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数学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fad095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4.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证明这两个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符号和表达式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两个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和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难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证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索: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证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进行解释和举例说明。
4.练习: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关键信息。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bc98af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0.png)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乘法运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致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乘法运算的基本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运算有什么规律吗?二、探究乘法交换律(10分钟)1. 出示例子:2×3和3×2,让学生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发现2×3和3×2的结果都是6,即乘法运算中因数的位置可以交换。
三、探究乘法结合律(10分钟)1. 出示例子:2×3×4和2×(3×4),让学生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发现2×3×4和2×(3×4)的结果都是24,即乘法运算中,先计算任意两个因数的积,再与第三个因数相乘,结果不变。
四、练习与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3. 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巩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巩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之运算定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之运算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e6cb3e1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1.png)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之运算定律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b+a 。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 )+c=a+(b+c )。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计算多个数连加。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计算多个数连加。
如如: 125+36+75+264=(125+75)+(36+264)=200+300=500有的算式中带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并不简便,根据数的特点可以先把括号去掉,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如:(452+36)+(48+564)=(452+48)+(36+564) =500+600 =1100注意:在计算连加算式时,不要盲目地进行计算,首先要观察算式中的数,看看有没有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果有...,.那么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或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这样既简便.....又准确...。
二、减法的运算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
注意:根据数据的特点逆运用减法的性质也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算式要改变运...........算符号...。
如:346-(146+63)=346-146-.63 =200-63 =137减法性质的逆运用: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相当于从被减数中连续减去这两个数。
2.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
3.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带着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交换加数、减数的位置再进行计算,其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a>c )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验算加法: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看和是否相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4784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c.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尚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3.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示,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准备PPT,用于呈现教材内容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2 + 3 等于多少?3 + 2 等于多少?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计算练习,巩固对这两个律的理解和运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加法,还有哪些运算有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尝试发现其他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6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6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589d5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9.png)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逻辑推理:通过探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 数学建模: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
3. 数学思维:通过发现和证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4. 针对部分学生缺乏课堂参与和合作意识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小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决。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运算律的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3.6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本节课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运算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9f0c7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4.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使学生在计算加法时更加简便和高效。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PPT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不变呢?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对加法交换律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答案,巩固加法交换律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出示一些运用加法结合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答案,巩固加法结合律的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c1cb2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2.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1、谈话导入2、口算训练50X70= 125 X 8= 40 X 5= 11+7= 4+25=70 X 50= 8 X 125= 5 X 40= 7+11= 25+4=3、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板书:5 X 4 = 20因数,因数积4、学习目标要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领会主题图1、观察图意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4、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分析数量关系(2)、列式计算:4 X 25=100(人)或25 X 4=100(人)(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 X 25=25 X 4)(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5)、举例(6)、归纳总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 X B=B X A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三、师生互动、点拨升华1、出示例6: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 X 5)X 2方法二:25 X(5 X 2)=125 X 2 =25 X 10=250(桶)=250(桶)(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91573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8.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乘法题目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的概念性知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PPT、例题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相关内容,了解乘法的基本运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律。
然后,通过具体的例题和计算,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e9a30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6.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教学目标:1.经历教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现应用意识。
说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说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
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二、探究阶段:1.投影演示:(果汁)师: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师: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18,和都是26,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师: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师: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例:◆+●=●+◆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3)竖式计算74+641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4验算:641+641+74715715小结: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09f4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d.png)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详细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1.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例如,2×3=3×2。
2.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积不变。
例如,2×3×4=(2×3)×4=2×(3×4)。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两个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入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讲解乘法交换律: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2×3=3×2,解释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 讲解乘法结合律: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2×3×4=(2×3)×4=2×(3×4),解释乘法结合律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如5×6×7,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如8×4×3,并互相交流解题过程。
6. 板书设计: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公式和例题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作业题,如8×5×2,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cd28a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2.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具体、直观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例题教学法和练习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例题和练习题。
3.学生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例如,讲一个小明和小红的故事,小明和小红一起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小红买了3个香蕉,他们想要知道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小明和小红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最后发现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2.呈现(10分钟)讲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定律。
例如,展示2个苹果和3个香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例如,给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运用定律进行计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心得体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笔记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ccabe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0.png)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笔记本篇研究笔记主要介绍了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关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容。
1. 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是指在进行乘法运算时,交换两个数的位置不会改变运算结果。
原理: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a与b的乘积等于b与a的乘积。
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a与b的乘积等于b与a的乘积。
例如:2 ×3 = 3 × 2 = 64 ×5 = 5 × 4 = 20通过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改变乘法算式中数的顺序,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2. 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是指在进行三个或多个数的乘法运算时,无论先乘哪两个数,最后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原理: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a × b) × c = a × (b × c)。
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a × b) × c = a × (b × c)。
例如:(2 × 3) × 4 = 2 × (3 × 4) = 24(4 × 5) × 6 = 4 × (5 × 6) = 120通过乘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乘法算式中括号的位置,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总结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常用的运算规律,能够帮助我们在进行乘法计算时更加灵活和高效。
通过灵活运用这两个法则,我们可以在解决乘法问题时减少计算步骤,提高计算速度。
希望本篇学习笔记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38dd7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d.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律在实际计算中,提高计算效率。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运算规则,对于简单的乘法计算已经较为熟练。
但是,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导致计算繁琐,效率低下。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计算中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掌握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生动图片和例题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实物等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和小华一起买水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小华买了3个香蕉,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请用乘法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4《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4《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f92b0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b.png)
② 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③ 实际应用:通过例题展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 关键词:
① 乘法交换律
② 乘法结合律
③ 实际应用
3. 板书设计:
```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积极性。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深入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尝试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2)探索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推广,了解其他数学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3)参加数学竞赛或活动,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竞争力。
(4)加入数学社团或小组,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共同进步。
2. 例题二:
题目:计算下列乘法表达式,并说明使用了哪种运算定律。
(a) 5 × 7 + 5 × 3
(b) (5 × 7 + 5 × 3) × 2
解答:
(a) 5 × 7 + 5 × 3
= 35 + 15
= 50
(b) (5 × 7 + 5 × 3) × 2
= 50 × 2
= 100
在(a)中,我们使用了分配律,即将5乘以7和3分别计算,然后相加。在(b)中,我们使用了结合律,即将(5 × 7 + 5 × 3)和2相乘。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74595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7.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懂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来表示。
2、今天我拉来研究乘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图a)请同学们观察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提问:如何求问题?b)小组讨论:这两组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c)出示3*5=()*(),请同学们把等式填写完整。
(2)启发学生根据这个等式照样子再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
a)指名说说,相应板书。
b)请同学们依次计算出结果,验证看能否用等号连接。
c)讨论: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算式有什么相同及不同点。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说明:这就是乘法交换律(4)指出: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5)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练习:计算,并用乘法交换律来验算。
12×17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的思路。
讨论: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将两个算式写一个算式。
(3)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再写出几个算式。
a)指名说说,并做出相应板书。
b)请同学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写出这些等式的。
c)同学们计算,验证这些算式能否用等号连接。
d)引导同学们仔细归纳,你发现了什么?e)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4)如果用字母来abc来表示这个三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⒊完成试一试三、完成想想做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cf166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3.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但是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通过观察和操作,他们能够发现并理解这两个律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他们自己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2.合作交流法:在学生发现规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的运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实例。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加法计算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多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与加法交换律进行对比,加深对两个律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加法计算,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加法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3c634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7.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加法计算已经非常熟悉。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运算规律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辅助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
3.采用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和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多媒体教具,用于直观演示和讲解。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计算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例如,计算23 + 45,引导学生发现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后,结果不变,即23 + 45 = 45 + 23。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呈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规律。
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f32c7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f.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结合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结合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本节课将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对于乘法运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例题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道具(如小卡片、骰子等)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如果小红又给了小明2个苹果,那么现在小明有多少个苹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和小红互相交换苹果,会有什么结果?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25×32,引导学生先用结合律将32分解为4×8,然后再用乘法交换律将25和4交换位置,最后进行计算。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游戏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用小卡片进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练习,或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f35a1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3.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于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体会加法运算的规律,提高运算效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数学问题充满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运算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的发现和理解。
2.加法结合律的发现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规律。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加法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和运算规律。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规律。
例如,展示一个购物场景,其中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问学生如何用加法算式表示这个场景。
通过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的加法问题,让学生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例如,展示两个加法算式:3 + 2 和 2 + 3,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
再展示一个加法算式:3 + 2 + 1 和 3 + 1 + 2,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加法运算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6b679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b.png)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乘法运算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3.讲解:教师进行讲解,明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运用方法。
4.练习:学生进行练习,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巩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运用。
可以设计成两个,一个是乘法交换律的,一个是乘法结合律的,中分别列出定义和运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周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公式:a+b=b+a
例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72+259+228 469+388+31
突破点根据凑整的原则,调动数的位置可以使得计算简便。
随堂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5+56+25 132+36+64
例2 一张电脑桌497元,一把转椅203元。
带1035元买一张电脑桌和一把转椅,还剩多少钱?
突破点根据题意,用总钱数减去用掉的钱数。
随堂练电器商场有一种型号的电视机,价格4300元。
连续两次降价促销。
第一次降价279元,第二次又降价121元。
现在卖多少元?
例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137×25 125×37×8 125×32 突破点一些特殊的算式需要变形才可以使得计算简便。
随堂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40×25 25×17×16
1、计算下式,怎么简便怎么计算
(1)730+895+170 (2)820-456+280 (3)900-456-244
(4)89+997 (5)103-60 (6)458+996
(7)876-580+220 (8)
997+840+260 (9)956-197-56
2、简便计算
(1)25×15×16 (2)125×33×8
(3)48×125×63 (4)24×25×125
●星期一
简算下面各题。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星期二
简算下面各题。
1883-398 12×25 75×24
138×25×4 (13×125)×(3×8) (2130+783+270)+1017
●星期三
1、列式计算
(1) 72与4的差乘以56与26的和,积是多少?
(2) 24除以75减67的差乘以60,积是多少?
(3) 37减37的差乘以15加上40,和是多少?
2、解决问题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
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
(2)爸爸带小明去滑雪,乘缆车上山用了4分钟,缆车每分钟行200米。
滑雪下山用了20分钟,每分钟行70米。
滑雪比乘缆车每分钟多行多少米?
●星期四
1、动物园里的一头大象每天吃180千克食物,一只熊猫2天吃72千克食物。
大象每天吃的食物是熊猫的几倍?
2、第一车间原计划用48小时生产2736个零件,实际每小时生产75个,比原计划每小时多生产多少个
3、人民剧院一楼有620个座位,二楼有座位22排,每排有40个座位,这个剧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星期五
★ 1、已知:○+△=24 △=○+○+○求○=?△=?
★ 2、有三只米桶,如果两桶两桶的称,重量分别是83千克、85千克和86千克。
你知道最重的一只米桶重多少千克吗?
●星期六
★ 1、简算:99+999+9999+99999
★ 2、叔叔在饮料厂上班,他平均每分钟走80米,从家到单位要走22分钟。
叔叔每天中午
回家吃饭。
算一算,叔叔一天从家到单位往返要走多少米?。