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 辛亥革命的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4. 辛亥革命的特点5. 辛亥革命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结果、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3. 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要地位。

4. 讲解辛亥革命的特点:分析辛亥革命与以往农民起义和其他革命运动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特点。

5. 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过程、结果、特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书籍: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

2. 多媒体资源: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和课件。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信息。

2. 学习和探讨:
(1)辛亥革命的背景:介绍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和改革思潮。

(2)辛亥革命的过程:解说辛亥革命的策划、发起和进展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等重要事件。

(3)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3. 活动和讨论: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辛亥革命的各个方面,展示给全班。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角色,模拟辛亥革命的情景。

4. 总结与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提出展望。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500字的文章,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五、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 背景:政治腐败、民族危机、改革思潮。

2. 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3. 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结束】。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教学方案】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方案】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方案】辛亥革命精品教案第一章:辛亥革命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通过观看历史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

组织学生讨论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背景的理解。

评估学生在辛亥革命过程和结果方面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影响的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辛亥革命的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让学生掌握革命的思想根源和社会经济基础。

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加深和民众觉醒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众觉醒,革命思想传播。

革命的思想根源:维新思想,民主思想,爱国主义。

社会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阶层的变动。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

通过观看历史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民族危机加深和民众觉醒的情况。

组织学生讨论革命的思想根源和社会经济基础。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辛亥革命的原因对革命的影响。

2.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原因的理解。

评估学生在革命的思想根源和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对民族危机加深和民众觉醒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章:辛亥革命的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

让学生掌握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的情况。

让学生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的情况:起义的爆发,革命军队的发展。

各省响应的情况:起义的扩散,地方政权的建立。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和重大意义。

- 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包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 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能够对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 客观评价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重要知识点。

2.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角色扮演,如模拟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会议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情境。

3.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中重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 月10 日是什么日子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 教师讲解:“10 月10 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2. 背景介绍(10 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图片,如农民生活困苦、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等。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教学设计2: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2:第8课  辛亥革命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等历史基础知识,把握辛亥革命的整体过程。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音频、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同时,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关于辛亥革命的有关图片、视频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投影中显示的就是被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的照片。

我们都知道“皇上”,那么“皇上”是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皇上”退出历史舞台与孙中山先生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新授内容【播放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视频资料】讲解: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孙中山到天津,上书给号称“识时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主张,但李鸿章对他的上书没有理睬。

上书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

他用革命手段作的第一个努力就是创立兴中会。

【小组合作】完成孙中山早期活动的情况,填写课件上的表格,对比掌握兴中会、同盟会成了的时间、地点、口号纲领和性质。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掌握辛亥革命中各方势力的主张与行动;3.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的意识与情感。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辛亥革命相关资料、图片等教具。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张辛亥革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好奇心。

步骤二:前期知识准备(15分钟)教师通过演讲或者讲解的形式,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步骤三:辛亥革命的起因(20分钟)1.教师根据教材或者辛亥革命相关的文献,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例如中国留学生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

2.鼓励学生就辛亥革命的起因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步骤四:辛亥革命的过程(3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重要事件;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分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中的各方势力,如同盟会、光复会等,了解他们的主张与行动。

步骤五:辛亥革命的影响(20分钟)1.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推翻封建专制、开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端等;2.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思考辛亥革命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否符合当时的民心,展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启示。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对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估;2.布置一篇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作文,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人物和事件,拓展对辛亥革命的深层次理解;2.学生可以进行辛亥革命相关的调研或者访谈,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掌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的过程组织准备: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

起义爆发: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民国建立:中华民国的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强调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关注土地问题。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武昌起义爆发②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主要史实及颁布的法律法规(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提问、阅读、归纳等方法共同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②通过阅读材料、情景再现等方法开阔视野,学会评价对辛亥革命(三)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会辛亥革命烈士的斗争、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②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③体会辛亥革命顺应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二、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三、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武昌起义(1)原因:①社会背景:清政府反动本质充分暴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普遍感觉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该推翻)②经济基础:清政府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博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得成立。

a 兴中会的建立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有所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时间:1894年口号:振兴中华影响: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b、同盟会的建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过程前奏: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四川保路运动(原因: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

作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完整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2.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进行集体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并展示给全班;3. 观看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4.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

五、研究资源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2. 辛亥革命的相关书籍和文献;3. 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社会的动荡和中国人民的觉醒;2. 学生们从小组合作中收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资料,并进行集体汇报和讨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1. 教师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触发事件(如武昌起义);2. 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时间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并准备展示;3. 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结果和意义1. 教师介绍辛亥革命的结果,特别是建立的中华民国;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辛亥革命结果和意义的理解;3. 教师组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的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和展示中的表现;3. 分发学生的辛亥革命的自主研究报告并进行评价。

八、拓展延伸1. 邀请一位历史研究专家来学校进行辛亥革命的专题讲座;2. 组织学生参观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场馆;3. 设置开展辛亥革命周边活动的时间,如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等。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提高学生的资料检索和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鼓励学生开展辛亥革命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引入视频资料和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众的生活状况等,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更直观的了解。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收集与所选事件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和相关教师进行点评,共同提高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辛亥革命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课文,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如清朝的腐朽、民族危机等。

(2)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封建帝制、开创民主政治等。

辛亥革命探究性教案讲稿

辛亥革命探究性教案讲稿

《辛亥革命》探究型学习方案《辛亥革命》探究型学习方案适用年级高一年级所属学科历史情境 | 任务 | 过程 | 资源 | 评估情境:1.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2.同学们辩论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任务: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地辛亥革命的影响,意义和它的局限性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1、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知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人。

2、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过程:一、情景引入,大胆猜测1.武昌为什么会爆发起义?请大家解一下原因。

2.那武昌起义的过程?中会民国的成立及意义?通过大胆猜想,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辛亥革命成功以否,以及其意义的。

板书课题。

二、明确本活动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你们小组打算用什么方法学习《辛亥革命》一课呢?2)你们准备用什么活动来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三、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分工,从活动中寻找辛亥革命的过程、影响和意义。

四、自由组合分工学习。

五、小组长整理小组成员的学习内容,分工汇报对辛亥革命的探究。

六、小组展示学习情况。

七、延伸:本次学习中你对辛亥革命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合作学习,请你们再次小组搭配合作学习。

资源:1、软件:用flash课件演示辛亥革命的过程。

2、搜索引擎:百度.Com。

3、材料:课件《辛亥革命》。

评估:评价项目评价内容及评价分值优秀(8—10)良好(5—11)继续努力(5分以下)分工协作小组长分工合理,任务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较明确,任务分配较合理,小组成员能完成各自任务。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任务分配不合理,不能完成各自的任务。

信息来源学生能利用手中的资料集网络资源来辩论辛亥革命的意义。

学生能利用手中的资料集网络资源来辩论辛亥革命的意义。

学生能利用手中的资料集网络资源来辩论辛亥革命的意义。

成果要求能通过活动和课件演示说出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影响和意义。

2.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2.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2.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2.3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辛亥革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景仰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他被称为国父。

孙中山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师: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一、原因师: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生:失败师: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生: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师: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过。

既然改良道路行不通,那么只能用革命的手段。

什么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生:《辛丑条约》师: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由此爆发了辛亥革命。

二、经过师:我们先来介绍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1866~1925)。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后来人们都叫他孙中山。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命是洪秀全第二。

他先在家乡上学,后来在他的哥哥、华侨资本家孙眉的资助下,在美国檀香山读中学。

中学毕业后在香港西医书院学医。

他医术精湛,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定尋找救国的道路。

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28岁的孙中山向号称“识时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

李鸿章对他的上书没有理睬。

这使孙中山觉悟到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于是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的第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创建革命党。

1、创建革命党──组织基础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兴中会 1894 檀香山孙中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1905 东京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师:“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2. 辛亥革命的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1.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2.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辛亥革命》2. 课件: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事件地图3. 讨论问题: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辛亥革命的背景1. 导入: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讲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总结:强调辛亥革命背景的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辛亥革命的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讲解: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革命形势的发展、各省响应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总结:概括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三课时:辛亥革命的结果1. 导入:引导students to review the previous lessons, and lead them into the new learning section.2. 讲解:讲述辛亥革命的结果,包括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政权的发展等。

3. 互动:students ask questions, and teachers answer them.4. 总结: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of the辛亥革命,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sequent content.第四课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发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材料
材料一:组图一、皇宫和龙旗
材料二: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组图二、内阁和五色旗
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了解历史
基础再现:
阅读教材简要叙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背景、领导人、时间、标志性事件、结果)
等学生回答后展示课件——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对辛亥革命过程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问题
通过对史实的描述,学生自主回答
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读书的方法和习惯
巩固基础知识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问题:材料和图片反映什么现象?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总结:课件展示巨变的表现:(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
政治上:反封建——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最大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反帝——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小结
1、从知识层面: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感触到辛亥革命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深层次的变化,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2、从学生层面: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和勇气及方法的指导
在总结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学习历史的兴趣得以一定的提高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是在导学案精神下的一次尝试,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力图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
培养学生图史结合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
感悟历史
穿越时空:
材料五: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从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胡锦涛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辛亥革命前的政治状况
问题二:结合材料三、四、五分析这种状况在辛亥革命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言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南京中山陵
问题一:中山陵里沉睡着近代中国的哪一位巨人?
问题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瞻仰那位巨人?
由此导入辛亥革命,教师指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自主回答
通过活动增长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要点。
《辛亥革命》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历史情景的再现认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上:促进了社会生活近代化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学生探究讨论,并且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图史结合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问题:材料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展示材料:
材料一:图片展示(服饰、发型的变化)
材料二:辛亥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到了,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不许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了
材料二:“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1912年7月)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领域里面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展示材料:
材料一: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理解历史
过渡: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那么这些巨变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情境:辛亥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假如我是……,我的感受是……
角色:
A实业家或资本家
B革命党人
C帝国主义
D旧官僚(前清官员)
要求:请同学们结成讨论小组,注意发言要有史实依据一角色来谈“你”身边的变化和感受
通过角色转变,试还原历史情景,加强对革命前后巨变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中,通过材料教会学生分结合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团队意识,以达到互相启迪,相互帮助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