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第三章第四节课题:世界的聚落
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时间:
一、学习内容分析
旁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
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
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
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二、学习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要求学生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归纳
地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民居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
律办事,树立人地直辖市发展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的条件。
2、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直辖市和相适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六.教学环境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集体备课(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交通
特点
人口
分布
建筑
特点
生产
活动
城市
乡村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5、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A.东南亚 ①竹楼
B.陕北 ②冰屋
C.西双版纳 ③四合院
D.内蒙古 ④土楼
E.北极 ⑤高脚屋
F.北京 ⑥窑洞
G.福建客家 ⑦蒙古包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
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主 备
补备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一、聚落的形态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房屋
道路
教育条件
信息流通快慢
物质娱乐生活
城市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学生观察课本P6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绥阳的地形如何?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8.雅典卫城位于( C ) A、埃及境内 B、印度境内 C、希腊境内 D、伊拉克境内 9.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 D ) A、古代的城堡和庙宇 B 、皇家的宫殿和陵庙 C、历史上著名的壁画和碑刻 D、保护良好的热带雨林
城市聚落
1、聚落 、
乡村聚落
区别
地理环境 2、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 或火炕,窗户比较小, 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寒冷地区的
气候:风劲、雪 气候:风劲、 大,厚实的墙体 可以抵御寒风, 可以抵御寒风, 保持屋内暖和。 保持屋内暖和。 高耸的屋顶, 高耸的屋顶,不 易积雪。 易积雪。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城市 交通条件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活动
道路密集 交通便利 稠密
乡村
道路稀疏 交通不发达 稀疏 稀疏、 稀疏、低矮
密集 、高层
非农业生产业
农业生产
哪些因素有利于聚落的 形成和发展呢? 形成和发展呢?
地势 平坦 水源 充足 资源 丰富
聚落
土地 肥沃
交通 便利
4.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A) A、工业、服务业 B、采矿、种植业 C、捕鱼、伐木业 D、耕作、放牧业 5.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 的文化遗产。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属于聚落的 是(A ) A、丽江古城 B、龙门石窟 C、乐山大佛 D、万里长城
合作探究一: 合作探究一:
以小组为单位,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你的 所见所闻,从人口分布、 所见所闻,从人口分布、建 筑特点、 筑特点、生产活动和交通特 点等方面比较城市和乡村有 哪些差异呢? 哪些差异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于图片和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图片和实例:收集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和实例。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聚落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长城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雅典卫城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埃及金字塔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拉美西斯二世神庙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西藏布达拉宫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 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制 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 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 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 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练习: 请你在下列不同的环境中, 建造出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房屋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古人在聚落的发展中遗留下的建筑、 城堡、雕塑、壁画、碑刻、宫殿、园林、 陵墓等。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
相对分散。规模比较 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 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叫做集镇。
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 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山谷中的城镇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安静的小乡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看上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 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
世界文化遗产
我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保护它呢?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保护措施例如: ☆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建筑物、雕塑 和壁画的侵蚀。 ☆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 的现代化建筑。 ☆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制定法律法规 ☆修缮与恢复等
3.4 世界的聚落-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湘教版)
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聚落就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1)城市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 。城市人口密集,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 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讨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哪些问题?
(2)乡村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 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乡村的外围 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
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活动
城市
乡村
比较面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交通的特点?
为
城
市
城市
观察左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处属于哪种类型的聚落? 乡村
2.三处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哪种类型的聚 落?而最容易发展起来的是哪一处?为什 么?
城市 ②
河流交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地形平坦
3.聚落与环境
因气纽候特严人寒的,冰用屋冰块构 成低矮的小屋,没有窗 户,保暖性好。
东湿南热亚地民区居雨水多,所以有 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墙体 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利 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 内干爽。
(城市交通发达,而乡村的相对比较落后)
比较面两幅图,分析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分布的特点?
(城市人口多,分布相对集中,而乡村人口少,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比较面两幅图,分析城市与乡村的生产活动的特点?
(城市居民一般都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如工业,商业,服务业, 金融业等,而乡村居民一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 (共26张PPT)
(二)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 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 现代化建筑物。 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
甘肃7处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
敦煌莫高窟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嘉峪关长城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寒冷地区的气候, 风劲、雪大,厚实的 墙体可以抵御寒风, 保持屋内暖和。高耸 的屋顶,不易积雪。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 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湿热地区雨水多, 所以有较完备的排 水系统;墙体单薄, 门窗开得较大,利 于通风散热,可以 保持屋色?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概念
集中居住地,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 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城市
集镇
乡村
(一) 城市
人口达到一 定规模,以非 农业活动和非 农人口为主的 聚落。
经济性 密集型 社会性
城市聚落一般呈片状或组团组布局
交通拥堵
(C)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 )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旱的气候
C.崎岖的地形
D.寒冷潮湿的气候
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聚落的常见形式 (1)乡村;城市;乡村。
有_____和______两种,(2)沿河。
图中A、B、C三处聚落
(3)城市;B;处于两河 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
初一地理---世界的聚落
6、读下图,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 这是为什么?
北非气候干旱,屋顶建成平顶还可晾
晒农产品。
7、民居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 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 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临河临湖分布,水运交通便利,有利于 物资和人员的集散,容易形成较大城市。
课下搜集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 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竹楼的资 料和图片,试比较它们与当地自然 环境的关系。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哪些问题?
城市问题 交通拥挤
大气污染
噪音污染
水污染
生活垃圾污染
城市问题: 交通拥挤
大气污染 噪音污染 水污染 生活垃圾污染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谢谢大家
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
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 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 屋顶大多高耸。
寒冷地区的气候 风劲、雪大,厚实 的墙体可以抵御寒 风,保持屋内暖和。 高耸的屋顶,不易 积雪,保护建筑物。
湿热地区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 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湿热地区的气候 雨水多,所以要 有较完备的排水 系统;墙体单薄, 门窗开得较大, 利于通风散热, 可以保持屋内干 爽。
看下面的幅图,想一想,我国江南地区民 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 么关系?
沿河流而建,屋顶坡度大,墙体单薄,门 窗较大。因南方降水量大,气温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案主备:审核:班组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5.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永不言败!)学习任务(一)聚落的形态1.聚落:。
2.聚落的主要形式: 、。
乡村是的居民居住地。
规模最小的叫做,大一些的叫做,但我们也把它归为。
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
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4.思考: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说一说城市所存在的问题。
学习任务(二)合作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聚落的形成受、、、等条件影响。
气候、水源、交通、地形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练习: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定居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漠河青岛(2)天津乌鲁木齐(3)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4)青藏高原华北平原2.读课本62页的城市发展图,完成活动题。
3.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民居建筑风格当地气候特点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学习任务(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什么是历史文化遗产?2.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3.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课后提升】默写本节知识网络,并用红笔标出重点内容。
【达标检测】 (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得分: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B.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C.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D.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中的入居住条件相对拥挤B.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C.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D.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B.早期居民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C.我国南方的民居多为平顶D.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坑4.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5.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6.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课堂作业】地理填充图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议一议
参照东南亚民居,讨论分析下列民居与当地 自然环境的关系
低矮无窗,保温效果好 黄土保暖性好,冬暖夏凉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因纽特人冰屋 极度严寒
黄土高原窑洞
比较干燥
半球形冰屋, 门小、墙体 厚
黄土深厚, 凿成窑洞, 冬暖夏凉
骑楼陈旧,风格 和现代都市不符 合,应该拆掉, 建一些新的建筑
2、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比高山、荒漠地区
大得多,说明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是:(A)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3、(易错题)在我国南方,从历史上看许多村
落都沿河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D )
A.沿河土壤肥沃
B.沿河地带地表平坦
C.沿河渔业资源丰富 D.沿河地带交通便利
小试牛刀
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建筑用线连接起来
看一看,想一想
1、聚落除了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还是什么场所?
不仅是居住场所,还是进行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乡村聚落的类型有哪些?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类型
3、城市聚落的居民从事的工作。
城市聚落:工业、服务业等
城市与乡村的差人别口较分散
人口规模较大
城市和乡村的人口规模有何不同?
农业生产为主 工业、服务业
在这发展过程中,周围的景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假设你现在是村长,你会选 择哪里作为村址?
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土壤地形平坦开阔来自聚落水源交通
资源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 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 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建筑特点:采用木材、竹子等材料 屋顶倾斜,下部空。
云南的丽江古城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形成发展。
2.掌握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尊重自然和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三、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比较法、归纳法: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
《世界的居民》教学设计(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记住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和分布,理解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
3、能说出世界主要的语言的分布地区。
4、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宗教信仰。
5、能说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自学考点结合图形展示、质疑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通过地图掌握知识点,从而找到学习地理的兴趣及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稀疏区。
2、世界人种及分布3、世界语言及宗教的名称及分布教学难点:掌握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分布地区教学方法:自学导学案指导展示总结练习教学准备:导学案人口、人种、语言及宗教地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掌握了第一单元的知识:学会看地图、认识地球的面貌、掌握世界的海陆分布及地形。
本节课我们来掌握《世界的居民》。
二、教师解读学生齐读【中考要点】三、学生自学【考点梳理】世界人口的增长1、目前,世界上共有_____多亿人口,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
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是_____,最低的大洲是____。
3、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稀少。
世界的人种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世界居民可分为____、____、____。
2、人种分布:黄色人种—____(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属黄种人)。
白色人种—____________________。
黑色人种—____________及美国境内。
世界语言和宗教1、语言:⑴、____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____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⑵、联合国工作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影响聚落的形成因素: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
④气候适宜⑤交通便利⑥自然资源丰富
3、落的发展演变;农村—集镇-城镇-城市
4.聚落的形态:团块状(平原地区),条带状(山谷或者山麓)。
5、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问题:
(1)社会方面: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人均教育经费减少
(2)资源方面: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减少、人均耕地减少等。
(3)环境方面:环境污染、、噪声干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7、乡村--村庄:规模较小的集聚点,主要从事农业活动;
8、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点。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注意:风和日丽、狂风暴雨等是描述天气,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是描述气候)常用的天气符号:
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被污染的越严重。
4、天气符号的识别
5.风力:风的强弱;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仪器:温度计)。
测量时间:一天进行四次: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日平均气温:四次气温的数值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一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本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3、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晚一个月。
4.等温线: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温线越密集,代表温差越大;越稀疏,代表温差越小。
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等
温线较平直。
5、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温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纬度)。
②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a夏季气温,陆地高,海洋低(夏季人们都喜欢去凉爽的海水里游泳);b 冬季气温,陆地低,海洋高。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③同纬度陆地上,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影响因素:地形)
6、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
降水: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降雨。
7、降水形成的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8.降水的单位:毫米(mm),仪器:雨量器
9、①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a.对流雨:成因: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分布地区:赤道附近、中纬度大陆的午后
b.地形雨:成因:遇山地被迫爬升。
分布地区:山地迎风坡,如世界“雨极”是乞拉朋齐,其降水类型属于地形雨。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c.锋面雨:成因: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致雨。
分布地区:中纬度海陆交界处。
10、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
②在中纬度(相当于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降水多,大陆的西岸降水少。
(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④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