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部编版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问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书本问题参考答案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页)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课本第15页)合作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课本第18页)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4.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本第21页)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课后练习5.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课本第28页)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课本第29页)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课本第30页)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8.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课本第22页)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9.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课本第32页)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课本第33页)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原卷版)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茧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材料二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的问题,大家推举舜,说他很能干。
于是舜协助尧二十年,又带尧摄行政事八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事务。
材料三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
他由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怕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
经过13年,终于把洪渊填平了,河道疏通了,洪水由高处流入低处……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人们又重新搬回了陆地,修房盖屋,垦荒种地,养牛牧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他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的含义是什么?(3)材料三讲述的“他”是谁?他用什么方法成功治理了水患?(4)从材料三“他”的故事中,你认为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优秀品质?2.论从史出,体验考古参与考古。
初一某班历史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以下考古资料。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B.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层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小张同学根据老师提供图片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请你为他的描述提供证据。
①北京人长相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额骨突出、嘴部前伸。
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
②白天,男人拿着木棒、石器等工具猎取动物,女人出去采摘,③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
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劳作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1)老师提供的三幅图片中,能实证描述①的考古资料是;能实证描述②的考古资料是;能实证描述③的考古资料是。
(填写图号字母)尝试考古。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总汇一、材料分析题(共45题)1.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实施耕种。
他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材料二:他全身心的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因治水有功,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
材料三: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他继位后扩大了哪一部落的势力和影响?(3)两则材料中继承人的产生办法被称为什么制度?(4)材料三中记述了大禹采用哪种治水方法取得了成功?(5)大禹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天子统治有加强,分封制行天下固。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眼前。
”这是历史爱好者编写的一段歌谣,请结合歌谣内容及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大禹建夏将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有人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有人认为是历史的倒退,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2)“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双方的这次大战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认为周武王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3)除商亡周兴外,上述歌谣中还涉及哪几个王朝的更迭?你认为几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想?3.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华夏之祖】材料一:“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材料二:黄帝陵(如下图)【民主政治】材料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廖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3)材料三中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材料五国一的兄长嬴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商鞅刻骨仇恨……商鞅在带领弟子们最后一次修订秦法后,坦然被捕,被五马分尸。
(5)材料五中商鞅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2.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材料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请说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及三次著名的战役。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答案】(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
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测试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单选题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A. 耜耕B. 牛耕C. 耧车D. 机耕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3.经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是()A. 楚B. 秦C. 齐D. 魏4.下图所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该工程主要灌溉了()A. 成都平原B. 华北平原C. 关中平原D. 东北平原5.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据下图判断,公元前256年属于()A. 公元前2世纪中期B. 公元前3世纪晚期C. 公元前2世纪前期D. 公元前3世纪中期6.铁农具在生产中普遍使用开始于()A. 西周时期B. 春秋时期C. 战国时期D. 秦汉时期7.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是因为()A.商鞅变法B.牛耕的进一步推广C.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D.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8.李克强总理在水利部考查并召开座谈会时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称,请问上述是指我国古代哪项水利工程()A.灵渠B.都江堰C.白渠D.三峡工程9.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不包括()A. 改革盛行B. 战争不断C. 王室衰微D. 国家统一10.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A. 黄河流域B. 岷江流域C. 淮河流域D. 辽河流域11.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A. 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B. 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C. 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D. 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12.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时期D. 西汉时期1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2008年3月登陆内地,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其中大战剑齿虎、猛犸象等史前巨兽的特效场面无疑是该片最大的看点。
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会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A.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B.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C.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D.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工具简陋B.血缘关系亲近C.生存环境险恶D.体质发育不全3.王老师布置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北京人一天生活的历史短文,某位同学的作品如下,其中有一处不正确需删除,应当删除的是( )A.早上几十个男人一起出去狩猎B.上午他们用粗糙石器砍成的木棒追赶猎物C.中午雷电交加大火漫山,他们借机用火烤食鹿肉D.下午一群妇女正在挑选种子,为来年的耕作做准备4.下图反映的原始人类很可能是( )A.元谋 B.北京人 C.半坡 D.河姆渡人5.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
这说明北京人()A.会建造房屋B.会使用天然火C.会制造彩陶D.会种植水稻6.根据下列图片推断出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是人了B.北京人靠采集、狩猎为生,过群居生活C.在体质特征上,北京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的一致D.化石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7.我校七年级学生想去参观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某远古人类遗址,那里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它位于下图的哪个位置?A.A B.B C.C D.D8.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
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B.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C.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D.元谋人知道使用火9.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相同之处包括①生活在相同的地区②使用打制石器③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④所处的年代相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0.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A.互联网查询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考古发掘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位期间,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和维护中国的统一格局,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该制度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应用?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该制度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2)阅读材料二,说说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汉武帝是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这一措施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体现?(4)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2.秦皇汉武缔造了秦汉帝国的辉煌,实现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大一统”之梦》材料三:“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
……(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1)据材料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据材料二,回答秦汉统治者“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共同抵御的是哪一少数民族?并列出一场相关的西汉时期的战役?(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3.计量,事关国计民生,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 材料分析综合题 期末试卷-百度文库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期末试卷-百度文库一、材料综合题1.改革是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的政治家”,是因为他推行了什么变法?这一变法对秦国有什么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请回答这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4)从这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材料二:……商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商君”变法的措施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3)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谁?他为“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创新的作用是什么?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
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泞泥,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
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魏书》记载: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在以下各项内容中,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最明显的区别是()A. 会直立行走B. 手脚分工C. 过群居生活D. 懂得人工取火【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知识点。
在火的利用方面,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比较能力。
2.在周口店遗址文化节的活动现场,小明很想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
当主办者发给他一块兽肉让他切割时,他选择的工具应该为()A. 石制工具B. 铁制工具C. 棍棒D. 硬质土块【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如果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选择的工具应该为石制工具,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练掌握我国古代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本题难度不大。
3.从生活地域划分来看,元谋人生活在()A. 长江流域B. 黄河流域C. 辽河流域D. 珠江流域【答案】A【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从生活地域划分来看,云南省元谋县属于长江流域。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元谋人的历史地位与生活地区。
本题考查了元谋人。
4.某考古兴趣小组为了探寻原始人类的遗迹,在专家指导下发掘出一些远古遗物,你认为最能说明这是原始人类遗迹的应该是( )A. 两颗门齿化石B. 大量碳屑C. 古鱼类化石D. 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我国远古时期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的工具是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几件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可以说明属于原始人类遗迹,两颗门齿化石、大量碳屑、古鱼类化石不一定就是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类时期,故选D。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题》附答案
(3)以上人物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综合探究题:(28分)
24.秦始皇和汉武帝堪称“千古一帝”,他们都为中国的统一和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秦始皇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中央主要设立了哪三个官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选项D符合题意;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A排除;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B排除;公元前814年,腓尼基人城邦推罗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C排除.故选D.
2.会制造骨针的远古人类()
A.山顶洞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北京人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故选A.
3. 如图是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一支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
6.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 是
A. 甲骨文
B. 司母戊鼎
C. 兵马俑
D. 敦煌莫高窟
7.商朝时的国家“档案”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
A 金文
B. 甲骨文
C. 隶书
D. 楷书
8.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 青铜器的使用B.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 骨耜的使用D. 陶器的使用
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刘邦、项羽起义B.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A. 废除了贵族特权
B. 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分封制遭到破坏
D. 打破了禅让制的秩序
9.(2016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东汉B. 西晋C. 东晋D. 北魏
18.“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 手工业发展情况B. 商业发展情况
C. 海外贸易发展情况D. 农业发展情况
19.如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A. 匈奴族B. 鲜卑族C. 氐族D. 女真族
20.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 阿基米德B. 张衡C. 祖冲之D. 宋应星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两个小题,其中21题6分,22题10分,共16分)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2.下图所示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3.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七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及答案(2)
七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及答案(2)一、七年级下册材历史料分析综合题1.某校七年级(8)班同学以"明清时期的外交"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对外交往的实践)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下西洋产生的积极影响。
(海防危机的化解)材料二∶(2)材料二图 A 人物有何历史贡献?图 B是哪位历史人物?他有何历史贡献?材料三∶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风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
从 17世纪晚期到19 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由原来的 20 万增加到 200 万。
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摘编自《台湾简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意义。
(对外政策的转变)材料四∶清政府下令禁止官民擅自出海贸易,如有将违禁货物贩卖到其他国家,或者制造船只贩卖给其他国家的,均交由刑部按律治罪。
(4)材料四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并简述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
2.“大中国”时序和空间意识是学习历史最基本要素。
(1)观察下列三幅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繁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
任选其中一幅,判断其属于哪一朝代?简述判断理由?(2)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下列朝代:①明朝②清朝③元朝将上面朝代前的标号与下面朝代沿革示意图中框内的字母准确对应。
(3)示意图中字母B、C所示朝代的历史阶段特征是什么?3.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
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材料分析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1) 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请回答:(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1) 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请回答:(1)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2) 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4) 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神农氏(炎帝)在中午设市场,招引各地的民众,集聚了各地的货物,交易之后,各自都得到想要的东西离开了。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2)[材料二]说明神农氏时出现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距今已有多少年?(3)和神农氏同时代、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人是谁?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2)他在教育上有什么成就?(3)为了巩固政治统一汉朝哪位皇帝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并在思想领域采职了什么措施使汉朝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1)上述这段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哪个时期?(2)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谁?(3)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1)这是谁的诗句?意思是什么?(2)诗中“秦王”是指谁?“扫六合”指什么?(3)他在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功绩是什么?(4)“秦王扫六合”的战略是什么?(5)“秦王扫六合”,先后兼并了哪六国?(6)“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0、阅读下列材料: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请回答:(1)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2)由此爆发了什么起义?主要领导者有哪些?(3)起义军在何地建立了政权?(4)这次农民起义有何历史意义?(5)写出与这次起义有关的成语。13、阅读下列材料:“张骞始开西域之迹。”请回答:(1)张骞是什么时候的人?他被谁派往西域?(2)西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汉武帝以前那里的情况如何?(3)你认为张骞对我国历史有何贡献?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题勤求古训博采众长(1)上述材料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他生活在哪个朝代?(2)此人的著作是什么?他被后世尊称为什么?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他生活在什么时代?他最伟大的著作是什么?(2)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受?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1)这是谁的诗句?上述历史材料是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评价?(2)上述诗句是什么意思?这个历史人物辅助谁建立了什么国家?(3)材料中的“三分国”是指哪三国?(4)请列举与这个历史人物有关的两个成语。17、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说的江南指哪一地区?(2)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自然条件有哪些?(3)用事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方面?(4)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何历史作用?(5)[材料二]说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作用?(6)[材料二]所说事件发生在哪一朝代?列举出这一事件中的其它两项措施。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材料三]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请回答:(1)孝文帝改革是在什么样背景下进行的?(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材料三]与孝文帝改革哪一内容有关?(3)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4)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如何?19、阅读下面的材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此材料出自什么著作?作者是何时什么人?(2)这一著作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怎样?(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部书包含了哪些方面的价值?20、材料:后人称(兰亭序)道媚劲健,绝代更无。(1)下图中是哪位历史人物?他生活在哪个朝代?(2)他被后人称为什么?(3)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什么美誉?附:参考答案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梳理+同步练习(有解析)
【知识梳理】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生活流域:黄河流域。
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距今时间:距今约6000年。
居住环境:居住区有房屋、窑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超值陶器的窑场。
房屋特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
使用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
制造骨器、角器等。
生产活动: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
用渔叉、鱼钩、渔网捕鱼。
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为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鱼纹、鹿纹较多。
还有装饰品和少量的乐器,如陶埙。
还有纺织、制衣用的骨针、骨锥、纺轮。
河姆渡人的生活生活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
生活地点:浙江余姚。
距今时间:距今约7000年。
房屋特点:干栏式房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木构水井: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主要作物:水稻,遗址中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址,说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农业工具:最为典型的农业工具是骨耜。
主要家畜:猪、狗和水牛。
其他器具: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艺术品:会运用雕刻等技术,将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
懂得使用天然漆。
河姆渡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人工栽培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
栽培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原始农业发展: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的地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
2、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
3、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
4、半坡人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部编版:七上历史期中测试卷(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七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①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②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③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④山顶洞人有审美意识,磨制一些染色的石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
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们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
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4.“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出自《山海经》,与该材料相关的事件是()A.涿鹿之战B.盘古开天辟地C.尧舜禅让D.大禹治水5.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
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A.黄帝——发明算盘B.仓颉——创造文字C.嫘祖——养蚕缫丝D.伶伦——制作音律6.“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对殷墟的评价。
殷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都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7.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
以上解读源于(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8.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该是()A.夏朝B.商朝C.战国D.东汉10.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春秋时()A.周王室衰微B.经济得到发展C.发生政治改革D.青铜制作工艺进步11.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订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12.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这种战局商鞅变法起着极大的作用。
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A.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D.“尊王攘夷”口号统一了人心13.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A.“兼爱”“非攻”B.“仁政”治国C.提倡法治D.“无为而治”14.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社会上有学问的人越来越多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C.分封制的实行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15.“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
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
”材料诉说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者。
这位统治者是()A.商纣王B.秦始皇C.汉武帝D.唐太宗16.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
”“秦法政”不包括()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皇帝制17.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其中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有()①统一文字②统一货币③统一度量衡④焚书坑儒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8.农民起义通常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
我国历史上开此先河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B.刘邦、项羽起义C.李自成起义D.太平天国运动19.汉武帝时,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的问题()A.实行盐铁官营B.分封异姓诸侯王以牵制C.推行郡县制D.实施推恩令20.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8分,24题14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们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对哪位水利专家的赞扬?(3分)(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
(3分)(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3分)22.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4分)(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4分)(3)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6分)(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争霸战争更加频繁,诸侯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引起了许多争论,这天,一群学者就当前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
A说:“从春秋以来,战争就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大家应反对一切战争,统治者应以‘仁政’治理天下。
”B说:“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互相关爱、反对战争,但也不能说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对的,对那些正义的战争应该支持,而侵略战争则应该反对。
”C说:“君主治理国家,不能空谈仁义,而应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结果?(2分)(2)材料二中的“卫鞅”指谁?文中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这次变法对这个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3)听了材料三中这些人的言论,请你判断他们分别代表了哪家学派的观点。
其中哪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最深远?(6分)(4)通过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齐、秦两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
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材料三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四西汉建立后,沿用和承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
汉武帝时,西汉出现大一统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鼓励耕织、严明法度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写出三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6分)(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
(4分)(3)材料三所示是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实行的什么制度?(2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参考答案:1—5 CDCAA 6—10 BDACA11—15 ACBDB 16—20 ABADD21、(1)A指大禹,B指李冰;李冰。
(3分)(2)都江堰。
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3分)(3)依靠人民群众;采用堵和导相结合的办法。
(3分)(4)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分)22、(1)东:齐国;南:楚国。
(4分)(2)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主要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等。
(任答两点即可)(4分)(3)秦国。
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
(6分)(4)由分裂走向统一等。
(符合题意即可)(2分)23、(1)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分)(2)商鞅。
反映商鞅要变法改革的思想。
影响: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分)(3)A→儒家;B→墨家;C→法家。
儒家思想影响最深远。
(6分)(4)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分)24、(1)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6分)(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4分)(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分)(4)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