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开展述评-最新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开展述评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学界正在兴起的由Seligamn等人提出的。在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思想后,当前发表的成果更多聚焦在终极性的积极人格或美德的探讨上。而要形成稳定的受用终生的积极人格和美德力量,必须首先激发和培养个体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而对于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概念的界定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从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上看,“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先天和潜能和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

从主观体验上看,“积极心理品质”是指逼近持久的、积极地情绪和体验,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

从对个人成长上看,积极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

二、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情况

(一)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

1.学生心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学校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中小学生心理压力

的不断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筮待重视的社会问题。但是在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病理学模式导向下,学校心理学的工作往往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本人和学生只关心心理问题的消除,而容易忽视学校心理学其他的职能,如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

2.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从表面上的统计数据看约为91%)。相应的,从统计数据上看,对儿童的研究只占到了约9%。事实上,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发展,因为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提高所有人的生活幸福度,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比成人更不易获得幸福,而且有研究表明童年期的积极体验对儿童将来的一生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二)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有利条件

理论和实践体系的不断成熟:孟万金教授最早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经过2002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的扎实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理论构建到实际应用的重要进展。2009年9月以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逐步完成了覆盖全国七大区域10万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全国常模。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有效开展必然少不了测量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经过众多研究者的不

懈努力,制定了信效度较高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目前策略积极心理品质的策测量工具主要有:Seligman的VIA—Youth(24项积极人格问卷—儿童版);Park和Peterson等人编制的VIA—Adult(成人版积极人格特质问卷);官群、孟万金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官群、孟万金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学校教育的特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对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临床干预覆盖面更大,成长性更强。如果能够在学校心理健康课堂、学科教育课堂以及其他活动中对于适合其年龄阶段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和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就能获得最有效的促进。

三、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开展情况

国内的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已经开始探索将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整合的工作。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十一五”课题指南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协会的课题研究将紧紧围绕积极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探讨中国社会背景下学生、家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标准、形成和发展等问题。

四、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较传统的消极病理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有着它特有的意义:(1)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

(2)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诚信友爱的精神基石。

(4)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开发潜能、减负增效、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奠定幸福有成人生。

(5)创建积极的文化氛围。

(6)利用正确有效的教育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