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卫生考试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卫生考试资料
绪论!(必定有一题简答)
饲料卫生学(feed hygiene; feed hygienics ):是研究动物饲料中有害有毒物质和
抗营养因子的发生变化规律、与动物健康的关系、防除措施,以及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有关问题的科学。
饲料卫生学的内容:
1 、防除饲料毒物,充分利用饲料资源
2 、防止饲料污染,保证饲料卫生安全
3 、完善饲料卫生标准,加强质量检测
4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5 、加强饲料管理,执行饲料法规
6 、饲料毒物中毒病的研究
饲料卫生学的任务:(选择性划下内容再看下)
1 深入研究各地可利用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含量、理化性质、毒性、作用机理及其去毒利用的不同方法,以便更好地推动这些饲料的开发利用。
2 研究和解决各种饲料添加剂再使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毒性及卫生问题,对生产推广的饲料和新开发的饲料资源进行安全性评定,经常进行卫生质量监测工作。
3 继续研究和探讨棉籽、菜籽、蓖麻、桐籽、胡麻、茶籽等饼粕中的有毒成分和方便、有效、经济、安全的去毒新方法,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性蛋白资源。
4 继续制订和完善各类饲料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确定并统一饲料卫生鉴定方法,特别是注意建立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研制有关仪器设备。
5 深入研究外来性毒物污染饲料的途径,饲料本身毒物的产生过程与形成条件,寻找预防饲料污染和防霉去毒的新方法,保证各类饲料的营养价值。
6 深入了解与饲料卫生质量有关的有毒有害物质,调查研究有关动物性饲料中毒的各种原因,阐明其发生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其危害性,研究有效的预防和去除措施。
7 积极开展饲料毒物学与饲料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饲料毒物的检测和饲料卫生学的基础工作,加强国内外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相关学科中新发展的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促进饲料卫生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影响饲料卫生的因素:(1)饲料自身因素(2)自然与环境因素(3)人为因素
饲料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s):是饲料中存在的某些能降低或破坏饲料中营养物质,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率,甚至能导致动物中毒的一类物质。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
1 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有不良的影响的抗营养因子。
2 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有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子。
3 对矿物质元素利用有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子。
4 维生素拮抗物或引起动物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抗营养因子
5 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
6 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
蛋白酶抑制因子是大豆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游离棉酚的毒性和有害作用:
(1)对细胞和组织的毒性
降低氨基酸的利用率。
(2)
干扰动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3)
对动物生殖机能的影响。
(4)
影响鸡蛋品质。
(5)
动物急性中毒。
(6)
单宁抗营养作用:
生成不溶性物质
(1)
抑制消化酶活性
(2)
增加内源氮消耗
(3)
(4)降低氨基酸利用率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1. 降低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率2. 降低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
3. 降低消化酶活性
消除植酸抗营养作用的途径:
1. 应用植酸酶
2. 注意日粮本底中的钙、磷水平与植酸酶的关系
3. 维生素D3 与植酸酶的协同作用
4. 采用其他方法降解植酸:主要有发酵、热处理、酸处理、水浸等方法
饲料生物性污染及控制(毒素类的自己看书本第十章)
霉菌污染的条件:(1)霉菌繁殖和产毒需要适宜的基质(2)环境温度(最适温度为25C)
(3)环境相对湿度(大约需要75%以上的相对湿度)(4)饲料的含水量
(5)通风状况(6)饲料损害(7)其他因素(其他霉菌,地理、地形、自然灾害、日照、贮存条件、运输工具、加工水准)
饲料霉菌污染的原因
(1)自然界中有霉菌籽生,环境条件又适宜霉菌繁殖
(2)防霉去毒意识不强
(3)饲料原料水分高
(4)饲料不加防霉剂或防霉剂的效力差
(5)市场疲软,超过保质期
(6)其他因素:饲料原料的收获、贮存以及饲料的加工、包装、运输、调制等各个环节都可能被霉菌污染。
饲料霉变的感官变化
1 饲料发热
2 发潮、结块
3 生霉
4 饲料变色
5 饲料变味
6 重量减轻
7 霉烂
黄曲霉毒素是已发现的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的一种
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 毒性最大、致癌力最强
黄曲霉毒素作用机制:。
第一阶段,在肝细胞内质网细胞色素P-450 多功能氧化酶作用下,转化成亲电中间产物。
第二阶段,若该产物与DNA、RNA或蛋白质等亲核大分子结合,则产生毒性反应
赫曲霉毒素的毒性强弱顺序是:OTA>OTC>OTB
镰刀菌毒素(Fusafungine)是镰刀菌属(Fusariun)和个别其他属霉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总称。
T-2 毒素毒性与毒理:1. 损害皮肤和粘膜2. 引起凝血功能障碍3. 对造血器官的损害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沙门氏菌病的主要原则是:
(1)直接从已知无本病的农场购入动物;
(2)定期检验饲料是否被沙门氏菌污染;
(3)一旦爆发沙门氏菌病,采取严格措施(如清除污染源、消毒、隔离检疫等)以限制本病在群体内的传播;
(4)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因素,以避免潜伏者因应激而开始排菌,或促进临床疾病
的发生;
(5)使用商品化无病源菌污染的弱毒疫苗,或者自制的自家苗,进行免疫;
(6)在发病农场可考虑于饲料或饮水中适当添加抗菌药物(含抗生素),以保护尚未
发病的动物;
(7)做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
饲料的非生物性污染
饲料中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1)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
(2)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
(3)使用饲料添加剂的种类、范围、剂量未按照饲料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
4)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盛装容器等不符合卫生标准
饲料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的来源
1 自然环境中的高本底含量
2 工业“三废”的排放
3 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
4 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预防有毒重金属元素污染饲料的主要措施有:
1 加强农用化学物质的管理
2 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
3 减少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迁移
4 限制使用含铅、镉等有毒重金属元素的饲料加工工具、管道、容器和包装材料日粮中营养
5对成分进行调控措施
饲料脂肪酸败与控制
饲用油脂的重要价值表现在几个方面:
(1)提供高浓度易利用的代谢能;
(2)提供动物体内所需要的必须脂肪酸;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和类胡萝卜(色素)的吸收和利用;
(4)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外部感官,延长饲料在肠道中的排空时间,提高饲料转化率;
(5)在特殊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减少动物的应激反应;
(6)减少饲料生产过程中粉尘和饲养过程中饲料的浪费,减少饲料机械磨损,防止饲料组分分级;
(7)鱼油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独特的腥味,对动物具有诱食、提高繁殖性能、促进脑神经组织的发育及正常生长作用;
油脂长期贮藏于不适合条件下,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其酸值、过氧化物值及熔点增高,并对油脂的感官性质发生不良影响,这种变化,称为油脂酸败。
饲料脂肪酸败的原因:1. 温度与湿度2. 油脂含量3. 微量元素的添加剂量
4. 空气中的氧和过氧化物
5. 其他原因光照表面积存放时间贮存不当
饲料脂肪酸败的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动植物组织(油脂原料)残渣和微生物产生的酶引起的酶解过程(生物学过程);另一方面是纯化学过程,即在空气、阳光和水的作用下,发生水解过程和不饱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
饲料脂肪酸败的机理:(看书)
一. 油脂酸败的酶解过程第一阶段:脂肪分子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此时游离脂肪酸增加,油脂酸价增高。
第二阶段:是脂肪酸碳链的断裂过程
二. 油脂酸败的化学过程
. 饲料脂肪酸败的影响
1. 降低适口性
2. 降低营养价值
3. 影响酶活性
4. 影响免疫功能
5. 影响消化功能
6. 致癌性
7. 实质器官病变
作为饲料抗氧化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低浓度即应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2)毒性小;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健康无害;(3)不应使饲料产生特异气味或颜色;不应降低适口性;(4)在饲料中易于测定,成本低,(5)应含有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扩散
常用的抗氧化剂
1 抗氧喹
2 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
3 叔丁基羟基甲苯
4 没食子酸丙酯
5 叔丁基对苯二酚(简称TBHQ)
6 生育酚混合浓缩物(简称维生素E)
7 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类8 抗氧化剂增效剂
饲料卫生标准的制定方法:
1. 确定动物最大无作用量(MNL)
2. 确定家畜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3. 确定日粮中的总允许量
4. 确定该物质在每种饲料中的最高允许量
5. 制定饲料中的允许量
饲料产品质量包括营养质量、卫生质量和加工质量
影响饲料卫生质量的因素:
1)饲料源性毒物对饲料卫生质量的影响2)化学性污染对饲料卫生质量的影响(3)生物性污染对饲料卫生质量的影响(4)添加剂使用不当对饲料卫生质量的影
响饲料的安全性,即是指某种饲料在规定的处理、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其所含的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动物机体不致产生任何损害,即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亦不致对摄入该饲料的动物及其后代产生潜在的危害。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蓄积毒性和诱变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包括繁殖和致畸)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包括致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