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案设计(含反思+备课素材+课堂和课外作业及答案)【2020春】
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分别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通过古诗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通过古诗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2. 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才能较好地领会。
3. 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不强,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尝试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
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优质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教学重点:背诵和理解三首古诗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有更深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2.展示巴山夜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江雪》的意象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江雪》。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相思》的主题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相思》。
四、创新(1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歌,要求表达自己对美的感知;3.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和分享。
五、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三首古诗;2.分享学生创作的诗歌;3.鼓励学生多欣赏诗歌,多创作诗歌。
创新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感受其中的美;2.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3.进行创意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旨教学难点:进行创意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用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四季的美;2.与学生分享古诗中对四季美的描写。
二、呈现(15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分角色,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江雪》;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如舞蹈、朗诵等表演形式,并进行小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四、创新(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自己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写成一首诗歌;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学生的表演和创作。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的《3.古诗三首》课文进行教学。
该课文共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绝句》。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掌握《登鹳雀楼》、《静夜思》和《绝句》三首古诗的背诵和解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背诵和解读《登鹳雀楼》、《静夜思》和《绝句》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化艺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学习氛围。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读和讨论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课文背诵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1.5 教学过程第一步:情景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古代文化艺术的图片,例如古代建筑、绘画作品等,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提问:你知道古代诗歌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代诗歌有哪些特点吗?第二步:课文朗读(10分钟)•教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
•学生分组朗读《静夜思》和《绝句》,并交流彼此的朗读感受。
第三步:课文解读(15分钟)•教师解读《登鹳雀楼》的意象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学生分组讨论《静夜思》和《绝句》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解读。
第四步:课文背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登鹳雀楼》的背诵,并进行小组间的朗诵比赛。
•学生个别进行《静夜思》和《绝句》的背诵,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表格式教学设计(含教学策略,简短教学反思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表格式教学设计(含教学策略,简短教学反思等)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学习第一、二句诗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师: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诗,你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吗?生:春天,京城里到处都能看到飞花,寒食节,皇城里的树在风中摇曳。
师:你很会思考,老师来补充一下,这两句诗写的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诗的开头这两句话描绘了春天的京城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生:“春城”“飞花”点明时间是暮春时节,“御柳”说明是皇城里的柳树。
这两句诗描写了京城的迷人春光。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暮色临近,京城处处花絮纷飞。
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里柳枝随风飘拂。
多美啊!师:你的自学能力很强,同学们,在第一、二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你知道是哪个字吗?生:“飞”字用得特别巧妙。
师:你能从“飞”字想到什么?生:这“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真是神笔啊!师: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课件出示:师:大家看这幅图,多美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诗,感受这长安城里迷人的春光吧!这都是作者白天看到的自然风光。
夜晚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学习第三、四句诗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诗,自己试着说一说它的意思!生:我结合注释说说我的理解:天黑了,皇宫里忙着传蜡烛,蜡烛的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
师:你的理解基本正确。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生:普天之下,家家禁火,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
师:如果你是一位长安城里的百姓,看到这些景象,你会有什么感受?生1:我很生气。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3.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标签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通过朗读、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
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1. 知识与技能:a. 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登高》、《春夜喜雨》、《望庐山瀑布》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理解古诗中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b.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知识。
c.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a. 通过朗读、背诵等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b.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色。
c.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的创作或仿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简要介绍今天所要学习的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让学生跟随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
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及其含义。
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对每首古诗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三首古诗的艺术特点,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通过讨论、分享,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小诗或短文,以巩固所学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翊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含义。
(2)理解《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古诗《泊船瓜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王勃,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学习《泊船瓜洲》(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瓜洲美景”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3.学习《游园不值》(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游园不值”为主题,进行讨论或写作。
4.学习《江上渔者》(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江上渔者”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欣赏大自然。
6.作业布置(1)背诵三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创意改编,如绘画、写作等。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
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3古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3 古诗三首( 精读课文 )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会认“擢、札”等 4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体会三首古诗各自体现的传统文化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2 课时第一课时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2.借助注释、图画,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难点)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小学课件资源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复习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与传统节日或习俗相关的,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来学两首这样的唐诗——《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让学生在复习中学会迁移知识。
介绍作者1.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
天宝十三年(754 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广为传诵。
他的主要作品有《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等。
2.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他的诗以田家、蚕农、织妇、水夫等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的主要作品有《江馆》《水夫谣》等。
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初读课文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初读。
自由读诗,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写生字,并组词。
侯(王侯)栖(栖息)鸦(乌鸦)书写指导:“侯”不要写成“候”,“栖”要提醒学生右边是“西”,不要写成“酉”。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③汉宫:诗中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④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⑤五侯:诗中泛指权贵豪门。
⑥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了解古诗中的传统习俗,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的传统习俗,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整理古诗中的典故资料;制作课件:传统节日图片。(教师)
(2)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对每首诗的理解。
4.在全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
1.学习生字时,引导学生读准“侯”“栖”的读音。
2.理解古诗大意时,教师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可以进行点拨,如“汉宫”“五侯”的来历。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用时:11分钟)
1.指导学生品读《寒食》的前两句,在你眼前形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默读《寒食》后两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寒食节禁火,为什么会有“轻烟散入五侯家”呢?
5.联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感受。(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点新火,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6.总结学习《寒食》的方法。(想象画面―→联系资料―→体会情感。)
1.对于寒食节相关典故及资料的了解很重要,要使学生明白,诗人正是以汉喻今,抒发自己的不满。
2.搜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竞猜节日,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出示传统节日习俗的图片,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传统节日。
2.板书课题。
1.根据图片说一说是哪个传统节日,自己是怎样猜出来的。
2.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说出猜出来的原因,这也是在了解节日的传统习俗。
2020新教材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案设计(含反思+备课素材+课堂和课外作业及答案)
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间接感知。
照此说,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板书反思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板书反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寒食》是一首描写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臣子,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共四句,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收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古诗。
本课的古诗涉及传统习俗,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及传统。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预设: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教师引导: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预设:寒食节2.过渡: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丰富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使传统节日有了更大的魅力。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寒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与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迢迢牵牛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重点)3.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难点)一、回忆交流,引出“牛郎织女”的话题1.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古诗,回顾“七夕节”的习俗。
(1)引导学生回顾并背诵五年级上册学过的《乞巧》一诗。
(2)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交流与七夕相关的节日习俗。
2.教师小结:课前大家查找了许多关于七夕节风俗的资料,刚才大家进行了充分地交流,让我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初读古诗,揣摩情感1.过渡: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也以古诗的形式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并流传至今。
2.理解诗题的含义。
(1)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迢迢”的意思。
(2)学生思考:“牵牛星”距离“谁”显得遥远?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言:牵牛星距离织女星显得遥远。
教师小结:是啊,牵牛、织女相隔万里,这么远的距离会在他们心中激荡起怎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3.初读古诗。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皎”“纤”“擢”“杼”“脉”等字的字音和句子间有规律的停顿。
4.学习生字。
(1)点拨书写:“盈”字上半部分应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里面的“又”最后一笔变形为“点”。
(2)课件出示“盈”的两种解释:①充满;②多出来,多余。
请学生根据不同意思进行扩词并造句。
三、熟读诗文,理解古诗大意1.教师在课件中标红“素、章、盈盈、脉脉”等字词,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教学反思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第二课时《迢迢牵牛星》
课时
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导入试题。
2.指名学生读诗题。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旨在通过学习《3.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 - 理解和背诵三首不同类型的古诗 - 分析和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修辞手法 -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及理解《3.古诗三首》•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修辞手法3. 教学内容3.1 学习《3.古诗三首》•课文朗读•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每首诗的意思•分析每首诗的特点及修辞手法3.2 古诗欣赏•欣赏课外名家的古诗作品,分析其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
4. 教学方法•朗读法•演讲法•分组合作法5. 教学手段•PPT课件•语音和多媒体设备6. 课时安排共计2个课时,每节课时45分钟。
二、教学反思《3.古诗三首》这一课需要把握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让其对古诗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在本次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1. 语言方面措施古诗之美在于典雅、简洁、深远,语言方面的措施包括: - 增加对生字词的解释,避免学生无法理解古诗的情况。
- 通过多媒体投影,结合音频示范读诗,并配合具体形象的图像,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古诗的韵味。
2. 背景知识方面措施•在开课之前,要谈一谈古诗的一些背景知识,使学生每首诗包括创作者的经历、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含义。
3. 活动方面措施•在学习古诗的同时,设置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课外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古诗欣赏体验。
总的来说,经过这一次教学,学生在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等途径进行理解和记忆基础知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同时,针对学生诗歌欣赏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教师多采用组合协作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配对,共同分析和理解古诗,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与欣赏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并且掌握这三首古诗的词句;2)理解古诗的主旨,领悟其背后的美好情感;3)掌握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声音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1)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2)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接纳和欣赏文化经典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感受古诗的美丽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2)深入理解和领悟古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古诗的词句,理解古诗的情感主旨。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通过展示一张张古代的图像给学生营造浓厚的古诗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老师提问:“你们在学习中,经常看到最多的是哪种文学形式呢?”引导学生回答古诗,并且问学生知道哪些古诗比较著名。
接下来和学生同步学习本次课所需要学习的古诗。
(2)核心授课环节:1)首先让学生跟读古诗,带领学生感受每一句话中的情感,体味语言的韵律与美感。
2)然后老师向学生解释古诗中有些生僻的语言和文字,并且让学生翻译一些生僻的词汇和词语。
3)接下来讲解古诗的情感主旨,深入探究每一首古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反思与拓展环节:学生可以进行课上所学的古诗背诵,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出自己的古体诗歌,并且让大家相互欣赏和评价,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教学手段:图像展示、互动问答、小组讨论。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重点突出古诗的情感表达,旨在通过学习古诗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古诗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古雅文化内涵将会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课的效果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理想。
首先,课堂时间的分配不够充分,尤其是在核心环节的讲解上。
(2023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看!这些马漂亮吧,神气吧?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播放视频)2.原来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古诗《马诗》。
(板书课题:马诗)3.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简介:李贺(约790—约816),字长吉,唐代诗人。
我国文学史上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的。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马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再读古诗,注意节奏,读流利。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书写指导:(“络”字左窄右宽。
“各”第一撇较短,横撇和捺宜伸展。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借助课文注释,同桌相互交流古诗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间接感知。
照此说,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
(板书:讽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
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简直是在骂他。
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
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
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
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想想这里用对比的好处。
进而体会作者的批判之情。
借助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官民不平等的现象。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作者介绍】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春节诗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已酉新正(明)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元宵节诗。
(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映九枝前。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默写诗歌。
1.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2.,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
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思维创新大拓展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答案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轻烟散入五侯家2. 迢迢牵牛星札扎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 冷露无声湿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
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这是写景句。
“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
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8.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
“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9.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
“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
“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三、1.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