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概述

合集下载

标准化发展历史及概况介绍

标准化发展历史及概况介绍

标准化发展历史及概况介绍摘编人:市局标准化处王林审核人:邓琳教材类别:资料类字数:21911、标准化发展阶段1.1 原始标准化由于生存的需要,在的、劳动中逐步形成了带有标准化色彩的工具和原始语言基础上的符号、记号。

这种无意识的标准化,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却是人类第一次伟大的标准化创举。

1.2 古代标准化人类有意识的制定普遍遵守的准则,是由社会分工所引起的。

在古代社会,人类社会进行了二次大分工。

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一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社会分工引起的直接结果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品的交换,古代标准化也随之产生。

古代标准化主要表现为:(1)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标准化(2)度量衡器具的标准化(3)石器和青铜器的标准化(4)建筑标准化(5)交通运输标准化1.3 近代标准化人类有意识地组织标准化活动是在18世纪70年代以后。

18世纪初,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纺织机和蒸汽机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在近代标准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1)197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在武器生产中运用互换性原理,成批地制造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为大批量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推出了“极限表”,这是最早的公差制,成为1906年英国国家公差标准BS-27产生的基础。

(3)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运用标准化的管理原则。

(4)1914-1920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取得一系列标准化和科学管理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汽车制造流水作业法,实现了大规模成批生产。

(5)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成立。

近代标准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主动开展标准化活动,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它具有下列显著特点:a)建立标准化组织机构,开始形成一支标准化专业队伍;b)标准化领域迅速扩大,标准化作用充分体现;c)出现了一批标准化理论成果。

1.4 现代标准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现代管理的新阶段。

中华传统建筑介绍

中华传统建筑介绍

中华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斗拱、榫卯等结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屋顶、门窗和装饰艺术。

中华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透视关系,以及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常见的传统建筑类型包括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

其中,宫殿和寺庙体现了权力和宗教的象征,园林则展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追求,住宅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

中华传统建筑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秦汉时期的雄浑大气、唐宋时期的精致典雅、明清时期的繁复华丽等。

中国古代建筑概念

中国古代建筑概念

中国古代建筑概念
一、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住宅、塔楼等类型。

这些建筑形式各有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重功能和不同用途。

二、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建筑风格的变化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常见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有:唐风、宋风、明清风格等。

三、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材、石材、砖瓦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符合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材料也逐渐发展变化,如宋代的砖瓦技术为明清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筑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精湛,主要体现在木结构技术、砖瓦技术、建筑雕刻等方面。

其中,木结构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精巧的构造方式,实现了建筑的稳固和美观。

同时,砖瓦技术和建筑雕刻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底蕴。

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上,更体现在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上。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装饰常常寓意吉祥、祈福等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古代建筑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详细描述楼\台\殿\阁\斋\舫\堂\塔\亭\榭\轩\馆亭子: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用木、竹、砖、石建造阁:架空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厅: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所以很多有观景平台。

房:多为单一功能的房屋,一般作为静修、读书之用廊:有顶作为覆盖的通道称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舫: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馆: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的车。

也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和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

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斗拱交错精雕细刻鎏金铜瓦红墙绿瓦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梁柱涂金造型别致金龙盘柱布局巧妙殿角飞檐玲珑别致巍然屹立殿宇亭阁宏伟壮丽玉宇琼楼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

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瞻天恋阙】阙:古代宫殿外的高建筑物;天、阙:均借指帝王。

指仰望与依恋帝王。

形容臣下留恋朝廷。

【辉煌金碧】形容建筑物等非常华丽灿烂。

【金碧辉煌】碧:翠绿色。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金碧辉映】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

【金碧荧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

【桂殿兰宫】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

【贝阙珠宫】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

形容房屋华丽。

你看那香焚宝鼎,紫雾漾漾,玉楼金殿,贝阙珠宫,便如天宫之景也。

【五脊六兽】用于宏伟的宫殿屋顶建筑。

也形容心烦意乱,忐忑不安。

【瑶台琼室】玉砌的楼台宫室。

泛指华丽的宫廷建筑物。

【玉楼金殿】美玉砌成的楼房,金子搭成的宫殿。

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

古建筑设计标准

古建筑设计标准

古建筑设计标准:
古建筑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态:古建筑的形态应符合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包括屋顶、屋身、台基等部
分的造型和比例关系。

古建筑的形态应体现出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不得随意改变或混淆。

2.建筑材料:古建筑应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等,不得使用现代的建筑
材料和结构方式。

如果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必须与传统建筑材料相协调,不得破坏古建筑的外观和风格。

3.建筑尺度:古建筑的尺度应符合古代建筑的传统规范,如屋顶的高度、屋身的宽度
和深度等。

同时,古建筑的尺度也应根据其所在的环境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不得随意改变。

4.建筑装饰:古建筑的装饰应符合古代建筑的传统特点,如雕刻、彩绘等。

古建筑的
装饰应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表现,不得随意添加或改变,以免破坏古建筑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5.建筑布局:古建筑的布局应符合古代建筑的传统布局方式,如中轴线对称、院落式
布局等。

古建筑的布局应根据其所在的环境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不得随意改变。

中国古建筑概述

中国古建筑概述

一、中国古建筑概述⒈中国古建筑发展过程中国古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形成、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使之成为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科学,它是世界上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从原始社会晚期(约五万年前)开始,原始氏族公社不断繁荣和发展,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房屋,并为适应氏族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现了相当大的氏族聚居地。

这为中国建筑奠定了木构架建筑的发展雏型。

至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其后期建造了宫室、宗庙、陵墓及规模相当大的灌溉工程和防御工程,并已能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体组合。

西周出现了瓦。

至春秋营建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建在夯土台上。

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主要结构方式。

同时等级制明显出现。

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建造多层木构架房屋,砖、彩画出现,建筑制度开始确立。

战国后期的秦朝,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阿房宫),陵墓(秦始皇陵)、万里长城、全国性公路(驰道)及水利工程。

秦亡汉兴,西汉及东汉先后建设了规模宏伟的首都长安和洛阳。

四百多年后为魏、蜀、吴三国所代替,汉末曹操营建了规制整齐的邺(yè)城。

考古说明,汉代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

同时砖石建筑亦发展起来,砖券结构出现,并采用各种瓦、下水管及墓葬中使用大块空心砖。

至此,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基本形成了。

晋朝建立和东晋南迁到南北朝结束,在局势较稳定的长江流域,都城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传统上进一步发展,作为都城中心之皇宫,位置北移,并设规制整齐的东西市。

佛教建筑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宏伟华丽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首都大兴城规模宏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超越前代。

到了唐朝,建筑等级更为详密。

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无论布局、造型均气魄雄伟,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

中国古建筑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建筑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建筑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建筑标准是指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评估、设计、施工和保护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古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建筑标准中,包含了对于建筑结构、材料、施工工艺、造型设计、装饰艺术等方面的规定与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古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对于传承古建筑的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不断涌现,对于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中国古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变得尤为重要。

这些标准不仅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理论,还要注重继承和传承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在中国古建筑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审美价值,注重保护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兼顾现代化的需求。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实用的标准,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古建筑的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古建筑标准对于古建筑爱好者、专业人士以及相关行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它的存在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更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与引导。

因此,中国古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对于继承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中国古建筑标准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提高古建筑的保护水平和传承力度,以便让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讨论中国古建筑标准,本文采取了以下结构:首先,在引言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文章的结构以及目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架构。

然后,在正文部分,本文分为三个主要章节,分别是古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古建筑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的简述:1.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发达,通过榫卯和用绳索固定木材实现结构的稳定。

2.抬梁大柱:传统中国的建筑追求稳定和持久,因此常常采用高大的梁和柱,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支撑。

这些抬梁大柱为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使建筑具备了极高的抗震能力。

3.坡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坡面屋顶,即四斜面或多斜面的屋顶结构。

坡屋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积雪,同时也带来了美观的外观特征。

4.围墙院落: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形式是围墙院落,即由一道高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同时也体现了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

例如,建筑的平面布局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建筑元素的摆放也追求左右对称。

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和比例也要求平衡和谐。

6.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琉璃、彩瓦等装饰技术。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鳌等神兽和吉祥图案。

7.室内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室内布局也非常讲究。

宅院通常按照主次次序进行布局,中轴线是主要的布局原则。

古建筑的室内常常设置有钟鼓楼、偏房、庭院等区域,以及宴会厅、客厅、卧室等功能区域。

8.风水文化:中国古建筑还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吉祥、避邪和保护居住者的目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这些特征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一、概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史前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旨在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结构体系、装饰艺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进而欣赏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古代建筑是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形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历史变迁。

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极高,其精美的雕刻、绚丽的彩绘、独特的结构等,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建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古建筑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古代建筑还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启示,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 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多遵从自然地形,注重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如山、水等,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宫殿、寺庙等建筑更是讲究布局与自然的融合。

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其独特的构建方式和造型艺术,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特色。

木材的可塑性和强度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展现出优雅而富有弹性的形态。

注重对称与均衡: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注重对称与均衡的美学原则。

宫殿、府邸等建筑通常采用严格的中心对称或轴对称的设计,以体现庄重、稳重的氛围。

细节处理也十分精细,如斗拱、檐口等,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装饰丰富多样: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雕刻、彩绘、琉璃镶嵌等技艺。

中国古建筑文化概述

中国古建筑文化概述
中国古建筑文化概述
目录
CONTENTS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古代建筑的等级
一、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至汉代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原始社会晚 期,我们的祖先从构木为巢、建造半地穴式建筑开始,逐步形成 了比较完整的村落。商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宫殿建筑,其 代表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建筑的 高潮中,逐步形成了中轴对称的基本模式,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 建筑的基础。秦汉时期,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
04
03
悬山顶有两面斜坡,两侧伸 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 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山墙由柱子承重。
悬山顶
VS
硬山顶
悬山顶
VS
硬山顶
VS
05 攒尖顶
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其屋顶叫攒尖顶。其特 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
台基又称基座,为一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是建筑的基础部分。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无论是简 朴的民居,还是巍峨的殿堂,都将其框架立于台基之上。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 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普通台基:用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 夯筑而成,高约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须弥座:须弥座是一种带有雕刻花纹和 线脚的基座。一般用在高级建筑 (宫殿、 坛庙的主殿及塔)的基座。
主要标志是: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 结构渐趋成熟、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 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及都江堰、灵渠、郑国渠三大著名水 利工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

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筑文献;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中国古建筑概况

中国古建筑概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构造之系统,与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与、巴比伦、伊琴、美洲、与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创造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构造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与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根本构造与部署之原那么,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XX、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与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构造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构造技术上之取法与开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构造取法与开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构造法,更因此构造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

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

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屋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历代殿堂外观演变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的形式。

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

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

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等级制度的发展可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更加世俗和规范化的形式。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各种宗教活动需要有场所来进行,因此建造庙宇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最早期的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与宗教密切相关,它的评定标准通常是以宗教活动的规模和重要性来判断。

庙宇的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庵堂、道观、寺院、养院和大寺庙,而这种等级制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逐渐从宗教领域扩展到了政治和社会的范畴。

朝廷开始对古建筑加以规范和标准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用以管理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护。

此时的古建筑等级制度根据建筑的用途、规模、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等因素进行评定。

例如,帝王陵墓、宫殿、城墙等被赋予了最高等级,而民用建筑则根据其重要性和规模来划分等级。

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明朝初年,明太祖制定了《官修敕建协议书》等一系列法令,用以规定古建筑的修建标准和管理制度。

清朝时期,更加注重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下旨修复了大量的古建筑,并重新评定了等级制度。

此时的等级制度已经比较具体,评定标准包括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历史背景、工艺水平等多个方面。

到了现代,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已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的文化价值,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当前的等级制度则更加注重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程度。

此外,新的评定标准还加入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宗教到世俗的演变过程。

从最早期的宗教信仰到政治和社会的规范化,再到现代的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制度逐渐从一个简单的等级制度发展为多维度的评定体系。

中华古代建筑介绍资料

中华古代建筑介绍资料

中华古代建筑介绍资料
中华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中华古代建筑的介绍资料:
1.建筑类型:中华古代建筑有多种类型,包括宫殿、庙宇、园林、楼阁、塔
刹等。

这些建筑类型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2.建筑风格:中华古代建筑的风格因时代、地域和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气势磅礴,唐代则显得富丽堂皇,而明清时期则注重细节和装饰。

3.建筑元素:中华古代建筑的元素非常丰富,包括屋顶、斗拱、门窗、柱子、
台基等。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富有美学价值,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4.建筑文化:中华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哲学、宗教、艺
术等文化形态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中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建筑价值:中华古代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具有科学和艺术价
值。

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古代工匠们的技艺和智慧。

总之,中华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2.1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建筑概论

2.1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建筑概论

3.斗拱广泛使用 1.建立模数制;
隋、唐、宋 2.建筑设计规范化; 3.建筑单体成熟 成熟
辽、元
1.传统木构架简化; 2.规划加强; 3.园林兴起 1.园林建筑极盛; 2.建筑高度程式化; 3.结构与装饰分离
发展
明、清
烂熟式微
佛光寺东大殿
佛 光 寺 东 大 殿 立 面 图
佛光寺东大殿内景
6、宋(960年—1279年)——古建筑体系转变时期 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 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 台、楼、阁。 特点:制定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 建筑典籍——《营造法式》
终结了帝王宫殿、坛庙、陵寝、苑囿的建筑史。
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发展高峰期,清代建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 所发展: (1)园林建筑进入极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 (3)单体建筑在明代定性化基础上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筑 高度程式化; (4)建筑结构与建筑装饰分离,单体的建筑装饰精细、华丽,甚 至由于装饰过分而产生繁缛和堆砌感。 这个阶段中国建筑进入一个“烂熟式微”的阶段。
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 赵州桥长50.8米,宽9.6米,跨径37.37米,拱矢7.23 米。从整体来看,它是 一座单孔弧形桥,但却由28道拱纵向并列构成。特别是在大拱的拱肩上各建造了 两个小拱,即敞肩拱。造型优美,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唐(618年—907年) 唐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其中唐中叶开元、 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 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 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 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 神的完美体现。 代表作:我国保存最早、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大殿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建筑造型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在建筑结构方面,中华传统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进行组装,以实现建筑的稳固和灵活性。

这种结构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并形成了丰富的结构形式,如斗拱、柱头、斗栱等。

同时,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追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华传统建筑追求简洁、谦逊和平衡的原则。

建筑形式多为
单层或多层的檐式建筑,强调线条的简洁和建筑的比例关系。

建筑的布局也注重五行学说和风水的影响,以求达到吉祥、福气的效果。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华传统建筑追求精美的装饰和细致的雕刻。

建筑表面常常
装饰有对联、雕花、彩绘和窗棂等。

这些装饰既满足了建筑的功能,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故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
的场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中华传统建筑,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审美观念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理解。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它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国古典建筑介绍

中国古典建筑介绍

中国古典建筑介绍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其建筑特点在于追求天人合一,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同时,中国古典建筑也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中国古典建筑的布局通常以院落为单位,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以主体建筑为中心,两侧配以厢房或耳房等辅助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落。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曲线优美,屋檐起翘,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

中国古典建筑的色彩也非常丰富,主要采用红、黄、黑、白等颜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装饰方面,中国古典建筑采用各种木雕、石雕、彩绘等工艺手段,使得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此外,中国古典建筑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利用自然地形、水系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环境。

同时,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也十分灵活多变,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总之,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古典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概述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人恒久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善于变通思想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

中国古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曾有过秦汉、盛唐、明清三次历史发展高潮,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练、实践、发展,形成了一个包括思想、制度和物质遗存在内的科学体系,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共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建筑文化。

关键词建筑;标准化;发展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

但是如果要求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以极为简练的语言总结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说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无非做了两件事情:①能力的扩展,和②支出的节省。

人类社会的所有发展都可以归结到这两项指标的进步上面,而标准化对这两项工作均有帮助。

不难想象,古代华夏诸邦同样需要在能力扩展和支出节省这两个方面极力谋求发展,以提高族群整体的生存概率和生活条件[1]。

而标准化的基础是劳动分工和测量水平的提高,后者包括统一的计量单位和更好的测量工具或手段。

标准化对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含义和好处,有收益才有推行的动力。

推动古代中国标准化发展的群体包括①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者、②手工业生产者,③商人,其中政府和治理者群体是最重要的推动者,古代中国的标准化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推行和传播。

1 中国古代标准化的源起通过模仿和传播,最初由一个或少数几个聪明人发现的工具和方法,在族群内部流通,形成一个族群内部的群体知识。

工具和方法的创造发明依靠洞见和顿悟,经常来自于异质性的知识迁移,即对已知的知识或类似事物的认知在极为不同的情景中的贯通,在此大量依赖隐喻性思维(metaphoric thinking)[2];工具和方法的传播,以及使工具发挥出群体性、社会性的效用,则依赖模仿和大量实践所习得的经验,在此更多得是依靠熟悉(与认知相关)和熟练(与操作相关)之后所获得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ing)[3,4]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可以明述或者记录的知识。

无论是工具的制作还是默会或者明述知识的传播,客观上都要求有一定的标准,包括内容和格式,这就促使人们开始形成标准化的思维。

从本质上来讲,标准化就是一个知识管理和传播的系统。

以知识管理的视角反观中国古代标准化,可以非常容易理解其源起和流变。

知识的源头来自于一小批聪明脑袋的顿悟,就像阿基米德高呼“尤里卡”的那一刻。

我们从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也可以看到这种顿悟的情景,比如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结绳而为网罡,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易系辞》)其他如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等,都是因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或技能帮助人们极大地改善了生存状况,因而获得整个部族的遵从和拥戴,所以《考工记》说“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借用今天的话语讲,那就是上古时代的“知识经济”,一个拥有某项特定技能的部族,其生存状况(如获取食物、避免虫兽之害,或者从食物中有效获取营养成分的能力,等等)相比其他不具备这一技能的部族而言,无疑会好很多。

这种部族-部落-邦国之间的技术竞争,历经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转变为诸侯国之间更为激烈和凶险的斗争。

经过商鞅的两次变法,孝公以降秦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军队战斗力上便跟其他诸侯国拉开了距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政策,很多都有商鞅的影子,比如“集小乡邑聚为县”是为郡县制的肇始,再比如“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除了井田制则更是革命性的。

其中“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其实就是统一度量衡的先声。

应该讲从商鞅到秦始皇,秦国通过王权或皇权对标准化思想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社会传播。

对兵马俑出土兵器的研究显示出成熟的标准化生产思维,包括质量监督(“物勒工名”)和匹配组件,这两项都是流程管控的重要步骤。

需要强调标准化受制于加工精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由于无法做到部件完全可替换,因此必须匹配部件[5]。

2 中国古代标准化的特征长远而言,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动态过程。

短期而言则主要依赖人们对当时最佳实践的总结和推广。

最佳实践和首要需求共同决定了标准化的具体模式。

中国古代标准化的特征同样受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双重影响,其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路径。

有人指出对比古代埃及、欧洲或者中东地区,中国古代技术标准化具有“政治性”、“形而下”和“孤立性”的特征。

由于主导思想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治理,而经济、贸易、宗教或者文化等要素相对次要,因此反而抑制了民间技术智慧及其标准化的发展。

同时,“形而下”和“孤立性”等特征造成求真求知精神和技术网络的缺位[6]。

我们大致认同这些分析,甚至进一步引申的话,中国古代标准化的这些特征可以部分地回答李约瑟问题。

限于篇幅,这个问题无法在此展开。

3 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上标准化的里程碑如前所述,标准化是一个知识管理和流程管控的复合系统。

管控的目的随着特定时代和具体工作的性质而有所侧重。

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战乱纷争的时代,推动标准化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战争的需求。

而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土木工程一直是标准化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推动标准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

标准化不是万能的,需要了解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从现代工程管理的角度看,管理追求的是在质量、成本和工期三者间找到最佳平衡。

在特定阈值范围内,质量、成本和工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

举例而言,如果希望加快工期,则在建造质量或者人力和成本投入方面就需要做出一定的牺牲。

其他两项也一样。

三者间侧重点的选择跟一个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关,并非固定不变。

总体而言,最佳实践和管理重点共同决定了标准化的具体模式。

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标准化同样受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共同影响。

在这方面宋代《营造法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

如果认为《营造法式》是宋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書,则很多人会失望,因为里面记录的建筑样式既不全面,甚至也不是最典型、最常见的。

所以潘谷西老先生就认为《营造法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用它来节制各项工程的财政开支”[7]。

循着潘老的这个提示探究下去,可以发现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期间,吏制废弛,官吏贪墨现象严重。

那些能够成功揭露和限制官吏贪墨的事迹则为史家或民间小说所记载。

比如《宋史》记载了南宋初年张觷在负责建造绍兴圆神庙围墙的时候,用试验法实测工程量以限制工匠漫天要价,使“董役内官无所得”的事迹。

再如宋代小说还记载了曾处善烧废船称铁钉,得出的重量后来成为朝廷建造同等级船只铁钉用料定例。

类似的还有其他人在南宋初年采用试建实测的办法[8]。

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营造法式》的编撰,以及其后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的动因。

《法式》所提供的标准做法实际是为了在保证基本质量前提下,控制工程的建造成本。

跟所有行业的标准化一样,建筑标准化也有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不断将新的最佳实践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

在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之前,实际已经颁行过《元祐法式》(1091年),并有喻皓的《木经》流传于世。

元祐版《营造法式》是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下令编制的,本意也是为了杜绝官府建筑工程中的贪污浪费现象,但元祐法式“只是料状,别无变造用材制度;期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营造法式》劄子),因此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又下令重编。

可见如果当初元祐版法式能够解决问题的话,就没有必要让李诫编崇宁版法式了。

元祐法式已经失传,但是从李诫序言中“考阅旧章,稽参众智”的说法可知,李诫应当是大量参考过他之前的这部法式。

这从《营造法式》的“看详”和“总释”中广征博引了海量典籍的事实中可以间接看出来。

李诫自己对法式的最大贡献很可能在于“勒匠人逐一讲说”(劄子),将匠人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成可以很方便参照使用的定例。

喻皓是否是《木经》的作者似乎存疑,《木经》文本也已失传,仅余沈括《梦溪笔谈》中抄录的少量部分。

有人认为《营造法式》是依据《木经》写成的,而夏鼐给出沈括的说法:“近岁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并希望”有人重为之”,因此认为此说法“有点过分地提高《木经》的地位”,“实际上,《法式》是一部总结前人的成果而加以规范化的书,已经包括《木经》以外许多其他工匠的新创获”[9]。

这恰好说明了《法式》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吸收新经验,并根据现实需要迭代优化之后的标准化成果。

4 结束语建筑标准化是一个知识管理和流程管控的复合系统,其发展和演化受到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迁的共同推动。

由于大多数技术进步都是局部性和渐进式的,同时社会需求和管理目标之间很大程度上可以兼容,标准化的发展往往具有迭代演化的特征。

标准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被主流建筑学研究所忽视,这种情况跟当前建筑标准化,特别是住宅建筑标准化的大量实践不相匹配。

对于建筑标准化根深蒂固的误解,不利于标准化的推行。

参考文献[1] 丁新.中国文明的起源与诸夏认同的产生[D].南京:南京大学,2015.[2]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11.[3] 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Polanyi,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M].Paperback e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41.[5] 李秀珍,高俊.从青铜弩机铭文看秦兵器生产标准化的局限[J].文博,2010,(2):43-46.[6] 裘涵,盛晓明.中国古代技术标準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9):1322-1828.[7]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1-3.[8] 乔迅祥.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59.[9] 夏鼐.梦溪笔谈中的喻皓木经[J].考古,1982,(1):74-78,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