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学生用)

合集下载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进程与方法1.可以阅读各种地貌表示图,判别地貌类型,并剖析其成因。

2.学会应用多幅景观图和表示图来比拟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构成缘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火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起探求天文效果的兴味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迷信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1.风化、腐蚀、搬运、堆积作用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构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育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游览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由细心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现代陆地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中央发现有现代森林的遗址。

这些发现通知我们什么?【先生讨论回答】略。

【教员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状是如何营建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处置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状的塑造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提问】哪位同窗可以例举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改动地表相貌的实例?〔先生讨论、回答以下效果。

教员在副板书上逐一记载。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1.2 教学内容地表形态的定义与分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因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地壳运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地壳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地壳运动的原因与动力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风化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风化作用的概念与分类风化作用的原因与动力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风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风化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侵蚀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本节课将介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力量,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主要形成力量、地表形态的演化过程、实际案例分析。

2. 难点:地壳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地貌形成力量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播放地质变迁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实物模型,介绍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3. 案例分析(20分钟)以世界著名的地貌景观为例,比如黄果树瀑布、喀斯特地貌、长江三峡等,分析其形成的力量以及演化过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地貌景观进行讨论,分析其形成的力量和演化过程,并向全班做报告。

5. 案例展示(10分钟)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了解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力量和演化过程。

6.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并强调其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

7.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力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上调研发现更多的地貌形态和其形成力量。

五、教学手段1. PPT2. 实物模型3. 视频4. 小组讨论5. 案例分析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七、板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地壳构造运动2. 地表风化3. 河流侵蚀4. 冰川作用5. 实际案例分析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教案标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教案目标:1. 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4.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媒体设备、实验材料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实践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表形态,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你知道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吗?为什么地表形态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地质作用、气候因素、水力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30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表形态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2. 学生在实地观察的同时,记录地表形态的特征和测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观察和测量的地表形态,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分析。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测量数据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地表形态的认识和体会。

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地表形态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地表形态会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评估:1. 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学案.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学案.docx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地球表面是我们人类主要的活动场所。

我们从木节课开始探讨地球表面的形态及 其变化。

一、 多姿多彩、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高低起伏,复杂多样海底地形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回答:(1)地球表面处于地球圈层结构中的 ____________ 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三分陆 地,七分海洋。

”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

(2 )地球表面形态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陆地地形可以分成五类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海底地形包括 _________ 、 _________ 和大洋底部。

大洋底部分布着很深的 ______ 、宽阔平坦的_______ 和绵延很长的 ________ (乂称大洋中脊)。

2、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根据已有知识,请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

地表形态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 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同学们阅读课文及案例1,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哪一种作用速度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最 嘟比 IM 100* 90北美洲沿36°N 度剖面图A搐星山詠人為廉 AA ilftt为显著?(提示:案例1两种表现形式的比较)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参照如下示意图,画出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草图。

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培养学生运用景观图片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掌握自主学习和讨论法的运用。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过程。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自然观,正确的理解人地关系。

2、通过案例研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知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之褶皱的形成与特点[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

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板画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应用意识,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内外力的作用下构造地貌的形成。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关键:难点突破利用利用FLASH动画,重点再辅以实景图课件演示助学生理解[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活动]讲授褶皱的知识由问题引入:有谁知道找水和找油的方法?播放flash讲解褶皱的形成与特点[教师总结]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初中地理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课案】:【导入新课】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在不断的变化中。

下面请同学观看视频。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思考: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学生观看视频《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让学生回答视频中地表发生的变化。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自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想一想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学习新课】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情景演示】学生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组,组长是代表内力和外力作用,叙述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组员分别代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分别叙述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生上讲台演示,教师点评鼓励。

【过度】上面我们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探究活动一、【探究材料】展示16张景观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它们的形成因素下面分组谈论:1、2组讨论图1-4,3、4组讨论图5-8,5、6组讨论图9-12,7、8组讨论图13、16(时间4分钟)第一组:图1——4幅第二组:图5—8幅第三组:9——12幅第四组:13----16幅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组讨论的结果:第一组:图1是流水溶蚀溶洞,分布在石灰岩分布区;图2流水侵蚀的瀑布;图3冰川侵蚀的角峰;图4风力侵蚀的城堡。

第二组:图5海浪侵蚀的海蚀柱和海蚀崖;图6风力侵蚀的蘑菇石;图7流水侵蚀的峡谷;图8黄土高原流水侵蚀沟谷。

第三组:图9流水溶蚀的桂林山水;图10冰川堆积;图11地壳张裂陷落形成;图12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第四组:图13风力堆积的沙丘,其中缓坡为迎风坡;图14海浪堆积的沙滩;图15流水堆积的平原;图16流水堆积的冲积扇。

【总结归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原地,为其它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流水侵蚀侵蚀形成“V”形谷、峡谷、瀑布;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溶蚀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性: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调查当地地表形态的演变历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球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象。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
3.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评价环节,我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自信、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稿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稿优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第一课时〕【课标要求】2003版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0xx版课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和图片,学会分析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和图片,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美术班外出写生的同时参加地理研学内容,从生活习地理,培养地理实践力,同时在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中,激发爱国热情。

预习案一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地球,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1〕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岩浆活动〔3〕作用3 地壳运动〔1〕分类及影响按运动方向和性质:①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和巨大的。

②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变化和海陆。

〔2〕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为主,为辅。

4 总的趋势: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外表的风、、冰川、等引起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3 作用方式:风化、、搬运和。

4 总的趋势: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探究案1预习反应,快速抢答探究一〔内力作用〕:地壳如何运动能够形成雄伟的高山与绵长的断裂带呢?要求: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演示类型运动方向对地表的影响举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总结: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学以致用:地理研学拍摄的照片中哪些地貌景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中的哪种形式。

〔第1站xx平原,第2站理冲积扇,第3站孟屯河谷—河谷地貌,第4站老君沟—背斜某翼,第5站上孟乡山脉—褶皱山,第6站希尔基斯朵神山——冰川地貌〕探究活动二〔外力作用〕我是风儿,你是沙一粒沙子的独白枯燥辽阔的西北大地是我的出生地。

我,出生是岩石,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打,蜕变成为一粒沙!而我的故土也在大风千年的侵蚀下,成为了令人胆寒的魔鬼城——雅丹地貌。

有一天,狂风四起,我随风游走在蓝天下,我借助于风的力量越过了昆仑山,走过了青藏高原。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根底梳理】一、内力和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使地表变得。

在塑造地表形态中,内外力是起作用的,它们的作用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

外力作用来自地球,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使地表趋于。

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性质、方向分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方向岩层沿方向运动岩层沿方向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形成绵长的断裂带。

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引起。

两者关系相伴发生,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主要以运动为主,运动为辅。

【合作探究】材料一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是至今为止,全世界最高的山脉。

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为,现在还在以平均每年约1.27厘米的速度继续升高。

而在2.25亿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被称为古地中海。

1. 结合课本案例分析,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属于三大内力作用中的什么作用?和岩浆活动比拟,作用速度有何差异?2.你有什么依据能证明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前是一片汪洋?3.根据初中所学的板块运动,从喜马拉雅山所处的板块位置分析讨论,试着描述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二在敦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创造出了许多奇观异景。

比方敦煌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呈浅红色。

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比照,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

敦煌雅丹地貌属于古罗布泊的一局部。

这里的泥岩层结构紧密坚硬,一般不易遭受风水的侵蚀,但是,它却抵御不住温差的作用。

罗布泊地区处于极端干旱区,昼夜温差变化剧烈,常达30°C~40°C以上。

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外露的岩石崩裂发出声响,连被称为“顽固不化〞的花岗岩,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只能顽而不固,逐渐崩裂成碎块。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⑩堂教学作奶f教学参考572021 年第 1 期•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江丰姚安琦(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一、 教材与学情分析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 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材主要讲述 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 壳物质循环。

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 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 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 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本节内容为学习本章之后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 的形成打下基础,同时也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和基本规律中的内容。

2. 学情分析本章内容较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旅行之中,但学生并不知道常见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

在学习 完前三章内容后,学生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 地理因子——大气和水,而这两个因素都是塑造地表 形态的主要动力。

本章地理概念较多,语言专业性较 强,知识较为宏观,高一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足,接受能力较弱,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 ~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 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 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任务学习导人“北纬30°中国行”路程,建立 学习背景;对内力和外力及其表现进行探究,了解旅 行中典型的地质地貌。

2.综合思维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 岩石转化的过程;以综合的观点看待事物,探究地理 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理 事物,深刻了解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培养学 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3•地理实践力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 应用;运用知识解释现实中所见的景观,提高地理知 识的应用能力;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构建整个岩 石圈的循环过程。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一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主题,着重介绍了地理力量的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总体特征。

2.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3.能够熟练掌握自然界中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过程。

5.能够熟练掌握操作实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的照片、气候和地形图,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信息和地面上的不同形态,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光。

2. 知识讲解1.地理力量的作用介绍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理力量的作用原因,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自然力量有风、水、重力等,剖析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风化侵蚀介绍不同的风化侵蚀类型,如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让学生了解这些过程在地形形态中的作用。

3.山地与平原介绍山地和平原的形成过程和区别,包括构造抬升、岩石风化和沉降等常见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形态的形成原因和环境。

3. 实践操作进行地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不同形态的形成过程,如岩石风化和沉积,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对理论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所课上所掌握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自评。

四、教学要点1.注重理解和动手实验。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3.加强学生对形成原因的理解。

4.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师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地理力量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提升了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课程主要围绕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地质作用和地表运动等内容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3)了解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掌握相关的地理概念和术语。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环境的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表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和地质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具体实例,让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和地质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表现象。

3.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时: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表运动的认识。

2. 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表运动在地表形态中的作用。

3. 结合地质探测资料和实地勘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课时:课堂总结与展望1.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回顾和总结,澄清学生对地表形态相关概念的认识和误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展望下一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六、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幻灯片、视频等。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docx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docx

4.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一、单元目标1.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乂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耍作用力,两者都属于口然作用。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

在木章中,我们将研讨如下问题。

•什么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山岳与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发育的?•地形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二、关注课标1.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学习目的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具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 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逻辑联系六、基础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 地表形态的变化:沧海桑ill的变化、千姿冇态的地表形态2. 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3. 影响地表形态的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运动(二)外力作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1、岩石圈按成因分为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类,三类岩石之间可相互转化。

2、岩浆岩成因:岩浆侵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冷却凝固而成,类型有和_____。

3、沉积岩是各种岩石在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 作用下,逐渐成为碎屑后,被风、流水等搬运沉积下來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形成岩石。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

(3)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通过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对地貌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如山脉的形成、河流地貌的演变等,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高山、峡谷、平原、河流、海洋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介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讲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重点讲解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形成山脉、裂谷等。

(2)外力作用①介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表形态的特点,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交流与分享,提高其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树立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增强其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2.实践操作:学生利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如地形起伏、坡度、流域划分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研究地表形态中的应用。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Fra bibliotek,增强学习体验。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
4.结合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安排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地表形态,如山谷、河流等地貌特征。
-鼓励学生撰写考察报告,通过实践反思,加深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如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如风力、水力、冰力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如青藏高原的抬升、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沉积等。
5.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2、能力目标(1)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预习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自主完成任务一,用红笔勾出疑惑点;2、独立理解、思考完合作探究和达标检测;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在“我的疑惑”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一、教材助读地表形态: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地质作用: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发生变化的作用(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____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2地壳运动(二)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统称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_____ ,主要是_________ 。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四种方式。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如下类型 形成 特点 应用 岩 浆 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2.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其过程可归纳为如下模式图:【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探究案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号码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1、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根据力的来源可分成哪两种类型?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中分别说出力的的来源、表现形式及举例说明具体地貌?3、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4、岩石圈中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探究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1)变质作用一般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只有岩浆直接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2)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例1:下列地质现象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石 B崇明岛的形成 C江南丘陵的梯田 D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探究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形式,与内力作用不同的是,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为并列关系,而外力作用的这四种形式层层递进,为一定的顺序关系。

2、外力作用中,风化与搬运一般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侵蚀和堆积则可以直接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这些地貌又因其介质不同而分成若干类型。

例2:下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图例①上层洞穴②下层洞穴③石钟乳、石笋④岩石A ②④①B ③④①C ④②①D ④①③(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探究三:】岩石圈中物质的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常见种类:(1)岩浆岩:由岩浆经上升冷却凝固作用而生成,为内力作用为主而生成的岩石,常见有花岗岩和玄武岩。

(2)沉积岩:由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而固结形成的岩石,为外力作用为主而生成的岩石,常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煤等,沉积岩的最大特点是有层理结构,含有化石(有化石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不一定都有化石)。

(3)变质岩:由岩石经变质作用而生成,为内力作用为主生成的岩石,常见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等。

2、地壳物质循环的实质是:岩浆到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例3、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训练案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 844.43米。

据此完成下列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A.搬运作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侵蚀作用(3)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削高填低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变式练习1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壳运动上属于水平运动的是_____,属于垂直运动的是______。

(2)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③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不相似的是( )A.华山 B.泰山 C.庐山 D.天山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如下几幅地貌景观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从能量来源看可知上述作用都属于______它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2)A、E图是____________地貌,(3)E图景观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____高原,(4)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B图是最典型的___________地貌,如我国的崇明岛(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C、F图是__________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地区;D图为____ ___地貌。

变式练习2 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据此回答(1)~(2)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2)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变式练习3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分析回答(1)~(3)题。

(1)1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2)2代表的地壳物质是(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3)如果3代表的是沉积岩,则指向3的箭头②、③代表的是( )A.上升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四、巩固练习1.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B.垂直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D.大西洋是地壳水平运动造成的2.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3.沉积物颗粒不分大小,杂乱堆积,主要发生在( )A.河流冲积扇 B.黄土沉积 C.海岸沙滩 D.冰川堆积4.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5.下列地形区中,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喜马拉雅山 D.内蒙古高6、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是()A、印尼大地震B、印度洋海啸C、云南东川泥石流D、夏威夷的火山喷发据《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于2001年秋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了一处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类型。

该处花岗岩岩华丽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滚,仿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掏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左右。

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和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7-9题。

7、造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岩浆活动B、风力侵蚀C、风力沉积D、流水侵蚀8、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石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C、花岗岩和沉积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9、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D、蘑菇石10、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U形的冰川谷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C、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D、桂林山水的形成11、下列地貌与形成连线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力侵蚀B、云南的路南石林——流水侵蚀C、华北平原——地壳下沉后流水冲积作用D、挪威的峡湾海峡——流水侵蚀12、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流水侵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13、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东欧平原B、亚马孙平原C、密西西比平原D、印度河—恒河平原14、新月形沙丘地貌可能分布在中国的()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15、下图反映了沙丘构造情况,请指出哪一幅是流动沙丘构造图()16、下列地质名称,按形成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变质岩②岩浆③岩浆岩④沉积岩⑤沉积物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②③⑤④①D、③①②④⑤按照能量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