“唐宋派”研究或明代“唐宋派”小史论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论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时代意义论清代“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论清阳羡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金(圣叹)评水浒中的“因缘生法”创作手法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奇”“幻”精神论清代王夫之“诗经六义”新解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文体交叉比较研究研究:《雷峰塔传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比较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诗学观。
“科举制”—阅读题答案
“科举制”—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繁复的文化现象。
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一直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
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许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
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讨论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断性作用罢了。
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
策问的内容也特别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
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
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高校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
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着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繁复的文化现象。
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略也是被误会最深的制度。
我们不应忽视科举制的历史性。
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争论脱离了历史实际。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书生爱情观之异同
一、《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中的书生爱情观之异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聊斋志异》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是蒲松龄历时三十余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中有对科举弊政的声讨,有对腐朽的官场文化的抨击,而书中数量最多、也最精彩的是描写婚姻爱情的篇章,如《香玉》《连城》《婴宁》等篇中那些花妖狐魅与人之间的感人的爱情。
在这许多花妖狐魅与人的婚姻爱情故事里,蒲松龄塑造了许多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青年男女,同时又将自己的身世之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熔铸在小说之中,从而折射出其孤愤背后的那颗至情至真之心。
另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崭新的内涵,明确肯定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在《聊斋》的许多篇章里,他不仅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和婚姻制度,还歌颂了以真心相爱为前提,以两情相悦为基础,以相互信任为根基的爱情,并借以传达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和婚姻观。
在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生存秩序中,蒲松龄所传达出的爱情观不可避免地存在保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后产生的民主思想。
所以说,他所传达出的是一种继承传统而又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向来以其杰出的讽刺艺术而为世人所熟知,自其问世以来就被认为是抨击八股科举、揭露儒林群丑的力作。
吴敬梓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备受八股科举制度摧残的假儒、迂儒形象,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还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等洁身自爱、襟怀冲淡的真儒。
同时他还写了一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等。
而与之相比,又着力塑造了真名士的典型杜少卿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历来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多是从讽刺艺术等方面入手的,而对书中书生爱情观的关注却很少。
虽然全书涉及到男女婚恋的描写仅有十几处,但这些描写并非闲笔。
作者通过对处于科举边缘的女性的描写,对以功名富贵为条件的婚姻家庭的描写以及真假名士对纳妾的态度等的描写,表现出了书生的爱情观,并借此传达出自己进步的妇女观,呈现出小说独有的社会意义。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聊斋志异》作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内容涉及传奇、志怪、轶事等多方面,诸体兼备,可以称之为一部传世的不朽之作。
虽然绝大多数作品都是通过出神入化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谈狐说鬼,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但作品本身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以大胆的艺术想像创造出一个奇幻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来影射现实社会,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婪、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寄托了作者的孤愤和理想。
整个作品熔铸进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博得了世人的青睐。
蒲松龄之所以将《聊斋志异》抒写的如此出神入化,缘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执拗而叛逆的个性。
纵观蒲松龄70多年的生命轨迹,竟有40余年耗费在科考之中,可结局却不尽人意。
因此,在《聊斋志异》中有20多篇作品涉及到了科举,同时描绘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士子形象,通过他们,作者表达了对科举这一重要制度的态度。
一、蒲松龄科举情结的成因科举取士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主要制度,它通过层层考试择优选拔贤士,委以官职,直接进入统治阶级,不可否认科举制度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使得中下层地主出身的有志之士有了一条可以依靠自身努力进入官场的路,极大地吸引了读书人,到了明清两代,随着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条件让子弟读书和科考,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由此,科举便成了许多读书人的一条不归路。
但是这条路从规则上讲是公正平等的,在实践和执行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偏差,毕竟考中入朝为官的毕竟是少数人。
蒲松龄就是众多士子中典型的落魄文人、失意文人,只求一日跳出龙门,跻身官场,却无果而终。
1、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增加和修改。
“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中重要的一类便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考弊司》《王子安》《三生》《司文郎》等。
试述《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
试述《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在清代小说史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相隔了大约有半个世纪,它们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猛烈的冲击,有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差异。
(1)《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相同点①采取曲婉的手法来讽刺科举制度《聊斋志异》成书约在17世纪90年代,而《儒林外史》则写于18世纪50年代,期间相隔了五、六十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清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迭兴文字狱。
顺治九年,康熙四十八年,康熙五十三年,乾隆元年又多次明令严禁“小说Y词”。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要用小说作为武器来针砭时弊,抨击科举,确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所以,蒲松龄用妖狐灵鬼的形象来寄托他对科举腐朽的愤慨,吴敬梓把他的故事背景假托发生在明代中叶,作者们这么做既躲开了封建统治者的屠刀,又使作品得以保留下来。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用妖狐灵鬼生动形象的揭露出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刻画出那些官吏的贪婪、无耻和虚伪,而《儒林外史》则通过明代中叶的文人那可笑、可恨又可悲的行经,辛辣的指出科举制只会荒芜学业,败坏社会道德,这种曲婉的手法虽没有直接对科举进行批判,但却使作者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能更猛烈的对其进行批判,使小说的讽刺效果得到增强,使得小说对科举的批判更彻底和深刻。
②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在科举时代,有的人苦读几度春秋却连秀才也捞不到,但有人有钱“跑小路”,或有人提携,他很快就能捞个一官半职。
用《儒林外史》中迟衡山的话说就是:这举业二字原是个无凭的。
不是吗?老童生周进为了科举半生落魄,连个秀才也考不取,但当几个商人替他凑钱捐了监,就举人、进士,“连登黄甲”,转眼间成了主持文运的大僚。
他初看范进的乡试试卷,觉得狗屁不通,但看到范那花白的头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有心擢拔他,于是忽然就发现范进的文章“是天地间之至文”,不等试卷收齐,就把他定为第一,到会试时,又替他“在当道大老面前荐扬”,终于成全他中了进士。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生试题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生试题2011年中国学术史(八选四)1皮希瑞《经学历史》称赞西汉为“经学昌明时代”,其中包括诗经学,请就此阐释西汉三家诗之兴起、传播及学术内涵2试述《隋书经籍志》的图书分类,并以此为例阐述目录学的主要功用3《四库提要》云:“刘知几深通史法,而《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谈谈你对《史通》六家二体说的看法,并简述刘氏的史学思想4试述隋唐佛教的宗派化特征5试述方苞义法说的学术传统及影响6略论《千倾堂书目》的性质、体例及其源流7清代武英殿刻书述略8分析文献,对《新唐书哥舒翰传》进行校订,针对哥舒翰答安禄山语写一条校勘记《新唐书哥舒翰传》翰素与安禄山、安思顺不平,帝每欲和解之。
会三人俱来朝,帝使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宴城东,翰等皆集。
诏尚食生击鹿,取血瀹肠为热洛河以赐之。
翰母,于阗王女也。
禄山谓翰曰:“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
族类本同,安得不亲爱?”翰曰:“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
兄既见爱,敢不尽心。
”禄山以翰讥其胡,怒骂曰:“突厥敢尔!”翰欲应之,力士目翰,翰托醉去。
《旧唐书哥舒翰传》、《安禄山事迹》《安禄山事迹》点校本校勘记、《太平御览》中的相关文献略中国文学史(全部必做)1汉代对中国文学的特殊贡献2志怪小说的艺术特征及文学价值3沈德潜:“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解释这句话4王国维:“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
盖此体于寄兴言情,两无所当,殆有韵之骈体文耳。
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若长调之《百字令》、《沁园春》等,则近于排律矣。
”出处及评价5论诗诗的源流特点及价值以下是往年的考题,一起放上来:2002年文学史:1、《诗经》从经学到文学的转变进境。
2、清初的詞坛的流派及流变。
3、文学史上往往有一种现象,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在开始往往不被人注意,随着时间后来逐渐成为经典,试以一个例子来分析。
6第六章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3.《聊斋志异》艺术成就 其一,非人的特征与人的性格思想感情经 历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二,精炼集中的故事来表现复杂的社会 生活。《胭脂》 其三,故事情节的奇幻多变。 其四,富于生活意义的细节突出人物个性 特征。 其五,语言工丽含蓄,简练传神。 • “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二.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吴敬梓 • 字敏轩,号粒民,文木老人。 • 曾祖吴国对:探花。祖吴晟进士, 吴昺榜眼。父吴霖起拔贡,赣榆县 教谕。 • “田庐卖尽,乡里传为子弟戒。” • “文章大好人大怪”、“脱诸生籍”
4.版本和影响: • 最早刻本,金兆燕刊,51卷,55回, 失传。 • 卧闲草堂刻本:現存最早的刻本,56 回。 • 影响:18世纪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的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黑暗,同情弱势群体。 • 《促织》《席方平》《窦氏》 其次,大量表现封建科举题材。 • 《司文郎》《贾奉雉》《叶生》《褚生》 《于去恶》《王子安》 第三,反封建婚姻制度,渴望自由爱情。 • 青凤、连琐、婴宁、香玉、连城、阿绣、 白秋练。 第四,总结生活经验教训,给人教诲。 • 《画皮》《劳山道士》
2.主题思想: • 其一,批判封建科举和科举制度的恶劣 影响。 • 周进、范进、匡超人、严贡生 • 其二,抨击了官僚政治制度、社会风气、 人际关系和风俗习惯等。 • 王玉辉、娄三、娄四 • 其三,塑造正面形象,寄寓生活理想。 • 沈琼枝、杜少卿、王冕、庄绍光。
3.艺术成就: ①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科举荼毒的人物形象。 ②讽刺艺术。 首先,指斥时弊严肃:“秉持公心,指斥时 弊”。 其次,讽刺手法的轻重有别,分寸恰当:“婉 而多讽”。 第三,人物性格真实基础上的夸张。 第四,语言和行为的对比:伪君子当场出丑。 第五,讽刺语言的准确简炼、形象。 ③艺术结构:“虽云长篇,颇通短制”。
浅议《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批判之比较
浅议《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批判之比较摘要:《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都对毒害和摧残文人士子的八股科举制弊病有揭露与批判,对其腐朽反动本性予以嘲讽。
由于作者人生境域、生活环境、人生观等因素的影响,两篇作品的所持观点、表现形式和批判程度是不同的。
关键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八股科举制《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杰作,从多方面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全书有近7O篇小说,或描写蹉跎科场、落拓不遇的寒士的惨痛遭际;或挖苦考中的凡庸之士;或把打击的矛头对准昏庸贪婪的试官。
《儒林外史》则引绳批根,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的弊病,从八股对士子心灵的扭曲与毒害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挖掘。
这两部小说虽然相隔了大约有半个世纪,但两部小说却都不约而同的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猛烈的冲击,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反动的本性。
纵观两位作者的人生和两部作品的内容,由于他二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所以这两部作品的所持观点、表现形式和批判程度是不同的。
一《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所持观点是不同的。
蒲松龄对八股科举制是基本认同的,这从《聊斋志异》第一篇《考城隍》的开宗明义即可得知。
他拥护这一考试的方式,认为“无论鸟吏鳖官,皆考之”(《于去恶》)。
也拥护考试的内容,《颜氏》篇中顺天某生善尺牍,而八股“裁能成幅”,蒲松龄称其“见着不知其中之无有也”。
他认为八股考试也是选拔人才的正确途径。
在《新郑讼》篇的“异史氏日”中,他就以实际例子堂而皇之地驳斥了对八股选拔人才持怀疑态度的人,声称“谁谓文章无经济哉!”。
蒲松龄所痛心疾首的只是八股科举中的不公正现象,使得“英雄失志而陋劣幸进”。
但若说蒲松龄对八股科举制度毫无保留地赞同,则有些厚诬前贤。
《贾奉雉》中,贾生力主文章“贵乎不朽”,不愿以烂八股苟合取容,并借郎生之口说:“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讽刺艺术之比较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讽刺艺术之比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儒林外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国讽刺文学的典范。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精练地概括了《聊斋志异》在讽刺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
二者一个以“儒林文人”为对象,进得行辛辣的讽刺,一个以鬼神妖怪的世界来映射世人;一个冷峻,给人以悲剧感觉,一个热烈,给人以喜剧的印象。
但二都虽都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夸张变形,借以批判现实,但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却是不同的。
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儒林外史》着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而《聊斋志异》则选“小”题材,以小见大,讽喻时弊。
《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中人”,天下儒生何止千万,这样选择有有代表性的题材极其重要。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例如,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向胡屠户借钱,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前倨后恭,刻划出当时的世态。
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
《促织》就是最杰出的一篇。
因“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于是层层官吏借此敛财。
最后落到里正成名身上。
他捉不到促织,又“不敢敛户口”,被抓去打得“浓血流漓”,“惟思自尽”。
后经“巫”指点,幸得金翅促织,又被子弄死,子惧投井。
然而,其子魂化促织,“轻捷善斗”,遂献宫中,“上大嘉悦”,成名因而暴富,竟“裘马过世家”。
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作品通过一个小小的促织,把皇帝的昏庸,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谄媚,人民的疾苦,反映得淋漓尽至,这已不是一般的刺贪,而是直刺最高统治者——皇上。
其次,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
《儒林外史》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从正面进行讽刺抨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之批判科举制异同
“隋炀创举为纳才,唐宗扩举为国计,可恨明清走歧途,天下学士无出路。
”此话讲的就是束缚华夏千年的科举制之兴亡。
科举本为集贤纳才,奈何明清以来便走向歧途,使之日趋黑暗,故而便也就有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我两本国讽刺文学的典范。
从其目的上来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是为了大力抨击了明清腐朽不堪的科举制度而作,其中不乏有抒发作者内心愤懑之苦,更有对于封建科举制的反抗。
就其写法上而言,《聊斋志异》注重细节描写,并多以侧面及反衬之类较为曲折的手法来针砭科举制的黑暗,并通过夸张变形,以鬼神妖怪的世界来映射世人,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地批判社会中不公正的科举制度的现实,极具有讽刺效果;而《儒林外史》则是以一种“砖头要往太阳穴上砸”的方式,直接揭露科举制中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并通过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针针见血地批判八股科举制之弊病及它对文人士子的毒害和摧残,直指“科举制吃人”的本质,在醒世效果上更胜一筹。
再观其内容,两者虽然都是从社会现实出发,但《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文人”,所选题材多具典型意义,人物性格复杂多变,并第三方的视角远距离审视科举制度,易于使人看清科举的本质,再加以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不断揭露儒生的种种丑态,极具讽刺意味,其有力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并将之完全否定;而《聊斋志异》则多写“狐鬼精魅”,不断地将妖魅的自然和人的迂腐相比较,并通过人妖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来强烈表现了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
但《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抨击,虽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并未如同《儒林外史》般将之完全否定,其内容主要在于反映科举制度的不公正不合理之处,在揭露程度稍逊一筹。
而在人物的塑造上,吴敬梓并不细写,而是通常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至于蒲松龄则是运用其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来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现实生活,更能引人入胜,也更有助于讽喻科举制之弊。
故以我愚见,《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虽然同是批判科举制度讽刺性作品,但是它们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展现的科举制面貌也不全相同,难论其好坏对错,只能说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